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今天,我们不谈“先叛明后叛清,反复无常”的大道理,一起看看当时吴三桂在起事后犯下的错误,看看能否吸取些教训。

军力强盛的吴三桂

我们先来看一场两军精锐的激战。我们会发现:即使吴三桂年事已高,但清朝开国宿将悉数过世,无人是他对手。

旷世大战,吴三桂轻松取胜。

康熙十五年四月,长沙东侧的官山。康熙令安亲王岳乐自江西进攻长沙,试图发起长岳决战。清军列阵,从城北跌佛寺到城西南,兵分十九路,绵延数十里。吴三桂也调军来战,部署列阵,吴三桂亲自坐在谯楼上观战。双方战线长达数十里,“军容之盛,为近古所未见”。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

开战后,吴三桂以王绪率数千人率先发起进攻。王绪策马而出,直冲敌阵。清军见状,分兵合围,一时,王绪军如同被投入大海的石头,旗帜被淹没不见,金鼓声也沉默。正在吴三桂军惊恐之时,忽听枪声连发,如连排鼓声;白刃排空,如冬日飘雪,喊声震天,清军骑兵纷纷落马,王绪奋勇而前,锐不可当!清军纷纷让路,不敢阻挡!

三桂军士气大振,一齐杀出!清军也奋力反抗。正在此时,吴三桂的侄子吴应正中流矢落马,清军趁势反攻,却突遇吴三桂放出的大象,纷纷败退。吴三桂军回击,清军阵势摇摇欲坠。正此时,天将大雨!吴三桂无奈收兵。

此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万之多。吴三桂原将军队分为前、后两军,本意一举歼灭清军,可惜,突遇大雨,企图失败。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

此次大战,显示出吴军精锐战力之强悍!

仅就军事而言,在整个“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军都拥有战力上的优势。在吴三桂病故前,清军在岳阳、长沙的对决中无可奈何。

吴三桂帐下也不乏名将。尤其是高大节,擅长以少胜多,深知曾以数百人就能大败清军大队。江西战场,清军将领甚至被一度高大节极少的兵力吓得不敢出南昌。

而吴三桂的“盟友”,耿精忠所部的曾养性,甚至王辅臣本人,都是难得的将才。

响应虽多,各怀心思

吴三桂之初,进展十分迅猛,各地纷纷响应,一时声势逼人。

可是,放眼看去,这些叛军都各怀心思。

广东的尚之信就不说了,整个叛乱过程,几乎都没有出兵参战。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

耿精忠、王辅臣,虽有战力,但一直摇摆不定。形势稍微不利,就纷纷降清。

真正铁了心打大清的,只有吴三桂本部和台湾郑经。但郑经在早期积极配合后,得知吴三桂并非真心“辅助明主”,而是自怀称帝之心后,不但没有配合,反而进攻耿精忠。(清朝正因得知郑经攻打耿精忠,才定计招降耿部)。

总的来说,这些响应者虽然以“忠义”为名起事,却压根没有“忠义”的基因。他们大多先叛明,后叛清。如果吴三桂势头好,他们自然都会趁势发展,但如果势头不好,他们可就不会血战到底了。

再说,就吴三桂的黑历史,他说反清复明,鬼才信!因此,即使是真的心新怀忠义者,也是趁势而动,根本不会配合吴三桂!

进退两难,深负众望

起事之初,吴三桂发展势头迅猛,马宝入湖南,王屏藩入川支援当地叛变。清军难以抵挡,节节败退,吴三桂很快就攻克长沙、岳阳,饮马长江。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

清朝开国宿将尽去,已无人是吴三桂对手。

此时,吴三桂阵营的将领们提出了两种经典的进军建议:

1、继续北进攻下荆州,而后再图北进;

2、顺流而下,攻取南京,与耿精忠等部会合,全取江南。

而如前所说,吴三桂不管是本人的军事才能,还是其部署的战力,都不弱于清军。尤其在早期,面对不知兵要的皇家贵胄,不管是选择哪条进军路线,他们都完全有机会积极进取,给予大清更大的打击。

可是,吴三桂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第三条路:大部转入防御,仅仅以少量兵力进军宜昌、吉安等地,试图打通与王辅臣、耿精忠联系;

就这样,在整个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军最精华的20万大军,长期安于湖南,7万人在岳阳防御荆州方向清军,7万人在长沙防御江西方向。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
吴三桂最能打的精锐安静地坐失良机,坐视清军平定各路“友军”,陷入孤立!

先声夺人的舆论战

师出有名,就是在动手前先打嘴仗。

筒善抵达荆州后,以“给吴三桂的一封信”的形式发起了嘴仗:引咱们入关的时候,你说要另立明朝天子了?天下大定以后,消灭明朝残余时,你吴三桂比谁都积极呀!你要真的效忠明朝,你弄死人家永历干什么?你现在跳出来说忠于明朝,当天下人是傻子?

康熙的战略:重点打击+政治诱降

扛精毕竟不能当饭吃,骂完后,还得打!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
面对危局,康熙并非没有失误,但他总体方向是十分清晰的。

叛军虽多,但多首鼠两端。康熙没有逐城逐地的打击,而是以“以重点打击造成有利态势,以政治诱降平定叛乱”的方针推进平叛战争。

比如:陕西方向。在各路叛军中,对清朝威胁最大的,就是陕西方向。除了王辅臣的叛乱,陕西、宁夏,西北各地叛乱者也云集。甚至后院的察哈尔蒙古部也发生了叛乱。

康熙在平定察哈尔之后,重点放在陕西,而他清醒地意识到,陕西叛军中,只要平定了王辅臣,其他各部也不攻自灭。而王辅臣虽然善于用兵,但反复无常,时而要降,时而要反,只要形势上压倒,就可以制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

因此,康熙以平凉为重点,攻平凉时,又以平凉城外的高地为重点。在付出了相当代价强攻下高地后,以红衣大炮轰炸平凉,本来就斗志不坚的王辅臣终于在持续的诱降下投降。

西北各地闻风而降!

又比如:对耿精忠。耿精忠的战斗力十分强悍。部将曾养性攻克温州后,在浙江发展迅速。清军选择了仙霞岭为突破口,不去攻耿部精锐,而是直接扑向其福建老巢。

耿精忠虽然在浙江势头很猛,但在福建日子却很惨,不但要扛大清的反扑,还要对付翻脸的郑经。压力山大,扛不住了,也投降了。

于是,在浙江形势尚可的曾养性等也纷纷不战而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

持续的政治诱降,使叛军常大规模投降。

在这些战争中,叛军以万为单位,纷纷投降。清军迅速扫除了吴三桂的两翼,扭转了局势!

时来天地皆同力,彻底平叛

在消灭其他反叛势力后,大清已经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吴三桂部的包围。

可是,由于吴三桂部战力强大,大清要想彻底击败吴三桂,还十分困难。

不过,大清的运气不错。他们心想事成,自己搞不死的对手,就被老天搞死了。

首先是在江西让大清头疼不已的高大节,耻于与溜须拍马上位的同僚共事,挂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
然后是吴三桂老大爷,在过了几天皇帝瘾之后,也挂了!

吴三桂死后,吴军人心惶惶,士气受挫。尽管公推的首辅吴国贵此时提出“北向以争天下”,但已是痴人说梦,为时已晚了。

需要一提的是:即便大清最后以四十万之众攻云南,却好费时日,啃得十分吃力,可见,吴三桂本部军力之强悍!

吴三桂本人确实是当时的虎将,但他绝非帝王之才!在早期形势大好时,明知大清无人是他对手,却依然止步不前,坐失良机!

吴三桂的盟友也都是一时良将,但却都是战意不强,形势好时就踊跃响应,形势差时,就纷纷掉头投降。

吴三桂手下也有诸多人才。吴国贵的谋略、高大节的勇略、王屏藩的政略,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才。可是,吴三桂却以其各侄子为主将(虽然其侄子中也不错的),不能因才而用!

而康熙,在此次平叛战争中显示出了雄主之才。他针对敌军人马众多却一盘散沙,军力强悍却人心不一的特点,果断采取重点打击+政治诱降的策略,不断分化、瓦解对手,最终孤立、击败了吴三桂!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

正是在这次险象环生的经历,使清朝肃清了不稳定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启了一段夕阳一般的辉煌。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曾招揽雄踞山海关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其实吴三桂也有意投靠李自成,无奈李自成做事太绝了,掳去了吴三桂的家人作为人质,吴三桂愤怒之下选择了与清军合作放清军入关,本想以清军来压制李自成,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没想到李自成这么的不经打,一打就败,而且还弃城跑了,而吴三桂也已经无法回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


1662年吴三桂在云南杀害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同年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共称为“三藩”;

到了1673年,康熙非常清楚三藩的危害,这些藩王们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特别是吴三桂更是占据云贵,势力庞大,年轻气盛的康熙决定撤藩,吴三桂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兵造反,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联合其他藩王拉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正式向清朝宣战,这就是史称的“三藩之乱”。

所谓的三藩之乱,其实叛乱的也就两藩,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一直效忠清朝,后来传给他的儿子尚广信,并未真正参与。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1


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举兵造反,得到了一些明朝遗民的支持,许多明朝的官兵加入了进来,其声势可谓势如破竹,他的20万军队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另有10万军队进入四川,一度攻到了汉中,可以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他的兵力达到了30多万人,而清军经过几场大战后损失惨重,全国年调动的兵力也就12万多,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两倍多,如果吴三桂此时真的能够大举挥军北上,那么改朝换代也未可知,但是否挥师北上吴三桂始终犹豫不决。


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彻底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他称帝也暴露了他的野心,什么反清复明都是骗人的,因此许多投奔他的人都离他而去,再过吴三桂内部混乱不堪,矛盾重重,清军得到喘息机会,1678年8月吴三桂病逝,吴军各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与清军征战了三年,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彻底覆灭。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2


至于吴三桂为什么这么快失败了,原因还是有很多的。

1.吴三桂起兵反清时已经是60多岁的垂垂老矣,他对于打下半壁江山已是心满意足,再过江去夺天下,心里没有把握,他不想冒险折腾。

2.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没有进取心,企图划江而治,头脑中偏安思想逐渐取代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3.缺乏群众基础,吴三桂投靠满清杀害南明皇帝,丧失民心,后来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虽说还是有部分明朝遗民支持,但他又在湖南称帝,关键时刻他却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当初支持他的人自然就离他而去,就彻底地失去了民众,没有稳定的根基,失败是迟早的。


吴三桂和康熙的较量中,确实一度占据上风,其最终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三点:

1. 吴三桂初期迁延不进,错失好局

2. 队友太猪,扶不上台面

3. 对身后事安排不足

在吴三桂起兵之处,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兵不血刃,取了云贵全境,短时间内又得到了湖南、四川、两广、福建、陕西等地共八个行省和江西、浙江的大部,整个江南半壁,都非清朝所有。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3

而此时的八旗兵处在整个清朝历史上的最低潮。当年跟随多尔衮从龙入关的八旗劲旅已经老去,当年的八旗名将老的老,死的死,整个满族只有十来万男丁。吴三桂此时错判了形势,因为担心自己在京城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的安危,在大好形势下,约束诸将不得向前,等着达赖喇嘛去和康熙议和。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4

吴三桂心里想的是自己有优势,满清必然送回自己的儿子,割让半壁江山,自己和满清就可以划江而治。但是康熙的态度非常强硬,坚决要打。这一来一回,吴军的气势稍挫,清军也开始有时间组织防御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5

吴三桂的盟友中,平南王一家首鼠两端,基本就没有出广西;靖南王耿精忠倒是出了一些力,但是被自己的盟友郑经抄了后路,不得已又投降了清朝,而郑经更是只内斗,不打清兵。这几家就像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一样,一味扯德国的后腿,并没有给吴三桂任何实质上的帮助。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6

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吴三桂也并不弱,后来一度称帝鼓舞士气。但是问题在于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双方对峙的紧要关头,自己先挂掉了。因为吴三桂专心培养的接班人吴应熊被康熙在京城凌迟,所以吴三桂死后,对继承权有了争议,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和郭壮图立了吴应熊的儿子吴世璠,还在一路败退回到云南的时候,杀掉了想篡位的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

本来就在劣势的吴军,又如此内耗,最后终于在洪化三年被清军攻破大本营昆明,宣告了三藩之乱的彻底失败。


不得不说,吴三桂是一个历史文盲!

