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日本没有进攻美国而是帮助德国夹击苏联,那么日本将死的更快。
首先,9.18事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其实从那时起苏联对日本就有了戒心,苏联当时暗中援助东北抗联其实就对日本的警告,如果日本真的想配合德国两面夹击苏联,那么苏联首先就会大规模援助东北抗联乃至国民党政府和中共,这后果日本可能无法承受,因为那样一来,东北抗联在衣食无忧弹药不缺,而且疲惫时可以光明正大的退到苏联修整,而日军将无法消灭抗联,抗联在杨靖宇等领导下,将会迅速的发展起来,那东北很快就会成燎原之火,这后果日本绝对承受不了的,
其次,苏联还会大规模公开的援助国民党政府和八路军,可能还会大规模的派出援华空军配合国军作战,当时苏联工业很强大,要援助中国几十个师的装备那很容易的,当八路军将不在缺衣少食同时也不在缺弹药时,那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噩梦。
最后说,就算日本军事上真的出兵苏联,那么国军和八路军肯定不会看热闹,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会在战场上大举反攻,而当时的日本最害怕这种局面发生,因为那样一来,日本将两面作战,日本当时哪有那实力。
二战中,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对中国绝对是一大好事,不仅日军将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美苏势必增加对中国的援助,抗日形式将一片大好。
日本和苏联之间实力差距太大,即使日本冒险发起进攻,也不可能对苏联造成什么影响。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从远东各军区陆续抽调了一些部队去欧洲战场。但是苏联并未放松对日本的警惕,随着进入战争状态,苏联迅速实行了动员,大幅度扩充了武装部队的数量,新组建了大量的部队。远东地区也不例外,所以远东的苏军数量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远东的苏军有703714人,装备各类火炮100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辆,飞机4140架。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远东苏军数量扩充到了1343307人,装备各类火炮87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辆,飞机3193架。
从上可见,苏军虽然火炮、坦克、飞机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兵力更多了。当然,苏军新增加的部队很多都是新兵,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到1941年底,日本关东军只有70多万,不到苏军的一半,大炮、坦克都比苏军少的多,所以苏军如果只是防御边境要塞工事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的日本装甲车,真的很可爱很迷你……
而且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而且长期深陷中国战场,因此武器弹药生产一直不足。根据1941年9月东条英机的报告看,当时日本全国的弹药储备甚至不够6个月所用,这根本不够支撑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另外日本还缺乏足够的汽车来运输弹药。诺门坎战役时,虽然日军的补给线只有苏联的1/3,但是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出动了关东军的汽车部队协助运输,日军一共只运上去2000吨弹药,而苏军的弹药消耗达到了31000吨。如果日军主动向苏军发起进攻,那么后勤压力会更重,双方火力差距会更大。
所以如果日本真的和德国一起发起进攻,那么只靠远东军区的留守部队,苏军就可以轻易的击败缺少弹药的日军,关东军将遭到重创。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的大炮
而更糟糕的是,日本即使不偷袭珍珠港,也不会阻止美国参战。
很多人把美国参战归咎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但是他们却忘了美国早在1941年3月就通过了《租借法案》,公开宣布任何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都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美国最早的援助对象是英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成为受援助对象,中国此后不久也被列入援助范围。
而在1941年2月,美英就达成协议,美国海军开始为英国船队护航,9月4日,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在护航时于德国潜艇交火。9月11日,美国总体罗斯福公开发言,宣布只要德国潜艇进入美国海军保护范围,一经发现立刻攻击。10月30日,执行护航任务的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在和德国潜艇战斗中被击沉。
美国的行为从国际法角度来说,早已脱离了中立的范围,而是明确站到了轴心国的对面。仅仅是因为美国完成动员需要时间,所以并没有急于公开宣战,但是一旦美国完成准备,那么势必会加入战争。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那么日本不仅军事上损失巨大,而且经济上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倒是中国会获得更多的援助,抗日战场上的力量会发生重大改变。
历史上日本之所以放弃北上选择南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和英国一起对日本实行了禁运,日本80%的石油、58%的铁矿石,72%的铝、66%的锌都需要从美英进口,禁运对于日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旦禁运开始,日本的工业体系将遭到致命打击,军工生产也将难以为继。
所以最终日本只能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物资以维持自己的工业体系。如果选择了北上,那么即使有所进展,也不过是夺取了一片荒凉之地,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说法,打苏联是给天皇多个打熊的猎场而已,其他没有什么用。
诺门坎苏军缴获
而且对苏作战势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在工业体系崩溃的情况下,这些损失将难以弥补,日本的军事实力短时间内将遭到严重的削弱。
倒是中国,日本一旦北上,那么中国的战略价值将会上升,美苏会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而日本不攻打东南亚的话,滇缅公路就不会被切断,大量的物资可以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
此消彼长,可想而知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会日渐困难,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日本选择北上都是纯粹的自杀行为。
不是日本不招惹美国,而是它必须招惹美国。因为日本已经深陷中国战场,70%的军队都在中国打仗,还有一部分军队占据东南亚,剩余的军队只有本土的卫队和海军!不可能海军不要了都上岸去打仗吧?这时候日本已经和中国打了10年了,各种资源消耗巨大,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要各种资源补充军队,东南亚它的兵力薄弱,海上生命线被美国人卡住了,它很怕美国人突然加入战场来收割果实!如果不进攻美国就要等着被美国进攻。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打通海上运输通道是日本最现实的任务。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完全占领了中国它才有能力去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不然就是傻子也不会去的!因为这时候日本没有选择,它如果配合德国,只有放弃中国,把军队调去苏联两千万平方公里的战场,而且基本上是未开发的苦寒之地,不进攻到欧洲部分苏联可能都不愿意理他,亚洲部分根本伤不到苏联,这意味着日本要把百万大军送到欧洲战场,先不说日本不怕本土被美国进攻了,也不可惜十年打下的地盘都不要了,光这百万大军几万里的补给线如何维持?别说二战,就是现在也没哪个国家敢把自己绝大多数军队送到地球另一边去打仗的,即使超级大国美国现在也不敢,中国更不可能。你要说派那么多干嘛?派一支远征军奇袭可以了,我就想笑了,你可知道苏联当时爆兵上千万了,德俄每场战争都是百万级的军队厮杀,派一支兵去送人头,孤军深入?所以说,还拿这种想法出来说事的认为日本有机会赢要么就是神经病,要么智商不超过8岁的智障!要那么做,第一个灭亡的肯定是日本!德国海军被英国灭了,陆军主力在和俄国死磕,后期陷入两线作战被俄国灭了,首都柏林也是俄国打进去的。美英在诺曼底登陆后就没打过什么大战,美国经历的大战就是和日本海军打了几年,灭了日本海军,陆军主力在中国,美国没见着。
二战的时候日本打不打美国不是日本决定的,而是美国决定的。日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日本打美国只是以战养战,如果不进攻美国的话,日本可能会败亡的更快。
再说即使日本去打苏联,日本和德国依然是战败。
不得不佩服苏联,一个神奇的国家。在二战的时候苏联的总人口不过两亿人,但是军队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上千万人,而且在二战期间苏联伤亡了数千万人,但是依然能够动员到如此多的军队,而且苏联的军工业发展的太过快了,别说是德国打苏联能不能取胜,就是日本,德国,意大利加上一些跟着这些法西斯的小国家所有的加起来,不见得就能打得过苏联。苏联人打仗确实不怕死,柏林之战,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是苏联依然出动了上百万的军队围攻柏林,牺牲了数十万人换来了柏林之战的胜利。
其实在二战的时候日本和苏联也有过几次交火,但是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所以都是打一下就停了。第一次就是张鼓峰事件,发生在1938年7月,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是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张鼓峰,沙草峰等地集结了7000人,火炮37门,苏联集结了1.5万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还有两百多架飞机,结果最后就是苏联占领了张鼓峰,日本退收到图们江西岸。还有就是诺门坎事件,当时还有苏联支持的蒙古国和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有数万人都参加了战争,苏日双方也都是派出了大量的军队,但是日本又战败了。
其实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在远东的驻军是远超我们想象的,日本根本不敢和苏联动手,苏联其实一直都在防范日本,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苏联在远东就有70万的常备军,一万门火炮,3000多辆坦克,到了珍珠港事件的时候,苏联在远东的军队已经是超过了一百万,达到了134万人,在这之前苏联已经是抽调了数十万远东军去欧洲战场了,但是还有这么多常备军,1945年八月风暴,苏联150万军队席卷中国东北,把70万关东军一个星期就打没了。
那么再说日本呢?我们都知道日军在整个二战期间除了前期兵力还尚可,其余的时间一直都是处于缺兵少资源的状态,更何况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本陆军部队,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在中国的日军有130万,还有70万驻扎在朝鲜和日本本土,当时日军的常规部队不过两百多万人。所以哪里还有军队去攻打苏联呢?日本打美国主要靠的还是日本的海军,当时日本的海军可以说在世界属于前列的,但是打苏联的话就要出动大量的陆军,当时在中国,朝鲜等地的日军驻军已经是让日本捉襟见肘了,所以日本根本没有多余的军队去攻打苏联。
当然我们是从双方的实力上来分析的,德国和日本是很难战胜苏联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的魅力就是不可预知性,二战之前法国不强大吗?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但是没几天就被德国打投降了。所以说战争是很难预测的,天时地利人和,决定最终的胜利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最危险的时刻,是1941年年底的莫斯科会战期间。在当时,德国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消灭了苏联配置在西方方向上的两道防线,俘虏了苏军60万军队。这个时候,苏联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当时,苏联还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可是这支军队布置在西伯利亚,防备着日军的进攻。日本已经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多次挑衅苏联。在这个时候,日军大批军队调入中国东北,举行了日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关特演”。这一切,都使得苏联和日本剑拔弩张,似乎两者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可是,苏联在日本的间谍佐尔格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给苏联发来了至关重要的情报。为了这个情报,佐尔格和他的情报小组最终暴露,大部分成员牺牲。但是,历史证明,佐尔格的这个情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这个情报就是,日本无意和苏联开战。有了这个情报,苏联孤注一掷,将西伯利亚的部队主力调往了莫斯科。这支精锐的部队,装备精良,并且具备着在寒冷气候下作战的丰富经验。他们的到来,使得本已被苏联的寒冬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德军雪上加霜。最终,德军在能够望见克里姆林宫塔尖的地方止步,并被苏军击退,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遭到了惨败。
而这个时候,日本在干什么呢?日本于12月6日,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日本的舰载机分两个批次对美军驻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空袭。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严重损失,至少半年不能进行有效的作战,日军趁势席卷了整个南洋。
日本采取了南下的战略,使得苏联腾出手来,得以专心对付德国。而且日本袭击美国,德国对美国宣战,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日本这样坑德国,究竟是因为什么?
