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不团结?历史课本上关于蒙古的内容太多太乱,从成吉思汗算起,陆续出现了四大汗国,鞑靼、瓦刺、准葛尔、土尔扈特、喀尔喀……各种蒙古人,每一个都不是善茬,感觉这个民族挺厉害啊,甚至有种说法是现在的俄罗斯都是蒙古的分支,求高人解答。
蒙古族分枝很多、时代而论、不同时代分技变化也不同。但是天不分东西、地不分南北、所有蒙古族都一族、一家、亲兄弟。企图分列蒙古族的阴谋不会得承。
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蒙古,这个伟大名族的祖先叫做室韦,汉语就是森林的意思,这是一个发源于额尔古纳河边丛林中的古老的渔猎民族。在公元7世纪,室韦的一个分支——蒙兀室韦在铁木真的始祖孛儿帖赤那率领下迁到今天蒙古不儿罕山。这支部落随后卷入了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之中,先后成为突厥、回纥、黠嘎斯、契丹的臣属,被主人命名为“蒙古”,从此蒙古部落诞生。
在10世纪,蒙古部衍生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氏族,它的身边也出现了塔塔尔部、翁吉剌部、汪古部、蔑儿乞部、克烈部、乃蛮部。辽国崛起后,为了对抗契丹人,塔塔尔部笼络各部,对抗辽国,塔塔尔(也就是鞑靼)成为了草原各部的统称。
在12世纪,塔塔尔瓦解,蒙古部的合不勒异军突起,对抗金国,于是金国挑起了塔塔尔与蒙古的战争。
直到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迎来了自己的儿子,由于刚刚俘获了塔塔尔的一个酋长铁木真兀格,这个孩子就叫做铁木真。这个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人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此诞生。
铁木真经过几十年的战斗,征服了整个中国北方,到了他的孙子忽必烈时期,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巅峰时达到45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下面就简单的说一下蒙古帝国各个分支的脉络:
一、钦察汗国
铁木真的长子术赤的后裔,继承了这个汗国,统领地区大概是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他们发扬了内斗的基因,实际上分裂成好几个小汗国。他们最终的归宿基本都被俄罗斯所吞并,并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中。
二、察合台汗国
铁木真次子察合台的后裔,继承了这个汗国,大致区域是现在的新疆地区,他们依然分裂,形成东西两个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在1370年被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在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
三、窝阔台汗国
铁木真第三子的后裔,继承了这个汗国,其实蒙古大汗的帝系是窝阔台一脉的,但是内斗的基因导致贵由汗死后,蒙古大汗转到了托雷一脉,至此,窝阔台汗国与其他帝国关系恶化,最后被元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合击下灭亡(1309年),相煎何太急啊!
四、伊尔汗国
这是蒙哥汗西征所征服的地区,大致为现在的西亚地区,这些蒙古人逐渐被伊斯兰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在1353年被波斯人击败,这支蒙古人融入了波斯民族。
五、元帝国
这就不用多说了,这个统治中国仅98年的奇葩王朝,管理国家不咋地,换皇帝倒是勤快的很,从忽必烈算起,98年换了12个皇帝,要知道满清298年历史也才12个皇帝,而元世祖和元顺帝一共在位就达69年,可见政局不稳定。1368年,徐达踏进元大都,顺帝北逃,开始了其北元生涯。直到也先取代北元皇帝脱脱不花而建瓦剌帝国,黄金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蒙古族建立的这些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包括今西藏和云南,北面包括整个西伯利亚,东北到鄂霍次克海。蒙古帝国为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所有政权统治残暴,内斗不断致使王国短命,如今的外蒙古夹在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尴尬无比,他们应该羡慕生活在中国的内蒙古同胞吧。
蒙古人在辽金以前的历史中并不突出,也不显赫。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才真正开始崛起。当然,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人,并不仅仅是以血统为特征的蒙古人。而是成吉思汗强大以后,依附于蒙古人的其他更多的游牧族群,他们都自称或被称为了蒙古人。从此以后,“蒙古人”成为了北方和西北最主要的群体之一。
成吉思汗及子孙征服亚欧大陆以后,“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分成了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国。这五个王国之中,除了窝阔台汗国弱小以外,其他四个王国都曾强极一时,并衍生出了更多的国家或族群。
在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中,衍生的部落最多,且总共时间存在最长的是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这两个王国衍生出了后来的西察合台、东察合台、帖木儿帝国、鞑靼、瓦剌、叶尔羌、吐鲁番、准噶尔、喀尔喀等相对较强的帝国或部落。
而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虽然是元朝以外最大最强的汗国,但是分裂以后不断被其他国家蚕食,没有衍生出什么较强的国家和部落,但留下的蒙古人族群却不在少数。至于伊利汗国,在被帖木儿帝国灭亡以后,后裔基本上完全突厥化或本土化,没有再留下什么蒙古人特征,更没有留下蒙古人族群。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元朝曾经衍生出的众多蒙古人族群,以及察合台衍生出的位于东亚的蒙古人族群,到现在已经基本完全被统一归为了蒙古族。而察合台汗国在中亚遗留下的蒙古人分支,还存在的仅剩阿富汗的阿扎拉人。至于钦察汗国的蒙古人分支,虽然总量很少,但是分支很多,主要位于俄罗斯,他们有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人、鞑靼人、图瓦人、阿尔泰人。而蒙古人曾经衍生出的其他族群,则基本上已经融入了当地民族,不再有蒙古人的特征了。
总的来说,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后裔是很多的,但是还有蒙古人特征的族群,除了以上几地,基本上没有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来说说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的分布和演变:
一、“四十万蒙古”(鞑靼部)
明代蒙古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地区意识。他们称呼一个民族,习惯上按其大小,以一个概数称之,如“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三万女真”、“三万高丽”等。
自称全蒙古为“都沁·都尔本”,意为“四十四万蒙古”。又将自身分为两大部分:蒙古本部,即东部蒙古,称为“都沁”,意为“四十万蒙古”;西部蒙古称为“都尔本”,意为“四万卫拉特”。这些概数仅喻其大小,与实际人数或户数均不符。
四十万蒙古”的称呼在蒙汉文文献中都有较多记载,自元末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时均称蒙古本部为“四十万蒙古”,后金(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如此称之。明朝人则普遍称之为“鞑靼”,称其大汗为“鞑靼可汗”。
“四十万蒙古”的部落众多,包括大汗直接统率的各部和东部蒙古所有名义上的属部但不包括西部蒙古的卫拉特(瓦剌)。
这些部落游牧于漠北、漠南及以东地区,其东北部与女真部落为邻;其南部与明朝对峙;其西部是卫拉特诸部,因双方势力的消长,或向西推进或向东迁徙。明初蒙古本部(即所谓四十万蒙古)中,有从大都及各地北徙的蒙古皇室、宗王、大臣、将领及一些部众,但更多的是原游牧于北疆的蒙古部落,如守护成吉思汗禁地(葬地)的兀良哈部、纳哈出的札剌亦儿部、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还有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等后裔的部落。
在记述蒙古封建主内部斗争时,蒙文文献所载阿鲁台的阿苏特部、阿岱汗的科尔沁部、孛来的喀喇沁部、毛里孩的翁牛特部以及乌济叶特等部,亦是“四十万蒙古”的部落。
在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在东部蒙古设立六个万户,分左右翼分别由他的子孙世袭统治。
明代蒙古人仍然保留着强烈的正统观念,一是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的家族(即黄金氏族)是蒙古的正统,其他被成吉思汗收服的部落如克烈部、汪古部、札剌亦儿部、阿速部(即阿苏特部)、兀良哈部、斡亦刺(即卫拉特、瓦刺)等虽然也被视为蒙古的一部分,但它们是蒙古的属部;
二是他们认为元朝皇室是蒙古本部的正统,元室后裔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虽然在明蒙洪武战争后大汗权威衰落,但元裔大汗仍然是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共主;
三是他们认为大汗的长子是蒙古的正统,只有长子绝嗣、被废杀或一时找不到合法继承人时,才立其他子孙为大汗。
在这些正统思想的支配下,非黄金家族的蒙古领主、非元裔的诸王、非大汗长子长孙要想夺取汗位是很困难的,虽然也有得逞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会回到正统继承人手中。
“四十万蒙古”是蒙古的本部,也是蒙古正统亦即大汗所在。但自脱古思帖木儿遭到明军沉重打击,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乘机擒杀后,各部领主崛起,争夺蒙古霸权,甚至觊觎汗位。
由此引起的领主之间的斗争,正统势力与非正统势力之间的斗争,大汗与权臣之间的斗争,使蒙古的汗位频繁更替,关系极为复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达延汗统一蒙古、调整蒙古的封建秩序之时,“四十万蒙古”势力增强,汗权也有所恢复。
二、“四万卫拉特”(瓦剌部)
卫拉特是一个活跃于北疆的古老的部落群,蒙元时期,汉文史料译之为斡亦剌、外剌等;明代汉译为瓦剌,东部蒙古人称之为“都尔木卫拉特””(四万卫拉特);清代译称为额鲁特(厄鲁特)、卫拉特等,今通译为卫拉特。
初居于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及以东的浩瀚森林之中,从事狩猎、捕鱼和游牧,为“林木中百姓”的一部分,“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支各有某个名称”当时“他们的外貌和语言与蒙古人相似”。
元太祖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命其长子术赤率领右手军去征服林木中百姓,亦剌的首领之一忽都合别乞首先归降,并引导术赤军收服斡亦剌诸部和其他林木中百姓。其后,忽都合别乞又助成吉思汗镇压了秃马惕部落的反抗。为此,成吉思汗将收服的斡亦剌诸部编为四千户,令忽都合别乞管辖,并由他指定千夫长,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管辖。
