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五百洋鬼子?还十万义和团?这事那叫扯的疼,疼的厉害,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抹黑自己个人,这就成了时尚了,这也没谁了。
话说守那东交民巷这嘎达不止五百洋鬼子的大头兵,而攻打这地的义和团他压根就不存在。
您就说吧,用一个不存在的超大人数去碾压一对大眼珠子就能数出来的敌人,打仗没这么算的吧!
今天,就借这地和大家伙掰扯掰扯这事。
牛掰的不要不要,超人附体的五百洋鬼子。
首先这比鼻屎大了老多的地,确实有五百个洋鬼子士兵。但请您记住了,这地是使馆区,使馆的工作人员他也不是吃素的。要知道那会洋鬼子所谓的使馆工作人员更多的都是带有军官色彩的外交人员,就这帮子提枪能打靶,挥刀能指挥的东西可有四百多个。
这要是加上闲着扯淡玩的记者和普通大鼻子,您自己个感觉这得有多少?这你可别不承认,这事结束之后有老鼻子多的记者,写自己个的回忆录,那这波人咱少算点,五十个,这不多吧!
好,这帮真真的老外就一千号人。这还得加上二千多信奉基督教弥撒的满清基督徒。你以为这帮人没有武装吗?这就是三千人的部队。
咱再瞅瞅义和团,说是十万,充其量就两万。三千对两万,大刀片子对快枪,您自己个想这问题。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这两万的义和团几乎就没有靠近过这所谓的东交民巷,您就算是给义和团配备四十米的大刀片子,能够得着这帮子洋鬼子吗?这不扯吗?
您如果说义和团靠近过这嘎达,那充其量仅仅是经过而已,还不是大规模的。您如果要证据,咱给大家伙说个事。
话说英国佬这使馆里边,蹲着几个《每日电讯报》的记者,其中有一个叫辛普森的东西,他在这事结束之后,自己个蹲在犄角旮旯里写了一本《庚子使馆被围记》,讲的事就是东交民巷的事。
话说,他这天天的蹲在使馆里头,闲的屁股上都长钉子里,整个就坐不住了。当然用人家文明世界的文明话讲,叫做枯燥无味。
咋整?哈哈!人家要给自己整点乐子,当然用人家的文明世界的文明话讲,想了个消遣的方法。
咋个消遣呢?整根快枪,悄摸兮的溜出他们那五百洋鬼子防守的防线,蹲在一个老鼠拉那啥的地界,瞄着路过的义和团开枪。
这家伙,一枪一个那叫个过瘾啊!在这里俺要说明一下,干这事的洋鬼子可不止这一个。
瞅见没?一个记者都能偷偷的溜出去这么干,您就知道这东交民巷的事有多扯淡了吧!
所以啊,别给洋鬼子那大脸蛋子上贴金,没那么光彩!
是谁在攻打东交民巷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你这不是扯呢嘛?那么这东交民巷的事,就没打过?别搁着胡咧咧了,那洋鬼子咋死的?”
俺就呵呵了!东交民巷这嘎达开枪打仗这事确实有,但参加攻击的他压根就不是义和团,是清军。
在《义和团档案史料》这书里,进攻使馆的部队一个字都没有提过义和团。
而在满清那官方文件中有俩折子是这么写的。
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
接着是御史郑炳麟奏折中说:“……连夜虽枪炮齐放,而东交民巷洋兵盘据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克期迅奏肤功,黎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
从这些个字中,您能感觉到啥?清军才是攻击使馆的主力,压根就看不见义和团的影子。而且过去那写折子不能胡咧咧,敢胡咧咧这离死可就差临门一脚了。
再有前边咱不是提到的那个《庚子使馆被围记》,这里边对清军的进攻有着详细的描述。而对义和团的进攻,仅有三次,就这三次瞅起来压根就不像是战斗,拉出来咱瞅瞅。
说六月二十三号,数名拳匪。瞅见没数名您自己个感觉能超过二十个吗?不能啊!这帮人拿着火把冲入德国使馆周围的房子,点火烧房子,结果被德国鬼子尽杀之。
六月二十七号,二百个义和拳,被满清的部队逼迫向美国佬的使馆进攻。瞅见没事逼迫,这是最大的一次,仅仅是攻击了街道上的工事,然后就被击退了,然后呢?没了,就这么结束了!
这到了七月,就一个人,一个义和团的娃娃,拿这引火的物件,冲向矮骡子小鬼子的防线,当场被打死。
好吧,就这三次。您自己个觉得这是进攻吗?拉倒吧,别让人笑掉大牙,那热闹那蹲这去呗!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拉倒吧!这谁信啊?满清那会克虏伯大炮都装备了,来个齐射,就把这使馆区给突突了,至于打那么老半天吗?”
就这事您得问问慈禧,知道啥叫明面上的进攻,背地里的保护。您就说吧,慈禧这事办的地道不地道?风骚不风骚?政治手腕搁着一操作那叫个高明。
核心有洋鬼子自己个保护,外圈有满清大兵保护,您就说吧,义和团能靠近那才叫见了鬼。
您如果要证据,您问问荣禄,他每天那蔬菜,水果,牛羊肉,面粉自己个的大头兵不吃,都那去了?
都送到了洋鬼子的嘴巴里去了,怕这帮武装到牙齿的洋鬼子饿死,这就是事实!
那么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就这事洋鬼子也死了不少人,那说明这仗确实是打了,这又怎么说?”
咋说?摊开来说呗!只能说明慈禧这人摇摆不定,想要给洋鬼子一个教训,但又不想彻底的得罪洋鬼子,所以瞅着就那么的别扭。
咋说呢?这里边和洋鬼子掰手腕的一共俩人,一个是荣禄,一个是甘军的董福祥。
而这事结束以后,洋鬼子要杀人泄愤,荣禄啥事没有,洋鬼子要死要活的就要董福祥去死,这事就值得咱玩味了!
因为董福祥弄死了老毛子的团长,大家伙自己个想想这问题。后来董福祥虽然没有被满清砍了脑袋,但也被革职了,就这么病死在了家里。死后还将自己个财产四十万两交付国库,而慈禧害怕列强,居然连个像样的仪式都没有给人家,连个谥号都没有。
哎!这事和谁说理去!
这事东交民巷的事,其实慈禧也就说的明明白白了。
“……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十万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估计会将此将围得水泄一不通,你相吗?我们知道东交民巷是京城的外国使馆区,外国使团的五百洋兵只属内卫,按国际领事条约使馆区外部区域应由驻在国保护。天津教案的教训犹在,面对国际纠纷清庭守备敢失职吗?再说大刀长矛短刀器与洋枪洋炮远射程火器搏弈不犹如以卵击石吗?所谓刀抢不入的“护身符”也只是愚昧的自我安慰,洋枪一响,成堆的死尸早就成了使馆区的屏障。土炮放空炮声震天响只是能让皇宫听到动静,根本就不想打下来。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
先说清军:
当时的清朝虽然软弱无能,但是对武器的更新还是比较重视的,当初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就是清政府斥巨资建立。
洋人的使馆,不过是砖石结构,守军也不过500人,更没有什么重武器,最厉害的武器也就是几挺机枪。
当初进攻使馆的清军是甘军,他们可是拥有德国克虏伯大炮的军队,机枪、步枪也是相当先进的。在美国某地博物馆中,就有一挺缴获的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对于这挺机枪介绍上写着:
“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
而且这种机关枪,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缴获了一百多挺,足可见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还是不差的。
之所以清军不用大炮来轰使馆,还是为了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毕竟当时治理总督是荣禄,他可不想真的得罪洋人。即使后来慈禧太后发飙了,下令向十一国宣战,荣禄也是象征性地命令炮兵部队朝天放了几炮,让慈禧太后听到响声也就罢了。
也就是说,清军的炮响,使馆不塌,枪响,洋人不倒,而且在作战间隙,慈禧太后还派人给使馆送水、送水果、送粮食……
这也导致进攻使馆的义和团异常沮丧,无奈之下,转而杀向了京城内的“二鬼子”,认为是他们帮助洋人抗战,耽误了进攻,从而弄了很多冤案。
那么清军不给力,义和团还有十万多拳民呢,他们怎么也打不下洋人使馆?