说穿了,就是为了石油。在当时,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发生了利益冲突。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物资禁运。日本当时正在和中国进行战争,它所需要的废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都需要从美国进口。美国对日本采取战略物资禁运,立刻卡住了日本的脖子。在这些物资中,尤其是石油是日本最需要解决的。日本储备的石油仅仅够它半年多使用的。
而在中国东北,日本没能找到石油。西伯利亚当时也没有大的石油资源。要实现日本自给自足,只能寄希望于南洋的油田。同时,日本认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大大缓解了苏联对日本的威胁。这个时候,正是日本南下的大好时机。因此,日本不能错过。出于这个目的,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而且,如果采取北进政策,日本投入巨资建造的舰队就没有了用处。在陆海军分治的日本,为了争夺话语权,日本海军的求战情绪也十分强烈。
南下,陆海军可以配合作战,得到的利益可以均沾。北上,陆军为主角,海军大部分力量被置于无用之地。为了利益,双方也会采取南下的战略。
如果日本在当时没有执行南进政策,采取了和德国配合,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北进政策,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首先,为了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日本必须将军队主力从中国内地抽调出来。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双方的表现,要对付苏军在西伯利亚的几十个师的兵力,日本必须要投入全国陆军大部分的兵力。这是日本一面和中国开战,一面进攻苏联所承担不起的。
这样,日本和中国的战争取得的战果必须放弃。这是日本全国上下不认可的。这会造成日本的内乱,颠覆日本政府。
其次,就算是解决了与中国战争的这个问题,得到了美国的谅解,使得美国取消了对日本的物资禁运,可是事情并没有完。美国制约日本,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和德国的军事盟约。如果日本对苏联发动进攻,配合德国,依然和美国的战略发生冲突。
在这个时候,日本和苏联的战争期间,美国依然可以采取物资禁运的办法,对日本进行打击。这时的日本,就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处境会比太平洋战争之前还要恶劣。
第三,日本即便是占领了西伯利亚,对日本也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没有解决石油问题,也没有摆脱美国的控制。最终,还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被迫再次与美英开战。在这个时候,日本陆军主力陷在西伯利亚,没有办法进行反击。
最终,日本进攻苏联,只是为了德国火中取栗,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样的事情,日本是不会干的。
所以说,日本当时对苏联发动战争,会拿下西伯利亚,但是,它的战略形势会更加恶化。没有解决战略物资自给自足问题的日本,只会灭亡得更快。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二战当中,如果日军不进攻美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很明显,苏联将会战败。
1941年冬天,当德军进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时候,苏联部署了大约125万人的兵力,而德军的进攻部队一共有190万人,苏联是以少打多。这125万人就有来自远东地区的大约40-50万的兵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从远东地区调动到莫斯科地区的兵力,那么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将必败无疑。
一旦1941年德国攻下了苏联首都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就在1941年就结束了,也就不用打后来的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了。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在远东地区,他们面对的是几十万苏联军队,日本要吃下这几十万苏联军队估计够呛,诺门槛战役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日本陆军不是苏联陆军的对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对于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日本才会进攻东南亚从而与美国开战。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这里,因为问题是假设日本进攻苏联,那么结果就是苏联战败,之后的情况,就看怎么发展了。
在二战中,日本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日本达到一个回光返照的军事巅峰。
被赌局冲昏头脑的日本军国者,选择的对手值得分析。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是,日本如果不选择南下攻美国、而是北上打苏联,结果会如何、如果太阳旗与纳粹旗插在一起,那么,苏联是否必成德日囊中之物?日本与德国“平分世界”的大梦是否又进了一步?
1941年的6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至秋季陆续取得重大战果。而此时日本若能坚持北上,一定对苏军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改写二战历史进程。
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日军一旦与德国合力进攻苏联,德日联盟的实力当不在英美联盟之下。如此欧洲战场或存巨大变数,日军或许还可延长扩张期,“大日本帝国”的“版图”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扩张。
当然,历史允许假设但没可能重来,如果日本那样做了,对中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两个影响。一是若日本不败,最无望光复的国家当属中国,中国可能要被日本收缩为一个永久根据地,恐怕永无宁日。二是日本最大终失败,那么作为战胜国,中国也许能收回更多的远东失地。
但是,从道义的角度和战争性质讲,日本早晚必败。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不是一拍脑门说干就干。打仗,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准备时间。
像问题说的,不招惹美国,去打苏联,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日本当年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的选择,而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
打美国,日本执行的是海洋政策。
打苏联,他执行的就是大陆政策。
执行大陆政策,日本需要先占领朝鲜、中国,在这里扎下根以后,才能北上,继续向苏联进攻。而走这条路,明显需要建立一支大陆军:大量先进的坦克、大炮、汽车、铁路……
但后来日本建设起来一支颇为强大的海军,拥有大量非常先进的航母、战列舰,并最终南下,袭击了珍珠港,在太平洋跟美国进行搏杀,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海洋政策。
在诺门坎日本和苏联打了一仗,在苏联的坦克、大炮面前,日本吃了很大的亏。大炮在数量、质量上被碾压,在苏联坦克面前,日本的小豆坦克根本就算不上坦克,被苏联人用机枪就能打成筛子。苏联坦克可以轻松把日本坦克撞翻,后来苏联人已经懒的和日本坦克互射炮弹,想出各种花样去玩死日本坦克。
日本失败以后的反应比较反常,明明看到了差距、不足,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但他并没有去补救,没有去开发能与苏军匹敌的坦克、大炮,风轻云淡的就算了。依旧是开着他薄皮坦克扛着三八大盖儿在中国找优越感。这时候他也已经放弃了大陆政策。
执行大陆政策,需要打造一支大陆军。
执行海洋政策,需要打造一支大海军。
打造一支大陆军或者大海军肯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不能兼得,只能二选一。因为: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有哪个国家有实力同时打造一支像英国那样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像德国那样的强大陆军。英美是海军强,陆军弱。苏德法是陆军强海军弱。最后日本也是海军强陆军弱。
如果日本想打苏联,他得提前三十年、四十年准备。
首先选择大陆政策,放弃海洋政策。放弃海洋政策的表现就是放弃建造一支大海军。把建造航母、战列舰、驱逐舰、潜艇……的资源拿走,去建造:坦克、大炮、汽车、机枪、冲锋枪…….
做这样的工作需要从工厂打地基、设计图纸开始,肯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等日本拥有一支和德国、苏联同样强大的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的时候,他才有实力去进攻苏联。他得有和T34-85,黑豹差不多的坦克,2万辆。大口径火炮,5万门。汽车,10万辆……还得把他的三八大盖儿换成冲锋枪,淘汰92式这种垃圾,换成能跟MG42匹敌的新机枪……
但现实的情况是日本早就放弃了与苏联作战的企图,他的陆军在很长时间里根本就没有提升。苏德战争时期的日本陆军和诺门坎战争时期的日本陆军没有任何的区别,还是用着可怜的小坦克,小炮和寒酸的炮弹基数。当然这是根苏军比,跟中国军队比,他还是占优势。跟后来的中国美械部队比,他也落后了。
而苏联方面,即便是在苏德战场最艰苦的时期,他在西伯利亚依旧保持着一百多万的重装部队,始终保持着对日本的绝对优势。日本陆军的装甲、火力、机动都远远落后于苏军,他想对苏军发起进攻也就只剩下一条路:人多。
日本想在东方对苏联发起进攻,最低也得拿出来500万的部队,这他才有机会能打败100万重装苏军。如果日本走大陆军路线,打造一支重甲机械化部队,有200万人,他就可以进攻苏联了。如果仅凭他的人肉部队,再考虑苏联远东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道路,500万人恐怕是不够。
问题是他也拿不出500万的部队。
跟苏联对峙的关东军在最强的时候只有100多万人。这100多万关东军去打100多万苏军,基本上属于自杀。苏军利用机械优势,先退1000公里,再反击1000公里,这100多万关东军也就留在西伯利亚的荒原上当肥料了。
日本陆军的大部分被拖在中国战场,苏德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也开始袭击珍珠港,日本又抽出精锐陆军跟着海军南下,留在苏联方向的陆军越来越少。他想进攻苏联,组织起足够的部队,需要从中国内地撤出全部部队,把南下的部队也全调回来,先前跟中国的陆战和美国的海战全白打了。
军队的建设,战略的布局,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苏德在那边打起来,日本再想开着200辆薄皮小坦克去参战,已经晚了。
就像我们这次阅兵,很多武器那都是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琢磨了。
二战中,日本不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也不会发生中途岛海战,日本军队还是有实力的。
若是日本从东北调关东军北上,越过西伯利亚,直捣莫斯科!从而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使苏联腹背受敌!而后,日本军队与德国军队会合,挥师南下!进而占领整个亚洲大陆,也许,整个世界会席卷而定。当然,这只是假设!历史不容改写的。
假如日本与德国打赢了苏联,我想最终还是要失败的。众所周知,日本在侵略我国时,已是兵员不足,资源困乏!经受不了持久性的战争,最终还是被拖垮!德国也是一样,西边还有个英国,虽然以闪电战迅速占领整个西欧大陆,但并不稳定!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果在二战中,日本没有去偷袭招惹美国,而是直接配合德国在远东地区进攻苏联的话,那么苏联大概率是挡不住德国和日本的两面夹击的。届时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情况一
苏联无法抵挡德国和日本的双面夹击而溃败亡国,这是大概率问题。
要知道苏联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中抵挡得住德国的进攻,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因为在莫斯科保卫战前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收到了情报部门的准确情报,显示日本不会从远东袭击苏联。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才果断的从远东地区把苏联精锐的西伯利亚军团调回了莫斯科战线。
要知道这可是苏联军队中最能在严寒中作战的精锐中部队。在当时莫斯科坚守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这支精锐的远东西伯利亚军团可以说是苏联最后的希望。好在在关键时刻这支高达100个精锐师的西伯利亚军团即及时调回莫斯科,才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也才守住了这座象征苏联精神的城市。
而一旦莫斯科守不住,届时苏联将会军心涣散,而在莫斯科城中的斯大林以及苏联高层都将会被俘,对于二战胜利将是影响巨大的。如果当时的日本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先不说是否能够打得过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军团,但至少斯大林的这100个西伯利亚精锐师将不可能调回支援莫斯科,而莫斯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自然也无法抵挡得住德军的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是大概率守不住莫斯科的,而一旦首都沦陷和高层被俘,苏联也就大概率亡国了。
情况二
苏联局势更加糟糕,美国会率先参战,支援苏联。
一旦日本和德国围攻苏联,那么苏联大概率是会战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美国也不可能再继续坐收渔翁之利下去了。因为一旦苏联这个庞大帝国战败,德国将再也没有对手,欧洲版图中的英国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届时日本和德国极有可能会调转枪头对付美国,那个时候美国可就孤军作战了。所以那样的情况下,一旦日本和德国围攻苏联,美国也会大概率参战,选择支援苏联打击德国和日本军队,所以无论日本是否会招惹美国,在二战的情况来看,美国参战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是看在哪个时间段参战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已。
情况三
德军会因为日本围攻苏联而抽出身来进攻英国本土,英国会大概率挡不住。
一旦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苏联将首尾不能相顾,其兵力也因为分散而无法集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分担了压力的德国军队,将极有可能加快对英国本土的轰炸甚至登陆。因为在此前德国已经持续的对英国本土轰炸了,一旦被日本缓解了压力,德国可能会抽出一部分军队来围攻英国,而以当时英国的兵力,想要以一己之力对抗德国,无疑是不可能的。
结语:
如果二战中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苏联极有可能会战败,而英国也有可能被灭国,除此之外美国可能会大概率直接参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那样的话,苏联在被两条恶犬的夹击下,大概率会撑不住。如果苏联垮了,德国就能调转枪口集中力量打败英法,欧洲基本也就被希特勒控制了。日本呢,与德国瓜分苏联(乌拉尔山为界)后,背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安心的南下,中国也将很难与之抵抗。那样的话,说不准日本人那“大东亚”的梦想就真有机会实现了,甚至东南亚也会被日本殖民。
世界将是这样的格局:德意的势力覆盖欧洲、北非、西亚、中亚;英国投降或者弃岛前往印度;日本控制东亚、北亚、东南亚;最后甚至轴心国会打败美英,瓜分世界。
这时候有人会问,美国就会一直在旁边看着轴心国扩张吗?会只要战火不烧到它,它就会一直在美洲坐山观虎斗。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美国没有受到战争威胁就会袖手旁观?为什么日本没有选择跟德国夹击苏联?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要站在各国的角度,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二战开始后,为何美国一直袖手旁观?
