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推恩令确实是高明,但也没有那么神。推恩令就是变相的削藩,或者说叫柔性削藩。简而言之,是把原来只有嫡长子单传世袭的制度,改成多数儿子都可以参与继承分享的制度。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

打个比方,一个王爷原来的封地只有一千亩地,只能嫡长子一人能继承,传了十代之后还是这么多地,控制力没有丝毫减弱。但是制度改革后,一个王爷有十个老婆,至少有10个儿子,他们都有继承权,一个人只能分到100亩。如果这10个王子每人有10个王孙,那就成了100个人继承,每人只能分到10亩地了。要不了几代,昔日良田千亩的王爷,到最后都变成农民了。

以上仅仅是打个比方,事实上没有分封那么多。但无论如何,分封是立竿见影的:“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原来天下20多个王,现在变成100多个了。再过几代,王爷们的封地都不如地主多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

当然推恩令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王爷被削弱的权利还有很多。既然我们把推恩令叫削藩,那么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藩王?藩王是分封制的产物,就是皇帝分封的王爷。

刘氏特色的分封制和好处

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已被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分封体制。为了让各路将领为自己卖命,刘邦分封了一批异姓王。刘邦达到目的之后,立刻翻脸无情,除掉韩信为代表的7个异性王。与此同时,刘邦大肆分封自己子侄到各地去,填补了异姓王留下的地域和权力真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

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千秋万代,刘邦还把群臣召集到一起,定下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点:不是刘邦的后人,不能被封王。没有战功的不能封侯,不能当丞相(非侯不为相)。谁违背了这个既定方针,谁就是国贼,人人得而诛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说穿了,这就是一个权力瓜分方案:刘氏当天子、称王、功勋当丞相,大家共同统治百姓,享受富贵。如此一来,郡县是皇帝大宗的、封国是同姓小宗的,江山固若金汤,万年永不变色。

分封制带来的恶果

分封制的最大恶果是将那些王爷养得膘肥体壮,没有野心的王爷,被养成猪,只会享受;有野心的王爷,会养成虎狼,想吃掉皇帝。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

首先吃螃蟹的是刘邦的私生子刘肥之子、济北王刘兴居(前198-前174),此人曾经两次造反。第一次是在吕后死后,他与其兄朱虚侯刘章合谋,请其兄齐王举兵进京杀了吕后的人。第二次是在文帝即位,文帝率丞相灌婴等亲征匈奴的时候,他乘机举兵叛乱,后来被文帝的大将柴武所杀。

第二个造反的,是淮南王刘长。此人是刘邦的小儿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文帝执政时,刘长飞扬跋扈,目无皇帝,在自己的封地实行汉朝的法法律,自己制定法律。公元前174年,刘长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阴谋叛乱,因泄密被捕绝食而死。

事实证明,能毁掉汉朝江山的不光是外姓人,还有刘姓王。他们将自己的地盘当成独立王国,掌控着税收资源,影响到了皇帝权威和政令、法令贯彻实施,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社会无法可持续发展。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

(汉武帝剧照)

推恩令带来什么好处?

推恩令的最大好处就是柔性的,不是暴力的,诸王便于接受。最关键的,推恩令收益的是诸王的子弟,诸王无法反对。推恩令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庶出的王子也有继承权,他们会坚决拥护汉武帝的法令。如果王爷反对,那他就失去了儿子们的支持,陷入孤立境地。王爷明知道是颗苦果,还要强咽下去。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处:既达到了削弱王权的目的,还减少了社会动荡,可谓高明之至。

但是仔细分析,推恩制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是两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推恩令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功劳没有汉景帝修建河道,就没有汉武帝的水到渠成。如果把削藩比作一个建筑工程的话,汉景帝把主体工程修建好了,汉武帝只是搭了个屋顶。确切地说,没有汉景帝的工作,推恩令就是空中楼阁,根本就无法实现。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

(汉景帝剧照)

西汉自汉文帝时期就开始重视“削藩”问题,将其提到议事日程。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把诸侯王分为若干国,让诸侯王的子孙利益均沾,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给他们虚建出国号,待其生了子孙生后分封。

文帝对这个建议非常赞成,但没有完全落实。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辞去一劳永逸的方法强制削藩。结果七个藩王一起造反,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叛乱,诛杀了反叛的几个王爷。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

叛乱平息后,汉景帝更加任性,趁机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暴力削藩:参加叛乱的七国,只保留了楚国另立楚王,其余六国从地图上抹去。增加自己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收回了诸侯王治理封国的管理权,行政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诸王什么除了定额收租作为俸禄,什么权力也没有了。至此,诸侯王世界上已经名存实亡,权力受到极大削弱,今非昔比,想作乱也心有余力不足了。因为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但表面上看,这些王爷的封地面积依旧很大,理论上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因此,朝臣主父偃在元朔二年(前127)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把诸侯的其他子弟为列侯。这样,削藩说得冠冕堂皇,诸侯没有理由反对,自己钻进了笼子里。

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这个令几代皇帝头疼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

推恩令是锦上添花,不是画龙点睛,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如果没有汉景帝的浴血奋战,会有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吗?假如汉景帝下达的是“推恩”命令而不是削藩令,七个王爷照样不会答应,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王爷们怎么会不懂,他们怎么会作茧自缚?所以他们一样会造反,七王之乱依旧无法避免,因为他们有反对的实力。

打个比方,汉景帝的削藩是拔掉了诸王的老虎牙齿,是冒着风险的,肯定有血雨腥风。而汉武帝只是将没有了牙齿的老虎赶进笼子里,完成了收尾工作。推恩令实施成功后,如果汉景帝在天有灵,一定会对儿子刘彻说:削藩这个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要老爹我的一半。


没有汉景帝把吴楚七国给打服了,汉武帝的推恩令压根就实行不下去。

所以说这世上哪有什么最厉害的阳谋?只不过在绝对实力面前,无可奈何的妥协罢了。诸侯王们不是呆子,谁不想保住自己的王国万世长存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

一、这事儿赖汉文帝。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那帮老兄弟们一个个都被封为了王爵,一眨眼冒出了11个异姓诸侯王。结果刘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咋整?只能一个个灭掉了。

第一,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

在解决完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下令,不是老刘家的孩子,是不能被封为王的!这么一来刘邦的孩子,可就都被封了王。

大致上是这么分配的:刘肥是齐王、刘如意是赵王、刘恒是代王、刘恢是梁王、刘友是淮阳王、刘长是淮南王、刘建是燕王。

此外刘邦还有几个兄弟侄子,也被封了王。比如说刘邦的四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等等。

这么一来老刘家的孩子,就成了全国各地掌握实权的王爷了。刘邦信心满满地离开了人世,自认为再也没有谁能撼动大汉天下了。

第二,吕后分封吕氏诸侯王。

结果到了吕后执政期间,重点打击这帮老刘家的诸侯王,比如说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的儿子,全都被吕后给害了。

此外吕后还封了一堆老吕家的人为诸侯王,比如说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以此打压老刘家的诸侯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

第三,汉文帝对诸侯王各种服软。

诛灭诸吕以后,老吕家被清扫一空,而老刘家的诸侯王们再次猖狂了起来。这个时候汉文帝刘恒登基了,那么他是怎么对待这帮诸侯王的呢?两个字:温柔。

汉文帝对这帮诸侯王实在是太好了,比如说淮南王刘长各种为非作歹,玩世不恭,大家向汉文帝告状的时候,汉文帝只是嘿嘿一笑,啥也不管,这就让刘长更加嚣张了。结果导致了淮南王谋反事件,而汉文帝依旧不愿处置刘长。

还有早年汉文帝的太子曾经失手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这导致刘濞各种怨恨汉文帝,甚至再也不到长安去朝见。汉文帝只好卖了个面子给他,下诏书允许他不朝见。

此外,汉文帝还放纵诸侯王们造假币。这事儿对汉朝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诸侯王们用劣质的假币从市场上换取真币,再用真币制造出更多假币,直接导致了汉朝经济的垮塌。

而且当时汉朝那些亡命徒无路可去,基本都是往各地诸侯国逃窜。比如说吴王刘濞故意收留这帮人,以为后用,而汉文帝得到消息却依旧不管不顾。

具体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大臣:陛下,淮南王刘长又鱼肉乡里了!

汉文帝:哦,不是什么大问题,以后我儿子会解决的。

大臣:陛下,淮南王刘长造反了!

汉文帝:哦?没事没事,问题不大,我儿子会解决。

大臣:陛下,吴王刘濞不肯来朝见了!

汉文帝伸了个懒腰:这样啊,那就赐他不用来了。以后让他来看我儿子就行。

大臣:陛下,诸侯王们开始造假币了!

汉文帝还没睡醒:这个,要不还是留给我儿子管吧!

汉景帝:。。。

这就头疼了,诸侯王们实力不断增加,而朝廷的实力却在不断削弱。此外这会给诸侯王们造成一种错觉:朝廷很好欺负!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

二、汉景帝擦屁股,汉武帝彻底解决。

汉文帝崇尚黄老学说,所以他无为而治了一辈子,安安稳稳地把自己给送走了。可汉朝的隐患全都扔给了儿子汉景帝刘启。

刘启上台以后,立刻发现这是一个烂摊子,但是想要解决却没有那么容易,各地诸侯王们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个时候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建议:要不咱削藩吧!

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汉景帝没有掂量一下当时诸侯王们的野心,真的削藩,他们能乖乖束手就擒吗?

果不其然,诏令刚下达,吴楚七国之乱就爆发了。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诸侯王们纷纷起兵反对朝廷的削藩令,并且要求清君侧,杀晁错。

汉景帝啥也不顾,就把晁错给杀了,结果依旧没能换来诸侯王们的原谅。眼看着汉朝就要乱成一团了,好在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用兵如神,相继平定七国之乱,为汉王朝续命数百年。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可算是彻底把诸侯王们给打服气了。但是汉朝自身内耗也相当严重,可谓是两败俱伤,因此削藩这事儿也就搁置了。

等到汉武帝上台以后,如果再想强行削藩,倒也不是不行,只不过依旧会十分折腾。因此天才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主意:推恩令。

推恩令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咱也不削藩了,诸侯王你们照样当,但是将来你的国家,要平均分给你所有的儿子。

完犊子了!彻底完犊子了!本来就这么点大的地盘,如果你有三个儿子就一分为三,像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有100多个儿子,那就要分成100多份,继承人直接从诸侯王给分成生产队队长了有没有?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2

三、推恩令的无解,在于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朝廷。

推恩令这一招实在是太无解了,主要是你很难反对。当你想要反对的时候,你那100多个儿子一个个提溜着把刀站在家门口喊着:我们的生产队呢!

吓得你脖子一缩,立马就得答应,要不就得酿成一场家庭惨剧!你说划算不?过去这帮庶出的孩子,只能给嫡子打工,基本上就是家里的仆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拉平地位,翻身做主人的机会,人家当然要抓住。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婬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资治通鉴》

最关键的是,这些庶子们背后,那是有大汉朝廷撑腰的。这就好比地方上的法规,是无法凌驾于朝廷颁布的法律的。所以庶子们一个个都挺直了脊梁,翻身当家做主人了。

这是推恩令很难被反对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要低估了人心的险恶。如果真正要打破推恩令,还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嫡子将其他所有庶子都给灭了。

那么之所以诸侯王们没有联合起来反对,主要就是因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朝廷,实在是太强大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一口气吞并了六国,只剩下一个楚国,所以朝廷实力大增,而诸侯王们的实力大损。

在这种绝对的实力差面前,诸侯王们必须要考虑生存问题。接受推恩令,还能苟活于世,自己享受欢乐,子孙后代的福气,他们又能管得了多少呢?不接受推恩令,除了会遭到朝廷的打压,还会造成家庭内部的悲剧,为啥要这么干?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3

总结:推恩令里,最失落的,肯定是诸侯王世子。

在诸侯王的众多儿子当中,会有那么一个嫡子被立为世子,这个世子在过去会继承王位,成为王国的新主人。

但是推恩令发布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世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其他所有儿子都有了继承权,最不爽的自然是这帮人。

因此,为了自己的权力铤而走险的人,或许也就只剩下这帮世子了。但问题是,世子想要起兵,诸侯王首先就不同意,其他兄弟们,也绝对不会答应,因此这事儿根本办不成!

这么一来,再也没有人会用行动来反对推恩令,所以推恩令才能顺利地施行下去。被称为最强阳谋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前提是,要有一个有实力的朝廷撑腰才行。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推恩令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成功地把矛盾转嫁,让担忧“总有刁民想害朕”的皇帝放心地坐山观虎斗,原本强大的的诸侯们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削弱和分裂,还得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4

说它是历史上最强大的阳谋,一点都不过分。

  1. 首先它的名字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推恩令,明明是来打压你的,却还打着“推恩”的旗号,像不像现在流行的“PUA”?
  2. 其次,推恩令的成功,也完完全全说明了,人性是自私的,利益面前人人为自己,哪怕明明知道被人下套利用了,只要有利益亲爹亲兄弟都是可以反目的。
  3. 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得可怕,远远不只是帮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那么简单。这一点,估计当年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提建议时都是不敢想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5

一、推恩令到底是啥?