义和团,之所以能笼络这么多人,其实很多是活不下去了,混口饭吃,根本不会什么“神功护体”。很多人都觉得是慈禧太后相信了,那是假话,老太太什么没见识过,会信这些鬼话?
义和团有点类似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当时的张角就是宣称: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就是说,天下要换主了,就在甲子年,大家跟我一起推翻苍天吧。之所以大家信他,是因为他发明了太平道,因为瘟疫横行,老百姓为了活命,到处求良方。
张角这个人应该是略懂医术的,弄点符,用草药水泡一下,然后晒干点燃,让得病的人喝符水,结果有些人就真的治好了,从而深信不疑,誓死追从。
后来之所以被剿灭了,就是因为张角自己先死了,剩下的黄巾军都傻了,你不是神功护体吗?
义和团进宫使馆,也是先每人喝一碗符水,然后端着狗血就往前冲,结果一阵机枪扫射,死了一片……
剩下的人不敢冲了,找大师兄理论,咋“神功”没有护体啊?
大师兄问,刚才那波人是用什么水泡的符啊?
众人讲,好像是井水泡的!
大师兄一拍大腿,哎呀,错了,要用河水泡,快去打来河水泡了喝下去再冲。
第二波,又死了一片,剩下的人又不敢冲了,大师兄再次一拍大腿,哎呀,要用开水冲!
再一波,又死了一片,大师兄,哎呀,念咒语,喝之前要念咒语,他们忘了念咒语……
说到底,清军和义和团打不下东交民巷,还是清廷的问题,他们压根就没想真打!
说起晚清的那些事儿就闹心,就说这攻打东交民巷这事吧,这本来就是清军在丢人现眼,就别给义和团扣屎盆子啦。
攻打东交民巷是怎么个情况呢?
慈禧向列强宣战后,满清朝廷下令荣禄攻打使馆区。荣禄这家伙,简直就是猴子请来的逗比。荣禄是怎么干的呢?
荣禄一边派出董祥福率领甘军围攻使馆区,一边派人往里送吃喝拉撒的各种生活物资——这特么是打仗吗?这就是小孩过家家,都不带这样玩的。荣禄都这样干了,董祥福的军队敢真打?
别看见枪炮声噼里啪啦响的很热闹。拿枪都是朝墙上开,只能往墙上打绝对不能对着洋人喽,那些死掉的、受伤的洋人,那是纯属运气不好——清军都在表演了,他们撞枪口上,那真没办法!有人要说了,清军出工不出力,我信。清军表演?我不信。
您还别不信,清军那是真的在表演。就说1900年6月20日到25日,清军架起大炮,四天内一连发射超过1200发炮弹,愣是连一栋房子都没炸塌,这样的技术也是很过硬啦(使馆怎么都炸不倒,使馆隔壁的肃王府给炸的烂烂的)。别看清军围攻了使馆区50多天,把使馆区房子外墙上,打下成千上万个弹孔,愣是没打死几个人。荣禄估计给清军下达了指使,洋人不能真打,炮声枪声是响给慈禧听的,听着热闹就好。
清军打仗不求行,表演很在行呀,还真有了一些战绩——不敢真的给英国使馆放火,就把英国使馆隔壁的翰林院里的大树点着了。得嘞,这波清军的最大战绩就是:把翰林院连带里面的珍贵藏书弄着火了,这些藏书里面就有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
说到这里,还有人不信荣禄派出去的清军是在表演。荣禄要真想灭了那波洋人,都不需要浪费枪炮子弹。围着就行,50多天时间,饿都饿死那些洋人了。这事情是不是很诡异?根本就不像是人那脑子想出来的主意。其实也好理解,慈禧呀、荣禄呀这些人,早就没了脊梁,就是想造点声势吓唬一下洋人,根本没有勇气真的得罪洋祖宗。
至于义和团,东交民巷使馆区这块,荣禄怕义和团一下子真把洋人干死了,早就遣派义和团到别的地方了。义和团基本没有参加对使馆区的进攻,只有零星不长眼的少数义和团人员路过,都被洋人和清军合着伙害死了。
所以说,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只有500洋人防守的东交民巷,这话纯属扯淡。荣禄好吃好喝供着洋大人,还拿枪炮没事当成炮仗放一放,几千清军还替洋大人们守着门,人家洋大人们获得好着呢。
义和团的拳民坚信自己喝了符水,贴了符号,就可以刀枪不入,没想到洋枪一响,人就倒下!自然吓得一哄而散,除了跑得远远的摇旗呐喊,谁也不敢上前,当然就打不下来了。
义和团运动距今已有121年了,在义和团进京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时,为什么十多万义和团无法攻破仅有400余洋人土兵防守的使馆区呢?答案还是由当时的知情者回答吧。
大学士徐桐的“豪言壮语”
徐桐是大清保守派顽固人物的代表,也是晚清最后的理学家。在凤云激荡,乌烟瘴气的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和几十万义和团信徒的生死相搏,他笑着说:“外国你有格林炮(新式的六管速射机枪),中国有我的红灯照。”
袁世凯利用义和团运动,左右逢源,由山东巡抚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志得意满赴京就职之时,路上就表态支持端亲王戴漪招抚义和团以抵抗洋人的上疏,就在这封“表态信”在官道上“飞一会儿”的时候,他的文案师爷湖北人徐抚臣派人快递一封私信与袁,信中紧急建议袁世凯切勿“随波逐流,我公一身功名消失,且恐未能保其身家也。”
为什么徐抚臣这个“当局者”没有遭“迷”惑呢?应该看到,徐抚臣虽然仅为一个吏员,眼光却未必低于袁世凯!
徐抚臣在信中说:“世界上的强国,就是英、俄、法、德、美、奥、意、日八国,以今天战败(甲午战争)之中国,无兵、无械、无饷、徒恃奸民邪教,手执大刀,杀洋人,焚教堂、围使馆,口念邪咒,不用枪弹,大刀一挥,洋人倒地,有此理乎?….(注一)
这封言辞犀利、情真意切的信,顿时使袁世凯惊出一身冷汗,立即追回还在路上“飞”的公函,袁世凯的头脑清醒了,决定采取保护洋人,剿灭团民的政策。
而徐桐大学士的作法,就是利用团民的生命和鲜血,达到废黜光绪,拥载新帝,对抗洋人的手段,这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集团策略。
以后的态势发展,证明了徐抚臣的看法是正确的。
有了文字命令 我才开炮
负责保护东交民巷的外国士兵只有400余人,而义和团与清军的人数达到惊人的数十万人之多,据历史记载,当时使馆区附近的民房屋顶、树木、寺庙、密密麻麻的都是义和团民,声势浩大!
端王戴漪见久攻不下,于是矫诏,在新建陆军中调来山炮营助攻,他们使用的“开花弹大炮,”是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进口的,威力惊人,一颗炮弹重几百斤,只要开炮,使馆区立即可以夷为平地!
山炮营的管带张怀芝却犹豫不决了,因为一炮下去,死伤无数,这个国际责任我无法承担,但是端王那头又咋个交代呢?
管带的叶子烟一杆接一杆的抽,最后找到顶头上司荣祿说:“大帅,你还是写一个炮击使馆区的书面命令给我,我马上开炮。”荣祿也不願意承担这个责任,不可能有文字东西给你。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希望大帅给我书面形式的命令!”张怀芝坚持要求。
荣祿无奈之下,含糊其辞的说:“你开炮嘛,反正让人听到炮声就行了。”
实在是高!智慧远远胜过38年后黄河花园大决口的一幕。
张怀芝立即亲自操炮,一番调试,瞄了又瞄,临门一脚,全部打在无人空地上。
端王府的戴漪,耳边响起巨大的炮声,他渐渐进入梦乡…..大使馆区毫发无损、建筑纹丝不动。
“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义和团
倚为主心骨的清军嫡系部队,尚且“首鼠两端,”义和团又是啥子情况呢?