自二战开始,美国就坚持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中坚持单边主义,拒绝多边的国际合作。反正战火烧不到自家,美国人通过向战争各方倒卖军火、战略物资可以大赚特赚。
二战期间,美国人卖给德国、日本人的军火、战略物资,不仅夺走了欧洲、中国无数的生命,在后来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美国大兵。
二战期间,奉行人道主义的美国却一直在“打口炮”。比如,在1939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后,美国社会群情激奋。当时的民意调查有3/4的美国人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别去蹚欧洲的浑水,但是坚决不能放过日本,一定要出手严惩。
但罗斯福是怎么做的呢?他就发表了一个隔离演说,说“隔离正在造成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局势动荡的国家,是美国利益所在。孤立和中立不再是答案,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同心协力,隔离世界上正在传染的不法逆举”。
然而,演说后,罗斯福转身就否决了对日本的海上禁运。你说,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其实,罗斯福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就有一个小算盘——他希望日本会北上进攻苏联。
为什么日本最终没有选择跟德国一起夹击苏联?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并且扶植了伪满洲国政权。
中国向国联投诉,但英法的精力全都集中在欧洲老家的德国身上,无暇顾及中国这一边。况且此时的日本还威胁不到他们在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的利益。
1932年10月1日,国际联盟针对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派出了调查团,结果抛出了纵容日本侵略的“李顿报告书”,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
美国人呢?他们本身就不在国联内,而且罗斯福上台后的重点工作是应对大萧条对美国国内造成的冲击。所以,美国人只打打嘴炮,对日本进行了一番谴责。
罗斯福非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还通过了《白银法案》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捅了一刀,高价收购白银,给实施银本位的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因此,小日本儿对自己的实力就更有底气了,对中国更加强硬了起来,开始进军华北,并宣布退出国联。
蒋介石一看国际社会对日本人的行动坐视不管,就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议》,以长城为界,中日双方脱离军事接触。
很多人为蒋介石洗地,说他签订《塘沽协议》是无奈之举,但你们无法否认的是,蒋的这个操作,其实等于默认日本在东北的存在。从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来看,在蒋的心里,东北是不可牺牲的吗?
日本人这一路操作下来,国联和美国仍然是屁都没有放一个。
1934年,罗斯福甚至同意让菲律宾在12年后,也就是1946年独立。这意味着,美国对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都打算彻底放弃了。因此,日本人更加坚定了自己将白种人赶出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决心。
这时候,日本内部为“北上”还是“南下”两条路线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北上派和总体派,北上派主张先打苏联,总体派主张先南下打英美,再北上打苏联)。
经过惨烈的斗争,日本军部的总体派清洗了北上派,开始着手南下。
所以,日本在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件,开始全面侵华,它想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承认伪满洲国独立,将中国作为它的南下做战略跳板。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曾经提过停战条件:要蒋承认内蒙自治,还要扩大”何梅协定”,将华北变为不驻兵区域,扩大”淞沪协定”将上海变成非武装区域,还要中日共同防共(主要是苏联),降低日本货进口关税,杜绝反日运动。
当时,蒋介石没有答应。日本人就继续进攻,攻陷了南京。南京沦陷后,美英又是打口炮,蒋介石慌了,准备答应日本人提出的条件。
日本人呢,这时候也觉得一时半会儿没法从中国脱身,就接受德国的调停,跟蒋介石谈判。
然而,这时候的日本人却坐地起价了,提出华中也得是非军事区,并且要求蒋介石承认伪满洲的独立。这蒋介石怎么能答应呢?你日本鬼子刚刚在南京犯下兽行,老蒋要是答应了你这条件非得被赶下台不可。
于是,蒋介石决心与日本血战到底。
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国民党政府连首都南京都丢了,可他们就是不投降,就是拖着你进泥潭,跟你打持久战。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了。这时候,美英法就有点儿坐不住了。然而当时希特勒在欧洲正闹得凶(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他们与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的绥靖后,马上对日本人强硬了起来,但也仅限于打嘴炮。
然而,在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近卫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日本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开始改变侵华方针,着重从政治上诱降中国。
日本为啥突然改变对华战略了呢?
没错,因为希特勒开始寻求与日本结盟了。此时日本身处列强的包围圈,正找不到出路呢,一看德国来寻求结盟,就像穷人家的傻小子突然被过继给地主家当儿子一样高兴,立马脑补出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盟一起去打苏联的构想。
所以,1938年底,日本人改变了对华的战略。
但是,狡猾的希特勒却没有告诉日本人他真实的战略意图——他只是想让日本在亚洲搞事情,替他拖住美国,他好对法国和英国动手。
1939年,日本关东军开始向蒙古进军,5月份与苏联打了著名的“诺门坎战役”,这场仗打了将近四个月,最终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
然而,就在日本人欢天喜地的跟苏军作战时,希特勒却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以闪电式的进攻占领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希特勒这一通“猛如虎”的外交操作下来,日本人被惊得合不拢嘴。“怎么,是你德国抛出橄榄枝,寻求跟我结盟的,我这前脚刚和苏联开打,你后脚就跟他穿上一条裤子了?”
当时日本的平沼内阁立即就宣布辞职了,理由是“欧洲发生了难以理解的事情”。
是啊!日本人就这智力,还想和希特勒一起上桌打牌呢?
你也不想想,一战后德国人的生活那么惨是苏联导致的吗?当前遏制德国发展的是苏联吗?希特勒的头号仇敌是苏联吗?
日本和希特勒结盟,初衷却是共同对抗苏联,以减缓美英对自己的压力。现在德国却和苏联结盟了,日本自知还没有单挑苏联的实力。现在自己弄得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仅苏联打不成了,反而还因为和希特勒结盟,把和美英的关系搞得更加糟糕了。
果然,1939年7月26日,美国迅速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
这下,日本人坐不住了。对于日本来说,美国一直是它们废铁、钢材、石油和其他物资在亚洲之外最大的供应商。一旦没有了这些物资,日本的飞机、坦克、大炮就得变成废铁。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只剩下六个月时间了,要么向美国人下跪,回到九一八以前,要么攻下印度尼西亚,获得那里的油田。
显然,日本人不愿意放弃这十年时间的折腾,再加上希特勒在欧洲势如破竹,日本人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德意日苏四国结盟,一起造美英法的反。
还别说,日本人还真差点把这四国同盟搞成了。1940年,德国、意大利与日本正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轴心国的同盟关系。
而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苏联也加入进来,建立“四国同盟”,推翻由美英法制定的国际秩序,四家重新划分世界秩序,这也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为日本勾勒的宏大蓝图。
当时的四国联盟连条件都谈好了,说日本瓜分东亚、东南亚,苏联可以向南,往印度洋方向扩张。
然而,就在四国联盟要签字的时候,斯大林突然提出要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希特勒怎么肯让苏联进出地中海,跑到自己的肚皮底下。就这么着,四国联盟不仅没谈成,反而坚定了希特勒攻打苏联的决心。
当然,希特勒的心思转变,日本人也是看不出。
近卫文麿极力推动与苏联和解,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就这么北上进攻苏联就更不可能了。
然而,就在日本人如释重负,觉得北方的隐患终于消除了,可以全力南下的时候。欧洲那边又出变故了,希特勒开始调转枪头进攻苏联了。
日本高层开了香槟还没来得及喝呢,就又被希特勒的组合拳惊得目瞪口呆,估计酒杯砸在脚趾上都不觉得疼了。
日本人是欢天喜地的跟德国攀关系,可到头来发现希特勒根本就不把自己当朋友。现在的形势是,希特勒和斯大林打起来了,美国对日本已经实施了禁运。一年多前,日本还碎催式的主动张罗外交,搞四国联盟,为此不惜彻底得罪英美。一通神操作之后,日本人才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这时候摆在日本面前还有一个选择:马上向英美跪下认错,北上打苏联。
毕竟,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恐惧,还是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很可能会因此放日本一马。
日本如果这么做,世界历史或将改写。所以说,1941年是决定世界历史走向的重要一年。
然而,在与美英谈判时日本方面却提出这样的条件:
- 中国的问题,由中日两家慢慢解决,美英不可以再支援中国;
- 拿下苏联后,美英也不许在东亚、印尼和苏联远东地区修建机场和军事基地;
- 美英立即恢复与日本的贸易,也就是恢复美国对日本禁运的战略物资。
- 作为回报,日本25年内从印度支那撤军,保证菲律宾中立地位。
你们看,日本人的口气可还真不小。
然而,这在美英谈判人员看来,日本人就是痴人说梦。这时候的战略环境可不是1936年,甚至1938年那个局面了。你日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不说,中国人在战场上也开始反攻了。你日本人拿着一手烂牌,还非得要这么高的筹码,这就没法谈。
美国和中国的底线是日本从中国完全撤军,而日本军部的底线是满洲独立,还要在内蒙和华北驻军。双方拒绝退让,完全谈不拢,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1941年7月2号,天皇感觉失态不妙,就召集了内阁大臣、陆军和海军的高层一起开了个御前会议。
会议上,天皇和内阁一致认为,一旦日本和美国开战,肯定是死路一条,一定会输。既然这仗一定会输,还打个什么劲啊。
那好,既然美国打不过,你就去跟希特勒东西夹击打苏联啊!
不,日本人自己彻底对希特勒失去信任了,而且它们现在手里还握着跟苏联签的互不侵犯协议,陆军的想法是等苏德战争出结果了再做计较。
然而海军却反对,他们说等不了,因为石油储备只够四个月的了,再拖下去我们的航母、巡洋舰都得成废铁。
海军认为,既然日本已经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那么北方暂时就是安全的,不如专心向东南亚进军,毕竟印尼有日本人迫切需要的石油、橡胶。
就这么着,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次御前会议最后的结论竟然是集中精力打中国,同时准备南下和北上。那是先南下还是先北上呢?说是视欧战局势再定。
在天皇和内阁看来,最后的结论不就是按兵不动吗。但是军部却不这么看,军部认为这是吹响了和英美大干一场的号角。
会议的第二天,军部就将“全面备战”的指令就发下去了。
这就是为啥说日本最后是被军部那些人绑着去自杀的呢!
