我下乡在内蒙古昭盟宁城,目前退休在家。
我1969年12月~1973年9月在吉林省磐石县江南公社插队当知青。全集体户共计13人。从1971年7月开始陆续招工回城,最后一名是1978年全国知青大返城时回来的。
目前状况:
已经去世2人、失联1人
其余10人中:
以大学教授身份退休的:2人
以国企工人身份退休的:6人
以地方国企工人身份退休的:1人
以事业单位员工身份退休的:1人
我是六八年下乡的,在农村待了三年。和我一同下乡的同学也都早已退休了!
当然也有几位同学已经离世,多数同学还都在家颐养天年,有的同学孙子都大学毕业了!
我们这些同学,各行各业都有,有在政府机关任过领导的,也有企业破产下过岗的,也有在央企大厂作过管理工作的,也有在公安部门从事过人民警察工作的!
我们这些同学,组建了一个“群”,每天闲聊一些健康锻炼的话题,推荐一些笑话视频,还有一些数学答题动动脑子!当然,在这个“群”里,我们只话同学友谊和往事,不诉生活“艰辛苦衷”。
隔三差五,还组织个同学聚会,到郊区山村吃喝玩乐一番!由于岁数越来越大了,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少了!
总之,我们这一茬人,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也阅尽了人生冷暖悲欢!
时至今日,他们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这个问题出的很有普遍意义,当年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吃尽苦累,后来党中央华主席继承毛泽东主席的遗志一举粉碎四人帮江青集团,知识青年能够回到城市。
可是知识青年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参加高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些知识青年属于高文化高技能高收入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绝大多数已经退休,有很高的养老金,生活幸福快乐!
还有一部分知识青年,就是不愿意努力学习奋发不愿意吃苦参加高考,这些人绝大多数后来下岗自谋生路,多数人养老金比较低,现在生活不富裕。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知青这个专用名词,准确地来说是指“老三届”上山下乡的中学生。其中既包括1963秋季以后升入初中的学生,同时也包括升入高中的学生。截止到1966年秋季为止。初中、高中各有三届毕业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68年开始,这些当年已经毕业或者没有毕业的学生。1966年秋季开学,全国所有学校就停止上学了。一部分人原本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回到各自家里种田,他们叫回乡青年。另外一部分吃国家统销粮的学生,几乎全部告别了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当农民(除极个别特殊情况留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被分配进农场当了农业工人。还有后来延续到70年代初期,各个城市仍然有一部分中学生下放农村。这些城市下到农村当农民的就叫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我就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下乡知青。当年下过乡下的知青现在都在做啥呢?2018年10月,我们县一中“老三届”高中同学在长沙聚会,到了200多位同学。其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当年下乡知青返城的。根据我的了解,我们这些知青目前大致有以下这几种生存状况:
第一种,退休后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仍然上班。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例如我们这一届中有一些知青回城后考入大学。后来成了专家、教授。他们退休后,仍然发挥一技之长,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特别是当年学医的几位知青同学,他们退休后有的被民营医院聘为院长,有的在长沙某著名的医院专家诊所上班。这种退休了仍然继续工作的人数不多,估计是十分之一左右。
