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很多历史材料都表明袁崇焕是被冤枉死的,他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看着侮辱他的回答很无语,如果穿越过去估计他们照样要买袁督师肉吃的人,如果说袁是汉奸罪该万死那他在宁远城所抵抗和坚守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不能像洪承畴一样投降并甘为鹰犬?英雄身死而负冤负怨千年何其悲乎?依此逻辑既然被他为之保护的国家和人民如此对待,那何为为国家为民族?如遇强敌举手投降不是来的更轻松?如今网上有人引导质疑民族英雄,难道还要歌颂杀害他们的奸臣昏君不成?如此颠倒黑白洗刷磨损背后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其心当诛!


崇祯三年八月(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下旨在北京杀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对他施行大明律最厉害的刑罚——凌迟处死,也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刀刀见血,刀刀不要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

我们所熟知的大太监刘瑾,被凌迟了3357刀,据说袁崇焕被活刮了3543刀,在生不如死的过程中,这位被称为“大明最后的一堵长城”的袁崇焕是如何表现的呢?

据载,袁崇赴刑那天,北京百姓像炸了锅一般,奔走相告,涌向行刑地北京西市。

押解袁崇焕的囚车经过时,怒气冲冲的百姓指着他大骂“汉奸”,向他扔烂菜叶和坏鸡蛋,袁崇焕面无表情,一语不发。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

行刑过程中,整个刑场被乌泱泱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个个咬牙切齿,刽子手每割掉袁崇焕的一块肉,就会引起他们一大片欢呼,有些人还跑向前抢着付钱买肉生食。

此时此刻,袁崇焕忍受着剧痛,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悲凉雄壮地大声吟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首绝命诗至今读来让人感到不胜悲凉。这一年,袁崇焕年仅46岁,他死得惨不忍睹,不忍细述。

《明季北略》这样说:

“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

又说: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石匮书后集》也有记载: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袁崇焕被凌迟了三天,最终连骨头渣子也不剩,仅有的一个头颅,被崇祯帝令人在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上逐一传视,震慑将领们,以儆效尤,不久就连这颗头颅也消失不见,据说被愤怒的士兵刀劈毁坏了。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惨了,那么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呢?

首先,袁崇焕能有这样的结局和他爱说大话有关。

袁崇焕有能力,有魄力,有干劲,有狠劲,有功绩,可他爱吹牛。

他35岁中进士,被提拔在兵部任职。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

当金军攻陷广宁后,朝廷急需人才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充分发挥了他吹牛的本领,起初的说大话成为他仕途上的敲门砖。

他上朝后对明熹宗说: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许是被他毛遂自荐的勇气和魄力镇住了,纷纷对他交口称赞。

袁崇焕的一句大话让朱由校龙颜大悦,给他又是升官、又是拨钱、允许他招兵买马创立军队。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帑金二十万,从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他从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到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

在与金作战中袁崇焕多次立下军功,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在众将领中脱颖而出,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高度关注和重用,其实也不能说全部是袁崇焕的功劳,其实毛文龙在后方起了很大作用。

正在袁崇焕飞黄腾达之时,大太监魏忠贤给他使绊子。当时人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把持着朝政,把袁崇焕逼得辞官回了老家,这年是天启七年(1627年)。

同年,明熹宗划船溺水,不久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很快魏忠贤被弄死,朝中大臣提议让袁崇焕来朝上班。

朱由检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以崭新的面貌来京接受朱由检的召见。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

君臣二人在平台上进行了一场非常愉快地聊天。

这次见到新皇帝他不改以往的老套路,毕竟袁崇焕尝到了之前吹牛带给自己的甜头,

他太激动了,对明思宗夸海口说:“我可以五年复辽!”。

朱由检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他对袁崇焕有十二分的信任,对他大加赞赏。

当袁崇焕沉浸在被新皇帝夸赞的喜悦中时,给事中许誉卿直接给他当头一棒:

“你五年复辽的策略是什么?”。

许誉卿在弹劾魏忠贤上有很大的声望,此人刚直,做事认真。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

此话问的袁崇焕无言以对,只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其实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的”。

许誉卿说:“皇帝那么英明,你怎么用这种话蒙他。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麽办?”

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袁崇焕顿时清醒,意识到自己这个牛皮吹大了。

他只好想法为自己补救,袁崇焕上奏明思宗说:“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麽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他想把“五年复辽”这个难抗的包袱扔给明思宗,想让他知难而退,或者另想他法。如果计划失败了,就是明思宗没有配合好。

可是明思宗却对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深信不疑,他答应全力配合!

袁崇焕一看要坏事,赶紧上书: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让四部的大臣都听从袁崇焕的安排)——《明史·袁崇焕传》

可是明思宗的信心和决心如磐石般坚定,只要是袁崇焕提出的条件,明思宗无一不答应。

袁崇焕利用明思宗对自己的期望,提出一系列的条件:

他担忧自己不在朝廷时,背后会遭到一些人的诽谤,便提出让朱由检解决自己的这种担忧。

朱由检把袁崇焕的个人荣辱当成国家大事,专门拿出来和大学士刘鸿训等人商议,最后还把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收回,赐给袁崇焕。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

后来袁崇焕又上书崇祯皇帝说:

“臣在辽东做官不容易,易得罪人,请皇帝不要听信别人对臣的谗言”。

他还借此机会向明思宗索要辽东的人事任用权。

崇祯帝全部答应。

在复辽问题上,袁崇焕上书说:复辽大计,要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主要在防守,攻战是变通,和议是辅助。对于用什么人皇帝起关键作用。我太难了,外有敌人离间,朝中有人非议。

朱由检看到后,赶紧发优诏答覆袁崇焕,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袁崇焕没接受赏赐)。

袁聪焕上书请求让自己的心腹降临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崇祯全部答应,并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穿蟒衣,这在明朝大臣中是最耀眼最牛的包装了。

持有尚方宝剑的袁崇焕,真以为自己有特权了,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东江镇总兵、“海外天子”毛文龙,这位非常有战斗力的大将,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

要说袁崇焕是大明的最后一堵长城,那么毛文龙则是大明的坚强后盾。

毛文龙的根据地是“皮岛”,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位置非常重要,他在这个地方对后金形成牵制作用,毛文龙的存在关乎到明金作战的大局,他肩负重任,对自己的根据地视如生命,他自己也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一百多人,在天启元年被后金军杀害,他对后金恨之入骨,反对义和,所以毛文龙是不会去投靠后金的。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

袁崇焕初为官时,对后金的那几场漂亮大战,有毛文龙很大的功劳。每当后金来犯,毛文龙就骚扰后金首都盛京(沈阳),迫使努尔哈赤回头。另外,毛文龙还肩负着保护半岛的任务。

而袁崇焕却不请示皇帝就私自斩杀了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他用的是先斩后奏,用12条罪名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

他杀毛文龙是逾越权限、擅杀,是有很大私心的,毛袁二人本来就面和心不和,袁看不上毛的拥兵自重和对他的傲慢无礼。

而毛文龙反感袁崇焕等文官对他的管制和向后金求和的奴才相。

再者,袁崇焕和后金议和,第一个反对他的就是毛文龙。后金只要有议和的动向,毛文龙都是马上报朝廷,比如崇祯元年三月

“卑职将求款达子分营羁侯间,火速报闻上台,急令西峰等关一带,日夜严防,万分真的,万分不可弛懈也。”

袁崇焕竟然私自杀了这样一位将领!杀毛文龙时,袁崇焕的势力很大,如军阀一般。毛文龙麾下数万凶猛强悍的官兵,在自己的地盘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杀,竟没有一个人敢起来反对,他们都畏惧袁崇焕的势力,而岛上的兵失去主帅后,心散了,人也散了,大量的将士背叛投敌。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久,崇祯帝坚定了要活剐袁崇焕的决心。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仅三个月就发生了“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带着10万铁骑,绕开关宁锦防线,通过蒙古直逼北京。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

没有毛文龙在背后的牵制,皇太极轻轻松松就大破中原边境,逼近京师,后金铁骑在京城周边大肆烧杀抢掠。

而袁崇焕却没能及时阻止。百姓们惨遭摧残后,他才得知消息,然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作为蓟辽督师的他,算是尽到一些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职责。可是,不久,后金就拿下了遵化、三屯营,平辽将军赵率教作战中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杀殉国。

京师危急,袁崇焕连忙率兵匆匆赶往京师护卫。

朱由检原谅了袁崇焕纵敌入关,召见他,好酒好菜招呼着袁崇焕,还将自己的貂裘大衣给袁崇焕披上以示慰劳。

袁崇焕此刻却提出过分要求,说兵马疲乏,请求入城休整!这要求太过分了,带兵进城难道想造反不成?

崇祯帝拒绝,感觉自己的皇权被挑战。

袁崇焕与金军作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把后金赶走。京都之围暂解。

金兵退后,袁崇焕被下狱问罪,理由是和后金勾结,私自放清兵入关。

崇祯帝是在怀疑袁崇焕到底是大明的守军,还是敌人的先锋?

当皇太极的铁骑绕过蓟州,进入三河、香河、顺义等地,一路烧杀抢掠,无辜的百姓惨遭屠戮,而袁崇焕只是率领部队在后面尾随观察。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0

皇太极的军队在京城附近血洗了5天,袁崇焕领的军队竟然无动于衷,一下子都没打。京师周围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崇祯帝的老窝差点被端了。

袁崇焕成功被众大臣们戴上“引贼劫掠”的大帽子,引起一片大骂,袁崇焕成为众矢之的。

不和后金10万人马搏杀,也许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他认为自己手里只有大约4万士兵,很难对付皇太极的10万大军,弄不好会全军覆没,这样以来更会助长皇太极提前吞并京师的野心,袁崇焕不敢拿这个冒险。只好无奈“尾随”等待能稳有把握取胜的时机,从军事战术上来看,这没错。

而袁崇焕的这种做法从情理上讲,罪不可恕,进一步让自己走向不归路。

崇祯对他彻底死了心,大臣们早就憋不住了,为袁崇焕的死推波助澜,他们纷纷抓袁崇焕的把柄,找证据来证明袁崇焕和清军勾结,故意放清军入关,他就是通敌卖国的罪人。甚至有人说,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书信中还说,只要杀掉毛文龙就同意议和。

而袁崇焕和清军议和是有“前科”的。努尔哈赤病死的时候,袁崇焕就想要和后金议和他好修长城,还亲自写书一封信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仅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间,皇太极与袁崇焕往来书简12封,而且均未见史书有记载他向崇祯帝上报的举动。