海军开始制定袭击珍珠港的计划时,陆军干脆就发布了作战命令,要求军队南下占领印度支那。最多加个泰国和缅甸。以确保美国不会参与。
近卫和松冈一看军部甩开内阁要蛮干,就极力去劝阻,怎奈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启,就很难停下来。
眼看着日本这个在军部控制下的疯狂的鸡蛋硬是要去撞美国这个石头,绝望之下,近卫传话给美国,要求亲自与罗斯福面谈。
罗斯福本来想答应来着,但被国务卿赫尔阻止了。
赫尔想让近卫拿个谈判的框架协议出来,保证从中国完全撤军。不然,万一中国投降了,那日本驻华的85万部队不就都南下了吗?
可是,这时候你让近卫拿着完全撤出中国的保证再来美国谈,他哪里拿得出来?军部非得毙了他不可!
就这么着,近卫文麿这个蠢货就下台了,由军部出身的东条英机接任首相一职。
然而,东条英机虽然是军部出身,但他也很难阻止疯狂起来的日本军人。
这时候,日本陆海军备战已经开始了,上百万人一旦调动起来,可不是说停就能停的。
你想啊,日本肯定在全国进行了宣传,美国人又是对日本禁运,又是限制日本移民,在日本肯定拉满了仇恨,全国上下正摩拳擦掌要跟美国人大干一场时,你怎么让他们停下来?还得告诉他们说,我们日本跟美国人认怂了。
东条英机他敢说吗?他说完就得让军部的极端分子给刺杀了。
不仅如此,日本海军那头,山本五十六心里并不想打,但是他准备出了奇袭珍珠港这个计划。如此优秀,怎么也得拿出来秀秀吧?
山本这么一秀可不得了,可把日本军部那帮赌徒的心思给秀活泛了。它们认为,欧洲那边希特勒还得闹几年,日本打掉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后,美国怎么也得缓两年,日本把东南亚一占领,就有了资源,然后再依托着岛屿,就能跟美国人掰掰手腕了。
就这样,日本最终执行了山本五十六的“奇袭珍珠港”的方案。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941年6月22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出动550万军队,分三路突袭苏联。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疏于戒备,加上德军战术得当,德军进攻势如破竹,苏联损失惨重。于是,希特勒希望亚洲盟友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和远东,东西夹击苏联,在莫斯科会师。然而,打着小算盘的日本却“背弃”德国,反而不自量力的选择南下偷袭珍珠港,正式向美国宣战!
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将世界最强大的美国拉入二战,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最大的战略失误,得知珍珠港事件后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甚至在公开场合痛骂日本是“喂不饱的猪。”
在希特勒看来,日本应该与苏联联手解决掉苏联之后,再迫使英国投降,最后占据亚欧大陆之后再和美国较量。而日本提前惹恼了美国,不仅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而且提前将中立的美国推到盟国方面,而此时的法西斯国家尚没有与美国开战的实力,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反法西斯国家。
那明知国力不如美国的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主动发起“珍珠港”事件?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一、日本没有北上的能力。
日本要背上进攻苏联,依靠的是步兵、装甲兵。而日本最强大的兵种则是以航母在核心的海军,因此,日本北上进攻苏联,无疑是扬短避长。
而苏联则相反,海军不济,但陆军和空军尤其是崇尚火力压制的炮兵实力强大,最重要的是苏联对日作战准备充分。这体现在:1、斯大林在与德国较量的时候,始终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一方面,斯大林要报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仇;另一方面,在苏联刚建立之时,外国反对势力组建军队干涉俄国革命,日本出兵最积极、人数最多。可以说,当时的苏联早已把日本视为假想敌。
因此,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危险情况下,斯大林依然保持了庞大的远东方面军:作战人员约70万人、火炮1000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合计32个师……实力不可为不强!
我们再来看下盘踞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实力:最初的关东军只有5万人,后来扩编到了35万人,1941年7月份再次扩编到了85万人,另外装备有飞机1025架,坦克414辆。
从两者的实力对此上看,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日本的关东军只有人数占据优势,其他各项武器装备均处于劣势,特别是坦克,几辆日本坦克都不是一辆苏式T——34的对手。况且,苏军经过连年战争,在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方面更是强于日本。
早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争中,日军早就尝到了苏军钢铁洪流的厉害,这种巨大的心理阴影,使日本认识到战胜苏联远东集团军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后勤。苏德战争是在6月份打响,假如日本参战最好的时机是在8月份,俄罗斯的冬季是在10月份,只有两个月战争的时间,要保障85万大军穿越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平原,后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北上之后,日本能得到什么?
其实,日本是个非常善于算账的国家,要北上进攻苏联,就必须考虑一下与苏联宣战后能得到什么好处?很显然,日本算出的结果很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假如日军能够北上夹击苏联,腹背受敌的苏联投降,那么日本得到的要远比失去的更多。由于德军在欧洲部分进展迅速,实力强大,日本只是个配角,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战后利益分配上德国肯定要欧洲部分,日本得到的只是一毛不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种赔本的买卖,日本肯定不干。
当时,日本最缺的资源是石油、铜、锡、橡胶、铁矿石,大米。这些东西,西伯利亚没有,而东南亚就有现成的。
东南亚是美、英、荷、法的殖民地,然而,英国、法国、荷兰都不足为惧,唯有实力强大的美国是日本的噩梦。因此,日本认为,只要痛击美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承认既定事实,让东南亚拱手让给日本,那么日本可以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所以,南下占领东南亚比北上进攻苏联更有利可图。
三、国际形势。
1911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三十年的贸易协议,美国一直向日本供应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资源。然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侵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罗斯福多次警告日本撤出中国,恢复战前态势!而日本军部无视美国警告,变本加厉的不仅没有退出中国,反而进一步突袭了越南金兰湾,将魔爪伸向了中南半岛,日本的侵略行径最终让美国忍无可忍。
1939年,美日贸易协议到期之后,美国对日本开始了全面经济制裁,禁运石油等战略资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这对于全面侵华战争最激烈、已将战争经费占比提高到54%的日本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1941年,东条英机取代近卫文麿成为日本首相之后,开始逐渐不满美国的制裁,并认为只要歼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利用美国重组舰队、太平洋无强大对手的时间,利用中国和东南亚的资源迅速壮大自己,到时候美国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
然而,日本严重低诂了美国的能力,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使得日本迅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被日本偷袭后的美国,不仅没有因为珍珠港的惨败退出亚太地区,反而短期内挫败了日本的进攻锋芒,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军工生产能力。据战后统计,美国参战后,建造和改装航母多达155艘,生产飞机300000架……
四、中国战场的反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之后,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日本有120万军队被拖在了中国战场。可以说,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假如日军北上攻击苏联,中国的战略反攻会提前到来。到那时,中苏联军很有可能会把日军消灭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
所以说,算清了这笔账的日本为了巩固已得的有利态势,达到自己以战养战的目的,只能南下挑战美国了!
美国还是会参战。而只要美国参战,那二战的结果就不会有什么悬念。关键是日本到底该怎么样决策,或者说它为什么没有配合德国打苏联。
1938年的时候,日本自己直接进攻苏联,最合适。1938年以后,就非常困难,去打了但打不过。而1939年以后,二战爆发,就更困难了。而1941年苏德开战以后,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个选项,已经没啥意义了。
因为日本进攻不进攻苏联,美国也会揍它。然而,美国到底会不会在1941年底直接参战、直接开揍,那就是未知数了。
但,即便美国一直拖着不参战,也还是会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即:作为二战盟军的总后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除美国以外,真正刺刀见红的是英国、法国、苏联以及中国这几个战场大国。
但,法国太垃圾,又赶上英法集体误判,所以一下就被打垮了。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英国要把法国扶植成大国,具体就是法国人也要对德国实施占领。但是,斯大林死活不同意。原因就是法国的战场表现太怂了。斯大林的想法是:你法国稍微争点儿气,德国人也不会把自己揍得这么疼。
其次,就是英国顶住了德国的漫天轰炸、中国扛住了日本的全面侵略。而欧洲战场的真正陆战尖刀,肯定是苏联。苏联打完欧洲战场之后,迅速参加对日作战。苏联在二战的作用,一定不能低估。1945年初,苏军已经推进到距离柏林65公里的地方了,而英美联军却在阿登森林被希特勒揍得叫爸爸。
那么,美国人的作用呢?
美国也参战了。但美国的主要作用是同时支援东西两大盟国作战。就那真正的陆地尖刀苏联来说,没有美国的租借法案,苏联大概率扛不住希特勒的疯狂冲击。
首先,战史公认的最强军队,就是德军。虽然德国战败,但德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所以,德军VS苏军,到底谁胜谁负,一目了然。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已经势如破竹了。但,仍要死两个苏联红军才能消灭一个德国士兵。后期尚且如此,前期就不用说了。
其次,苏德战争,是国家实力的硬拼,具体来说就是工业实力。中国比日本面积大、人口多,但为什么打不过日本?因为工业实力不行。而德国的工业实力对苏联就是碾压级的存在。所以,苏联VS德国,就跟中国VS日本,一个道理。工业实力不行,就是综合国力不行,也就是国家实力不行。
但是,美国给苏联注血了。你把美国这个总后勤官去掉,你苏联还怎么打?这仗就没法打。不拒绝爱国主义,但爱国热情再高涨,你能让国足出线吗?
扯远了,还是说回日本。
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就一直疯狂。在东亚世界,日本人彻底放飞自我,什么国际秩序、什么国际道义,全都不管不顾了。但,这跟英法美有啥关系?
对于英法美这种级别的大国,不是人家跑到自家地盘上烧杀抢掠了,才叫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大国的利益,在于秩序,是靠秩序来实现国家利益的。简单说,淘宝商家做得是买家的生意,卖个好价钱就行了,真金白银最重要。阿里巴巴做得则是平台的生意,商家愿意在自家平台卖、消费者愿意在自家平台买,这个平台最重要。
所以,日本这么疯狂,就是在挑战英法美在一战后的秩序安排。这就等同于侵犯英法美的国家利益。
但日本有啥义务遵守英法美的战后世界安排?
底层逻辑是鬼子是跟班小弟,英法美才是带头大哥。现实逻辑是你日本也签字了。巴黎和会你没签字吗?九国公约你没签字吗?签了字,就得认。要不你就跟苏联学:我就不签字,你们这套逻辑我全不认。
那日本为什么这么疯狂呢?