但凡知道一点历史故事的人,都知道要统一天下,大概率是两条战略路径:

其一、占领汉中,然后进军关中地区,它号称“八百里平川”。

可以说陕西的关中地区,就是历代开国皇帝之源头,秦始皇、汉高祖刘邦都是凭借关中地区的战略优势和战略资源,然后才一统天下。

其二、从南京进军北京,朱元璋就是以南京为根据地,进而实现一统天下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7

和吴三桂同时代的人,郑成功也知道南京的重要性,他曾经让自己的主力军队攻打南京,后来没有能力长期占领南京,他就觉得很难与清朝抗衡,就主动退守台湾,消灭荷兰殖民者,然后长期经营台湾。

因为台湾离南京比较近,郑成功还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

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否则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8

说白了,争夺天下有两个必争之地:关中和南京!

可惜,这个吴三桂,一不去进攻关中地区,二不去进攻南京,稍微懂点历史,懂点战略的人都知道,吴三桂就是一个不懂历史,不懂战略的一介武夫而已!

事实上,吴三桂造反仅仅是为了与清朝讨价还价,搞什么“划江而治”,梦想着长江以北归清朝,长江以南归他吴三桂所有。

他压根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9

他也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大战略,他心里装的全部是个人的小算盘,为了荣华富贵和美女,又不想冒险,所以就步步为营,在南方几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捞点好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0

这就所谓的收复南方,“饮马长江”了!

吴三桂确实是兵强马壮,据说其兵马是清朝八旗军的2倍呢!

吴三桂这个军阀,居然把防守清朝的战略支撑点放在岳阳一带,他要与清朝打消耗战,人家康熙皇帝年纪轻轻,他可以耗死吴三桂,吴三桂能够耗死康熙皇帝吗?

显然不能!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1

康熙皇帝才三十多岁,吴三桂已经七老八十,双方在长江两岸相互对峙了8年时间,吴三桂就老死了!

吴三桂死的时候,康熙皇帝还是三十多岁而已!

事实上,康熙皇帝在战术上根本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吴三桂一生都是戎马生涯,几十年的战场经验,打战的技术是非常厉害的。

早年的吴三桂曾经可以抵挡八旗军,他的对手是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个级别的人物,吴三桂曾经联手多尔衮打败了大英雄李自成!

那个时候,康熙皇帝还没有出生呢!

对吴三桂来说,康熙皇帝算什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而已!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2

按辈分,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儿子,是皇太极的孙子,吴三桂却是三朝元老,八旗军那一套什么战术,他是非常清楚。

如果双方硬拼,特别是八旗军进攻南方丛林地带,根本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事实上,只要吴三桂活着,康熙皇帝是打不过吴三桂的军队的!

康熙皇帝也很清楚,他知道吴三桂已经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只要不主动进攻吴三桂,而是先剪除吴三桂的两翼:陕西和江苏南京,这样清朝就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3

说白了,康熙皇帝就要与吴三桂拖延时间,直到把吴三桂耗死为止,吴三桂一死,其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了!然后清军趁机进攻吴家军,就是势如破竹呀!

总而言之,吴三桂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失败,吴三桂的失败,在于他没有开国皇帝的战略眼光,他没有为他的子孙后代开辟一个大王朝,而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而已!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4

他失败的原因就是军阀做派,总是打小算盘,喜欢占小便宜,而且总是想着坐山观虎斗,希望朝廷出乱子,或者“三藩之乱”能够变天下大乱!

可惜!天下没有乱,仅仅是几个军阀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既得利益,他们不得人心,所以最后不免失败呀!


一起品读历史,欢迎关注


吴三桂兵力绝对没有清军的两倍,反而是清军在兵力上是占据优势的。

吴三桂在当年降清之后就被编入八旗,到镇守云南时,吴三桂共有八旗五十三佐领,共计旗兵一万多人,外加两万多人的绿营兵,这些军队是吴三桂的账面力量,若是合计军中家眷男丁,吴三桂大约有5万多军队。

当然,这点人绝对不够造反的,到吴三桂旗兵时,其手下兵马差不多已经约10万人,最起码也得有七八万人,不及清军兵力。

其实吴三桂最初也没想造反,作为一个贰臣,他替清廷打下了半壁江山,甚至绞杀永历帝朱由榔,如此情形之下吴三桂的首选必然是就此效忠于清廷。但是在康熙上台之后,康熙皇帝就一直希望撤销南方的三藩,这让吴三桂非常担心。

按照吴三桂的想法,他希望自己能够效仿明代的沐英,世代永镇云南,在西南做一个土皇帝。其实凭借着吴三桂的军功,他的要求也不过分。

清廷在入关之时,八旗蒙古和满洲兵加起来也就七八万人,要占领整个国内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清廷对于关内的战事采取以汉治汉的策略。

在入关之初,清军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帜,宣扬自己是为了崇祯皇帝报仇而来的,这个口号成功地蒙蔽了许多汉人。并且由于李自成的战略失误,导致清军轻而易举的便南下了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在稳定住中原之后,清廷就撕下了伪装,开启了对南明的灭国战争。不过面对着南方复杂的地形,八旗骑兵的优势也施展不开,因此在南下的路途中,一直是八旗汉军在充当先锋。其中平西王吴三桂取陕甘、川渝、云贵,平南王尚可喜取江西和广东,定南王孔有德取广西,靖南王耿仲明取福建。在这一路走之上,清军又相继收编了左梦庚、金声桓、李成栋等南明悍将。尤其是李成栋,接连擒杀南明两个皇帝,为清廷立下了悍马功劳。

正是在这几位的冲锋陷阵之下,清军才占领了江西、湖南、广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明就是亡于自己人手中。而在这些人中,吴三桂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整个西南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平定的,平西王的封号“实至名归”。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5(吴三桂)

不过摄于三藩势力强大,在大局初定之时多尔衮就有意削夺三藩的权力。

顺治六年,有人揭发靖南王耿仲明私藏逃人,按律当斩。不过由于当时清廷还有拿下广东,所以清廷有意对耿仲明宽达处理,但耿仲明则非常害怕,最后竟然自杀了。

在耿仲明死后,多尔衮以耿仲明之死不是善终为由,拒绝让其子耿继茂袭靖南王爵位。直到是顺治帝亲政之后,清廷才准许耿继茂继位。

顺治皇帝亲政后,对于三藩还是比较信赖的,其中平南王尚可喜曾多次向顺治帝提出返回辽东,但都被顺治皇帝挽留了。而在整个顺治朝,三藩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6(在顺治朝时期,三藩和清廷的关系还算融洽)

但是在康熙帝亲政之后,朝廷对于三藩的态度就大为不同。康熙皇帝一直热衷于削藩,希望能够将南方诸省大权收归中央。早在康熙六年,康熙帝就要求吴三国交出西南地区督抚职务,由朝廷统一任命。

对于朝廷的撤藩热议,三藩也都是心知肚明,但吴三桂认为即便是康熙再如何意气用事,也不至于贸然撤藩,干出这等卸磨杀驴的事情。但令吴三桂震惊的是,康熙还真就卸磨杀驴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他请求清廷让儿子尚之信袭爵继续镇守广东,随即吴三桂和耿精忠也跟着上书做做样子。

然而让吴三桂始料未及的是,康熙同意了尚可喜的退休申请,但却拒绝让尚之信袭爵,下令直接撤销平南藩国 。并且康熙也一并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撤藩申请,这下子三藩都坐不住了。

吴三桂在得到朝廷的命令后大失所望,如果撤藩,吴三桂不仅失去了西南地区,就连王爵也不一定保得住。因为清廷已经出现了两次禁止靖南王和平南王袭爵的事情了,倘若交出兵权,那么自己的平西亲王爵位估计也就没了。

想自己为清廷征战半生,为此不惜背上汉奸的罪名,而如今却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吴三桂当然非常气愤,于是决定反清。

相比于清军,吴军的兵力是不占优势的,但吴军虽少,却是兵精粮足,这些人可都是跟着吴三桂南征北战的骁勇之师,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吴军一路连败清军,也很好的证明了吴军战斗力之强,就连八旗铁骑也难以硬钢其正面。

然而吴三桂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犯了个大错误,吴三桂在打到湖南一带时突然停止进攻,没能趁机打过长江,给了清廷以喘息之机。

吴三桂可能真的是老了,他没敢在鼎盛时期北上中原与清军决一死战,也没有继续东下拿下江南地区,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失误。即便是吴三桂震慑于八旗的余威,也应该占领江浙一带,拿下了南京这个局势就大为不同了。只可惜吴三桂没能再进一步,以至于此后长期与清军在两湖一代拉锯。

除了吴三桂以外,跟随吴三桂一起起兵的还有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台湾的郑经。而平南王尚可喜却拒绝反清,并攻击吴三桂。

由于尚可喜对清廷的效忠,导致吴三桂还得分出一波兵力防备广东的清军,为此吴三桂开始离间尚可喜和尚之信父子。后来尚之信发动兵变囚禁了父亲尚可喜,随后便投入了反清阵营。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7(三藩之乱鼎盛时期局势图)

虽不过,然这时三藩都跟着吴三桂造反了,但是大家却各怀鬼胎,在起兵后不久耿精忠就跟郑经爆发了内讧。

最初的时候耿精忠是邀约郑经一起出兵,但是当郑经率军抵达福建沿海时,耿精忠却认为郑经兵少,因此不愿意再跟郑经合作,导致双方爆发冲突。

作为报复,郑经相继攻克海澄、同安、泉州、漳州等地,导致耿精忠无心全力北上,并造成耿精忠两线作战,给了清军机会。

康熙十三年,清廷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南下进攻浙江福建地区,耿精忠首尾不得相顾,被迫降清。而在耿精忠降清之后,清军迅速扫荡了福建沿海的郑经军队,至此东南地区的反清势力基本被肃清。

至于尚之信,在起兵后他就没怎么出过力,这位仁兄打着坐山观虎斗的算盘,希望吴军与清军死磕,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但眼瞅着旁边的耿精忠和陕西的王辅臣相继降清,尚之信这跟墙头草也跟着降清了。于是在短短三年内,三路反清大军被灭了两路,只剩下吴三桂一支队伍苦苦支撑。

在几路反清力量都被平定之后,清军得以全力对付吴三桂。不过说实话,吴军的战斗力真的很爆表,在与清军的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只可惜吴三桂此时年事已高,在起兵后的第五年病逝,而他一死,吴军军心大乱,失败已成定局。


吴三桂失败的最终原因并不是输在了兵力上,更何况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比比皆是。纵使吴三桂佣兵几十万,但是“一步错,步步错”的他似乎在很多方面都尚且不如清朝。在我个人看来,吴三桂起兵反清的过程好像和太平天国反清运动有些相似,虽然前期都曾风光无限好,但最终的失败却证明了一切。决定胜利与失败的关键往往不是一时之间,而是战争相持、相斗的这个过程,吴三桂纵有部分优势,但是从其自身来看,他最初起兵造反的决定就是错误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8

公元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吴三桂因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故立功。“永历政权”的覆灭使得清代民间“反清复明”的过程则更为艰难,与此同时,吴三桂此举甚得满清欢心。同年10月,吴三桂因功受封为平西亲王,当时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公元1672年,康熙帝以“撤藩令”昭告天下。同年11月,南方爆发了著名的“三藩之乱”。

其一:自古未有不行险而得天下者

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是特别讽刺了吴三桂自起兵以来一直想要空手套白狼的心态。试问天下人,哪有从未兵行险招,而后轻松夺得天下之人?就怕是有,那也是大浪淘金、屈指可数。三藩之乱开始的时候,已经坐拥南方数省的吴三桂在饮马长江后便停止了乘胜追击,此时此刻的他还寄希望于西北战场。如果西北战场一开辟出来,那么就会对北京城形成包围之势,顺利的话,清朝便会死无葬身之地,革命就可成功了。但是关键之时,王辅臣当时已经攻克了兰州,西北边陲危矣!奈何吴三桂仍然停留在长江边而观望了三个月,因此便丧失了大好时机。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29