成吉思汗又与忽都合别乞等斡亦剌贵族世代结为姻亲。据史籍所载,蒙元时期,斡亦剌贵族之女被选为成吉思汗家族的皇后和王妃者达12人,而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宗室女下嫁斡亦剌贵族者达16人。
这样,在斡亦剌诸部中,也实行了蒙古的千百户制,属蒙古右翼(右手军),正式成为蒙古的一部分。但它保留了单独的四千户和领地,具有自己指定千户长的特权,因此有相对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不同于那些被征服后即被拆散、瓜分到各千户中的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
又因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联姻,使其在蒙古处于显赫地位,他们一直以皇帝的贵戚、皇后家族的后裔自骄。
斡亦剌在发展过程中,又联合或吸收了其他蒙古和突厥系的一些部落,其中包括秃马惕、克烈、不里牙惕、巴儿忽惕、森林兀良哈、吉利吉思等部的一些部落或部众。
其居牧区也不断向四周扩展。元末明初,卫拉特人的居牧区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巴图特、厄鲁特(主要为吉利吉思人)等部从谦河流域向西南方迁入控奎河、扎卜罕河和科布多河流域;土尔扈特等部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东南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绰罗斯部进入哈密北山一带。
未迁徙的卫拉特人仍居于谦河流域。明初,四卫拉特的西南方为别失八里(后改称亦力把里,即东察合台汗国),东接蒙古本部(四十万蒙古),北邻乞儿吉思(即元代的吉利吉思)和失必儿等部。
明前期,由于蒙古本部遭到明军打击较多,加之内乱不止,卫拉特乘势崛起,向东扩张,一些蒙古本部的属众西投卫拉特,或被卫拉特兼并,以乌济叶特人为主的和硕特部也加入了卫拉特。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元裔脱脱不花兄弟在内乱中西投卫拉特,与绰罗斯部领主脱欢结盟,兼并了阿鲁台、阿台(阿岱汗)等人的一些部众。
这时的卫拉特已向东占据了蒙古本部的大片领地,绰罗斯等部还深入到亦力把里境的天山南北一带。
从蒙元时期的斡亦剌四千户到明初的四万卫拉特(瓦刺),再到明末的四卫拉特,其部落组成不断发生变化,有一个分化和组合的过程。
北元初期,蒙古文献中所指的“四万卫拉特”,也是按卫拉特的势力大小表示出的一个概数,它与东部蒙古人习惯称之为“四千户”、“四万户”有关。
其支系和部落数目是很多的,但据图巴的《蒙古黄史·四卫拉特之世系》、张穆的《蒙古游牧记·额鲁特蒙古总叙》以及托忒文文献《和鄂尔勒克史》、《蒙古溯源史》等所载,明代卫拉特诸部中最为著名和强大且
较稳定的部是辉特、土尔扈特、绰罗斯(后分为杜尔伯特和准噶尔)、和硕特。这些部在不同时期,因其势力的消长,先后起着盟主的作用。
据《明史·瓦刺传》云:“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如此则明初由故元强臣猛哥帖木儿统治卫拉特诸部,且其统治时期延续到坤帖木儿可汗(约1400-1402年在位)时。
至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遗镇抚答哈帖木儿等责敕往瓦剌,谕虏酋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可见这时猛哥帖木儿已死,瓦刺诸部已由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分别统治,而蒙古本部的大汗位也已转入鬼力赤手中。
永乐十四年(1416年),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败亡于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其子脱欢继领部众统一了卫拉特诸部,其孙也先则进一步统一了蒙古。景泰五年(1454年),卫拉特内讧,也先被其右翼领主阿剌知院击败身亡,卫拉特又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并先后遭到东蒙古达延汗、卜赤汗、土默特领主俺答汗、外喀尔喀领主阿巴岱汗等人的不断征讨。
晚明,四卫拉特的盟主为和硕特部领主哈尼诺颜洪果尔及其继承人拜巴噶斯。明末,绰罗斯氏准噶尔部首领哈剌忽喇开始崛起。
三、兀良哈三卫及科尔沁等部
明前期,在北疆东部,从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到大兴安岭一带地区,驻牧着许多蒙古部落,其西部为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东部为女真诸部,南部紧邻明朝。
其中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济叶特部、札剌亦儿部和科尔沁部人数众多,势力较强。另外还有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部。
这时期的内外战乱,使这些部发生了许多变化,札剌亦儿部首领纳哈出所领的20万部众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部被明军收降,部分溃散的部众多并入其他部,达延汗时,左翼喀尔喀万户中,尚有其属众。
1.兀良哈部
所谓“兀良哈三卫”,亦称“朵颜三卫”指的是明朝在东北所设的朵颜、泰宁、福余三个蒙古卫,其部众分别是由兀良哈、翁牛特、乌济叶特为主组成的,明朝史书以“兀良哈三卫”统称之。
兀良哈为一个古老的部落,初分布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不儿罕山(今肯特山)至巴尔忽真隘(在今贝加尔湖东)一带,后归属蒙古,参加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其著名战将者勒篾、速不台、察兀儿孩等,在成吉思汗建国时被封为千户长。
速不台子兀良哈台曾西征至东欧,并与忽必烈南灭大理、南宋。蒙元时期,该部即发生分化部分“森林兀良哈”人西迁加入翰亦剌(卫拉特),大部分留在肯特山一带,担负着守护成吉思汗禁地(葬地)的神圣职责,明中期成为达延汗的左翼兀良哈万户;另一支于元中叶以后在者勒篾后人率领下,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元朝设“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治之,其中混合有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合纳思、吉利吉思的部众。
明代成为朵颜卫的主要部众,并以朵颜山为卫名,但自称仍为兀良哈。
2.翁牛特部
翁牛特,明代汉籍又作往流、罔留、翁流、翁牛等,均为蒙古语“翁里郭特”之简译,意为“有王的人们”。明代,翁牛特的名称分别出现于两个颇为著名的不同部落中,一个是明初故元辽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末弟斡赤斤后裔)的属部;一个是明中期毛里孩王(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后裔)的属部。
它们都活动于大兴安岭及周围地区。蒙元时,斡赤斤的封地在大兴安岭以东的浯剌沐涟(今松花江)和纳活沐涟(今嫩江)流域,并负责辽东等地军政事务,其后人被元朝封为辽王,子孙世袭传至辽王阿札失里时,元亡明兴,北元又多次被明军击溃,遂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部投明朝。
翌年,明设泰宁卫以居之。因其驻地包括元代的泰宁路,故以泰宁卫名之。其主要部众为翁牛特部自称为“往流”。
别勒古台的封地本在大兴安岭以西,位于斡难河流域和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流域之间。其子孙被封为广宁王,与辽王并辖兵马。
别勒古台孙爪都,曾被忽必烈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省的汤旺河)任探马赤,故别勒古台的后裔中有一支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其部落亦名翁牛特。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在《明实录》等史籍中所记载的毛里孩王,是别勒古台的后裔,其部众仍称翁牛特,与泰宁卫的往流(翁牛特)各自独立成部。
毛里孩王率部活动于大兴安岭东西,西入河套,攻杀喀喇沁部领主孛来,立元裔脱脱不花长子摩伦为可汗,向东征服兀良哈三卫,一度称雄于北疆。
3.乌济叶特部
乌济叶特部亦是北疆古老的部落,可上溯到辽代所称的兀惹、乌惹、乌若、乌舍《金史·地理志》作兀的改、乌底改(所有格形式)。元、明时期汉译为吾者、兀者、斡者、斡拙(单数形式)。据《蒙古黄金史》所载,该部被成吉思汗收服后,封与其幼弟斡赤斤,该部居牧地亦作为斡赤斤的领地。
不过,元代所指的兀者地区,包括大兴安岭以东直到外兴安岭一带,该地区还居有女真诸部。明朝也把一些女真部落的分布地称为兀者,并设立兀者诸卫。但是,明代蒙古人把乌济叶特人和女真人是区别开的,据《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等所载,前者称为“六千乌济叶特”,是蒙古诸部之一;后者称为“三万女真”,不属于蒙古部落。
乌济叶特是很强悍的蒙古部落,明初已南下至瑚裕尔河(今乌裕尔河,在今齐齐哈尔东北,金代在该地设蒲与路,元代设灰亦儿等处怯邻口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在该地设福余卫,其主要部众为乌济叶特人,自称“我着”(乌济叶特的简译)。
建文四年(1402年),该部助燕王朱棣“靖难”,夺取皇位有功,得到明成祖的大量赏赐和敕书。约宣德末至正统初,部分乌济叶特人加入卫拉特,成为和硕特部的属众。卫拉特领主也先统一蒙古时,征服兀良哈三卫,福余卫的乌济叶特人被迫服属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之变”中,也先俘获明英宗,将其留养于乌济叶特部。
景泰元年(1450年),该部奉也先命,将明英宗送还明朝,又得到明朝大量赏赐和敕书,凭敕书每年可与明朝通贡互市,领取赏赐。达延汗时,该部隶属于喀尔喀万户,为内喀尔喀五部之一,被达延汗授予第六子阿勒楚博罗特(纳力不刺台吉)。
4.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在明代是一个活跃且重要的北疆蒙古部落,其首领们曾左右过蒙古的政治。其名称源于蒙元时期的豁儿臣(即火儿赤),在《蒙古秘史》、《元史》均有记载,意为“带弓箭的人”,初为成吉思汗带弓箭的侍卫,元代成为怯薛执事之一。
《蒙古黄金史》称其为成吉思汗弟合撒儿的属民,并领有其驻牧区。合撒儿的领地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其后,合撒儿的后裔引以为部名,并以合撒儿为该部始祖。因此,科尔沁部最初的驻牧区应在合撒儿的领地内。
至明代,科尔沁部在汉文史籍中又被译作好儿趁、火儿慎、尔慎、好陈等。它名义上是蒙古大汗的属部。其首领虽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但不是元室后裔。
在军事活动中,经常支持和配合大汗的行动。永乐时其首领为阿台(阿岱台吉),因元裔本雅失里可汗被卫拉特的马哈木杀害,遂被阿鲁台太师立为可汗,目的是为了对抗马哈木所立的答里巴(德勒伯克可汗),抵御卫拉特的东进。
据《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明洪熙间,科尔沁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以同族有阿鲁科尔沁,号嫩科尔沁自别。”即阿台汗率科尔沁之一部迁至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成为嫩科尔沁部。