内政是外交的出发点,外交服务于内政。根子就在于日本的内政。天皇和军部裹挟着民意,已经把日本内阁玩废了。这就是日本的内政。日本内阁胆敢做出忤逆民意的事情,那就不是民众投票换掉内阁的问题,而是日本军部拿着刺刀杀首相的问题。
而这个日本民意,非常不健康。
巴黎和会,日本人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人觉得自己被限制了。关键是经济危机以后,日本农民倾家荡产。儿子跑到朝鲜当了关东军,女儿跑到南洋做起皮肉生意。所以,日本的民意要多疯狂有多疯狂。疯狂的民意,可以通过代议制的政府予以节制。但是,内阁被玩废了。所以,这就是不以礼节之了。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这时候是1937年。日本陆军已经成为日本的实际主宰,别说内阁说话不好使,就是天皇说话也不好使。全面侵华已经到了无节操的程度,但关键是没有任何智力含量。
你发动九一八事变,可以,因为可以占了中国东北。但你全面侵华干什么?帝国打仗,要钱;民族国家打仗,要命。一战就是明证。你打胜了战争、拿到了赔款,却抵偿不了自己的损失。关键是这个战争赔款,你也拿不到。战败国已经打成了焦土,还拿什么支付战争赔款。
你看一战后的法国就行了。法国人想要多少战争赔款就要多少战争赔款,反正德国就是赔不起,成了欠债的大爷。除非你学苏联,不给钱、我去抢你的老百姓当奴隶(斯大林也只是说说,最后也没这么玩,也就抓了战俘)。
还有,就是全面侵华完全不符合日本的战略决策。先是战略路线上的北上派和总体派之争,后是攻略操作上的北上苏联和南下南洋之争。但无论哪个战略、哪个攻略,日本都不能刺激中国,更不能陷入中国战场。日本天皇、内阁,甚至军部在内,都达成了这个共识。
然而,南辕北辙了。路线错误是因为愚蠢。愚蠢的日本高层能把决策搞错,也能把执行搞错。所以,全面侵华就把日本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在攻陷中国广州之后,英法美就不能再继续惯着日本了。
之所以英法美一直绥靖,根子就在于巴黎和会关于战后实际的安排。别说日本不认可,就是美国人也不认可。但美国实力够强,英法也得给面子,毕竟欠着美国钱。所以,后来又在美国人的操弄下,出台了一系列条约。
一战之后,这个平台搭建好了。但这个平台缺乏共识,维护起来就非常费劲。于是,只能勉强维护,只要大家不掀桌子就行。因此,英法对希特勒各种绥靖,也对日本各种绥靖。
但你日本欧打到广州了,这时候别说英法了,就是美国也不干了。因为三家在东南亚都有殖民地。但,英法美只是谴责一下,还是没吭声。
原因就是希特勒也在欧洲折腾,拳头都要打到英法两国的鼻尖上了。所以,日本虽然干了很多不是人的事,却抓了满把好牌。满把好牌,不是拿到了多少钱、抢到了多少地,而是可以选择。
日本北上打苏联,可以,英法必须会给鬼子鼓掌。日本向南洋扩张,也可以,英法美还在集体认怂。日本立即结好中国,主动退兵呢?那就更可以了。侵略者主动退兵、不打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可能非要打到东京、拒绝停战吗?
日本要是在这个时候南下东南亚。这就等同揍英法美了。那英法美还能继续绥靖吗?挨揍可以忍啊。看一下当时形势就知道了。
1934年,日本直接退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就在这一年,罗斯福同意菲律宾在12年后独立。这就意味着美国要彻底退出西太平洋。而英国首相张伯伦呢?竟然提议承认伪满洲国,与日本结好,换得日本对英国在亚洲利益的承认与保护(英国内阁给否决了)。这就意味着英国准备牺牲中国了。
日本满把好牌,就是有好多选项,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足够多。所以,你日本这时候北上打苏联,就相当于放弃了南下路线,英法美会集体放心;同时这也相当于纳了投名状,英法美会集体支持。
为什么是投名状?一战以后,英法美搭建了凡华体系,这就相当于一个淘宝平台,然后大家不打仗了、开始做生意。德国肯定不满意,但德国也签字了。希特勒虽然各种闹,但也没说退出不玩。日本也肯定不满意,但日本也签字了。后来也各种闹,但始终没有撕破脸。也就是说,大家还都在这个淘宝平台上做生意。但苏联呢?意识形态的威胁肯定有,但关键是苏联拒绝承认这个平台,自己不加入。所以,对凡华体系的最大挑战,不是德国也不是日本,而是苏联。所以,日本打苏联,就是在向英法美纳投名状。
但是,日本却眼睁睁地丢掉了这个机会。那日本在干什么?开会。到底北上打苏联、还是南下打南洋,始终定不下来。而每次会议却总能在一件事上定下来,那就是向中国增兵。因为中国一直不投降。
到了1938年以后,英法美突然翻脸了。为啥翻脸了?1938年9月29日,英法跟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就意味着欧洲的事情摆平了。于是,英法美荷这些在东南亚有利益的国家,就集体找日本算账了。而到了1939年的时候,日本连北上进攻苏联的选项都非常困难了。
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签订了。随后,斯大林立即向远东方向增兵,也不惯着日本了。关键是苏联在之前也没惯着日本,张鼓峰和诺门坎两场战争也教训了日本怎么做人。
所以,英法美对日本就不可能不强硬。苏联对日本各种硬、你对日本各种怂,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逼着日本南下了。于是,日本在理论上就剩下三个选项了:
一个是悬崖勒马,撤出中国,向英法美跪地求饶。但这个选项,日本就没法选。因为日本政府已经被民意绑架了,谁敢做出有损民意的事情,那就等着收尸。
一个是进攻苏联,纳投名状。进攻苏联肯定不能隔着日本海打吧,日本自然可以捏着中国东北不放。但这个也不好玩,因为斯大林不是傻子,一直就盯着鬼子背后捅刀。
一个是疯狂到底,什么英法美、什么苏联、什么中国,捆在一起打。而在攻略上,就是执行南下策略,把东南亚全给占了。最后,实现把白种人赶出亚洲,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那么,日本会怎么选呢?肯定是怎么疯狂怎么选。这就是日本的调性,根本改不了。
1939年7月26日,也就是在二战爆发前夕,罗斯福已经照会日本政府,要废除两国通商条约,六个月后正式生效。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形成。随即,日本平沼内阁立即辞职,理由是“欧洲发生了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此时的美国,不是还没参战吗?的确没有参战,但美国的态度已经摆明了。而且,越到后期,美国人的态度就越明确。而日本人在蒙圈中做出的各种神操作,也使它无法回到正常智商的轨道。
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希特勒已经发动二战了,你日本却跟德国结盟了。这就摆明了要跟英法美对着干了。
1941年,日本又跟苏联签订了侵犯条约,要撺掇个德意日苏的四国同盟。然并卵,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却大举进攻苏联了。
所以,在1940年以后,日本手里面就没有什么选项了。国际局势是一方面,日本自己作,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这就是要支援全世界死磕三国轴心了。1941年8月,美英首脑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敲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关键是这个《大西洋宪章》,意味着美国一定会参战。因为英国已经同意了,要跟美国携手建立一套新的国际秩序。联合国的构想,就是这套秩序蓝图。你美国人不参战,凭啥让你构建战后新秩序?4个月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必须参战。
所以,别说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就是呆着不动,美国也不会放过他。因为德意日三国同盟,你日本可是签字了。同时,日本的决策也不会这么保守,配合德国打苏联不够疯狂,直接南下东南亚、偷袭珍珠港,这多刺激。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出动550万军队、分三路突袭苏联。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苏联损失惨重,希特勒希望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东西夹击,在莫斯科会师。然而,日本却选择了南下偷袭珍珠港,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日本的战略失误,希特勒也痛骂日本是“喂不饱的猪。”
因为在希特勒看来,应该德日联手解决掉苏联之后,再迫使英国投降,最后再和美国较量,日本提前惹恼了美国,彻底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
那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发动“珍珠港”事件?
一、日本没有北上的能力。
斯大林在与德国较量的时候,始终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一方面,斯大林要报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仇;另一方面,在苏联刚建立之时,协约国组建军队干涉俄国革命,日本出兵最积极、人数最多。苏联早已把日本视为假想敌。
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斯大林依然保持了庞大的远东方面军:人员70万人、火炮1000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合计32个师。
再看日本关东军的实力:最初的关东军只有5万人,后来扩编到了35万人,1941年7月份再次扩编到了85万人。具有飞机1025架,坦克414辆。
经过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日本的关东军只有人数占据优势,其他各项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特别是坦克,几辆日本坦克都不是一两苏式T——34的对手。况且,苏军经过连年战争,在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方面更是强于日本。
早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争中,日军早就尝到了苏军钢铁洪流的厉害,这种巨大的心理阴影,使日本认识到战胜苏联远东集团军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后勤。苏德战争是在6月份打响,假如日本参战最好的时机是在8月份,俄罗斯的冬季是在10月份,只有两个月战争的时间,要保障85万大军穿越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平原,后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北上之后,日本能得到什么?
假如日军能够北上夹击苏联,迫使苏联投降。由于德军在欧洲部分进展迅速,实力强大,日本只是个配角,战后利益分配上德国肯定要欧洲部分,日本得到的只是一毛不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种赔本的买卖,日本肯定不干。
当时,日本最缺的资源是石油、铜、锡、橡胶、铁矿石,大米。这些东西,西伯利亚没有,而东南亚就有现成的。
东南亚是美、英、荷、法的殖民地,英国法国荷兰都不足为惧,只要痛击美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承认既定事实,日本可以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南下比北上有利可图。
三、国际形势。
在1911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三十年的贸易协议,美国一直供应日本石油和金属物资。然而,日本全面侵华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罗斯福多次警告日本撤出中国,而日本军部却进一步突袭了越南金兰湾,这让美国忍无可忍忍。在1939年,贸易协议到期之后,美国对日本开始了全面经济制裁,禁运石油,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这对于战争经费占比提高到54%的日本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1941年,东条英机取代近卫文麿成为日本首相之后,认为只要歼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利用美国重组舰队的时间,日本完全可以利用东南亚的资源迅速壮大自己,到时候美国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
然而,日本严重低诂了美国的能力,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时日本迅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四、中国战场的反攻。
日本全面侵华之后,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日本有120万军队被拖在了中国战场。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假如日军北上攻击苏联,中国的战略反攻会提前到来。到那时,中苏联军很有可能会把日军消灭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
所以说,日本为了以战养战,只能南下。
首先表明我的个人观点:如果在苏、德战争最关键的1941年底的时候,日本调转枪口北上进攻苏联而不去招惹美国人的话。估计苏联会被彻底打倒下,搞不好苏联都会提前几十年不复存在了。
苏联失败了以后,法国当时已经投降了,德国人就能专心地对付英国了。欧洲大陆上如果英国被摆平以后,希特勒基本就可以搞定整个欧洲了。
接下来日本这边会毫不犹豫地与德国瓜分苏联。日本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安心地南下,我们也将很难与之抵抗。那样的话,说不准日本人在亚洲真的就成功了……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美国人始终不能参战。
往后的局面估计会变成:德日法西斯力战美国了。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国人反过来加入德日阵营。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大,一战过后美国与德、日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了。
美国人是一战之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者、德日那是标准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说句良心话,二战期间整个战争的最大变量就是:美国人了。美国人最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二战的最终走向了。
不过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也不能假如,一切的事情都注定会发生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问题吧:
一是,日本人为什么不去北上夹击苏联,而要跑去招惹美国人呢?