熟悉义和团运动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这个组织的唯一动力就是排外!
他们坚决不使用任何西洋武器,也不存在啥子战术配合、组织联络。只是以人潮汹涌澎湃的阵势,在呐喊和鲜血的现场中,一槽一槽的倒在黄土地上,在义和团的大师兄口中,始终不承认是自己战斗力悬殊的原因,反而认为是洋人的邪术凶残!
义和团民究竟是怎样的战斗方式呢?具体情况见诸文字的东西留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一些文学作品,也有点模糊不清,影视作品更是镜头一晃就OK!
(义和团民的真实写照)
我引用1950年绵阳县所辖的彰明(现在江油市的一部分)县草坝场发生的由教匪头子张宗华组织“红灯教”(又称大刀队)进行的暴乱事件介绍:
……(叛乱的)“红灯教”匪驻扎在一个庙子中,内外挤满了200多人,手里拿着棍棍棒棒,刀矛石头,正在念咒、练教,烧香、画符、大声叫喊,设有岗哨。
见到解放军来了,他们狂叫:“解放军缴枪不杀。”成群结队向我们冲来,贺连长下令开枪,于是机枪、步枪、冲锋枪一齐开火,教匪群中五、六个人被击中倒地,“红灯教”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神话破灭!叛乱平息,从此再也没有人上当受骗了。
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当年义和团民攻打北京使馆区的情况,也和上述情况一样,只是两者的关系不同而已。注二
结语
回溯一百多年前的那场灾难性事件,使人的心情十分感慨,制造这场灾难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们,最终以签订辱国丧权的《辛丑条约》为代价,把旧中国深深的拖入了灾难性的深渊。
注一,见天津社会科学院编巜袁世凯奏议》上,第352页。
注二,见巜涪城区文史资料选選》第158页。
因为平常习惯用嘴喷,到战场上改用刀就不好使了!
关键原因:一、义和团装神弄鬼、以愚昧虚幻对阵洋枪洋炮,无疑于自杀;二、满清高官、将领心怀鬼胎,暗中使坏,把德国大炮故意调错射程,当了猪队友。
分别截取两个场景作为例证。
一、义和团装神弄鬼、以愚昧虚幻对阵洋枪洋炮
义和团虽然人数众多,但多愚昧虚妄,寄希望于装神弄鬼的刀枪不入、神灵附体、符咒药水之类的把戏,糊弄时下文化水平低、科学知识少的中国老百姓可以,对阵洋人的洋枪洋炮,无疑于送死。
一个名叫陈恒庆的帝国官员,家就住在西什库教堂附近,在义和团攻打教堂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爬上墙头观战。陈恒庆把的见闻记载下来,其中的古怪离奇令人瞠目结舌。
义和拳和虎神营士兵,日日围攻,我亲眼看见。教堂里洋人、教民大约有三四百人,只有数十支枪。义和拳带着煤油柴草,在外面诵念咒语来烧教堂,教堂没烧起来,于是传出谣言,说教民用女人经血抹在瓦上,而且把女人经血装在盆里,埋在地下做镇物,所以义和团的咒语被破了,不灵验。
大学士启秀跑去向端王、庄王献计:“这些义和拳,道术太浅了,不行。五台山有个老和尚,道法最高深,应该飞檄请他来破洋人。”
于是专门派快马去请,十天大和尚就到了。
启秀在军机处庆祝:“明天就太平了。”
别人疑惑,问:“为什么?”
启秀说:“五台山大和尚已经来了,只要把教堂毁了,天下就太平了。”
听到的人都暗暗偷笑。
大和尚住在庄王府里,先挑选了数百名精壮的义和拳民,又选了几十个红灯照女孩。大学士刚毅亲自陪同拣选。
选好后,庄王问大和尚:“什么时候攻打教堂合适?”
大和尚掐指算了一阵,说:“今天三点钟是最佳的吉时。”
庄王又问:“骑马还是步行?”
大和尚闭上眼睛,说道:“骑王爷您的马,准备一把大刀。”
大和尚骑着大马,手执大刀,率领义和拳进入西安门,红灯照跟在后面。大学士刚毅也用红布缠腰缠头,步行跟随。
西安门里有两座当铺,早就被匪徒抢掠一空,大和尚暂坐里面,静待吉时。座前摆上一壶酒,一盘菜,自斟自饮。刚毅和义和拳站在院子里等候。
快到三点钟,陈恒庆爬上墙头看热闹,家人阻拦他:“枪弹飞来多危险!”
陈恒庆说:“今天就算拼上一死,也要看完这出戏。”
不久,只见大和尚一马当先,带领义和拳直扑教堂,指挥放火。
教堂里突然数枪齐射,正中大和尚要害,立即坠落马下。
义和拳一些大师兄冲在前面的,也被打倒一片,后面的急忙四散而逃,几个人冒死把尸体拖了回来。
有好几个红灯照小女孩被踩踏而死,非常可惜。
义和拳把尸体拖回庄王府,路上跟人说:“大和尚和大师兄们暂时睡了,我们准备用神咒唤醒他们。”路上的人悄悄说:“他们恐怕是长眠不起了。”
这一魔幻般的场景,是当时大清帝国兵荒马乱、君臣六神无主、拳民愚昧无知的集中体现。大清帝国的重臣:军机大臣启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载漪、步军统领载勋,带领正规军和义和团合力攻打洋人使馆不下,竟然请来五台山的“法力”无边的大和尚。
一方是在现实中作战,一方是幻觉中作战。一方在屠杀,一方在自杀。
二、清政府高官、清军将领心怀鬼胎,暗中使坏。
另一个场景则表明看起来很真实,但背后却很诡秘,造成了清军大炮猛轰一夜洋人毫发无损的战争奇迹。
1900年,孱弱的大清帝国罕见的强硬起来,发动了对外国使馆区的进攻。这场发生在大清帝国首都心脏部位的战斗,可谓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强悍的力量:大清正规军主攻,义和团助攻,两支不断互相攻杀的力量,终于在太后的眼皮底下暂搁龃龉、兄弟阋墙,共同发起了对东郊民巷里洋人使馆的猛攻。
当时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计有450名外国士兵,475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2名公使,还有躲进使馆的两三千名中国教民。进攻使馆区的,是甘军董福祥部约万余人,武卫中军一部,以及义和团民万余名。
但无论兵力、地形、后勤保障都远占优势的大清军民,英勇攻击使馆,新式步枪、大刀长矛、腰刀宝剑,煤油喷管、招魂幡都使上了,甚至还请来了五台山大和尚助战,但尽管死伤无数,却数十日仍未攻克。
端郡王载漪急火攻心,于是以上谕的名义命令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立派开花炮助攻。所谓”开花炮”,是一种刚从德国进口的新式大炮,一颗炮弹重达数百斤。
德国大炮架上了城头,一切射击准备均已完毕,就等一声令下。载漪仿佛已经看到了洋人举起白旗投降的样子,自己也能成为近百年来痛击蛮夷第一人。
武器再厉害,也要靠人操作。大炮再威猛,也得看人怎么用。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旅长,毕业于中国第一所新式军校——天津武备学堂,是当年为数极少的新式军官,是帝国军队里的精英人物。
所有的人都在等着开炮的命令,可张怀芝一直琢磨:炮一开,一切后果就得由他承担。要是洋人真的全被灭光,那也就罢了,兴许自己还能成为灭洋的功臣。但是,他亲眼看见,就在攻击进行的时候,一位清廷高官亲自押送来一车水果,宣称:太后恩典,赏洋人消暑果品。更离奇的是,攻击最激烈时,又一位帝国大员冒着枪林弹雨来到战斗最激烈的北御河桥边,竟然树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保护使馆!四个大字刺得人眼疼,更让人心乱:到底是要打洋人,还是要保护洋人?
