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更关键的就是看军衔。军衔相互对等接访,这是军事外交上的一种礼仪,不然就是一种失礼。
2.国外和我们这还不太一样,我们其实不仅仅看军衔,更看职务和级别。比如同一个军衔可能有三个级别,大校对应的是副军、正师、副师,我们这强调的是级别、职务要对等,军衔是不是对等还在其次。
3.但是国外不一样,国外实行的是军衔制,一个岗位对应一个职务。我记得有一个美国的上将,因为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而西点军校的校长军衔为中将,所以还给他降成了中将才去任的校长。
4.地方上很多地方也是认军衔,特别是飞机报要客之类的,主要是看是不是少将以上军衔。
本文系头条号“军校和入伍指导”原创,如有转载、引用请联系本号。
如有关于报考军校、入伍参军及后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咨询。
军衔本身就代表着军人的级别,军衔的设立主要就是为了促进军队完全正规化的建设,以起到加强各军种之间的管理协同、以及协同指挥等作用。
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军人进行交流,在于其他国家军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按照军衔级别论高低。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军人进行交流时,军衔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也是为了让两个国家之间的军人进行平等交流。
试想一下,如果你派一个少将去其他国家进行军事交流的时候,对方却派出一个少尉进行接待,你肯定觉得对方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如果你觉得是的话,那么不同国家的军人站在一起军衔论高低这一说法就是绝对的了。
实际上不同国家的军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发生了。
比如说一个国家早就采用了使用了军衔,而另一个国家却并没有采用军衔制,那么这两个国家如果想要展开军事交流,势必会发生许多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国家的军人不知道如何平等对待对方人员,所以这个时候军衔的作用已经不明显了,只能被迫采用职务的高低进行对等交流。
比如说采用军衔制的国家,派出了一个少将师长到对方国家进行访问,那么这个时候对方没有设立军衔的国家,他最低也要派出一个师长级别的军官进行接待,这样双方的人员才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
还有另一种情况,不是所有国家的军衔架构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像大尉、大校、大将这样的军衔,实际上许多国家是不设立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想要平等交流就显得很难划分了。
比如说对方派出了一个“大尉”级别的军官,那么这个时候没有设立大尉军衔的国家就显得很难做了,因为如果派出一个上尉军官显得级别低,如果要派出一个少校级别的军官又显得级别过高。
所以许多国家在这个时候,同样也是会按照职务的高低进行参考,很多时候这也是被迫而为。
还有,像我国的上校与少将两个军衔级别之间,还设立了一个大校军衔,而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在上校与少将之间,他们所设立的却是准将军衔。
以上面的情况来看,咱们国家的“大校”与欧洲的“准将”应该是平等的,毕竟都是高于“上校”低于“少将”的一个军衔级别。
但是美国方面并不承认如此,因为他们的“准将”军衔是属于将官的最低级别,而咱们的大校是属于“校官”的最高级别。
以美国的说法,就是他们的“准将”无论再怎么样都是属于将军,而咱们的“大校”军衔终究还是校级军官。
如果真的遇到以上这种“大校”遇到“准将”的情况,那么到底是谁的级别更大,这只能按照实际情况,比如说职务、负责的项目、部队等方面去分析。
“军器战位”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军衔论高低,而且还要讲究军衔的对等。军衔问题向来复杂,笔者先把世界各国军衔的基本情况给大家捋清楚。
现代军衔制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彼时,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本着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对军事体制进行了改革:
建立了军队职务、军衔等级两大体系,进而诞生了以军官军衔、士兵军衔为主的军队衔级制度。
此后百年,军衔制度成为国际性的军事制度。世界各国军衔制度大差不差,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西方型军衔;
以美国、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设置有4个衔级:
元帅;
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级(上尉、中尉、少尉),另设准尉。
世界上使用西方型军衔的国家占80%,往往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设置准将军衔,不设大将、大校、大尉军衔;
临时(永久)军衔;
特殊情况下授予荣誉军衔。
西方型军衔也曾设置元帅军衔,后因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多为荣誉军衔,能够获得者少之又少。美军虽无元帅军衔,可特级上将军衔相当于元帅军衔。
军史界一般认为,美军军衔是西方型国家的代表。实则不然,美军军衔脱胎于英国,而英国是典型的西欧型军衔代表。美军军衔之所以成为代表,全在于其二战之后是西方国家的“领头羊”。
东方型军衔;
东方型军衔源自苏联,俄罗斯(东欧各国)、朝鲜、越南、古巴、蒙古等国家多有继承。东方型军衔设四个等级,即元帅、将官、校官、尉官,具体情况如下:
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另设准尉。
东方型军衔与西方型军衔一样,基本上很少授予,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军衔。但是,朝鲜军衔是一个例外,元帅军衔细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
亚洲-拉美型军衔;
亚洲-拉美型军衔不同于西方型军衔,又不同于东方型军衔,最大的特点是不设元帅、准将军衔,具体情况如下:
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上尉、中尉、少尉),另设准尉。
亚洲-拉美型军衔以日本为代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也是属于这种情况。世界上实行军衔制的国家,大体上都是遵循了上述三种类型的军衔体系。
因而,世界各国对外军事交流过程中,军衔对等是最基本的外交礼仪。以我军军衔为例,3等10级的衔级设计,独立于三大类型的军衔体系之外:
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大校、上校、少校、中校);
尉(上尉、中尉、少尉)。
回到问题本身,世界各国军事交流中,军衔该怎么论高低?由于世界各国军衔不一,交流过程中讲究一个“基本对等”的大原则。譬如,我军在执行维和任务中,为了方便与外军交流,罕见授予了中国首位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官赵京民为正师级少将。
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军衔肯定还是论高低的,毕竟军队是讲等级制度的地方。
美国曾经有一部战争片《战俘列车》,在片中,美国飞行员飞机被击落以后被意大利军队俘虏。被送到意大利军队的俘虏营以后,因为这位美国飞行员是上校军衔,所以管理俘虏营的意大利上尉军官也先向他敬礼,然后美国飞行员再回礼。
在二战期间的西欧战场,盟国军队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是美国四星上将军衔,而盟国地面部队司令蒙哥马利是英国陆军元帅军衔,如果按照等级艾森豪威尔应该先向蒙哥马利敬礼,但如果按照职务的话,蒙哥马利应该先向艾森豪威尔敬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蒙哥马利没少做小动作。为了平衡盟军军队的指挥管理权,罗斯福总统特地晋升艾森豪威尔为美国五星上将军衔(等同于英国军队的元帅军衔)暗地里美国反过来又压了英国人一头。
我国军队自从恢复军队军衔制度以后,在与外军交往中还是很强调军衔等级制度的。如中国军队的大校军衔在欧美国家中没有相对应的军衔,按照惯例就等同于欧美国家军队中准将军衔,所以他们的上校军官在面对中国军队的大校军官时还是要首先敬礼的。
小时候住部队大院,从小听到的称呼就是:李师长、姜副师长、谢副政委、成副参谋长等等,工作后到地方,发现所有的副全部被省略了。工作中准确的称谓也是很重要的,地方也应该改改![捂脸]
只要是军人,军衔高低就很重要,巴顿一直瞧不起蒙哥马利,但见面了也要敬礼,因为他是上将,而蒙哥马利是元帅。
同理,在外事活动中,讲求军衔对等,一般上将来了就是上将接待,特殊情况下中将可以,但万万不能派个少将来。
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规定是职务高的高,因此会出现中校团长指挥上校副团长的事情,不过现在军改,表明要建立军衔为主的体系,因此以后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1955年,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许光达司令员被授予大将军衔,与苏联人没有任何关系。
不同国家军人在一起,那就直接涉及到一个对等原则了,外交的对等原则。
一个上将来中国访问,那么中国也就要派出一个上将去迎接和招待。联合军演的时,事前辨识合作伙伴的军衔也是必修课。