二是,万一日本不招惹美国跑去与德国夹击苏联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1941年12月7日,日本跑去偷袭珍珠港那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首先来看一下:美国人在参战以前的时候在干嘛呢?二战开打的标准时间应该是——1939年9月1日这一天,因为在这一天希特勒以闪电战突袭了波兰。
虽然波兰人有着英、法的支持,自己实力也不弱,但还是只坚持了一个月零五天就投降了。此后英、法两国随即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美国人彻底参战以前,主要干了两件事情:
一是,积极恢复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影响;
二是,不断地加大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贸易往来。
1929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一时间工人纷纷失业、股市暴跌、银行倒闭,整个美国处于一片哀鸿之中不能自拔。
此次经济大萧条的本质其中有一条就是:资本的无限扩张,导致生产的物资严重过剩了。
这期间的美国人主要采取了两招:
一是,罗斯福新政走起,用国家的力量来干涉资本的运作,说到底就是国家来兜底;
二是,积极对外打开销路,把国内过剩的物资卖到全世界去;
当时日本由于已经发动了全面的战争、外加上德国的希特勒正在备战中。于是乎,德、日两国就成了美国人的重要客户了。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德、日两国法西斯实际上是被美国人的物资武装起来的。
此时美国国内奉行的是典型的“孤立主义”的政策,说白了就是:美国人认为自己远离世界战场,安安稳稳地赚钱岂不是更加酸爽,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呢?
在这种思潮的主导下,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国内避战的思想那是占据了主流市场的。
尽管罗斯福多次在国会不遗余力的宣扬美国人不应该袖手旁观,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支持盟军反击法西斯国家。可是并没有什么用,国会和美国民众根本就不理睬罗斯福的参战主张。
美国人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所持的观点也是很简单:走一步、看一步。
他们当时的打算是:要是日本人能够北上夹击苏联那就太完美了,这样既能减轻英国和美国人在亚洲的压力,还能打压不同路不同的苏联。
大家别忘了,当时美、英两国在亚洲是有着巨大的殖民利益的。
可是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毅然决然地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从而导致美国人参战了。一个彻底改变二战走向的强大势力上场了。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人为啥最终没有选择北上与德国人一起夹击苏联,而是跑去南下进攻美国呢?
其实日本在1939年以后,我们这边战场上基本就陷入了僵持阶段了。当时120万以上的日军深深地陷入到了我们的战场上,实际上是处于左右为难的状态。
在1938年底的时候,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近卫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经济合作”原则,开始积极诱降我们了。
没办法,当时日本决定速胜我们已经毫无希望了。
不过我们的态度很明显:依靠强大的国土纵深,采取以拖待变的战略。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用持久战来耗死日本帝国主义。
前面分析过了,日本是个物资那是严重匮乏的国家。日本此时主要的物资供货者就是美国人了。一个需要物资继续发动侵略战争、一个需要把国内生产过剩的物资消耗掉——双方都有需求。
我们来看看:此时德国、日本、苏联的关系如何呢?
二战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德国人一直是日本人的偶像。日本人发动了侵略东北的战争以后,遭到了英、美列强的反对和声讨。一怒之下,日本人退出了一战以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组织。
当时日本人很想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或者说是盟友。同样是被世界抛弃的德国很快就成为了日本人合作的目标。这样一来,德、日同盟就很快地建立起来了。
1939年5月到9月期间,日本和苏联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诺门坎战役爆发了。此战的结果很简单:苏联人以惨重的代价战胜了日本关东军。
可是就在诺门坎战役日本打得正起劲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联与德国居然在1939年8月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了。这无疑给了日本人当头一棒,自己的偶像居然和自己的敌人和解了。
既然自己的偶像外加盟友德国人与苏联人和解了,那么日本人再战斗下去也就没啥意思了。于是乎,1940年4月的时候,日本与苏联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按照当时日本人的想法是:德国、日本以及苏联一起结盟,然后来彻底的对抗英、法、美。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一战之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说白了就是:一战之后失落的三个国家一起打破一战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此时的美国人立即开始对日本进行了制裁了,美国人其实已经看出了日本的企图了。
早在1939年7月的时候,美国就迅速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
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日本的战争物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和美国人的贸易。这样一来的话,日本人只能开始寻求和美国人的谈判了,要不然这仗就打不下去了。
当时美国人给日本开出的条件很简单:必须完全撤军才行,回到1937年以前的状态去。
不过日本给出的条件也很直接:打到哪里就维持现状,绝不可能完全撤军的。这样一来,双方也就彻底地谈崩了。
时间来到了1941年,德国在6月22日这一天彻底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集中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发起了突袭苏联之战——苏德战争彻底爆发了。
日本人突然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原来自己的偶像德国人没有打算带他一起瓜分世界。此时的日本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就是南下去攻打美国,彻底地解决自己的能源危机;要么就是与德国人一起夹击苏联。
日本人最终选择了偷袭美军的珍珠港基地,而没有跑去夹击苏联。其实理由也很简单:
1、日本当时与苏联有《互不侵犯条约》在手,而且希特勒彻底地欺骗了日本。当时日本高层的观点很简单,那就是等等看,苏德战争的结果出来了以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2、1939年发生的诺门坎战役让日本人对苏军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使苏、德战争开打以后,苏联仍然在远东部署了上百万的大军,目的也很简单:防止日本乘机偷袭苏联。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能源问题。
日本人攻打苏联的话,无非是跑去攻占漫漫荒野的西伯利亚地区了。这样一来,即使日本人占领了该地区也没有啥用,因为能源问题依然没有彻底的解决。
美国人对日本进行能源封锁以后,日本的原油储备只够用四个月时间了。日本如果再拖下去的话,他们的航母、巡洋舰、战斗机都得成废铁了。
当时的情况是:日本国内的海军势力那是积极主张南下的,因为只有南下打海战的话,海军才能派上用场、才能在国内取得优势的地位。海军里面的山本五十六早就指定出了偷袭美军珍珠港的计划书。
当时日本内阁以及海军部坚定的认为:一次性的把美军珍珠港的舰队消灭以后,美国人起码两年内缓不过来。这样一来的话,日本就可以打通太平洋航线,继续源源不断地获得能源补给了。
另外就是南下攻打东南亚的话,毕竟那里有日本人迫切需要的石油、橡胶。一场决定日本近代前途和命运的决战就此打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总结一下:日本人不北上夹击苏联而跑去南下进攻美国的原因就是:苏联当时与日本处于互不侵犯状态、诺门坎一战以后,日本觉得苏联还是有点厉害的。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北上解决不了日本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只有南下才能根本解决战争资源问题。
那么抛开一切不谈的话,日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与德国人一起夹击苏联会发生什么呢?
德国人在1941年6月22日突袭苏联以后,开始的时候打得还是比较顺利的——苏联人基本处于被德国人吊打的状态。
苏、德战争开战的头四个月里,苏联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一共有:坦 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被德军彻底摧毁。
德国人在1941年11月7日的时候已经突进到莫斯科城下了。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日本北上夹击苏联的话,估计莫斯科会失守、苏联整个国家即使不被灭也差不多了。
但是即使日本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又能怎么样呢?德国人也不会把苏联的欧洲部分给日本,对于日本来说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能源危机怎么整呢?
苏联快支持不住的时候,我想美国人一定会参战的。试想一下,如果美国人此时还不参战的话,英国也必将投降了。
到那个时候的话,整个欧洲都将成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了。
大家不要忘了一点:美国人那都是为了实际利益的,欧洲被德国人完全搞定那是严重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的。
美国人参战了以后,靠着那无与伦比的强大生产能力,估计德、日依然不是对手。
大家别忘了,美国人参战的三年多时间里一共生产了:297000架战机,87000艘舰艇,10万门火炮,420亿发各种炮弹,其中还包括150艘左右的航母。
除了这些以外,美国人还援助了盟军500亿美元以上的各种物资。
我还是那句话,只要美国人在苏、德、日、英四败俱伤参战的状态下参战的话。毫无疑问:整个二战的走向就没啥争议了——德日、法西斯也就必败无疑了。
最后我想说,战争打到最后时刻靠的就是两个字:实力而已。即使当年日本选择北上夹击苏联、即使苏联被打趴下了,只要美国人在几败俱伤的情况下参战,估计法西斯德、日还是无力回天的。
如果日本选择进攻苏联,估计会败得更快。
关于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招惹了美国。这种说法是有着一定道理的,毕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美国的参战。而美国拥有庞大的战争潜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击败了日军,还一度轰炸日本本土,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日本投降。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有着两套战略方案选择,一个是南下进攻东南亚,与英、美、法等列强开战;而另一个则是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最终会师莫斯科。
南下战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因为美国的参战,日本输掉了战争。那么如果当初日本放弃南下,选择北上和德国一起联手对付苏联,结果会不会好一些。粗看之下,这个战略是有着很大机会的。因为日本不是独自面对苏联,而是和德国一起夹击。
了解苏德战争的朋友都清楚,苏联在战场爆发之初,劣势很大,面对德军的进攻几乎是不堪一击。短短五个月,苏联就被德军突入境内一千多公里,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苏联因此丧失了40%的人口和60%工农业产值。当然,损失最惨重的还是军队,据统计,在这场大溃败中,苏军损失军队超过700万。相较之下,德军方面的损失仅在80万人左右。
后来苏联完全是凭借着广大的战略纵深,用空间换时间,堪堪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与此同时,英美方面大量的物资装备援助,也为苏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才帮助苏联反败为胜。
如果日本出手帮助德国,在苏德战争期间,配合德军从远东向苏联发起进攻,那么苏联便会陷入一个腹背受敌的境地。要知道,苏联仅仅是应付一个德国都够呛,再加上一个日本,那岂不是回天乏术?