作为边关将领私自与后金议和,这是无法饶恕的死罪,让后金腾出手来收拾蒙古和半岛,罪上加罪。

袁崇焕一次次让崇祯帝失望,崇祯帝再也比相信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谎话。

(1629年)十二月,袁崇焕被下狱,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一案审理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最终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等罪名定袁崇焕死罪,袁崇焕被公开凌迟处死,向天下万民做了交代。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1

袁崇焕的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事实上,袁崇焕家中并没什么家财。

未刻,上御平台,召辅臣并五府六部、都、通、大、翰林院记注官四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总恊、锦衣卫堂上官俱入,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麻,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152年后,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也许袁崇焕从没想过要叛国,更没有做过叛国的事,可是他却死在自己的狂傲上,死在自己口无遮拦的低情商上,死在自己不断地挑战皇权上,他自毁长城错杀了毛文龙,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最终让自己万劫不复,还留下一个和秦桧一样的骂名,“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历史犹如一个人的记忆,人如果忘记了所有的事情,那也就成了失忆人。如果历史被人遗忘,那这个国家将无法有前车之鉴,从而进步。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更迭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所有的兴盛与衰败必然和当朝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很多人都说正是清朝鞑子统治中国,才让国民受到八国联军的侵犯。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2

可是,如果还是当年那个贪腐盛行,太监作乱,昏君当道的明王朝统治下,中国又真得会进步,百姓又真得会安居乐业吗?明末抗金名将袁崇焕的惨死就是明朝走进衰败的征兆之一。

袁崇焕,字元素,是广东东莞人,出生于万历十二年,他本是一介书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35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成了福建一地的知县。袁崇焕因为熟读兵书,自身又特别喜欢兵法,所以经常会和那些退伍的老兵聊边疆战事,久而久之袁崇焕自己就有了想去边关驻守的报国之心。

当山海关外的努尔哈赤起兵攻明之事成为明末一大重要朝政时,袁崇焕毛遂自荐,说只要给足兵马钱粮,他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这对于腐败的明末朝廷来说,有人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自然是好事。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3

袁崇焕投笔从戎,这一守就是八年,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得到了很多将领的夸赞。彷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连连高升。他成功抵御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如果不是袁崇焕的不投降,誓死守住关内,恐怕明朝灭亡的速度就更加快了。袁崇焕在努尔哈赤死后,曾派使者去吊唁,并写书文表达要和后金议和之心。而皇太极当时也答应了议和。袁崇焕在这短暂的休战和平时期,修缮了边关的三座城池。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4

不管袁崇焕后来是不是功高为傲,自恃而高,他在拼死守住关城,保住关内外百姓的那段和平岁月都可以将他视作民族英雄。愚昧的明末统治者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叛国罪的罪行让袁崇焕入狱,并处以历史上最惨烈的死刑–凌迟处死。

袁崇焕在面临死刑前应该是淡定从容且心如死灰的,他的内心应该知道大明朝即将会被新的统治者所代替,就算他个人再怎么拼死守住大明江山,历史必将也是无法改变的。他不后悔保家卫国,戍守边疆,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君。

据历史记载,袁崇焕被凌迟了3500多刀,皮肉完全模糊,刽子手都已经无处下手。当朱元璋将凌迟之死上升到3000多刀时,就代表整个大明朝是个让人恐怖的王朝。没有哪个人的罪恶多到让你割他3500多刀,更何况还是曾经保家卫国的督领。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5

而且让人更加震惊的时,那些围观袁崇焕被凌迟的百姓竟然向刽子手花一钱买袁崇焕的一块肉就这样生吃下去。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里说这是个人吃人的社会。而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真得就被百姓吃进了肚里。多么愚昧的朝廷才会教导出了一群愚昧的百姓。

一代英雄人物竟然不是死在沙场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惨死,实在让人痛惜万分。


可怕的表现。

袁崇焕受到的是凌迟的刑罚,据说被割了3543刀还才痛苦的死去。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6

我们现代人就是不小心被刀花了一下,流点血都痛得不得了,更何况是那一刀一刀把肉切下来的疼痛呢,这样的刑法小编不敢想也不愿想。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7

《明季北略》里是这样记载的。

“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等到袁崇焕的皮和肉全部被切掉的时候,他还没有断气,惨叫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老百姓用银子买肉,一钱银子可以买手指大的一块肉。买了肉就马上吃掉(生吃),吃的时候一定会骂的,袁崇焕一声卖国贼或者别的。一会儿,袁崇焕的肉就卖光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8

《石匮书》中同样记载了袁崇焕的悲惨状况。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筷子收割一块肉,老百姓就付钱买,买过来就直接生吃掉。没一会儿就卖光了,再取出五脏按寸来卖。百姓买来五脏就和烧酒一起生吞掉,血流在牙齿和脸颊上。就连骨头也被敲碎掉,只剩一个头颅四处传看。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到底做了些什么,会被处以这样的极刑,并且还被老百姓买他的肉来吃掉。

主要是因为当时传出袁崇焕卖国的谣言。

在1926年的时候,皇太极率领十万骑兵绕道辽西,很快就攻破了长城防线,快打到北京了。

而这个时候,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带领人来保卫北京。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9

但是,他来到北京附近之后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带领军队攻占北京东面的几个县城。

而皇太极深深地知道,袁崇焕的厉害,所以使用反间计。皇太极大肆散播袁崇焕之所以不来跟清军交战,是因为收了皇太极的好处,勾结满清。

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崇焕勾结满清,是个汉奸。所以老百姓都非常痛恨袁崇焕。

其次是因为当时民军不断战败,需要一个怒气的发泄口。

在清军入关以后,北京城不得已开始在老百姓家里拉壮丁参战,很多家庭里面的男性都被抓了壮丁,而且参战的士兵大规模的死亡。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6

这个时候民怨已经达到了顶峰,如果不及时的让老百姓有一个发泄口,那么可能清军还没有攻破皇城,老百姓就已经要造反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0

对于袁崇焕是不是勾结青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结局却是无比悲惨的。

被处以凌迟,割了3543刀,还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名头。


袁死时必是痛苦之极!杀袁的刽子手也必是当时京城最有名气手艺最好的人!不够三千刀袁死刽子手会被嘲笑也没有完成任务。

袁从今天的环境来看是个有着复杂人品的、有工作能力的、有一定忠诚度的大忽悠!!!在博取老板的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后,争取到预算,争取到人力资源,争取到同行闭嘴后,工作上确拖拖拉拉、一般般的完成,中间意外不断依然吹牛逼唱高调绑架老板意志绑架全大明公司!

如果袁碰上公司前几任老板:天启、万历、嘉靖、弘冶、正德、成化都不会死,运气不好呀碰上骨子东林、嘴上知行合一、行动上张居正的崇祯老板!悲剧了⋯⋯历史告诉我们知识份子别学本山大叔忽悠!


大丈夫立于世,死何足惧!然惧君王不知其心?人民不知其人?非也!唯惧此生不能报国也!

公元1630年8月,袁崇焕在人民群众一片谩骂声中被押赴刑场,等待他的将是这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次凌迟之刑!历经人世沧桑,受尽人间冷暖,面对死亡,袁崇焕表现得很淡然,毕竟该来的总会来的,只不过提前了一些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有一件事在当时是袁崇焕颇为焦虑的,是什么呢?君王不知其心?百姓对他的误解没法说明?都不是,而是不能再为国戍疆,不能再保卫辽东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1

最悲惨的死法

先和大家说说一代英雄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惨死的吧!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还有比袁崇焕死得更悲惨的人了!在我看来是没有了,即使是当年被吕雉做成人彘的戚夫人都不见得有如此之惨!

在《明季北略》中有记载袁崇焕受凌迟之刑的细节

  1. 袁崇焕受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2.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在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中同样记载了袁崇焕临死前后的惨状

  1.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2. “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后,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后幸得一位姓佘的义士将其首级偷取安葬,并世世代代为其守墓!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2

临行遗诗显忠贞

面对死亡,袁崇焕是怎么表现的呢?一首《临刑口占》让你领略何为英雄的大无畏!

袁崇焕曾在临行前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心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悲哉!壮哉!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袁崇焕在死前想的依旧是国家,足见其忠贞之志,看到袁督师的这首遗诗,不觉想起了当年岳飞将军的那首《满江红》,同是伟大的爱国英雄,却都含冤蒙难!

现代对于袁崇焕的争议我不想多说,光凭他多年镇守辽东而拒后金于国门之外,则足见其忠贞之志,若是真有心降后金,恐怕明朝也轮不到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了!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死何足惧,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3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倘若袁崇焕还在,大明江山是否会被推翻还很难说。袁崇焕多次打退满清的进攻,让满清损兵折将十分头疼。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4

崇祯皇帝之所以杀袁崇焕,是因为中了满清的计策。清兵保卫京城之后,袁崇焕率军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城,依靠他的老方法攻击清军,从而大败清军。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5

清军正面战场打不赢袁崇焕,便使用反间计。他散布袁崇焕想谋反的罪名,恰逢袁崇焕那时候擅自毛文龙,这让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其实崇祯很纠结,所以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下决定,后来东林党纷纷上书,一一列举袁崇焕罪名,这才让崇祯有杀袁崇焕的决心。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6

袁崇焕被处以极刑被千刀万剐,行刑之时京城百姓纷纷围观,面对这位曾经保卫他们的将军,他们反而破口大骂袁崇焕为卖国贼。不仅如此,刽子手每割下袁崇焕一块肉,百姓们便争相购买,蘸酒直接食用,袁崇焕的肉便这些曾经拼死保护百姓吃了。


袁崇焕无疑是明朝最后的一位战神,他的死直接导致后金入关轻而易举,处死他的崇祯皇帝也吊死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忠心卫国的袁大将军是如何死得呢?被判凌迟三千六百刀而死,也就是用鱼网子紧紧覆盖在身体上,从网格中一刀一刀割肉,割了三千六白刀,只剩首级传九边各镇示众!在受刑过程中,袁崇焕一声不吭,默默受刑而死,可谓铮铮铁骨,流传千古!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7

袁崇焕身为辽东军事最高长官为何会被凌迟处死呢?明朝给出的罪名是勾结后金谋反,擅杀将军毛文龙!袁崇焕谋反的直接证据是后金大军突破他的防线围攻北京城,然后袁崇焕率军击败了后金大军。崇祯皇帝认为后金大军能进攻北京城,同时袁崇焕能及时率边军击溃后金大军,就是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的直接证据,想借此战功获得更多的权利,然后合谋推翻大明!谋逆罪诛九族,首犯凌迟三千六白刀处死,故京城百姓都来观刑,纷纷不吝重金购买袁崇焕之肉生吃!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8
袁崇焕之死其实是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皇帝的多疑症、明朝文臣集团对武将的打压、官宦集团对袁崇焕的仇恨四方面合力形成的结果。根据史书记载袁崇焕受刑之时京城百姓对他咒骂不断,纷纷出钱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内脏都被分成小块售卖了!刽子手挣钱了,百姓泄恨了,袁崇焕死了,大明不得不亡了!据说袁崇焕死前呻吟出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29