第二种,居家养老。各人自己根据各自家庭条件、兴趣爱好,安排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例如我老伴有个二、三十人的老乡群。其中基本上都是下乡知青招工进长沙城退休的老乡。他们十天半个月聚会一次。或者是聚在一起,聊当年知青岁月。或者是家长里短,聊儿女事业,聊孙辈学习。或者是聚在一起唱歌、打麻将。这群当年的知青,现如今退休的老人,有的老俩口子专职替儿女操持家务,接送孙子、外孙上学。有的上老年大学学绘画、唱歌、跳舞。有的经常骑着电动车下乡钓鱼。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各自过着自己幸福的晚年退休生活。例如我退休后就喜欢背包外去旅游。国内国外满世界跑。
第三,目前所有知青都已经全部到退休的年纪了。知青中除少数当年下岗时,因为一次性买断了工龄,晚年没有退休金。绝大多数知青都有一份稳定可靠的退休收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下乡知青无论上山下乡时间长短,凡是上山下乡的时间段,都纳入计算工龄计算工资。从这点来说,国家对知青生活方面给予了特殊的照顾。当年大约2千万左右的知青,现在绝大多数仍然生活祖国各个城市中。你们在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的人群里、在各个旅游景区的人群中,在我们现实生活的人群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曾经为共和国的改革开放作出过最大的贡献。他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是一名知青,现退休了在家养老。当年上山下乡的生活,为我的人生经历增添了一笔光彩。青春无悔。
请各位关注。
此時此刻,在头条上回答你的问题。
76年的小知青,赶上邓公的高考政策,77级大学生。
又过了几十年平凡的生活,虽也获过高级别科技奖,均为过眼烟云…
退休赋闲,亦被人称之为"老師",時常到农村作"指导"之事,也時常为地里的葡萄或柑橘或火龙果欣喜百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技即是生产力。
当年作"知青"的地方,去过几次,物是人非,日新月异,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甚慰甚安。
这个群体,是共和国的长子,在一生中,都偿遍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历尽艰辛,为共和国奉献了毕生精力,风雨过后见彩虹,他她们都己退休,享受为时不多的晚年生活。(有的在带孙子,为子女付出最后的精力)。
作为知青,首先应感谢的是邓公!,没有邓公,我们这批人,估计50%都报销在农村了。
我们这一辈中国社会很另类的知青人现在基本上是走在夕阳下老年社会的中流底柱,不少人因为能吃苦下海早打拼成了富人,把自己的生意企业转移给了子孙,夲人身体力行转一转看一看,給以指点导向,融入在荣华富贵儿孙满堂的乐园里,苦尽甘来春满人间,阳光自豪福不止。大多数都是工厂商場退的企业职工,退时工资极低,但随着国家的社保17连跳一般都到了3000左右,在县一级城市打发日子生活亳无问题,无后顾之忧多在亨受天伦之乐,广埸舞健身操小酒小麻将寻乐,儿女要工作孙子要上学,只有靠自己去适应生活。跑得动的三五一邀天南海北海内外,十天半月快捷方便,不少人热衷于同学聚会朋友群,千丝万缕弥补曾经的失去心理得以安慰;还有可见的一大批知青老人因为很纠结曾失去的岁月,人虽老心还在求欲还很高,但又因为经历阅历熬成的人生,心难以安宁,在网上自媒体领域创作发文,以此表达自己做个纪念,自己走过的人生除了读者还给夲人留个人生纪念。<原创>
大多下过乡的知青都巳年高了,拿着微薄的退休金,过着平常的生活。
我是湖南知青,插队八年,1978年年底,招工返城,进了一家国企。分配的工种是木匠,从学徒做起,三年出师转正。以前工作经历归零,白下乡八年,浪费青春。
当时全国青年都争先恐后努力奋斗,考文凭热在中国大地燃起。平时爱学习的我考上了电大(首届),带薪脱产读书三年获大专文凭,一个人的命运才真正改变。
文凭一到手,从工人升为国家干部,在机关单位上班,工作几十年里也调换过单位,一直做技术工作。
2013年以公务员身份退休,退休金满意。歇下来后,给独生女儿带小孩,2019年,二胎出生,又继续带。
打算满70岁了就离开女儿家,过真正老年生活,现在计划去老年公寓养老。那里同龄人多,同经历的人不少,有讲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好度日。
我是69年4月下乡的知青,同车去的十五名知青,男7个,女8个,已知死亡男的4名,女的已死2名,都早已退休。人生苦短,我从20岁下乡在那批中最后一个出来工作,也是唯一安家在下乡所在队,退休后才回到老家城里。都70多岁还能干啥,等候上帝接你去吧!