其二:自古以来,兵不厌诈

《清史稿》记载:“三藩之乱”爆发后,以吴三桂攻陷湖南为标志,此时的三藩之乱发展到了最大规模,可以说是直扼康熙咽喉。但是此时吴三桂共有兵力五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了耿精忠和尚可喜两位藩王的各8000精兵。如此一来,吴三桂总共就只有兵力三万多人。反观清政府,当时仅仅镇压三藩之乱的八旗兵就有数十万人,其中还不包括由汉人组成的军队。题目当中所说吴三桂兵马是清朝的两倍之多的说法尚且不为可信。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0

其三:孤苦伶仃,无以为依

王辅臣被招降之后,康熙帝随即命令西、南、东三军全线进攻长江边上仍在观望的吴三桂,面对三藩之乱,康熙帝采取的则是“打击吴三桂,安抚二藩王”的政策。如此一来,耿精忠、尚可喜二人在面对清军的猛烈反扑之时,果断采取了“临而变之”的谋划。一方面,耿精忠拖延住了前来支援吴三桂的叛军;另一方面,尚可喜和其子尚之信则选择在广州起兵,自此吴三桂“孤立无援,且后院起火”。面对当时垂垂危矣的吴三桂,就连盘踞在台湾岛的郑氏家族也没能及时出手相助。吴三桂叛乱到最后,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最终兵败身亡。


答案其实比较出人意料,吴三桂的最终失败,其实有些原因是失败在他的岁数上——吴三桂的岁数已经太大了,在题目中说的兵力是清朝两倍、已经收复南方都属于事实情况,但是吴三桂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1

我们翻开历史书就会很轻易地发现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是1673年 这一年为什么吴三桂要以高龄之身起兵造反呢?其实是因为康熙皇帝削藩之意已经越发稳健了,吴三桂很清楚如果让康熙皇帝削成功了三藩,那么失去了权柄的他们将会变成皇帝随意拿捏的没有了牙齿的老虎玩物,就不再是那种威猛的可以吃人的老虎了。

虽然后世许多人都称赞康熙皇帝雄才伟略,但是说实话,在削藩这件事,康熙皇帝毕竟还很年轻,操之过急已经不足以形容整个削藩过程了,简直要说一句——康熙皇帝明明白白的是把这些藩王往造反一条路上逼着。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2

实际上,在康熙皇帝最终下定注意进行削藩之前,吴三桂是真的没有反心和反意,如果他存有半分反心和反意,当年也不至于非要千里迢迢的干掉永历帝。一句话,吴三桂不趁着自己身子骨还英朗且大清内部混乱至极的时候造反,而选择在1673年,大清统治越发稳固之时造反,完完全全就是因为吴三桂是大清帝国的忠臣——他就是传说中的铁杆汉奸。

他的造反从一开始就完全是被逼出来的造反,这种造反完全靠着一股求生欲,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短短三年时间,吴三桂和其他俩藩王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短时间就拿下了大半个南方,且总兵力居然远远超过大清,可是自打1673开始造反,到1676三藩之乱中的其他俩藩王一听说大清皇帝可以赦免他俩,于是这俩藩王就不跟他吴三桂闹腾了,开始偃旗息鼓了,之前的一派气吞万里如虎的气象也就没了,真的是那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3

在吴三桂这俩亲密战友相继在1676投降大清之后,吴三桂在南方的统治其实已经开始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了,同时吴三桂的兵力也逐渐不占优势,逐渐进入与清政府对峙的阶段,但吴三桂到底是老牌军官出身,这种情况下依旧将清政府打到重伤。

不过值得提一句的是,吴三桂一旦与清庭形成相持阶段,他所有的优势也都不再是优势了,毕竟“以一隅敌全国”,这让吴三桂所部开始逐步丧失优势,但由于吴三桂的威望,这支部队依旧可以维持住对清朝军队的优势,直到1678年,也就是耿精忠尚可喜二人投降清朝的第二年,吴三桂因为年纪大了,得了中风的常见老年病,这对于需要指挥军队的吴三桂是极为致命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4

果不其然,中风后的吴三桂越发对军队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和掌握,就在1678当年,已经时年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在军队最需要他的时候一命呜呼,吴三桂的死亡直接让吴军最后的士气崩溃,清军取得绝对性优势——吴军众心瓦解,不堪一击。

吴三桂死后两年,清军高歌猛进,吴军节节败退,短时间内就让清军反推到了省城昆明,三藩之乱正式在那一年结束,那是1680年。

我们纵观三藩之乱,活像一场闹剧,吴三桂名义上似乎确实兵力充沛且拥有大半个南方,可实际上一旦和自己一样本就无心造反的帮手们迅速投敌,自己的岁数又太大了,可以接替自己军队权威的良好的继承人又缺乏,不走向失败怎么可能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场战争的胜负,重点不在人数的多寡,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用孙子的话说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瞬息万变,随时都能左右战局。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5

吴三桂与清军的军事斗争,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73年十一月起兵到1675年底,吴三桂出于战略进攻,而清军战略收缩;

第二阶段,从1676年到1677年底,双方进入战略相持,展开拉锯战,而清军在局部地区,如陕甘及江西等地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第三阶段,从1678年到1681年底,吴三桂节节败退,直至被清军彻底消灭。战争的全过程,显示出它内在的规律。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6

在第一阶段,吴军进入松滋时,翘首北望,即可迅速渡江。此时的清军尚未集结,江北已经风声鹤唳,人心不稳。如果渡江,军事上就占据主动权,并在政治上扩大影响,动员清廷的汉官参与,清廷势必退到黄河北岸。

诧异的是,吴军驻守松滋三个多月,迟迟没有北进的迹象,连将士也大为不解。

留守云南的吴三桂心腹刘玄初赶紧写信,催促吴三桂北进。可吴三桂却无动于衷,止步不前,犯下战略失误。兵贵胜,不贵久,吴三桂的这个失误给了清军回旋的余地,也导致他最后的失败。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7

表面上看,吴三桂的势力很强,但他毕竟是以区区云贵为根据地,后劲不足,何况各地的响应者都是各自为战,形成不了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

朝廷在第一阶段的失败,还未伤及根本。清军占据着正统地位,可以在政治上进行动员,在军事上可以四处征调兵力,又有广大的领土和人口,在人力和财力上有很大的优势。

很明显,吴三桂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宜乘胜进兵,借助各地反清的有利形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捣清廷。朝廷可以调用全国的资源,不怕持久战。如果拖延下去,对吴三桂很不利。形势大好,他为什么不愿意北上?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8

吴三桂久经沙场,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他苦心经营云贵数十年,将这里看做根基,北上意味着放弃根本,另辟天地。倘若受挫就会进退两难,屯兵长江以南,“尚可划江为国”。

这种考略,虽然稳妥,却难以取胜。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旦军事进攻停止就会陷入被动。吴三桂的军事保守主义,让其军队士气大挫。

此外,吴三桂还顾虑自己的儿子吴应熊,想以儿子作为交换条件。清廷放了吴应熊,他就不过江。他以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康熙会让步,跟他“裂土议和”。结果,康熙用行动给了他回复:削了平西王爵位,处死吴应熊父子,跟他彻底决裂。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39

在吴三桂“不作为”的时候,康熙行动迅速,发布诏书,向天下揭露吴三桂的“罪行”,让其在合法性上站不住脚;接着迅速调兵遣将,对三藩分而治之,招降王辅臣,瓦解吴三桂的羽翼。战场的形势很快就朝着有利于清军,不利于吴军的方向发展。

在形势不妙时,吴三桂在政略上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居然在衡州称帝。这一举动,违背了当初“反清复明”的旗号,让更多的中间力量倒向了朝廷。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0

与其说吴三桂败给朝廷,不如说他败给了“天道”以及个人的犹豫不决。战机稍纵即逝,对于后劲不足的吴三桂而言,错失第一阶段一鼓作气的机会基本上就意味着失败。


公元1639年,27岁的吴三桂终于坐上了总兵的位置。

那时候的明朝财政崩溃,根本无力供养国家庞大的军队。

于是各将军都会从军中选出身高力大、有武艺的军士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吃得好,住得好,以及优厚的待遇,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家丁制”。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1

(吴三桂着明将军服剧照)

而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士兵,只能吃最下等的饭菜,在战场上也是属于炮灰的级别。

每当打仗的时候,“家丁”基本上都是在适当的时候,作为精兵投入战场,来影响胜负的天平。

吴三桂将家丁分为二十队,把每一队的队长名字刻上一块木条,藏在靴子里。

紧要关头,他都会从靴子里抽出木条,念出上面的名字,然后带领着这些家丁在战场上玩命厮杀,那些被念到名字的家丁,也只能怨自已命差,不过,这也显得公平。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也算是一代枭雄,他清醒地知道,只要吴三桂投降,那辽东将洞开大门,有利清政权问鼎天下。

于是他便对左右说道,“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

吴三桂所率领的十数军万队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对于到底是降满清还是降大顺,他是左右为难。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2

(听闻京师被陷,来一段秀)

投降哪一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计较其中的利益大小。

很显然,满清政权比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的前景更要宏大。

李自成的军师牛金星、宋献策,落魄秀才,也就一二管家账房之才,如何能给李自民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国家制度来。

唯一的李岩书生,有一定的大局观念,却被李自成所忌。

所以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42天里根本无力建立起一套制度,表现出来还是一群山寨货色的样。

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本来以为北京皇城金碧辉煌,到处都是金银财宝,哪想到崇祯就是因为没有钱才丢掉的江山。

这么一失望之下,大将刘宗敏就不干了,他拉来了崇祯的国丈周奎,一顿大板下去之后,顿时就拿到七十万两的真金白银。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3

(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

谁说明朝没有钱,这些钱早就进入了豪门权贵之家。

讽刺的是,当时崇祯对国丈千求万求,希望他能借支一点钱出来共度难关,周奎却是打死都不出一毛钱。

并且还有一个宗室,一听到皇帝借钱,立即把前几任皇帝赏赐的东西拿到大街上大甩卖,搞得崇祯丢了大脸面,借钱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倒好,一下子全部便宜了刘宗敏,刘宗敏这一下去就收不住手了,这就是著名的“追脏助饷”事件了。甚至他在京家人也被波及。

吴三桂一看这帮山寨强人这么干,哪像个朝庭的样子,他便以“刘宗敏”强抢他的爱妾为由,下定决心引清兵入关。这也是著名的“借虏平冠”的说法。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4

(引清兵入关)

在历史上,唐肃宗曾经向回纥借兵,收复长安城。

其实这个说法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借虏平寇”也让南明政权把吴三桂看成了当世英豪。

其实他还是在走一走、看一看,在平衡其中的利益,如果清朝不给力,坐不稳京师,那为他以后回归明朝埋下伏笔。

政客,又是政客,陈圆圆也为他背了几百年的黑锅。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对于政客来说,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1661年,吴三桂在云南边陲用马鞭勒死了南明的最后一位帝王——永历帝朱由榔。

结果,这个投名状并不让康熙帝感到满意,相反地让他充满了戒心,对故主尚如此凶狠,怎么可能对新主忠诚?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5

(康熙早有心思削藩)

对于吴三桂来说,以前在辽东抗清的时候,朝庭85%的财政向辽东倾斜,这让吴祖两家吃得盆满钵满,现在却被打发到了云南、贵州这些尚未开化之地。

前后的这么大的落差,再加上君臣相疑,原本亲密的关系也急转直下。

康熙十二(1673)年,吴三桂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

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进行撤藩事宜。

十一月,吴三桂他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号召天下英雄一起起来反清。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6

(吴三桂剧照)

这一个口号可谓是完全正确,但是吴三桂的身上有太多的污点,第一是他引清兵入关,使神州陆沉。

第二是他亲自勒死了永历帝。

两个污点让太多人存疑,但这些不要紧,他对外宣传,引清兵入关一是为了“借虏平寇”,二是因为陈圆圆的缘故。

起兵之初,吴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

福建、广东、四川、广西、陕西、河北等地也先后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大好。

1678年,吴三桂疾病,时日无多,他自已便在今天的湖南衡阳称了帝,一时让天下人看清了他丑陋的野心。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7

(吴三桂称帝)

古人打仗,或者做事,都是讲究名正言顺的,就算到了现在,这种办事方法,仍大行其道,其中是有很大的道理的。

吴三桂在政权前路不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准备、任何基础仓促称帝,根本难于聚集天下各路英雄和大贤的认同心态。

这种政治上犯下的大错误,引发出来的大危局,根本不是一两场战斗的侥幸胜利,所能弥补得来了。

个人认为,吴三桂的老病、称帝就是他败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他年纪还轻,肯定也不会那么匆忙称帝,如此下来,或许尚能有为。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8