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称阿鲁科尔沁部,并与合撒儿后裔的毛明安部、乌喇特部,斡赤斤后裔的四子部、翁牛特部,别勒古台后裔的阿巴噶部阿巴纳尔部等统称为阿鲁蒙古。
正统三年(1438年),阿台汗败亡于元裔脱脱不花和卫拉特盟主脱欢的联军之后,该部听命于脱脱不花。其首领为著名勇士锡古苏特,约景泰二年(1451年),受脱脱不花之派遣,力斩卫拉特神箭手珪林齐,翌年被卫拉特领主也先杀害。达延汗时期,该部协助达延汗统一蒙古,但处于达延汗的六万户之外。
明末,其东邻的后金兴起,在蒙古诸部中,率先与努尔哈赤结盟通婚,颇受后金器重。
四、西北诸卫的蒙古族
明代,在中国北疆西北部地区居牧着众多的蒙古部落,除了卫拉特诸部之外,在关西七卫、哈密卫以及别失八里(后称亦力把里)、吐鲁番等地也有不少蒙古部落。这些地区多数由蒙古贵族统治,其治下还有撒里畏兀儿、畏兀儿、藏、回回等民族。
有的蒙古部落受周围民族的影响接受了伊斯兰教。元代,将撒里畏兀儿地区和哈密划人甘肃行省,并在撒里畏兀儿地区设沙州路派宗王及精兵强将镇守,防备察合台后王等非忽必烈系诸王的反抗与东进,一些蒙古部落亦随宗王进入撒里畏兀儿地区。元朝后期,封其宗王纳忽里(亦译作忽纳失里、兀纳失里等)为威武王,镇守哈密,不久改封为肃王;同时又封另一宗王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哈密以南的撒里畏兀儿地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相继攻取山西、陕西后,于次年遣使持诏招降西北蒙古等诸部。七年(1374年),故元宁王卜烟帖木儿遣使入贡,明太祖厚赠其王,分其地为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四部,各赐以印。八年,“其王遣傅卜颜不花来贡,上元所授金、银字牌,请置安定、阿端二卫,从之。乃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以其部人沙剌为指挥”。
此为明朝在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之始。不久,又设曲先卫因内乱,将其并入安定卫。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设罕东卫。时哈密纳忽里卒,弟安克帖木儿继为肃王。
明成祖即位后,继承太祖遗志,加紧对西北地区的经营,增设卫所,“以哈密为西域要道,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使之与东北方兀良哈三卫相对应,从左、右翼钳制北元和卫拉特的南下。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遣使诏谕哈密等诸部。二年,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设赤斤蒙古千户所。三年,设沙州卫。四年,设哈密卫,并恢复曲先卫。八年(1410年),将赤斤蒙古千户所升格为赤斤蒙古卫。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宪宗增设罕东左卫。至此,明廷在西北共设八个羁縻卫。
在八个卫中,哈密、沙州、赤斤的蒙古部众较多,且与全蒙古的历史息息相关。安定、阿端、曲先三卫的部众多为撒里畏兀儿族(今裕固族),但其主要统治者为元裔蒙古贵族,亦有少量蒙古部众,由于长期与撒里畏兀儿族杂居通婚,多融入撒里畏兀儿族中。
罕东卫居地靠近藏族聚居区,史籍载其属民为“番”、“西番”、“西羌别种”等。“番”、“西番”有时专指藏、羌民族,有时又是西北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据《华夷译语》西番来文中所收罕东呈表全用藏文撰写,说明该卫属众中有较多藏族人,受藏文化影响较大。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蒙古族有着磅礴的历史,至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很多蒙古血脉融入其他民族,有的深刻影响民族成分构成,有的默默无闻就像没有一样。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国家是2块,中国的蒙古族约有550万,蒙古国的蒙古族约有300万。剩下的蒙古族分布在其他国家,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一带,像图瓦人、卡尔梅克人,这些族群的人口多达数百万。
另外是有明确有蒙古血统的民族,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人口则多达几千万。至于拥有蒙古血脉的人口则更多,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靠DNA测定。
蒙古血脉分布世界,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征服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些军事行动让大量的蒙古人口离开东方家园。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完成统一蒙古各部的壮举,已经把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部落被纳入蒙古族。随后,声势浩大的蒙古征服爆发,蒙古人的种子在各地扎根成长。
征服阿富汗后,成吉思汗留驻的蒙古军队后裔,演变为现在的“哈扎拉人”。征服东欧、中欧的拔都(成吉思汗之孙、术赤的儿子),建立起金帐汗国,其后裔和其他民族构成现在的“鞑靼人”。下面继续……
还是在公元13世纪,蒙哥主政蒙古帝国时期,忽必烈南征四川、云南,留驻的蒙古军队演变为今天中国的南方蒙古族。
公元15世纪,术赤的后裔昔班尼家族的阿布海尔,率领部众建立乌兹别克汗国,这一帮有蒙古血统的人被称为“乌兹别克人”。
后来,在乌兹别克汗国有2个术赤后裔的宗王——克烈汗、贾尼别克汗,带领自己的人马投靠察合台国的汗。这些人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是现代哈萨克人的起源,今天的哈萨克人多达1400万人。
到公元17世纪,原来生活在中国新疆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西迁,他们来到东欧的伏尔加河下游驻牧。100多年后的1771年,土尔扈特部落首领渥巴锡东归故土,一部分没来得及接洽的部众形成今天的“卡尔梅克人”。
以上提到的是蒙古族及其演化历史,既包括蒙古族本身,也包括亲近的民族。当然,蒙古族的血脉影响,从广义上来说还要更加厉害……
比如说现代的俄罗斯民族就渊源很深,在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扒下俄国人的皮囊,里面住着一个蒙古人”。至于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莫卧儿帝国,就是突厥化的中亚蒙古贵族所建,“莫卧儿”即“蒙兀儿”的谐音。
综上所述,现在蒙古族的分支有不少,而蒙古族的血脉分布则更广。在这些分支里的百姓,依然保持着草原民族的特色,很多人还继续被称为“马背上的人”。
如果蒙古帝国还存在的化,他们恐怕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个人认为蒙古帝国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遗产继承制度造成的。定居民族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蒙古人实行的是分家制,幼子守灶继承父亲家业,长子离父亲的大帐最远。
在蒙古观念中,嫡长子没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达尔文法则,大汗的各个儿子只要有能力都能自立门户,与叔伯兄弟们分庭抗礼。
久而久之蒙古民族就从一个庞大的帝国逐渐分化成若干小部落,一盘散沙的情况也决定了重现成吉思汗的雄风只能是蒙古民族的美好愿望。
题干上贴了四大汗国的地图,如果要是全部讲三天三夜也介绍不清楚,所以本次回答仅从现在意义上的东亚蒙古说起。
总的来说,东亚蒙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草原本部;二是林中百姓。顾名思义,草原本部就是在草原游牧的牧民;林中百姓是在森林中以渔猎为生的族人。
草原本部由七大部族组成,即左翼三部、右翼三部,外加一个东蒙古的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位于蒙古东部,紧挨着辽宁、黑龙江,由成吉思汗的“科尔沁护卫军”演变而来,始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因为不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科尔沁部首领虽然也是孛儿只斤氏,但不属于黄金家族成员,所以满族人在东北崛起后,他们第一个站队过去。
左翼三部:察哈尔、兀良哈和喀尔喀
察哈尔部 由成吉思汗的一万怯薛军发展而来,是蒙古大汗的驻地。察哈尔部和黄金家族一样是蒙古民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察哈尔”在牧民心中指代的就是蒙古国家,所以满族人征服蒙古的标志就是皇太极击败察哈尔的林丹汗。
皇太极获得了蒙古传国玉玺后称帝,理论上蒙古所有部族都臣属于清政府。清朝一直称他们继承的是蒙古皇帝,明朝皇帝是被李自成所灭,和他们无关。清朝将准噶尔之乱定性为叛乱都是出于这个原因
兀良哈部 原是今天外蒙古的突厥民族,被成吉思汗征服后逐渐蒙古化,后来又迁徙到东部的绰尔河、朵颜山一带,朱棣靖难之役中的“朵颜三卫”就是他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兀良哈部解体,被察哈尔、科尔沁等部兼并。
喀尔喀部 今天的外蒙古,喀尔喀部多是蒙古征服的漠北突厥人、回鹘人组成,但由首领是达延汗嫡幼子一脉,在蒙古诸部中地位比较显赫。
右翼三旗:土默特、喀喇沁、鄂尔多斯
土默特部 达延汗将次子阿拉坦分封在土默特,阿勒坦汗大家很陌生,因为明朝将其翻译为“俺答汗”。俺答汗结束蒙古内讧,又终止了蒙古和明朝的长期的战争,被明朝封为“顺义王”。
俺答汗最厉害的就是借助藏传佛教在巩固了他在蒙古的统治地位,然后册封了索南嘉措为“DL(和谐,大家懂得)”翻译过来就是大概就是智慧像大海一样。索南嘉措自称三世,将师傅和师爷追封为二世、一世,然后一直转世到现在。
喀喇沁部 永谢布部的残余势力,达延汗平定右翼三旗作乱后,将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封为“济农”即副汗。巴尔斯博罗特又再一次分封,将他的四子封在了喀喇沁部。
鄂尔多斯部 这是蒙古副汗的驻地,就是上面掌管右翼三旗的巴尔斯博罗特的部族。
林中百姓:卫拉特、布里亚特
卫拉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
卫拉特在不同时期翻译不同,其中明史中的“瓦剌”、清史中的“厄鲁特”说的都是它。卫拉特蒙古位于我国西部,原是叶尼塞河上游的渔猎民族,之后被蒙古征服。卫拉特由蒙古太师掌管,他们与黄金家族是姻亲关系。
准噶尔部 蒙古太师的驻地,也先、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等猛人都出自准噶尔部,所以他们有能力率领卫拉特蒙古对抗清朝。
土尔扈特部 电影《东归英雄传》说得就是他们,他们被准噶尔部排挤后就跑到东欧草原。听说准噶尔被清朝干趴下了,俄国的剥削又重,然后带着继承准噶尔汗国土地的美好愿望东归。
清朝打了三代人才彻底平定准噶尔之乱,乾隆显然然不可能把卫拉特蒙古给出去,不过对土尔扈特部的安置还算不错。
杜尔伯特部 也先长子的部族,准噶尔之乱时也参与其中。
和硕特部 科尔沁部在西部的分支,他们和清朝关系很好,著名的人物是固始汗。清朝最初都是通过他们控制喇嘛教的。
布里亚特部 发源于贝加尔湖地区,也是术赤征服的森林部族。因为某些原因,之前主要分布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部分族人回到中国。
大体分南北西三部。其中北三部,西四部,南最多。
达鲁哈赤
我说一点粗浅的看法,我们现在说的蒙古,实际上是一大堆部落凑起来的合称,这些部落之间互相其实也是凶狠的杀,谁也不鸟谁!把它们合起来称为蒙古是不太准确……到了今天,草原民族已经完全衰落了!