袁崇焕生前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一系列胜利,炮毙敌酋努尔哈赤等重大胜利。由于明朝财政拮据、党争激烈、内斗不断、崇祯志大才疏等一系列原因,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没有实现。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魏忠贤遗党、东林党清流)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于是以密谋后金、擅杀毛文龙的罪名凌迟处死袁崇焕,不知崇祯吊死煤山之时作何感想?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0


袁崇焕受刑是在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即公元1630年,地点在西四牌楼,明时称为“西市”,即今天的西四大街十字路口。其实,关于袁崇焕的行刑细节,明代史料诸如《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史》都很简略,根本没有提及袁崇焕的具体死法。记录最详细的就是明末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1

《明季北略》:“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2

《石匮书后集》:“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此外,传说袁崇焕临刑前曾做《临行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3

袁崇焕死后,关于他的家人的结局以及身后事,《明史·袁崇焕传》做了如下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后来,袁崇焕仅剩的首级被一位姓佘的义士偷取安葬,并叮嘱子孙世世代代为其守墓!后来,乾隆帝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便找到了佘氏后人。当乾隆得知其事迹后非常感动,表示要封官给佘氏后人。佘氏先祖早有祖训:坚持不到朝廷做官。于是,乾隆便允许其家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4

对于袁崇焕的争议,大福读史不想多做评价。不过如果代入到当年的大环境中,光凭袁崇焕凭借孤城击退努尔哈赤八旗精锐,且多年镇守辽东抗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他的忠贞既可明了!若是袁崇焕有心投降,恐怕明朝的灭亡会提前15年吧!


忠奸自古难以清除划分,看似大忠,实则大奸。评判忠奸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得结果也有不同。明末,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大明王朝危在旦夕。袁崇焕就在此时崛起,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对袁崇焕可以说是爱恨交加。曾几何时,袁崇焕也是大明王朝铮铮忠骨的救命恩人,稳定北方边境。但是袁崇焕就像他的人生命运和身后评价一样,是一分为二的。他,有能力,可以力挽狂澜,但同时他又率性而为,目中无人。将大明王朝的千里边防毁于一旦。这样一个看似人格分裂的人物,最终难以让年轻而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忍受,皇命下来,袁崇焕被足足割了3543刀,凌迟处死。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5

据张岱的《石匮书后集》记载,对于当时袁崇焕受刑而死的情景做了详细描述。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这天,在北京的西四牌楼,这个地方明朝时期称为“西市”,到了今天,就是北京的西四大街十字,袁崇焕受到了封建王朝最严厉最残酷的刑罚——凌迟。而其罪名,则是谋反罪,欺君之罪。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受刑的场面堪比一场人间炼狱。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6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对这件事也做了描述,据称,当时在刽子手在割了3543刀以后,皮肉已模糊难视。这个时候,旁边围观观刑的百姓,开始了一场“买肉大战”,人们拿出银子,争相从刽子手里买袁崇焕的肉,一钱买一块肉。买的肉正是袁崇焕身上的。拿到肉以后,百姓们顺手就生吃了,边吃边骂。没一会儿,就卖完了。《石匮书后集》又记载到,拿到肉的百姓一口喝着烧酒,一口吃着袁崇焕的肉,嘴上还大骂卖国贼。之后,将骨头用刀斧剁碎,只剩下一颗头,被用来传示九边。这种场面,仅仅是用血腥都难以形容了,如果说袁崇焕罪有应得的话,那百姓吃其肉,削其骨的行为就更加骇人听闻了。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7

相传,袁崇焕临死之时,还做了一首诗,叫做《临行口占》。其中有写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没做一句辩解之言,自始至终没有发一言。这也成了袁崇焕死后人们针对他忠奸的辩论,尤其以《明史》最为他喊冤,说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认为袁崇焕之死,是天下大冤。不管怎样,袁崇焕死的实在是太惨。也许这也正是卖国贼的下场吧。文明如今,对于卖国者,也未必没有到咬牙切齿的地步。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是袁崇焕的行刑日期。这一天的京师,雾霾笼罩,天空乌云如墨,行刑地点在京城菜市口。

四十六岁的袁崇焕被绑往刑场,等待袁崇焕的是一场凌迟处死的极刑。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京城民众,无不欢呼雀跃。

在京城民众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奸臣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8

凌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刀万剐,用刀把犯人的身体割上千刀、分离,最后枭首,头颅还要公开示众。

明朝的凌迟格外精细,有的要割到上千刀甚至几千刀,把犯人慢慢折磨至死,这是极刑中的极刑。

被割得遍体血淋淋的袁崇焕,仰天对着天空长啸,让人惊讶的是,强忍了很久的袁崇焕居然还吟诵了一首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到了这个时候,袁崇焕决定用吟诗的方式来表明对大明的耿耿忠心,这时候的他依然心系边关,铿锵有力的宣言催人泪下,可是在场一张张怒目圆睁的面孔都在盼其速死,有谁会理会袁崇焕的申辩呢?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39

这种行刑,本来已经够惨烈,然后比这还惨烈的,是围观百姓们的反应。

《明季北略》对袁崇焕受刑记载了两个细节,那是两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其一,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其二,“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这些看热闹的百姓们,大多是把袁崇焕当成了通敌卖国的奸贼看的,因此,看到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对他们来说是件振奋的事情。

围观的百姓们不停骂着,有的还冲袁崇焕吐口水:“奸贼!奸贼!……”刽子手动作麻利地用刀割着袁崇焕,众人蜂拥着从刽子手的手中争抢肉块,人太多,供应不过来,刽子手便开始收起钱来,百姓们争相用钱买肉,一边买肉,一边对袁崇焕痛骂不已。

袁崇焕蒙难时膝下无子,只有一女,袁崇焕七十多岁的母亲和妻子及一个女儿,被流放到福建,他的弟弟袁崇煜,被流放到贵州,袁崇焕的遗属和几个亲近部属,出于某种考虑,最终隐退。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当晚,袁崇焕的门人佘哥仔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趁着雨夜偷回了袁崇焕被弃置于地的细碎骸骨。

佘哥仔用袁崇焕生前所留的衣服裹了骸骨,让自己的妻儿做帮手,连夜在广东义园里掘了个墓坑,广义园属于广东会馆,专门用于收葬无钱下葬或无人过问的在世在世的广东人,佘哥仔就这样把袁崇焕的骸骨葬下了。佘哥仔发下毒誓,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0

袁崇焕的军事天赋使得他成为一位军事家,军事能力得到明清两朝的认可,但是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及其自身性格的短板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袁崇焕的悲剧,可以说是多因一果,日薄西山的大明朝和统治者无法容忍“五年复辽”希望的破灭,由此袁崇焕失去了帝王信任的根基,袁崇焕和崇祯的矛盾一直在拉大,而后金的反间计成为袁崇焕获刑的导火索。

袁崇焕之死,除了在后金军进犯京师时受过损失以及被流言蛊惑的那些人,因痛恨袁崇焕而觉得他罪有应得外,当时其他的有识之士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认为他是被崇祯皇帝枉杀的。

简述袁崇焕的一生很容易,而关于他有罪还是无罪,该不该杀,在当时就打下一个重重的问号,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袁崇焕的死,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是崇祯皇帝昏庸听信谗言?还是袁崇焕真的通敌叛国?纵观明末的历史,袁崇焕的死,有客观原因,有崇祯皇帝的原因,也有袁崇焕本人的原因。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1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就像明朝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35岁中进士,随即被封为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原本是个知县,特殊的军事天赋让他在八年之内从一个小小知县迅速升职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原来沈阳军区司令,他管山海关以外,还管今天的河北北部、天津、山东北部。

在当时明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使得袁崇焕成为了大英雄,因此,袁崇焕自荐守卫边关之时,得到了君臣的一致赞扬和支持,在他夺得几场关键胜利之后,被军民奉为“神明”也就不足为奇,这也为他日后的自负埋下了伏笔。

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1628年七月,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崇祯由此大加赞赏。

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地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

袁崇焕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同样也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崇祯皇帝和历史上的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继位以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是个年轻有为的君主,但是崇祯性格多疑,而且刚愎自用。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2

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暗滋暗长,注定有一天会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话说得太满,后来到任以后,他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这都成为他后来被杀之“口实”,毕竟当时在崇祯看来,毛文龙这个总兵,只有崇祯本人才有权力杀,袁崇焕是蓟辽督师没有权力杀总兵。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已经被崇祯所怀疑了,当时的京城关于袁崇焕的谣言很多,说他跟皇太极有城下之盟。

但是当时的崇祯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因此并没有追究袁崇焕处死毛文龙之罪,毕竟当时的崇祯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的诺言。

如此,袁崇焕便把自己推上了绝路,而皇太极的离间计更是成为了他悲剧的导火索,当袁崇焕处死毛文龙时,皇太极已经抓住这一时机,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和锦州,由明军薄弱地带入侵。

直到皇太极越过喜峰口长城兵临距离经常只有两三百里的遵化,袁崇焕才如梦初醒,急忙率领主力增援。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3

这时的京城早已是人心惶惶,几个月前,崇祯对袁崇焕心存希望,因为,袁崇焕曾经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而今,不仅平辽成了泡影,后金大军竟然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而此时的京城再次有谣言,说皇太极此次入侵,是袁崇焕暗中降了后金,袁崇焕星夜赶往京城,本应该在京城以外和后金决战,没想到,他怕京城有失,于是直接率领大军直抵京师门外,并要求入城。

早就对谣言半信半疑的崇祯看到袁崇焕不在城外退敌,却想率兵入城的举动,深信袁崇焕果然没有和后金决战的意思,多疑的崇祯开始相信袁崇焕果然和后金有瓜葛。

这时候,皇太极仅仅套用了《三国演义》中一个高明的离间之计,就使得袁崇焕从封疆大吏一落而为阶下之囚。

与其说离间计是皇太极的高明,其实倒不如说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原本就是镜花水月,竟经不起一丝考验。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4

崇祯没有立即对袁崇焕动手,这倒不是他相信袁崇焕,而是因为当时的后金军队还在北京城外,

尽管已经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是崇祯在平台召见时仍然故意做出了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并简单寒暄几句。

然而仅仅过去几天以后,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以后,崇祯瞬间变了态度,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

当袁崇焕来到平台以后,崇祯直截了当地问他和皇太极之间有何密约?袁崇焕认为这是莫须有的事情,无言以对。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5