事实上,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首先对于日本在远东的军事威胁,苏联方面早有准备,毕竟日俄战争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而且后面双方又在诺门坎有过交手,加上日本还是德国的盟国。从各种角度来看,日本都有理由进攻苏联,所以不得不防。
为了应对日本关东军,苏联在远东部署了大量的军队,而且是在不断增兵。在1938年6月,苏联以原远东特别集团军为基础,组建远东方面军。编有第1、第2集团军和哈巴罗夫斯克军队集群。
而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远东方面军为了防止日军在远东配合德军发起进攻,依旧在不断征扩编。比如在1941年7月,苏德战争刚刚爆发,远东方面军就增编了第25和第35集团军,兵力增加到130余万。次年远东方面军还空军组建了第9和第10集团军,军队规模高达144万。
后来因为支援欧洲战场,远东方面军抽调了部分力量赶赴欧洲,但依旧保有百万大军的规模,这也是日后苏军出兵东北的基础。
单就远东军事力量而言,苏联方面是完全有实力应对日军的进攻的。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相比于东南亚那些不堪一击的英美军队,苏联人显然要更更加难以对付,之前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要知道打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日军还有海军配合,而打苏联,几乎就是日本陆军唱独角戏了。
其次,即使日军击溃了苏联远东方面军,想要和德国人会师,还需要穿过广袤的西伯利亚。对于日军来说,这是一件比击败苏联人还要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西伯利亚不仅地域宽广,而且地处北疆,乃是苦寒之地,交通不便,环境恶劣。
日军所能依靠的就是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旦苏联人将铁路破坏,日军就只能望雪兴叹了。即使日军顽强的穿过了西伯利亚,后勤补给一定是难以为继,而在他们面前,还有一道乌拉尔山脉,他们又该如何通过?不夸张的将,日军如果选择这条路,很可能会死在半路上。那样日本可能坚持不到1945年,就投降了。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日军能得到什么?假设日军成功突破了远东方面军的防线,通过了西伯利亚,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成功与德军会师,迫使苏联投降。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如何瓜分苏联,德国肯定是不会让日本一个亚洲国家来染指欧洲的。
所以日本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远东,外加一个寸草不生的西伯利亚,顶多再加上一个中亚地区。这对于日本来说,其实是不太划算的,虽然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开采难度很大,对于日本的工业基础挑战性很大。
相较而言,东亚地区,有着日本紧缺的大量战争原料,包括石油、橡胶、矿产以及大米等等。而且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抢来就可以用。最为关键的是,日本可以一家独占,不用和别人分。虽说风险很大,但足以让日本人铤而走险。
因为当时的日本等不了,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便开启了对日本的全面制裁,停止了战争原料供应。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岛国,大部分战争原料都是依靠进口,如今供给被断,战争机器就面临着无法运转而停机的状况。北上进攻苏联,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资源紧缺的局面依旧无法解决
所以,南下成为了日本方面最好的选择。单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方面这样的选择没有太大问题。首先他们进攻东南亚,可以得到自己短缺的物资。至于招惹美国,则是可以通过谈判以及前期的海军优势,来为自己争取缓冲时间,甚至于放弃制裁。
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会如此坚决,而且过于高估了自己海军实力。比如在中途岛海战中,面对实力远逊于联合舰队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日军居然打输了。如此一来,日军在不愿接受失败的情况下,只能是从主动局面转为被动,硬着头皮和美军硬抗了。
很多人会认为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事战略上最大的失误,倘若这一年,日军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或许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难道日本决策层真的就那么愚蠢,还不如各位网友老爷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理解当时日本的处境。
时间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在西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日本此时的情况并不是太美好,从3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中国迟迟不能征服,就意味着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这对日本资源的消耗是极大的。
而且时间到了这一年,美国已经开始动员其经济力量,为参战作准备了,同时也在太平洋上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日军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战略资源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日本倘若要对苏联发起攻击,只可能是从陆地上,而非海洋上,因为从海洋上出兵,时间太长不说,航线也并不掌握在日军手中,其经济资源也无法支持大规模海上出击欧洲。
然而陆地上的进攻就能实现么?
早在1939年,日苏及其控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国”在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交过一次手,这次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军以惨烈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日军决策层的战略决策,放弃了从西伯利亚发动攻势,进攻至贝加尔湖一代。日军的失败,说明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的。后世的日本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尽管时间到了1941年,德军在东线对苏联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似乎只要日军配合一下,就能够将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可问题是苏联并不是那么好打。
首先其体制决定了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苏联军队现代化的程度明显是要高于日本陆军的,从陆地上发起攻击,日军在战力上处于劣势不说,补给线也足够漫长,依托工业不发达的中国作为后勤补给,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北进的话,并不能够快速完成既定目标,这对于日军而言,不能迅速结束战争,取得战略目的,就意味着失败,毕竟日本只是个岛国,消耗不起啊。
纵观日本两次赌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战略谋划就是自己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战前就开战,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敌人能够全力投入战争之前,夺取战略先机,然后,日军即转入战略守势,以拖待变,直至对手疲惫不堪愿意讲和为止。
概而言之,日军的军事战略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首先突然袭击,以获制海权,这会是从岛国日本向外实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陆军凌厉攻势,以期尽快攫取战略目的,最后是顽强防守,以便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
以苏联目标,日军的这套常规战略手段,显然是不适合的。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这个的问题。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摧毁美军太平洋上的舰队,取得制海权,随后,即可大举进攻东南亚,迅速夺取东南亚资源产地,建立外围防线,以保卫到手的战利品。日军的战略设想,其实是在三个月内征服东南亚地区,建立外围防线,对美国宣战,目的是将美国势力从西太平洋驱逐出去。
事实证明,日军的战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个南太平洋上除了麦克阿瑟领导下的美菲联军还在做绝望抵抗以外,日军已经完成了其战前既定目标,美军在太平洋上残存的海军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国外围地带发起有限的骚扰行动。
然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一步步进逼澳大利亚,迫使美国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资源,正是日本的贪得无厌,才使得美军大幅度提前了对日反攻的日常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同盟国最初定下的计划,德国被视为首要目标,这不仅因为德国是轴心国最危险的成员,更是由补给困难程度决定的,美英同为北半球国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国通往反法西斯战争最短的路径,而通往澳大利亚要远得多,人员、物资的输送和集结更加困难,所以对日战争在战略排序上理应靠后。
日本在东南亚的胜利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却并不对同盟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但直到日军步步紧逼澳洲海岸,这一切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综上,就战略部署上,日军南进其实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战略目标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虑苏日陆军实力对比,补给困难程度,这要比南下困难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给日本带来极大的收益,以缓和在美国经济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德国在欧洲坐大、日本在东亚受苦、苏联重伤不治、英国“离岸制衡”、美国利益受损。
当然,战争还会继续,二战结束的可能要晚一些,最终,除了英国以外,别的国家都是输家。
日本并没有进攻苏联,是因为日本既不想、也不能配合德国;日本在太平洋硬刚美国,是迫于形势的需要;也是日本人在赌博,想把利益最大化。
一、二战前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决定了日本不会贸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日本在一战中占了大便宜,他们想在二战中再占便宜。一战时,日本和英国是盟国,关系好得让美国都嫉妒。
一战中,日本在亚洲抢占了德国的地盘,包扣德国在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利益等。因为沙俄已经崩溃,日本扩大并固化了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以及远东的存在。
在欧洲,日本海军参加了许多的护航活动,观摩英、德的海上战役,让自己的海军得到实战训练,军事实力不断提升;同时,日本填补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一战结束后,英美就开始收拾日本了,他们要日本退出抢占的南太平洋岛屿、不影响英美在中国的利益等。美国还在华盛顿会议上,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日本海军发展。
但是,日本不但不退出抢占的南太平洋小岛,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的“九一八”占领全东北、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英美在华利益眼看就要土崩瓦解。
而一战期间,沙俄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苏联,这也让英国、美国难受得要命,他们想把苏联掐死在摇篮里,打动了对苏联的军事干涉。日本这时也加入进来,向西伯利亚出兵。
但是,出兵西伯利亚以后,日本发现除了茫茫雪原,他们什么都得不到,继续前进就是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所以,这次从东边进攻苏联无疾而终。
一直到二战开打之前,英美都希望日本继续攻击苏联,退出南太平洋小岛,保证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否则的话,英美就会对日本实施制裁,对日本展开“禁运”。
而日本也在首鼠两端,一会向北进、一会向南下。实际这两个政策对日本来说各有利弊:
北上,日本可以获得英美支持,但要吐出南太平洋、和英美均分在中国的利益;虽然北方没什么资源,但进口的渠道是畅通的。
南下,日本可以暂时保住在南太平洋的存在,拥有南太平洋的石油等资源,不怕英美制裁,保住并扩大侵华利益;但是,南下要直面英美海军。
于是,日本和英美进行讨价还价:日本要慢慢地、以25年为限,退出赤道以南的岛屿(实际就是不想退);英美不干涉日本在中国的所有行动,英美在华利益,日本尽量保护;日本进攻苏联,英美不对日本进行制裁、不在东亚发展军事基地等。
这样的条件,英美万万不会答应,矛盾一直尖锐对立。而日本在得不到以上保证的情况下,也不会主动放弃已经稳稳抓在手里的利益,转而进行看不到任何好处的“北上作战”行动。
所以,二战前这国家间利益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决定了日本不会贸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二、假如日本在远东进攻苏联,苏德战场会有所变化,日本在中国的战场也会发生变化
这仅仅是假如。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明显的,苏德之间军事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化;不要说苏联从远东调兵到西线战场,他们在远东的兵力自保都是问题。
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行之前,苏联在远东兵力为70万常备军、50万其他部队;战争打响后,在得知日本不会发动对苏作战,苏联几乎把远东70常备军全部调到西线,仅莫斯科保卫战就一次性调了25万人。
德国进攻苏联是兵分三路进行的,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29个师穿越苏联中西部直指北部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51个师的目标是莫斯科;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63个师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计划攻击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目标是大粮仓的伏尔加河地区和大油库高加索地区。
列宁格勒战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从1941年9月9打到1944年1月,最危险的时候,指挥战役的苏联的伏罗希洛夫元帅都心灰意冷,自己挥舞着手枪跑到前线,希望落个战死沙场的名声。
南方集团军群打下乌克兰、进入高加索地区,但是他们在斯大林格勒被紧紧咬住,不能分身;在乌克兰只有少量的军事力量存在、高加索地区只是到此一游。
远东调回的兵力发挥作用最大的地方是莫斯科战役,正因为远东兵力的调回,苏联保住了首都莫斯科,也保住了打赢德国的信心。如果对比,这相当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保住了南京,当年,如果南京保住,后面的抗日战争就不会那么艰苦、那么惨。
同样的,日本拖住苏联远东的兵力,莫斯科也许就会被德国攻占,或者成为列宁格勒那样一直处在包围之中;这样的战争打下去,苏德双方将死掉更多的人、将要打更长的时间。
二战时,日本陆军总兵力满打满算也只有420万,前后投入中国战场的有400万。如果他们攻打远东,兵力少了,就是有一场“诺门坎战役”,增加兵力,那就要减少中国战场的力量。