(降叛反复皆为一已之私)

吴三桂,难为英雄称号,他其实就是一个政客,在各个局面之下,无一不考虑自已的利益得失,处处给自己留下后路。

这种没有胸怀天下的格局的人,想要争夺天下,实在太难!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吴三桂的兵马并没有清朝的两倍,吴三桂起兵前,手下不过3万多人马,起兵时又扩充了一些,也不会太多。吴三桂虽然攻克湖南等地,饮马长江,但是后方并不稳固。

三藩里尚可喜并没有和吴三桂一起起兵,长期据守广州,牵制了吴三桂不少兵马。直到吴三桂起兵两年后,尚可喜子尚之信也造反,逼死尚可喜以后,广东才算平定。

而耿精忠虽然也开始和吴三桂一起起兵,但是一直被台湾郑经牵制,其他各地响应起兵的也大多蛇鼠两端,只顾自己利益,并不服从吴三桂。

所以吴三桂实际能指挥的兵力很有限,控制的地盘也局限一隅,加上他自己年事已高,打到长江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清军初期虽然失利,但是毕竟所占地域广阔,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就不是吴三桂能打败的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当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时被清军压着打,不过入关不过几十年,八旗军也已经糜烂不堪,优势兵力的清军居然畏惧吴三桂的威名不敢进攻,直到吴三桂死后才敢进军。真不知道皇太极、多尔衮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49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0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1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其实是被康熙皇帝给逼反的。最早的时候也并不是三藩,而是四藩。广西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他被李定国打死之后,因为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定南王的藩国被撤销。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清朝对前明降将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2

吴三桂起兵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月,这一幕再次上演。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但他同时希望把他的平南王爵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尚之信。康熙最后批准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不允许尚之信继承,并且还要尚可喜尽快遣散部众。虽然康熙没有明说撤藩,但实际上跟撤藩也没什么区别了。广东的藩王被撤,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当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上了一道奏疏,请求康熙撤藩。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办理撤藩事宜。

当年九月,朝廷的撤藩诏使到云南,撤藩看来是不可避免了。吴三桂因为弄假成真,愤愤不平,阳为拜诏,阴里筹谋举事。便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了前来接任的云南巡抚,公开宣布叛乱,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煽动反清,各地藩王先后响应, 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三藩造反之初,清朝的满蒙汉八旗约十八万兵力,其中十万驻守北京,另外八万监视各地的四十四万绿营兵。清军总兵力六十万出头,而三藩加起来一共十二万。并且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耿精忠和尚之信都还没有起兵(尚可喜不反清)。所以吴三桂最早就没打算造反,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七月份上疏,九月开始撤藩,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正式起兵。他也是被清廷逼得太紧,只好硬着头皮反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3

反清联军的短暂胜利

吴三桂起兵后,康熙做出了四道部署。第一是驰诏停撤广东平南、福建靖南二藩,专心对付吴三桂;第二是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第三是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蜀,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第四是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和都统巴尔布、都统珠满,分别驻守荆州、常德和岳州三处,以阻挡吴三桂东出湖广的路线。力图将吴三桂封死在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计划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但是吴三桂毕竟是老将。他起兵后,直奔贵阳,夺取了贵州。逼迫云贵总督甘文焜自缢,贵州巡抚曹申吉、贵州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向他投降。拿下贵州后,吴三桂分兵两路,以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就被吴三桂基本摧毁,吴军占领了大半个湖南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4

(三藩之乱早期形势)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福建的耿精忠也公开造反,攻陷全闽,随后约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吴、耿两军夹击江西,攻占了30多个州县。

此时的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忧方面体现在朝廷无人可用,满洲八旗根本没有能用的将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绿营身上;外患除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之外,陕西的王辅臣也反了,青海和新疆的准噶尔拥兵自重,塞外的察哈尔蒙古出兵攻北京,东北的沙俄也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拿下中原,满清的根基也会被动摇。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5

清军的反击

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希望和清廷谈判,乞求划江而治,被康熙一口回绝。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坚定了不和谈的态度。因为此时的清军在盘面上仍然占有优势,吴三桂虽然拿下了湖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陕西、江西的一部分,但是关键的江浙财赋重地始终没有拿下。这就给了康熙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时吴三桂有二十二万人(本部四万,从川黔湘桂四省兼并十六万),但主要都是临时投降加入的。与他对峙的清军也是二十二万,其中八万人部署在川陕,十四万部署在湖广。这些清军都是战斗力丰富的老兵,而且康熙看家的十万八旗兵还没有调动。所以才会康熙有恃无恐,坚决跟吴三桂死战。

双方对峙数月之后,反清联军一派首先出现了内讧。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没有听从吴三桂的建议(让他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的耿精忠,导致耿精忠不得不调回北上的兵力,回撤福建跟郑经开战。并且广东的尚之信仍然还在观望,没有参加叛乱。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在西线稳重吴三桂,以东线的福建、浙江、江西为主战场,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东线的耿精忠和郑经。而当时的耿精忠和郑经,仍然在互掐呢!最后两个人都被清军压制,与吴三桂中断了陆路联系。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6

耿精忠和尚之信降清

在分割耿精忠和吴三桂之后,清军又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由陕西出击,分别进攻甘肃的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然而还没等清军进攻,吴三桂这边也出了内讧

康熙十四年六月,叛清降吴的孙延龄攻打梧州失利,被清军重挫。这件事导致孙延龄反清的信心遭到动摇,他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再次投降清朝。此事被吴三桂知道后,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领兵进驻桂林,杀掉了孙延龄。于是反清联军方面又少了一员大将。

康熙十五年,清军在东线高歌猛进,收复了整个浙江,还攻入了福建。这个时候,郑经还在耿精忠后方捣乱。双方在漳、泉二府激战,耿军战败撤退,郑经尽夺漳州、泉州等地。康熙乘此时机,果断下旨令清军全军出击,趁虚入闽作战,尽歼耿军几万精锐。耿精忠在前有清军进逼,后有郑经捣乱的情况下,无奈的向清军请降。康熙恢复了他的靖南王爵位,让他率所部随清军征剿吴三桂。于是,耿精忠一路被平定。

不久后,清军击败了郑经军,收复了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彻底平定。(郑经完全就是个大搅屎棍)

耿精忠投降前夕,不知道尚之信这个二货是怎么想的。他之前不反清,这个时候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易帜改服,拥兵反清。但是此时的局势,已经朝清军一方翻转了。吴三桂让尚之信出兵时,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咋咋呼呼一阵后,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了尚之信的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都被平定。但是他俩都没捞到好,最后都被康熙处死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7

吴三桂的最后一击

东线被完全平定,战场自然就转到了吴三桂的西战场。首先是陕西的董额一路,在克复了秦州、洮州、河州、兰州、延安诸地后与王辅臣在平凉对峙。吴三桂遣派王屏藩和吴之茂从汉中增援王辅臣,但没用成功。于是西北战场暂时形成了对峙局面。

之后康熙令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总理西北战场。仅仅一个月,图海就大败王辅臣于平凉城北。次月,王辅臣降清。王屏藩和吴之茂两路援军也被击退,于是陕西和甘肃两省也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亲自率领的中路军了。当时吴三桂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等到广东和广西先后被清军平定后,湖南便成了一个突出部!清军分四路从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进攻湖南。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并授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康熙和清军的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但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讲,吴三桂在称帝后取得的胜利,只是区域性的胜利,对整个战场来说还是于事无补的。这就好比当年李定国两厥名王,声势浩大,但是清军在总体上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个别战役上的胜利,掩盖不了全局的颓势。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8

三藩覆灭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周军大将们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吴世璠继位。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但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大周以幼主为帝,灭亡是必然的!于是盘踞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四川和湖南全部被清军收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最后再说说二逼青年郑经,他在昆明被攻克的半年前也病死了。而他所盘踞的台湾也在两年后被收复,南方的反清势力彻底被荡平。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59

三藩失败的原因

三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吴三桂在战略上有严重失误,拿下湖南后没有尽全力北上,当然他有他的理由,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利于清军骑兵作战等。但是吴三桂实力弱,长期对峙对他很不利;二是吴三桂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他一死,大周就完了;三是三藩之间都是各自为战,被清军逐个击破;四是盘踞在台湾的郑家和耿精忠、尚之信两藩全在互坑队友,在内耗中消耗掉了本来就不强的实力。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三藩自身的问题。什么呢?就是三藩的反清决心不坚决!尚可喜就不用说了,他不反清;尚之信属于墙头草,谁强他跟谁,成不了大器。耿精忠也是看情况而定的一个人,之前吴三桂拉拢他时,他犹豫不决,后来看吴三桂势力大,也跟着一起反,但早已经失去时机了。

吴三桂倒是最先造反的,但是他的反清决心也不是很坚决。他如果不是被康麻子逼急了,也不会反清。论军事才能,他是个杰出将领,但是论政治头脑,吴三桂根本成就不了伟业。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在顺治刚死,满清力量最弱时,丧心病狂到去缅甸穷追并弑杀永历皇帝。他能把这种铁杆汉奸的行为做绝,做到谁都不信他的程度,也真的是没谁了。


答:虽然说起那场折腾了“康熙王朝”八年的“三藩之乱”,野史里大书特书康熙帝“镇定平叛”的英姿,捎带歌颂一下其“雄才大略”。但对于清王朝的国祚来说,这却是一场险过剃头的叛乱。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0

作为清王朝的“开国功臣”,坐拥西南大地的大清“平西王”吴三桂,造反前就是西南的土皇帝,以他为首的“三藩”,不但垄断了西南地区的金银铜矿盐井生产,把西南各省压榨得“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为赖”。更每年消耗清王朝大量饷银,以至于“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吴三桂,这位大清开国的“功臣”“柱石”,到了康熙年间时,却已是清王朝头疼的毒瘤。正如康熙帝的那句怒斥:吴三桂“乃唐藩镇之流”。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1

对这样的“毒瘤”,康熙皇帝想“撤藩”,其实并不意外。但当时年轻的康熙皇帝,却犯下了大错误: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在康熙看来,吴三桂“乃唐藩镇”,似乎是说撤说削都很轻松。但哪怕比起唐代藩镇,此时吴三桂都可算是“加强版”。多年来“三藩”不只聚敛了丰厚财富,更养着精锐军队。吴三桂麾下的常备部队,就有七万人之多,且“平西甲兵,素称精锐”。加上“平南”“靖南”二藩,军事实力十分雄厚。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有多凶悍?举个简单例子就知道:晚清太平天国战争时,“流动作战”到岳州的太平军,意外从当地挖出一批军火,全是当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军队囤积的。别看是堆“古董级”的装备,打起来却照样犀利无比。手握这批“老古董”的太平军也迅速咸鱼翻身,把围堵来的八旗军杀了个落花流水,一口气拿下武昌重镇。这场太平天国早期的关键大战,竟都有吴三桂当年的“神助攻”。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2

所以综合说来,“三藩之乱”爆发前,确切说康熙决定“撤藩”前,这让清王朝苦不堪言的“三藩”,就是三只“装怂”的猛兽,吴三桂更是其中的“巨兽”。可康熙十二年(1673)时,二十岁的康熙帝看这群人,竟就像看三只公益无害的小动物。对这朝臣头疼的“撤藩”问题,他干脆简单粗暴,借着吴三桂们假装请求撤藩的由头,来了个顺水推舟——你说撤,那就都撤了呗。

至于造反?战乱?当时的康熙皇帝,脑子里没有半点预案,就干等着这群骄兵悍将们自己放下屠刀,乖乖回辽东养老。那吴三桂这边呢?别看多年“装怂”,吴三桂的布局却十分精细。比如当时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每次参劾吴三桂的奏疏,都能被吴三桂在北京的眼线抄录到。那边康熙还没收到,吴三桂这边就把“抄录版”洋洋得意念给朱国治听。彻底撕破脸前,吴三桂在北京的心腹,还把其孙子吴世璠给接回了云南……

一边是浑然不觉做大梦,一边是多年准备精细且兵强马壮,所以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撕破脸造反,“三藩之乱”骤然爆发时,清王朝立刻灰头土脸:不到半年时间,吴三桂的叛军竟横扫南方各地。清朝贵州提督李本琛一枪不放,干脆跪在贵阳城门外迎接吴三桂大军。吴三桂的爱将马宝只用三个月时间,就一口气拿下长沙、岳州、衡州等要地,打得清军“五千里无只骑拦截”,几乎是稀里哗啦。