但是崇祯却以为袁崇焕默认了,暴怒的崇祯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锦衣卫蜂拥而上,将袁崇焕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着手进行审讯。

接下来,就是前面所说的明末大悲剧,从袁崇焕被捕入狱到绑赴刑场处以极刑,其间长达九个月,九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是艰苦难熬的,而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证明,崇祯一开始可能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将他凌迟处死。

但是最终崇祯还是决定将袁崇焕凌迟,崇祯帝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理,使得他难以忍受臣下对自己的欺骗和愚弄。

或许,崇祯对袁崇焕的仇恨已经到达极点,仅仅下令斩杀袁崇焕,已经难消寡恩君王的心头之恨,在崇祯心里,袁崇焕必须死得很痛苦很难看,崇祯的内心的仇恨才会稍稍释然。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6

就这样,那场惨不忍睹的凌迟就这样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的刀锋声和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慢慢承受死的煎熬时,大明帝国的毁灭已经不远了。

袁崇焕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朝的悲剧,崇祯错杀了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抗清名将。

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以赐进士身出任福建邵武知县。

其人生轨迹迎来巨大转变,有一介白衣书生自此开始进入仕途。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7

(袁崇焕)

袁崇焕初入仕途为人谦虚谨慎,为官规规矩矩,清正廉洁,故深受邵武乡民的赞誉。

袁崇焕生逢晚明,此时的明王朝已是一副夕阳西下的残景。对内,贪污腐败盛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东北方向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日渐强盛,开始对明王朝的东北防御产生巨大威胁。

乱世出英雄。

眼见国事日衰、边境狼烟渐起,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袁崇焕很早就立下匡扶社稷,拯救国家危亡之志。

像宋时抗金英雄岳飞一样,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在袁崇焕身上亦被深刻赋予。

袁崇焕虽偏据福建一隅,但其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此时正面临的严峻形势。故其在邵武期间即时刻关注辽东方面的一举一动,也为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率军出征平定辽东早作准备。

1622年(明天启二年),袁崇焕北上京城接受朝廷政绩考核。

考核期间袁崇焕孤身一人,千里走单骑,出山海关巡视辽东。

后在京被御史恂请破格提拔为兵部一主事。

袁崇焕初生牛犊不怕虎,曾当满朝文武夸下“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辽东)”的誓言,引发朝野震惊。

后袁崇焕果不负朝廷重望,很快就在辽东前线崭露头角。并得到其上司孙承宗的器重与赏识,故让其镇守宁远城。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内,袁崇焕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同后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袁崇焕虽屡获战功,但性情秉直,因此得罪了朝中不少人,故很快受到大太监魏忠贤等人的排挤,故愤而辞官归乡。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即诛杀了宦官魏忠贤一伙党羽,并重新启用袁崇焕。

初期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很是宠信,委以守辽重任,且亲赐“尚方宝剑”,有临阵生杀大权。

人红是非多。

魏忠贤余党并没有放弃对其仇恨迫害,他们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等罪名污蔑弹劾袁崇焕,此时崇祯皇帝亦开始对袁崇焕产生动摇。

后金大汗皇太极眼见此时的袁崇焕已成孤家寡人之势,故在大臣的策划下上演了一场反间计。

即故意向外放出风声说袁崇焕亦同自己私下签订降约。不料这传闻很快就传到崇祯耳朵里,这使得本来就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崇祯帝立即信以为真。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即刻召回京师,以通敌卖国的罪名下大狱,不久即被除以磔刑。

——————————————————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8

(影视剧中袁崇焕受刑照)

据相关史料记载,袁崇焕服刑那一天,北京城人头攒动、百姓奔走相告,皆来目睹对这一“汉奸”的行刑过程。

袁崇焕被五花大绑,带于北京西市。

袁崇焕初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一语不发,一副慷慨赴死之容。

在行刑的过程中,老百姓破口大骂其为汉奸,无不拍手叫好,称其合该有此下场!

据明《石匮书后集》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另据《明季北略》记载:后(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袁崇焕在行刑过程中,忍受剧痛吟诵出了自己生前的最后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名将便就此含冤惨死。


袁崇焕是被原本非常信任他的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的。

其直接原因,是满州入侵,一直打到京城脚下;而此前,袁崇焕曾向崇祯夸口,五年可以平息边患。其间,他又因擅杀毛文龙而引发了崇祯的猜忌;再加上满州的离间之计,袁崇焕在带兵回京勤王时下狱。

从逮下诏狱到绑赴刑场,其间有长达九个月的时间。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说明,崇祯一开始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到要施以凌迟。但最终袁崇焕不仅被处死,而且还是处以程度极重的凌迟,这又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的仇恨已达极点——仅仅消灭他的肉体已难消解这位寡恩君王的心头之恨,袁崇焕必须死得很痛苦很难看,崇祯才会稍稍释然。

霜风凄紧的农历八月,北京城的深秋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吏民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焕是被加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关于袁崇焕在受刑时的表现,《明季北略》记载了两个细节,那是两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细节之一,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细节之二,“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也就是说,这位在辽东为大明王朝呕心沥血的国之干城,最终的结局是被他所保卫的同胞一人一口地吃掉了。


古代犯人被凌迟时的表现无非两种,一种是寻常的哭喊哀求,另一种就是不寻常的一声不吭。袁崇焕被判3543刀,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袁崇临刑时的表现,但据其它的史料记载,袁崇焕从头至尾是一声没坑。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49

袁崇焕被下狱后,通敌叛国的罪行很快被确定,使得许多官员感到惊愕。面对袁崇焕即将被凌迟处死,祖大寿是辽东将领中替其求情最卖力的一人,愿以官阶赠荫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但崇祯坚决拒绝。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年逾古稀的大学士成基命,跪谏崇祯“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望皇上慎重处置,同样被崇祯所拒绝。大学士周延儒的力保请求也被拒绝,之后求情的御史罗万寿被削职下狱,平民程本直被处死。

在袁崇焕下狱的半年时间里,孙承宗的官衙门前,为袁崇焕鸣冤叫屈人络绎不绝。而此时的崇祯杀意已决,求情的朝臣均遭诘责,或被下狱,或遭贬谪,有些还被处死。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0

袁崇焕最终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和“市米盗资”等罪名而被判处“诏磔西市”。只得一面之词的京城百姓,都认为袁崇焕投敌叛国的叛徒,个个都对其恨之人骨。

据《石匮书》所载:“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袁崇焕在临刑前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

另在《明史》也有记载,袁崇焕被凌迟的那天,在通往刑场的街道两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这些百姓并不是来为袁崇焕送行的,而是来吃“汉奸”袁崇焕的肉的。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1

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的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抢,然后被人生生吃下。每人在吃之前先要大骂袁一声,然后才吃。没多久,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他“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在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既没有大声哀嚎,也没有喊冤鸣屈。面对这些疯狂愤怒不明真相的群众,袁崇焕只能默默承受。整个过程,史料中记载并不是很多,后来许多的传奇情节都是后世演义而来的。

还有袁崇焕被判处3543刀,有不少的人认为袁崇焕是被割了这么多刀。这个说法还有待商议,毕竟能挨过一千刀的犯人并不多。袁崇焕被处死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偷偷为其进行了收尸。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2

佘义士趁夜色来到西四牌楼,爬上刑架取下了袁崇焕的尸骨,偷偷埋于广渠门内。之后还为袁崇焕修了墓,并用余生为其守墓。临终时,他告诫子孙要世代为袁将军守墓。佘姓后人遵守誓言,一守就是十七代三百多年。

现在的守墓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名叫佘幼芝。她坚持每天为袁崇焕扫墓敬香,这种大义曾被央视在一代守墓人节目中报道过。这或许就是道义的力量,才能让佘家数百年来为袁崇焕甘心守墓。

袁崇焕被处死后,崇祯仍不解气,连续两次下旨对袁的罪行进行了提升,最终以“通虏谋叛”的罪名对其盖棺定论。这样才能符合律法中的凌迟之刑,崇祯也能避免背上冤杀忠良的千古骂名。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3

综上,史料中对袁崇焕临刑时的表现没有记载,大多是记载了群众争相抢食袁崇焕被割下的肉,目的是为突出人们袁通敌叛国的行为愤怒。因此,正史中也不会记载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4

答:袁崇焕不是被冤枉死的,判决给他的十大罪状,白纸黑字,历历可查。

而且,这十大罪状,全都可以根据史书记载他的行为、事迹中找到印证,无一处属虚构诬陷,辩无可辩。

所以说,袁崇焕下狱后,是老老实实认罪的——其实,他在杀毛文龙的当天,血渍未干,就上奏疏向崇祯请罪,自称:“谨根据事实奏闻,席藁待诛,静等皇上之斧钺、天下之评说。”

显而易见,身诛伏法,袁崇焕自己是早有所料的。

那么,临刑就死前,他心中更多想到的,应该是悔恨,而不是悲愤。

又或者,恐惧已经塞满了整个身心,既没有悔恨,也没有悲愤了。

毕竟,死亡,乃是人生至为恐怖之事。

而他即将面对的又是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太惨了。

话说回来,世界上虽然绝大多数人恐惧死亡,谈死色变,但也不能排除有视死如归的真英雄、真豪杰!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5

在明朝遭受凌迟酷刑的人远没有清朝多。

在清朝,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的将佐高官,凡落到清军手里拒绝投降的,无一例外遭到凌迟。

这里说说太平天国两名悍将在面对凌迟时的表现。

先说太平天国北伐军首领林凤祥,其于北京菜市口西市被施予凌迟极刑。时人李桓在《宝常斋丛稿》记载了自己观刑的全过程,林凤祥硬气十足,“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且由于施刑过程极为惨烈,有观者竟被惊吓而死。

李桓的感叹是:“刽子手之心术狠矣!其手法则绝工矣!”

