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刘长佑是晚清湘军名将,连曾国藩提到他都自叹不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法国入侵时,积极练兵备战,而他曾经提出先发制人讨伐日本的计划,则因为慈禧太后的保守和目光短浅被迫放弃。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此时正值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时期,英法等国对摇摇欲坠的大清虎视眈眈,多次发起侵略战争,法国更是以越南为跳板,企图借此入侵。
法国的这个图谋,被湘军名将刘长佑敏锐地觉察到,为粉碎法国的侵略计划,刘长佑不仅主张援越抗法,还创立水师,练兵备边,使法国侵略者的图谋并未得逞。
不仅如此,在当时,刘长佑还曾提出一项主动远征讨伐日本的计划,以日本侵占琉球,违反国际公约法为契机,趁日本当时羽翼未丰,并未完全崛起时,先发制人。
在刘长佑的计划中,大清将分四步,对日本进行围剿,这其中,不仅有利用国际舆论来压制日本,还有出兵朝鲜来进行围点打援,更有直接出兵长崎本土,给日本造成致命一击的大胆计划。
如果刘长佑的策略在当时能够得以实施的话,即便是没能取得预期效果,但也能给日本造成重创,最起码也能减缓日本快速发展的趋势,不过,这项计划最终还是没能得以实行。
否决这个惊世奇谋的,是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慈禧太后看来,当时的日本完全不值一提,大清乃是天朝上邦,日本只不过是蕞尔小国,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等人认为,刘长佑对日本可能造成的威胁,有夸大成分,因此,慈禧太后想都没想,直接否决了刘长佑的提议。
但正是这个曾经被慈禧不放在眼里的日本,在短短十余年后,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让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遭受重创,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多年,即便是慈禧太后有心抗击,也没有像他这样富有前瞻性的名将了。
刘长佑有个外号,叫做“黑大人”,据说他生下来时,肤色栗中带棕,棕中有黑,因此才得了“黑大人”的外号。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刘长佑生于湖南省新宁县金城村,在当时,新宁只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地方,直到湘军的不断崛起,这里才为外界所知。
作为湘军楚勇的诞生地之一,新宁县在当时可谓是民风彪悍,当地百姓操练拳脚之风盛行,童年时期的刘长佑也是如此,在孩提时代就颇懂拳脚,从小就极富尚武精神的他,也为日后带领湘军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长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雅量过人,十二岁那年的某天晚上,他听到自家二楼有响动,等他蹑手蹑脚地上去后,发现一个小偷正准备翻窗户逃走,在制服小偷后却发现,这个小偷原来是邻村的孩子,于是,刘长佑并未过多为难他,不仅将他放走,还给了他一些银两,嘱咐他好好做工。
要知道,当时刘长佑只不过十二岁,但从他对待小偷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这个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道光十三年,十八岁的刘长佑参加了第一次考试,不过并未上榜,之后,他发奋苦读,又数次应考,但均落第,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刘长佑才以拔贡的形式过关,这一年,他已然三十一岁。
不过,他起初在仕途上,并未有太大成就,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晚清时期此起彼伏的起义给他的机会。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很快,太平军势如破竹,在次年进军湖南,素有镇压叛军经验的湖南官员江忠源成为了朝廷指定的平叛将领,而作为江忠源的同乡,刘长佑也1852年,开始跟随江忠源镇压太平军。
在此之后,刘长佑在镇压太平军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在江忠源战死后,刘长佑并未气馁,不仅在湖南当地对太平军和天地会多方打击,更是奉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远赴广西救援陷入苦战的曾国藩,并在广西当地,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击溃,刘长佑也因此升任广西巡抚。
一路平叛一路立功,刘长佑在这期间,将他用兵如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广西救援曾国藩时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让曾国藩都对他赞叹不已。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随着战功的累积,刘长佑也逐渐被朝廷重视,同治三年,屡建奇功的刘长佑受到同治帝的召见,这皇帝召见本身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般人都会借此机会,在去到京城后,拜会京城的权贵,拉拉关系走走人情,这样好为自己往后的仕途铺路。
但刘长佑却十分耿直,对于这种攀附权贵的恶习深以为耻,因此,在前往京城时,刘长佑什么都没准备,就两袖清风的前去觐见同治帝。
到了京城后,就有熟识的大臣劝他,应该先去拜会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并要准备厚礼,但刘长佑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见皇上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人,等等再说。
“从莅官来,未瞻天颜,不敢先拜客也”—刘长佑
这句话让恭亲王奕䜣对刘长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过在日后,他没少给刘长佑使绊子,包括刘长佑在同治六年被革职,都是恭亲王奕䜣等人暗中操作的。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治十年,刘长佑再度被启用,并在此之后,担任广东、广西巡抚以及云贵总督长达八年之久,在地方上,做出了不少政绩,也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而那个攻打日本的惊天奇谋,就是刘长佑在此期间向朝廷提出来的,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 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而其悍然侵占琉球,正是日本向海外扩展的第一步,刘长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主动向朝廷上疏,奏请出兵日本。
公元1868年前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还在社会、军事等方面学习并效仿西方,因当时日本政府定年号为“明治”,因此史称“明治维新”。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走上了向海外入侵的道路,而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于琉球国的渔民与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更让日本找到了借口,宣称琉球国渔民乃是日本管属之民,公然发动侵台战争。
对于日本的举动,清政府并非没有反应,先是与日本交涉,又派遣大臣沈葆桢赴台布置防务,但最终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清政府放弃了对琉球所拥有的宗主权,借助这个机会,日本在1875年更是强迫琉球国断绝与清政府的宗藩关系,并在1879年,悍然出兵攻占琉球,废掉了琉球国王。
此时的刘长佑,正在云贵担任总督,虽说身在边疆,但他对于国际形势却十分关心,而日本对于琉球的举动,刘长佑也十分清楚,熟悉国际形势的他,敏锐的觉察到,日本的图谋远不止此。
在他看来,侵占琉球只是日本的一个试探,目的就是试探清政府的反应以及英法等国会如何站队,如果清政府反应激烈,并且英法等国两不相帮的话,那日本就会暂时蛰伏,等到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但清政府处理此事的态度和英法等国的反应,让日本的侵略野心得到了加强,如此软弱的清政府,正是日本想要的。
鉴于此,刘长佑就认为,如果此时不对日本进行打击的话,那么等日后日本进一步强大,就会更难对付,甚至还会成为大患。
于是,刘长佑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写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疏,将自己的对于日本的担忧,以及如何应对详细的写在了奏疏中。
除了表述担忧以及痛陈利害外,刘长佑还结合当前兵力现状,详细的制定了进攻日本的计划,内容详尽到几乎称得上量身定做的说明书一般。
按照他的设想,先是由清政府出面,将日本侵占琉球的行为在国际上公开声讨,强调琉球是清政府的宗藩国,以此造成舆论,从而让日本处在不占道义的局面。
与此同时,向西方等国发布公告,断绝与日本的通商,以此减缓日本的经济发展。
其次,派遣领兵能力强的将领,从松花江出兵,奔赴库页岛(今属俄罗斯),这样就能在日本北部形成威慑,必要时还能直接从北海道出兵日本。
然后,在朝鲜布置一支大清的兵力,不仅能防止日本攻占朝鲜,还能支援进入日本本土作战的部队。
最后,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征调能征之兵,善战之将,组建水师,从宁波出发,在日本长崎登陆,直接在日本境内开战。
这样一来,日本即便是抵抗,也会因为多线作战而导致顾此失彼,而大清却会在能征善战的将士奋战下,取得胜利,甚至灭亡日本。
同时,刘长佑还提出,如果日本有小股部队流窜到沿海侵扰边境,也无需担忧,因为东南沿海在当时练军已久,且经验丰富,完全能应付过来。
可以说,刘长佑的这个计划,不仅详尽,而且实用,并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如果当时清政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的话,即便是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也会打击日本的气焰,那么历史也会因此改变,至少,不会被列强欺辱如此之惨。
但可惜的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拒绝了这份提议,也让清政府失去了一次重创日本的绝佳机会。
拒绝这份提议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在客观上,清政府远征日本有心无力外,更多的是,慈禧太后等人的固步自封。
其一,晚清时期,由于各地不断爆发起义,导致清政府一直是疲于应付,虽说湘军在当时十分神勇,镇压叛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对于清廷来说,对湘军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湘军的战斗力,但恨的是,湘军不是清廷的嫡系部队,在忠诚度上,就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湘军派系很多,并不仅仅只有如曾国藩、刘长佑等人,还有别人,如此多的派系,让谁去不让谁去?
即便是去了,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如这些远征的部队有异心怎么办?要知道在晚清时,清政府对这个问题向来就十分敏感,经常会进行分化,因此,也就不会放任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脱离本土作战,实在是怕啊!
其二,就是后勤,打仗要什么?要银子,而且是大量的银子,但在当时,由于不断镇压起义, 朝廷的财政本身就十分吃紧,再加上慈禧太后又十分奢侈,想方设法地进行挥霍,就更没有能支持起远征的军费了。
没有银子,还怎么打仗?总不能为了打仗,让慈禧太后受罪吧,那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
其三,对于日本的不重视,也是原因之一,在清政府看来,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虽说侵占了琉球但那是给英法等国面子,占了就占了。
大清可是天朝上国,不计较少那么点贫瘠之地,那日本即便是再怎么发展,又如何能与大清相提并论呢?