元光元年(前134)﹐一个在山东混得很差的儒生来到大汉的首都长安,直接给汉武帝刘彻上了一封书 。汉武帝一看这个叫主父偃的家伙,意见提得相当到位,当天就召见了他。

两人聊完,意犹未尽的汉武帝给主父偃封了郎中的官,不久又连着给他封了谒者﹑中郎﹑中大夫。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升迁四次﹐可见汉武帝对主父偃的破格任用有多用心。

这一年的汉武帝才22岁,后来的历史证明,年轻的汉武帝早已具备了一代雄主的胸襟和眼光:他对主父偃的信任没有被辜负。

元朔二年(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史记》里的原话是这样写的: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6

推恩令的主张听着挺人性化,陛下呀,您看你原来的皇恩浩荡,只给到了诸侯王,当然这也没问题,毕竟先皇和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干的。但您不同呀,您完全可以把恩泽再分一分,让那些个王侯他们的子嗣也都能沐浴你的皇恩。

简而言之,就是让全国的诸侯把皇帝分封的领地再分一次,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同时为了减轻列侯们的负担,这些小领地就由郡守统一管辖。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7

皇帝不但关爱王爷们,还进一步关爱王爷的子孙们,不但给他们地,还帮他们管——看上去多么体贴入微感人至深啊!

如果不是最后一句话破坏了气氛,真是是一个无比温馨的建议。但最后一句话才是推恩令“图穷匕首见”的关键所在:这样,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就不削自弱了啊!

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分割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强行削藩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8

二、推恩令有多强大?

在推恩令之前,正如主父偃所说,历朝历代基本上有用的是“分封制”,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把自家人分别封到不同的地方去当王。

分封制度下的诸王权力相当大,可以说在他的领地内,他自己就是皇帝。地方王爷势力过大必然威胁到了皇权,天高皇帝远割据一方,为所欲为。

东周硬生生被一帮诸侯你死我活打成了春秋和战国,甚至还发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悲剧。

同样的历史问题,在汉朝也是令历代皇帝们最头疼的大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9

  • 汉文帝时期,就发生的淮南王、济北王起兵造反的情形。当时的大文学家贾谊向汉文帝上书,提出了“多封点诸侯分散大家的势力”的建议,但整体上收效不大。
  • 汉景帝时,大臣晁错直接来硬的,建议皇帝出兵“削藩”,结果被逼自保的诸侯们竟然团结一致,联手搞出了个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史称“西汉七国之乱”。
  • 到了汉武帝初年,一些诸侯大国数十城邦相连,地方纵横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偷偷摸摸地蚕食诸侯势力不能根治问题,不顾一切地暴力手段只能激起更大的矛盾,纵使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对日益势大的地方诸侯头疼不已,束手无策。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0

落魄书生主父偃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适时献上“推恩令”这番前无古人的操作。光明正大地实施,以推施恩德雨露均沾之名。

诸侯既然如此骄横强大,那是不是可以抗旨不遵呢?毕竟说得再好听,它也是阳谋,不伸脑袋不挨刀。

答案绝对是不行。主父偃设计这一阳谋时早就料到了这点,他推恩令背后,藏着两个让诸侯王爷无解的必杀技。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1

  1. 第一,推恩令成功把皇帝和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转嫁给了诸侯国内部。从前是朝廷和诸侯之间相互提防相互制约,现在不用了,我不干涉你诸侯国内的权力,我只要你把皇家恩泽公平公正地分给你自己的每个后人——现在是你自家人分家的事了,我静静看着你们争就好。
  2. 第二,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首先,人在利益面前都是自私的,既然皇帝下旨让你给我分地了,不管你是我爹还是我大哥我不管,属于我的,寸土必争;其次,无论诸侯们多为非作歹,也不会有人敢直接让自己背负“刻薄寡恩”的恶名,不分土地是吧,就算你的儿子们放过你,舆论也不会放过。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2

三、推恩令影响深远

汉武帝之所以和主父偃一拍即合,是因为的推恩令从手段上来看实在是很高明的。

因为汉武帝本人是以赏赐的名义来分解诸侯国,这对他的名声不但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还赢得了仁政的称赞,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方面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

推恩令很快给汉武帝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效果: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推恩令中中央 派刺史到地方监督各王的工作,也延续和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3

汉武帝时的刺史在地方主要监督土地政策、司法刑律、政令执行、官吏选拔、地方治安和诸侯举止这六大块工作,其中的很多制度模式和我们今天依然在用的省长、省委书记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深远的影响估计是汉武帝和主父偃都没预料到的。

而推恩令作为史上最强阳谋,其最狠最可怕的影响是,对诸侯势力的分割是永无止境的——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诸侯的势力就在这七七八八的瓜分中被无限“颗粒化”。

至此,看上去推恩令的确是彻底无解的阳谋了?如果非要抬杠的话,其实也能找到破解之法:那就是所有诸侯王都推行计划生育,确保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王国就不会被瓜分了。然而,这是汉代,只生养一个后代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4

既能够总结历史成败,又能结合当前形势,还能深谋远虑熟谙人性,作为这个史上最强阳谋的设计者——主父偃,他前半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山东混不下去,又在华北兜兜转转依然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最后在慧眼识才的汉武帝这里,大放异彩。

那他后半生的结局怎样呢?

历史总是充满了转折和讽刺,了解人性并且能够运用人性弱点于无形的阳谋大师主父偃,最终败在的自己的人性弱点上——因为贪婪,他在声望如日中天时大肆受贿,被汉武帝帝下令斩杀,全族被灭。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5

治世良才经常忘了伴君如伴虎,身居高位最终难逃自作孽不可活,这才是千古不变的历史真相。


汉武帝时期能出现“推恩令”,既有主父偃的奇思妙想,也与当时的朝局有关。

一方面,汉初以来,诸侯分封各地,早已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及至文、景年间,诸侯国愈发强大,至景帝初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6

好在,周亚夫及时率军平叛,仅用三个月便将联军击败,此役过后,诸侯国遭到较为严重的打击,不复以往辉煌,这便为“推恩令”的成功推行减少了不小难度。

另一方面,汉武帝锐意进取,不再着眼于眼前的内部斗争,而是将目光放到了草原上。因为其欲与匈奴大决战的决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也越发强烈。

主父偃的“推恩令”,便是恰逢其会。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时》记载:“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段记载,便是“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它一度被誉为无解阳谋,便在于其名字中的“恩”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7

主父偃以先秦时期的诸侯为例,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停,东周王室虽然衰弱,却也能保全一方。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诸侯国实在太多,平均下来每个国家也不过百里之地。碍于这种形势,他们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难以一下子壮大起来。

二是各诸侯多了之后,便有利于分化、拉拢与打压,以免出现几家独大的情况。但随着东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影响的降低,导致他们之间互相侵吞、争霸,终于迎来了颇为残酷的战国时代。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8

如今的汉朝,王侯不多,却掌控着辽阔的土地。一旦失控,很容易快速进入到乱战;在此情形之下,主父偃便提议,用“施恩”的方式,让“战国”倒退回“春秋”时代。

办法非常简单:过去是嫡长子继承制,一代接一代,只要小心谨慎一点,总能维持家业,保证藩国领土;但推恩令的核心之处在于:让除了嫡长子以外的子嗣,也有继承权。

所谓的“恩”,便是对他们的施恩。

这些原本没有资格继承土地的庶子们,因“推恩令”的颁布,有资格继承土地;如此一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便被巧妙转移到诸侯王的几个儿子中。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29

如何分地?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如何在分家之后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纵使大家都能看出“推恩令”背后的用意,但诸侯王的庶子们,却更加关心自己的利益问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推恩令的无解之处在于:它巧妙转移了矛盾,利用人的贪欲,让诸侯王的后代不断陷入到分家产当中。

更为巧妙的是,诸侯王庶子所继承的列侯制,归属于郡县制的体系范围内。

过去,诸侯国乃独立运营,名义归属中央管辖,实则却拥有高度自主权;如今,诸侯国的庶子在继承土地后,成为郡县级别的列侯;而郡县又是属于中央直接管辖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0

这便意味着于:诸侯国在经过分家后,其独立自主管辖的领土,会越来越少,且一代不如一代。反观中央,通过郡县制掌控的土地,便会越来越多。

这些庶子虽然分封到了土地,但也只有嫡长子能继承其后位,其他庶子虽也有分封权,却要再降级一次。

几代下来,原本千里之地的诸侯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当然,若只是实现这么一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推恩令”起到最大效果,汉武帝还同时出台了“阿党法”与“附益法”。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1

所谓“阿党”,针对下派到诸侯国的属官,主要是傅与相。此二者本充当中央对地方的耳目;但也有一种可能是:他们被诸侯王收买,从而隐瞒地方诸侯的不轨之举。

正因如此,“阿党”法中规定:“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谓之阿党。”

这个“有罪”,其实很微妙,主要取决于中央的评判。这便意味着:下派到地方的傅、相必须要积极为中央办事,非但不能与诸侯王有所牵连,更不能浑水摸鱼。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尽量监督“推恩令”的实施,并帮助一些庶子们争取权利。总之一句话,他们就是来添乱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2

再来看“附益”。汉武帝继位之初,诸侯王与中央官员多有往来,且经常用大笔财富对他们进行贿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中央官员利欲熏心,甚至为这些地方官员打掩护。

而“附益法”的核心之处便在于:禁止朝中官员与诸侯王勾结,一旦发现,处于“弃世”之刑。这是一种非常严苛的处死方式,但凡有这个结局的人,大多身败名裂,遭受世人指指点点。

经过这两条政策的保护,诸侯王便失去了欺瞒中央的可能。

是以,“推恩令”也能顺利实施下去。言至于此,或许有人会问:只要诸侯王只生一个孩子,或是让他的儿子们齐心协力,不就能抵御“推恩令”了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3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行的。古代生产率极低,故一夫一妻多妾的十分流行。有的诸侯王一日之间,便能连续播种多次,以确保生出儿子。在此情形之下,其后代自然不会只有一个。

另外一方面,这些儿子因出身先后、母族关系,在长大后的待遇,也必然不尽相同。更何况,所谓的“公平”,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也不可能存在。

长此以往,庶子与嫡子之间,必然会因为自身处境不同而交恶,进而便宜了中央。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种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策略!对于各个诸侯而言,的确存在很难应对的现象,近乎无解!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要求,各诸侯国国王应该将自己的封地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给所有的子嗣。而推恩令之前是嫡长子继承封爵制度,各诸侯国国王可以让嫡长子继承封地。

对于诸侯王而言,拒绝推恩令则直接表明与中央皇帝唱对台戏,就是赤裸裸的造反,同时拒绝推恩令也会让各诸侯王子嗣产生嫌隙和离心倾向,以前受制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非嫡长子的子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利益继承权,但推恩令让他们有了与嫡长子一样的瓜分先王遗产的资格!

那么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当然有对应的对抗措施,但这种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用不大,那就是诸侯王只要一个儿子,这种情况下是可以避免推恩令将封地不断的分割。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只要一个孩子的风险非常大,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孩子要从婴儿长到成年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若只要一个孩子而无法确保其活到冠礼以后,这个国王就没有子嗣可以继承封地和爵位。代价有可能是被剥削封地和爵位,或者分封给其它的王子王孙。


刘邦在建国之初所实行的郡县分封并行制,简称郡国制,在西汉建立之初起到了稳定天下的作用,既解决了绝大多数人要求分封的需求,又实行了郡县制正确的政治制度,但是,任何事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就有坏处,刘邦所实行的郡国制给文、景、武三朝都带来的较大的危害。

这个危害就是分封出去的刘氏藩王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威胁到汉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其实汉初并不乏有识之士,贾谊就给汉文帝提出过建议:

《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4

汉朝著名政治家贾谊

贾谊这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天下政局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诸侯实力弱,就容易用道义来管束他们;诸侯国小,就不会有邪恶之心。这样四海之内施政,就如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没有不控制自如的。

贾谊这话基本上就是推恩令的雏形了,但是汉文帝认为时机不成熟,原因就是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两起叛乱事件,刘兴居是汉文帝的侄子,刘长是汉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再加上汉文帝小心谨慎的态度,所以没有听从贾谊的削藩令,而是把这事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来处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5

晁错与汉景帝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直接以诸侯王犯法为由,削去诸侯王的封地,此举直接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叛乱,简称吴楚七国之乱,事实上,即使没有汉景帝的削藩,也会有诸侯王的叛乱,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汉景帝的削藩只是这次叛乱的导火索。

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定之后,对于参与此次叛乱的诸侯国全部被废除,但是汉景帝又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就是把自己的儿子重新分封为诸侯王,等于是汉景帝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代替了当年刘邦所分封的那一批诸侯王,实际上这只是换汤不换药。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6

吴楚七国之乱

到汉武帝时期,听从了主父偃关于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推恩令,具体的做法是:

1、诸侯王去世后,把他的封地、爵位和财产分给所有的儿子

以前的做法是嫡长子一人继承所有的封地、爵位、财产,其他儿子啥也得不到,所以诸侯王去世之后,诸侯国的实力不会变化, 推恩令要求把诸侯国所有的封地、爵位和财产分给所有的儿子,以前一个人独到, 现在儿子分家,所以实力直接降了一级。

2、由嫡长子继承王爵位和最大的封地,其他的儿子封为列侯,分封一部分王国的土地。

汉朝的国有两种,分别是:王国和侯国,诸侯王所建立的国家就是王国,王国的地比一个郡还要大,列侯所建立的国家就是侯国,侯国相当于一个县的地,推恩令实行后,不动声色地把一个王国给肢解成一个削弱的王国(相当于郡)+若干个侯国(相当于县)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7

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为列侯的儿子就是侯国,被中央直辖的郡守所管辖,而嫡长子继承的王国则自动降低为相当于郡的王国,地位等同于郡守

原来是一个王国,推恩令实行后,被肢解后的所有侯国的管辖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王国管理,改为由当地的郡守管理,郡守是直辖于汉朝中央政府的,这等于是王国所有除嫡长子之外新建立的侯国从王国中割出去,把诸侯王非嫡长子的其他儿子纳入中央管辖,不动声色之中,就把诸侯国削弱了。

推恩令的厉害在哪里?