大家好,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我国在清朝时期,特别是清朝初年,将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
其中,漠南蒙古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还包括部分青海地区的蒙古族。
漠西蒙古就是新疆、中亚和东欧地区的蒙古族,因为他们都位于大漠戈壁以西。
漠北蒙古,就是大漠戈壁以北的蒙古族,包括当时的乌里雅苏台(外蒙古)。
2.今天的蒙古人
(上图红色区域)
今天的蒙古人包括蒙古国人,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蒙古、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和卡尔梅克共和国,以及我国的蒙古族,还有阿富汗的哈扎拉族。
(1)布里亚特-蒙古成为俄罗斯领土,脱离外蒙古(或蒙古国)是清朝初年的《尼布楚条约》划分的,当时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划给了沙俄。
(2)阿尔泰共和国是清末,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西北分界条约,从我国的乌里雅苏台地区分割的蒙古族地区。
(3)图瓦共和国是1942年苏联在二战期间侵占的我国(当时是中华民国)外蒙古地区的一部分。当时整个外蒙古地区都由苏联人军事占领。
(4)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清初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没有来得及逃亡的土尔扈特汗国的一部分。因为当时伏尔加河没有结冰,伏尔加河以西的土尔扈特人就没有东归了,成为现在的卡尔梅克共和国,信仰藏传佛教。
注意,这些卡尔梅克人不是钦察汗国的蒙古人!钦察汗国时期的蒙古人,已经融合到乌克兰、哥萨克、突厥人部落中了。
(5)哈扎拉族是蒙古西征时候留在西亚阿富汗地区的蒙古人,现在已经与当地的伊斯兰民族融合,信仰伊斯兰教,也不再说蒙古语了,是混血和文化融合得非常厉害的蒙古族,不少人长得不像黄种人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最近才弄清楚一个问题:一条河,无论是来自她的上游源头,还是她的下游,都可以算是这条河的支流。所以,在讨论蒙古族有多少分支的时候,也应该全面考虑,不能只往下分,还得看看上游的诸多源头,是怎么汇聚成一个民族的。
蒙古族的上游,则是早已消失的柔然。
可能有人不解,柔然是怎么和蒙古族联系上的?这个说法,并不是我一拍脑袋随便乱说的,而是出自于蒙古国的高中历史教材。他们的历史教材,又取自于《蒙古秘史》和波斯人写的《史集》。
柔然的南面是北魏。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鲜卑人曾经是草原霸主,趁着中原内乱,入主中原。
鲜卑人南下后,草原上的权力真空,迅速被柔然添补。柔然,也就成为新的草原霸主。
但不论是北魏还是柔然,都是同一个民族——鲜卑拓跋部。柔然向北魏称臣,北魏看不起这群草原穷亲戚,才会将其蔑称为蠕蠕。
实际上,柔然与北魏就是“一体两面”。一体,指的是同一个民族;两面,指的是草原和中原。
后来,柔然又被突厥人打败。突厥曾经是柔然的锻奴,所以突厥反抗柔然的过程,又被戏称为“铁匠起义”。
这样一来,被击败后的柔然余部,就化作不同的部分:
一部分,仍然留在草原,臣服于突厥,也随之突厥化。这部分就是后来的乃蛮部、克烈部、蔑儿乞部。这部分人数最多。
另一部分,只有两万人,一路向西跑,定居东欧,与当地部族融合,成为阿瓦尔人。阿瓦尔人又向西打进欧洲,击败匈人。
近几年,总在炒作匈人就是匈奴。匈牙利是匈奴后裔。实际上,阿瓦尔人早就在没多久之后把匈人灭掉了。不过阿瓦尔人又被马扎尔人灭了。马扎尔人才是现在的匈牙利人的祖先。
不过,关于柔然余部西迁的历史,现在也有争议。
最后一部分,人数最少,只是两个部落(也可能是两个氏族,或两户人家)。这两个部落一路向东逃,到达一个叫做“额尔古涅·昆”的山谷里定居。额尔古涅,就是现在的额尔古纳河附近,位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边缘,中俄交界。
这两个部落,一个叫做涅库斯,一个叫做乞颜。捏古思,意为狼;乞颜,意为鹿。这是以狼和鹿为图腾的柔然遗族。
乞颜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成吉思汗所属的部落就是乞颜。直到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伯颜,这个部落的人口才繁盛起来,于是才各自改了姓氏。也就是说,孛儿只斤氏是乞颜部的众多姓氏之一,孛儿只斤源于乞颜。
乞颜,又被译作“奇渥温”,是蒙古族的核心部落。
这里还要插一句,有些别有用心之人鼓吹所谓的“蒙元非中国”,但别忘了下面这个关系:
北魏在中原分裂为东魏西魏,随后又被北齐北周替代,之后北周灭北齐,杨坚建立隋朝又取代北周,再南下灭了南朝陈。等于是,隋朝同时取得了北方鲜卑人和南方魏晋的两个法统。而柔然也向北魏称臣,蒙古又是柔然的后裔。所以,成吉思汗从根源上,也跑不出一个中国。怎么就蒙元非中国了?
再说回来。乞颜部流落到草原的边缘地带的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一带后,繁衍生息了五百年。而在这五百年时间里,草原的霸主,由突厥变成回鹘,再由回鹘变成黠戛斯。
最终,黠戛斯被契丹征服。
契丹人出自于鲜卑宇文部,在语言风俗上,都与蒙古相通。并且也是起源于东北。大概,契丹人的崛起,与高句丽的灭亡有关。曾经的东北霸主高句丽,被唐朝所灭,契丹也就得以在东北发展起来。到了唐朝末年,契丹整合了东北和草原,称霸北方。
而在征服黠戛斯的过程中,蒙古诸部也参与进来了。
乞颜部,也就由大兴安岭一带,迁居到了不儿罕山(肯特山,今蒙古国肯特省,在乌兰巴托西北)。也算是,时隔五百年,这个柔然余部终于重返草原。
契丹人对乞颜部的统治还算有效。但契丹被女真灭了之后,草原就处于一种濒临失控的状态,女真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手段相对残酷。例如,成吉思汗的祖上被女真人施以木驴之刑。
而契丹人与蒙古人的联系,远比我们现在的认知要深得多。即使被金朝所灭,向西逃窜的耶律大石,还与蒙古诸部保持一定联系——耶律大石从蒙古诸部调兵西征中亚。
契丹人的直系后裔是现在的达斡尔族。这样算来,达斡尔族与蒙古族,也算是互为分支了。
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草原上分布着不同语言的众多民族。有回鹘失败后,欲图反攻黠戛斯的桥头堡——乃蛮部,有受到高昌回鹘影响的汪古部。这些部落都是上层说突厥语,下层说蒙古语。这也是为什么成吉思汗在征服这些部落后,把上层贵族杀掉,把底层民众分配到各个王爷手下的原因之一。
前面说到回鹘败亡后,向南逃跑的部分融合与汉地,向西逃跑的部分进入西域,成立高昌回鹘。还有一支也是向西跑,只是中途留在甘肃、青海等地,被称作黄头回鹘。黄头回鹘又演变为现在的裕固族。东部裕固语,就属于蒙古语族。
而蒙古族的构成中,也有乃蛮、汪古等回鹘人因素。因此,也可以说,裕固族与蒙古族也是互为分支。
也有众多说蒙古语的部落,从九姓鞑靼演变而来的克烈部、蔑儿乞部、塔塔儿部,居住在蒙古高原中部和东部地区。
以上部落被整合为一个蒙古汗国,随即也就成为一个民族。不过,这些部落在成吉思汗征服过程中,也有逃跑到其他地区的人。例如,哈萨克人中也有克烈部、乃蛮部等部落。而哈萨克与乌兹别克,在最初也都是一个族群。
对草原整合完成后,蒙古人走出草原,开始西征。这样又诞生了三个新的民族:保安族、土族、东乡族。他们都是蒙古西征时期,蒙古大军在被征服之地驻军的后裔,又与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保安族,就是生活在青海的信伊斯兰教的蒙古军队后裔。土族,则是自称“蒙古尔”,是蒙古驻军与吐谷浑后裔霍儿人通婚后,形成的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东乡族,出现的更晚,是元朝的安西王阿难答带领其属下蒙古人也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民族。而语言上, 他们仍然是说蒙古语。
最后,需要单独梳理一下蒙古族中最大的分支——林中百姓
林中百姓、毡帐百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毡帐百姓又称作也克蒙古。也克蒙古分为尼伦蒙古、迭尔勒勤蒙古。成吉思汗家族出身尼伦蒙古的乞颜部。
而林中百姓,居住在毡帐百姓的北部,但他们并非一个部落或民族,而是互不统属、语言不同(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信仰不同(景教、萨满教)的各个族群的统称。其中,有退回到老家的黠戛斯人,有卫拉特人,有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还有介于黠戛斯和卫拉特之间的图瓦人。
都知道黠戛斯就是现在吉尔吉斯人的祖先。而现在的吉尔吉斯人(国内称作柯尔克孜族),属于黠戛斯汗国败落后,南迁并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还有一部分黠戛斯人,退回了北部老家,成为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既然林中百姓被蒙古征服,那么作为林中百姓一部分的黠戛斯人,也就融入了蒙古人。所以,现在的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也有关系。
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族,但因为居住范围的因素,也属于林中百姓,并在蒙古征服中,有部分族人也融入于蒙古人。而林中百姓里面的另一支布里亚特人,说的是蒙古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唱《吉祥三宝》的一家人,布仁巴亚尔是布里亚特人,乌日娜是鄂温克。英格玛,则是父亲鄂温克人,母亲布里亚特。
林中百姓被征服后,布里亚特人被蒙古直辖,聚居于贝加尔湖附近。大部分布里亚特人,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蒙古共和国,少部分在中国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
林中百姓的大部分,随成吉思汗西征,并驻军在北疆。他们在明朝时,被称作瓦剌,一度称霸蒙古高原。瓦剌失败后,再次退守北疆,分为四部,即卫拉特四大部落:
准噶尔部(绰罗斯氏,也先嫡子);
和硕特部(黄金家族,科尔沁部分支);
杜尔伯特部(绰罗斯部,也先庶子);
土尔扈特部(克烈部,王汗后裔);
另有,附属于杜尔伯特部的小部落辉特部。
和硕特部,一度是卫拉特人的核心。其上层是黄金家族。固始汗出自该部,并带领和硕特部4万人,进占青藏高原。现在青海的蒙古族,很多属于和硕特部后裔。
而和硕特部由于被固始汗分兵,导致其在西域的势力不足,被准噶尔部后来居上,将卫拉特四部联盟变成准噶尔汗国。
其中,部分不愿意被准噶尔部压制的土尔扈特部、辉特部选择向西进入东欧,在伏尔加河畔定居。不过,土尔扈特人又受到了沙俄的奴役。
当准噶尔汗国被清朝击败后,土尔扈特人选择返回祖居地。这便是东归英雄传的故事。清朝对土尔扈特的归来,很重视。以致于在一百九十九个蒙古王公中,只有五个汗。而带领土尔扈特东归的渥巴锡,就占一个。现在新疆的蒙古族以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蒙古族,大多数属于土尔扈特人后代。
而当初没有离开沙俄境内的土尔扈特人,被称作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有留下来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
当年在卡尔梅克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有个穷裁缝在五十来岁时,娶了一个不识字的卡尔梅克女人。两人的儿子凭借努力,成为教育总监,并获赠沙俄贵族称号。他们的孙子在参加革命后,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做列宁。
卫拉特四部中的杜尔伯特部,属于也先庶子部落。他们受到准噶尔汗国压制,定居在科布多地区(蒙古国西部)。蒙古国大部分属于喀尔喀蒙古人,脱胎于明朝的达延汗再次统一草原后的分封。与喀尔喀相对的概念,是我国境内的土默特、察哈尔、科尔沁等部。