至于刘长佑所说的日本所能造成的威胁,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完全是夸大其词,甚至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言论。
因此,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之下,刘长佑的这份奏疏犹如石沉大海,没被任何人重视,更没有被采纳,也就被说实行了。
而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894年,这个被清政府轻视的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并将清政府用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不得不屈服在日本的武力之下,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自此,中华民族迎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就是为自己的无知和自大所付出的代价,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七年之久。
小结:
作为湘军名将,刘长佑的名气显然没有曾国藩等人大,但实际上,不管是他的用兵之道,还是他的为人,都在当时为人所赞叹,尤其是他对于国际形势的敏锐,可以说极具前瞻性,但他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却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被采纳,实属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日暮西山,腐朽的统治阶层很难会对这个大胆的建议心动,割地赔款能解决的事,干嘛要如此大费周章?所以,刘长佑的奏疏,也只能石沉大海了。
一
1881年,在云贵总督任上的湘军名将刘长佑长期在中国的西南边境镇守,他对法国侵略越南的野心洞若观火。在法军占领河内后,刘长佑向清政府上书,要求派兵消灭日本。
原因很简单,刘长佑的情报网非常发达。他得知法国正准备占领越南,接下来就会图谋台湾和日本。一旦清政府出兵消灭日本,就会沉重打击法国的侵略气焰。
早在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琉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被日本占领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冲绳。刘长佑认为,日本占领琉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如果清政府没有任何反应,接下来就会占领朝鲜,将来就会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鉴于此,刘长佑制定了消灭日本的计划。在洋务运动中,北洋水师名震天下,清政府的军队空前的强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第一步先派东北的军队逼近库页岛,从侧翼威胁日本。然后再派出军队,进入朝鲜,从西侧牵制日本。最后派出强大的北洋水师直接从日本的长崎登陆,杀入日本本土,消灭日本,收复琉球。
二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得到了实施。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更重要的一点,让法国看到清政府保卫疆土的决心,从而可以避免朝鲜、越南、缅甸、暹罗等大清的属国被法国吞并,也彰显了大清的国威。
尽管清政府没有同意他这个计划,但是他对法国人准备把越南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野心了如指掌。刘长佑还是做了积极准备,一方面修复了边境上的城堡,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援越抗法。
清政府为什么没有同意这个计划呢?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就是一个软蛋,早就变成了一只鸵鸟,整天把头埋在沙子里,装作什么也没看见。明明危险已经在眼前了,他们却不愿意做任何准备。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有实际上的困难,比如财政问题。在国内刚刚把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下去,各地百废待兴。但这时的北洋水师领先了日本10年,国力更是日本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消灭日本是最好的时机。清政府养虎为患,坐等十几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北洋水师一举歼灭,变成了亚洲第一强国。
三
当然,清政府不愿意出兵日本,还有自己的一个大大的私心。因为清政府从来就没有把西方列强当回事,清政府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一个政权。他们更担心汉人会崛起,从而把他们推翻。清政府认为西方列强不过是强盗,想从清政府这个地方占点小便宜,并没有推翻他们的打算。
早在康熙年间,施琅在收复台湾后,也曾向康熙建议,要求消灭日本。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台湾正式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消灭了日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海上边境问题。
但这个计划同样被康熙拒绝了,表面上看康熙是准备对西北作战,没有时间准备对日作战问题。实际上康熙是担心施琅会成为第二个郑成功,据海外自立。
清政府的八旗军都是陆军和骑兵,对海战一窍不通。早在东北老家的时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于占据海岛的毛文龙就没有一点办法。就是因为他们的骑兵越不过大海,只能在陆地上望洋兴叹。
施琅已经成功的攻下了台湾,他靠的是自己的军队。如果他又攻下了日本,就有可能把台湾和日本变成自己的领土,建立一个新国家。这就等于清政府多了一个比台湾还要强大的对手,康熙老头防患于未然,是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四
早在清朝建国之初,他们就明白凭借区区20万满族人是没有办法统治上亿的汉人的。满清贵族更是认为,他们最大的对手是汉人,只要把汉人死死的把握住,他们的帝国就是安全的。
因此在清政府的高层内部,正职都是满族人,那些干活的副职才是汉人,就是要用满族人来监督汉族人。对于八旗军和绿营兵,满清皇帝更是不会让汉人随意沾手,比如大名鼎鼎的年羹尧就是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纯正的满族人。
用慈禧太后的话说就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宁肯把自己的领土和财产交给外国人,也绝对不能便宜汉族人。整个满清贵族的奢侈生活都建立在几亿汉族人的努力工作上,如果汉族人造反了,他们的好日子就过到头了,就连命也有可能保不住。
因此虽然刘长佑和施琅的计划非常完美,对清政府也非常重要,但满清皇帝绝对不允许他们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就因为他们是汉人。如果这个计划有合适的满族军官去执行,这些狗皇帝一定会支持的。
刘长佑原是湘军鼻祖江忠源的部下,1854年1月,江忠源兵败庐州,投水自尽身亡,所募集的楚军归弟弟江忠义和刘长佑统领。随即刘长佑奉命进兵江西,救援坐困孤城的曾国藩,收复了袁州(今宜春),萍乡、临江(今樟树)等州县,累功擢升道员,赏按察使衔。刘长佑统军严申军纪,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是湘军中纪律较好的部队之一。
刘长佑攻临江不利,退屯新喻(余)。袁州三县民以长佑师不扰,争率丁壮助军,军复振。——王闿运《湘军志》
1859年,率部出走的翼王石达开进兵湖南,刘长佑奉命援湘,解永州、宝庆(今邵阳)之围,又一路追剿石达开部进入广西,平定天地会成员陈开、李文茂在太平天国发迹的浔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国,擢升广西巡抚。后历任两广、直隶、云贵总督,是从湘军中走出来的封疆大吏之一。他的部下刘坤一也历任两广、两江总督等要职。刘长佑以秀才从军,凭战功受朝廷重用,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在任期间,刘长佑在整肃吏治、减免赋税、振兴文教方面实行了多项举措,在改善民生、恢复经济、推广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多年沙场征战的生涯,使刘长佑对国防事业尤为关注。他历任两广、云贵总督,熟悉西南边境情势,意识到法国企图以越南为跳板,入侵内地。于是下令在边境关隘重修工事、整顿军备、派驻重兵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刘长佑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多项抵御法军入侵的主张,却未获得朝廷重视。1879年3月,日本向清朝属国琉球秘密派出大量军警,迫使琉球王今归仁王子交出政权。4月4日,日本宣布“废琉改县”,成为日本冲绳县。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琉球王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救援,可清政府自顾不暇,哪有精力管这档子事,仅向日本驻华公使提出抗议和交涉,最后不了了之。
有鉴于此,1881年九月十七日,刘长佑向朝廷提出了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他提出采用先发制人的方式,兵分三路。一路由陆军从东北出松花江占领库页岛,遏制日本西进;一路由水师从宁波、定海出港,杀向日本长崎;一路在东南沿海设置练军,以防日本袭扰沿海。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刘长佑《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
刘长佑提出的“亡日计划”如同此前抵御法国入侵的方案一样石沉大海。两年后中法战争爆发,持续一年多时间,结果是越南的宗主国变成了法国,西南门户大开。那么朝廷为何不采纳刘长佑的“亡日计划”呢?
首先,清政府国力不继,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精力来讨论先发制人的计划。其次,刘长佑的亡日计划缺乏实际操作的途径,远不如李鸿章后来提出的建设北洋水师,巩固海疆的计划。最后,刘长佑虽为封疆大吏,却并未参与机枢,提议得不到重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不过,“亡日计划”虽不可行,却可以使朝廷加强警觉,提前防备。刘长佑提出此计划是在1881年,距离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3年之久。假如晚清统治者能够加以重视,早做谋划,或许甲午战争时不致于输的一败涂地。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刘长佑的军事能力并不强,面对太平军、天地会、鲁西北农民等地方民变武装,仍然有过多次大败仗。
此时是老旧的官僚,虽任广东、广西巡抚、任云贵总督达8年之久,也只是保境安民,镇压农民起义而已。
刘长佑并没有同列强交过手,并不知道列强的军事实力。
在1881年,刘长佑提出对付日本的军事战略:他建议先发制人讨伐日本。日本迟早会吞并朝鲜,不若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之。自同治以来,朝廷讲究洋务,设立海防,习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正是其用武之时,倾中国之全力诛一日本,是有把握的。
刘长佑还有具体计划:“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今天看来,刘长佑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
刘长佑要求满清随便出兵,分别从东北、朝鲜和海上三路进攻日本,一举将日本击溃歼灭。
而谁都知道,日本早在20年前就建立了新式陆军,也就是明治建军。
刘长佑提出建议的4年前,1877年日本新式陆军刚刚进行了西南战争。
政府军约10万人,一举消灭了强悍的萨摩藩旧武士4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旧武士绝对不是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拿着武士刀和弓箭作战的,也使用大量火器。
这是一场现代化战争,吉次、田原坂两次战役中,政府军平均每天消耗子弹32万2500发,炮弹1000发以上;而萨军每日消耗子弹也达数万发。
战争中,政府军消耗枪弹3489万3500发,炮弹7万3700余发。海军消耗炮弹7139发,子弹14万7824发。
而这些旧武士的战斗力很强,而且不怕死,连领袖西乡隆盛最后都进行自杀式冲锋,受伤后切腹自杀了。
而日军并不是说只有10万政府军,而是使用10万人就足以胜利了。
实际上,日本早在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更别说1881年。
日本陆军可以动员至少一百万大军作战,而是装备新式武器。
不要说当时百战百败的满清军队,就算是英法等列强军队倾全国之力出兵,也难以有打赢登陆战的把握。
所以,满清登陆打赢日本,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另外,谁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想要打败日本就必须首先取得制海权。
而北洋水师是1888年才成立的,在1881年满清海军实力极为薄弱。
在3年后的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由于军舰存在代差,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
此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法军仅5人被击毙,15人受伤。海战中法军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
而日本海军虽然当时也不算强,1878年服役了扶桑号巡洋舰。严格来说,这是东亚历史上第一艘现代化铁甲舰。它的防御力和攻击力都很强:水线装甲带厚100-231mm, 炮房装甲厚200mm。主要武器为240mm20倍径克虏伯主炮4门,170mm25倍径克虏伯炮4门,75mm克虏伯炮6门(30倍径长管4门、短管2门),25mm4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7门,11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
排水量4000吨“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
相比起扶桑号,马尾海战的11艘中国军舰,总排水量只有9000吨,都属于轻型炮舰。
这些炮舰不但没有装甲,火炮只有47门(大口径火炮很少),还几乎都是落后的前膛炮(射速很慢)。
就算福建水师最强的扬武号巡洋舰,也是木壳轻巡洋舰,排水量仅有1500吨,没有装甲保护,船身都是木头。扬武的主炮是1门威斯窝斯150磅(口径190mm)前装六角膛炮,副炮为8门威斯窝斯70磅(口径160mm)前装六角膛炮,另有2门威斯窝斯24磅(口径约100mm)小炮。
表面上15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有9门,但都是非常落后的前膛炮,实战射速极慢,根本就不能同后膛炮相提并论。
可见,扬武号巡洋舰同扶桑号,压根没有可比性,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试问,满清靠什么军舰来争夺制海权呢?
更别说,当时日本已经开始全力扩充海上军备。
刘长佑作为一方大员,总督级的人物,竟然说出如此幼稚荒谬的军事战略,足可以满清人才多么匮乏。
这种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人,竟然还曾做过直隶总督,保卫京畿,可见满清的军政又多么垃圾了。
日本国家不大,但作为中国的邻国,在近代屡屡给中国造成了伤害,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这一次次挑衅和侵略让中国受伤不已。
其实,在晚清时期,有湘军将领刘长佑提出了“灭亡日本计划”,但清政府没有采纳。
问题来了,刘长佑的计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计划,为什么没有被采纳?