张怀芝反复揣测太后的心思:耍个聪明人都看的明白的心眼,一面暗下命令攻打洋人,一面派人笼络洋人,打赢了固然最好,打不赢,也能说是手下军队或者义和团自行其事,擅自攻击洋人使馆,跟我老佛爷无关,随便拉个替罪羊就是。
张怀芝命令暂缓发炮,径直跑进顶头上司荣禄家里,要求荣禄给他写一道发炮的命令。御封练兵钦差大臣、节制武卫诸军的荣禄,支支吾吾,东拉西扯,就是不给他这张白纸黑字。
这两位不紧不慢,话中藏话,互设圈套,绕来绕去,最后僵持起来,一个无论如何也不愿写这样的命令,一个没有命令就死乞白赖不走了。茶喝完了再上,话说没了再找,就差找个戏班子唱上一场了。
最后,荣禄含含糊糊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横竖炮声一响,里边是听得见的。”张怀芝仅仅愣了一下,即刻明白了”里边”指的是皇宫。
分统大人一点就通。荣禄没说不准开炮,也没有下令开炮,他只是说大炮发射之后所发出的声音,只要皇宫里的太后能够听见,那就算执行上谕了。
从荣府告辞出来,张怀芝飞快地登上城墙,亲自查验德国大炮,发现了大炮的炮位不准,亲自测定后,炮弹精确地命中了使馆区一块无人的空地。
战后,洋人死者寥寥,而中国军民骸骼狼藉,遍于东郊民巷口。
战后的使馆外墙,枪眼遍布,但绝无大炮轰击痕迹。在使馆内的洋人回忆:”幸中兵不明算法,长短远近,酌量不准,每从城墙穿过,至城外始落。”
上谕、军令、天命,呐喊、鲜血、人头,炮火、尸体、废墟,前后数十日苦战,东交民巷始终不曾攻陷,而不久之后,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就攻破北京,烧杀辱虐,尸积如山。但在联军开列的必须惩办的帝国大员的名单中,既没有名义上指挥帝国军队攻击使馆的总指挥荣禄,也没有具体指挥开炮轰击洋人使馆的张怀芝。
八国联军在北京肆意杀人
张怀芝后来官至安徽巡抚,到了民国官至山东督军,甚至还在徐世昌政府内当过参谋总长。
结语
综合来看,当时对洋人使馆的攻打,中国军队和义和团虽然人数众多,后勤充足,但毕竟是一场热兵器与连冷兵器都算不上的魔幻式武装攻击的较量,结局只能一方是屠杀,一方是自杀。
参考文献:
1.罗惇曧《拳变余闻》,引自辜鸿铭、孟森等编著《清代野史》第一卷,巴蜀书社。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3(英)萨维奇·兰德尔《中国与联军》,陈克立译,引自北京市政协、天津市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津蒙难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4.《1901》王树增
1900年夏天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主力是清军,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义和团。
对使馆的围攻开始于6月20日下午。根据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报告,“下午4时正,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对北京各使馆的有组织的进攻”。比利时公使7月25日致驻津领事密信中说“直至本月16号,华兵尽力攻击,我等竭力抵抗”。美国公使康格在密信中说:“华兵奋击共26日……中国兵约死2000余名”。这三位驻华公使的报告或书信中只谈到了清军进攻使馆而只字未提义和团。
清廷官方文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上奏称:“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7月5日御史郑炳麟奏称:“连夜虽枪炮施而东交民巷洋兵盘踞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剋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尽管朱祖谋主张保护使臣,郑炳麟主张扫平使馆,但是二人都视清军为攻打使馆的决定性力量。从以上的中外文书可以看出,攻打使馆的主力是清军而不是义和团。
围攻使馆的清军主要是荣禄掌握的武卫中军和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其中武卫中军成军时间较短,训练不足,而且武器装备不全,这就使得他们在攻打使馆区时力不从心;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由早先的甘军整编而来,战斗力强,但当时大部都在北京城外作战阻击联军,只有部分参加了围攻使馆的作战。此外使馆区房屋众多,街巷错综,使馆卫兵利用这一特点建构了良好的防御工事,有效地阻挡了清军的进攻。但是后来使馆区弹药粮食消耗甚大,人员伤亡很多,如果没有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光绪两宫西逃,使馆区应该会被攻陷的。
义和团在世界史上就是场笑话,我之前也回答过,义和团的确有积极意义,它展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野心,打破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野心,是农民阶级的爱国运动,他所展示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的爱国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钦佩。但这次运动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推荐看看走向共和这这个剧,长枪大刀,高喊神功保佑,就发起无畏冲锋,这样的军队除了勇气之外一无是处,无组织无纪律,甚至里面混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武装势力,导致义和团的名声在后期迅速下降,在后期我们称义和团的军队为拳匪,这样的军队最终必定成不了大器。更谈不上攻破由列强镇守的北京东交民巷,别说五百人只要有几挺马克沁,几个人都能守得住,更别提对手是完全没掌握近代军法的庄家把式。
我们以史为鉴,要全面看问题。义和团有恶劣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我们要想不重蹈覆辙,就必须自己强大,才能不受人欺侮。
世界上唯一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国家,就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慈禧太后于1900年6月21日做出“万国宣战”的决定。
慈禧太后是多年的老政治家,为什么出如此欠缺考虑的决策呢?这跟维新变法失败后,洋人支持光绪帝,反对慈禧有关。
本来慈禧也不会这么冲动,毕竟枪炮不如人、军队素质差,但自从看到义和团的“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后,她开始有了大胆的想法,“有如此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
1900年前后,民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把矛头对准帝国主义,迅速在中国北方壮大声势,用暴力手段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西方来的传教士一旦被义和团抓到,往往就会被凌辱、酷刑甚至处死,他们寄回家的信件让欧洲人倍感惊慌,中国人被他们想象成为残暴嗜血的民族。
哪怕义和团运动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依然丑化中国人,甚至产生“傅满洲”这样的文学形象人物,这个虚拟人物连续100年被称为“最邪恶的中国人”。
回到慈禧太后的“万国宣战”现场,一面是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比、西十一国接到宣战,另一方面清军、义和团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
当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吓坏啦,各国使馆人员约500人、守军约500人、避难基督徒约400人,武器只有枪支没有大炮。
而进攻方具有碾压性优势,清军的主力是枪炮齐全的甘军,义和团有超过10万人包围使馆区。然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这么多人硬是打不进去……
清军拥有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按道理几发炮弹就能把使馆区砸出大窟窿,可是炮兵就是怎么也打不中目标。清军里的洋枪也没发挥作用,只听到阵阵枪响,就是不见洋兵倒下。
每天的亮点就是义和团冲锋,他们穿着红衣红裤,焚香礼拜后,一人一道符,高喊口号冲进巷子……洋兵发现后,一通射击,义和团留下一批尸体后撤。
更蹊跷的是,在战斗的间歇,慈禧太后还派人送西瓜、蔬菜、面粉、鸡蛋、肉类进东交民巷,生怕里面的人饿死。
杀洋人最积极的义和团感觉很沮丧,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杀北京城内的“二毛子”。他们还认为老百姓的“不洁”让神功失效,北京的义和团下令破解“令人家烟囱上盖以红纸,又令将粪桶倒置,插纸花于上。”
结果没有丝毫改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义和团冲锋总是被击退……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
为什么10多万义和团打不下500洋兵防守的东交民巷?答案就在慈禧那里,她后来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期,它位于北京东城区,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列强在东交民巷抢占地盘,设立使馆、兵营、警察署、银行、商务处等。
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里面建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据说当时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 。
后来,英勇的义和团曾多次攻击东交民巷的侵略者。为什么10万义和团打不下来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太后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其实是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列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的武力,而她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清朝主要的对付方法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用武力镇压,以及转移群众运动的目标。
慈禧太后就是采取最后一种办法,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外国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
于是他把义和团的领袖召进北京谈判,进行杀外国教士和领事,命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外国领事馆。
这种情形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许,所以直接引发英、美,法,德、日、意、俄,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据说慈禧想让“大阿哥”作为已故的同治帝的继承人,由于各国公使反对,而做罢了。
因此,载漪遂对外国人的干涉深为不满。次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蓬勃发展,他就利用义和团的“灭洋”口号,称之为“义民”。
清朝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并调董福详之甘军入京,会同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开始重视义和团的力量,由于北京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军机大臣荣禄等人的欺骗,使她感到不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利用义和团举义旗以攻洋人,是一种妙策。
可此时,她见义和团和清兵屡攻不下使馆区,心中暗暗着急。
在废黜光绪帝问题上,慈禧同列强之间存在激烈矛盾,她才最终决定利用义和团的仇外情绪,让义和团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使其两败俱伤。