1、无法破解。

华夏社会几千年来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的社会地位很高,但在推恩令中,嫡长子是打击的对象,诸侯王的其他儿子是拉拢的对象,所以利益最受损的就是嫡长子,如果想要反抗的一定也是嫡长子,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不仅不反对,还举双手欢迎,因为原本他没有继承权的,现在有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8

推恩令

嫡长子想要反抗推恩令时,他必须拉拢一帮利益同样受损的嫡长子,其他儿子不可能支持他,他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极少数,原本实力就不是太强,现在进一步被削弱,他敢反护的话,就会被废除,他不敢反抗的话,就得接受这种安排,持续被削弱。

在整个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时,并没有诸侯王造反,就是这个原因,无法破解,只能被迫接受,敢反抗的话,整个家族不保。

2、效果持续。

尤其厉害的是,推恩令这种削弱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激发几何级数般的效果,第一代诸侯王去世后,第二代就被分解,第三代就呈树叉形状继续分解,有个四五代人,就能把列侯变成普通平民百姓,把诸侯王变成列侯,还得是嫌长子。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39

汉武帝

诸侯王如果生的儿子越多,这种效果越好,王国被分得越小,诸侯王如果不生儿子,就没有儿子继承,诸侯国就会被废除,比如汉景帝有个儿子是中山靖王刘胜,他有120多个儿子,他的诸侯国得分成120份,想想就可怕,这么分下去,二三代人之后,就无地可分了。

而且推恩令可以世世代代实行下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王朝还存在,直到所有皇族都变成普通平民,像刘备那样,皇族就变成了普通平民,没有爵位,没有封地,想翻身只能靠自己的能力了。

3、推恩令一步步把诸侯国的土地纳为中央管理,是一种温水煮青蛙让人无法察觉的制度

推恩令中有一条重要规定,就是分出来的侯国得由所在地的郡守来管理,因为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制,一个郡的下属行政区域不仅仅有县,还有侯国,把侯国等同于县,只要从王国分出来有侯国,马上就纳入郡的管理,郡由汉朝中央管理,这等于就是把诸侯国一步步拉回中央管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0

汉朝中央直辖地与诸侯国封地对比

最为关键的是汉朝要分封时,是由中央政府分封的,分封时会把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土地从王国中分走,而且在分封时会尽量让直接受汉朝管辖的郡把原来的王国分割开来,不让原来王国的所有土地连成一片,这就相当于用中央直辖的郡县来包围原来的王国,这些操作会进一步削弱王国的势力。

而且那些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侯国经过一系列操作,就会被划到郡内管辖,分出来的列侯还无法反对,一步一步,汉朝把诸侯国分割成没有威胁的王国和侯国,王国变得和郡一样大,侯国变得和县一样大,一直到东汉末年,都是这种情况,而且所有的皇族成员只能接受,这些细节部分,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无法破解的原因。


今天谈一谈汉武帝的推恩令。元朔二年,这一年汉武帝28岁。大臣主父偃为了帮助汉武帝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他向汉武帝进言了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推恩令。这个推恩令被后世认为第一阳谋,那么推恩令跟以往的削藩政策有何不同,为何被称为第一阳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1

一:推恩令具体措施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来的,汉武帝是具体决策人。那么推恩令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史记》《汉书》的原文较长,我简单讲一下大意。首先西汉的每一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爵位,土地,荣华富贵,然后他们死后,会有一个继承人继承原来诸侯王所有的爵位,土地,荣华富贵。

推恩令一出,这些诸侯王的爵位,土地,荣华富贵都要分给诸侯王的其他儿子,这样就导致原来庞大的诸侯国分解成了若干个小诸侯国。这就是推恩令,推恩给诸侯王的其他儿子。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2

二:推恩令的高明之处

那么推恩令一出,和以往的削藩政策有何高明之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再强的堡垒内部分化最好。

以前的削藩往往是从外部压力削的,比如打着诸侯王犯错的理由,然后刮夺诸侯国一些土地。而推恩令削藩直接不要你的土地,但把你的土地一块一块分化。土地虽然还是诸侯国的,不过管理土地的人越来越多。

2.以前削藩是做减法,推恩令削藩是做开方

以前削藩是削多少县,削多少地,一点一点削藩的。这是做减法,遇到脾气不好的诸侯王,就会造反。比如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而现在的推恩令是开方,开方之后的土地都是诸侯王儿子的,诸侯王想造反的话,他们的儿子就会把诸侯王按下去。

3.不费一兵一卒

我觉得这是最高明的地方,汉武帝用了推恩令之后,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把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解决了。毕竟这个推恩令由原来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国自己内部的矛盾。

4.诸侯王无法拒绝

这个推恩令还有一个高明之处,那就是诸侯王无法拒绝,如果拒绝的话,他们的儿子就会反。然后汉武帝还可以赢得一个对诸侯王仁政的好名声。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3

三:推恩令的效果和如何破解呢?

推恩令一出,效果是非常好的。史书记载很多庞大的诸侯国通通消失了,然后诸侯王的力量也减弱很多。举一个非常悲惨的例子,中山靖王刘胜,据说此人生了120个孩子,那么他的中山国最少要分成120份。所以后面他的一个后代刘备都要靠织席贩履过日子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4

那么如何破解推恩令呢?

我觉得有两个比较好的办法。

一个是保持计划生育,坚决生一个那么诸侯国可以非常完整的保留。但这个办法很多诸侯王不敢尝试,毕竟古代的婴儿存活率太低了,很容易就养不活。

另一个就是对自己所有的孩子洗脑,让他们不要和诸侯王争夺土地。但没有儿子愿意如此做,毕竟自己的利益还是要争取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5

所以说这个推恩令是千古第一阳谋!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无解阳谋,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明摆在哪里就是一个陷阱,对方就算是知道,他也得捏着鼻子往里边跳。

至于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往陷阱里跳,死的慢一点,不跳死的快一点,结果没区别,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其实推恩令说是无解阳谋,也是有他的背景,没有这个大背景也推行不下去的。

所以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最好把这件事从头到尾地说一遍,然后在进行分析,题主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事情的经过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6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是在推翻前朝之后,在前朝的认知和制度上来建立属于本朝的制度。当然这种认知和建立,会摈弃掉前朝不好的一面。

比如从周朝开始,使用的是分封制。

当时之所以使用这种制度,从根子上讲,碍于当时的交通不便,造成的信息传递延迟,为了方便统治地方而使用的一种制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了了。

周朝的国土面积比较大,最远的地方到中央的路程,可以长达两三个月。

那么地方上如果发生了他国入侵,或者严重的灾害,地方上向中央请求援助,一来一回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有战争的话早结束了,地方上指不定已经让对手给灭了;有灾害的话老百姓都能自救了,就算自救不了,也四散奔逃了,老百姓都没有了,到哪里去救灾。

所以碍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采用了最有效率的分封制,派一个人过去,把民生,军事等等各种事务都管理起来。

就算是当地有什么突发的事情,都会被这个人及时解决,所以诸侯国其实就是说小版的国家,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里行使皇帝的权力。

这种制度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就是效率提高了不少,坏的一方面,一旦地方诸侯变得强大,形成强枝弱干的局面,王朝的根基就会被动摇。

所以想要使用分封制,朝廷必须时刻保持着强大,一旦地方上的诸侯有了异心,就可以挥动手里的实力,直接将他碾压。

如果朝廷不强大了呢?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是周朝强枝弱干形成的一个局面,下边一帮公侯伯打成了一锅粥了,周朝天子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要地没地,要人没人,于是周朝天子就没有了权威。

于是在历史书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周朝天子的消息。

那么在这种局面之下,最终形成战国七雄,后又让秦朝将整个领土进行了一个统一。

最终秦朝接受了周朝的教训,吸取了他好的一面,铲除掉了坏的一面。

比如分封制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

郡县制的好处是,地方上的领导人,只能叫地方官,放到地方上权力是很大,但他的任免都是在中央的,一句话让你上去,你就能上去,让你下去就能下去。

不会像诸侯国那样,世袭罔替,爷爷经营,儿子经营,一辈辈积累,最终就可以把地方上积累成强枝弱干的局面。

为了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修秦驰道,目的就是加强地方和中央的联系,再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从上到下,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那么秦朝灭亡,西汉建立之初,他也是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碍于当时的环境,郡县制中夹杂着分封制。

碍于什么环境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7

第一个是功臣的功劳都很大,大到必须封国的地步,所以西汉初年就有了异姓功臣封诸侯王的事情。

第二个西汉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天下刚刚初定,地方上也不安稳,除此之外还有匈奴人的虎视眈眈。

就算是有秦驰道将地方和中央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依然脆弱,信息传递还是长。

当年刘邦何尝不想把匈奴给扫除了,但三十二万大兵被匈奴人围困与白登。

白登之围对汉王朝的影响是很大的,让刘邦认识到短时间内想要消灭匈奴人是不可能的,这个认识也让后来的皇帝所继承。

所以在地方上必须有一个人坐镇,于是在西汉初年就有了郡国并行的制度出现。

与此同时除了分封功臣之外,还有九位刘姓同族也被封为诸侯,再加上一个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这种局面形成以后,其实对于西汉的中央是很不利的。

为什么呢?当时的诸侯国所管辖的地域有三十多个郡,而西汉中央直属的郡只有十五个。

从管辖的地域上就能看出,西汉初年其实已经是一个强枝弱干的局面。

当时汉高祖在的时候,那是没问题,各个诸侯都能压服得住。

那么等到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登基上位的汉惠帝性格比较柔弱,大权就掌握在了吕后的手里。

吕后就破除了非刘氏而王的规矩,分封吕氏子弟为侯为将,进一步消弱诸侯王的势力。

等到吕后去世,王公大臣和刘氏诸侯王就来了一个平定诸吕之乱。

诸侯王的实力大增,而且基础得到了巩固,借着平定诸吕之乱的余威,气势那是嚣张得厉害。

在史书中都有记载当时诸侯王的情况:

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制同京师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8

所以西汉初年强枝弱干的局面,一直就没有打破,在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在的时候,还能压服,到了汉文帝登基的时候,这个平衡算是被打破了。

诸侯王的实力大增的情况下,也只能容忍了。

所以汉文帝上台之后,对于诸侯王就开始采取优容的政策,比如吴王濞说自己生病了不方便上朝。

要知道在当时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不追究吴王濞的责任就不错了,汉文帝反而给吴王濞赐杖。

淮南王长持铁锤击杀审食其,也是不了了之。审食其大小也是一个侯,淮南王说杀就杀了,这何尝不是没有将汉文帝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的举动。

所以在当时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其实已经很严重了。

看出其中危害的人那也是有的,于是第一个正式提出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是梁怀王的太傅贾谊。

他给汉文帝的《治安策》就指出了 诸侯国的危害,并给出了策略: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易,国小则亡邪心。

啥意思呢?在贾谊看来,想要天下太平,就必须多封一些诸侯,在分封这些诸侯的时候,必须减弱诸侯国的力量。

因为诸侯国的力量减弱,朝廷才能让他们更加容易地遵纪守法,封国的面积小了,才不会有邪念。

那么从贾谊的方案中,不难看出他是看出了诸侯国的弊端,但他不反对分封制,他的思想仅仅限制在了消弱诸侯国的法子上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49

这种想法,从根子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任何问题的解决,其实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当时汉文帝并没有采纳,但心中也有了想法,有了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想法。

但当时推行这个东西的话,对于汉文帝来说还是很难,因为强枝弱干的局面,在他手里还是没能打破。

汉朝经不起太大的波折,必须修身养性,等待机会的到来。

那么到了汉景帝继位之后,诸侯国越发地猖狂起来,目无法纪的事情时有发生。

于是御史大夫的晁错再次对诸侯王的事情进行了奏议,建议削藩: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大体意思是,就现在的局面不削藩诸侯王要反,削藩诸侯王还是要反,现在削藩祸小一点,不削藩祸大。

那么从晁错的这番话中,其实已经能感觉到,当时西汉王朝的严峻性,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压制不住的迹象了。

从历史上看,削藩其实就是动了别人的利益,一旦利益被侵犯,那么被动的这个人,一定会拼死一搏。

削藩历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所以当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对楚国,赵国和胶西国进行削减,还要拿吴王的罪,削了他的封国。

这个手段有点激烈了,范围也大,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当时就杀了晁错,想要平息七国之乱,其实七国瞄向的就不是晁错而是汉景帝的皇位。

所以杀一个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继续叛乱,最终还是用武力对这七国进行降伏,这才平定了七国的叛乱。

也正是因为这个七国之乱,汉景帝这才把诸侯国中势力大,能力强的家伙给打趴下了,用实力告诉诸侯国,皇帝就是皇帝,他才是实力最大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0

汉景帝借着这个余威,加紧了对诸侯王的控制。

最明显的举措就是,收回了各个诸侯国中官吏的任免权,就给诸侯王留下一个封国的收租税的权力。

通过七国之乱以后的一步步措施,汉景帝收回了诸侯国的权力。

因为封国里的官吏是由朝廷任免的,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到了汉景帝后期,中央集权就更加地巩固了。

那么经过汉景帝的举措,中央对诸侯王有了很强的节制,但是诸侯王就是诸侯王,过去在等级森严的体系中,他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种高依然能够威胁到朝廷。