刘长佑提出的“灭亡日本计划”
刘长佑是跟随曾国藩崛起的一代名将,也是清朝的一方大员,曾经做过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
刘长佑是个考虑问题比较长远的人,由于出生行伍,征战无数,再加上出任一方大员多年,所以刘长佑对时局的判断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1873年,第二次法越战争发生后,刘长佑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看得出来,刘长佑对国防问题有着独到见解。
1879年,日本全面侵占了大清的附属国琉球王国,并将琉球设为了“冲绳县”。面对日本的行为,刘长佑在1881年提出了“灭亡日本计划”。
提出这个计划的逻辑假设是:日本国小,想要发展定会侵略,现在是侵占了琉球王国,其后定会侵占朝鲜,进而图谋东北地区。
清朝因为进行了好多年的洋务运动,有了自己的水师,修了自己的炮台,也有采购国外的坚船利炮,具备了不错的实力。所以,在刘长佑看来,最好的策略是在日本羽翼未丰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倾全国之力,全力一诛。
理由已经有了,那就是日本占了琉球,大清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日本。
面对整体情况,刘长佑提出了具体策略:分兵三路,一路从东北起兵,经过松花江,攻击库页岛,然后从北边攻击日本;第二路,经朝鲜,到日本,攻击日本西面;第三路军从宁波、定海出发,大量海军攻击日本西北长崎等地。三路军齐发,日本很有可能被占领。
刘长佑认为,就算日本不能被占领,但是能让外国列强觉得大清不好欺负,让外国对中国人侵略之前,能够有各种顾虑,这事也算成功了。
看起来,这分析和计划做得不错,但很遗憾,清政府给否决了。为何清政府会否决呢?
清政府不采纳刘长佑的“灭日计划”原因之一:日本并不好打
日本虽然国家小,但是日本并不是个软柿子,从历史来看,日本本土没有被中国各大王朝成功侵占过,曾经唐朝大胜日本,但那是在朝鲜的白江口。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的大部队被明朝李如松大败,但那也是在朝鲜。
元朝前后两次攻打日本,都已失败告终。明朝朱元璋本来也想攻占日本,在手下谋士们的劝说下,最后停止了攻日计划。可以说,在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没有日本本土被占领的情况,再加上路途遥远,在无尽的大海中,风险实在太大,一个不小心会让其得不偿失。
面对各种风险的存在,清政府最后拒绝了刘长佑的计划。
清政府不采纳刘长佑的“灭日计划”原因之二:钱粮还不够充足
在此以前,清政府战乱不断,先是鸦片战争,后是太平天国起义,紧跟着捻军起义,陕甘回乱,这五十年基本没安定过,这让清廷的银子是大把大把的出。虽说洋务运动充实了口袋,但是花钱的口子确实非常得多。
当然,最高管理者的花钱也是非常无度。综合下来,朝廷的国库实在有限。倾全国之力去攻打日本,打不打得过,不太好说,但万一有什么意外呢?大清该何去何从?毕竟汪洋的大海不是自己家的,谁知道啥时候犯病?
花上大把的钱,出上大把的人,还有巨大的意外可能性,清政府能答应才怪呢!就算勉强打赢日本,如果内乱再起呢?哪有余力去收拾?
所以,清政府最后决定放弃刘长佑的“灭日计划”,因为花钱太多,风险太大。
清政府不采纳刘长佑的“灭日计划”原因之三:清政府对外战争毫无自信,喜欢按部就班
刘长佑的计划,太疯狂了,完全出乎清政府的预料。其实,晚清政府真是外强中干,两次对外鸦片战争都是大败,可以说晚清政府对外征战,毫无自信。
在清政府眼里,只要不来我大清地界,你日本在外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断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自卑,对于倭寇,清政府不想惹,自我感觉也不好惹。否则,又怎会对琉球王国的占领不做任何行为表现呢?
事情的发展被刘长佑料中了,日本先占琉球,后来在甲午战争时期占了朝鲜。(过了三十多年后,又占了我东北大地。)
也许后来,清政府后悔了,早知如此,何不当初直接和日本提前打一仗呢?就算不能攻占,也会给予敌人极大的威慑。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刘长佑的“灭日计划”被拒绝,主要是:过去没有成攻占领日本的先例,钱粮不太够,对外战争无自信。
清朝朝廷之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几乎能改变历史的计划,主要跟他们当时的无能守成、缺钱少粮有关,至于这里面的种种细节,大家可以往下看一下。
首先,提出这个计划的人名字叫做刘长佑,他是湖南人氏、是太平天国爆发之后跟随曾国藩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人物。
在他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时间正好是1881年,那一年,他正担任着云贵总督的职位,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八大地方总督之一,权柄之重,少有人能及。
至于当时正身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之所以会提出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计划,主要跟清朝周边发生的两件事情有关系。
第一个促使刘长佑产生这个计划的原因
其中第一件跟清朝的藩属国琉球有关,在日本强大起来后,他们就逐步侵吞起了与他们临近的琉球王国。
日本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彻底吞并了琉球王国的,在此过程中,琉球王国的王室非常不愿意自己的江山被日本吞并,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向自己的老大清朝求救。
原本在琉球人的想法中,清朝是一定会出手相助自己这个小弟的,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洗礼之后,胆子竟然小了无数倍,在清朝的假装无事下,一直归属于清朝统下的琉球王国彻底成为了日本的一部分,最终变成了日本的冲绳。
正是由于这件事情的发生,让刘长佑深深发觉到了日本的威胁、产生了出兵攻打日本的计划。
第二个促使刘长佑产生这个计划的原因
至于第二个原因跟法国人对清朝西南边境的侵犯有关。
我们的西南邻国越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不停地受到了法国人的侵吞,在法国人张牙舞爪地侵吞下,越南大部分的土地沦落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而法国在侵吞了越南之后,他们的扩张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接下来,法国人率领着他们的殖民地军队和清朝边境发生了摩擦,意图从清朝这只大肥羊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这些事情,刘长佑是清楚看在眼中的。
由于法国和清朝的摩擦非常临近于日本吞并琉球王国的时间,所以刘长佑就产生了联想,觉得法国当时之所以会如此嚣张挑衅,主要跟清政府本身在琉球事件上的软弱有关。
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欺,刘长佑觉得正是清政府选择了向日本人妥协,在看到清朝如此软弱后,法国人才会如此嚣张地挑衅起了自己。
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刘长佑才产生了进攻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教训日本计划的细节
不过与提问中所说的不一样,刘长佑当时的计划并不是灭亡日本人,而是想出兵教训一下日本,通过向世界透露出强硬的态度,以打消列强们所产生的种种不好念头。
说做就做,在念头产生之后,刘长佑就上书朝廷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至于计划的原文我们就不列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简单的话语介绍一下刘长佑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
在他的计划中,他觉得日本入侵清朝藩属国琉球的行为是不正义的,清朝正好可以以这个事件为借口向日本出兵,在名义上占据了道义之后,列强们就不会对此事说什么了。
而如果清朝向日本出兵的话,则应当分由三步来实行。
第一步就是派遣一位有威望的大将率领大军从东北出发,直接跨海夺取当时正被日本控制下的库页岛,首先从北面制衡日本。
第二步则是在东北另外派出一支军队进入朝鲜,以阻止日本有可能从朝鲜登陆反击清朝。
第三步则是派水师部队从浙江的宁波、定海出发,一路直取日本的长崎,通过进攻长崎,而夺回被日本夺走的琉球王国,顺便在此过程中,教训一下日本对清政府的不尊。
刘长佑计划的可行性
从当时的状况来说,刘长佑的计划还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
因为虽然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进步,但是清朝本身的洋务运动也给清朝带来了不小的进步、清朝通过重金从国外购买而来的武器也极大增强了清朝本身的战斗力。
在他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日本的军事实力还没有超出清政府太多。
在19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清朝北洋水师部队威逼日本长崎而日本大气不敢喘一口的事情。
从这方面来看,清朝当时其实是有实力教训日本的,只不过由于清朝朝廷觉得要和日本作战所需的后勤供应实在太过于繁复、所要花费的钱财以他们当时的财政窘迫实在难以供应的原因,因此他们并没有同意刘长佑提出的计划。
所以说刘长佑这个计划之所以没有被采纳主要跟成本太大、清朝政府本身的软弱有关,还有,刘长佑提出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灭亡日本,而是想通过教训日本达到警示列强们的目的以及报日本的夺琉球之仇。
刘长佑那个灭亡日本的计划纯属脑洞大开的产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采纳,被否决了很正常。
刘长佑是湘军名将,参加过镇压太平军、张锡珠、宋景诗等义军的战事,后来曾经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81年,刘长佑在西南任职期间,恰逢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为了震慑法国,刘长佑突发奇想,认为趁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机会,主动对日宣战,以炫耀武力,让其他国家不敢挑衅中国。
然而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可谓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计划,清军将兵分三路:一路从东北出发,出松花江攻占库页岛,一路过鸭绿江攻击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宁波、舟山出发,以水师攻打日本长崎。
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刘长佑完全就把日本当成了太平军之类的流寇,大笔一挥就起草了这个方案,根本没用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式和日本的实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国就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约定库页岛归沙俄所有。按照刘长佑的计划从东北出兵库页岛,等于是向沙俄宣战,而不是攻击日本。
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建立的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日本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参谋部,组建了7个装备西式武器的常备师团,还建立了动员机制,战时可以动员几十万军队。而海军日本已经有了3艘铁甲舰和其他西式军舰,实力远远超过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以西南战事为例,日本出动了8个旅共计6万多的军队,海军也派出了各类军舰19艘。在决定性的田原坂战役中,11000人的政府军伤亡达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此时的清军虽然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编制还是传统的勇营体系,缺乏统一指挥,装备也混杂不堪,不仅冷热兵器混用,装备的步枪不同部队之间也不一样,后勤供应复杂。至于战斗力就更差了,连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常有败绩,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就因为被农民义军击败而被免职过。
而海军此时超勇、扬威两舰尚未回国,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真正能用的不过几艘蚊子船,实力和日本相差甚远。而且此时清朝的海上运输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运送大规模的军队前往日本。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刘长佑的计划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痴人说梦,如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可惜身不逢时,见意很霸气,以烂清之惨弱?,更本无实现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决意灭了倭国,大元忽必烈大帝时发动三十万大军渡海攻倭,不想一场神风挽救了??日本倭种,无功而灭。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帝也对倭国兴誓担旦,有意发天军攻阀,被大臣劝阻,晓以厉害国力民生,战船不济而放弃。有过了几百年,大清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向康熙帝谏言,意平定倭奴小日本??,以决后患,康熙帝因准格尔之乱和沙俄扩张又权衡利弊,终不成行。太可惜了,以康熙之英明神武也尚顾虑重重,时有天兵上百万,囯力雄厚,兵多将广,仍三思而后行,可见国随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到北洋水师建成初年,大清舰队八艘战舰,巡访日本,因海军舰员去吃喝玩乐,调戏了艺妓不付钱,产生打斗,有十余人受伤,归舰后,北洋舰队顾问英国人大怒,令调转炮口威摄下关,令日本朝野大惊恐慌万分,险些开战,但李鸿章及朝庭,以大局为重,不准开战,日方赔付了大量的钱才息事宁人,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当时日本更本无现代化舰队,和如此众多的大吨位巡洋战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个年代提这种荒唐的见议,有点自不量力,好高务远,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啊。
光绪七年(1881)九月十七日,湘军名将刘长佑递交了一份奏折给光绪,奏折的主题叫做《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其中主要陈述了如何应对法国和日本对清王朝可能造成的威胁。
刘长佑在奏折中,对于日本的态度相当强硬,他的态度是:日本人狼子野心,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击,灭亡日本!