除了上述的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人,俄罗斯境内还有阿尔泰共和国、图瓦共和国。
图瓦人在族裔上,介于吉尔吉斯与蒙古之间,语言上属于蒙古语,实际上是西伯利亚的土著民族,只是一直没能强大起来。曾先后被突厥、回鹘、黠戛斯、蒙古征服。
在我国,图瓦人归属于蒙古族。在俄罗斯则有图瓦共和国。著名人物有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绍伊古,曾建议将俄罗斯首都迁到西伯利亚。
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一直自称“卫拉特人”,曾属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败亡后,这部分卫拉特人归附沙俄。如今的阿尔泰共和国,人口20万,其中卫拉特人占三分之一,信仰萨满教的又占三分之一。同时,北部阿尔泰人在族源上更倾向于突厥,南部阿尔泰人则有明显的蒙古族源,属于是突厥与蒙古的混血。。语言上,属于突厥语族吉尔吉斯语支,用俄文字母。
以上四个,都与蒙古人的林中百姓相关。但说到蒙古与突厥融合的民族,就不得不提俄罗斯的鞑靼人。 鞑靼人的族源主要是两支:保加尔人、突厥人。而这部分突厥人又是随蒙古西征的军队后裔,就是金帐汗国的余脉。所以,也就有部分蒙古血统。但基本上在长相上,已经与白人没什么区别了。也就是现在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
19世纪,沙俄向中亚扩张,一部分鞑靼人通过经商来到新疆,最终成为我国的塔塔尔族。
一下写了四千多字,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狠人。本来还想写哈萨克、乌兹别克的,算了吧,就到这吧。
总之,民族的概念本来就是很晚近才出现的,写这个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民族之间,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果要问蒙古族有多少分支,那就大了,有广义还有狭义的,有历史原因还有现实原因。因为蒙古族是亚洲唯一在历史上分步最广的民族,他的基因一直延绵到欧洲甚至包括英国皇室,在世界上成吉思汗后人占有比重想当大,世界有1600万蒙古人,8%来自亚洲。它和匈奴突厥人一样,曾将辉煌带到西方世界,也留下了根。成吉思汗这个名字在国际上一直很响亮,它不止代表中国意义上的帝王,也代表世界上的帝王,有人类帝王之称,所以他的分支也就复杂了,不但分步广而且相对区域化强。
首先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说,今天蒙古族就包括今蒙古国和内蒙古,原因这两个地区都以蒙古命名,本身和古代蒙古帝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成吉思汗时代和忽必烈时代都在这两个区域活动,他们将两个地方做为大本营向四周辐射,即而想将蒙古帝国开拓成世界帝国。蒙古国是策源地,对外一系列战争都是在这里发生的,尤其是成吉思汗统一战争,灭金灭夏,灭大理,还有攻西域。之后忽必烈将重心移到了内蒙古,在正蓝旗建立了国都,又名上都,后来建立大都遥相呼应,它是元朝的根本之地,而不是龙兴之地。 所以这两个地区相当重要,早到元末它就已经分支了,成为鞑靼和瓦剌,这就为今天蒙古族渐渐形成打下了基础。到明末,已经很明显,分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这三个区域里面有好多部族,也在分支构成现今的形势。比如大的方面看,漠南有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等,原本察哈尔领有漠南漠北统治权,原因那里曾是达延汗的天下,在漠北主要喀儿喀部就曾是他一个儿子分地,清朝后来建立了盟旗制度,内外蒙古正式成为两个独立区域,面积也相当。
在漠西那就更复杂了,它位于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分步,在新疆以北也有些蒙古自治州,正是当时留下来的。曾经这里是察合台汗国统治核心位于今天的伊犁市,后来元明交际,这里也在发生变化,察合台汗国分裂,在新疆一带,他们仍统治着这里,在北面额敏县有窝阔台汗国封地,也是他的区域,由于历史的变迁,渐渐的蒙古以西部族将这里注意,形成了卫特拉部。历史上,准噶尔汗国和土尔扈特东归就是那部分历史。所以这三个区域是构成蒙古历史也是毋庸置疑。除了这三个区域还有甘肃,青海,西藏,云南,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至今在偏南的云南省,还有一方蒙古族,他们在元末时仍坚守的一支,属于云南王管辖,后来投降大明了也就定居在哪里。元朝遗留的少,除了大的区域还有小的地方,在今天河南一个地区,有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后代,他们仍祭拜着这位先祖。在今洪湖有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移民,当初和忽必烈争帝位怕被杀,流落这里。
除了狭义的内外蒙古以外,更大的方面还有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伊朗,阿富汗,俄罗斯曾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封国,钦察汗国。它们在伏尔加河上游统治,位于今阿斯特拉罕地区。他们又分成小国,有克里米亚,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三大区域,也是蒙古一个西方据点,在今天不是有个鞑靼共和国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他们仍用保留着蒙古风俗。不止在俄罗斯,伊朗和阿富汗也有,哪里曾是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伊儿汗国地盘,自然留些什么,鲜明的地方,有大不里士仍保留当时蒙古瓷器。同样在今天阿富汗有哈扎尔人,他们至今还想拥入中国怀抱。其次有中亚和印度,察合台汗国统治哪里,后来在印度演变为莫卧儿王朝,莫卧儿意思就是蒙兀儿相当于中国的蒙兀部音译。
所以自从蒙古族崛起之日他都在扩张,从北宋末期臣服辽朝以来,它一走上分支道路。到蒙元时期家族的演变分支的越大,后来明清不断分成小枝如大树一样,由幼苗变成大树,他在世界民族林木中当属罕见。
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蒙古族真正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四大汗国,鞑靼、瓦刺、准葛尔、土尔扈特、喀尔喀这些词是否和蒙古族有关系,蒙古族是从何发展而来,到底有多少分支,各个分支又是如何演变的,需要了解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历程。蒙古族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部落统一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元朝和四大汗国时期,瓦剌和鞑靼时期。
部落统一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据记载,蒙古族起源于东胡,东胡是分布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东胡族系下分化出来的部落和民族有很多,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是由东胡分化而来的。
秦汉时期,东胡被匈奴所打败后,东胡族分成两部分分别退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以乌桓山和鲜卑山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在公元4世纪中叶,在现今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称为室韦的鲜卑人,蒙古族正是室韦人的一支,在铁木真统一蒙古大草原之时,蒙古族人一直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元朝和四大汗国时期
1206年,乞颜部领袖铁木真在征服蒙古各部落之后,在忽里勒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大蒙古国自此建立。
此后,蒙古族经历多次西征,先后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同时,在东亚地区,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忽必烈在大蒙古国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号“大元”,实际上元朝只是大蒙古国的另一个称谓),大蒙古国和四大汗国统称为蒙古帝国,疆域横跨欧亚大陆,这也是蒙古族最巅峰的时期。
四大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儿孙们建立的,因此在早期各汗国君主的废立都是由蒙古大汗所指定,但是随着大蒙古国出现内乱,四大汗国逐渐脱离大蒙古国的控制,尽管大蒙古国与四大汗国仍然有所谓的宗藩关系,但实际上蒙古大汗已经不能够号令四大汗国了。
-
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由窝阔台之孙海都所建立。窝阔台汗国仅仅存在了84年,领土被察合台汗国和大蒙古国吞并。
-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共立国160多年,在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所灭,叶尔羌汗国也是由东察合台汗国后裔建立,叶尔羌汗国在17世纪被准噶尔汗国所灭。西察合台汗国仅仅建立20余年就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 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西征后建立,随着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钦察汗国最终纳入莫斯科公国的领土范围之内。
- 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是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汗国仅仅建立70余年就因为内乱而陷入四分五裂之中,最终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因此,四大汗国的结局都以十分明了,四大汗国基本上都被莫斯科公国,帖木儿帝国和准噶尔汗国所吞并,蒙古族的血统也融入其中。
莫斯科公国领土一直由西向东扩张,最终形成了领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联邦,因此俄罗斯人的血统里面一直也都带着蒙古族的基因。
准噶尔汗国在后面介绍瓦剌时会详细介绍,准噶尔汗国基本上可以算是瓦剌的集权时期。
帖木儿帝国的创建人帖木儿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帖木儿本身也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范围大多在今天的中亚地区。
瓦剌和鞑靼对峙时期
元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恶化,大规模农民起义由此爆发,朱元璋在众多农民起义将领中脱颖而出,建立明朝,然后北伐占领元朝首都大都,元廷退守漠北。同一时期,随着元朝的衰退,原本归顺于元朝的蒙古系族中的斡亦剌开始独立,最终在明朝北部形成了以“草原百姓”(蒙古本族)为主体的东部蒙古(别称鞑靼)和以林中百姓”(斡亦剌)为主体西部蒙古(别称瓦剌,卫拉特)
-
瓦剌
瓦剌内部主要分成四大部落,分别是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部落之间相互平等,因此瓦剌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盟主也只有召集权,并非集权。