比如在建元三年的时候,济川王刘明就杀了自己封国的太傅和中傅。当然了这个时候诸侯王也没过去那么有权了,刘明杀了人,也就被贬为了庶人。

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出来,当时诸侯王和朝廷的矛盾依然在。

那么在这个时期,中大夫主父偃,再次提出了削藩的举措。这次削藩的目的不是为了收权,毕竟已经收回来了,目的是收诸侯王手里的土地。

毕竟过去的财政说到底,来源都是在土地上的。

按照主父偃的说法,诸侯地方千里,坐拥几十座城,政策一旦放宽,他们的骄奢淫逸的风气就会助长,政策严厉的时候,又会封关锁国联合加起来对抗朝廷。

得出结论,必须再进一步的削藩才成。

但是主父偃的削藩,并不是采用之前削藩的法子,因为过去的法子太过激烈,把矛盾激化到发生叛乱的地步。

所以主父偃就提议如果要削藩,可以推行推恩令来削藩。时间虽然长点,但胜在稳妥。

于是汉武帝一纸推恩令下去之后,诸侯国进一步衰弱,以至于一个个的被除了国。

比如河间献王刘德去世之后,长子刘不周继承了嗣位,他的另一个儿子刘明在同一年被分为了兹侯。

而这个分出去的兹侯国直接就归郡管理,以至于史书上都没有怎么记载这个国家。

长子继承了诸侯王的爵位,其他儿子瓜分封国土地,成为列侯,而列侯的土地是归郡管理,这就相当于土地重新回到了朝廷的手里。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1

等到新一任的诸侯死了,再次进行一次推恩,诸侯国的封国土地就会进一步的消弱。

这还不算,在此后,汉武帝又把目标瞄向了列侯,比如以列侯所献酎金不足成色不好为由,先后又削去了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

进过这一系列的手段,诸侯王的势力大减,王朝得以稳定。

要知道我们历史上的朝代,国祚最长的就是周朝,长达八百年,第二长的就是汉朝,长达四百年。

推恩令的实施,将诸侯国手中的权力收回,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让汉朝国祚得以延长。

这就是推恩令的整个过程,那么推恩令这种阳谋,为什么那些个诸侯王捏着鼻子都认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2

推恩令最妙的地方就是,一旦推恩令下达了,各个诸侯王知道这就是一个陷进,不愿意跳。

那么就会出现诸侯国分裂,以至于发生内乱的地步。

毕竟按照推恩令来说,好处均沾,诸侯王的儿子每个人都有,诸侯王不乐意,那么最先不高兴的是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自己内部就先乱了。

诸侯王本身就凝聚不起来力量对外了,到最后他这一系的子孙保不齐就要绝后了。

那么执行了推恩令,势力是由大变小,然后由小变没的。嫡长子虽然不高兴,但其他儿子高兴啊,他还感激推恩令,心甘情愿的执行这道命令。

这就是推恩令最大的特点。

那么执行推恩令其实是有前提的,诸侯国不足以威胁到朝廷,才能实施,不然推行的结果依然会爆发类似与七国之乱的现象。

要知道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利用这场平乱的余威,汉景帝收回了诸侯国里官吏的任命,将诸侯国的实力削弱了不少。

没有了那种上通下达的效果,干啥都得背地里干,毕竟在封国里头的官员,是吃朝廷饭的官员,他们可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再加上推恩令,并不是一下子就要把封国给取消了,矛盾不会那么尖锐,这个阳谋才能够实施的顺利起来。

如果地方上的诸侯王有实力的话,面对这种明显的陷进,权力没有被划分出去的话,造反的事情还是会发生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推恩令确实是无解的阳谋,汉武帝并不强迫执行,可是诸候们明知道是坑,还不得不跳。但是推恩令存在着先天不足,其实也没多大作用,除了汉代,历朝基本上没有使用。

说它是无解的阳谋,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皇帝名义上不仅不是削藩,而且是给诸侯们施恩:汉初是嫡长子继承制,除了嫡长子,次子,庶子都没有继承权,它有一个严苛的规定:如无嫡子则以无嗣直接除国,哪怕有庶子国家也会收回封号封地。男子三妻四妾有儿子很容易,但不一定能有嫡子,所以面临除国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3

第二;推恩令并不强制执行,但不管执行不执行,都会形成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老国王死后王国就分裂成几部分不存在威胁了,不执行推恩令,次子和庶子就会不服,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由朝廷出面收拾残局。

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举个现代的例子,虽然法律规定父母既可以选择让儿子们平分家产,也可以选择任意处置名下的财产,愿意给哪个孩子就给孩子,但是除非是某个儿子太忤逆不孝,父母大多会选择一碗水尽量端平,不然就会引发家庭矛盾。

三;只要推恩令一执行,封国就会越变越小,这个没有办法破解,首先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深重,其次,三妻四妾的婚姻方式,女子要靠生育子女保证将来的生活,而且古代医疗水平差,新生儿的存活率极低,刻意少生,极有可能导致绝嗣,这对古人来说,比封国变小更严重更不可接受。

为什么说推恩令先天不足,再好也没什么作用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4

第一:这项政令的实施,需要中央具备压倒性的实力才行。

吕后差点把刘姓天下变成了吕家的,吕后一死,刘姓宗姓和大臣们诛杀诸吕,清除了吕氏势力,扶植老实温厚的刘恒上台,于是刘姓诸王的权势显赫无比。封地”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中央直辖地区仅十五郡,而诸侯王的封地竟达三十九郡。各诸侯国可自置除丞相以外的官吏,掌握着地方的财政、军事大权。

这样下去很危险,可中央又完全没能力削藩,贾谊就提出了比较温和的推恩令,文帝景帝先搞了一下试点,谁都不傻,既然推恩令一执行就上了套解不开,唯一的法子就是不让它执行,于是七王之乱就出现了,但是景帝把叛乱平息下去了。

所以汉武帝才可以顺利推行推恩令:诸候都被景帝打趴下了,本来就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可是皇帝不仅不处罚,还让诸候全家都当诸候,谁会反对,谁敢反对?汉武帝手下一群战神级别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对付他们绰绰有余。

任何时代,改革都是阻力重重,何况这种触及核心利益的改革,中央如果没有绝对实力,推恩令实施不下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要腾出精力,一心一意对付匈奴。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5

第二:推恩令是温水煮青蛙,需要几代才见效,对于面临藩王威胁的朝廷来说,急病遇到了慢郎中,一点用没有

朱元璋穷怕了,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有饭吃,又相信儿子永远比大臣们忠诚,所以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封王,掌控当时全天下主要的大城市和核心区域。朱允炆还是太子,就知道这样尾大不掉,形成了威胁。于是他一继位就开始找各种借口直接削藩,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呢?

先不说有无能力实施的问题,封国变小力量变薄弱的效果要通过至少二三代,几十年才能见效,朱棣确实有三个儿子,也只能他死后才能让三个儿子瓜分燕国,就算朱棣活着就分封几个儿子,他们都是徐皇后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一心辅佐燕王登基,没等推恩令生效,朱棣就会造反。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6

推恩令的弊端也很明显,诸侯国被拆分,失去了强有力的实力,朝廷也失去了强有力的助力。吕氏叛乱,刘姓宗姓可以平叛,王莽作乱,刘姓诸侯没有一个能站出来,已经很难起到威慑和平叛的作用了。汉室衰微,为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汉室难扶提前写下了铺垫。中山靖王的后代卖草鞋了,汉一样亡了。


公元202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正式称帝,定国号汉,史称西汉王朝。立国之后,刘邦为了表彰功臣部旧,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

与此同时,刘邦还沿用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度,也就是说,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国家是采用以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相结合的体制。

表面上看,刘邦的分封制顺应了当时的需求,然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却给后来的西汉王朝留下了不小的麻烦。

尽管刘邦在世的时候,已经剪灭了所有异姓诸侯王,只留下了刘姓诸侯王,这种操作看似万无一失。但实际上,依然是对大一统的西汉王朝构成了隐患。继任的皇帝不得不竭力削藩,以维持中央权威。

在西汉王朝前几任的皇帝中,削藩工作做出最突出的,当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在位时期出台的推恩令,成为了剪灭各个诸侯国的最有力手段,被后世誉为“无解阳谋”。那么,这个推恩令到底无解在哪里?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7

在我国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依附于中央王朝的藩国,甚至,这些藩国因为过于强盛以至于尾大不掉成为了当朝皇帝的心腹之患,因此,“削藩”就成了很多帝王的必修课。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已经不止一次因为王朝最高统治者强行削藩或者是削藩过程中处理不当导致战争的发生。

但是,在汉朝时期,由于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在那一段时期中,削藩工作的进展可谓异常顺利。在几乎没有引发战乱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面积的削藩工作。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8

不过,汉武帝只是将推恩令发扬光大,真正首创“推恩令”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屈贾谊于长沙,岂非明时”的贾谊。当时,贾谊向当朝皇帝汉文帝提出了“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的建议。

汉文帝也采纳了这个方案,最终,汉文帝不仅用这个办法肢解了当时势力最大的三个诸侯国赵国、齐国、淮南国,同时,还让这些诸侯国的人对他感恩戴德,这一招不可谓不绝。

不过,汉文帝受制于当时的大环境比较敏感,并没有轻易全面推广这些办法,由于推行速度太慢,最终,将这些问题留给了继任者汉景帝。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59

汉景帝即位后,采取了和汉文帝完全不同的削藩政策,当时,汉景帝听从了晁错提出的方案“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然而,强行削藩的恶果很快凸显,当时的吴楚等国很快发动了一场意在“清君侧”的行动,史称七国之乱。

由于当时汉景帝拥有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西汉王朝国力受损,晁错本人也被诛杀。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无疑是给汉武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事实也证明汉文帝的办法更加可行。因此,汉武帝打着“我都是为你们好”的旗号,开始推行自己的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0

汉武帝的推恩令和汉文帝的不同之处在于,汉文帝是针对少数人个别诸侯国,给予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而汉武帝则显得更加“大方”,索性让这样的好政策惠及所有诸侯王的儿子,也叫做雨露均沾法

毫无疑问,汉武帝的这种策略让所有第一代的诸侯王苦不堪言却无话可说。因为假如按照之前的继承方案,第一代诸侯王去世之后,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现在则是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获得继承权,一旦有诸侯王不喜欢自己的长子而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这种办法实际上还正和这部分人的胃口。

当时,也有淮南王等诸侯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发现推恩令是汉武帝杀人不见血的高明手段,然而,就算自己心里再不愿意,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只要有诸侯王反对“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1

不需要汉武帝出手,他的儿子们会自己先内讧起来,一旦处理不好,自己就会变成晚年的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这两位是什么样的下场,大家都非常清楚。因此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当时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推恩令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绝大多数对中央王朝有威胁的诸侯国,都开始自己分化,最后汉武帝使出了一招清场技能“削金夺爵”,削掉了当时一半以上的诸侯国,据《史记》记载: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也就是说,当时汉武帝在推恩令成功施行之后,西汉的诸侯国数量达到了两百多个。不过诸侯国数量虽多但已经是一盘散沙,汉武帝对于这些诸侯国已经可以随意处置。

而这些列侯在经过分化瓦解之后,显然也失去了威胁西汉王朝统治的能力。或许直到失去爵位之后,这些人才终于反应了过来,原来汉武帝一直在下一盘大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2

其实就算有人当时能够看穿汉武帝的意图,其实也没有办法进行反制,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除了初代诸侯王本人和他的嫡长子之外,其他儿子中没有人愿意将一个封国完完整整由一个人继承。

既然皇帝有恩典,自己就应该获得应有的利益。这是人性使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束缚。无论是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汉武帝的推恩令都让当时的诸侯王苦不堪言却还得感恩戴德。

不过,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能顺利推行,首先得感谢文景时期,西汉两代明君励精图治已经将诸侯国的实力最大程度予以削弱。算是给汉武帝铺平了道路。

等到汉武帝推进自己的推恩时,敢于反抗的只有极少数诸侯国,最终带头闹事的淮南王刘安,事情败露后被迫自尽,自此汉武帝的推恩令一路推行畅通无阻。最终使得汉朝真正成为了高度集权大一统的王朝,也为后来的大汉盛世铺平了道路。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3

历史上,再没有比“推恩令”更伟大的阳谋了,明知皇帝老儿使“坏”,但那些养尊处优的王爷们却有口难言。

如果不执行推恩令,要么会被皇帝收拾,掉了脑袋;要么,会受到儿子们的“唾弃”,影响父子关系,保不齐,老了没人赡养。

说起“推恩令”,和“分封制”关系密切,没有分封制就不会有推恩令。

下面,我们就从头聊起。

1、早期“封王制”显示出来的弊端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4

不得不说,周朝建立以后,做了一件“聪明”的事情,那就是大封诸侯。

分封有什么作用呢?

至少有两个,一是犒劳和封赏有功之臣,让其子孙后代享受荣华富贵;

二是可以让诸侯们为周天子分担压力。看起来,“分封”是一种很高明的一种分权。

但是,事情有两面,有好就有坏。分封制的最大坏处在于:当诸侯王们的实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会反噬周王朝。

当时的周朝把诸侯封为了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

那时候能称“公”是身份的象征,就像齐桓公、秦穆公,都不是公爵,一个是侯爵,一个是伯爵,但是称呼为“公”。这两“公”,曾经风头无两,而且成了春秋五霸,端的是厉害。

而楚国,被看作“南方蛮夷”,只是给了“子”的封号。

由此,历届楚王的怒气不断叠加,越来越大,看不起谁呢?既然看不起,我还不受封了。

楚国第四代君主熊渠,直接给儿子封了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意思是,老子和你周天子一个等级。

不久后,周厉王要收拾楚国,熊渠思索再三,怂了,又把儿子们的“王”取掉了。

这说明,那个阶段的周天子,实力还是有的,谁要不听话就揍谁。

没过几代,楚国又出来个很牛的人物熊通,这次依然是封王,他给自己封了“楚武王”。

这次之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楚国自称“王”了,包括周天子。

从楚国这个阶段的表现看,周天子对诸侯们的控制力有所减弱,而且会越来越弱。

随着周天子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诸侯王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中央管不了地方了。

而从东周的战国阶段开始,大家纷纷称王,对周天子封的什么“公侯伯子男”没有了一丝的兴趣。

这就是客大欺店,诸侯王们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周天子再也控制不了了。

公元前256年,周朝彻底不存在了。

公元前221年,诸侯经过混战,最终,秦统一了六国,形成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秦始皇上位后,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行了高度集权的“郡县制”。

秦始皇走在了正确的大路上,只是,儿子太不争气,把江山给丢了。

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度想开历史的倒车,也搞分封制,结果翻车了,“分封制”不是那么好玩的,他封的汉王刘邦终究成了他的掘墓人。

刘邦也实行了分封制,他是怎么控制的呢?