1、刘长佑其人
这刘长佑是何许人也,为何敢说出这样豪气冲天的话呢?
1935年,湖南省选定湖南古今乡贤名单,刘长佑被选为30位贤人之一。
晚清两大定国支柱南曾北僧中的“南曾”曾国藩,曾经评价刘长佑: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中兴将帅别传》。
【曾国藩】
从实战到大佬曾国藩背书,都足以说明刘长佑此人军事实力一流,他不仅有长远的战略格局,还是位能征善战的勇将。
2、刘长佑的战略眼光
刘长佑写这封《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有三个原因:
一、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和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到此为止,中国收回了在伊犁地区的管理权,取消了《里瓦几压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的条款。
这次外交胜利,鼓舞了中华儿女从鸦片战争开始,内心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屈辱的感受。
二、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开展了十几年,清王朝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
三、刘长佑透过日本在朝鲜,法国在越南的作为,预料到它们今后必定会有更大规模的入侵,如果坐视它们壮大,一定会威胁到清王朝统治。
【刘长佑纪念像】
不得不说,刘长佑的眼光是相当长远,法国问题上他提出让越南王重用刘永福训练新军,再结合云南、广西两省的士兵来阻挡法国人的攻势,如此“非滇越并力以图,不能挽越国之残局;非水陆同时并举,不能阻法人之贪谋”。
在对待日本人,如何主动展开攻势,灭杀危险于摇篮的问题上,刘长佑提出: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
【对日海战】
这个计划翻译过来,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由皇帝出面昭告百姓,再联系西方不要运输物资给日本人,以此从经济和政治上断绝日本人的发展,这样一来,在刘长佑的设想中日本便成了被孤立的态势;
第二步,派遣大臣中有能力和威望的人,率领东三省的士兵到松花江,临库页岛,最后再派一支士卒到朝鲜,好彻底封锁日本人往西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步,封锁了日本人的退路后,再选择精通兵法、擅长水战的将领,从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样以来,清王朝便可以迅速占领日本本土。
看完这三条策略,是非常具备可实施性的,但很可惜“然法谋越南,长佑言之数年前,且历疏请备法,皆为李鸿章所厄”。
【中间的便是李鸿章】
刘长佑的措施之所以不被采用的原因:
一则是因为当权者并不把日本放在眼中;
二则是经历过几次赔款,朝廷的经费是非常紧缺的,故而他们不愿浪费经费;
三则便是经历过鸦片后,清王朝统治者一直把西方当作首要的敌人,却又不愿意和它们硬碰硬。所以刘长佑这种出动出击硬刚法国和日本的做法,在慈禧眼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他们不打法国,是担心法国的西式装备,而不动日本,是担心战局开启后,列强趁机对自己动手。
故而,这件事,也就干脆被压了下去。清王朝自以为躲过一劫的做法,其实正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引子。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完整计划,如果当时能够顺利实施的话,中国的领土可能更大,世界上也可能少了一个国家。
湖南人杰地灵出人才,而刘长佑就是其中一个,但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位人物的存在。刘长佑是清朝时期湘军的著名将领,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都对刘长佑赞赏有加,公开表示自愧不如,虽然有自谦的成分,但这位刘长佑真不能小瞧了。
嘉庆23年(1818年),刘长佑出生在湖南新宁,在他31岁时被选拔为“拔贡”,就是各地选拔优秀学子进入京城学习,毕业后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
从刘长佑的年龄就可以知道,他并非读书的料,从小对兵书感兴趣。清朝晚期各地起义不断,也给刘长佑创造出人头地(展示才华)的机会。
太平军兴起后,刘长佑就跟着同乡好友江中源为朝廷效力,在咸丰二年,刘长佑跟随江中源到广西镇压太平军以及天地会等反清势力。
从此之后,刘长佑就与镇压各种起义纠缠在一起,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大,相继在全国多个省份与太平军作战,也参与了围剿徐达开的战斗,由于在战场上指挥有方,根据战功被不断提拔。
咸丰11年,刘长佑已经被提拔为广西巡抚,可以说是封疆大吏。此后,刘长佑仍然被清廷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要职。
刘长佑对清廷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平定叛乱上,被称为湘军著名将领是有原因的,刘长佑在用兵上有独特的理解和方法,用兵谋略很深,经常能够出奇兵妙招,就连曾国藩都对刘长佑的用兵手段佩服不已、自愧不如。
曾国藩曾说“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足见刘长佑在军事上的造诣程度。
在乱世之中朝廷尤其需要像刘长佑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刘长佑并不因此而生出骄横之心,也没有像某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专权,刘长佑始终保持着谦和爱民的行为操守,算得上是当时难得的好官,后来也是因为刘长佑不懂得官场之道逐渐被疏远。
在清朝晚期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没几个,而刘长佑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有独到犀利的眼光。
日本作为清朝的邻国,悄然开始明治维新,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就强大起来,这引起了刘长佑的警惕。在清廷,刘长佑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时刻关注着法国和日本的形势变化。
公元1879年,这一年是清朝的光绪5年,是日本的明治12年,日渐强大的日本再也掩饰不住扩张的野心,而目标就是腐朽落后的清朝。日本出兵琉球王国野蛮武力占领,琉球是清朝的附属国,这无疑是向清朝宣战。
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此时的刘长佑正式向清廷上书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是趁日本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方法就是主动对日本开战,一次性消灭日本。
刘长佑并不是心血来潮随口一说,在他《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章中,详细分析如果默许日本吞并琉球,将来日本将会染指朝鲜、台湾甚至是东北地区。
所以刘长佑提出他认为唯一出路,主动出击消灭日本,即使是举国之力也要做,否则将是后患无穷。
在奏章中,刘长佑提出的出兵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广泛营造舆论声势,向世界各国揭露日本强行占领琉球的事实,与以欧美为主要成员的国家形成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以此来减缓日本发展的进度。
在利用世界舆论这点上,刘长佑的眼光是超过李鸿章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到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青年行刺李鸿章,而李鸿章就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件事来营造国际舆论,没有借此争取到有利的谈判筹码。
第二步:从朝廷中选拔精兵强将,从东北出兵,沿着松花江出海,兵锋直指库页岛,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地区对其形成打击。
第三步:在朝鲜的南部地区驻扎大清军队,主要目的是从西边遏制日本,在关键时刻或者抓住必要时机进入日本。
第四步:派大清水师从宁波出发,从日本的南边进攻长崎,这是灭亡日本计划的致命一击,将在日本进行登陆作战。
按照刘长佑的计划,大清的军队将会对日本形成三面合围的局面,最终实现终极目标。
刘长佑提出的计划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并且给出具体的方案,但是慈禧并没有同意这个方案。
清廷(慈禧)为何没有同意刘长佑的方案呢?
一是清朝根本就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仍然自诩为天朝上邦,而日本在清廷眼中就是蕞尔小国,对于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的清朝来说不值一提。
相反,清廷认为刘长佑的奏折内容有夸大日本实力的成分。让清廷惊讶的事情就是他们所忽略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短短十余年时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占琉球只是扩张的信号,是对泱泱大国的试探。
在刘长佑上书的第二年,他就因病回到家乡,但是刘长佑始终关注边疆的防务,听说清廷打赢中法战争却仍然签订不平等条约,刘长佑气愤到吐血。
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刘长佑已经去世七年之久,而此时的慈禧应该后悔没有警惕日本的崛起。
二是清廷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极力主张收复新疆,在经过一番争执后,左宗棠率军消灭阿古柏势力,直到光绪3年年底,收复新疆彻底胜利。
在清朝晚期,由于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连年都处于平定叛乱过程中,朝廷的财政收入锐减,同时还要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再加上白白送出去的银两,清朝的财政已经无力支撑更远的目标。
三是清廷认为海军的后续支援能力有限。清朝在建设近代化海军过程中率先建成的是福建水师,这也是当时清朝最厉害的海军,这是让清廷感到骄傲的舰队。
清廷是相信舰队战斗力的,但是毕竟是远隔大洋的登陆作战,在登陆成功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后续支援,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只能是功亏一篑。
让清廷引以为傲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开始不到半小时时间里,11艘战舰和19艘运输船就全部被击沉,殉国的水师官兵有760人。
光绪13年(1887年),刘长佑在家乡去世,享年69岁。刘长佑提出的灭亡日本计划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但是对于晚期的清朝来说颇有难度,已经腐烂的清朝已经不能支撑这样一个远见卓识的计划。
刘长佑敏锐地观察到了日本人的野心,所以建议朝廷先发制人,实施他提出的一个灭亡日本的计划,如果当时执行的话,那可真是惊天动地了。
那么,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是什么,最后实施了吗?