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也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加强以慈禧为首的满洲权贵的封建统治。
不久,清政府发布“上谕”,承认义和团合法,宣布对列强“宣战”,下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下令董福祥的甘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协同”作战。
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西逃。途中,慈禧太后却宣布“剿灭团匪”,诬蔑义和团为“肇事”之由,为正本清源,必须剿灭之。
- 可以看出,至始至终,慈禧太后就没有抗战的决心
慈禧太后确实曾下令向洋人宣战,派遣董福祥的甘军配合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但当义和团取得节节胜利后,慈禧太后又开始帮助洋人剿杀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当时清政府内部,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明显地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应把义和团镇压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不再派兵进京。
这是对洋人的主和派,其代表人物是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大学士联元及太常寺侍卿袁昶等。
另一派则是以端亲王载漪为首的主战派。
清朝与各国开战后,仍在保护各国使馆,惩办“乱民”,慈禧等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慈禧导演的一场“攻坚战”,就是实现借刀杀人的毒计而已,以便扑灭义和团的熊熊烈火,清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以及西什库的天主教北堂。
而且,她下令由董福祥的甘军、荣禄的嫡系武卫中军,要与义和团“协同”作战。
其二、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在北京内城离皇宫不远、紧挨正阳门处,这里有11国使馆,和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西式饭店。此外,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宅子也坐落在使馆区内。
这11国是:英、美、德、法、俄、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荷兰、比利时以及西班牙。
当然,最强的是前面八个国家。它们当中,美国是美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日本是亚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其他六位是当时欧洲大陆所有的强国,也就是说,这八个国家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世界级强国。
天津清兵同义和团在紫竹林租界与联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
朱春山及其领导的部分义和团员,英勇杀敌,冲锋在前,受到官府奖赏。
廊坊之战,由于清军与义和团配合紧密,大败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此役打死打伤联军近300名。
于是乎,慈禧太后以为义和团勇气可嘉,可以利用,于是诏令京津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大使馆,并先后对各列强宣战。
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军已挖好战壕、筑好工事,做好了长期防守各种准备。
所以,尽管义和团众英勇进攻,不怕牺牲,甚至冲杀到阵地前,只能同敌人进行肉搏。
在多次义和团进攻之中,肃亲王府成为战场,几乎被沦为废墟。但是义和团的武器实在太简陋,所以火力不足,根本不能靠近敌人,更加不可能快速攻入使馆区。
其三、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
慈禧太后得知云集在大沽口的日、英、法、德、俄、美、意、奥八国舰队,已经攻占大沽口,正向天津进犯,而且将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犯北京。
她不禁勃然大怒,决心与列强开战,限令各国使臣立即离京回国。
不久,慈禧太后下诏宣战,命载漪、刚毅率清军,以及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企图迫使洋人就范。
此后,清武卫前军将领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战死,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通向北京的门户大开。
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则宣布“东南互保”,进而拒绝加入清廷与列强的战争。
传说义和团攻打外国驻京使馆,火烧外国教堂,杀了德国、日本使馆官员。
李鸿章感到北方局势混沌,故意推迟赴京的行程,并五次电奏。
他三番五次的请先剿灭内匪,再退外国兵,驻德大使吕海寰曾经致电李鸿章,请其早日北上,以维持大局。
李鸿章当即复电,他推脱说:拳民剿抚两难,衅端已成,是政府尚无主见,鸿即绕道前,无济于事。
而此时的慈禧用诡计,促使义和团猛烈进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意在使义和团身陷困境。
李鸿章看出慈禧意在陷害和利用义和团,将来不会有什么好处,托辞时间,但清廷授于他直隶总督之官来打动他。
李鸿章这才离开广州到了上海。但他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赶快入京,而是在上海停留下来,等待北方局势的明朗化。
而当时天津战役开始,天津失守,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当八国联军正向北京推进之际。东南各省居然搞什么互保活动,不愿意参与对列强的战争。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反对列强,是出于各种目的,而且仅仅是借刀杀人而已,后来她还帮着列强围剿义和团。
事实上,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当时,慈禧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借故拖延,暗地里却支持东南互保。所以义和团才打不下东交民巷。
关于数万义和团攻打东郊民巷而没有打下来这个事情,无数专家、学者都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文章说明过了。我再来补充一点:当时攻打东郊民巷的不光有义和团,还有大清朝的军队。坏就坏在,大清朝军队的手上了。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义和团外加上大清朝的军队拥有数万人之多,洋人的防守军队不超过千人,可是围攻了两个多月硬是没有打下来。这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了……
义和团运动这个事情大家已经是人所共知了,目前对其看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正确的、勇猛的、反帝的爱国运动;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是愚昧的、盲目排外的、是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的一场运动。
不过我对义和团的评价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蛊惑,然后又被慈禧给利用了,最终造成了一场巨大悲剧的发生。
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那是非常简单的: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了就丢弃之。一开始的时候,慈禧是坚决主张剿灭义和团运动的,后来由于列强干涉慈禧换掉光绪,慈禧又转而利用义和团来攻打洋人。
可是慈禧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庚子事件中八国联军把慈禧打败了以后,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就彻底翻脸了:下令剿灭义和团。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可是看到慈禧的态度,一开始把主和的大臣给杀了、后来又把主战的大臣给宰了。反正也没有准话,边打边看了。
不过在整个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件中,慈禧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大位可以随时牺牲一切人和一切利益,慈禧真正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大位而已。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义和团围攻东郊民巷的事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二是,为啥数万义和团加上大清朝的军队就没有打下:只有几百洋兵防守的使馆区呢?
围攻东郊民巷这个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前面分析过了,慈禧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对待洋人的态度那都是非常复杂的。慈禧一方面是非常痛恨义和团和洋人的;另外一方面又是想着利用义和团去教训一下洋人;还有一方面慈禧又是非常害怕洋人的。
慈禧痛恨洋人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洋人干涉了慈禧换掉戊戌变法失败的光绪帝,洋人这是典型的干涉慈禧的内政、触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了。
1900年6月17日,这一天决定了庚子事件的最终走向。因为在这一天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口的炮台,开始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进发了。
同时也在这一天,慈禧收到联军进军京城消息的同时,得到了一个情报:外国列强和洋人们要求她归政于光绪帝。
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话,慈禧得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联军到达京城以后,会逼着慈禧交出权力的。
于是乎,四天之后也就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一怒之下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十一国列强宣战了。宣战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德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了,这也是导致慈禧和列强矛盾加剧的原因之一了。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跑去围攻东郊使馆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1、对于义和团来说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他们本来就号称要灭洋的,他们认为使馆里面的洋人当然是最多了。
2、慈禧当时对待使馆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是想教训一下洋人;一方面又想不能伤了洋人,最好是把使馆里面的洋人扣起来当人质,这样就有了谈判的资本了。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持续数月的围攻东郊使馆的战斗打响了。
为什么数万义和团战士外加上万清军打了几个月就没有打下防守薄弱的东郊使馆呢?