比这更叫当时清王朝叫苦的,是整个南方的沸反盈天。有吴三桂这么一“带头”,南方甚至西北好些省都跟风:福建、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陕西先后脱离清朝统治,甘肃大部分地区也落到吴三桂手里。等于是转眼之间,清王朝就丢了半壁江山。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3

尤其要命的是,当时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已经北进到湖北松滋一带,正好与清王朝的荆州大营隔江对峙,等于是已经饮马长江。当时吴三桂仅集中在湖南一线的兵马,就多达二十多万,多是能征善战的老兵。倘若当时吴三桂再多一些胆气,要么顺江东下拿下南京,要么挥军北上,要么进兵关中平原。这场“三藩之乱”,恐怕又要乱得一锅浆糊。

但最奇特的事情,也正在于此,明明面对挥师北伐的大好机会,手握一大把好牌的吴三桂,却突然下出一招“怪棋”:禁止部队过江。之后的几年里,吴三桂把他的二十多万大军囤积在湖南一线,以岳州为中心精心构筑起完备防线,囤积大量军火武器,就和对面的清军干耗。哪怕清军主力陷于西北东南两个战场,湖南战场上兵力严重不足,甚至“马匹倒毙大半”,兵士“死亡十之二三”。吴三桂这边依然沉得住气,就是巍然不动。

他这一“沉得住气”,其实就是“三藩之乱”的又一转折点。至此之后,清王朝一面与吴三桂在湖南对峙,一面平定东南西南的叛乱势力。吴三桂的精锐兵马“不得出湖南一步”。等着清王朝平定了福建陕甘广西等地,吴三桂的嫡系精锐,也就陷入了清军的大包围里。急火攻心的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病故于衡州,他以岳州为中心的防线,接着也陆续崩塌,被清军一块块啃下来,然后康熙十九年三路进入云南,胜负已无悬念。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4

可以说,吴三桂在“三藩之乱”里最接近胜利的机会,就是在他“饮马长江”的时候亲手断送的。好些后人说起这事儿,也连连感叹吴三桂出昏招。那么,久经沙场的吴三桂,为何会有这奇特操作呢?

首先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吴三桂个人的“格局”问题,别看他造反后自称“周王”,在衡州临终前还过了把“称帝”的瘾。但在扯旗造反时,吴三桂的“追求”真没这么大。哪怕打到长江边上,他依然想着“事纵不成,可划长江而国”,也就是割据自立为帝。

而且这事儿,还不只是吴三桂个人的“追求”,还真是当时清朝朝堂上,诸多高官们的“谈判底线”。三藩之乱初起时,由于清王朝一溃千里,大清诸多高官们,或主张“议和”,或提议“裂土分封”,干脆就把地方赐给吴三桂得了。“撤藩”时犯了大错的康熙呢?这时却有担当,坚持“岂容裂土罢兵”。如果他当时没这么坚决,那么这“康熙王朝”,恐怕就真成了南北朝了。

但虽然康熙很坚决,吴三桂却没死心,打到长江边上,他就开始稳固防守,就是想着保住既得利益,一旦谈判就有本钱。然后几年干耗下来,本钱活活耗光。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5

而之所以宁可耗光本钱,也不往前打,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吴三桂知道自己几两肉。

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高歌猛进,但是清王朝的精锐部队,却并未伤筋动骨。特别是“北进”这事儿,看上去“打过长江”很容易,但事实是,“三藩之乱”爆发后,清王朝就在太原和兖州两地囤积了重兵。一旦吴三桂真过了江,等于就撞进了清军的“口袋”里,胜算要比“防御岳州”低得多。

而且,别说是北上,就算巩固南方半壁江山,对吴三桂都并非易事。所谓“三藩之乱”,其实是分成了三个战场,除了吴三桂与清军在湖南干耗外,陕甘与闽浙也打得激烈。吴三桂想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拿下江西,这样才能打通他与福建耿精忠的联系。可清王朝也看到了这一点,江西一直部署重兵,吴三桂几次夺取江西的计划都没得实现,所以他与耿精忠等“盟友”,其实是被分割成了几块。

这样各自为战的状况,几乎是一盘散沙,只能个人顾个人。所以,吴三桂并非不明白,放弃过江会导致的后果,可是在当时的战略局势下,于他个人而言,稳守湖南就是最保险选择。

虽然这个选择对于他,就是“早死”“晚死”的区别。

根子上说,在那个时机选择造反,吴三桂一来不得民心,二来其经济基础与战争支撑力,都无力和清王朝对抗。唯一胜利的机会,就是寄希望清王朝再出昏招。可是在“撤藩”问题上犯错的康熙帝,随后在战略应对等方面,都没有再给吴三桂机会。

抛开历史恩怨说,复盘整个“三藩之乱”,依然在“战略格局”“布局成败”等方面,有着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参考资料:苏和平《试论清初三藩的性质和其叛乱失败的原因》、梅毅《清朝真史》、徐佳《吴三桂的火器》、李尚英《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对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以往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吴三桂早有谋反之心,是蓄意叛乱,并且还认为由于吴三桂降清,又叛清,汉族士大夫对他的人品有怀疑,所以不积极配合,所以导致三藩失败了。下面,我们来用详尽的史料澄清这几个问题。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6

第一:三藩叛乱实际上是被清廷逼反的

康熙帝亲政后,认识到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集团,可能会变成唐代的藩镇,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而悬于宫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为第一急务。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太皇太后(孝庄太后)以太宗皇太极时开疆拓土,甚重骑射,提醒康熙帝居安思危,训练武备。《康熙王朝》里说孝庄太后不主张撤藩,要把吴三桂拖死,等到吴三桂死了,再撤,其实是瞎说,太皇太后是积极鼓励康熙撤藩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7

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举行大规模阅兵,军容严整,威震遐迩。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

三藩感觉自身难保,希望能够告老还乡。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无法管教长子尚之信嗜杀不法之行,疏请撤藩,归老辽东,并请以其子尚之信世袭王爵。康熙帝接到奏折,吏部讨论的结果是,藩王尚存,不准世袭王爵,意思是当你死了,位置才能传给你儿子,并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举,更使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吴三桂、耿精忠分别于7月3日、9日上书朝廷,请求撤藩。清廷再次就三藩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的结果是耿藩全撤,但对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则久议不决。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8

荷兰人绘制的尚可喜画像

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为首的少数人主张撤掉吴藩,而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多数人以撤则激反为由,主张仍由吴三桂镇守云南。

康熙认为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乃决策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世守云南的希望破灭,遂于当年11月21日杀害云南巡抚朱国治等,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元年,恢复汉制,蓄发易服,同时致书平南、靖南二藩以及贵州、湖南、陕西、四川的官员,相约共起。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69

从事情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绝对不是先挑衅的,而是清廷决心撤藩,激反吴三桂。再说吴三桂是1612年生人,1673年已经60多岁的人了!还想当皇帝?吴三桂只是想世守云南,并不是想当皇帝。那么吴三桂世守云南的想法在当时合不合清理?绝对符合,因为清兵入关,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攻打南明的承诺就是让他们当王。现在国家稳定了,清廷想撤藩了,这到底是谁先违反约定的?

第二:三藩极盛时,南边三藩已经饮马长江了,北边陕西、山西已经陷落。但为什么还失败了呢?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0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率主力,到达湖南,陈兵长江南岸,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与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举旗叛乱,广西、福建失陷,原吴三桂总兵官、陕西提督王辅臣杀莫洛,举兵叛乱,攻陷兰州。

于此同时,各地汉族官员以“反清复明”的口号纷纷举事,数月之间吴三桂占据半壁江山,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相继失陷,中原动摇,烽火遍及大半个中国。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1

此时吴三桂如果渡江北上,清廷很有可能土崩瓦解。但是他惟命诸将不得过江,有人说,吴三桂,你这不是傻吗,怎么错过了大好时机?大家注意!此时吴三桂已经60多岁了,根本就没有心思当皇帝,而且三藩叛乱成功了,他也当不了皇帝,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将来还是朱家的人当皇帝,但你吴三桂可以找老朱家的人当傀儡啊,像刘邦、项羽一样找楚怀王的孙子过渡一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吴三桂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来老朱家的人当了皇帝,怎么地也要算这笔账。所以吴三桂耗不起,不能向曹操那样,先找汉献帝当个摆设,权力巩固以后,让儿子当皇帝,况且吴三桂的儿子也死了,只剩下年幼的孙子,所以成功了,吴三桂的后人也摆平不了那么多起义的藩王和官员。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2

吴三桂惟命诸将不得过江,是希望清廷能够收回撤藩的成命,以强大的兵势迫使清廷与其谈判。但是康熙皇帝断然拒绝了谈判。坚决要撤藩,撤亦反,不撤亦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江淮等地的官员没有起事,所以清廷能够依靠江南的财富镇压三藩。清廷集中力量在湖南、江西攻打吴三桂,对其他人则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各地汉族官员看见吴三桂进兵缓慢,也心生疑虑,康熙又拿出了杀手锏,说各地官员凡是投降者,不追究叛乱的罪名,如果有功的话,还会再次被任用。于是各地汉族官员,都在观望,当吴三桂不行的时候,大家都投降,并且还踹他一脚,这样就有功了,不仅不会被康熙秋后算账,还会被继续录用。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3

吴三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自知无济于事了,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登基大典那天,大雨如注,潦草成礼而罢。三月八日,吴三桂病死衡阳,只当了8天的皇帝,比袁世凯还悲催,袁世凯至少当了80多天啊。自知无济于事,为何还要称帝,因为古人比较讲名分,所以临死之前,吴三桂还想给自己一个名分。

吴三桂一死,你想想看,后果可想而知。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分路攻入云南,年底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身亡。历史八年的三藩叛乱结束。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4

三藩叛乱有没有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支持,有!连朝鲜都准备出兵,直捣燕京,可是当时的朝鲜国王比较谨慎,另外清廷严厉监视朝鲜,防止其策应三藩。等到朝鲜磨磨蹭蹭,准备妥当的时候,三藩之乱早结束了。

三藩叛乱的一个客观的好处是,汉族官员受到重用,以前六部尚书、大学士都是满人,康熙为了拉拢汉人,孤立吴三桂,开始大批录用汉族官员,提高了汉官的待遇。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5

汉人对于吴三桂的人品产生怀疑, 主要不是其降清,当时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不得以而为之,是借师助剿,汉族士大夫讨厌吴三桂是因为他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所以三藩之乱时,大多数汉人持观望态度,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吴三桂,更不会起义。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拉拢汉族士大夫,给予高官厚禄。还开了特科“博学鸿儒”科,开科取士,把归隐的汉族读书人请出来参加考试,但是大部分人拒绝应试,有的参加了考试,但故意把试卷写得文句不通,但康熙一样给了他们官职。


吴三桂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吴三桂作了两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一件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让满清八旗入主中原;另一件是吴三桂在当了多年的藩王之后,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两件事让吴三桂成了清朝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也成了众多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6

  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朝平西王吴三桂不满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悍然在云南发动叛变。随即,云贵,四川,陕西多地反叛势力云集而响应。紧接着,在广东福建的两个藩王耿精忠、尚之信也举兵响应。一时间,华夏大地战火纷飞。一开始,吴三桂等席卷天下,甚至有度过长江进攻北京之势。然而,康熙善用人才,审时度势,很快就扭转了不利局势。经过八年战争,1681年终于将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7

事实上,当时的八旗部队已经腐朽不堪,康熙找不到可以抵御吴三桂军队的力量。吴三桂身经百战,手下也多是从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在战争开始之初,形势是一片大好。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8

但由于吴三桂杀害了明朝永历帝朱由榔,在政治上已不得人心,后来吴三桂自己称帝,直接暴露了政治野心,让吴三桂集团瞬间成为公敌。其二,吴三桂失去了进取心,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在称帝之前犹豫不决,称帝之后也是郁郁寡欢。其三,当时的康熙深的汉族士大夫的支持,调用的是全国之力,吴三桂以一隅之地力量抵抗焉能不失败。(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79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叛军纷纷响应,包括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广东尚之信,陕西王辅臣,台湾郑经等人,使得吴三桂迅速控制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福建,广东,陕西,湖南等地,可以说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占据了清朝一半疆土,与清军隔江对峙,而清军在战争的一开始也是屡屡战败,八旗军的战斗力在那时已经变的非常低下了。