在说刘长佑的灭亡日本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他这个人。
刘长佑是湖南新宁县人,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1849年31岁的时候才以拔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只能说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在国子监混了几年,也没混出个人样,但随着太平军起义的爆发,刘长佑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离开国子监加入湘军。
后来,刘长佑南征北战,展示出了非常高的军事才华,还曾救过曾国藩,因此成为湘军中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官职也一路升迁,到太平军起义被平定的时候,已经是广西巡抚了。
后来,刘长佑因为平定了天地会和鲁西北农民起义,他的仕途也越来越顺畅,先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从1871年开始,刘长佑开始在广东、广西和云贵等地任职,时间长达八年。
这期间,刘长佑见越南被法国占领,并有侵犯清朝边境的野心,感到非常担忧,也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
比如说,当时法军准备进攻越南北圻,引起了刘长佑的重视,他便派遣军队以剿灭土匪的名义(当时越南土匪时常越境骚扰)驻扎到北圻,防止法国进攻,从而达到了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后来法军多次入侵北圻未果,便要求清军从越南撤退,朝廷迫于压力本想同意,但刘长佑上书提出,如果继续驻军在越南,可以起到“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的作用,但如果撤军返回,一旦让法军占领了北圻,清军边境就暴露无遗了。
最终,朝廷同意了刘长佑的意见,他又趁机提出,要想彻底消除隐患,就必须先发制人打击法军,并提出了具体计划,由滇、粤派三路大军深入越南,一举击败法军。
但是,清廷当时不愿意得罪法国,所以没有同意刘长佑的方案。
刘长佑仍不死心,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策略,既然朝廷不愿意派兵入越南,那么对内积极备战,对外则大力支持刘永福在越南抗法,并给予越南物资援助,必要的时候再出兵也是可以的。
刘永福本是清朝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被冯子材击败,逃到越南投靠阮朝,他率领的黑旗军战斗力十分彪悍,是越南十分依赖的一直军队。
不过,刘永福虽然投靠了越南,但他心还在中国,是一位爱国人士,也非常支持清朝帮助越南抗击法军,并且他本人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同法军作战,因此刘长佑才才提出让朝廷支持他在越南的活动,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
但是,刘长佑的计划还是没能被朝廷采纳,这就导致仅仅一年多之后,法国因为在越南逐渐站稳脚跟,所以很快就开始大举进攻北圻,这个时候朝廷才开始着急,于是派遣大军进入越南作战,中越战争爆发,但清朝其实已经十分被动了。
而就在中法战争爆发之时,刘长佑因为生了重病而开缺,返回家乡湖南休养去了。
刘长佑虽然生病了,但他也没闲着,而是主动请缨上阵杀敌,但被朝廷拒绝,刘长佑为此感到十分惋惜,心情一直都不太好。
从刘长佑对越南的策略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具有很好的战略头脑的,如果朝廷采纳采纳他的意见,中法战争的开战局势或许将大不一样。
但历史没有如果,刘长佑也没有因为朝廷不采纳他的意见而不再为国效力,就在他回乡后不久,他又提出了灭亡日本计划,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呢?
刘长佑高瞻远瞩,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他认为: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后劲不足,且国内资源匮乏,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必将对外扩张,攻占琉球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但这只是个开始。
刘长佑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认为日本侵略成性,历史上多次入侵朝鲜,甚至有入侵中国的野心,这种野心到现在依然存在。
以当今局势来看,日本攻占琉球之后,下一个目标必将又是朝鲜,一旦朝鲜落入日本人之手,那下一个目标就只有中国了,所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既然日本有入侵中国的野心,那为何不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先发制人,出兵将其消灭呢?
在奏折中,刘长佑还阐述了清朝的优势,他认为从同治时期开始,清朝就开始兴办洋务了,工业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还设立水师加强海防,建造炮台制造枪炮,军事能力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举一国之力与日本开战,消灭日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不仅如此,刘长佑还提出了具体的军事部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东三省的兵从松花江而出,进驻库页岛,成为攻占日本本土的第一路大军;
第二,让一支军队进驻朝鲜,攻打日本西面,这是第二路大军;
第三,选择一支精锐水军由一员大将率领,从宁波和定海出发攻打日本南面的长崎,这是第三路大军;
刘长佑认为,三路大军同时攻打日本,日本必将难以招架,只有等死的份。
刘长佑担心朝廷不同意,于是又提出,如果觉得不保险,还可以在东南沿海设立一支军队作为后备力量,并派人到琉球岛带领琉球人反抗日军,这样日本就是不灭亡,也必将元气大伤,不敢在觊觎朝鲜乃至中国了。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
在刘长佑奏折的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越南可以被列强蚕食,那为什么朝鲜,暹罗和缅甸不可以呢?我们必须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啊!
从战略上来看,刘长佑是难有的明白人,他的计划也堪称惊奇,但可惜慈禧太后最后没有同意他的方案。
那么,慈禧太后为何不同意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呢?他的计划具备可行性吗?
慈禧太后不同意刘长佑灭亡的计划,并不是因为她担心清朝打不过日本,恰恰相反,她觉得那时候清朝十分强大,日本只不过是个弱小的岛国罢了。
而慈禧太后之所以觉得清朝强大,是因为在此之前,左宗棠收复新疆,并通过谈判迫使沙俄帝国低头,将伊犁大部还给清朝,这是何等威武之事!
不过,慈禧太后认为清朝虽然强大,但也不是说打仗就打仗的,日本只不过是个撮尔小国罢了,攻占琉球只是一种试探,并不代表它就敢攻打朝鲜乃至中国,何必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劳师动众,越洋攻打日本呢?
再一个就是,慈禧太后认为刘长佑将局势夸大了,毕竟刘长佑之前曾是湘军将领,而朝廷与湘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谁能保证刘长佑不是在利用日本来把水搅浑,从而争权夺势呢?
尤其是当时湘军势头正盛,地方督抚大多出自于湘军,如果按照刘长佑的计划实施,真的将日本给消灭了,那湘军岂不是要骑在慈禧太后头上拉屎了,这是她能忍的吗?
所以,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不让湘军进一步做大,慈禧太后也不会同意刘长佑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不愿意再出钱了,之前收复新疆的钱粮都是贷款来的,如果再攻打日本,哪儿来的钱呢?
尤其是那时候国内起义不断,花钱的地方上实在是太多,而百姓民不聊生,已经没办法再交更多税给朝廷了,朝廷只能勉强维持,如果再拿出钱攻打日本,慈禧太后怕是要去吃土了。
其实,当时不光是慈禧太后反对刘长佑的计划,朝廷也不是很支持,主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水军的能力,而是担心后援能力不足。
当时清朝最厉害的水军是福建水师,是左宗棠在1860年建立了,拥有很多现代化舰艇和武器装备。
但一些大臣认为,福建水师如果远赴日本作战,那么就必须要强大的后援才行,不然就是攻下了日本,也无法长期驻守。
但问题是,当初福建水师创立的目的就是巩固国防,没考虑过远距离奔赴他国作战,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后援机制,所以朝廷认为不能让其攻打日本,这太冒险了,一旦失败那代价可就大了。
说完刘长佑灭亡日本计划未被采纳的原因,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如果真的按照他这个计划去实施,其实难度还是挺大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战的可能,就看清廷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了。
而事实证明,清朝当时确实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威胁,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朝才意识到刘长佑的计划是多么高瞻远瞩,但为时已晚了!
假如清朝当时真的按照刘长佑的计划攻打日本,会将日本灭亡吗?
虽然刘长佑的计划很美好,但清朝想要灭亡日本也是很难的,且不说清朝没有打一场大仗的钱,就是有,单从军事角度而言也很难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刘长佑对日本的真实实力认识还不够,那时候日本已经接近工业革命末期了,武器装备比清朝先进,尤其是日本海军十分强大,这在1895年甲午海战中就看得出来。
并且,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对军事建设的投入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这样的力度在清朝是不可能的,所以发展的不对等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了,也不怪刘长佑对日本认识不足,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在闭门造车,清朝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对外扩张的野心,而且日本很早就开始加大投入整兵备战、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了。
第二,清朝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尤其是善于海战的将领,至少没有一个将领证明过自己的能力。
而且,到晚清时期,清朝能够打仗的将领几乎都是汉人,但问题是清廷对汉人不放心,不愿意重用,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不如此,只不过后来没办法才让汉人搞团练罢了。
如果清朝攻打日本,清廷也不愿意使用汉人,道理其实很简单,清廷担心汉人跟日本勾结在一起来反对自己,尤其是在各地汉人起义不断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
并且,大家别忘了,后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的就是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你说清廷能不担心汉人吗?
所以,即便是像刘长佑这种能打仗且有战略思考的人,清廷也不敢用,清廷之前为何不敢用他对付法国人,也是有此考虑的。
第三,跨洋攻打日本,元朝在建立之初也干过这事,但最后几次都失败了,倒不是说元朝军队能力弱,而是对日本海域不熟悉,还遇到了恶劣天气,再加上日本本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确实难以攻打。
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清朝如果出兵日本,军事实力必须要远大于日本,而且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并将其解决才行,清朝有这个能力吗?
再者说了,日本这个地方地形特别复杂,民风也比较彪悍,为了保卫家园可以玩命,清军上岛后能认得清路吗,能跟日本人一个个去拼命吗?只怕是最后战胜了日本,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吧!
所以说,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要实施是很难的,而且未必能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刘长佑这个计划还是值得称赞的,毕竟能够看清日本的真实面目,并采取主动出击、防范于未然的策略,在当时可没几个人。如果刘长佑有机会将计划稍加完善,再将目标缩小一点点,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可惜的是,尽管刘长佑是出以爱国心才一再上书朝廷阐述自己想法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朝廷对他更加疏远了,自他返回家乡养病之后,就就再也没有被起用了,一直到1887年他69岁去世,也没能再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因此,从刘长佑的个人遭遇我们也可以发现清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些原因,如果清朝能够多任用几个像刘长佑这样的人,不说称霸世界,起码多活几年那是肯定的。
中日两国可以说是世仇,唐朝白江河口之战,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役,清朝甲午大战,二战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在这四场战争中中国人打赢了三场,但是最后一场抗日战争虽然我们打赢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惨重,日本人在我国领土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这四场战争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日本境外作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攻日本本土会是怎么样呢?
这一点,清朝的刘长佑曾经提出过一个完整的计划。
刘长佑何许人也?他是湘军著名将领,打过太平军,干过法国人,可以说是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当过几任地方督抚,对于民政也有一定的经验,他提出的灭亡日本的战略颇有几分让人心动。
他提出利用日本侵略琉球这一个时间窗口,发动对日本的攻略。
他的战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强宣告,日本吞并琉球不合法,大清王朝决定武装干涉!保护自己的属国!
这叫做先声夺人,在道义上取得优势,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师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传攻势奏效之后,清军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分兵多路进攻日本!
首先从东三省抽调有力的一部进入库页岛准备攻击北海道,同时另选一员大将进入朝鲜,在日本的西侧伺机而动,选择合适机会进入日本。
最后则是杀招,用中国海军直驱长崎打一场登陆战!
当我军开辟了登陆场之后,我军大批陆军以及物资都能够顺利上岸,这样就能够在战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优势,能够大踏步的向日本纵深推进。同时另外两路大军登陆日本,分散日军的兵力,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户,灭亡日本!
刘长佑的计划,其实可以分成大中小三个目标。
最低目标就是恢复琉球,这是本次作战的底线,如果连这点都没有达到的话,那就不要说扬我国威了,这简直就是把清政府的脸送给人家去打。
中等目标就是占据长崎,等于在日本的南部开一道口子让清军能够自由地出入日本,保留对日本的军事压力。
终极大目标自然就是灭亡日本!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嗯,打不过。
打仗尤其是灭国战争所牵扯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单纯依靠士兵的精锐程度,武器的先进与否就能决定的,否则二战的赢家应该是德国,这一点朱总理也曾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提到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打仗很大程度就是拼后勤!