东郊民巷内部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不仅有500洋人的士兵,还有400多使馆工作人员和大约2000中国教民,大约总人数有个2800人左右。除掉一些老人、小孩、妇女以外,能够战斗的人员大概在1000人左右。武器装备除了洋枪以外,重武器大概是:武装有3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
当时义和团的进攻人数并没有十万人,大概人数在2—3万左右,不过还要加上清军的几千人。义和团的装备虽然差点,可是清军的装备还是比较先进的,例如:洋枪是人手一把、还有克虏伯大炮多门等等。
试想一下,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实力悬殊之下,义和团和清军要是全力以赴、不计生死的进攻的话,估计十个东郊民巷都打下来了。我认为最简单的打法就是:围而不打、每天用大炮轰就行了,洋人就是被炸死、困也给困死了。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什么打了两个多月,东郊民巷就没有打下来呢?
原因一:义和团的战斗力实在是有点差
义和团发展到后来的时候变成了:乱七八糟的存在了,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统一的战略、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战的存在。
洋人的武器装备与义和团也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义和团往往发起的都是盲目的冲锋,洋人排枪一放就不敢再次攻击了。义和团里面都是搞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这些东东,在洋枪面前简直就是无所遁形、充当靶子的角色了。
东交民巷义和团士兵在与洋人士兵交战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众的义和团士兵身穿红衣红裤,焚香祭拜每人持有一道黄符,拿着大刀长矛高喊着口号冲锋,然而面对义和团士兵的冲锋,洋人一通射击之后,义和团便只能溃败而逃。
毕竟义和团人员不是真的“刀枪不入”,根据相应的史料记载,近乎六十余天的攻击,义和团自身伤亡异常的惨重,而洋人仅仅才被打死四十多个人而已。
原因二:慈禧并没有真的打算和洋人彻底的翻脸
慈禧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以及庚子事件中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她一面想着要教训一下洋人、一面又不敢彻底的得罪洋人。
慈禧原本的打算是把东郊民巷完好无缺的攻下来,把里面的洋人当作人质的。这样的话,等到八国联军到了之后,慈禧就可以用这些人质来进行谈判了。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后来说了一段话: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但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当时并没有下死命令给义和团和清军——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攻下东郊民巷的。
通过后来事件的发展轨迹来看,慈禧估计是非常庆幸的,如果当时把洋人都打死了的话,估计慈禧这个“祸首”就会被八国联军惩处了。
原因三:当时装备精良的清军不但没有真打,还积极帮助洋人脱困
当时攻击东郊民巷的有好几千的清军,这些军队的装备是非常靠谱的:人手一把洋枪、另外还有几十门克虏伯大炮等等。如果这些清军誓死攻击洋人的话,估计洋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守不住的。
不过当时打的不是真正的战斗,而是“政 治仗”了。此时的清军统领是慈禧的心腹荣禄,这哥们早就看出了慈禧的心理了——不是真打、而是假打。于是乎,荣禄开始打起了世界上最奇葩的战斗了,每天放放空炮、枪也是基本上对天开……
荣禄也是没有办法,他一面接到的指令是攻打东郊民巷、一面又知道慈禧不想和洋人彻底翻脸。荣禄自己肯定知道:慈禧无比强大的“甩锅”能力的,万一事后洋人追究起来的话,慈禧一定第一个把荣禄甩出去。
除了假打以外还有更加搞笑的事情:荣禄与使馆里面的洋人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清军不断多次停止进攻使馆,还不断地向使馆里面送去米、面、蔬菜和西瓜等物资。
说白了就是:荣禄知道慈禧是什么人、对洋人是个什么态度,所以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彻底地打下东郊使馆的。
这场持续六十多天的战斗应该是这样一种场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还不断地送补给;义和团的冲锋总是被击退的。大家在这里不是打仗,而是在进行一场表演而已。据后来当事人回忆说,这六十多天的仗打得很是无聊。
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可是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一直到八国联军的大军打到京城为止,东郊民巷还是牢牢掌握在洋人手里。
我想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义和团是真打,可是实力太差;清军不光没有真打,还不断地送补给给洋人,估计这仗再打两个月还是一个样了。慈禧对打不打洋人兴趣不大,能不能保住江山、保住慈禧自己的大位才是她最核心的目的——荣禄那是毫不保留的贯彻了慈禧的战略思想的。
这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个真实故事,以至于现在成了一个笑话被人常常谈起。十万的数字有些浮夸,实际上参与攻打西方列强使馆的义和团民众只有数千人。而驻扎在列强使馆的士兵也不仅仅是500人,还有近1300人的武装人员,可谓全员皆兵。
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始终无法攻占使馆区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并不想打下使馆区,不然也不会严格禁止清兵参与和往使馆区按时送粮食和蔬菜了。
1900年6月,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权者慈禧太后做出向“万国宣战”的决定,原因很简单,维新变法失败,列强开始干涉清朝内政,动摇了慈禧太后的统治。
正好赶上民间义和团运动兴起,又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在全国,尤其是京津之地焚毁教堂,殴打、甚至杀死传教士行动。
慈禧太后最开始的想法,也就是借这些“拳民”吓吓外国人的意思,目的是让列强知道,看看吧,清朝现在的统治还是民心所向的。
于是在6月20日,甘军董福祥率部执行了这一任务,他们负责开枪打炮,但最主要的进攻力量还是数千“英勇无畏”的义和团民众。
战斗一共持续了50多天,期间最奇葩的一幕出现了,慈禧太后的亲信、主和派军机大臣荣禄密令甘军“不可力攻”,董福祥接到指示后,只能命令士卒胡乱开炮放枪。
在义和团发起冲锋的关键时刻,竟然命令对义和团民众开火,致使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失利。就在战斗的后半阶段,清廷下令对使馆区“明攻暗保”,并把打出真火,开始自愿发起助攻清军将领实施调离。
眼看外国人弹尽粮绝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荣禄派人送去了瓜果、蔬菜、面粉、鸡蛋、肉类等生活物资,并捎信慰问使馆内的外国人。
为何会出现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现象呢?从慈禧太后出逃期间的解释得出答案:
“我本来就不想与洋人打破脸皮的,只是前段时间洋人欺负得我们太狠了,就咽不下这口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处处留有余地。若是真正由着他们(甘军和义和团)闹,区区一个使馆区哪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一国战争,赌上国运,只为争口气,这就是掌握帝国命脉的最高统治者的决断,是否太过儿戏了?在这里不否认慈禧有玩弄权术的本事,但在治理国家和外交上的能力让人不敢恭维,只能成为西方列强的笑话。
事实上,发生在1900年的东交民巷之战,保卫各国大使馆的外军防卫力量并不只有500人,而围攻东交民巷的义和团也根本没有达到10万人。
东交民巷之战,发生在1900年的6月20号,并在8月14号宣告结束,总共历时56天。很多人至今仍然质疑,清军投入了大量的军队和助战的义和团,为什么连几个大使馆都打不下来?
这个问题虽然很让人疑惑,但大家如果仔细看一下战前双方的敌我力量对比,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进攻力量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投入的武装力量总共有两支:董福祥率领的甘军,以及参与助攻的义和团。
由于甘军在多年前进行过整编,因此史书中清楚地记录了它的规模:22个营,约7000官兵。但作为甘陕回乱而诞生的这支地主武装,在缺乏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西式训练和现代武器装备的补给之下,甘军的装备和战斗力情况都不容乐观。
因为在围攻东交民巷的战斗中,这支标准的清朝正规军竟然还装备着大量的火枪和土炮,用这些物件去进攻大使馆那些现代化建筑,这是不是有点滑稽?
尤其是在8月14号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战斗中,号称有7000之众的甘军只在早上短暂地击退了沙俄军队的进攻,随后就宣告崩溃,董福祥也被迫在当天就率领残部保护慈禧一同外逃。也就是说,这支军队刚打了几个小时就支撑不住了!
也正因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容乐观,在董福祥进入北京、甘军被并入京城武卫军的过程中,对比袁世凯的新军和聂世成等人的武装可以在天津等要害地区驻扎,董福祥的军队却只能在京城内部游走,或者更简单的说,清廷对这支军队的定义也仅仅是维持当地的治安。
抓个小偷对付各少许土匪也就罢了,直接去打攻坚战?那你可太难为这支军队了!