那么按照剧情的发展,只要吴三桂下令渡江向北京进军,清朝基本就离灭亡不远了,然而历史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吴三桂最终也没有下令北上,也因此他错过了灭亡清朝的最佳时机,也为这次起兵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那么吴三桂为什么在面对如此大好形势的情况下而坐失良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吴三桂本身实力不济。吴三桂虽然经营云南十几年,但那里物产并不丰富,相比江南地区,云南真是穷的可怜,所以当吴三桂打到湖北的时候,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根本无力再北上的,那么前面不是说过,吴三桂起兵时还有很多同伙吗?他们这时候又在干什么呢?为何不配合吴三桂继续北上呢?这就要讲到第二点了。

2,以吴三桂为主的叛军各部勾心斗角。当初响应他起兵的那些地方武将虽然表面响应吴三桂,但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内部是很不团结的,而康熙也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他果断只在长江一线出全力抵抗吴三桂的大军,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对那些叛军进行招抚,比如陕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等,这些人后来又都陆续“弃暗投明”,重新加入了康熙集团。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0

王辅臣本来就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犹豫不定,所以根本不会在陕西尽全力配合吴三桂,最终在康熙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过后,王辅臣就投了康熙;而耿精忠起兵后不久就受到台湾郑经的攻击(郑经想要借此机会抢夺耿精忠的地盘),再加上吴三桂多次催促耿精忠起兵导致耿精忠很生气,这时候康熙一道赦免他谋逆之罪,恢复他爵位的圣旨也下来了,进一步导致他一气之下也再次投了康熙;还有尚之信,尚之信和他的父亲尚可喜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尚可喜从始至终就是反对起兵,忠于清朝的,而尚之信是支持吴三桂的,所以当吴三桂起兵后,尚可喜以一己之力在广东牵制了大批叛军,所以尚之信起兵后基本就是在广东和自己的父亲打仗,最后尚之信在得到康熙可以袭平南亲王爵的肯定答复下也投降了清朝。

所以从吴三桂的几个主要得力助手陆续投降了清朝后,他就是孤军奋战了,也正因为此,吴三桂只能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广东一线,更不可能北上了,可能他这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败局已定,所以希望能过一把皇帝隐。

于是在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建国,国号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大封诸将。

可是称帝仅七个月,吴三桂就病死了,随着他的死亡,吴周政权也濒临崩溃,清军趁机全面进攻,即位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正式平定。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1

那么在我看来,吴三桂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得汉人之心!

当年吴三桂为了向满清统治者表忠心,而不惜甘愿充当为满清平定天下的马前卒,不仅杀了很多前明将士还在缅甸亲自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对汉人来说,吴三桂的所作所为不啻为大奸大恶之徒!是十恶不赦的汉奸!

如此奸人起兵造反,哪里能得到汉人的支持呢……

所以,吴三桂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藩之乱,吴三桂声势浩大,兵马众多,从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五年春,短短两年多时间夺下江南半壁,却也在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究其原因,我总结为四个“心”,也就是野心、决心、军心、民心。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2

所谓野心,指的是吴三桂的战略规划。他的野心不算小,也不算大,偏偏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野心,让他进退维谷。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他根本不是非做皇帝不可。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招降镇守宁远的吴三桂,却因为李之爱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家财和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愤而倒戈,归顺清朝。这说明他是看重自身的利益,没有什么觊觎天下的大志。

投清之后,吴三桂随清军南下,对故主明朝(南明政权)的攻击不遗余力,甚至追到缅甸绞死了南明末代永历帝。凭借这一功劳,吴三桂向朝廷讨要了镇守云贵、开藩设府的特权,从此成为云贵两省的“土皇帝”。

其实,吴三桂的野心也就这点了。他是要学明朝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如果朝廷真的能满足他,吴三桂断然不会以62岁的年龄再去冒险造反。

可惜,年少气盛的康熙看不得三藩尾大不掉,一纸撤藩令让吴三桂的美梦化为泡影。老头有点心理落差,这才起兵最后一搏,而且吴三桂本身,也就没做过什么一统天下的规划。

当叛乱开始,由于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台湾郑经,再加上广西、四川、陕西等三藩旧部的响应,让战争打得出奇的顺,大有饮马长江直捣北京,将满洲八旗赶出关外的势头。

只不过当叛军几乎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时,老头那颗做土皇帝的心又蠢蠢欲动了。他想的不是一鼓作气夺下整个江山,而是占据长江天险,与清朝划江而治。

这想法就很可怕了。叛乱这种事,也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你想划江而治,清朝不想!

于是,第二个“心”就来了——清朝的决心。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3

康熙虽然年轻,因为经验不足逼反了吴三桂他们,但也正是因为他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到吴三桂真的造反了,他反而也没什么可犹豫的了。

所以,虽然在战争初期,清朝一度陷入被动,但一旦回过神来,就立刻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要知道,南方多汉族降将,很多人对清朝不满,可是北方却完全不一样,光京城就有十多万守军,中原地区更是可以说“兵多将广”,而且东北大本营还有当时战力尚未退化多少的八旗铁骑。

常有人说,吴三桂的兵马是清朝的两倍,此言差矣!并不是吴三桂的兵力是清朝的两倍,而是叛军的总数是清朝平叛部队的两倍,叛军并不全是吴三桂的部队。

清朝还有更多兵力并没有投入到平叛行动中,而叛军已经是倾巢而出。双方的后续综合实力对比,依然是清朝强、叛军弱。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心”——叛军的军心。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4

要知道,叛军可不全是吴三桂能掌握的,造反的人虽多,却很难做到统一指挥,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虽然说“三藩之乱”,可实际上连“三藩”这个说法都不标准。

康熙初年,割据南方的三藩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但是真到举兵反清的时候,尚可喜却并没有起兵。

在清朝的安抚下,尚可喜麾下虽有不少将领反叛,但他本人却坚守广东,率军平叛。由于尚可喜的坚挺,南方十几万叛军被他牵制,此事也是弄得吴三桂十分恼火。

后来尚可喜被儿子尚之信夺权软禁,尚之信虽然一度举起反旗,但基本是拥兵自重,在清朝的利诱下又经常反复,对双方采取观望态度,后来看到叛军不行了,他当然也就不敢造次。

连三藩都团结不起来,其他势力就更是不可能通力合作,甚至有些势力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利害冲突。

比如台湾郑经,他要参战就得跨过台湾海峡从福建登陆,而福建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大本营。如果你是郑经,你会选择千里迢迢越过福建去其他省份打一块“飞地”呢,还是干脆就夺下几个福建的州县?如果你是耿精忠,你会认为郑经的部队能从你的领地经过而秋毫无犯吗?所以,后来耿精忠投降清朝,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跟郑经有矛盾。

还有广西将军孙延龄,本就不是三藩的部将,而是清初另一个汉族藩王定南王孔有德的麾下,所以当孙延龄的妻子,也就是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耐心规劝后,孙延龄最终变换阵营投降清朝。吴三桂派孙子吴世琮杀死孙延龄,孙延龄的部将又杀了吴世琮留下镇守广西的将领,重新投降清朝。

诸如此类的叛军内耗,数不胜数。都是叛军,谁能白白给你吴三桂作嫁衣裳?都想捞点好处,又都不愿意冒险,毕竟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在反复无常的叛军身上,没有了点忠义之心,这些动物般的本能就更加明显。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5

最后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老百姓的民心。

吴三桂起兵之初如此顺利,与老百姓的支持绝对是分不开的。明朝灭亡时间毕竟不长,加上清朝曾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易服等不得民心的行为,所以百姓也就选择性地忽视了吴三桂曾经杀死永历帝。想着只要你能恢复汉人江山,支持一下也无妨。

但是,随着吴三桂称帝,这“反清复明”的遮羞布也就包不住了。而长年的战乱,苦的是百姓,看到叛军节节败退,又还能有多少百姓继续支持他们呢?

因此,一个野心不够大的吴三桂,纠着一伙指挥不动的叛军,赶上一个平叛决心坚定的康熙,又得不到汉人百姓的支持,搞来搞去,时间一长也就只有败亡的可能了。


明朝的降将们,到底还是成了大清国的应急夜壶,用完就给扔床底下了。三藩之乱,起源就在于康熙帝的“撤藩”行动。

明朝末年,有4位将领投降了清朝,他们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清兵能够顺利入关,定鼎中原,这4个明朝降将立了大功。尤其是尚可喜,带领大军直捣广州,围困广州城10个月。

全国平定之后,这4个人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孔有德封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已死,孙子耿精忠继承爵位靖南王,镇守福建。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连成一条线,就是大清国的南大门,名义上是藩王,其实就是为大清国看家护院。

1652年,孔有德在广西与南明将领李定国交战,兵败桂林,自缢而死,族人120口,全部被杀。在两个保姆的保护之下,女儿孔四贞和儿子孔廷训逃出城。

但是后来孔廷训被李定国俘虏,6年后杀害,唯有孔四贞活了下来,在吴三桂的护送下,到了北京。孝庄太后有感于孔有德对大清的忠诚,把孔四贞养育在宫中,收为干女儿,她也成了大清朝唯一的汉人公主。

因为孔有德无后,大清国取消了他藩王的爵位,四藩变“三藩”。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6

1673年,尚可喜因为已经70多岁了,想告老还乡,回辽东老家养老去,就上奏朝廷,请求“辞职”。朝廷倒是批准了,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也一并收回,不允许其子尚之信继承。

这件事,直接刺激了另外两位藩王。

为了试探出朝廷的真实意图,吴三桂和耿精忠联名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主动请求撤销自己藩王的称号,没想到,康熙皇帝连挽留一下都没有,很麻溜的就批准了,并且选派了大臣,准备去云南和福建接收。

其实,康熙早就想撤藩了,用他的话说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早撤”。看来,大清朝对于这几个明朝的降将,还是不放心。

但对于三藩来说,他们原本并没有谋反之心,是大清国想多了。他们作为明朝降将,已经背叛过一次大明,如果再次背叛大清,将无任何立足之地。

事情的发展,超过了吴三桂的预料,康熙皇帝撤藩的决心之坚定,让吴三桂心里拔凉拔凉的。

他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只想平平安安的在云南安度晚年,没想到再次被人逼入墙角,不得已,他杀掉了云南巡抚,真的扯起了造反的大旗,自称“天下都来讨兵马大元帅”。

三藩之乱,由此爆发!

势如破竹,饮马长江,企图与康熙划江而治

三藩之乱伊始,其实是吴三桂一个人的独角戏,尚可喜忠于大清,坚持不反,耿精忠在观望局势,也没有立刻造反。

吴三桂毕竟是老将,作战能力还是不俗的。

他首先突入贵州,云贵总督甘文焜自缢身亡,贵州巡抚,提督,云南提督全部投降吴三桂。

占据贵州后,吴三桂兵分两路,西路,以大将王屏藩为帅,进攻四川,东路,吴三桂亲自挂帅,进攻湖南。

面对吴三桂的突然起兵,康熙颇有一种“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感觉。

当时大清国的外部环境并不容乐观,西北部,准葛尔拥兵自重,北部,察哈尔部进攻北京,东北部,朝鲜蠢蠢欲动。

康熙帝顶住压力,做出了四项部署。

第一步,分化瓦解,宣布取消对福建耿精忠,广东尚可喜的撤藩命令,稳住二藩,专心对付吴三桂。

第二步,命令西安将军率军进入四川,企图将吴三桂阻挡在四川境内。

第三步,命令顺承郡王勒尔锦和都统巴尔布、都统珠满,分别驻守荆州、常德和岳州三处,把吴三桂封锁在湖广以南。

第四部,命令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从广西侧面进攻吴三桂的大本营云南。

康熙的防守,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是,他还是低估了吴三桂的影响力,在他的强势进攻之下,南方已经有很多人投靠于他,举起反清的大旗,比如四川提督王福臣,广西将军孙延龄。

这个孙延龄,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他的老婆就是当年逃出去的那个女孩,孔四贞,一个非常泼辣的女子。

当年孔四贞在清朝后宫生活的时候,顺治帝正好经历感情的空窗期,一眼就看中了英姿飒爽的孔四贞,非要纳她为妃。

孝庄征求孔四贞的意见,孔四贞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已经把我许配给我父亲的偏将孙延龄,所以,我不能入宫为妃”。

孙延龄这个人就是个熊包,结婚后不断的让老婆出面,给他谋取官职,因为在京城内生活太压抑,他想到广西任职,在老婆孔四贞的帮助下,他被任命为广西将军,带着一家人搬到了广西生活。

他眼看着吴三桂势力壮大,就也扯出了反清的旗号,后来在孔四贞的威胁之下,才又回归清廷。面对孙延龄的反复无常,吴三桂直接派人到广西干掉了他。

孔四贞被吴三桂软禁在了云南,8年后回到北京,一直在西直门附近生活,直到去世。

福建的耿精忠,看到吴三桂的大军已经占领整个南方,直抵长江南岸,才正式扯起反清的大旗。广东的尚可喜原本坚持忠于大清,但是后来被儿子尚之信囚禁,悲愤之下病死。尚之信也加入了反清的行列。

就在大家都以为吴三桂一定会跨过长江,直抵京师的时候,吴三桂做出了一个迷之操作,他止步江南,固守湖南,企图与康熙谈判,划江而治。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7

吴三桂为什么突然就怂了呢?