下过乡的知青基本上是四零末,五零后。现在干什么的都有。
下乡时赶上第一次高考,能力强者考上大学的不少,现在事业有成很多。仍在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业奔波奋斗着成为富人了。
再有就是一般能力者,回城务工,正常退休了,过着正常退休人的生活。
还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在人世的也不少。
总之现在下过乡的知青什么情况的都有。什么人什么命,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
现在只要是健在的下过乡的知靑,管好家庭,过好自己,热爱祖国,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好好的活着就很不错了。
下乡的知青年龄最大是66届高中生,已经76岁了,老三届最小的也七十岁了。
还有70年代下乡的,也都60多岁了。退休了还能干什么?大部分在在家为儿孙服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的老人生活状态。当然不是全部。
有的人结婚早,孙子孙女也上高中或大学了,他们不用为儿孙服务了。这部人可以游山玩水,逍遥自在。
也有的喜欢打麻将,万里长城永不到。也有的喜欢炒股,钱进钱出,玩的不亦乐乎,也玩的垂头丧气。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活法。没有好与不好,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好。
现在老知青们已不在为衣,食,住而担忧。也不再怕下岗失业,退休工资多与少也不必在乎了。
只要健康快乐的活着,就是赢家,就值得庆幸,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如鸟儿已飞过,天空未留一丝痕迹。
下过乡的知青都是50后,已退体多年,老态龙钟的还能干啥?!身体尚可的游游山,玩玩水,体衰多病的宅在家里与病痛作斗争。本人下乡东北六年有余,如今颐养天年。退休十余载一直参于社区党务和志愿者服务,算是老有所为吧。剩下的时间是一机在手,爱不释手,昼夜与机不分手。浏览天下事,结交八方友,学写长文、短篇、诗词、对联,虽没啥文化,水平在地平线以下,可还是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这或许就是老有所乐吧。入头条一年半多了,与头条君们互动交流、互相支持、彼此鼓励,使我这个老知青受益匪浅,自觉文化修养的积淀赋予了当年知青这个词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逐渐厚重起来。这是我晚年生活不大不小的收获,乐哉,悠哉!
从年龄上看基本上都退休了,大多数人应是下岗工人,有一部分人也已离世!愿活着的同龄人安渡晚年,快乐生活,放弃烦脑,无忧生活,用知青战胜困难的意志,战胜自我!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思绪猛然间又回到了1975年5月13日那个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仿佛一下子又年轻了几十岁……
我们那一批“知青”属于山东枣庄煤矿工职工子弟,是一九七五年下乡的第一批“知青”。要问“如今都在什么?”我来告诉大家,当时我高中没有毕业,年龄最小,如今已经退休四年,其他大哥哥姐姐们也早已退休多年了。
说句心里话,这几年与过去的老“知青”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了。不过,我敢肯定的说:我们那一批“知青”,现在已经都当上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当然,也有因病离世的……
根据我的了解,我们那一批下乡的二十个“知青”,生活上也分三六九等,从回城以后有干的好的,最好的职务也就是正县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养老金约在七八千元左右,大部分像我一样干到企业中层正职退休,每月养老金四千多元,有个别的“乡友”因为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有的下岗了,养老保险都是自己缴纳的,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也就是三千多元左右。
前段时间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也偶尔碰到了几个一起下乡的乡友,从过去聊到了现在,大家非常感慨,生活上总的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比较知足的,好在这几年都挺过来了。
我认为,下乡那几年劳动、生活上虽然苦了点,在“广阔天地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农村那段时间确实磨练了意志,锻炼了人生。我并非是向小伙伴们灌输心灵的鸡汤,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奋勇向前!
一,全国上山下乡运动,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首先从大城市开始的。二,到了七十年代形一成了大气候,大热潮和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三,现在他们都干啥呢?从七十年代后期国家落实政策,逐步解决他们回城安置问题,回城后被安排在各条战线上,现在都进入老年时代了。都退休和离休。四,他们这一代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青春,后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一生献给这个国家,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下过乡的知青现在都在做啥呢?
这个问题,现在的知青基本全部退休,在家养老,最后一届1976年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也都61岁基本全部退休养老。
下过乡的知青都在70岁左右,退休后生活各异。有的旅游、养花,生活怡然自得。有的含饴弄孙,辛苦并快乐着。有的疾病缠身,和疾病共存。不管现在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知青。
我是75年3月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当年我17岁。和我一起到这个公社插队落户知青有32人;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知青。
我是78年8月招工进厂的。2015年退休的。老伴比我晚一年退休。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深圳经营自己的小公司;女儿在政府经济开发区工作。我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外生。儿女独立经营各自的小家庭、我老两口经营我们的小家庭、儿女不啃我们的老。
我每天是这么过的:早饭后,玩头条,中午几乎不是朋友请我喝点小酒,就是我朋友喝点小酒;午睡后,下午和牌友打点小牌、娱乐娱乐;晚上和老伴两人看共同喜欢的电视剧,十点钟正式就寝。一天就是这么轻轻松松,平平淡淡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