托欢为瓦拉领袖时期,瓦剌吞并鞑靼,蒙古草原得到了暂时的统一,瓦剌势力达到极盛。托欢死后,托欢之子也先继承瓦剌领袖地位,在土木堡大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先后来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所杀。
也先死后,瓦剌随之陷入分裂,瓦剌逐渐衰退。1676年,出生于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通过军事手段夺得瓦剌领袖地位,并把瓦剌从原来松散的部落组织变成了权利垄断的准噶尔汗国。
但是早在1646年,瓦剌各部落首领就已经向清朝上表归顺,因此准噶尔汗国的建立改变了瓦剌各部与清朝的主从关系,对于清政府来说,此举属于叛乱,因此清政府对准噶尔汗国多次征伐,并于1760年灭掉准噶尔汗国,瓦剌部领土并入清朝版图。
-
鞑靼
鞑靼,准确的说应该是元朝政府败退蒙古高原后,明朝对北元政府的称谓。在瓦剌强盛时期,鞑靼曾经被瓦剌吞并,也先死后,尽管鞑靼重新占据大漠南北地区,但是此时的鞑靼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汗位多次出现空缺,直到达延汗登上汗位之后,鞑靼各部才完成统一。达延汗死后,整个鞑靼又陷入分裂,后金崛起之后,通过威胁利诱和分化瓦解及拉拢的方式,逐渐吞并整个鞑靼地区,鞑靼部领土并入清朝版图。
整个东部蒙古地区其实还有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之分,漠北蒙古也被称为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范围差不多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而漠北蒙古则在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地区。
总的来说,蒙古族起源于东北地区的东胡族,整个发展历程也相当复杂,铁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国阶段应该是整个蒙古族最辉煌的时期,但是随着元廷在朱元璋多次北伐之后,败退漠北,逐渐陷入衰落,内部也分裂成瓦剌和鞑靼,在清朝时期并入大清国土。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棒,因为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大家是可以了解蒙古这个民族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恐怕跟许多人的想像会很不一样。
中国的蒙古族
一看这个小标题肯定很多朋友会不满意,说蒙古族应该先说蒙古国的蒙古族啊,怎么先说中国 。但其实如果比较科学地说,当然应该先说中国。因为虽然世界上有一个叫蒙古的国家,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蒙古族的主体却是生活在中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蒙古族人口大约有1000万人出头,那么在中国境内有多少呢?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有650万,现在又过了将近9年,其实人口只能比当时更多。
(蒙古族在中国和蒙古国的分布)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因为在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各部先是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两部,其中的鞑靼在明朝末年又大致分裂成了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和喀尔喀四部,其中的喀尔喀被称为漠北蒙古,因为其位于大漠,即戈壁沙漠以北。而另外三部则位于戈壁沙漠以南,所以被称为漠南蒙古。而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后,先后征服了漠南蒙古三部,之后漠南蒙古也就被称为了内蒙古,而漠北的喀尔喀部则被称为外蒙古。
(鞑靼和瓦剌)
而除了鞑靼四部之外,明朝时形成的瓦剌部也大致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因为其主要居住地位于戈壁沙漠以西,所以又被称为漠西蒙古。后来准噶尔部崛起,成为漠西蒙古的首领,其它各部都受其压制,土尔扈特部以及杜尔伯特部分西迁,进入沙俄境内。而准噶尔在统一漠西蒙古之后甚至还一度想连漠北蒙古也一并控制,甚至进入漠南地区追击逃亡至此的漠北喀尔喀蒙古部族。结果他的这种攻势反而迫使漠北蒙古也归顺了清朝。
后来清朝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击败了与其争雄的准噶尔部,蒙古草原周边的所有蒙古各部都被并入了清朝的统治之中。而不久之后,在沙俄境内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中国。而在清朝灭亡之后,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后来虽然几经波折,但最终外蒙古还是在1945年独立。但蒙古族的主体,也就是漠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大部始终是中国公民,所以现代世界上蒙古族的主体仍然生活在中国。现在国内的蒙古族里,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是漠南蒙古各部的后裔,而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则主要是漠西蒙古各部的后裔。
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蒙古人
关于蒙古国的蒙古人,刚才其实已经说的比较明白了,他们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在蒙古国喀尔喀蒙古人占80%左右,当然也有少量的漠西蒙古(主要是杜尔伯特人)和漠南蒙古人。但蒙古国所有蒙古人口相加在一起,总数也不太到300万人,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
(俄罗斯境内蒙古人比例最高的布里亚特共和国)
而除了中国和蒙古国之外,另外俄罗斯境内也分布有大约90多万的蒙古人,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前文提到过的西迁的漠西蒙古族的一部,在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东归时,他有一部分部族因为伏尔加河的阻隔没能回来,这些人后来在俄罗斯和漠西蒙古其它各部融合成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不过更大的一部分则是生活在俄罗斯和蒙古国交界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而大家比较熟悉的唐努乌梁海,现在则叫图瓦共和国,但此地的图瓦人却并不属于蒙古族,因为他们一个是说突厥语的民族。
其它蒙古人及相关民族
除了中蒙俄三国之外,目前的世界上其它很多国家也分布有一些蒙古人。比如在韩国有三万,美国有两万,日本有5000……但这些主要就是近代的一些移民了。
(俄罗斯鞑靼族女歌手艾达·加里弗丽娜)
而说到这里估计有些朋友会提出,那历史上蒙古西征建立的三大汗国的那些蒙古人呢?俄罗斯的蒙古人里是不是也有蒙古汗国遗留下来的人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早期西迁的蒙古人全部融入了其它民族或者演变成了其它民族。比如俄罗斯境内现在最大的少数民族鞑靼族,虽然和中国历史上的鞑靼名字一样,但却是说突厥语,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外貌特征已经完全欧化了的一个民族。他们虽然有金帐汗国蒙古人的一些血统和传承,但其民族特性已经和蒙古人完全分化,到哪也不会被当作同一个民族了。
另外一些中亚民族也有一些西征蒙古人的血统,但也基本全部都说突厥语或者其它语言,信仰伊斯兰教,在现代的世界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认同,不会和蒙古人混淆了。
所以总体来说,在世界上被称为蒙古人的人群里,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的绝大部分后裔都是中国人,漠北蒙古多数是蒙古国人,其余主要生活在俄罗斯。
蒙古族脉系非常庞大复杂,在这里只大概讲跟我们相关的,国外那些就不提了,从成吉思汗建立的横跨欧亚蒙古帝国算起,到元朝灭亡,在我们的课本里还有很多蒙古人和各种部落。首先认清一个事实,元朝灭亡不等于蒙古灭亡,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元朝的确灭亡了,但对于蒙古来说,只是失去了农耕的领地,他们退回了蒙古高原,依然过着游牧的生活,依然是蒙古人。
成吉思汗死后的几百年,蒙古汗位就在其子拖雷两个儿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个家族转来转去。
13世纪蒙古族乞颜部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使草原上的所有游牧民族都成为了蒙古族。后来拖雷的两儿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人争汗位,最后忽必烈胜出,阿里不哥退到阿尔泰山与乞儿吉思一带,14世纪元朝覆亡,忽必烈家族被明朝剿灭,而还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未受影响。对于明朝来讲,他们灭掉了蒙古后裔元朝继承了正统,如果还把北方的叫蒙古有点怪怪的,于是明朝时把北方尚存的蒙古后裔改名叫“鞑靼”,其实蒙古人一直自称蒙古,鞑靼是明朝统治者意淫单方面的称呼。
噶尔丹是藏传佛教活佛,当年靠着这身份就能统一蒙古,不用一兵一将。
当然在《明史》里也明确描述了,鞑靼即蒙古,故元之后裔。而瓦剌就是鞑靼的一个联盟,它不是一个部落,它是几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在忽必烈家族消亡后,瓦剌首领也速迭儿被推举为蒙古大汗,而这位也速迭儿就是前面所讲的阿里不哥的后人,从此明朝跟北方瓦剌部死磕,其实还是在跟蒙古人打仗,从明朝成立到灭亡一直没停过。
图为乾隆平定噶尔丹而建的普宁寺。
当年的阿里不哥其实是有资本的,支持他的是蒙古的一个大部落叫卫拉特部,阿里不哥后人跟这个部落联姻也非常紧密,所以当阿里不哥一系为蒙古大汗后,卫拉特部也水涨船高,迅速壮大。1391年也速迭儿死后,蒙古大汗之位争夺混乱,《蒙古编年史》、《黄金史》、《明太宗实录》记载过程均不一样,结果是卫拉特部的脱欢掌握汗位,其子也先建立了卫拉特帝国,势力笼罩着整个蒙古高原,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就是被卫拉特帝国的也先掳走的。
1762年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后,新疆彻底纳入中央版图。
《蒙古编年史》是这样介绍卫拉特的,蒙古是40个部落联盟,卫拉特部是4个小部落的联盟,而这4个小部落分别为: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后来的卫拉特因争夺汗位失败而被赶出了蒙古高源,退出舞台到了西北部定居,蒙古高原重新被整合为左右两翼六部,左翼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罕三部,右翼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三部。其中喀尔喀部的领地挨着西北的卫拉特部,还曾对卫拉特部进行过征伐,明末清初时漠南蒙古臣服满清,漠北蒙古的喀尔喀暂时保持中立,漠西的卫拉特为了对抗满清,向各地蒙古部落结盟,此时的卫拉特部比较大的部落有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部等,靠着藏传佛教活佛头衔的噶尔丹建立准噶尔帝国对抗满清,直到乾隆年间才平定,准噶尔也是历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
蒙古族随历史变迁有许多分支,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博尔塔拉,巴音郭楞两个蒙古自治州!