按照他的说法,过了长江就是平原地带,满清的八旗铁骑太厉害,他不是对手,不如趁着手里有点本钱,和清廷讨价还价,划江而治,最不济,也得继续当一方诸侯。

其实,这也正是吴三桂心态的表现。

吴三桂这个时候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早就过了雄心壮志的年纪了,如果他再年轻20岁,那他一定会过江。但是现在,他只想在云南当个土皇帝,扯起反清大旗,也只是想给朝廷施加点压力而已。

面对吴三桂的和谈请求,清廷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主张把南方给他算了,反正那里也不是满清的主要地盘。

但是,康熙皇帝霸气的回答:“不接受”。并且,他杀掉了在京当人质的吴三桂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以示决心。

康熙为什么敢如此有恃无恐?

一方面,清朝最精锐的十万八旗兵马还没有出动,康熙还是很大本钱的,另一方面,康熙也看到,虽然很多人响应吴三桂,但是这些人都是蛇鼠两端,反清决心并不坚定,而且内部非常不团结。

康熙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果断放弃了与吴三桂正面作战,重点打击西路和东路,剪掉吴三桂的两翼。

果然,机会很快就来了。

内讧不断,不得民心,最终以悲剧收场

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声势非常浩大,但是却是外强中干,内部非常不团结。

首先是三个藩王内部,主要是吴三桂一个人干活,耿精忠只是在后面扯着嗓子吆喝,尚之信就是来搞笑的,出来打两拳就投降了。

其次是反清联盟内部,各个反清势力其实都是各怀鬼胎,有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有的是想搞一把投机,万一吴三桂成功了,就是开国功臣。

再次是明朝旧臣对吴三桂的人品不信任。叛明,降清,杀旧主,再叛新主,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再次降清,因此,没有人死心塌地的跟他。

很快,反清联盟中,最大的一个内讧出现了。

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南方还有一个最大的反清势力,那就是郑成功家族。此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经当家。

耿精忠起兵的时候,约郑经一起出来“干大事”,并承诺给郑经5艘战舰,但是,当郑经带着人马过来的时候,耿精忠已经占领了整个福建,他觉得郑经没啥用处了,就反悔了,拒绝提供战舰。

郑经就攻打了泉州和漳州,并一路向南,占领了惠州,潮州,耿之信原本不想反清,为了避免再次遭受郑经的进攻,只好加入反清联盟,大家是一家人了,你总不能再打我了吧。

耿精忠为了对付郑经,不得不从前线撤兵,回师泉州与郑经抢地盘。

随着耿精忠的撤兵,清军东线压力大减,康熙派出几路大军,一鼓作气的向南推进,耿精忠腹背受敌,被迫投降清军。

在清军和耿精忠的联合反扑下,郑经被迫退回厦门。没有了郑经的侵扰,尚之信也投降了,再次回到清廷的阵营。

耿继忠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猪队友”,更是一座“瘟神”呀,请神容易送神难!

三藩之乱,再次变成吴三桂一个人的战斗。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8

在西线,四川的王福臣投降了,广西的孙延龄投降了,那些墙头草们,再一次倒向清廷的怀抱,只剩下吴三桂一个人坚守湖南。

1678年3月,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大肆封赏部众。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战事的颓废,8月,吴三桂在衡阳病逝,终年67岁,当了5个月的皇帝。

吴三桂死后,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吴世璠。不过,他只是一个15岁的小毛孩,毫无任何领导力。清军加大了攻势,很快就荡平了吴三桂的残余势力。

1681年,清军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正式结束。

三藩之乱,对于康熙来说,是一次大考,很显然,康熙获得了满分。

天时、地利、人和,吴三桂一条也不占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清运动,吴三桂一度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时间长达8年之久,但是,最终却以惨败收场。

究其原因,天时、地利、人和,吴三桂一条也没占住。

首先说“天时”

吴三桂要想反清,最好的时机就是多尔衮死后,那个时候,顺治还小,南明政权还在,民间反清思想正浓,吴三桂如果及时反正,打出拥护南明的旗号,一定会一呼百应,打回北京城,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那个时候,吴三桂不想反清,他一门心思的在替大清清剿南明残余势力。

等到康熙十二年,康熙已经除掉了鳌拜,亲政了6年,民间反清思想也被镇压了下去,失去了最好的群众基础,也失去了最佳的时机。

其次说“地利”

自古以来,从南往北打,都是非常困难的,成功的例子非常少。

吴三桂虽然占据了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但是,却并没有占领浙江,安徽,这里一直都是大清的钱袋子。有了钱袋子,大清就有足够的本钱和吴三桂作战。

另外,占据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并没有坚持多长时间,折腾了2年就投降了,因此,吴三桂只是开局比较猛,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

吴三桂占据的地方,对于大清来说,都是偏远地带,于肌肤无伤。

再次说“人和”

这是吴三桂的硬伤。

首先吴三桂本人,因为亲手杀了南明永历皇帝,成为最大的污点。因此,他在扯起反清大旗的时候,就有点尴尬。

说你是反清复明吧,你把大明朝给得罪干净了,背叛了崇祯,杀害了永历,你还让大明旧臣如何信任你。

那你只能是以下犯上,臣子作乱,再次背叛了新主,刚刚经历满清残酷镇压的大明旧民,已经是心有余悸,无人敢公开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吴三桂后来自己称帝,因为他实在是没有人可以拥立了,只能自己上了。

再次是他的一帮盟友们,没有一个靠谱的,反清的决心一点都不坚定,只是被动的随大流参与了进去,一旦有风吹草动,立马就转换了门庭。

耿精忠和尚之信虽然早早的就投降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最后都被清廷给处死了。

因为,康熙的目标,就是要消灭三藩,无论你是否有反清的想法,你都得死。

三藩之乱,可以说从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也是所有降将的悲哀,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获得新主人百分之百的信任。

不知道吴三桂在临死前有没有想过,当初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否值得!


吴三桂:不怕敌人强,就怕有猪队友啊!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89

康熙帝逼反三藩,战争之初三藩占据有利形势。

康熙帝在搞定鳌拜后不久,曾在宫中的柱子上挂上三件他要干的事情,排名第一的就是三藩问题,其他两件事分别是漕运问题和河务问题。

康熙帝为何将三藩问题列在第一位?

主要原因还是三藩及其部众势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全国一半地区,朝廷每年一半的赋税都交给他们当做军费,这严重动摇了清朝的国本,还阻碍了清朝的发展。

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三藩开始变得日益骄纵,他们把自己的封地当成自由王国,不但垄断了人事任命权,还不把收上来的赋税交给朝廷,这让康熙帝非常不爽。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0

特别是吴三桂,他虽然归顺清朝,但并不完全信任满人,因此很早就私自募兵,并购买了大批战马,俨然有与朝廷对抗的趋势,但这其实是一种自保的做法。

早在顺治年间,吴三桂的势力就已经让清廷感到害怕了,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吴三桂带着大队人马去北京奔丧,兵马塞途,居民走避,京城官员害怕吴三桂造反,就在城外设置了灵棚,让吴三桂祭拜完之后赶紧离去。

康熙帝亲政之后,了解到了三藩对自身统治地位的严重威胁,便下定决心撤藩,但他太过于着急了,步伐也迈得太大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得知康熙帝准备撤藩,他为了自保就提出去辽东养老,让儿子尚之信接替自己成为平南王。

尚可喜算是很给康熙帝面子了,但康熙帝不给他面子,虽然同意他养老的请求,但不允许尚之信继承爵位,还要求尚之信尽快解散部众,也就是要他配合撤藩。

尚之信自然不干了,便找了个借口拖延着。

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康熙帝要撤藩广东,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假装上书康熙帝主动请求撤藩,这其实是一种试探。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1

康熙帝当时还是太年轻了,竟然同意了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请求,还下诏三藩全部撤到山海关以外,并让他们派遣兄弟和儿子到京城任职,其实就是当人质。

吴三桂看到康熙帝的圣旨之后,感到十分失望,他原本只想做个富贵王爷,康熙帝却容不下他,他感到无路可走,便开始积极与属下密谋,四处招兵买马,还封锁云南与外界的联系,为造反积极做准备。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之后正式起兵造反,他自封为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以拥立明朝朱三太子作为旗号,号召明朝子民一起站出来讨伐清朝,并写信给耿精忠和尚之信,以及台湾的郑经,让他们积极响应。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吴三桂其实是被逼着造反的,我们看看兵力对比就知道了。

当时,清朝满汉蒙八旗有十八万兵力,其中十万驻扎在京城,八万驻守在各地监视着四十四万绿营兵,总兵力六十多万,而三藩兵力加起来也只有十一二万,实力对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吴三桂虽然有许多手下在全国各地担任总兵级别以上官员,但这些人是否会跟着他一起造反还是个未知数。

并且,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八月提出主动撤藩,但一直拖到十一月才起兵造反,这就足以说明他是由于形势所迫才硬着头皮造反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2

在吴三桂造反之初,响应他的人其实并不多,只有他曾经的部下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和提督李本深等人,耿精忠和尚之信都在观察局势,郑经也在盘算着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都没有急着出兵。

康熙帝得知吴三桂造反后大为震惊,深深为自己的冒失感到后悔,还表示要御驾亲征解决这件事,但被大臣们劝阻下来。

清廷在详细研究局势之后,最后由康熙帝拍板,做出了当时最合理的决定,那就是派遣四路大军分别从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广围剿吴三桂。

但是,吴三桂也不愧是百战老将,他在独自奋战的情况下,硬是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贵州和湖南等地,清军因此大为恐慌,竟然不敢从湖北渡江与之交战。

眼看吴三桂逐渐占据优势,各方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孙延龄在广西反叛,罗森、郑蛟麟和吴之茂在广西反叛,耿精忠在福建反叛,郑经也从台湾出兵响应吴三桂。

后来,陕西提督王辅臣被吴三桂拉拢,也在陕西平凉起兵造反,他手上可是有着数万精兵强将的,他的反叛对清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3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势力也开始顺水摸鱼,就比如说前明遗老和一些反清复明组织,他们明里暗里都在对吴三桂提供支持。

还有云南,广西,西藏和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见缝插针,准备结束清朝对他们的统治,就比如说准噶尔部,察哈尔部和一些回民部落。

更可怕的是,沙俄也在对清朝虎视眈眈,他们派遣了大量眼线到清朝腹地了解战况,随时准备攻打清朝,从而趁机从清朝身上薅羊毛。

整个大清朝一时间烽烟四起,全国反叛势力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叛军总人数几乎两倍于清军,康熙帝感到十分害怕,再次提出御驾亲征,但依然被大臣们劝阻。

事实上,此时清朝的处境可不妙,因为八旗兵没有可用的将领了,战斗力不强,只能依靠绿营兵与叛军作战,但调兵遣将十分困难,常常会顾此失彼。

吴三桂占领湖南之后,很快又占领了江西和四川大部,叛军至此占领了南方大半地区,与清朝的实力对比也越拉越小。

不久之后,察哈尔部又出兵进攻北京,准噶尔部也集结完毕,准备向南进发,沙俄的军队也开到了边境地区,如果此时吴三桂渡江与清朝作战,清军将会首尾不得相顾,吴三桂即使无法打下北京,也至少可以占领中原地区。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4