那大清朝的后勤补给能力怎么样呢?
说好听点,叫做不怎么样,说的直截了当些,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在刘长佑提出这个疯狂的计划的时候,大清刚经历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整个北方中原诸省粮食欠收,而作为财赋重地的江南诸省则由于太平天国的破坏,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国内老百姓尚且无法吃饱的情况下,跨海远征,粮草如何保证?
或者我们换一种思维,我们从泰国,越南引进廉价的大米,充作军粮,是否可行呢?
答案依然是不可行,首先第一点,这些国家未必愿意将粮食大量的出口中国,越南也好,泰国也好,他们处于汉文化圈中,深受中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对于粮食有着一种天生的喜好,出口粮食不合祖制!
其次,大清朝的面子问题,大清朝天朝上国物产丰富,这么舔的下脸去向曾经的属国购买粮食呢?我们不恩赐一点东西给你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钱从哪里来?
经历的丁戊奇荒,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大清朝的国库空虚的可以饿死老鼠,户部的官员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有72般变化也变不出钱来。
所以大清朝从海外进口大米的计划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个问题,兵力如何投入?
这次跨海作战,其实对于清政府而言是一个新命题,大清朝没有海战的经验,而且,大清朝对于海军的建设,在此之前并不非常的重视,如果要进攻日本本土,我们需要多少运兵船,需要多少战舰护航,如何与日军海军主力对决这都是问题,大清朝没有那么大的运载能力。
那就需要运兵船来回往复多次!这就大大降低了第一批登陆部队的数量,也使得整个后续兵力的运输充满了风险,被日军阻击的风险。
登陆作战历来是难度最大的,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诺曼底登陆,以及仁川登陆,都是在一方占有海上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实施的,请问我大清有海上的绝对优势吗?
有优势,但不绝对!
我们的海军还要兼顾运兵船的话,这么丁点的优势很有可能在无形中就被对方拉平了,那么,这场登陆战很有可能成为一场大悲剧,可能第一批兵力投送上去了,但是后续部队由于遭到对方的阻击,再也无法登陆,那么整个战役就有可能向金门战役那个方向发展。
我们退一步讲,不考虑粮草问题,单纯从军事角度上讲,有没有希望打赢?
答案还是没有希望!首先没有将领!在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战役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湘军将领,比如刘长佑本人,可是他们都是汉人,大清朝皇帝敢用他们吗?大清朝的皇帝历来保守,不信任汉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刻比如太平天国作乱,洪秀全要抢他的江山,才会如同赌博一般的启用汉人将领,操练团勇。
很明显,跨海远征日本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别忘了,甲午战争时日本人打着旗号还是为崇祯皇帝报仇呢,如果手握重兵的汉人将领投靠了日本人玩反清复明那一套怎么办?
再来一个儿皇帝石敬瑭把中国领土割让一部分给日本,利用日本作为后方,反攻中国,反清复明这如何是好?
所以大清朝不会使用诸如刘长佑汉族官员去打一场进攻战。
那大清朝“自己人”中还有哪些将领呢?人称败保的胜保?还是骑兵统帅僧格林沁?显然这几个人都不是优秀的选择,一个是常败将军,一个兵种专业不对口,所以在满蒙军事将领中也挑不出合适的人才。
我们再退一步,我们有了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能否实现刘长佑的军事战略?答案仍然是不能!
日本人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军队迅速近代化,战斗力蹭蹭的往上涨,再加上日本人原有的野蛮嗜血,早已今非昔比!而清军战斗力哪怕就是湘军淮军都是老式军队,战斗力都很难与日本人一对一pk!
还有一点我们对日本知之甚少,我们就算攻入了日本本土,日本的山川地形怎么样,有哪几处兵家必争之地,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我们如何因地制宜指定策略呢?
别忘了我们国家的军队是没有参谋部的,都是靠几个文人的参赞以及主帅的军事天赋指挥作战的,这样的组合在陌生的地方如何开展作战计划与实施?
所以,刘长佑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仅供娱乐!
在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莫属。而提出把日本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第一人,则非刘长佑莫属。
刘长佑,听起来很陌生吧?当然,和晚清那些如雷贯耳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等比起来,是显得默默无闻,但刘长佑并不简单。
那么,刘长佑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让他提出来提前把日本的崛起之势掐灭这样惊世骇俗的建议呢?
出生于1818年的刘长佑,是湘军重要将领。先是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得到提拔重用,一路做到了直隶总督的高位。
在晚清,能够做到这个位置的,绝非一般人物。除了刘长佑,湘军出身的将领中,担任过直隶总督也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而且曾国藩还是在其后接任,后来组建淮军的李鸿章就更晚了,巧的是,李鸿章也是接替曾国藩当的直隶总督。
后来,由于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力,刘长佑被调离直隶总督职位,先后任广东、广西巡抚、任云贵总督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刘长佑的眼光实际上并不局限于防地或者国内的有限范围,而是对世界大势,尤其是清朝周边国家的情况,十分关心,应该是很有研究,特别是在如何抵御外敌方面,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
刘长佑的主要思想,就是把可能的威胁消灭在初始阶段,断不可待敌人成长起来以后再被动应付,那样不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失败的代价。
刘长佑的这种思想,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他提出”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在越南驻军的方案,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法军北上,可惜初期并没有得到清廷认可。
后来的中法大战,清军虽胜,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作战思路实际上也和刘长佑的思路基本一致。
那么,刘长佑为什么要提出提前介入解决日本问题呢?这和日本悍然吞并中国属地琉球王国有关。
在经过一系列对琉球王国吞并蚕食政策得逞以后,1879年5月27日,日本强制把琉球国王和王室成员带往日本东京,琉球国从此灭亡,日本事实上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
琉球被日本强行吞并以后,得到了琉球人民的强烈反抗,清廷为此与日本展开了谈判,但后来因为意见不一被迫搁置。
针对日本对琉球的无耻行径,远在云贵的刘长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居江湖之远,依然对国家大事忧心备至。
我们前面说了,刘长佑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本国,对日本问题也有相当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日本这些年变化很大,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际上已经全方位资本主义化,国家发展势头强劲,早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随意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弱国了,更不是以前清廷眼里的学生和藩属国了。
通过日本侵略台湾和吞并琉球的所作所为,刘长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中国曾经的长期藩属国,一旦发展起来,肯定会得势不饶人,一个小小的琉球,肯定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下一步,朝鲜,甚至中国本土,都是日本人觊觎的对象。
为此,刘长佑为清廷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进攻性策略,趁日本羽翼未满,还没有完全起来的时候,把它打掉,彻底消除对中国及其属地的威胁。
我们看看刘长佑具体提出了什么方案,清廷又为什么不敢像日本那样赌一把。
刘长佑的具体计划是:”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琉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按照刘长佑的策略,日本吞并琉球的公然违背国际法的恶劣暴行,我们应该先在世界上公布日本人的罪行,让其在道义上失分,我们再攻打日本,就属于正义之战,师出有名,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支持,最起码是舆论支持。
然后,再派遣得力干将,从东三省起兵,从松花江出海到库页岛,可以攻击北海道,镇着日本的北方;另派一路军队到朝鲜,扼守日本西出的门户;然后再派擅长海战的将领,率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直逼日本的长崎。
如果担忧日本袭扰东南沿海的话,那里的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不怕日本的侵扰。
而且最主要的,琉球的人民是愿意复国的,到时候肯定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援助,这样攻打日本之战就会毕竟顺利地进行。
如此一来,我国的威力必将声震四方,那些想打中国主意的国家就会三思了。同样,不仅仅越南可以被保住,免遭法国殖民者侵占,而且朝鲜、暹罗、缅甸诸国也可以保全。
刘长佑的这个策略,放在当时,不可谓不大胆激进,不但把进攻路线、策略考虑好了,而且就连清廷一贯忽视的国际法国际关系都考虑到了,非常有前瞻性。一旦实施成功,中国的国运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
那么,清廷对刘长佑的这个策略的什么态度呢?
光绪七年九月十七日,也就是1881年,刘长佑把这个《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上奏给了清廷。
可惜的是,刘长佑的建议遇到了日薄西山的晚清时代,清王朝的当家人哪有心思去考虑这些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呢?自然是被搁置了。
刘长佑计划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个。
当时清王朝面临的情况是这样,左宗棠刚刚收复了新疆,可谓士气正盛,清廷也长长地出了口气,但打仗是要花银子的,虽然收复新疆的军费大部分是左宗棠自筹,但清廷实际上也花了一部分。
再者,洋务运动搞得正热火朝天,无论在装备先进程度上还是数量上,清朝水师的实力都在日本之上。
当然,不利条件也很多。
首先,这也是最重要的,晚清的朝廷已经没有什么进取心了,洋务运动看起来风风光光,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大清朝的颓势,这是制度性的羁绊,当时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琉球等地发失去,对清王朝来说,无非是化外之地,丢了就丢了,只要自己的统治不受威胁即可。
再者,国内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和其它各类起义,清王朝的经济状况早已经捉襟见肘,几乎入不敷出了,根本拿不出多余的财力了。
按照刘长佑的策略,那妥妥的是一场倾尽国力之战,清王朝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没有打垮日本,反而把自己也拖垮了怎么办?