2、汉朝皇帝的忧愁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5

刘邦建立汉朝之初,也是实行了分封,大封诸王,于是乎,彭越、韩信、英布、、臧荼、卢绾等人纷纷成了诸侯王。

但是,刘邦这老小子意识到了危机,想着如何收拾这些新封的王。而那些异姓王,也顾虑重重,担心被刘邦收拾。

于是乎,各异姓王先后造反,而刘邦就一个个给灭了。

异姓王收拾干净后,刘邦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封异姓王不是个好事啊,动不动就有人造反,刘家的江山就有危险了,这谁能顶得住啊!

因此,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

何谓白马之盟?

就是刘邦找人杀了一匹白马,让所有大臣和刘家重要人物手指沾血,发下盟约: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有我刘家江山在,大臣的后人就有一口吃的)。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是我刘家人,就不能当诸侯王。没有功,就不能当侯爷。违反这两条,天下人可以共同杀之)。

从白马之盟开始,汉朝开始只封刘氏王,不封外姓的。

但是,谁能保证刘家的王就不造反?人都是有私心的,哪怕是亲戚。

亲戚推翻亲戚,有时更为方便。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分封制的弊端开始再次显现,因为诸侯王们开始了横向发展。

看着刘姓诸侯王们的发展,最早提出“削藩”的是贾谊,那时候已经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了。

只是,每次贾谊谈到“尾大不掉要削藩”的时候(削藩就是限制和减弱诸侯王的权益),汉文帝都是顾左右而言它,问起关于鬼神之事了。

因此有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典故了。

贾谊年纪轻轻,壮志未酬就死了。

而汉文帝担心搞起内乱,终其一生也未能搞“削藩”。

历史的车轮到了汉景帝那个时代了,诸侯王们的权力更大了,发展更好了,特别是吴王刘濞,那是富得流油,当时形容他的吴国是“煮水得盐,炼矿得钱”,俨然成为了天子老大,吴王老二的架势。

为了扫除这种隐患,汉景帝的老师晁错(他也是贾谊的朋友)提出:必须削藩,否则高祖刘邦打下的江山不保!

汉景帝开始削藩,没想到引出了汉朝的一个大内战“吴楚之乱”,他们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看着吴王等人几乎快攻到京城了,汉景帝狠心把老师晁错腰斩了。

可是,斩了晁错,相当于“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吴王等继续进攻,大有把汉景帝掀翻的意思。

汉景帝气坏了,估计问候了吴王十八大祖宗,但骂了也无济于事啊!

关键时刻,将军周亚夫救了场,打败了吴楚联军。败了,吴王自然难逃一死,楚王、赵王也都走了阎王殿。

吴楚之乱,搞得汉景帝一身冷汗,祖宗的基业差点毁在他手里了。

还敢削藩吗?汉景帝是不敢了。

经过吴楚之乱后,诸侯王们的影响力小了,个个也比较收敛了,但是对皇室的威胁还在。

这就引出强人汉武帝的“推恩令”。

3、汉武帝的“推恩令”,最高明的阳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6

大家都知道汉朝历史上有一个“文景之治”,说的就是汉武帝他爷爷和他爹,遵循黄老之术,经过两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发展的很强大,国库比较充盈了。

汉武帝上位以后,开始抓两件大事,因为这两件大事影响国运:一曰内患,一曰外患。

外患指的就是北边匈奴的威胁。

汉武大帝时期,注重骑兵,注重武器(铁器),更注重将军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不世出的名将。

这些名将,能力超群,打得匈奴吱哇乱叫,苦不堪言,汉朝的疆域也因此逐渐扩大。

而内患,指的就是那些刘姓“诸侯王”们。

经过他家老爷子汉景帝的折腾,汉武大帝知道,强行削藩不可取,只会造成内乱,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很幸运的是,汉武大帝有一帮优秀的大臣,其中,一个叫主父偃。

此人有大才,针对汉朝诸侯王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其内容就是: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7

这个就太厉害了,以前是传给长子,如果这个长子够能干,还能把老爹留下的产业做大,经过几代发展,就会对皇帝形成威胁了。

现在是,老子的区域和利益,不能全交给长子,要平均分配给儿子们,要共同继承。这就体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平”。

这事,朝廷打的旗号是“推恩”,王爷们还不敢反对,因为反对后儿子们就不高兴了(除了老大),如此,王爷们只好平均分配了。

但是,这样分配下去,不出几代,诸侯王们的土地和财产被稀释成了很多份,再也不能成为皇室的威胁。

可以想象得到,过了七八代,王爷们的后代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了。

看刘备,不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推恩令的实行,导致到了刘备这一代,只能卖草鞋度日了。

由于“推恩令”的施行,当时出现了如此情况:“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如此,汉武大帝轻松化解诸侯王尾大不掉之势,也保证了后来的大汉江山的稳定性。

不得不说,“推恩令”这个顶级阳谋实在是强。

不过,后来的明朝,因为大封诸侯王,也有了一波“削藩”,只是,建文帝点背,被叔叔朱棣篡权成功。

看来,建文帝没学“推恩令”这一块啊!

后来,明朝中后期也好(宁王是特例),大清也好,给王爷“名”,也给钱,但限制王爷的权,特别是限制“兵权”,使得王爷们的破坏性降得很低。

大清封的王爷,一个个都不能出京城,这也防范了王爷们的图谋不轨。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8

回到开头,汉武大帝的“推恩令”为何如此让诸侯王们为难?因为无法破解,如果拒绝了,一是会得罪皇权,二是会得罪儿子们,要么脑袋搬家,要么不招儿子们待见,老年凄惨。

所以,诸侯王们明知道“推恩令”是皇帝的策略,却得含泪高声叫“好”!


推恩令的核心就是“套娃继承制”,其可怕之处在于不单独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69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由大臣主父偃所提出的一项政策,其本质在于分解和弱化诸侯王的权力,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而通过推恩令,原本强大到已经威胁中央统治的诸侯国,一个个越分越小,最终失去了与朝廷抗衡的实力。

那么,这个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究竟难在哪里?那些诸侯王明知道该政策是在弱化他们,却又为何去执行呢?

其实,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的是人性,不怕诸侯王不知道,也不怕他们不执行,只要谁不执行,那么其内部马上就会出现矛盾,而一旦矛盾产生,那么推恩令的目的就达到了。

更重要的是,推恩令针对的是所有人,这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地方。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0

在说清楚其中的关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的产生,与当时的分封制有很大关系,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实行了分封制,将曾经跟随他建功立业的彭越、韩信、英布、卢绾等人封为了诸侯王。

不过,刘邦担心这些异姓的诸侯王将来会有二心,于是,他便一个接一个将其灭掉。

灭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拉着大臣们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要求所有人立下盟誓,将来“非刘姓不得封王,无功不置其侯”,否则“天下共击之”。

自此之后,汉朝就只封刘家人为诸侯王,原本,刘邦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他没想到却给后辈儿孙挖了一个大坑。

在刘邦死后,那些刘姓的诸侯王们开始横向发展,实力由此也越来越强大,尤其是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后,甚至有诸侯王的实力不次于朝廷。

比如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据记载他就富可敌国,钱多的根本数不清。

类似于刘濞的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鲜见,不少诸侯王均是有钱有兵,而有钱又有兵,自然就对朝廷轻视,这就明显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因此,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就建议,要马上进行削藩,不然江山不保。

于是,汉景帝颁布《削藩策》,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就此展开,但那些诸侯王们却不愿束手就擒,因此,由吴王刘濞牵头,包括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这七个诸侯国参与的“七国之乱”爆发。

面对七国之乱,汉景帝不得不腰斩了晁错以平息局势,但事与愿违,诛杀晁错的举动,让刘濞等人觉得汉景帝软弱可欺,因此加大攻势,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最终,还是大将周亚夫横空出世,平定了七国之乱。

不过,七国之乱虽说平息了不假,但是诸侯王的威胁仍旧存在,因此,削藩依然是汉朝皇帝必须要做的事,但是如何削却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还采用武力强制削藩,保不齐会再来一次“七国之乱”,这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在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他听从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柔性削藩”方式,也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1

这便是推恩令的由来和产生的历史背景,那么,推恩令是如何“柔性削藩”的呢?

首先,主父偃打出了一张“仁孝之道”的牌,将推恩令拔到了道德制高点。

主父偃在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里,指出那些诸侯王的其他子嗣(非嫡长子),虽然也是诸侯王的儿子,但却不能继承封地,因此,就不符合“仁孝之道”。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主父偃

这一点十分高明,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确实导致了家族中非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不管是从地位上,还是从家产的继承上,与嫡长子差距极大。

虽说这种情况已是惯例,但要知道人都是自私的,作为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必然会感到不公,凭什么你就比我早出生,就能继承所有家产?

而主父偃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仁孝之道”的名义,站到了那些非嫡长子的诸侯王之子同一边,说得简单点,就是唤起了他们的“同理心”。

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后,剩下的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主父偃提出的下一步建议,是让汉武帝用朝廷的名义,发布诏令,将原本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诸侯王死后,其封地就从原本一个人继承,变成了更多人继承。

这样一来,由于获取到土地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原本某个管辖面积大,且实力也很强大的诸侯国,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分封继承中,变得越来越小。

而诸侯国越来越小之后,也就失去了与中央朝廷抗衡的实力。

这就是推恩令,其目的就在于分解和弱化当时的诸侯王,只不过,主父偃十分高明的打出了仁孝之道这张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称之为“推恩”。

当然,作为当时的诸侯王们,他们可一点都不傻,在推恩令颁布的同时,就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这条政策的真实目的,但他们又不得不执行,这又是为何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2

这就要说到推恩令的可怕之处了。

前文讲到,推恩令其实就是“套娃继承制”,而让诸侯王们无法拒绝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其中的一个“套”字。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诸侯王,决定其实力大小的根本因素,就是其拥有的封地,封地越多,实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因此,诸侯们都希望自己的封地越大越好,如果减少或者剥夺他们的封地,自然就不高兴。

说白了,封地就是诸侯们的命根子,而主父偃正是抓住了这个核心,在封地上做文章,才得以让推恩令执行下去。

如果诸侯们的实力,并非来自于土地,那么推恩令也就没有了着力点。

既然土地是诸侯的命根子,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减少封地,那就来一个“国中之国”,即该诸侯原有的土地不减少,但是进行分割,分给了诸侯的嫡长子和其他儿子们。

表面上看,诸侯王的整体封地并没有减少,毕竟都是分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但实际上,其所能掌控的土地却越来越小。

最终,一个原本庞大的诸侯国,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国,这就是推恩令的“套”字精髓。

那么,不同意行不行?可以,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同意没问题,你能保证你的儿子们也不同意吗?

要知道,那些诸侯王可都不止一个儿子,前文也讲到,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儿子与嫡长子之间,本身就有着天然的矛盾。

而推恩令正是激发和放大这些矛盾,只要诸侯王不止一个儿子,那么推恩令就自然生效,儿子越多,生效的越快。

原本,那些非嫡长子之外的儿子,是没有任何机会得到封地的,但现在,朝廷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具备继承封地的资格。

要知道,封地可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很少有人愿意放弃这样唾手可得的利益。

并且,人性中有个弱点,即如果这件东西从来就不可能拥有,那么这个人就觉得无所谓,但是突然有一天告诉他,你可以有,那么这个人就该不甘心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3

然后再告诉他,你的父亲不愿意把这些东西分给他,那么他该是什么心情?

所以,即使是诸侯王采用强制的方式,在家庭内部压制住推恩令不让执行,但是他一旦进行压制,那么他与儿子之间,以及儿子与儿子之间,必然就产生了矛盾。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诸侯王可以只生一个儿子,可以,但是他能保证他的儿子以及后代也只生一个吗?

正如前文所说,只要某一代有多个儿子,那推恩令就成功了。

归根结底,推恩令利用的就是人性贪婪的弱点,不怕诸侯王不知道,更不怕他不执行,到时候不用朝廷出手,诸侯王的儿子们就动手了。

用别人的财产,去收买别人的儿子,这就是推恩令的可怕之处。

而这还不是推恩令最高明的地方,其最高明之处,就在于推恩令针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全体诸侯王。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某个刘姓诸侯王家里铁板一块,上下一心,儿子们也没意见,因此坚定不移的抵制推恩令的执行。

但是,这一家的诸侯王能做到这一点,其他诸侯王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呢?

就算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五个也能这样做,那么所有的诸侯王都会这么做吗?肯定不可能,必然有诸侯王家里不是铁板一块。

那么,执行推恩令的诸侯王,与不执行的诸侯王,就站在了对立面。

既然站在了对立面,那么就没有了相互抱团的可能,而古代皇帝在削藩过程中,最担心和最头疼的是什么?就是诸侯抱团。

一旦诸侯形成利益共同体,那么就会给削藩带来极大的麻烦,当年的“七国之乱”,本质上也是因为诸侯抱成了团。

而如今因为推恩令,诸侯们都无法抱团了,那朝廷就免去了很多麻烦,只要大部分诸侯中招执行,剩余的几个拒不执行的,武力压制即可。

说到底,推恩令的核心,就是在诸侯之间埋下了无限分裂的种子,分解和弱化诸侯只是其次,其根本就在于,让诸侯内部产生间隙,最终形不成铁板一块。

而这,才是推恩令的最厉害之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4

那么,推恩令是不是真的完全无解呢?其实并不是,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真正无解的谋略,推恩令也同样如此。

推恩令之所以能在汉武帝时代执行成功,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朝廷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

我们都知道,经历了七国之乱,当时的汉朝中央已经将诸侯们的势力进行了一番削弱,再加上那几个叛乱诸侯国的下场历历在目,因此,当时的诸侯与朝廷之间,是诸侯弱于朝廷的局面。

因此,汉武帝才会大胆地推行推恩令,并且也能够执行下去。

但如果朝廷站在了弱势一方,那么推恩令就基本上属于一纸空谈了,比如在东汉末年,汉献帝面对曹老板,推恩令推得动吗?