形势对吴三桂极为有利,但他的猪队友们开始作妖了,第一个就是陕西的王辅臣。

王辅臣起兵造反之后,很快就占领了陕西和甘肃全境,还控制了宁夏地区,并直接对巴蜀之地形成强烈威慑,他可以说是吴三桂最为得力的战友了,也是叛军中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因为王辅臣的存在,清军无法分兵向南进攻,康熙帝便决定派遣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进攻平凉,但董额就是个庸才,八个月都没有攻下平凉。

康熙帝又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让其进攻陕西。

图海来到陕西之后,一个叫做周培公的人给他上了一道平凉策,他深以为然,于是停止进攻王辅臣,而是调来红衣大炮将平凉城为团团围住,形成威慑之势。

图海又派遣军队切断叛军的粮草,还在请示了康熙帝之后,派人去招降王辅臣,许诺他只要投降,可以继续担任提督,并赏赐太子太保头衔。

平凉城很快就断绝了粮草,士兵们十分饥饿,并且他们在看到清朝的红衣大炮之后也都十分害怕,不愿意继续跟着王辅臣造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5

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就不再坚持了,于是投降清朝,与图海一起镇守在平凉,但很快就被监视起来。

事实上,王辅臣的战略眼光还是缺乏了点,如果他能够主动出击,配合吴三桂打通各方叛军地盘之间的联络,他也不至于被围困在平凉,直至最后被迫投降。

王辅臣投降这件事给叛军造成了极大影响,就连吴三桂本人的底气也不那么足了,他原本是准备渡江作战的,但由于担心无法击败清军,所以停在湖南不走了,结果给了清廷喘息的时间。

吴三桂之所以在湖南不走,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年纪大了,长期在外带兵打仗有些吃不消,身体也难免有些病痛,无法再远征北方了。

因此,吴三桂的想法就发生了极大改变,他不再想要完全消灭明朝了,转而派人去跟康熙帝和谈,准备跟清朝划江而治,但康熙帝在消灭王辅臣之后底气足了不少,根本就不鸟吴三桂,还杀掉了他在北京当人质的几个儿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吴三桂的第二号猪队友适时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郑经。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6

福建是耿精忠的地盘,耿精忠在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造反之后,就兵分三路离开福建去攻打江浙财税之地,其目的是完全切断清军的战争补给来源。

不久后郑经也起兵了,当他得知王辅臣投降,吴三桂也准备跟清廷讲和之后,觉得也没什么大前途了,还不如捞点好处,就趁耿精忠离开福建的时候,将福建沿海多地给占领了。

耿精忠在浙江与清军作战,已经攻下了浙江东部以及江西和安徽一部分了,军队人数也发展到十万之众,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当他听说郑经在他背后捅刀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准备带兵回去收拾郑经。

康熙帝又敏锐地观察到了耿精忠的情绪变化,便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让他率兵进入浙江,对耿精忠进行招降。

耿精忠面对书杰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书杰就收买了耿精忠手下大将徐文焕,让他逼迫耿精忠投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7

耿精忠撤退到福建之后,就准备与郑经作战了,但徐文焕突然关闭了城门,随后清军就突然包围了城池,耿精忠不得不交出帅印投降清朝。

所以说,耿精忠的投降完全是郑经造成的,他也堪称是吴三桂最坑的猪队友。

郑经的军队当初驻扎在潮州和惠州等地,吴三桂就让他去攻打浙江或者东北,但他只想捞好处不想遭受损失,所以没有听从调遣。

事实上,但凡郑经能不捣乱并出一份力的话,叛军的形势就大不一样了。

紧跟着耿精忠的步伐,尚之信也选择了投降,他也是吴三桂的第三号猪队友。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前面我并未提到尚之信反叛,他其实是在康熙十五年叛军势力最顶峰的时候才起兵造反的。

吴三桂起兵之后,尚可喜还逗留在广东并未去辽东,他非但没有参与反叛,反而率军与吴三桂作战,但被郑经攻下了潮州和惠州等地。

由于腹背受敌,尚可喜又年老,他就开始病痛不断,吴三桂适时派人联络尚之信,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王,让其世代镇守广东,尚之信表面答应,但没有第一时间造反,而是继续观望形势。

直到康熙十五年,叛军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尚之信这才派兵控制尚可喜,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然后起兵造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8

不过,吴三桂觉得自己奋战数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而尚之信啥也没做还只想摘桃子,不能便宜了他,就写信跟他说,广东是富庶之地,不如拿出一些钱粮来充作军饷。

吴三桂开口数额不小,尚之信也确实有钱,但他太小气了,不愿意为吴三桂提供军饷。

吴三桂很不爽,就派兵占领了许多重要的军事阵地,对尚之信形成威慑之势,尚之信就开始有些后悔起兵造反了。

等到王辅臣和耿精忠先后投降,尚之信担心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就主动派人去江西找和硕简亲王喇布投降,康熙帝下旨安抚他,让他配合清军攻打郑经。

至此,三藩之二耿精忠和尚可喜投降,只剩下吴三桂一藩了,但势力依然不可小觑。

吴三桂的最终灭亡。

康熙十六年三月,吴三桂在战略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他准备坐镇衡州,死守岳阳和长沙,然后争夺两粤。

与之相对应的,清朝也调整了作战部署,准备先铲除吴三桂的羽翼,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

先是广西之孙延龄在孔有德之女孔四贞的策反下准备投降清朝,在他摇摆不定之时,吴三桂得知了这一消息,就让嫡长孙吴世璠去广西杀掉了孙延龄。

但吴世璠走后,孙延龄的部下就因为不满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广西因此被清军收复。

紧接着,四川之反叛势力也被清军一一击败,而在此之前,郑经也已经被耿精忠和清军联合赶走了,四川和福建也相继被平定,吴三桂不得不苦苦支撑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99

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并大封群臣和将士。

吴三桂这么做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周军多次与清军作战都取得了大的胜利,不但打通了通往广东的通道,还阻止了湖广的清军渡江。

不过,吴三桂只做了五个多月皇帝之后,就因为中风去世了,时年七十四岁。

吴三桂虽然死了,但是周军尚有二十万之众,完全可以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因此周臣们也没有完全泄气,他们准备跟清朝再搏一把,大不了退回云南去。

因为吴三桂死的时候没有留下遗诏,大臣们便推举吴国贵总理军务,吴国贵先是下令秘不发丧,又派遣胡国柱回云南迎接吴世璠到湖南继位。

胡国柱回到云南之后,向云南留守郭壮图传达了拥立吴世璠为帝的意思,但郭壮图想到自己是吴世璠的岳父,为了保存实力,他不愿意放吴世璠去湖南,就让他在贵阳登基称帝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0

就这样,吴世璠逗留在云贵,湖南那边群龙无首,吴国贵又不是个堪当大任之人,清军借此机会全力攻打湖南,叛军先是退到贵州,贵州也很快被攻克,叛军又退往云南。

但是,清军这边也出现了问题,一些将领为了养寇自重,竟然停止了进攻的步伐,还将当地百姓祸害得不轻。

一直到两年之后的康熙二十年冬天,清军才攻打到昆明,吴世璠自杀,其部众出降,三藩之乱这才完全被平定。

再后来,耿精忠被康熙帝凌迟处死,尚可喜也被软禁至死,他们的爵位都被削去,至此三藩全部从清朝历史上消失。

总结一下,吴三桂的失败原因有三,一是他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及时渡江北上;二是吴三桂有一群猪队友,造反意志不坚定,关键时候只为自己考虑;三是清廷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看出了叛军的弱点所在,最终扭转了战局。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反清,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造反。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是随后,清廷组织力量进行平叛,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不久之后吴三桂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1

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吴三桂之所以能在叛乱初期占据优势与主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来,是在战争的准备上。

康熙元年(1661年),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朱由榔,明朝皇统就此灭亡,从此八旗官兵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至吴三桂叛乱已有十多年之久,相比于吴三桂为了叛乱早就开始着手于整顿军备,加紧训练,有着巨大的反差,所以在准备上的不足让吴三桂得以迅速北上。

二来,是清朝面临了严重的多线作战危机。

此时的康熙皇帝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吴三桂,甚至他面对的不光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这三藩,还有西北的王辅臣,还有察哈尔蒙古的贵族,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还有各种拥护“朱三太子”的零零总总的叛军,可以说此时的清朝军队面临的敌人是非常之多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2

但是最终吴三桂还是失败了,除了战略上的失误外,不得民心也是吴三桂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便是吴三桂战略上的失误。

在叛乱之处,吴三桂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与清军形成了隔江相望的战略态势,如果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就机会继续攻城掠地,将战线不断向北推进,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

但是吴三桂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便重现想到了他当年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的时候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现在的他依然想继续保有对于长江以南的统治,进而暂时性的停下了脚步。而这也给了大清王朝喘息之机,清军迅速的组织兵力进行防御,而吴三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战略时机。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3

其次,就是吴三桂盟友的牵制。

说是“三藩之乱”,但是吴三桂几乎是自始至终都是在单兵作战,且不说尚可喜和耿精忠的战斗力远不如吴三桂的军队,期间他们对于吴三桂所能提供的呼应和支持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耿精忠,除了要面对康亲王杰书带领的清军外,还要面对台湾的郑氏集团,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耿精忠直接投降了。

而除了三藩之外,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也是时而降清,时而降吴三桂,模棱两个的态度让吴三桂彻底陷入了独自面对清军的战略境地。

再次,就是吴三桂的叛乱非常的不得民心。

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候,清兵已经入关近三十年,天下一统的状态也已经是维持了十多年了,清朝的大一统统治逐渐稳固,百姓也逐渐接受了满清政权的统治和治理,这个时候天下百姓包括汉族人、满族人、蒙古人等,都在想着是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恢复社会生产,谁也不愿意在经历战争。而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起兵造反,发动了“三藩之乱”,又将南方各地的百姓拉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这本就是与民心所向背道而驰的举动。

早在吴三桂在发动叛乱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亲,云贵地方的官场早已经是昏暗一片,再加上他为了叛乱不断充军扩营,极大的增加了百姓负担。不仅如此吴三桂还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杀人越货,毫无畏忌,讼牒、命盗两案,甲兵居其大半”。这些都使得吴三桂本就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吴三桂起兵之后,一路上也是烧杀掳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失去民心,没有百姓支持的吴三桂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4

最后,就是吴三桂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衡州称帝。

由于吴三桂先前为满清南下、横扫南明的先锋,更是灭掉南明小朝廷,手刃永历皇帝的罪魁祸首,吴三桂在广大南方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中的声望是非常的差,而他的起兵又打出了“兴明讨掳”的口号,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非但没有获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排斥。

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弥留之际,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在衡州称帝,进而再一次抛弃了对于明朝政权的拥护,也将自己彻底推向了整个国家的对立面。

吴三桂称帝五个月之后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5


谢邀,康熙本人也说过,三藩之乱是大清立朝以来最危险的一次,而且三藩联合起来士兵人数并没有超过满清,在这也说明一下,吴三桂初期反叛之时兵力只有三万多人,并不是题主所说的是满清的两倍。

当时满清承平已久,兵员战斗力下降极为严重,以至于吴三桂起兵三万之人竟在短短时间就席卷十省之地,并大肆招兵买马,很快就将兵员扩充过了十万(这十万人很多都是南明的遗老遗少加入),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起兵之时军队是满清的两倍。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6

但是即便吴三桂拥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个人认为他要战胜满清依旧很困难。

第一点,吴三桂所占之地乃是云贵一带,人烟稀少,产粮薄弱,而满清所占之地皆是人口密集富庶无比的地方,相比之下,满清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是人口和粮食的优势。

第二点,三藩以及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勾心斗角,没法合力进攻满清不说,还相互拖后腿,比如耿精忠在叛清之后,一面跟满清打仗,一面还要跟郑经在福建抢地盘,最后两面夹击扛不住就投降了。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7

第三点,根源上的东西,其实三藩是志不在天下的三藩,就连最具有战略目光的吴三桂也是一直只要跟清王朝划江而治,并没有想着东进沿河阻断漕运,不然满清北地绝对会出现缺粮的状况。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插图106

也真是清王朝看清了吴三桂的种种弱点,所以即便是在吴三桂声势最浩大的时候也没同意划江而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好观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ptv1080.com/1062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