至于围攻东交民巷期间,进入北京城的义和团究竟有多少人?由于义和团是一个缺乏组织性的松散联盟,这支队伍完全是由北方各个分坛所凑成的乌合之众,至今史学家也无法估算这支部队的进京人数,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义和团的装备堪忧,除了少数的火枪,剩下的也只有大刀和长矛,外加所谓的一身刀枪不入的功夫。至于人数,所谓的10万只是号称,实际上根本没有!
2、由于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完全是趁火打劫,他们在进城之后,根本没有将自己的重点目标放在东郊民巷。而是集中火力对周边的教堂和无辜百姓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洗劫,一时间在义和团的打砸抢烧之下,没有逃进东交民巷的传教士和教民死伤惨重,无辜百姓也有众多人等死伤。
至于东交民巷,人家压根就没想打,毕竟义和团这帮人也不傻,在洋人们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我们哪有胆子打?也正因为如此,在长达56天的围困战争中,被包围的这些亲历者所书写的回忆录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载他们曾经遭到义和团的大规模进攻。
那守卫东交民巷的西方列强的武装力量有多少?这在历史上是有着详细记载的:
1、由男女老少组成的教民约2000多人,去掉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女人和孩子,至少有数百名男性青壮年组成了临时武装力量!
2、欧美侨民623人,其中400人是男性,并且也武装成了武装侨民。除此之外,还有各国留守的陆战队和水兵共计409人,并配备了三挺重机枪和四门火炮。
从上述这些数据中,你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守卫东交民巷的列强武装力量也高达上千人以上,并且接近半数的人员都是标准的正规军,他们的个人军事素养完全要高出甘军和义和团不下十倍。这样的武装力量,再依靠着东郊民巷各种西式建筑所临时改造的军事堡垒,抵抗7000清军和数目不详的、犹如一盘散沙的义和团,那是完全绰绰有余的!
但比起进攻力量不足,更致命的问题还是来自于慈禧和清朝高层对攻打东交民巷的犹豫不定,这也直接造成了所谓的56天的围困战,根本就不是按照围困战的标准去打的。
1、6月20号到6月23号,这是东交民巷之战中最激烈的四天,然而这三天的时间里,外围上万名清军和义和团根本没有发起全力进攻,他们只是不断的向东交民巷开炮,每天的炮弹也不过三四百发,四天的弹药量也不过上千发炮弹而已。
由于相当多的炮弹是铁球的土炮弹,又要分摊到十几个大使馆的目标区域里,如此计算的话,这种炮击的杀伤力实在是可怜的有限!
2、从6月25号开始,考虑到这样的进攻可能会激起更大的矛盾,在慈禧的允许之下,清廷重臣刚毅甚至还向使馆区送进了瓜果蔬菜,别说是战斗,这连围困的标准都没有达到。
所以到8月14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伤亡人数仅仅只有195人,6%的伤亡比,东交民巷又怎么可能打得下来?
打不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慈禧根本没打算真的把东交民巷打下来。
对东交民巷的攻击实际并不猛烈
首先要更正问题里一个错误,东交民巷不仅有500士兵,还有400多使馆工作人员和大约2000中国基督徒,这些非战斗人员有相当部分也武装起来了,而义和团大约是2万多人。当然,如果从人数对比,还有义和团得到了清军的支援看,理论上打下东交民巷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实际上东交民巷遭到的攻击却很轻微。
当时在东交民巷的《每日电讯报》驻华记者辛普森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述了他被困东交民巷时的经历。作为一名记者,辛普森并非专业的战斗人员,但是在他的叙述中,居然出现了在东交民巷觉得“枯闷无味”,所以不得不找“消遣之法”,而他的消遣之法就是指偷偷溜出防线去射击义和团玩。
在遭到2万多人围攻的情况下,一个记者还可以清闲的溜进溜出玩射人游戏,这场围攻东交民巷的战斗有多儿戏可想而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慈禧并没考虑真的攻下东交民巷,否则一顿大炮过去早就拿下了。
慈禧从一开始就没真的想和列强撕破脸
慈禧这么做,无非是因为她并不是真的相信义和团,只是一面是义和团的兴起对她的威胁,一面是对洋人的痛恨,所以慈禧故意把义和团顶在前面对抗洋人。
当然,慈禧也知道洋人不好惹,所以并不会真的和洋人撕破脸,实际上即使在联军攻克大沽的时候,所谓的宣战诏书,也不过是劝说各国使馆人员立刻撤离,避免被拳民所伤:
中国与各国向来和好,乃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现在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贵使臣及眷属人等在此使馆情形危险,中国实有保护难周之势,应请于二十四点钟之内带同护馆弁兵等,妥为约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
慈禧都体贴到这份上了,怎么可能真的攻克东交民巷。
洋枪洋炮,是洋人轻易取胜的关键利器,再勇猛的义和团,靠血肉之躯和人海战,是永远战胜不了武器弹药的。中华崛起,必须要发展高精尖武器装备,抵御与还牙之神器,何惧任何外敌!
从古至今,慈禧是唯一一个敢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人,而她的宣战,很大一部分是受义和团的影响。
▲1900年东交民巷一部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彻底成为了列强眼中的肥肉,德国率先咬了第一口——强占胶州湾。之后,各国列强纷纷加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由此,无数的贫苦百姓除了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外,还要供养这些贪婪的外国人,义和团运动也因此爆发。
最初的义和团运动是在山东境内,目的只有“灭洋”,他们以封建迷信为手段,迅速组织了大量的人,既有贫苦的百姓,也有工商业者,甚至还有士兵和官员,以及王公大臣。
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非常排外,所以大力扶持义和团,并且为义和团改了口号为“扶清灭洋”,以此增加其合法性。后来,当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后,彻底看清义和团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所以对义和团运动极力打压。
受到袁世凯打压后,义和团成员走向了直隶地区。
1900年5月,清政府和洋人的矛盾逐渐加剧。各国列强要求清政府限制义和团的发展,并且准备向北京派遣军队。
6月10日,战和不定的清政府默许了义和团进入北京,大量的义和团成员开始蜂蛹进入京城。
进入北京城后,义和团成员根本就不敢动洋人,对于有500多洋人正规军驻守的东交民巷更是敬而远之。他们所谓的灭洋是针对“二毛子”,也就是售卖洋货的中国商人,以及信奉天主教的中国平民。
义和团进入北京时,英国人普特南·威尔写了一本《庚子使馆被围记》,此书以被害者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整个义和团运动。
在书中,他相对公正的分析了义和团爆发的原因,那就是洋人的贪婪和巧取豪夺打破了中国百姓的生计平衡,让大量的百姓丧失了经济来源。
当他们得知义和团进城之后,北京的各个教堂开始起火,无数家销售洋货的中国商店被烧毁。在大火中,中国商人不顾生命的去抢救可能幸免于火灾的物品,同时也有无数的乞丐在涌向废墟,很多人为此痛不欲生。
除了放火之外,义和团还会迫害一些信奉天主教,以及拥有洋人货物的中国人。
此时,很多东交民巷的公使开始组织救援队伍,他们出东交民巷准备营救这些已经信奉天主教的中国人。
普特南·威尔是第二支营救队,在营救的路上,他看到大量的中国人被义和团被虐待、殴打,甚至屠杀。6月12日夜晚,在一户中国人家中,所有的西洋物件被破坏,全家中十三口人被屠杀殆尽。