还有翼王石达开之死,时任四川省城成都保甲总局提调的周之翰目睹了石达开一行的受刑全部过程,后来将该过程详详细细地描述给了儿子周询,周询在《蜀海丛谈》一书中细致如绘地写:“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性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则在《记石达开被擒就死记》中写得更详细:“凡百余刀,剜全体殆遍。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

试看林凤祥、石达开等人意志之坚、胆量之大,实为超越生死、超越人世至痛的超人,现场目击者心凛胆寒,却又不得不敬服至五体投地。

周之翰、周询父子,直接就是石达开的死对头,身处两大不同阵营,睹之如见天神,心悦诚服、情不自禁地记载于文字。

前面说了,林凤翔、石达开之外,诸多名王悍将,诸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等,被擒后也是清一色遭到凌迟。那这些人在死前是什么反应呢?也许是死得没有林、石二人硬气;可能又也许有,但时人没有记载,但我更相信是前者。

一句话,面对死亡,尤其是凌迟酷刑,哪能人人对能如林、石一样轻松呢?就算是全身瘫软、面色惨白、大小便失禁,都是正常表现,谁也没有权利去嘲笑他。

想想看,那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小长于深宫,养尊处优,没经过什么风浪,当被押上刑场,打死我也不信他能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

说了这么多,该说回袁崇焕了。

《明季北略》和《石匮书》倒是记录有观刑百姓的表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些文字里,全是写百姓的表现,我们根本看不出袁崇焕的任何反应,当然也无从惴度他的心情和心理。

时人没有记载他的反应和表情,那么,他就不应该是如石达开一般“神气湛然”,也非林凤翔一般从容自若,很可能是如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英王陈玉成、甚至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一样的乏善可陈。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6

倒是《东莞县志》载有李觉斯《旧抄本袁督师事迹•小引》一文,谓郑著《存斋诗注》载有袁督师《临刑口占诗》一首,诗如下: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实际上,郑彦其人是谁,至今未考。

且《存斋诗注》是何书,今也未现世。

史学家从诗风上考辨,大多认为这首诗是后人托袁崇焕之名的伪作,并不可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袁崇焕在临刑前的表现是从容还是惊慌失措,其实并不会过多影响史学界对他的评定,史界虽对他的个人能力存在争议巨大,但把定位为忠烈千秋的历史人物,却是没有问题的。


囚车缓缓前行,袁崇焕的心在流血,他坚强地挺着。

刑场上,刽子手动作娴熟地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鲜血霎时流了下来。袁崇焕“啊!”的一声,然后紧咬牙关。刽子手手拿滴血的肉块,去和手举银子的人交换。

反复几个回合后,袁崇焕也就没了声音,他昏死过去。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7

交易在继续进行。得到肉的人就着酒吃着生肉块,嘴唇染得鲜红。一边吃一边骂,看他还通敌卖国,祸害百姓不?

华老栓得到用夏瑜的血蘸过的人血馒头,只是暗自庆幸。这里吃袁崇焕肉的人却是在泄愤。

袁崇焕通敌叛国,袁崇焕引来了清兵。袁崇焕让老百姓遭殃。

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袁崇焕的肉,身上的肉没了,心脏还在跳动……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是袁崇焕死前的表白。

忠心报国却被杀,赤胆之心受冤枉,

置身度外真英雄,千古留名受爱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袁崇焕这个人,最后被凌迟,都是自找的。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8

袁崇焕像

诛杀毛文龙,虽然说手里有尚方宝剑,但是没给皇帝打报告,就砍了大将的脑袋,可把崇祯皇帝吓了一跳。

之后袁崇焕又和皇太极秘密议和,最终并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被清军围了都城,袁崇焕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又很奇怪,以至于崇祯皇帝动了杀心。

被下狱之后的袁崇焕,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就留下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千刀万剐的磔刑。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59

袁崇焕上了刑场后,刽子手就开始割他身上的肉,先从左乳开始割,第一刀的时候,袁崇焕叫了一声, 随后便紧闭牙关,任由刽子手下刀。

史书记载,当时的北京城里,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把清军引来的,所以非常痛恨他,人们争着出钱买刽子手割下来的肉,然后生吞以解恨!

现在看看这些记载,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0

张岱《石匮书》:“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明季北略》(卷5):“江阴中书夏复甦,尝与予云: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1

袁崇焕死后,有佘氏收其骨骸,葬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世代为其守墓。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主持抗击后金的著名将领。明朝末年后金军队进攻明朝,袁崇焕率领部队东正西战。曾一度收复辽东失地,沉重打击了后金军队,为保护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崇祯帝以“擅杀岛帅”、“与清廷义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将袁崇焕逮捕下狱,第二年八月判处凌迟处死。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2

凌迟是古代酷刑中的极致,袁崇焕被所割的刀数,也是一个极致。古代的凌迟,有36刀和360刀两种,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创造了大明律的纪录。行刑当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

一生事业终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这首诗是袁崇焕在临刑前写下的,至于,袁崇焕临刑前是悲愤、怨恨、绝望或是慷慨赴死,我们以不得而知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袁崇焕临死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得是慷慨大气,袁崇焕精忠爱国之心充溢胸口,忠贞爱国之士令人热泪盈眶。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3
  

“袁崇焕被凌迟那天,通往法场的路两边,聚集了近万人。这些人却不是来为英雄送行的,而是被所谓诬陷所蒙蔽的群众。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抢,然后被人生生吃下。到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史》   

据明史记载,袁崇焕被绑在闹市,刽子手一刀一刀的片其身上的肉,达三千六百多刀,然后再分裂肢体,直至其全身鲜血淋漓痛疼而死,更可悲的是,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还在旁边鼓掌围观,并争相捡其身上割下的肉下酒喝,喝一口,骂一声。   

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袁崇焕挽狂澜于将倒,让明代子民看到了山河重整的希望。 数百年来,关于袁崇焕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的争论,从未停止。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还原历史的真相。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4

明朝与后金军队开始作战的时候,后金军队在关外两次被袁崇焕军队击败。后金军队领教了袁崇焕的厉害。

崇祯二年,后金军队避开辽东防线,绕道进攻北京城,这就是历史的“己巳之变”。袁崇焕闻讯快速回京师援助,在北京城下再一次痛击后金军队。后金军队再次被袁崇焕打得惨败。皇太极深知,不除掉袁崇焕,对于进取中原不可能实现,于是,开始谋划“单间计”。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史记·袁崇焕传》   

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认为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帝对于袁崇焕背叛自己的事情深信不疑,将袁崇焕误杀,这种自毁长城之举使东北防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明朝的迅速灭亡。   

皇太极熟知兵法计谋,难道崇祯帝就是无知庸才之辈吗?有人认为,崇祯帝杀袁崇焕是蓄意杀戮,而不是清朝津津乐道的“反间计”而误杀。 

袁崇焕被杀的真实原因,是崇祯帝担心袁崇焕极其东林党人妨碍他的专制皇权,袁崇焕是皇权与大臣之权冲突的牺牲品。   

崇祯帝即位后,为了除掉阉党对自己的威胁,启用东林党人,有效地削弱了阉党的威胁。阉党被削弱后,崇祯帝又开始削弱东林党的势力。又从东林党转而依用阉党。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5
袁崇焕却在此时崛起,自然成了阉党余孽诬陷的对象。袁崇焕耿直,豪放,敢说敢做,这是阉党畏惧的,也是所有皇帝不喜欢的。袁崇焕主持整个对后金的战局,有很大的权势。

自古以来臣子权势稍重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忌,更何况崇祯帝偏偏又是个猜忌心极强的帝王。他开始启用东林党人又继续启用阉党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旺盛的专权欲望。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6袁崇焕身处的位置,稍有不慎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恰恰袁崇焕是个军事将领,不懂得洞察帝王的心思。他先斩后奏杀了明朝辽东悍将毛文龙就是一个失误。崇祯帝“骤闻,意殊骇”。事后,袁崇焕也悔悟道:“毛文龙是大帅,不是像我这样的臣子所能擅自诛杀的。”这件事也是促使崇祯心中杀袁崇焕的想法。   

崇祯开始不杀袁崇焕,是缺钱花足够的借口,还有就是崇祯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充满期待。因此容忍了袁崇焕目中无君之举。暗中采取很多监视和牵制措施。   

“己巳之变”后,后金兵大举入犯,围攻北京城,此时的崇祯帝对于袁崇焕复辽不再抱希望,君臣之间脆弱的依存关系破灭,袁崇焕的死是必然的。此时,正好皇太极的“反间计”,阉党捏造的罪名,促使崇祯帝立即将袁崇焕投入监狱。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7
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不能信服于人。从袁崇焕入狱到被处决,前后七八个月之久,崇祯帝足够有时间来辩明是非?崇祯帝决定杀袁崇焕,从巩固皇权,防止大臣结党,彻底摧毁东林党势力,“反间计”只是促成崇祯帝逮捕袁崇焕下狱的借口而已。   

自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臣的下场真的都是这样?袁崇焕被杀究竟是崇祯帝昏庸不能识别敌人的诡计,还是崇祯帝猜忌不能留下权臣?谜的破解还需要后世进一步考证。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虽然在当时是属于一流,以他的本事就算不能够收复辽东,也能够使努尔哈赤、皇太极寸步难进,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任何的政治头脑,在政治这方面的造诣相当于一个白痴,这一个致命的缺点成为他后来被凌迟处死的关键。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8

得到赏识,布置关宁防线

袁崇焕一不是高干子弟,二不是天才,对于当时的人而言,袁崇焕顶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因为他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虽然是进士,但却是最后几名。

别人考上进士,要么进入翰林院,一只脚踏进最高统治机构内阁,要么留在京城当京官,一般都很有前途,而他袁崇焕则被命令到福建当知县。要知道别说进士了,就算是举人都有当知县的资格。

天启二年,袁崇焕到京城报告工作,有一个人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意识到他在军事方面的天赋不是一般的高,明明只是一个知县,却能够将边防地区的各种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于是直接将他安排到兵部任职。

这个慧眼识人的人叫做侯恂,是督察院御史。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69

当时的袁崇焕仅仅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比他第一个职位知县高一品。袁崇焕在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期间,并没有在京城坐办公室,而是跑到山海关去考察,当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已经逼近山海关,袁崇焕的目的可想而知。

从山海关回来的袁崇焕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兵马钱粮,驻守辽东。袁崇焕的这个举动足以证明他有着足够的勇气,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怕死。

明朝到天启年间,整个辽东几乎尽在努尔哈赤的手中,每一个官员都惧怕到辽东去当官,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战死沙场。

第二种结果、打了败仗回来被处死。

所以袁崇焕一表示他要去守辽东,朝廷官员纷纷表示赞同,都认为袁崇焕不知天高地厚,是个冤大头。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0

在辽东,袁崇焕遇到了他未来的老师孙承宗。说出孙承宗当时的职位,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惊讶,因为当时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是国防的一把手,而内阁大学士则是最高统治机构当中的成员。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当时的局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以孙承宗的身份之尊,竟然得亲自到辽东。

当时的袁崇焕虽然驻守辽东,但却不是最高的军事领导人,最高的军事领导人是王在晋,而这个王在晋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军事白痴。正是因为王在晋的存在,袁崇焕才得以结识老师孙承宗。

王在晋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只想着如何守城,根本没有想着如何收复。在八里之内布置了八万的兵马,这八万兵马的布置情况很有意思。

他修了一座新城池,处于旧城池的前方,在新城池内安置四万兵马,在旧城池内也安置四万兵马,分别在附近的山上布置三座军寨,如果说新城池抵挡不住努尔哈赤的进攻,那么就从那三座军寨撤退回旧城,之所以不直线返回旧城,是因为旧城的前方都是阻止努尔哈赤进攻的陷阱。