总之一句话,没有长远目光,没胆量,更没钱。
实际上,按照刘长佑的思路,虽然日本当时处于上升势头,但清朝的实力还在那里放着,加上这些年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军队的实力还在日本之上,如果尽全国之力与日本血拼一场,是完全可能把日本打残的,最起码在一定时期内,也不可能对中国或者属国造成威胁。
实际上,就算后来日本大胜的甲午战争,日本也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可谓同样是举全国之力,不幸的是,日本人赌赢了,此后日本的国势就一发不可收拾,而清朝则一天不如一天。
所以说,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进取心,再好的策略,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白搭,失地赔钱,那是必然的。
可怜的刘长佑,在听到中法之战胜利后的结局时,气得直吐血,不久即病故了,时年69岁。
刘长佑去世七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灭,失去了消灭日本的历史机遇,大清朝也完败了。
曾国藩曾经这样评价刘长佑:”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感觉很无奈,忍不住让人仰天长叹。
在晚清的大变局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在消除内难、挽救国运方面做出卓绝贡献,而历经战争的洗礼,在其间曾涌现出大批名将。其中有一位在见识方面绝不亚于曾国藩,甚至让他自愧不如的名将,此人便是刘长佑。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刘长佑曾向清廷提出一项大胆的计划,若能予以实施,或能将“心腹大患”日本灭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长佑是湖南省新宁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贡。两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刘长佑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并在此后转战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在平定太平军的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并因功升任广西巡抚。此后,刘长佑又历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务,长期在第一线参与洋务运动。
虽然长期担任封疆大吏,但身处高位的刘长佑却为人谦和清廉,志趣高逸脱俗,从来都不以俗物为念,堪称政坛的一股清流。不仅如此,刘长佑以极其擅长用兵著称,其谋略之深、用兵之妙甚至连曾国藩都自叹不如,常常由衷赞叹道“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见《中兴将帅别传》)。
刘长佑虽然长期身处高位,但思想一点也不守旧,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来了解国际事务,由此对国内外形势了若指掌,并经常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彼时,经过“明治维新”的洗礼,先前积贫积弱、素以中华属国形象示人的日本,突然间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不仅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社会面貌急剧改变,而且日益展现出对外扩张的姿态。
刘长佑深知,一旦日本完成“维新”事业,成功地跻身于列强行列,早晚会对中国开战,而且其侵略性绝不会弱于西方列强。所以等到日本吞并中国的属国-琉球王国,并将其变为冲绳县后,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便向朝廷递上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折,主张对日开战,时在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
刘长佑在奏折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如今置国际法于不顾,公然侵占我琉球群岛,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来还会失去朝鲜。所以为今之计,不如乘日本“维新”未成、羽翼未丰的良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倾中国之全力一举将其击灭。况且,自实行洋务以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刘长佑还在奏折中提出大致的作战计划,包括:首先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呼吁西方列强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派名将从东三省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见《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
刘长佑在奏折中指出,日本或想在东南沿海骚扰中国,阻扰其进军计划,但朝廷对此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东南沿海久设练兵,完全可以应付。与此同时,刘长佑还指出,如果能降服日本,则不但越南可以保全,就连朝鲜、暹罗、缅甸诸国都能避免被蚕食吞并的下场(“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戢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引文同上)。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卓见成效,在平定太平军事业中锻炼成才的名将大部分还在,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也不在少数,若能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未必不会将羽翼未丰的日本击灭。如能如此,那么不仅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将会被改写。然而清廷或许是不想生事,或许是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最终竟然没有采纳这项计划,白白的错失良机。
次年,壮志难酬的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但在家中依旧牵挂边疆的防务,待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取得谅山大捷却签订卖国条约后,刘长佑不禁痛心疾首,竟气得咯血数升。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谥号为武慎。七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完败于日本,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史料来源:《清史稿》、《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中兴将帅别传》
1879年,由于担心清廷和国际社会干涉,日本加速了吞并琉球的行动。同年3月,日本使者在琉球首都那霸向琉球政府宣布“处分琉球”的决议,日本将在琉球废藩置县,即废除琉球藩,设置冲绳县。此时的琉球早已经被日本蚕食了十多年,其国内已经完全被日军所控制,根本无力反抗日本的侵略。
随后,日本人将琉球王室全部迁移至东京,琉球王国正式灭亡。(琉球群岛)
琉球灭亡之后,大量琉球复国志士流亡中国,他们纷纷上书总理衙门,希望亲政府能念在两百多年称臣朝贡的君臣之情,帮助琉球驱逐日本人。而清政府对日本吞并琉球之举也是非常不满,双方就琉球问题展开了谈判。
在美国人斡旋下,清廷与日本展开了多轮会谈,双方差一点就达成协议。当时美国前来斡旋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提出将琉球群岛一分为三,日本占北、中国占南,琉球则在中部岛屿立国。对此清廷表示同意,日本最初也能接受这个方法,双方为此在1880年签署了《琉球条约》,准备将琉球分而治之。
但在华流亡的琉球人却坚决反对清廷的分岛方案,他们认为划给琉球的岛屿过于贫瘠,根本无法立国,琉球在华志士林世功甚至在北京自杀明志。在琉球人的反对下,清廷最后放弃了分岛方案,中日两国的谈判无果而终,但琉球却已经被日本武装占领。
对于日本吞并琉球一事,国内的反应也是比较强烈的,其中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则对日本侵略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1881年他上书给清廷,提出用武力攻打日本,帮助琉球复国,并给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刘长佑,湖南新宁人,晚清重臣)
第一步: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
第二步: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
第三步: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
根据刘长佑的想法,清军需要分北路、西路、南路三路大军攻打日本。其中北路从松花江乘船出发,经过黑龙江进入库页岛(当时库页岛南部被日本占据),从北部牵制日军。而西路军则在朝鲜半岛牵制日本,最后清军主力在浙江集结,从南部攻入日本本土。(刘长佑所策划的三路攻日方案)
这个方案在当时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在1881年,日本的军力尚不发达,日本也不敢与清廷直接开战。在整体军事上清帝国仍旧保持着对日本的领先,这是刘长佑敢于攻打日本的底气。而且虽然当时北洋水师尚未建立,但南洋水师已经小有规模,清廷有一定实力远征。(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之后,清政府就开始着手组建南洋水师)
刘长佑作为湘军名将,曾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按理说他的实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不肯能信口开合。所以他的意见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清廷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想法,因为该方案在实施起来是完全靠不住的。
首先当时外东北地区早就被沙俄占领了,没有俄国的同意,清军怎么可能从松花江乘船出海?刘长佑的想法是“暴日本之罪”来换取各国在道义上的支持,进而劝说沙俄开放黑龙江航道,可这种想法显然有点幼稚。
日本吞并琉球对沙俄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而琉球在英法美眼中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否则列强早就干预了,因此让沙俄借道给清军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本虽然还远没有日后那么强盛,但经过明治维新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早已今非昔比。此时的日本不仅仅是军队正在向现代化进行转型,整个国家都在向现代国家进行迈进。以当时日本的实力虽然尚不敢入侵中国,但是本国防御是完全没问题。
并且此时清政府刚刚收复新疆,国库已经基本花空了,哪还有什么钱去劳师远征日本?
当然,收复新疆的钱主要是由左宗棠自筹的,但国库也出钱了。再说收复新疆属于对内战争,列强尚且愿意借给你钱,而攻打日本列强还会借给你钱吗?
虽然刘长佑的想法实现起来没什么希望,不过这也绝非他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刘长佑攻打日本目的是希望能够“天戈远震,四夷戟兵”,让西方列强对中国有所忌惮,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从而保证朝鲜、泰国、缅甸、越南等藩属国的安全。
然而现实是很骨感的,清王朝当时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来大规模的海外远征,刘长佑的想法也只能泥牛入海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清朝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是对中国洋务运动的重创,自此以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眼中的鱼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在诸多侵略者当中,日本对于中国侵略的程度最深,危害最大,中国险些就亡在了日本侵略者手里。
然而,早在日本真正入侵中国以前,就已经有中国人认识到日本对于中国的巨大威胁,而他就是湘军名将刘长佑。在甲午海战爆发以前,刘长佑就主张武力对抗列强的侵略,他甚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计划,主动攻打日本,必要时可以将它灭亡,但却没有被清政府采纳。那么,刘长佑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提出的攻打日本的计划到底是怎样的,清政府又为何不采纳呢?
刘长佑
在清朝末年,湖南诞生出许多中兴人才,而刘长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尽管刘长佑在名气上远不及同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但他的谋略以及远见却丝毫不输同时期的中兴名臣。
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长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当中。刘长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儒学生,父亲则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乐善好施,素有美誉。富裕的家庭没有令刘长佑心生懈怠,他曾求学于岳麓书院,苦读11年,其中竟有九年除夕没有归家。然而刻苦学习的刘长佑的科举之路却没有一帆风顺,他屡考不中,直到三十一岁时才考取拔贡。
同年刘长佑进京参加会试,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他的同乡前辈曾国藩。曾国藩见刘长佑行事稳重,又是自己同乡,于是便向他索要楷书,提前记住他的笔迹,提携一下后辈,但刘长佑却黑着脸没有答应,令曾国藩尴尬之余愈发欣赏。
科举没有让刘长佑平步青云,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刘长佑作为一位儒生,率军讨伐太平军。在战场上,刘长佑的表现比许多久经沙场的武将还要出色,他战功卓越,深受朝廷信任,成为湘军名将。
镇压太平军以后,刘长佑先后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1875年又调任云贵总督。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刘长佑大力练兵,同时坚决主张援越抗法,抗击法国人的侵略。抗法名将刘永福正是在刘长佑的推荐下得到重用,在越南给予法军重创。
刘长佑作为儒将,没有拘泥于纸上谈兵,他眼光深远而敏锐,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尤以提前攻打日本最为惊世骇俗。
日本侵占琉球以后,清朝对此反应平平,包括慈禧在内的许多统治者认为琉球太远,又没有什么价值,出兵得不偿失。然而刘长佑看出日本的狼子野心,他认为日本侵占琉球只是第一步,若是清朝对此没有反应,日本的野心将会进一步膨胀,入侵朝鲜、侵略中国势必会在未来发生。刘长佑认为,还不如趁日本羽翼未丰,清朝海军强大之机,主动攻打日本,消除威胁。
刘长佑在《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中上疏道:“日本狼子野心,夺占我琉球群岛,违背了国际公约,如不加诛伐,则列强视我软弱,将会助长他们的侵略野心。且日本迟早会吞并朝鲜,不如乘其羽翼未丰,先发制人。 不若及法师未出,东京未灭之时,先讨日本以复琉球,则时雨之师,足以下俘囚之涕,九伐之法,尤足以摄夷逆之心。”除战略以外,刘长佑还制定出具体的作战方案,他建言道:“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恶于天下,布告西人绝海上通商之东使,倭人已可坐困。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娴熟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倭人离贰已久,必当自溃,即负隅抗拒,而我朝师武臣力必无挠败之虞。”
刘长佑提出攻打日本的战略并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有其现实基础。在日本侵占琉球时,正值清朝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左宗棠收复新疆,士气正盛。而且日本当时的海军实力羸弱,远不能跟清朝海军相比。日本侵占琉球是侵略行为,清朝出兵是正义之举,西方列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若是趁此良机一举灭亡日本,不仅可以收复琉球,扬我国威,还能借此练兵,震慑列强。
不得不说刘长佑的建议实在令人心潮澎湃,后世人看到也多是惊为天人,随即又因清政府没有采纳而扼腕叹息,深感中国失去提前消灭日本这个巨大威胁的良机。然而,客观地讲,清政府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也有自己的考虑。
日本作为中国东部的岛国,已经存在上千年,从唐朝以后,日本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历朝历代都想灭亡日本,但都没有成功。元朝铁骑纵横在亚洲大陆上,但两次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明朝海军实力位于世界前列,但对于日本依旧采取守势。清朝时海军的实力进一步提高,但它所要面临的环境也要比前朝严峻的多。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战略要地,更是京城的屏障,万不可丢失。左宗棠刚刚收复新疆不假,但沙俄实力依旧强劲,攻打日本需要重兵,北方防守势必薄弱。一旦清朝在攻打日本的时候沙俄趁机出兵清朝北方,清朝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而且法国等西方列强也在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再次侵扰中国边境。清朝的财政本就入不敷出,让统治者们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倾全国之力,与日本开战,将自己陷于危险境地,是不现实的。
然而有时候机遇本就与危险并存,日本抓住机遇,不惧危险,最终豪赌成功,成为亚洲列强,而清朝却畏手畏脚,腐朽不堪,最终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这实在令人遗憾,也不免让后人不断设想,若是当时清政府真的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历史的轨迹是否会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
《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刘长佑
说起刘长佑,很多人估计都没有怎么听说过,但其实,他不仅和曾国藩是老乡,而且还是可以和曾国荃并列的湘军将领,后来他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爬到直隶总督的位置。要知道,在湘军出身的将领中,只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担任过直隶总督,由此可见刘长佑的本领之强。
后来在1879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刚走完十个年头,国家正展现出勃勃生气,国内的军国主义也开始抬头,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和进取意志。于是在这一年,日本通过武力强行吞并了琉球王国。
消息传回来,中国朝野上下都没什么反应,甚至国内民众也对此漠不关心,因为琉球离距离清朝太远,而且又只是清政府的藩属国,大家对它的死活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包括慈禧李鸿章等在内的清廷高层,态度都很无所谓。
但有一个人却不这样认为,他就是刘长佑。他通过多年来的战争敏锐嗅觉,感觉“此事定有蹊跷”。于是,在1879年之后的三年内,他不停的观察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日本正在酝酿一场战争,意欲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最后称霸世界。
因此,在1881年,刘长佑正式上书朝廷,提出日本狼子野心,将来必定会吞并朝鲜,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丰之时,将日本扼杀于萌芽之中,即用武力攻灭日本。
另外,刘长佑认为自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舰船、大炮,此时正是用武之时。一旦攻下日本,则威慑了企图蚕食中国藩属的西方列强,可以一举解决中国的边境危机。
最后,刘长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即分兵三路灭日本:
第一路,命东三省的兵力出黑龙江,到库页岛,准备由北向南攻打日本。第二路,派遣军队由朝鲜出发,扼制日本西部。第三路,由定海、宁波出精锐水师登陆长崎,从南端攻取日本。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很多人也认为刘长佑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毕竟在1881年时,日本的军力尚不是很发达,就整体军事实力要逊于清政府,尤其是它们的海军力量,当时还没有组建完成。而清政府的北洋水师虽然也没有筹建完成,但南洋水师已经拥有很强的实战实力。
再者,刘长佑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拥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不可能信口开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意见肯定也有可取之处。但最终清政府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战略计划,原因在于清政府当时处于前所未有的内忧之中。
当时,刘长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灭日计划,但是在这一年之前,清政府刚结束了收复新疆的战役,因为这场长达数年的战争,不仅让清朝国库亏空,更欠着西方列强一大笔借款,清政府又哪里有钱发动新的远征战役?