答案是肯定不能,朝廷没有实力支撑,什么令都不好使。

所以,推恩令之所以无解,是建立在当时的限定情况之下,也就是朝廷强诸侯弱,只有这样推恩令才能成功,而汉武帝和主父偃,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执行推恩令,说白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种情况下,推恩令才算是真正无解的阳谋。


没有无解的阳谋,只有暂时的终局。

博弈是阳谋。博弈的终局是纳什均衡。推恩令之所以无解,就是因为它制造了一种纳什均衡。汉武帝恰是这个纳什均衡的设计者。

汉高祖奠定的博弈局面

汉初62个郡,刘邦直管15个,剩下的在11个诸侯王手中。而11个诸侯王中,有7个是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5

这是汉初形势,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博弈局面。所以,这不是博弈终局,没有形成纳什均衡。谁最担心不稳定?必须是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天天担心谁会掀桌子、造反。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公元202年,汉历正月,刘邦汜水称帝。“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公元202年,汉历七月,就出现了异姓王造反。

所以,楚汉争霸而大汉立国,之后不是休养生息,而是统一战争,即汉平异姓王之战。

这场仗,一直打到公元前195年,才算勉强收尾。为什么说勉强,因为燕王卢绾还没平定;为什么说收尾,因为刘邦在这一年死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6

刘邦死后,大汉天下实现了博弈的终局吗?

实现了。如果要找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白马之盟。白马之盟的内容总共两条:一条是非刘氏不得封王、一条是非有功不得封侯。实际上,还要引申出一条,那就是:非列侯不得为相。

在朝堂,实现了权贵合谋,合谋的结果是:刘氏当天子、功勋当丞相。在地方,形成了郡县与封国并行,并行的结果是:郡县是皇帝大宗的、封国是同姓小宗的。只要朝廷一直是权贵合谋,再配合上郡县,那同姓诸侯王基本闹不了事。而只要封国一直是同姓诸侯王,再配合上郡县,那功勋集团也闹不了事。

这就是一种纳什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是指各个足够聪明的博弈参与方,陷入了一种谁也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以谋取更大好处的博弈局面。简单说,在这种博弈局面里,大家都认命了,因为谁也改变不了。

朝廷要实现更大利益,就应该直接搞郡县。但是,做不到。封国要实现更大利益,就应该自己搞独立。但是,也做不到。皇帝、功勋以及诸侯王,各个博弈参与方,是相互牵制的,谁也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一种均衡,大家只能维持现状。

汉景帝撬动了博弈局面

虽然有吕氏之乱,但乱不到哪里去。因为博弈局面没变,吕后以及吕氏家族也没能改变。所以,吕后这位铁血太后,无法逆天。要逆天,就得被局面整死。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7

汉文帝这个皇帝,恰是博弈局面的产物。为什么是他?皇帝太强势,功勋集团受不了。皇帝名不正,诸侯王就不答应。汉文帝最合适,所以一切都在局中。

博弈有终局,但变化无止境。

到了景帝上台,大汉形势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同姓王与皇帝的关系淡了,“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到了景帝,正好是第三代。其次是皇帝的能力变大了、欲望也变大了,因为国力一直在增长。经历休养生息,景帝时期的大汉,完全不是刘邦时期的残破样子。

最先耐不住寂寞的是汉景帝,他要削藩。历代皇帝都有直接统治的冲动,直接搞郡县,然后自己收租子。这多香!

汉武帝时期,一个千户侯每年收入是20万。而曹参和萧何这种万户列侯,封邑达到4万户,就是800万的年收入。但萧何和曹参的封邑户数再多,也才一个县。那拥有几十个县的诸侯王,一年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的收入。加上开矿和煮盐的收入,绝对是天文数字。

不冲别的,就冲钱,汉景帝也会动削藩的念头。然而,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没法削了,只能到此为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8

但是,到这个时候,汉初形成的纳什均衡已经松动了。

首先是诸侯王的封地变小了,以前的大国能有几十个县,现在最大也就十几个县;其次是诸侯王没实权了,封国官员必须是中央派来的朝廷命官;第三是诸侯王的收入仅限田租,煮盐、开矿这些赚大钱的买卖,都是朝廷的。简单说,诸侯王这个博弈参与方的力量变弱了。

汉武帝设计的博弈局面

在汉武帝上台之后,诸侯王基本不成气候了。但是,前面说的两个问题一直没解决:一个是皇帝始终控制不住直接统治的冲动;一个是钱多不扎手,诸侯王虽然只收田租,却也收了不少钱。而这些钱本来应该是皇帝的、朝廷的。因为力量变大的皇帝和朝堂肯定这么想。

所以,汉景帝未竟的事业,汉武帝这个好儿子就一定要努力完成。那继续硬削藩啊?交出封地、啥事没有;不交封地、干死拉倒。但是,已经没必要了。被汉景帝一折腾,诸侯王,已经由从前的大老虎变成了此时的乖乖猫。

这时候的主要障碍,是情面和道理。刘彻当了皇帝,刘彻哥哥弟弟们当了诸侯王,大家都是手足啊。这个情面必须要讲。削藩总得讲道理,分封是老祖宗刘邦定下的规矩,你不能不听祖宗的吧?而且,你老爹汉景帝已经说不削了,你可以不守祖宗的规矩,但老爹的规矩总得守吧?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79

守就守吧,却守得不情不愿。

诸侯王没了实权,只能坐在家里收租子。封国官员也都是朝廷派来的。而这帮中央干部,完全不把诸侯王当回事,没事找事也要往死里欺负。当时的中山靖王,汉武帝的哥哥,也就是三国刘备的老祖宗,曾跑到汉武帝面前哭鼻子、告御状:你手底下的那些个官员,真把我当三孙子了,一点儿脸都不给。

此时的大汉诸侯王,就是这幅德行。

然并卵,这也没用。收拾诸侯王,是大汉皇帝的一贯调性。于是,汉武帝搞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具体规定,就不说了。打个比方:诸侯王生了三个儿子;以前,是嫡长子继承制,老大当王,老二老三靠边站;现在,汉武帝这个大族长看不下去了,老大封个王,但老二老三也要封,起码也要封个列侯。这就是推恩令。无论怎么封,封的都是诸侯王的地盘。所以,皇帝搞推恩就搞得特别彻底,分别人家的钱,自己自然不心疼。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阳谋

诸侯王肯定不傻,这么推下去,肯定要把封国推没了。于是,淮南王和衡山王直接造反,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同意推恩令,要为后代子孙留块封地。

但是,造反不会成功。一是因为诸侯王没实力,景帝以后全成了乖乖猫,拔了牙的老虎还怎么咬人;二是因为根本就动员不起来,老爹和老大要跟朝廷死磕,但老二老三肯定不干。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0

这时候,诸侯王的非嫡长子们,就成了一个新的博弈参与方。而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处。

在央地关系中,汉高祖刘邦奠定的博弈局面,是让皇帝和诸侯王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

皇帝的压倒性策略是取消诸侯王、然后直接统治。诸侯王的压倒性策略是直接独立、然后自己当皇帝。但是,这个压倒性策略,谁也无法实施。因为郡国并行是一种纳什均衡的局面。

所有诸侯王联合起来,一起搞独立,那肯定能成功。但是,枪打出头鸟,谁敢造反、闹独立,皇帝和朝廷就首先干谁。朝廷削掉所有的诸侯王,自己去统治,那肯定能赚很多钱。但是,好虎架不住群狼,诸侯王集体造反,朝廷也受不了。

这时候的博弈参与方,是皇帝和诸侯王、朝廷和封国。但是,汉武帝这家伙却设计了一个新的博弈局面。

在推恩令的这个博弈局面中,诸侯王、诸侯王的嫡长子、诸侯王的非嫡长子,这三者陷入了一种博弈。然后,汉武帝则貌似置身事外了,你们三方好好玩、我来主持公道。

所以,推恩令不是皇帝搞了一个新政策、去削弱诸侯王,而是皇帝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让诸侯王自己玩。推恩令重新设计了博弈局面。

以前是皇帝与诸侯王的博弈,现在是皇帝、诸侯王、诸侯王嫡长子和非嫡长子的博弈。而在这个新的博弈局面中,皇帝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看着诸侯封国自己内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1

结果会是什么?诸侯王只能把推恩令贯彻到底,从一个个的诸侯王封国变成一个个的列侯封邑,甚至到最后,连列侯的封邑都不会有。收拾韩信、英布和彭越,刘邦很费劲,要斗智斗勇。但是,收拾萧何这些人,完全不用。即便萧何是丞相,刘邦也是想关进监狱就关进监狱。

那最后收拾了吗?

推恩令的开启时间是公元前127年,而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就搞了酎金夺爵,一出手便干掉了106个王侯。而公元前105年、公元前91年以及汉宣帝公元前66年、公元前54年,大汉朝廷又搞了几次小规模的夺爵。没了诸侯国,皇帝完全可以放飞自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是,我们能说推恩令这个阳谋,是无解的吗?

对于诸侯王,完全无解。因为这是一个纳什均衡的博弈终局。

吕后厉害不?厉害,但她破不了刘邦设的局。所以,吕氏家族取代不了刘姓天下。

汉景帝彪悍不,说削藩就削藩,一天都不能等,直接硬削藩。结果呢?搞出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彪悍不,你敢削、我就反,吓得汉景帝腰斩晁错谢罪。结果呢?诸侯王被拔了牙齿。

一旦进入纳什均衡,就是博弈终局。这时候,所有人都是局中人,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策略改变局面,只能认命。否则,就不叫博弈终局。

汉武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设计了一个新的博弈局面。但不要忘了:博弈有终局、变化无止境。

汉武帝能够设计博弈,是因为形势变化了。在文帝时、景帝时,皇帝就没有能力去设计博弈。因为皇帝敢这么玩,诸侯王就敢造反。文帝、景帝这两个皇帝太怂,那刘邦不怂吧?但是,刘邦也只能继续分封。形势不允许,大英雄也只能是池中盘龙。形势允许,大英雄才能乘势而为。

而设计了这个博弈局面之后,大汉就能万事无忧了吗?诸侯王趴下了,豪族们起来了。到王莽篡汉,刘姓宗亲只能依靠豪族和起义军才能重新复汉。而到了东汉末年,大汉宗亲更惨了。称雄的刘备,跟曹操和孙权比,完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但,我们必须佩服汉武帝的高明。

博弈的初级水准,是跟随:别人为了高考都去刷题了,你再不满意也得跟着去刷。博弈的中级水准,是参透:刷题拿高分不是为了增强能力,而是向大学发信号,我有能力、赶紧录取我。博弈的高级水准,是出局,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找到一条不用刷题也能成功的出路。而博弈的顶级水准,则是设计博弈。汉武帝已经到达了这个层级。


推恩令并非无解,只有汉武帝的推恩令才是无解的阳谋!

汉武帝说,我就是喜欢看你们不爽我,又拿我没有办法的样子!

作为削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汉武帝之前和之后,都有人推行过类似推恩令的办法,但除了汉武帝之外,并没有人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外部条件不同,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2

西汉藩王势力的形成

秦朝以前,中国历史上一直执行的是分封制,《吕氏春秋》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天底下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诸侯国,也叫列国。

诸侯国经过多年乱战,最终有分有和,形成了七个比较大的王国,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其中六国被秦国所灭,于是秦朝建立。

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弱点,于是改为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委派,实现了中央集权,这就是大秦帝国。

然而,仅仅十四年后,秦朝便被项羽、刘邦的军队所灭,似乎说明了郡县制并不适应当时的形势。

灭秦之后,势力最大的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以这个身份分封了其他十七个诸侯王,其中刘邦就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地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3

刘邦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垓下一战击败项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正式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汉帝国。

在吸取周朝和秦朝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形势,刘邦创造性了提出了自以为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我们姑且称之为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的部分我们不去说他,分封制的部分,刘邦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合计十七个诸侯王。

这八位异姓王后来大多被刘邦所杀,并且刘邦还和功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功而侯,天下共诛之。从此之后,汉朝就再没有异姓王了,直到三国时的曹操称魏王,这是后话。

没了异姓王,那剩下的当然都是同姓王,也就是刘邦的后代子孙。但同姓王,也不见得忠于皇帝和汉廷,而且各王不仅占去了国家大量的财富,大片的土地,而且还拥有军队,对中央有着极大的威胁。汉初时有62个郡,具体有多少掌握在中央手中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绝不会超过总数的一半。

看了来削藩势在必行!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4

第一个动手的是汉文帝。

贾谊曾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详细提出了关于匈奴、制度、削藩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提到削藩时,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按照贾谊的办法,就是要广封诸侯,同时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诸侯国就变小了,也就更容易管理,而且不容易产生非分的想法,从而服从中央。同时,贾谊还利用诸侯王们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让诸侯王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这就叫做“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

汉文帝认可贾谊的办法,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并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借机逐步实行。比如,赵王刘友死后,文帝表示非常怜悯自己这个弟弟,就把刘友的两个儿子都封为王。表面看起来这是一种恩赐,实际上是把赵国一分为二了。

同样的办法,文帝封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都为王,将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一分为六;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这几个王国都是汉朝最大的诸侯国,文帝从他们下手,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文帝的推行太过温柔,进度也很慢,一共也就分了三个王国。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5