大的分支有土尔扈特,和硕特,额鲁特,嚓哈尔等部!
蒙古族在明朝时分为东蒙和西蒙两部分,同时在明朝东北的延边地区受明封的兀良哈三卫其中演变出后来的科尔沁蒙古人,以及今天在新疆南彊的蒙古人,他们是四大汗国之一的嚓合台汗国人的后裔!
东蒙古人为蒙古人的正统,后迁居漠南,与兀良哈三卫融全,成为今东北内蒙古境内的蒙古人,其中一少部一即喀尔喀部留居漠北,成为今天外蒙的人民主体!
南下之前的东蒙古人分为六个万户,即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土默特,永谢卜,鄂尔多斯!
察哈尔万户由蒙古大汗亲统但没有完全南下,一部分留在漠北,于是有内喀尔喀外喀尔喀之分!,兀良哈被五个万户联合所灭,成为其部众!,漠南的五个万户后来被满清征服!满清将其按人口分为东四盟和西二盟,即东部的哲里木,昭乌达,卓素图,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乌兰察古和伊克昭盟!
西蒙古原称瓦刺,后称卫拉特,由四部组成,在与东蒙战败后向西迁至新疆北疆及中亚,并吞并了南疆的蒙古人!
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后单独迁至青海和内蒙西部,并一度控制了西藏!
另一部土尔扈特部后单独迁至里海一北沿岸,之后大部又迁曰北疆,成为今新疆境内的蒙古人!
蒙古族是13世纪成吉思汗带领自己的乞颜部吞并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部等诸多部落后形成的一个新民族,蒙古族形成后一度横扫欧亚建立了庞大的蒙元帝国以至于许多欧亚国家都散落有蒙古人血统的民族。
首先作为蒙古人老家的中国就分布着诸多的蒙古族和带有蒙古族血统的民族,元朝灭亡后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在明朝时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瓦剌部逐渐发展成为卫拉特蒙古诸部,鞑靼部发展成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这这两部分。
其中卫拉特蒙古和漠南蒙古构成了今天中国蒙古族的主体,特别是原本西迁到欧洲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有大半人参加了东归祖国的壮举,另外被认可是蒙古化的突厥图瓦人也被归为了蒙古族。
至于有蒙古人血统的诸如东乡族和土族等民族也很多,应该说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国许多民族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些蒙古族血统,蒙古族也同样有许多其他民族的血统,可惜的是喀尔喀蒙古因为苏联的关系最终发展成今天的蒙古国。
而除了我们中国外欧亚大陆上的其他许多国家也有不少的蒙古人部落或者带有蒙古族血统的民族,必然俄罗斯把境内带有蒙古-突厥血统的民族统称为鞑靼人,比如土尔扈特部留在俄罗斯的人被称为卡尔梅克人、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和唐努乌梁海的图瓦人,还有蒙古人和突厥人等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喀山等地鞑靼人等等。
另外中亚国家中的哈萨克斯人、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都含有大量的蒙古血统,历史上他们的汗王基本都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的后裔担任,而西亚分布于西亚的阿富汗等地的哈扎拉人据说也是蒙古人西征部队驻扎当地留下的混血后裔,另外因为蒙古人建立的伊儿汗国曾经统治伊朗等地这些地区肯定也有部分人后蒙古人血统,至于南亚的建立莫卧儿帝国的莫卧儿人本身就是蒙古人的另外一种音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可够大的,题主您嘚瑟十九个字,老梁就得动员一小半的脑细胞整上老半天啊!不过老梁表示咱喜欢,咱就喜欢这大的,壮的,还有那……
算了,不扯闲篇了,再扯下去就要跑题了。招事!哈哈!
要想整明白题主这事,咱就得从根上说起,了解一下蒙古是咋来的!
蒙古的来源
其实蒙古这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中,如果翻译成咱能听得懂的普通话——“永恒之火”,或者翻译成“永不熄灭的火”也成。
这民族有个特点,不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系宽腰带,穿长靴,在马头琴的旋律下,整个顶碗舞。在老梁看来这舞特美,力量与柔美融合在一起,很享受这种舞蹈。同一个人去跳,每次都不一样,都是舞者即兴发挥。
男人们撸着个光膀子,要么抱着摔跤,要么骑着高头大马玩套马。
得,马背上的民族真不是盖的,说实话老梁往那马跟前凑,都害怕这马瞅老梁不进眼撂一蹶子。
哎!话又扯远了,咱接着聊。
根据《史记》中的说法,现代那帮子专家的考证,蒙古其实起源于东胡。
那么有人要问了:“啥是东胡?”
过去大漠高原这嘎达生活着匈奴部族,在匈奴的东边还有一波人,而我们把匈奴人叫胡人,所以这胡人东边的人,我们就把他们叫做东胡。
据说这匈奴和东胡刚开始是一波人,后来分开了。这一分开,两波人谁有瞧不上谁,这就开怼。打来打去的匈奴就把东胡给灭了。
这一家伙下去,东胡就分成了两波人,一波跑到了乌恒山,做了乌恒人,另一波跑到了大鲜卑山,这波人被叫做先祖部落叫拓跋鲜卑。
这拓跋鲜卑呢最终发展壮大,按照人家的说法就是“大姓九十九,统国三十六”。而这鲜卑被分成了两波人,一波叫契丹,另一波叫室韦。那么咱就说这室韦。
由于部落实在太大,一片地方养育不了那么多人,这又开始分家。哥哥守家,弟弟去了天山,统一了各个部落,这就成立了北魏。而哥哥依然带着部落的人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咋说呢,这要是隔开三代人,他亲也不亲。哥哥的先祖部落强大起来了,弟弟的北魏皇帝害怕了,这好隔了几辈人俩兄弟的后裔这就打起来了。
跟着柔然汗国里砸铁玩手艺的突厥人造反了,把自己的主人踹下去,自己当主人了。原本这事和上边互相打闹的兄弟没关系,可架不住这突厥人没事就喜欢打仗玩。
这就开始怼哥哥的先祖部落,可这先祖部落也不是吃素的,就准备硬杠,结果被打败了,先祖部落算是玩了,就逃出两男两女四个人。
至于北魏那弟弟,最后融入到了大华夏的土地上了。
咱接着说这四男四女,他们一路就逃到了额尔古纳河畔的山岭中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时间就到了公元八世纪。这个时候人口也得到了恢复,于是这帮人就不断的从这个地方迁移了出去。这么说吧,往出去迁一波,他就形成一个分支。这前前后后的迁出去七十波,也就形成了七十个分支。历史上把这七十个分支统一叫做“迭儿勒勤蒙古”。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候,蒙古一词还是没有出现。咱如果翻开突厥的史料,你会发现,这室韦被突厥人叫做鞑靼。因为大草原上自始至终都是部落制的,这大大小小的部落多如牛毛,咋整?他们就以最强大的那个部落的名称来为整体来命名。
所以这个时候的室韦所有的部落都被叫做鞑靼。这后来其中的蒙古部崛起,所以这室韦的总称也就变成了蒙古。
到了十二世纪的时候,这帮人就组成了部落集团,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乞颜部,札答兰部,泰赤乌部,围绕着贝加尔湖的塔塔尔部,蔑儿乞部等等,这些部落在咱的电视剧中也尝尝听到过。
这些部落的生活方式大体又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接受了突厥影响过上了游牧生活,另一个是继承先祖意志依然过着狩猎生活的部落。
这时间到了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一统整个大草原,这就成立了蒙古汗国,从这个时候起,大漠地区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马背名族——蒙古族。
题主的问题
总的来说漠南和漠北这片地方就被称为了蒙古地区,而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各个部落就被叫做了蒙古人。
那么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这蒙古人进行了三次西征,这就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捎带着给四个儿子每人分了一片土地,这就是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以及伊利汗国。
这大元帝国也就建立起来,最北头到了西伯利亚,南头蹲到了南海,还靠近了日本海,缅甸,泰国,越南这都成了他们家的地。据说现在的阿富汗都有蒙古人的后裔,您要是对照他们的脸型瞅,那绝对是蒙古人的大脸蛋子。
由于这地实在是太过庞大,这蒙古人就开始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可结果朱元璋一脚就把大元帝国从中原地区给踹了出去。
这大元帝国就开始分崩离析,蒙古人的力量就整体的退缩到了大草原上。而蒙古也正式的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边的蹲在漠北和漠南,这帮人一直都把自己个当大元帝国的正统后裔,咱历史上把这部分叫做鞑靼。而西边的蹲在了漠西,成为了瓦剌部。而东西两个蒙古通过联姻维持着表面上的统一。
这到了十五世纪的时候,蒙古又经历了半统一和分裂,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这又处于了分裂状态。鞑靼已经被分成了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和喀尔喀四部,而喀尔喀部被称为漠北蒙古,其余的三部就变成了漠南蒙古,至于漠西蒙古的瓦剌部,也被切割称为了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以及吐尔霍特部四部。
满清的前身后金干掉了漠南的三部,这三部就是后来的蒙八旗的源头。那么这三部的地就被称为内蒙古,而漠北那嘎达就被叫做了外蒙古。
这内外蒙古就是这么来的。至于漠西这块,后来准噶尔部崛起,这就力压其他三部,土尔霍特部和杜尔伯特一部分这就开始西迁进入了现在的俄罗斯的境内。
到了清朝的时候,这土尔扈特部不堪老毛子的欺辱回归中国,这次回归并没有把所有的人员一并带回,一部分还是被留在了老毛子的地界。
咱接着说这准噶尔部,开始牛掰的不要不要的,还想着把漠北蒙古一并捞到手里,结果康熙不同意,拉着小炮就来搞他,前前后后搞了几十年,历经三皇帝,这才把准噶尔部给平了,至此蒙古各部算是彻底被打服了。
不过好景不长,清朝完蛋了,外蒙古在老毛子的搅和下,这就独立了出去。
所以总体来讲,这蒙古族的主体他依然在咱中国,他们就是漠南蒙古的后代,新疆那嘎达是漠西蒙古的后代。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啥中国是蒙古族的主体呢?很简单现在所谓的蒙古国,他其实是漠西蒙古的喀尔喀部,就这一部,而且总人口才三百万,不到咱中国蒙古人的一半。您把他当主体,是想多了撑着了吧!