还没打仗就想着如何撤退,如果说人人都像他一样,辽东永无收复之日。袁崇焕看出王在晋就是一个白痴,所以上书孙承宗表示应该在宁远设置防线。孙承宗展开地图,大吃一惊,一个五品的兵备佥事竟有如此见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1

宁远位于山海关的正前方,属于辽东地带。当时的辽东不是已经几乎全在努尔哈赤的手中了吗?如果说在宁远设防的话,哪里需要攻击,只需要包围就能够将城内的守军围崩溃。这个想法并没有错,但是得知道宁远的地理位置。

宁远附近地形狭隘,不适合大军展开,最重要的是面临大海,而当时努尔哈赤是没有海军的,明军可以通过海路将粮食运输到宁远,围是肯定为不死的,只有攻破,但由于地形狭隘的原因,攻破哪里有那么容易。

面对袁崇焕这么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承宗整天将他带在身边,就连最高级别的会议也一样将他带在身边,不断的传授兵法给他。

从天启二年开始,一直到天启五年,孙承宗一直与袁崇焕在辽东布置一道崭新的防线,这道防线叫做“关宁防线”,将会是后金努金哈赤、皇太极未来的噩梦。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2

如果要从辽东进攻,就必须得要经过关宁防线,而关宁防线几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主要是取决于三点:

第一点、当时的明军对火器的熟练程度已经炉火纯青,可以在城墙上随意轰炸后金军。

第二点、袁崇焕在辽东当地人中挑选出一部分的人加入军队,无时无刻的操练,这一部分的人就是后来能够与满清八旗相媲美的“关宁铁骑”。

第三点、关宁防线紧靠大海,努尔哈赤只能够攻破,不能够包围。

为什么到天启五年孙承宗就不与袁崇焕布置关宁防线了呢?其实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当时他隶属的政党东林党已经被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屠戮殆尽,而他身居要职,又手握十几万的兵马,魏忠贤将他视为眼中钉,无时无刻不指使人弹劾他,但因为他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得以保住性命,仅仅只是退休回家。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3

初露锋芒

对于老师孙承宗的离开,袁崇焕虽然不舍,但是却不能强留。随着孙承宗的离开,魏忠贤安排了一个人到辽东替代孙承宗,这个人就是高第,是一个比王在晋还不堪的人。

王在晋再怎么不堪,他起码敢面对努尔哈赤,然而高第他完全不敢面对努尔哈赤,孙承宗与袁崇焕辛苦多年布置起来的关宁防线,他说放弃就放弃了,率领着所有的兵马撤回到山海关内。

高第舍得放弃关宁防线,袁崇焕可不舍得,他独自率领一万多人驻守宁远,誓死抵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

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大军一路南下,顺风顺水,本以为在到达山海关才会与明军发生冲突,没有想到在宁远就被迫与明军发生冲突。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4

在努尔哈赤看来,宁远只有一万多人,根本不可能抵御得了他六万大军的进攻,识时务的话应该赶紧投降才对,可是宁远的守将(袁崇焕)却表示,投降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从宁远跨过去,就必须得要攻破。

努尔哈赤第一次见识到这么不识时务的人,命令大军猛攻。这时,努尔哈赤正兴致勃勃地看着他所率领的大军攻打宁远,区区一个一万多人驻守的城,竟敢抵挡我努尔哈赤的进攻,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随着攻城时间越来越久,努尔哈赤逐渐变得愁眉苦脸,为什么大军迟迟攻破不了宁远呢?这场战争从努尔哈赤正月十四日出兵的那一天算起,一共历经十二日,在正月二十六日那天结束。

在这十二天内,努尔哈赤对宁远发起无数次的攻击,宁远都屹立不动,丝毫没有被攻破的迹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城内的守军都抱有必死的绝心,而且有着现代化的军备——火炮、燃烧瓶,再加上优秀的领导者,努尔哈赤自然攻不破。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5

宁远之战的胜利,向世人证明努尔哈赤并非战无不胜,而明朝也并非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这是努尔哈赤第一次败在明朝的手中,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在他回去后不久就去世了,有很大的可能是被气死的。

身为宁远之战的领导者,袁崇焕名声大噪,正式进入明朝统治阶层以及后金统治阶层的法眼,促使后金将领不敢再小瞧明朝。

“我大清(当时叫后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传》

作为努尔哈赤继承人的皇太极,与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他仅继承努尔哈赤的财产一年,就发兵往关宁防线扑去。此举的目的分别是,第一、之前抢的东西已经用的差不多了,需要再抢(后金的手工业不发达),第二、报仇血恨。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6

天启七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抵达关宁防线的第一座城池锦州。当时皇太极所率领的兵马高达六万,而锦州内的守军仅有两万,但是这两万守军却丝毫不怕皇太极,之前一万多人都能够守得住,何况现在有两万。

由于宁远之战的失败,后金军一个个看到城墙上的炮眼就觉得恐惧,向前冲的时候顾头顾尾,根本无法用心作战,也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城失败。

见攻城无望,皇太极决定劝降,守将赵率教不是白痴,你明明都攻打不下来,我干嘛要投降。这是皇太极对明朝的首战,如果就此撤退,脸往哪搁?皇太极决定铤而走险,留下一小部分的兵马盯住锦州,自己则率领大部分的兵马绕过锦州,直抵宁远。

从皇太极向宁远行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7

此时袁崇焕的资本比之前更加雄厚,不但本人升任辽东巡抚,而且多了一支特种部队——关宁铁骑。抵达宁远城下的皇太极包括他所率领的将领都大吃一惊,因为平日里只敢躲在城墙上守城的明军,竟然敢在城外守城。

明军的举动太过于出乎意料,皇太极并不敢一来就发动进攻,而是仔细观察。在他的观察下,发现明军并没有异样,只不过是骑兵多了一点,而骑兵一直是后金军的特长,别说多一点,就算全部都是,在皇太极看来也不怕。

自以为胜卷在握的皇太极命令后金骑兵发起进攻,大错就此酿成。

关宁铁骑所持有的武器并不是刀剑,而是狼牙棒外形的火器,不但能够贴身近战,也能够远程射击,最主要的是关宁铁骑的成员都是辽东的本地人,打赢了不但有银子拿,而且家也能守得住,打输了不但没有银子拿,而且家也守不住,到时候就得流落街头,是个人都不想一无所有,关宁铁骑的成员也一样,因此打起仗来一个比一个不要命。

面对如同洪水猛兽般的关宁铁骑,后金骑兵原本就已经产生恐惧,再加上关宁铁骑有炮火助攻,后金骑兵还没有抵达城下与关宁铁骑正式开战,就已经损失惨重,身为领导人的皇太极一看形势不对,连忙下令撤退。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8

屋漏偏逢连夜雨,皇太极刚遭遇大败,还没开始修整,突然间涌出一大堆的人马到他的军营当中烧杀抢掠,顿时军心大乱。这一大堆的人马就是锦州的士兵,谁叫你狂妄,竟然敢跨城攻打。

打是肯定不能打了,但是如果不打,回去如何向众人交代?经过权衡利弊,皇太极决定回过头去攻打锦州,毕竟锦州没有关宁铁骑。在皇太极攻打宁远的这一段时间里,锦州守将赵率教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城墙的周围挖壕沟,对骑兵可以起到减速作用。

皇太极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在他明知道锦州守军有大炮,而城下有壕沟的情况下,依旧不顾众人的劝阻,硬是发动进攻。这一场战争,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屠杀,后金骑兵一股脑往城墙上扑,但是由于壕沟的作用,基本上还没有靠近城墙就已经被炸死。

看着一波一波的攻势被划为零,皇太极绝望了,彻底绝望了,要脸面有什么用,再打下去家底都得赔光,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撤退。关于明朝这次对后金的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79

“宁远之战”的胜利以及“宁锦大捷”都是出自袁崇焕之手,按道理来说他的功劳如此之大,应该能够独掌辽东才对,可是在当时他的上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督师王之臣,专门负责节制他,这是很明显的不信任(袁崇焕与东林党的关系不清不楚),袁崇焕一怒之下选择辞职。

一朝天子一朝臣

就在袁崇焕辞职几个月后,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由于没有儿子的原因,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早在当信王时期就已经对魏忠贤咬牙切齿,现如今继承哥哥的皇位当上皇帝,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魏忠贤。魏忠贤所率领的阉党虽然势力庞大,但是面对皇帝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因为兵权握在皇帝的手中。

除掉魏忠贤的崇祯,为了稳住辽东的局势,立刻启用袁崇焕,这时距离魏忠贤去世仅仅十三天。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0

崇祯对袁崇焕无比的信任,按道理来说只将辽东的军事大权交到袁崇焕的手中就行了,但是从崇祯却硬生生还给袁崇焕安插了一个职位——兵部尚书。就算这样崇祯觉得依旧不够,吩咐六部,只要是袁崇焕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最重要的是崇祯给了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对于崇祯的信任,袁崇焕感激涕零,立下军令状——“五年复辽”。

悲剧就此诞生,因为这句话是袁崇焕为了安慰崇祯而说出来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袁崇焕在政治方面的水平,低到不能再低,难道他不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君前无戏言”吗?这将成为他后面被处死的一条罪名。

仗着崇祯的信任胡作非为

崇祯本以为袁崇焕会五年复辽,就算五年复不了辽,也能够夺回一大部分的土地,但事实却是时间过去三年,辽东不复也就算了,所占有的土地依旧与之前无异,最重要的是袁崇焕做了两件促使崇祯再也无法信任他的事情,正是这两件事情要了他的命。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1

第一件事情:杀害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牵扯后金的主要力量。毛文龙的地盘并不在大陆上,而是在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叫做皮岛,位于鸭绿江附近,如果说后金敢无限南下,那么毛文龙就会成为后金的后顾之忧。

后金对毛文龙这个祸患曾经提出无数次的招降请求,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原因是他不差钱,也不差权。

毛文龙虽然呆在岛上,但是经济来源却不止明朝发的军饷,还有税收。有的人或许好奇,他就只掌管着一个小岛,哪里来的税收,这你就不知道了,税收指的并不是百姓交上来的税,而是各路商人交上来的税。

皮岛在毛文龙的管理下,商业十分发达,明朝、朝鲜、日本的商人都经常在皮岛上做生意,大批的货物运往各地,毛文龙也因此能够收到数量庞大的税收。

有了钱自然也不差人,一开始毛文毛也就只有不到一百人,但是后来经过他的一番经营,他所掌管的兵马数量高达几万人,这几万人基本上只认他不认皇帝。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2