第二个动手的是汉景帝。

汉景帝削藩任用的人是晁错,而晁错的办法就比较简单粗暴了,他建议景帝直接削减诸侯封地。今天削一块下来,明天再削一块下来,慢慢地各王国就会被越削越小。所以,严格来说,晁错的方法,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削”藩。

晁错在《削藩策》中对景帝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总之,就是削藩越快越好。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达了削藩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即七国之乱。最终晁错被景帝所杀,但七国之乱却被平定。经此一战,诸侯国与中央再也没有了可以抗衡的实力。参加叛乱的七国中,除了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改革诸侯国的官制,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就这样,中央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其实际地位已与郡无异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6

第三个动手的是汉武帝,办法就是推恩令。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九十年的发展,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国家财力充足,这才得以对匈奴作战并取得胜利。

此时的诸侯国虽然对中央没有了威胁,但他们仍然占据着大量的财富和土地,于是汉武帝任用主父偃进行削藩,办法就是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有继承封地的权力,而在此之前,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爵位和封地。这样一来,一个诸侯王如果有十个儿子,那么这个诸侯国在他死后就要被分为十份;如果他的每个儿子也都有十个儿子,那么到了第三代,就会分为一百份,以此类推。

嫡长子和其他儿子的区别,仅仅是他分到的封地稍微大一点,继承的是王爵,其他儿子继承的是后爵。

可想而知,各诸侯国越分越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最后一郡之内可能就会很多个侯国,那怎么管理呢?就由郡的太守来负责,郡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县,显然,侯国小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县而已了。

后来,汉武帝重新分封了75位功臣侯爵,178位宗室侯爵。不久,即发生了著名的“酎金失侯”事件,汉武帝以列侯缴纳的“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理由,一下子就削去了一百多位侯爵,其食邑、封地自然收归了中央。

如果简单总结一下汉朝削藩的历程,过程是这样的:汉文帝将几个最大的诸侯国削弱。汉景帝将剩下的诸侯国收拾了一遍,敢反抗的都被打死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继续分裂各诸侯国,就这样,诸侯国从最初可以跟中央抗衡的王国,慢慢变成了一个个弱国,再变成一个个小的侯国,再从侯国变成食邑,最终被汉武帝找了个理由收了回去。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7

推恩令为什么无解?

推恩令这个办法并不见得如何高明,起码贾谊就曾经提出过,主父偃的提议也没超出贾谊的《治安策》,但为什么推恩令能在汉武帝时期大放异彩,汉文帝时期就不行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汉文帝时,诸侯国的实力还很强,单个拿出来和朝廷单挑可能打不过,要是两三个联合起来,中央就吃不消了,即便到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也差一点招架不住。

所以,如果汉文帝实行推恩令,那么诸侯们也不是傻子,肯定看得出这是中央削藩的一个政策,如果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很可能就会联合起来起兵造反,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难以收拾了。

而汉武帝时,诸侯国经过汉文帝的削弱、汉景帝的打击,实力已经很弱了,没有再与中央对抗的资本了,只要还能活下去,他们是绝不会铤而走险造反的,除非你直接要打要杀,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才有可能联合起来造反。

而推恩令虽然是削藩的政策,但就眼下来说,还不是致命的,要说被收拾,那也是将来子孙们的事了,所以就没到必须造反的那一步。即使个别诸侯王敢进行叛乱,由于得不到其他诸侯王的支持,甚至得不到除了嫡长子以外儿子的支持,成了无本之水,中央也能很快平定叛乱。

所以,推恩令的无解之处在于,即便你看出了汉武帝的真实意图,那又怎么样?你打不过他,也没有人肯帮你一起打他,并且,只要你不翻脸,你和你的儿子们都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甚至孙子也可以。至于孙子以后……那么远的事,就不考虑了吧。

其实,汉武帝之后,也有人实行过推恩令的办法进行削藩,唐朝末年,明朝和清朝的初期,都出现了藩王割据的形势,他们也都积极进行过削藩,推恩令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不可能没考虑过,但此时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中央的力量对藩王无法形成绝对的压制,使得推恩令不可能像汉武帝时那样发挥作用,强制推行,必定引起叛乱。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8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无解,主要还是在于中央对诸侯国在实力上形成了绝对压制!


汉武帝的“推恩令”,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合理合法,光明正大,而且是零成本的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局,因为汉武帝祭出了一个正义的大旗:“我为天下刘姓子孙好”。

都是老祖宗刘邦的后代,所以,每一个刘姓后人都有资格分得一片土地,谁要是反对,谁就是和天下的刘姓后人作对。

一下子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就问你服不服?

当然会有人不服,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嫡长子”。凭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玩了上千年了,凭什么到我们这里就改规矩了。

不服也没用,因为嫡长子毕竟是少数,王爷的儿子一大堆,都排着队等着领土地呢,哪有心情听你在这里喊冤,再喊,兄弟几个联合起来把你扔河里喂鱼。

别的不说,光中山靖王刘胜就有120多个儿子,一个嫡长子,你能单挑的过吗?

这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攻心为上,我不抢你的封地,我扔一块骨头进去,我让你们窝里斗,这就叫:“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89

等这些王爷的封地被儿子,孙子们瓜分的差不多了,他们也一个个都变成小鸡了,再也没有实力和朝廷作对了,汉武帝再出手一个一个的把他们给宰了。

有人说:“这玩意儿其实非常好破,我搞独生子女不就行了,我就要一个儿子,儿子就要一个孙子,这样不就能保住我广阔的封地了吗”。

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第一,古代的人的观点是“多子多福”,堂堂一个王爷,就生一个儿子,寒碜,让人瞧不起,别说古代了,就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家里能有七八个儿子,那在村里都可以横着走。

第二,古代婴儿的成活率非常低,你就弄一个儿子,保不齐就养不活,再想生,万一生不出来怎么办,绝户了,那不是赔大了吗?偌大的封地,还不知道会便宜个那个小子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确实好用,三代人的时间,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诸侯国已经彻底变成弱鸡,最后天下土地尽归大汉朝廷。

但是,推恩令也改变了朝廷和王公之间的平衡关系,朝廷中央集权,国力强盛,使得皇权大大加强,公族毫无地位。

但是,这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才能驾驭这种强权,一旦皇帝处于弱势,皇权就容易失控,大汉江山被王莽篡夺,就是源于此。

推恩令,是大汉三代天子的梦想

大汉江山是刘家的,但是却是韩信,萧何,张良,英布等一大堆功臣和谋士们打下来的,因此,大汉江山建立后,刘邦在保留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的王,包括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

其实,打心眼里说,刘邦是不想封王的。大汉61个郡,刘邦直接管理的只有15个郡,剩下的46个郡,都在各个藩王手里,名义上是大汉领土,实际上和刘邦没有多大关系。

这件事,让刘邦非常苦恼,但是没办法,要想手下冲锋陷阵,总得给你好处吧,这些爵位,很多都是在和项羽大战的时候,许诺出去的,现在必须要兑现了。

为了除掉这些异姓王,刘邦可谓是煞费苦心,先是找罪名杀了韩信,必得其他异姓王起来造反,最终把这些异姓王全部干掉了。

之后,刘邦搞了一个“白马之盟”。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有两条: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第一条,是对大臣们说的:“你们放心,只要有我大汉江山在,就能保你们的后代高官厚禄。”。

潜台词就是:“你们都安生点,不要造反,跟着我,有肉吃”。

第二条,是对刘家的人说的:“以后,只有刘家的人可以封王,如果有人违反,天下人都可以起来反对他”。

其实,这一条,主要是为了约束吕后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吕后依然封了很多吕家人为王。

在刘邦的心里,外姓人都不可靠,只有刘家自己人才可靠。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同姓和异姓是没有区别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0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大汉元老陈平和周勃联手铲除了吕家势力,迎立刘邦的儿子刘恒为皇帝,即后来的汉文帝。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即便当了诸侯王,还想当皇帝,济北王和淮南王就是这样想的:“都是刘家后人,凭什么是你刘恒当皇帝”

于是,济北王和淮南王先后发动叛乱,开启了大汉朝同姓诸侯王的叛乱时代。虽然这两次叛乱很快都被消灭了,但是还是让汉文帝心有余悸。

大臣贾谊上奏说:“诸侯王就是朝廷的不稳定因素,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实力强大的率先叛乱,实力弱小的最后叛乱。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诸侯国拆分成小诸侯国,来削弱他们的实力”。

贾谊的这番话,其实就是推恩令的雏形,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要想从别人嘴里夺肉,那谈何容易。直到齐王刘则死后,因为他没有儿子,汉文帝才将齐国一分为六,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大臣晁错给他写了一个《削藩策》,上面写道: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说的这个人,就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哥哥的儿子,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有功劳,刘邦特意将他封在吴国,以镇守江东,封地范围3郡53城。

刘濞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背靠江东,在自己的封地内私自铸造钱币,煮海水卖私盐,开矿山挖矿,经济实力大大壮大。

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决定削藩,他的刀子首先就落在了刘濞的身上,夺去了他的会稽郡和豫章郡,刘濞开始造反。

刘濞的造反是有预谋的,他不仅联合了其他六位诸侯,还打出了自己的旗号:“诛晁错,清君侧”。为自己制造舆论攻势。

这个架势,让汉景帝害怕了,他把晁错腰斩了。不过,此时腰斩一个大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刘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晁错,他要的是大汉江山。

等汉景帝想明白了这一点,他才知道,这是真正的白刃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他派出周亚夫,才将“七国叛乱”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他依然要面临诸侯王对他形成的威胁。继位第二年,大臣主父偃上奏: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意思是说:古代的诸侯,拥有的土地不过百里,中央强而诸侯弱,容易控制,但是,现在的诸侯,动辄千里之地,几十个城池,如果你对他们客气,他们就会骄傲,如果你高压制裁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反叛。

怎么办,主父偃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1

反对削藩的主力是诸侯王和他们的嫡长子,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你要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必然会和你拼命。

推恩令的聪明之处,就是我避开你的锋芒,不和你正面硬刚,我联合那些非嫡长子们,我出台政策,鼓励他们去瓜分诸侯王的领土。

具体的办法就是:以前,诸侯国的爵位和领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们只能干瞪眼。现在,我允许所有的儿子们来继承爵位和领土,儿子越多,分出去的领土越多,诸侯国就越小。

当年贾谊的想法就是这样,可惜,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不对头。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些非嫡长子们就向饿狼一样扑了上去,根本不用汉武帝动手。

汉武帝这一招简直太绝了,几乎就是零成本,一个政策的事儿,关键是这些诸侯王们还不能反对,他们反对,就是和天下的“非嫡长子”们作对,这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就这样,老子是三个郡的诸侯王,到了儿子这一代就变成了一个郡的诸侯,到了孙子这一代,可能就是几个县城的诸侯,到重孙这一代,可能就是几个村的诸侯了。到了刘备这一代,就只能卖草鞋了。

推恩令,让汉武帝解决了内忧,掌控了整个大汉江山的领土,也让他有资本去打击匈奴。但是,推恩令,也削弱了大汉王室宗亲和公族的势力。

任何一个王朝的稳定,都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推恩令加强了大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把大汉江山的命运,维系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

如果皇帝是个雄主,固然能驾驭这种巨大的权力,如果皇帝是个草包,那么皇权就会失控,

汉亡于此,清亦亡于此!


“推恩令”之所以是最顶级的“阳谋”,最厉害之处在于它紧紧抓住了人性之中贪婪、仇富的种子,并且以博爱的名义步步紧逼,团结了多数人消灭了少数人。

“推恩令”的可怕,是因为不管是在表面上还是实质上,它都是正义的,无可争议地占据着道德和理论的制高点,它维护的是多数人的利益,反对的是少数人的暴政。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2

谁反对“推恩令”,就是把自己至于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下场可想而知。

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淮南王和衡山王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和朝廷的用心,想拒不服从,结果还没等朝廷出手,就被儿子、孙子告密造反,结果就是被朝廷拿下砍头。

汉武帝的“推恩令”不是针对诸侯王中的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是针对他们所有人;在他们之中,诸侯王的嫡长子长孙是其中的少数人,而不计其数的非嫡长子以及庶出的子孙就是绝大多数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3

在此之前,只有嫡长子长孙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及其带来的权力,得到封地和封号,而非嫡长子以及庶出的子孙相比之下连喝汤的份都没有了。

都是一个爹生的,无非就是你出来的早、我出来的晚而已,别的有什么区别,凭什么好处就你们嫡长子长孙一脉全垄断了,你们吃肉喝酒,我们就只能喝剩汤,这不公平!

汉武帝及主父偃等人极其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以及能为我所用的作用,既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又能不费自己一兵一卒,何乐而不为。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4

于是“推恩令”这一阳谋出台:我汉武帝和大汉朝廷皇恩浩荡、对所有刘姓兄弟都一视同仁,高祖皇帝赐给你们的封号和封地,我照单全给你们留着。大家都姓刘,就不从你们手里收回来了,你们也要对你们的子孙一视同仁,不管是不是长子还是次子、是嫡出还是庶出,都要给子孙封田封地,只要是刘姓王子王孙都要有封号、都要有土地,而且还要一代一代分下去,所有人都不能落下。

这就是“推恩令”闪现的人性的光辉和博爱的光环,汉武帝也是在告诉所有的诸侯王子孙们,我刘彻来为你们做主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5

老爹留下来的东西,只要是他亲生的,人人有份,有爵位做,有封地住;不仅你们有,你们的子孙都有。

那些不是嫡长子以及庶出的诸侯王子孙,终于迎来翻身做主人的机会,刚到前途一片光明和坦荡,自然是高呼“陛下英明”、“吾皇万岁”。

反对的自然是看透了汉武帝“推恩令”手腕的诸侯王以及那些原本可以吃独食的嫡长子们,但即使他们知道其中的厉害和汉武帝的“险恶用心”,却毫无还手之力。

先不说这是对抗中央朝廷的政策,可能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大帽子,只要他们对“推恩令”表现出一丁点的反对甚至不满,就会站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成为千夫所指。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6

这位诸侯王你是不是只溺爱嫡长子,不爱其他的儿子?不然为什么不给他们封地?