当然其他地方也有蒙古人,西方不是有一句谚语叫:扒开一个俄国人的皮,里面藏着一个鞑靼人(蒙古人)。所以这嘎达也有不少,大约有九十多万的人口。主要的是漠西的杜尔伯特一部以及没有被带回来的土尔霍特的一部分人口。这帮人大部分都生活在老毛子和外蒙古交界地区,现在被人叫做布里亚特蒙古人。
印度地区那莫卧儿王朝,其实就是察合台汗国的遗留物,所以印度这嘎达也有,当然还得加上那帮子流亡的家伙,估计这帮流亡的家伙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现在,因为移民问题,美国小日本韩国也有不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蒙古应该是典型的出道即巅峰了,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蒙古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正是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打下了人类有时以来最面积最广阔的疆域。
蒙古帝国疆域
由于面积过于广阔,蒙古族人数又过于稀,不可避免的,蒙古帝国分裂为4大汗国和以蒙古正朔自居的元朝。而蒙古帝国分裂的四大汗国,分别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
金帐汗国在如今的俄罗斯和中亚西部地区。它也是四大汗国中存在时间最久,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蒙古汗国。它是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建立的。在俄罗斯人的莫斯科公国崛起之后,金帐汗国的领土逐步沙俄侵占,并最终灭亡。
分裂为四大汗国和元朝的蒙古帝国
不过,在金帐汗国分裂灭亡之后,在其领土上成立的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国家,都与金帐汗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地区达数百年之久,因此,俄罗斯人无论其行事作风还是血脉之上,都有蒙古人的痕迹。
伊利汗国则位居如今中东地区,它是由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6个儿子旭烈兀建立的。旭烈兀与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是兄弟俩。伊利汗国的存在时间并不久,仅存在100年就被北方的金帐汗国灭亡。
蒙古铁骑
四大汗国中实力位居第二的是位于中亚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它也存在了100多年的时间,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并在吞并窝阔台汗国后,领土面积达到了鼎盛。
至于原属于成吉思汗第三子、当过蒙古大汗的窝阔台封地,反而是四大汗国中最弱小的一个。窝阔台汗国只存在了几十年,在贵由汗去世之后,窝阔台就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从此不复存在。
战争中的蒙古骑兵
蒙古西征之时,虽然蒙古铁骑所向无敌,但是蒙古人口的数量成为最大的软肋。西征并建立庞大的四大汗国之后,虽然居于统治地位,但蒙古人的数量太少,游牧起家的蒙古族文化也太过单薄,被统治地区的人以人口和文化的优势反过来同化了蒙古人。
因此,大量蒙古人开始信仰其他宗教,也有大量蒙古人突厥化,并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现如今中东和东欧等地,已经几乎没有了蒙古的痕迹,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统治也就此不复存在。
蒙古铁骑的远征
而元朝也没有躲过胡无百年之运,最终在元末的大起义中轰然倒塌。不过,蒙古骑兵的优势在工业革命之前依然无往不利。因此,元朝虽然败退中原,但依然返回蒙古高原并依然维持在当地的统治。
不过,由于明朝的接连北伐,元朝在明军的打击之下分裂为两部,分别为以元朝蒙古正朔自居的鞑靼和原来效忠成吉思汗、由“林木中百姓”西迁后形成的瓦剌。鞑靼和瓦剌也互相不服,彼此之间的战争并不比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少。
明朝时期的鞑靼和瓦剌
到明末清初之际,蒙古高原及西域地区形成了两支蒙古部族集团。分别为占据中亚和新疆等地、由瓦剌演变成的卫拉特蒙古,和占据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至于漠南蒙古,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则早在皇太极西征之时就归顺了清朝。
喀尔喀蒙古分为三部分,别为车臣汗、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他们在清朝皇太极之时曾向清朝献九白之贡,但并没有完全归顺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蒙古在葛尔丹的率领下迅速崛起之后,迫于准噶尔汗国的兵锋,哈尔喀蒙古在战败之后被迫归顺清朝。
至于西域等地的卫拉特蒙古,则分为四部,分别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卫拉特游牧的范围极广,最远甚至达到欧洲地区的伏尔加河流域。
清朝时期蒙古各部
明末清初之际,和硕特部占据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而准噶尔部在一代雄主葛尔丹的率领下迅速崛起,并先后击败杜尔伯特部、喀尔喀蒙古、和硕特等部,准噶尔汗国的实力达到巅峰。准噶尔汗国也因此成为清朝西方和北方最大的威胁。
清朝历经三代近百年的时间,才最终将准噶尔汗国彻底消灭。由于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乾隆年间,彻底将准噶尔汗国消灭之后,乾隆将其大部族灭,准噶尔部就此不复存在。
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之后,蒙古诸部,除远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之外,已经全部归属于清朝的统治。而清朝对于蒙古各部的统治方式,则废除了蒙古传统的组织机构,在蒙古各地设立了扎萨克旗与盟,分别由清廷派驻当地的将军、大臣和都统统辖。
鼎盛时期的清朝疆域
而远在欧洲地区的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沙俄的欺凌,在清乾隆年间,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选择东归中国。历经千难险阻,回归中国之后土尔扈特部被清朝接纳,并在新疆地区做了安置。渥巴锡汗所属的土尔扈特部被分为了13个扎萨克旗和5个盟。
自此,除少量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和仍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部分土尔扈特部(也就是今天的卡尔梅克人),蒙古绝大部分都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
蒙古族的巅峰时刻来临,与其历史上的优秀将领成吉思汗、忽必烈自然有着莫大的联系。我们把他们统一称为蒙古族的同时,有关于他们有多少分支机构鲜有人知道。
我国历史上的蒙古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与变迁,请结合以下分析,构思出你对蒙古族分支理解的变迁。
蒙古族作为天生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活动范围之广,要想准确描述,也还是有极大的难度,面对辽阔的土地,为数不多的蒙古族人也还是分裂割据。
历史上除了正统的元朝蒙古族,当然也还包括四大汗国,分别是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四大汗国之中影响力最大的就属金帐汗国了,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面积都有很大的优势,当然他的建立者就是成吉思汗的嫡长孙。
由于他具有很高的地位,自然其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与此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但最终也被沙俄割据灭亡。
金帐汗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此前在俄罗斯有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历史,现如今俄罗斯也有他们当时的蒙古族后裔,金帐汗国最终被分裂,形成了以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等一系列小国家。
伊儿汗国的建立者同样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忽必烈,伊儿汗国是由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建立的,同门兄弟也免不了竞争,最终还是被金帐汗国给灭了。当时的具体位置,也就是现如今我们所说的中东地区。
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再度来袭,察合台汗国当时实力仅次于金帐汗国,自然也就把实力最弱的窝阔台国,兼并成了自己的领土。当时参与瓜分的还有元朝本土,最终察合台汗国也仅仅只存在了100多年。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蒙古族天性自由,并不习惯中原的管辖和束缚,再加上没有坚实的文化根基,也很难形成大的气候。
管理那么多块的土地,不仅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对元朝统治者,包括其他汗国的管理者,就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但是他的难度不亚于登天,侵略和管辖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概念,一个是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财富,另一个则是保证财富持续稳定的收支平衡。
关于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变迁,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蒙古族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人口,更是疲于应对管理。
长期分居割据,自然也难免被其他民族同化,其他民族在人口上占有绝对优势,自然也就对蒙古族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被汉化,有的也已经逐渐被少数民族化,看似统治的地位,也出现摇摇欲坠,再加上当时对于管理阶层的放纵,更加加剧了蒙古族分支的演变。
后来随着元朝统治的推翻,原先的蒙古族也在明朝的进一步分封统治下,逐渐分裂为鞑靼和瓦刺。
相对来说比较正统的是前者,二者之间也因为利益矛盾不断冲突,连年战争不断,在明清交替之际,蒙古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曾经的瓦刺也已经演变为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分别占据着现如今我国的新疆西域等地和蒙古高原,当然也包括现如今存在的内蒙古,在当时被称为漠南蒙古。
之后蒙古族进一步被分割,直到准噶尔汗国的出现才打破这一局面,除了已经归顺清朝的蒙古势力,准噶尔汗国作为蒙古族的代表力量,和清朝也进行了数百年的抗争,最终以准噶尔汗国的失败为转折,蒙古族的势力再一次被割据弱化。
直到今天,蒙古族的演变除了我国境内,境外也有分布,分支机构错综复杂,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