即使日本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远东,也只是撒胡椒面一样;苏联不会、也不可能从西线调兵支援东部。而日本占领了巨大的远东,向西就是西伯利亚高原、再向西还有广阔的中西伯利亚、再往西是一样望不到边的西伯利亚。区区400万兵力,可能连高加索山脉的影子都看不到。
所以,如果日本进攻远东,苏德战场将变得更加惨烈和旷日持久,日本在中国的战场也会变得力量不足,抗日战争会是另一个样子。当年“张古峰战斗”虎头蛇尾,常凯申骂苏联“老毛子孬种”就是这个原因。
三、英国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英国最希望的局面是:德国和苏联打得难分难解、不可开交。英国在二战前实力已经不行了,他们怕德国打过来,所以,宁可损失捷克等盟国利益,也不希望战争爆发,英国人在“绥靖”。
英国人“绥靖”的目的,一方面是避战,另一方面是想把德国引导到“进攻苏联”的方向上,英国人叫“祸水东引”。当德国在欧洲大打出手,许多小国纷纷投降,英国人私底下使劲给法国鼓劲,希望法国能挡住德国。
法国简单打了一下就投降,英国傻眼了,他们面对的是英吉利海峡对面的德军,“绥靖政策”彻底破产。这时,德国转头攻打苏联,简直把英国高兴坏了。
一方面,苏联是英国恨得牙根都痒的国家;另一方面,德国暂时不会打英国了。
但英国不希望德国很快会赢,因为这样,德国军队就会变得更加锐利,下一步就会打英国;英国也不希望苏联打德国打死,因为这样,苏联就是欧洲的霸主,这对英国更加不可接受。
最美妙的结局就是:德国和苏联打得难分难解、打得旷日持久;这两个国家打到最后,都只剩下一口气,这时,英国就成为欧洲实力尚存的“大当家的”了。
四、美国不见得喜欢这样的局面
美国的态度很重要,但美国不见得喜欢看到日本攻打苏联。到二战前,美国取代英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时间的问题,欧洲其他国家也没有和美国顶牛的本事。
德国是美国在一战后扶持起来的,德国实际并不反美,他们只是想在欧洲扬名立万;苏联是美国不喜欢的国家,不过暂时还不是美国的威胁。
如果日本攻打苏联,德国和苏联更加两败俱伤,英国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力量,美国表面上和英国挺好,但斗到现在,英国居然缓过起来,美国怎么可能愿意。当英国能决定欧洲时,美国在欧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影响将被削弱得荡然无存。
再说,日本攻打苏联,前提是美国退出东亚,美国这么可能干;日本要独占在华利益,美国更加不甘,这是几亿人的大市场,是亚洲的中心。
一个听美国话的、没有强大国家的欧洲是美国需要的,所以,德国和苏联打,消耗实力,美国乐见其成,他们还和双方做生意赚钱呢。
同样的,美国更加不会退出太平洋,“美国是两洋国家”,这是以海权论立国的基础。日本在西太平洋一枝独秀,美国这么会让呢。
五、因为对二战的同盟国之间、轴心国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误区,才会提出这样的假设
日本既不想、也不能配合德国,从东面进攻苏联。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好像日本这样干是最好的,实际上,就是让日本人再选择一次,他们还是会“南下”。因为同盟国之间、轴心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
首先,日本和德国的关系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日本在一战时和英国是同盟,他们派军舰帮助英国护航,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攻击德国潜艇;日本还在亚洲到处打德国,把德国殖民地都抢了过去。两国关系其实并不好。
直到二战前,德国还和中国关系很好,德国人有点看不起、甚至蔑视日本人;虽然德国和日本都是“轴心”国。
希特勒一开始的想法是恢复一战前德国的势力和威望,所以,他计划是同英国、中国结成同盟,在欧洲恢复声望、有所作为;在亚洲对日开战,收回一战前属于德国的利益和殖民地。所以有一段时间,希特勒特别卖力地向老蒋卖先进的武器,帮助老蒋训练军队。
“诺门坎战役”打得如火如荼,日本正要增加兵力找回来,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下子把日本闪晕了:苏联在西线没有威胁,可以放心大胆在远东跟日本打。面对这样的形势,日本人骂骂咧咧地和苏联谈和,不再扩大东部的战争。
其次,日本和德国并不是“同盟”。德国人不愿意与日本人结盟,他们的“诺门坎观战团”在近距离观察日本陆军作战后,得到的结论是:日军作战就是胡闹,不会大规模机动作战,和日本结盟将是个累赘。
基于此,德国和日本开始签订的并不是“同盟条约”,而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个协定明显针对苏联,但都没有表示要互相协作,东西夹击苏联。
在希特勒看来,日本东边的进攻不起作用,德国也没有打到西伯利亚的计划;在日本看来,打远东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到了1940年,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才搞俄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德意日是这样,同盟国之间也是这样,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临时凑到一起。美国和英国在互相提防,围着欧洲的控制权勾心斗角;他们对苏联更是意见不一,美国觉得可以合作,而英国简直把愤怒挂在脸上。
为了共同收拾希特勒,三国凑到一起,但在出兵的问题是,互相斤斤计较,都希望对方出人出钱出力,自己渔翁得利。二战结束,丘吉尔跑到美国搞“铁幕演说”,就是这种关系的延续。
六、总结
1、日本在二战时,不会攻打远东;因为英国和美国不可能答应日本的条件;
2、如果日本攻打远东,除了英国、中国受益,其他国家都是输家;二战大局不会改变,结束时间会晚一些;
3、而中国的受益是短暂和相对的,将来的麻烦更多,比如东北就是麻烦事,以国民党的尿性,哪有魄力收复失地;
4、日本之所以是输家,因为他们的400万兵力将湮灭在广袤的西伯利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们以前抢到的南太平洋也会失去。
二战中,如果当时的日本不打美国,而是选择和德国一起联手对付苏联,那么结局会怎样?对这个问题,日本不是没考虑,而且早就有这个打算,但是事实却让日本知难而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日本进攻苏联纸上谈兵可以,战场较量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
人们之所以希望日本北上西伯利亚和德国南北夹击苏联,是感到沙皇帝国的形象不怎么让人喜欢,其对外扩张历史也非常让人愤慨。但气愤归气愤,打仗是要靠实力的,日本想进攻苏联,也较量了好几次,但结果都大败而归。
一方面,日俄之间一直围绕东北亚的殖民统治较量了好几次。从历史上看,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野心却不小,尤其从地域和接壤来看,日本向欧亚大陆扩张的野心一直也没间断过。从近现代史来看,日本对外扩张的起步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由于日本打败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北洋水师,自认为日本军事力量就可横扫欧亚,所以在上世纪初,日本不仅参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还在中国领土上与其它列强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发生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就是日本扩张野心的具体表现。
虽然日本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获得了殖民地的权益,但并不等于沙俄的军事力量就比日本要差,当时沙俄面临着欧洲一战的威胁和国内政权更替的斗争,没有腾出手来与日本放手一搏。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新生的苏联苏维埃诞生,其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到二战爆以前,苏联的军事力量完全碾压日本,但这时日本仍然沉浸在疯狂的侵略扩张和做亚洲霸主的美梦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全面进入14年的抗战时期,但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已有利益,将触角伸向了中苏边境的西伯利亚,1938年到1939年,日本关东军连续两次发动了对苏军的试探性进攻,结果都遭到苏军的全面还击,不仅使日本失去了北上的信心,也打消了日本妄图占领东北亚与德国南北夹击苏联的企图。
另一方面,苏联不会给日本北上的机会。虽然苏军两次打败了日军,但斯大林并不是对日本的野心没有顾虑。即使是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仍然在西北利亚部署了强大的预备队和防御部队,因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直接威胁到了苏联的远东地区。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日本想北上配合德军作战也是有很大难度。
从这个层面讲,日本当时进不进攻美国,与能不能进攻苏联是两码事,因为日本已经从几次与苏军的交战中体会到了,当时的苏联早就不是老沙俄帝国,当时的苏联红军也不是拿着长枪长刀的老沙俄军队,苏军的作战条件早就从一战中得到改进,武器装备也跻身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行列。
其次,日本进攻苏联力不从心,进攻美国更是自不量力。
就题主的问题,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加入二战,苏联也就得不到美国的援助和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德国就能打赢苏德战争。这样的假设会实现吗?
一方面,日本不去惹美国,美国照样要加入二战。有些人认为,美国加入二战就是日本拉进来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虽然美国在一战后一直以中立国姿态处理外交事务,但在二战爆发以后,或明或暗已经参与了二战的事务,英法在德军闪击波兰以后,美国虽然口头上没有对德意日轴心国宣战,但在经济和外交方面已经公开进行了制裁,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基于美国不再向日本提供战略资源和战争需要的物资。而对美国来说,在欧洲战场在亚洲战场,美国已经通过物资援助和组建志愿航空队等多种形式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了。这一点,是不以日军的意志为转移的,毕竟中美英法包括苏联已经达成了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日本不南下就是北上,北上同样会遭到苏军和盟军的全面反击。退一万步讲,日本不进攻美国,美国也确实保持中立国姿态不参与战争。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美国提供给中英法苏的军事援助和武器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美国不可能放着这么好的军火市场不赚取高额利润。而事实上,在二战爆发前后,美国不仅在与盟军做生意,同样也与轴心国在做军火贸易,左右通吃。
而对于日本北上到底能给日本带来什么后果?这一点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国内已经展开了两派斗争,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一直主张北上更有利,因为凭借当时日军联合舰队的打击能力,从海路进攻苏联还是有胜算的,起码苏联的海军从吨位还是作战能力上都不如联合舰队。但日本陆军认为,有几次与苏军交手失败的先例,北上就等于自讨苦吃,何况苏联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占领他对于日本没有太大的意义。最终在东条英机等陆军大臣鼓动下,日军才选择了南下太平洋和发动东南亚战争的策略。
从这个层面讲,日本陆军的考虑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从日本陆军作战能力来讲,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补充,日军想与苏联抗衡,那就是自不量力。日军在亚洲地区作战可能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欧洲军队作战完全就不在一个等级,尤其是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到欧洲战场上就是个靶子,这一点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已经尝到了朱可夫装甲部队碾压的滋味。而从日本海军来说,即使有北上进攻的优势,但一旦盟军从海上进攻日本本土,日军是个岛国,就失去了退路,这一点他是不能不考虑的,何况美国一旦参与二战,其太平洋舰队迅速占领日本也不是什么难事,那样的话,日本亡国的进度将更快一些。
从上面分析看出,日本无论进不进攻美国,都难逃灭亡的命运。一方面,二战爆发前,美国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欧亚战场,日本想在战争中笑到最后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日本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美国都会对其制裁,因为这关系到同盟国的整体利益,只不过在美国没有直接参战的情况下,美国会通过其它方式来替代军事进攻罢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期间,日本最初的战略方针就是北上,德国在欧洲已经整军待发入侵苏联,幻想能与日本会师在远东。如果日本最后放弃南下策略主动挑起日苏战争,日本会有胜算吗?
进攻苏联,与日本会师,打通两大轴心国的陆上通道,应该是希特勒的目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军队早已经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并且有足够的军队、武器、后勤给养来支撑起这一场战争。德国人还希望日本方面能在东线主动挑起战事,以分散苏军兵力,减少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压力。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占领中国东三省后,一直在北进或者南下摇摆,本身日本军界内部就存在海军和陆军极深的矛盾,日军一旦选择北上,则以陆军为主力,基本上就没海军什么事了,而南下,则日本多年来构建起来的海军体系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军极力希望能南下作战。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主力作战部队就变成了陆军和空军。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军,但当时日军是以人数优势取胜。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蒙军曾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与外蒙古之间爆发过战争,即诺门坎战役。这一战算是日军对北进战略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动用了除海军之外的一切兵种和现役装备,尽管大动干戈,但日军仍以惨败结束。此役过后,苏联方面有预感日军会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压制,存在更大军事行动的可能,因此至诺门坎战役之后,即加大了对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苏联方面在远东方面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40万人,是1939年时的两倍,拥有近万门火炮,数千架战斗机。而此时,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仅有70万人,无论军力、装备都远不及苏军,更要命的是,此时日军早已深陷中国战争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则必须要从本土及中国方面军抽调部队,且在人数上要对苏联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所需部队至少要在200万以上。这无疑让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形成巨大的压力。
那么,当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么呢?除了为德国分担一部分苏联方面的压力,掠夺远东地区的战略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匮乏,各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都促使日本铤而走险,但远东地区的资源并没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么丰富,严酷的自然条件及苏军顽强的战斗力,都是日军所不可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