这位嫡长子你是不是不爱你的兄弟们,父王留下来的家业,竟然不舍得给兄弟们都分一分?

那些以往不是嫡长子以及庶出的诸侯王子孙听说现在全都有肉吃了,自然是一哄而上,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压抑已久的仇富心态,各诸侯早已经是后院起火。

《推恩令》这种顶级阳谋,效果及其明显,中央政府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使长期存在的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危险消除于无形。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7

据史书记载,在“推恩令”之下,原来实力较大、封地千里的齐国被一分为七,赵国被一分为六,梁国被一分为五,淮南国被一分为三,对中央已经无法形成威胁,而实力原本就较弱的长沙国、燕国、代国,已经名存实亡。


所谓阳谋与阴谋最大的区别就是“无解”——你明知是个坑,还不得不往里跳,甚至还得抢着往里跳!汉武帝刘彻颁行的推恩令正是这样一种存在。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8

汉高祖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不王

汉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稳住从项羽阵营投靠过来的异姓诸侯王,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保留了异姓诸侯王这样一种存在。因为是“原始股东”,这些异姓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几乎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汉廷的手根本伸不进去!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99

后来,因为刘邦的打压,异姓诸侯王们纷纷举起了反旗!最后连刘邦的发小、时任燕王卢绾都背叛了刘邦,与匈奴人不清不楚、和反叛陈豨勾勾搭搭……刘邦的晚年几乎就是在平定诸侯王的叛乱中度过的。在大体平定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奠定了汉王朝非刘姓不封王的基础,这个祖制直到东汉末年才被曹孟德所打破……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0

刘姓宗室诸侯王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虽然非刘姓不王了,但老刘家的“自家人”也没好到哪里去。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吧啦着各自的小算盘。因为基本沿用了异姓诸侯王的那一套,汉初的刘姓诸侯王们不仅可以掌兵,而且还能直接临您,在自己的封地里俨然就是一副“皇帝”的缩小版!久而久之,这些刘姓诸侯王们也积蓄了相当强大的实力,甚至可以倒逼汉廷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1

吕后去世以后,汉高祖刘邦庶长房——齐藩的几个孙子就利用手中的军队和金钱,发动了一场名为“剿灭诸吕”的政变。不仅剿灭了诸吕,还杀绝了汉惠帝刘盈一脉!刘姓诸侯王居然可以屠戮挂名皇帝和正牌皇帝的儿子了,可见其实力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刘姓诸侯王们尾大不掉之势已然形成,甚至可以左右汉廷的政局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2

文景两代的削藩努力收效甚微

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对刘姓诸侯王的尾大不掉之势已经产生了警觉,并着手限制刘姓诸侯王的势力。刘恒的动作相对比较温和一些,基本上属于“温水煮青蛙”,很难立竿见影。在刘恒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在晁错的撺掇下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开始了暴力削藩的进程……结局众所周知,“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汉廷拼尽全力才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3

汉武帝即位之后,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改弦更张、选择了相对比较温和的方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阳谋——推恩令。之所以说推恩令“温和”,是因为在此之前,汉王朝削藩都是直接削,也就是寻找各种理由削减刘姓诸侯王手里的封地!而推恩令并不直接削刘姓诸侯王手里的封地,而是采取了分的方式,将刘姓诸侯王手里的封地化整为零……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4

何谓推恩

在推恩令颁行之前,汉王朝在刘姓诸侯王的王位传承方面实行了相对比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简单说就是,诸侯王老子死了之后,他的一众儿子中只有一个儿子能够承袭老子原来的封地和王位,通常是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的大原则。而其他儿子,与皇帝关系比较亲近的或许还能封个列侯什么的,与皇帝关系疏远的、尤其是庶出的,很可能什么爵位也捞不着……而诸侯国依旧还是原来的那个诸侯国,只是换了一个新“老板”而已,一应“资产”保持原样。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已然是严重威胁到了汉廷的权力和皇帝的地位了!“剿灭诸吕”的齐藩、“吴楚七国之乱”的吴藩等等,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5

直接削藩,也就是寻找各种理由削减刘姓诸侯王的封地等于是直接损害了这些人的切身利益。你断人家财路,人家可不就只能断你的生路了?于是,刘姓诸侯王们开始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发动叛乱——“都是太上皇、太祖高皇帝的子孙,凭什么我就不能当皇帝?”所谓“吴楚七国之乱”不就是这样的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6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刘彻选择了相对温和的推恩式削藩。此举与先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削为分——“我不要你家的地皮,你家的地皮永远是你家的!但是,总不能只有老大吃肉,其他兄弟连汤都喝不着吧?这样吧,你家老爷子死后,在他原来的地皮里给老大分块比较好的地皮,剩下一些孬的其他兄弟几个一起分了!”如此一来,只需几代,原本疆域辽阔的刘姓诸侯国就会被分得四分五裂、地盘越来越小……没了地盘、就没了税收,手里没有钱,还有谁会去给这些诸侯王们卖命?他们对汉廷的威胁也就消弭于无形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7

为何说推恩令是阳谋

所谓阳谋,说白了就是明知是个坑,你还不得不往里跳,甚至抢着往里跳!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们原来连汤都喝不着的儿子们都能分一大块地皮,谁不愿意?除了老大之外,没有谁会反对,他们求之不得!如果老大不同意,不用汉廷出兵,他的弟弟们就会要了他的命,不是吗?即便要不了他的命,只要汉廷在背后扇阴风、点鬼火,让这些诸侯国陷入内乱是非常简单的事实。如此一来,他们内斗都自顾不暇,哪里还能威胁到汉廷和皇帝的权力?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8

老大不同意?那正好给了汉廷收拾他的理由!“我这是‘恩典’,没要你家一分一厘地皮,你不干、想干嘛?想占山为王吗?汉廷分分钟便可以“合法”地灭了你!而且,你的兄弟们还会非常兴高采烈地上赶着做汉廷的内应……对于刘姓诸侯王的继承人而言,反对可能什么也捞不着、甚至还会丢了性命!不反对,起码还能保住一块地皮、享受终生富贵,何去何从?不言而喻……明知道是个坑,也得往里跳啊!吃肉改喝肉汤总比连“吃肉的家伙事儿”——脑袋都丢了强吧?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09

推恩令本身并没有太深的奥秘,之所以无解,主要是因为它准确把握了人性的弱点、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而人性这种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是存在少量个案、特例,也无碍大局。真正能够跳出人性圈子的人,恐怕也不会去追逐那些功名利禄了,不是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0


阳谋本身就是无解,才称之为阳谋,说“无解的阳谋”,就像在说漂亮的美女一样。

阳谋和阴谋的区别,不是正义和邪恶,也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有无解,

阴谋是指,只要你知道他的计谋,就可以破解,

阳谋是指,即使你知道他的计谋,也破解不了。

推恩令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这个是汉朝第一牛人贾谊提出来的,汉文帝是按照他的计谋实施的,汉景帝也是按照他的计谋实施的,到了主父偃跑出来炒现饭,被吹得神乎其神,

如果真那么神奇,康熙削藩为什么不用?建文帝削藩为什么不用?

唐朝的节度使、藩镇割据,唐朝倒是用了“推恩令”,结果你也看到了,节度使是越来越多,实力可一点都没减弱啊!

唐朝的推恩令为什么没有效果?

无他,节度使手握重兵,而唐军好像也打不赢节度使,凭什么听你的?即使你把节度使地盘分割成很小的部分,依然改变不了他们独立军阀的事实。

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效果显著?是因为经过高后、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的努力,汉朝的诸侯王已经成了大地主,基本没什么兵,封国内的官吏又是皇帝任命的,军队是皇帝的,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推恩,诸侯王才没办法反抗。

放在汉文帝时期,你别说削藩了,就是推恩,诸侯王马上就造反了,刘邦敢搞推恩令?

所以啊,并不是推恩令是阳谋,也不是汉武帝多牛,而是汉武帝摘取了三代人努力的果实,仅此而已,

不看政治环境,只看结果都是耍流氓。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1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2

汉初的诸侯国,跟汉景帝晚期的诸侯国一样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3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听从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实行推恩令。

推恩的意思就是,君王施恩惠,把土地分给自己的骨肉,让他们成为诸侯王。而诸侯王也要把这个方法推广下去,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骨肉。

按照汉朝的继承制度,诸侯王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以及庶出的儿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4

于是,主父偃就说,诸侯王的子孙们没有一点封地,就无法孝敬父母长辈,那么仁孝之道就得不到传播。因此,必须让诸侯王将土地分给所有的儿子,由君王封他们为列侯。

这样一来,诸侯王分封了大量侯国之后,封地就会越来越小。而侯国只能享受租税,而无权过问政治,军事和民政,就必须由汉王朝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这样发展下去,诸侯王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分散,也就再没有力量与西汉政府对抗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5

推恩令下达之后,诸侯王的子孙都被封为侯。这些原本与爵位无缘的诸侯王后代们,开始对西汉中央政府感恩戴德。

根据历史记载,实行推恩令之后,河间王国先后被封为11个侯国,淄川王国被分为16个侯国,赵王国被分为13个侯国。

此外,城阳、广川、代王,中山、济北、鲁王,长沙、齐王等诸侯国,也被封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

汉朝侯国的地位相当于县,隶属于郡管辖。

这样一来,汉朝即使不废除各诸侯王国,最终也会达到直接管辖的目的。

这些诸侯国发展到最后,大的不过有十几个城,小的只有几十里地而已,根本无力与汉王庭对抗。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6

此外,汉武帝还使用诸多借口,来剥夺诸侯国的爵位。

根据汉朝制度,每年8月,皇室要举办宗庙大祭。这时候,分封在各地的王侯,都要献出一定量的黄金助祭。

在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就以诸侯王所献的助祭黄金,成色不好或数量不足为借口,将106位诸侯王侯的爵位剥夺,并收回了封地,这个数量占当时王侯人数的一半。

之后,王、侯这二等爵位制度,虽然依然存在,但是数量已经非常少了。而且,他们不得过问封国内的政事,也没有对辖域内人民的统治权,实力也就日渐衰弱。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7

据统计,在西汉初年分封王侯的143人,到了汉武帝末年,只剩下5人了。

汉武帝推恩令颁布以后,他之前亲自分封的75人中,但后来有68人被剥夺了爵位。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

在祭祀之时,汉武帝以他所贡献的黄金成色不足,剥夺了他的王位。

这也导致他的后代子孙逐渐贫困,到传到刘备的时候,就不得不去买草鞋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8

关于诸侯王的问题,其实是汉代初年,历任君王一直很头疼的问题。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出于无奈,封了一批异姓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

但是,刘邦登基以后,他不允许这种异性王长期存在。他就以各种手段,逼迫异姓王叛乱、逃亡。而刘邦再以平叛为手段,将这些异姓王一一铲除,只剩下一个忠厚老实的长沙王吴芮。

但刘邦在平定异姓王的同时,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又封了一大批同姓王,都是他的侄子和儿子。

由于刘邦分封人数过多,导致在刘邦死的时候,朝廷能够直接管辖的地方,仅限于关中和函谷关以西、以南,和一些边疆地区。

至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关东地区,基本上都掌握在同姓王手中。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19

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诸侯王与汉王庭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激烈。一些辈分很高,年纪大的诸侯王,甚至私自开矿,铸造钱币,买卖私盐,还扩充军队,试图挑战汉王朝的统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一生都在谋划,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

在汉文帝时,贾谊就曾经提出一个类似于推恩令的建议。其具体方法就是,让诸侯王分为若干个小国,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享受封土,直到土地分尽为止。汉文帝基本接受了这一建议,但由于汉文帝性子软弱,并没有实施。

到了汉景帝时,由于听信晁错等人的建议,强行实施削藩。结果激起了同姓王的反抗,酿成了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

最后,汉景帝任用大将周亚夫,才平定了叛乱。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20

此时,虽然一些诸侯国被取消了,但还是有新的诸侯王出现。因为皇帝也有兄弟,儿子,按照惯例,也得封他们为王。

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太后特别宠爱某位皇子,也要封王,而且还要封的大。

这也就导致,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诸侯国的问题,已经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插图121

推恩令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诸侯王缩小自己的封地。

但这与汉景帝的削藩政策不同的是,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给予诸侯王更多的利益。

而且,汉武帝的话也讲得冠冕堂皇,就是希望将皇帝给诸侯王的恩泽,推广到他们的子孙后代。

而且,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是妻妾成群,子孙众多。按照之前的制度,爵位封地只传给嫡长子,其他子孙得不到一点土地。那么,无论经过多少代,只要诸侯王不犯大的过错,君王也拿他没办法。

现在,托恩令出台,就是让诸侯王割自己的肉,还让他们找不出任何理由,还又能得到诸侯王子孙们的拥护。

因此,推恩令执行得相当平顺,没有引起任何诸侯王的反抗。可以说,朝廷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达到了目标。

因此,推恩令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


推恩令这种把戏基本就是明牌,哪个诸侯看不出来?为什么无解,或者说难点在哪里?那就是自身要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根本压制被实施对象的统治性实力,否则只能是玩火自焚!汉武帝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这个所谓的无解阳谋害惨了不少帝王。

你问这个计谋难点究竟在哪儿?就好比问马云的“钞能力”如何破解,难点在哪儿?难点就是你要先搞到那么多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好观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ptv1080.com/939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