有钱,有权的毛文龙与明朝隔海相望,再加上对明朝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价值,历代的辽东最高军事领导人每一个都不敢管他,生怕他哪一天就造反。

当时的袁崇焕正受到崇祯的信任,自持甚高,在他看来,毛文龙的存在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毛文龙不一定听他的,所以他决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杀掉毛文龙。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的方法很简单,因为他的级别高于毛文龙,再加上有尚方宝剑的震慑力,非常顺利的就斩杀掉毛文龙。

袁崇焕根本没有想到他此举会给明朝以及他本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毛文龙一死,他都部下纷纷投靠后金,这下皇太极彻底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放开手脚大肆侵略明朝,而杀掉毛文龙的人袁崇焕,已经有一部分的人怀疑他是奸细,随着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发生,彻底坐实了袁崇焕是奸细的罪名,虽然他并不是奸细。

“毛文龙灭奴不足,牵奴者有余”——《明熹宗实录》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3

第二件事情:“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十月,已经对关宁防线产生恐惧心理的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关宁防线,从蒙古对明朝发动进攻。明朝抵御蒙古的军事重镇并没有关宁防线的那么全面,毕竟当时全国的注意力几乎都在辽东地区。

皇太极轻而易举的跨过长城,攻破距离北京城仅两百多公里的遵化,深入明朝境内,京城形势危急,位于辽东的袁崇焕亲率大军回缓京城。按道理来说,皇太极已经抢到遵化,应该也抢够了,该撤退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撤退的念头,还想要到北京城里抢一把,绕过蓟州直扑京城。

国家的最高政治机构已经荒张,毕竟那可是十万大军,当即命令袁崇焕率兵赶到昌平、三河一带布防,以防皇太极攻打京城。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4

这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情发生了,袁崇焕拒绝执行命令,而是一直跟随在后金军的身后,从十一月十一日跟随到十一月十六日,在这期间后金军一直在京城的外围烧杀抢掠,而处于京城内的崇祯整天胆战心惊。

有的人或许会好奇,袁崇焕他到底想干嘛?

袁崇焕的想法很简单,他在辽东的胜利基本上都是靠一种战法,那就是诱敌攻坚,而这时的他相信也是这种想法,但他忘记了一点,这里是京城,大明王朝的都城,如果一旦被攻破,只有一种结果——灭亡。

十一月十七日,皇太极到达京城,袁崇焕也到达京城,这时京城内的文武百官、市井百姓都一致认为袁崇焕是奸细,要不然他为什么跟随在皇太极的后面,放任皇太极烧杀抢掠,而不对皇太极发动进攻呢?

再加上他之前未经崇祯皇帝的允许,擅杀毛文龙,他不是奸细谁是奸细。如果不是毛文龙的死,皇太极他哪里敢这么深入。袁崇焕他并没有想那么多,只认为崇祯信任他,所以胡作非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5

国家有明文规定,边防部队不得驻扎在京城附近,而袁崇焕的所作所为已经违反了这个规定,按律当斩,可是崇祯却并没有动他。袁崇焕为了实行他那个诱敌攻坚的计划,希望崇祯能够准许他的大军入城休整,说简单点,当袁崇焕将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崇祯就已经对他丧失了所有的信任。

你杀毛文龙我忍了;你跟在皇太极的后面看着皇太极烧杀抢掠,我也忍了;你将大军驻扎在城下,我也忍了;现如今你竟然想率领着军队进城,这不就相当于你是皇帝了吗?

崇祯虽然已经在内心深处认为袁崇焕不可再用,但是却依旧咬咬牙选择信任他,因为不得不信任,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就在城下,他所率领的大军都在他的手中,如果不信任他,他借口跑回辽东,该如何是好?

崇祯二年十二月一日,明军多次挫败后金军,局势已经逐渐平稳,后金军已无可能攻入京城。在这一天,崇祯以发军饷为由,召见袁崇焕。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6

袁崇焕一到紫禁城平台(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等着他的并不是军饷,而是崇祯严厉的问责,你为什么擅自杀毛文龙,你为什么不设防,促使敌军直接抵达京城城下?一向信任自己的崇祯,竟然如此对自己说话,袁崇焕吓到了,并没有作答,紧接着就被逮捕入狱。

死期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召见所有的重要部门展开一场会议,这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处理袁崇焕。

由于袁崇焕入狱之前的身份过高,再加上这次会议是由崇祯主动召开(很明显崇祯内心已经有了答案),所以大臣们都一致表示听凭皇上发落。崇祯是真的不手软,他直接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而袁崇焕的妻妾子女以及兄弟则流放两千里。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7

所谓凌迟也就是一刀一刀将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总共需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割一刀刽子手都需要喊一声,以防犯人昏死下去,体验不到凌迟的痛苦。

在押往刑场的过程中,袁崇焕并没有喊冤,一到达刑场,就有一大堆的老百姓围观,刽子手每割下一片肉,就会有老百姓购买,当场伴着烧酒生吃,嘴边还沾着血。

当割完三千三百五十七刀,人也就剩一个骨架了,而剩余的骨架则被老百姓用斧头劈脆(从老百姓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的所有人都认为袁崇焕是奸细)。

活生生的一个袁崇焕,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头颅,而这个头颅还有用处,用来传给负责镇守边境的将领看,如果不忠心就是这个下场。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8

结语

其实只要仔细一看,就能够看出袁崇焕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背叛明朝。当时的后金虽然强大,但以袁崇焕的身份,后金完全给不起价钱,一个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一介小臣范文程,到后金皇太极就直接给了一个大学士的身份,如果说是总管辽东军务大臣的袁崇焕投奔后金,后金该给什么呢?又能够给什么呢?再者说了,如果袁崇焕是奸细,他直接将关宁防线供手相让,率领大军反过来攻打崇祯不就行了吗?干嘛还要与后金军交战?错就错在崇祯不能够一直信任他。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时候,身上的肉被一刀刀割下,他因为无法忍受剧烈疼痛而惨叫声不绝于耳,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不过,袁崇焕在行刑过程中写下了临终诗,他依然担心辽东军务,读来令人敬佩: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89

袁崇焕本一介文人,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成为邵武县县令。

不过,袁崇焕似乎对文职工作并不感兴趣,他平时没啥事就跟辽东退下来的老兵讨论边塞情况,自认为自己很有镇守边关的才能,所以一直期望通过打仗建功立业。

天启二年,袁崇焕被推荐到兵部任职,还见到了天启帝。别看天启帝心思不在当皇帝这件事上,但他看事情很清楚,对辽东局势是有底的,对袁崇焕的才能也很清楚,所以开始着重考察他。

后来,袁崇焕一个人去到关外考察,回去后就对天启帝说,只要能给我足够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

那时候明朝并不缺人才,缺的就是袁崇焕这种哪里辛苦往哪钻的人,所以天启帝和大臣们都很高兴,袁崇焕很快就被任命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朝廷还拨给他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还别说,袁崇焕还真不是吹牛,他上任后提出了非常多的好建议,尤其是他主张修筑宁远城作为军事重镇的思路,后来证明是尤为正确的。

天启六年,袁崇焕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仗,努尔哈赤趁孙承宗被调离宁远之机发起了进攻,他原本以为宁远没有人可以抵挡他了,结果袁崇焕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事情是这样的,努尔哈赤大军抵达宁远城下,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竟然不去救援,袁崇焕没办法,只能与满桂、祖大寿等人一起写下血书,发誓死守宁远。

不过,袁崇焕也并非等死,他还是做了许多安排的,比如说他一方面坚壁清野,对内严查后金奸细;另一方面,袁崇焕严肃军纪,下令如果有将士敢逃跑,立杀不赦。

袁崇焕之所以决定死守,是因为他也有一些底气,那就是宁远城坚不可摧,并且他还有几十门红衣大炮,这在关键时候派的上大用场。

起初,努尔哈赤并不敢直接攻打宁远城,他派人进城劝降袁崇焕,袁崇焕当然拒绝。

迫不得已,努尔哈赤便发起了对宁远城的全面进攻,正当明军就要抵挡不住时,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红衣大炮炮轰金军,金军因此损失惨重,连续两天进攻都没能攻破宁远城。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

努尔哈赤一看情势不对,再不走就要把老本赔进去了,于是率军撤走了,袁崇焕因此取得了宁远大捷。

说是大捷,其实金军也只不过死伤一万七千余人,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这场胜利对明朝来说是久违的,是鼓舞人心的,所以举国欢腾,天启帝更是高兴地当即任命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没过多久又重新设立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0

可以说,因为宁远大捷,天启帝已经将袁崇焕当成了救世主了,对他给予厚望,国家存亡的重担自此压在了袁崇焕的肩膀上。

不过,天启帝这个人小心思特别多,他从来不会完全信任任何人,所以他在重用袁崇焕的同时,还纵容魏忠贤派遣亲信太监刘应坤、纪用一到宁远担任监军,监视袁崇焕的一举一动。

而袁崇焕本就是个高傲之人,宁远大捷之后更是不可一世,不把大将满桂和蓟辽总督王之臣放在眼里,还将他们排挤到其他地方任职去了。

对于魏忠贤派去的太监刘应坤、纪用一,袁崇焕也十分嫌弃,上书请求天启帝调回这两个人,天启帝当然不同意了,魏忠贤为此也很有意见。

经过一番操作,宁远城完全由袁崇焕一人说了算,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做了很多没有经过朝廷同意的事情,为他的结局埋下了雷。

比如说,努尔哈赤去世之后,袁崇焕就曾派人去吊唁,说是打探虚实,其实是去找皇太极议和的。

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有人可能要问了,袁崇焕不是喜欢打仗吗,怎么还找后金议和?其实这并不矛盾,袁崇焕想要建功立业不假,但从当时的局势而言,与后金议和对明朝最有利,这也是出于国家利益而做出的抉择。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1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明朝君臣,包括阉党在内,都不敢轻易谈议和,所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明朝在对外敌这件事上是不会轻易低头的,正如后来崇祯帝一样,也是有此考虑的。

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议和,前后谈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天启七年才谈拢。

当然了,谁也不会真的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只不过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需要时间去干一些其他事情,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皇太极这边,趁着与明朝达成议和,开始征讨朝鲜,他准备先拿下朝鲜,再集中精力攻打明朝。

袁崇焕这边,他趁着皇太极攻打朝鲜,修筑了锦州、中左、大凌三座重要城池,成为关宁锦防线的重要环节,还向朝廷要了兵源和粮饷,极大加强了防御能力。

不过,袁崇焕也不能完全对皇太极攻打朝鲜坐视不理,毕竟朝鲜是明朝藩属国,而且毛文龙的军队还驻扎在皮岛呢,这可是明朝在后金后方的一根刺,有它在,后金就不敢全力攻打明朝了。