再者,在这一年之前,清政府也才刚刚结束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爆发于山西,之后横扫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数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这场灾难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据《丁丑大荒》碑记载,到了灾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只剩下十之二三的人口,一个十几口的家庭剩下两三人都是幸运的。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为应付灾情,清政府在曾国荃的催促下,断断续续的给了山西近1300万两白银,130多万石粮食。后来曾国荃还向李鸿章讨要了10万两的北洋海军军费用来赈灾。
不仅如此,曾国荃还逼迫清政府卖出了2000多个官职,将换来的银子直接买了粮食赈灾,这才稍微控制住灾情。
但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在这场救灾中,清政府所耗费掉的白银那是巨大无比。事实上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卖官赈济灾民,足以见得清政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因为这长达五年的灾荒,让清政府的大部分省的税收也收不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挑起任何战争。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因为收复新疆的问题和沙俄关系异常紧张,沙俄根本不可能同意清政府从黑龙江出兵到库页岛,因为这块地方早已经被沙俄占据,所以当时出兵灭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无法付出实际行动。
刘长佑确实提出了灭亡日本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也比较详细,在战略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清政府综合考虑下对其置之不理,原因多重多样,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内部的问题。
晚清时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清政府军力不足,所以被迫鼓励地方团练镇压起义军。在这些地方团练中,以湘军的发展速度最快,当然大量的湘军将领也在这次镇压农民起义中发迹,这其中就有提出灭亡日本的刘长佑。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刘长佑因功被任命为了直隶总督,在任期间他也曾经致力于为百姓开垦稻田,但或许是因为战争经验丰富,或许是因为不适合文职工作,所以清政府将刘长佑调任了南方边陲,任命为了云贵总督。
公元1879年,清政府藩属国琉球向清政府告急,声称琉球已经被日本吞并,希望清政府可以派兵支持自己复国。消息传来之后,清政府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刘长佑也根据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及解决方法。
他认为日本侵略成性,如果纵容日本侵占琉球,则会助长日本嚣张气焰,将来日本必定会吞并朝鲜。其次,日本侵占琉球违背了国际法,中日双方一旦开战,日本必然得不到国际援助。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丰之时,将日本扼杀于萌芽之中。
另外,刘长佑认为自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舰船、大炮,此时正是用武之时。一旦攻下日本,则威慑了企图蚕食中国藩属的西方列强,可以一举解决中国的边境危机。
最后,刘长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
刘长佑的计划中为三路军队;
- 第一路、命东三省的兵力出黑龙江,到库页岛,准备由北向南攻打日本。
- 第二路、派遣军队由朝鲜出发,扼制日本西部。
- 第三路、由定海、宁波出精锐水师登陆长崎,从南端攻取日本。
从对国际形式的预判上来讲,刘长佑确实眼光长远且独到。从战略层面上来说,很多人也认为刘长佑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清政府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战略计划,原因在于清政府处于前所未有的内忧,以及重大的外患之中。
刘长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灭日计划,但是在这一年之前,大清帝国刚刚结束了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没有从这次大灾难中缓过劲来。再者清政府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
丁戊奇荒爆发于1875年,结束的时候已经是1879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爆发于山西,之后横扫了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数省,使得清政府财政彻底枯竭。
有资料记载,这场灾难爆发后的第二年便开始人吃人的惨剧。据《丁丑大荒》碑记载,到了灾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都只剩下了十之二三的人口,一个十几口的家庭剩下两三个人都是幸运的。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曾国荃,他在奏折中提到了灾情的情况是;“赤地千里,饥民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为了应付灾难,清政府在曾国荃的催促下,断断续续的给了山西近1300万两白银,130多万石粮食。
另外为了应付灾情,曾国荃在灾情第一年便向李鸿章讨要了10万两的北洋海军军费用来赈灾。之后曾国荃还逼迫清政府卖出了2000多个官职,将换来的银子直接买了粮食赈灾,当然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卖官做好事。可是即便如此,在这次灾难中还是有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
山西一省赈灾用去了1300万两白银,整个华北地区的赈灾费用更是巨大无比。而且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卖官赈济灾民,足以见得清政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另外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费用,大部分都是自己筹集的。
到了两年后的1881年,虽然刘长佑提出的灭日计划有一定可行性,但清政府压根就没有任何资金,根本没有能力挑起任何战争。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因为收复新疆的问题和沙俄关系异常紧张,所以当时出兵灭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无法付出实际行动。
湘军名将刘长佑是通过组建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天地会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军而发迹的。靠镇压农民起义军,刘长佑“战功赫赫”,当到了两江总督、云贵总督、直隶总督等一系列高官。从时代的正义性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十分“反动”的历史人物。
(刘长佑旧照)
不过,刘长佑曾提出过一项主动灭亡日本,避免日本侵略扩张的计划。这项计划是在1881年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虽然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还没有积累侵略中国的经验和信心。如果刘长佑的计划能够实现,就没有日本后来的扩张和侵华,甚至一战、二战也都没有日本人什么事了。那么,清政府当年为什么不采纳刘长佑的主张呢?
刘长佑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个主张,是缘于日本强占琉球群岛。
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从1372年明太祖时期开始,琉球就持续不断地向中国朝贡,乃至于他们的皇宫都是坐东朝西的。而明清两朝数百年都一直很好地保持着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
不过在1872年,日本突然宣布琉球是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国土。1875年,日本武力占领琉球群岛,废除清朝年号,强行改为日本明治年号,并勒令琉球不准向清朝朝贡。1979年,日本把琉球最后一任国王尚泰拘押到日本东京,并且擅自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
琉球地小物薄,力量十分有限。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清朝。他们曾多次派人出使清朝,希望清朝能出面帮助他们讨回公道。1879年,琉球国使者林世功还在北京自杀,希望以死请求清朝出兵。
但是在此期间,面对日军的一步步紧逼,清朝仅仅是向日本表示抗议,再次抗议,严正抗议。但是抗议有什么用呢?丝毫也没有停止日本吞并琉球的行动。
(抗日的琉球国民)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长佑提出了清政府主动并全面进攻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的计划是这样的:在兵力部署上,由北及南准备三支军队。北方军队由东三省的军队组成,出松花江以到达库页岛,由北向南向日本发动进攻。中部军队从藩属国朝鲜出发,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军队则由宁波、定海乘船北上,攻打日本长崎。三路军队同时出发,夹攻日本,必然能够取得成功。
刘长佑同时分析了灭亡日本的可行性。他认为一方面日本还没有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清朝资源雄厚,而且洋务运动也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正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如果举全国之力和日本一战,肯定能够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时无法成功,也可以极大地威慑日本,让日本从此不敢扩张其野心。
刘长佑在上奏中最后写道:“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也就是说,这不只是为了保护清朝,还是保护东北亚的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这些藩属国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尽管刘长佑一再上奏,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胆量举全国之力,主动和日本一战。他们还只是采用谈判的方式,和日本处理琉球问题。
(甲午战争)
1879年,当时清政府提出把琉球分成三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庵美大岛作为日本国土;琉球本岛及周边的附属岛屿作为琉球国自身的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的国土。
而日本方面则提出一个二分法:把琉球本土、北方庵美大岛以及周边的岛屿作为日本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国土。
清政府的方案日本人不同意,同时,清政府又不愿意在日本的方案上签字,这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实际上对日本人是好事,因为日本是实际占有者。也就是说,不管是琉球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归日本人所有了。
后来,随着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取得了中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同时,清朝又面临着来自于列强四面八方的侵略,因此,想要像刘长佑所说的那样,主动出击攻打日本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
不管刘长佑的计划能不能成功,但是这种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的方式,其实应该成为当时清政府的一个重要选项。可惜清政府从未这样考虑过。
(参考资料:《清史稿》《论本要约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