▲进入使馆区的中国天主教徒
6月14日时,德国公使克林德指挥军队击毙了20余名义和团成员。
6月16日,京城四千余家商铺被义和团焚毁(一说是一千余家),此时,慈禧下达了解散义和团的命令。不过,慈禧随即又收到了假情报,让他还政于光绪,于是慈禧态度大变,准备和洋人大干一场。
事情越来越乱,无数的中国商人,中国天主教徒涌向使馆区。
6月21日,慈禧对十一国宣战,并且悬赏捕杀洋人,战争奇观也由此开始。
▲进入使馆区的中国天主教徒
由于深受迷信思想,义和团的所有军事行动都逃离不了封建迷信的仪式,他们以喝符水、念咒语、请神仙的方式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大教堂。
成群结队的人围攻使馆,失败后以洋人会妖术为由,开始施展刀枪不入的法术。结果,一旦前排被洋人的机枪击毙,一大群人立刻做鸟兽散。
西什库教堂也是如此,此地仅有洋人守卫几十人。在义和团围攻的途中,晚清顽固派大臣,礼部尚书启秀企图用佛门圣法击溃西什库教堂的法术,于是请了五台山上的和尚下山。和尚自称关公下凡,骑着马就冲向了教堂,一声枪响,只有那匹“相对聪明”的马活着回来了。
▲签订辛丑条约
无独有偶,在天津,有一次大量义和团冒雨出战,当三名洋人拿着枪出战时,所有的义和团成员立刻反向而逃。口中不断地说;“下雨天,正好可以回家种地,何苦受这罪”。
最终,我们看到,在京津地区整整60多天的义和团运动中,受伤最大的不是洋人,而是中国的百姓。反观东交民巷使馆内的洋人,仅有43人被杀、152人受伤。
历史上根本没有“十万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这回事。
长久以来,包括我们的历史书上都写着“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这么一个事,但这个事是不存在的,没有发生过的。自从1992年北大教授林华国考证之后,早被史学界承认了。
义和团于1900年6月上旬进入北京后,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外城。从6月12日起,他们开始焚烧教堂,但并未曾对使馆进行攻击。根据英国外交官朴笛南姆的日记记载,6月12日有数名义和团成员在英国使馆外徘徊,使馆武官克林德带人冲出使馆,抓获一名团员,其余人逃走。6月13日起开始有大批义和团成员在使馆外聚集,窦纳尔公使后来回忆道“我们为抵抗进攻做好了准备,但直到第二天晚上,没有发生任何重要的事情。”
6月14日晚间,义和团发动了唯一一次进攻,但进攻人数不超过百人,被使馆轻易击退。
6月16日,慈禧命令荣禄“速派武卫军中得力队伍,前往东交民巷一带,将各使馆实力保卫”。清政府的总理衙门也将这个情报通报给了各国使节,征求他们,荣禄的部队该如何在使馆内驻扎。此后使馆一直处在清军和洋兵的双重保护下,义和团根本无法靠近。
那在义和团之外,有没有人发动对使馆的进攻呢?当然有,只不过,进攻的是清军。
是不是很奇怪?慈禧一面派荣禄的武卫军保护使馆,一面又让其他清军(主要是甘军)进攻使馆,自相矛盾嘛,怎么回事?
这就是慈禧的老谋深算了。清政府一方面派兵攻打使馆,一方面又怕将外国人惹急了会妨碍将来的和谈,而且李鸿章为代表的一大批封疆大吏对与洋人宣战是执反对意见的,所以清政府将攻打使馆的责任推到义和团的头上,一再表示自己是要保护使馆的。还有不少人主张将使馆人员全部杀死灭口,以便将来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义和团头上,这种心态在清朝官员心里不占少数。
所以,攻击使馆的是清军,和洋人一起保卫使馆的也是清军,真是滑稽。这也是为什么打不下东交民巷的原因了。
《庚子使馆被围记》是当时住在使馆内的英国人写的,全书没提过义和团打使馆,要是有这事,怎么可能不记载呢?
还有一本书,是教民鹿完天的《庚子北京事变记略》,鹿完天是现场目击者,他也只记载了清军进攻使馆,丝毫没有写义和团。要知道外国人和教民都是仇视义和团的,要是义和团真的进攻使馆,不会不提的。
攻打使馆的场面看上去十分热闹,清政府的甘军连火炮都用上了,还占领了比利时和荷兰两国使馆,之后围攻意大利及奥地利使馆。
可是事实是,比利时、荷兰两个使馆的洋人早就撤走,这只两幢空的建筑。清政府为了推卸责任,将攻打使馆的锅让义和团背了。
清末一些记述义和团运动的书籍,多是出自反对义和团的官绅之手,他们也乐意将这个锅交给义和团来背。
下面咱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是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能不能成功?我认为有可能成功,但代价肯定会很大。
义和团兴起于农村,团员根本没受过训练,战斗力上是“战五渣”。他们聚集在一起,都是靠教坛聚集,推选一位“大师兄”指挥,经费什么的更是统统没有。
义和团每个坛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无隶属,组织松散,号令很难统一。
东交民巷的外国人约有四千名,其中有战斗力的有两千多,且有洋枪上千枝。义和团的武器五花八门,大刀,降魔杵,飞刀,火枪,甚至还有捆仙绳和金箍棒(这两样不是法宝吗?),双方武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是义和团有人数上的优势,而洋人粮食不足,如果义和团能守住自己的防线,饿也会把洋人饿死,毕竟双方人数相差太多。
如果义和团主动进攻,必然要付出极大代价;如果他们能困住洋人,胜利的希望很大。
不过历史没有假设,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作者:金满楼
说起庚子年事,确实有太多离奇之处。
比如清军和八国联军在京津一带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但孤绝于京城、只有五百洋兵不到的使馆区却是屡攻不下,这可真是咄咄怪事。
这里先说一个笑话。话说慈禧太后的身边红人、武卫军统领荣禄得到攻打使馆区的命令后,他心里也是犯嘀咕,知道这事不好办。
为什么呢,不说慈禧太后可能是一时昏了头脑,而且还可能是被端王载漪等人给把持了,这万一把使馆夷为平地,公使统统消灭,事后追究起来,那可是要灭全族的!
于是,荣禄就故意让实力最差的董福祥的甘军去打。为什么呢,因为董部只有一些土制大炮,打不下来的!
不久,端王载漪也看了点门道,于是假借太后上谕调来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携新式“开花大炮”前来助战。
张分统也犯了嘀咕,万一这开花大炮一响,局势可就不可收拾了,于是他立刻跑到上司荣禄那,非要荣大人下个手谕作为命令的证据。
荣禄是个老狐狸,他不肯留下书面证据,又不好明说,只得吞吞吐吐透露一声:“横竖炮声一响,里面(宫里)是听得见的!”
就这么着,使馆区上炮声隆隆,结果却是全是空炮,怎么打得下!
讲真,如果当时要攻下使馆区的,别说一个,就是十个也不在话下。
据统计,当时使馆区的兵力尚不足500人,据意大利公使萨瓦戈记载,第一批使馆卫队为337人;德国和奥地利的卫队是6月2日才到达的,其中德国52人、奥地利37人。
综合下来,庚子年使馆卫队的兵力应该在450人左右。
此外,30名法国水兵和11名意大利水兵还被派去保护西什库教堂(北堂),所以使馆区的实际兵力大概只有400人。
就这么点兵力,又没有什么火炮,要想拿下还不是不费吹灰之力?!
那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拿下?
其实前面那个笑话并不完全是笑话,因为所谓清军围攻使馆区,倒不如说清军将使馆区与拳民隔离开,防止拳民攻进使馆杀光洋人!
当然,因为庚子年局势的复杂性,有那么几天慈禧太后确实下令清军攻打,但其目的并不是要对洋人斩尽杀绝,而是泄泄愤,略加表示而已。
其实事实很简单,慈禧太后不可能不考虑到使馆人员的特殊性,如果真的将使馆区夷为平地,那事态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由此,这才有了一边装模作样攻打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偷偷的给使馆区送去给养。否则的话,别说攻打,就是饿也把使馆区的那些人给饿死了!
至于西什库教堂(北堂)的那些传教士和教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由于没有得到清军切实的保护,北堂在庚子年虽然没有被拳民攻下,但也是损失惨重,包括法意士兵在内,死亡人高达数百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