于是,袁崇焕就派遣九千余水军去皮岛支援毛文龙,终于是将皮岛给保下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2

皇太极从朝鲜退军后,果然开始攻打明朝,这次的目标是锦州,他率军将锦州城给团团围了起来。

这个时候,袁崇焕修建锦州城池的效果就很显著了,皇太极硬是攻不下来,不过城内守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向驻扎在宁远的原崇远求救,但袁崇焕都以宁远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为由给拒绝了。

袁崇焕的观点当然是没错的,但问题是宁远守军中就有魏忠贤的亲信太监纪用,他因为袁崇焕不肯救援锦州而怀恨在心。

不过,纪用也并非没有之人,他带领守军积极备战,还假借议和拖延时间,硬是守了三个多月都没有丢失锦州。

后来,锦州形势越发危机,袁崇焕这才下令尤世禄、祖大寿率领四千余骑兵进攻金军后方,并从其他地方调兵前去支援锦州。

但这显然不够,朝廷十分着急,于是让三屯守将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守将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甚至从昌平、天津、保定调卫戍部队上前线,还让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守军也都随时待命,准备救援锦州。

可以说,因为袁崇焕的不救援,朝廷可是费了大力气了,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朝廷援军还没到,皇太极就分兵将宁远给包围起来了。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3

这是皇太极的一个失误,因为当时朝廷援军已经在路上了,而且天气炎热,将士们中暑情况十分严重,这个时候就应该果断撤退,而不是继续进攻,更不应该选择选择分兵。

结果毫无疑问,后金在锦州和宁远都遭受重大损失,最后不得不撤退,但在撤退路上将大小凌河二城给摧毁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锦大捷,极大打击了皇太极的嚣张气焰,让皇太极对关宁锦防线产生了很大的畏惧心理。

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损伤,六月五日亦引还,因毁大、小凌河二城。时称宁、锦大捷。

战后明朝论功行赏,一干人等都加官进爵,只有袁崇焕没有得到应有封赏,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天启帝对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这件事颇有微词,再加上他得罪了魏忠贤的阉党,自然是没好果子吃的。

不过,袁崇焕认为自己不但做得没错,而且功劳很大,是朝廷处置不公,是阉党故意排挤他,所以脾气上来了,竟然一怒之下辞官归隐了。

更可气的是,天启帝也不挽留袁崇焕,而是让王之臣接替他担任辽东巡抚,袁崇焕这一次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同时也多张了个心眼,这在后面会说到。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4

天启帝去世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崇祯帝,魏忠贤随即倒台。

崇祯帝志大才疏,空有一腔热血,而且做事比较冲动,他早在当王爷的时候就看好袁崇焕,所以一上任就将袁崇焕给找来,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转眼的功夫,袁崇焕的权力比以前大多了,所以他傲慢的劲头又上来了,竟然大言不惭地对崇祯帝说,五年之内就可以平定辽东!

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事后,袁崇焕承认自己其实是在安慰崇祯帝,话说得有些不妥,所以他又跑去对崇祯帝说,五年平定辽东的前提是各部门要全力配合我才行,不然也是白搭!

崇祯帝信袁崇焕,所以下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袁崇焕,谁不听就杀谁!

袁崇焕准备去辽东上任了,想起以前被阉党弹劾的经历,于是又跑去找崇祯帝,说他担心自己走后,朝廷有人诽谤自己。

崇祯帝也是贴心,又开始安排上了,立马就收回了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转而交给袁崇焕,袁崇焕就拿着尚方宝剑很开心地上任去了。

崇祯帝不知道的是,因为他过分信任袁崇焕,从而为大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5

袁崇焕上任之后,确实干了不少十分有益的事情,比如说采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从而加强守军的整体实力;在战略上,袁崇焕主张攻守兼备,议和为辅的策略,从而做到游刃有余,不至于仓皇失措。

比较搞笑的是,或许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袁崇焕在任期间多次上书崇祯帝,以一个臣子的身份指导崇祯帝如何用人,说什么不要因为臣子的细微过失而对其进行处罚,还说什么边疆大臣很难做,容易被敌人实施离间计,皇帝要重点爱护,等等。

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袁崇焕说来说去,其实说的就是他自己,他是在暗示崇祯帝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受别人挑拨离间,但最后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被皇太极实施了离间计。

只不过,崇祯帝生性多疑,袁崇焕说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崇祯帝对他的猜忌很快就到来了。

崇祯二年二月,袁崇焕开始对毛文龙感到不满,因为毛文龙虽然在牵制后金这件事上居功甚伟,但他不服从袁崇焕的指令,而且耗费的钱粮数目太大,袁崇焕怀疑他有贪腐问题存在,所以上书朝廷弹劾毛文龙。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6

但毛文龙也不是吃素的,也上书为自己辩驳,朝廷因此没有把他怎么样,袁崇焕感到非常不快,就决定利用自己手握尚方宝剑的权力,将毛文龙给杀掉。

当年五月,袁崇焕带着尚方宝剑上了皮岛,不由分说就将毛文龙给斩了,毛文龙的部下都给吓傻了,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不过,毛文龙的部下大多都是他的私兵,对他非常忠心,这一点袁崇焕也清楚,他为了安抚岛上将士,就增加了他们的军饷,然后坐船离开了。

袁崇焕离开后不久,毛文龙的部下因为群龙无首,又受到皇太极拉拢,所以大部都投降了后金,明朝赖以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后金军队自此之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攻明朝了。

由于崇祯帝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致使他越发专横跋扈,竟然擅杀大将毛文龙,这件事带来的恶劣后果,不久后会让明朝痛苦万分,但袁崇焕是看不到了。

崇祯帝听说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心中非常不满,也很懊悔将尚方宝剑给袁崇焕。但崇祯帝冷静下来一想,发现自己必须用原崇远镇守辽东,因此没有追究袁崇焕的责任,还让他负责善后。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7

不过,崇祯帝一旦开始猜忌一个人,这个人的任何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哪怕他是身系国家安危的一方大员呢。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半年之后,皇太极鉴于无法攻克关宁锦防线,便率领数十万大军取道蒙古,攻打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然后直指明朝首都北京。

起初,袁崇焕得知皇太极已经入关,于是派遣军队防守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和玉田各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崇祯帝还下令对他进行嘉奖。

但皇太极太狡猾了,他很快就集中兵力攻打遵化和三屯,攻克后又绕道蓟州以西,径直往北京而去!

崇祯帝听说后金军队来了,吓了个半死,火速下令袁崇焕率兵救援,袁崇焕也知道情况危急,一刻也不敢耽搁,就带兵赶到了北京城外。

袁崇焕抵达北京的时候,独自入宫见了崇祯帝,崇祯帝赏赐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劳他,但当他提出让将士入城休息备战的时候,崇祯帝一口就拒绝了。

到这个时候,崇祯帝的猜忌心依然在发作,他之所以不答应,原因也很简单,他对袁崇焕不放心,他心中与几个疑问无法解答?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8

那么,崇祯帝心中有何疑问呢?其实也很简单。

金军入关,袁崇焕不是已经去堵枪眼了吗,怎么还是让金军抵达了北京城下,是不是袁崇焕在故意放水?并且,袁崇焕为何要让将士入城,会不会有其他什么小心思呢?

带着这些疑问,崇祯帝开始猜忌袁崇焕,但北京形势危急,还指望袁崇焕将金军赶走,所以暂时隐忍下来。

袁崇焕出城后,开始积极布防,最终十分艰苦地将金军给赶走了,北京因此得救。

然而,金军前脚刚走,崇祯帝后脚就将袁崇焕给逮捕了,理由是他怀疑袁崇焕与后金后勾结,金军是他故意放进来的。

当然了,崇祯帝有此怀疑,也并非单纯因为这一件事,在此之前袁崇焕就跟后金有过密切往来,加之他擅杀毛文龙,一直也都是议和的支持者,所以崇祯帝无法再相信袁崇焕是个忠臣了,为了以防万一,必须先将其逮捕。

再者,袁崇焕树敌过多,大臣们见崇祯帝对他有所猜疑,纷纷火上浇油,促使崇祯帝做出了逮捕他的决策。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

不过,崇祯帝虽然逮捕了袁崇焕,但他也只是怀疑,并没有决定就此杀掉他。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99

这个时候,另外两股力量开始暗流涌动了,最终将袁崇焕送上了断头台。

先是皇太极,他听说袁崇焕被下狱,觉得这是个铲除宿敌的大好时机,于是心生一计。

当时皇太极抓住了一个明朝太监,他便故意将自己与袁崇焕有密约的消息无意间透露给这个太监,然后找了个借口将其放了回去。

那个太监返回北京后,将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的消息告知崇祯帝,崇祯帝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下决心要杀掉袁崇焕。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恰在这时,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为了给他报仇,便在崇祯帝面前不断进谗言,给崇祯帝的怒火狠狠浇了一把油,崇祯帝便以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为死罪,处以凌迟之刑。

袁崇焕被判死刑后不久,孙承宗和祖大寿等人无不为袁崇焕求情,甚至有人愿意用身家性命为他作保,这让崇祯帝的态度一度有些动摇,但最终他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还是决定杀掉袁崇焕。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00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就要被凌迟处死了,北京城的百姓此前已经从朝廷文告上得知袁崇焕是“大汉奸”,所以纷纷前去法场观刑,一时间谩骂声不绝于耳,而袁崇焕的表情却十分淡定,但其实他心中在滴血。

所谓凌迟之刑,就是用刀将人肉一刀刀割下来,足足要割三千多刀,所谓千刀万剐大致就是如此。

而在割完之前,刽子手是不能让犯人死去的,所以这个刑罚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十恶不赦之人才有此待遇,就比如说明朝大太监刘瑾,就是被凌迟处死的。

据《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在行刑过程中,随着他的肉被一块块割下,他的惨叫声也没有停止过,持续了半天之久,等到他的肉快被割完的时候,他还没有死,一直到后来心肺也被割了,他这才死去。

而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一方面感到十分痛苦,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遗憾,忍着疼痛作了一首临终诗,以此来表达自己心系辽东的报国之情。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插图101

袁崇焕死后,百姓们依然没有放过他,纷纷拿出钱来买他的肉,每吃一口就骂袁崇焕一声,不一会儿肉就全卖完了。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如果知道百姓们恨他到这个地步,他的心该有多痛啊!

那么,袁崇焕究竟有没有与通敌呢?

历史上对此并无定论,但他的好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是有大功劳的,不过也有违反国法的行为,他的死是自取灭亡。

我倒认为,袁崇焕确实有足以处死的罪过,也确实主张议和,但要说他与后金勾结,这怕是谈不上,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好观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ptv1080.com/106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