在二战的时候,也就是在《兄弟连》小说里面提到过,E连进入到一个小镇,温斯特命令手下把所有能集中的人都集中起来,修筑防御工事,当然也包括走散的英国兵。这时候,中士看到一个英国兵,正要抓去修工事。那个英国军官嘲笑了大兵一次,看看这是个军官,美国中士讪讪道歉离开了。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苏联和美国刚刚建交的时候,苏联非常重视,派的大使馆武官分别是中将和上将,引起美方相当的不适。外交礼仪上面太难做到对等了。大使反映到莫斯科,斯大林一份电报解决问题。这两哥们分别被降级为临时上校和中校,这下美方就不再投诉了。(这个没有考究过。)
再说了,卡扎菲再如何狂妄自大,也没有敢于给自己加上大校以上的军衔呀,他也知道,国际上军衔基本上是通用的,贸然给自己加一个上将,只会是自讨欺辱而已啦。
当然,是大概通用,毕竟细细划分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我国的大校,美军的准将等等,就很难强行通用了。
《流浪地球》里面的刘培强中校,就是很适合一个资深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军衔。注意到没有,每次正式称呼,都会称之为刘培强中校。
而救援队的队长,多半是个上尉。因为是和自己人打交道,所以都称呼他的职务:队长。
说白了,军衔这个东西更多是在和不同部队之间用来区分的标志。在同一个小部队,还是职务管用些。
我们假设一支突击救援队,去救援一个坠机的飞行员。那么救援队队长也多半是上尉,飞行员应该是少校以上的军官。遇到的时候,救援队长必须先敬礼,可是怎么跑回来,还是上尉队长说了算。
当然要论,不然许光达为啥是大将[我想静静]
国家都不一样,还轮什么高低啊,只不过可能如果联合军事演习,还是会尊重他国军队指挥官的
1943年12月8日,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中将,接到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一份措辞含糊的急电,通知将会有一名英国将领来接替他的职务,要求他立即从阿尔及尔飞往突尼斯,迎接罗斯福总统。但是电文中却没有明确他新的职务,艾森豪威尔接电有些懵圈,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被调回国内?还是另有重用?总之忐忑不安地去了。
艾克的军旅生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点都不算顺利,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后,授少尉军衔投身部队,直到1941年5月才晋升第三集团军参谋长,挂上了一颗星的准将军衔。也就是从少尉到将军,整整耗时25年,如果没有这次大战,估计他再混几年就得退休了,毕竟此时他已经51岁了。
二战的爆发和马歇尔的青睐,使艾森豪威尔的职衔晋升进入了快车道,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五天,也就是1941年12月12日,艾森豪威尔准将奉命到华盛顿报到,马歇尔当场问出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军事)行动的总方针是什么”?思考两个小时后,艾克拿出了自己的方案,马歇尔就一句话:我同意你的意见!
(马歇尔)
随之马歇尔任命其为陆军作战处少将处长,又过了三个月,艾森豪威尔被派到伦敦,担任美军欧洲战区司令,到职仅仅两个星期,再被晋升为陆军中将,这是他十六个月内获得的第四个军衔,已经创下了美军之最。理论上说,晋升三星中将的这一次,时间是非常仓促的,也不太合乎常规,原因就在于:少将军衔在伦敦确实太低了。
在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组建以后,伦敦已经成为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指挥大本营,包括英国、美国、自由法国、加拿大、波兰、荷兰等若干国家的军队将领,都扎堆挤在英国首都。那么作为代表美国军队的艾森豪威尔,如果仅仅挂少将军衔,实在是拿不上台面,因此无论是职务还是政治上的需要,都必须给他再次晋衔。
(艾森豪威尔少将)
虽然其他小国家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当时的英军名将蒙哥马利,还仅仅是陆军第五军的军长,已经挂中将军衔,而手下几乎没有一兵一卒的戴高乐,也挂着准将军衔,那么作为美国军队驻欧洲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如果艾森豪威尔继续挂着少将军衔,明显是不合适的。所以1942年初的这次晋升,完全是美国高层出于“考虑不同国家军队将领一起共事”的需要。
美国军队当时有永久军衔和临时军衔两套体系,”永久军衔”亦称”正式军衔”,不经法律程序不得降级、停止或剥夺,属于军官个人终身所有(永久军衔在二战之前中将就封顶了)。而战时临时晋升的军衔称为”临时军衔”,亦称”职务军衔”,一旦失去与这个军衔相当的职务,临时军衔也就随之消失,降回到原来的永久军衔。
其实蒋军也照搬了这个模式,也就是分为“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类,意思大同小异。而担任军参谋长的艾森豪威尔准将,在短时间内连续晋升少将和中将,都属于“临时军衔”,总统一道命令即可,不需要通过国会审批,总之,他的职务和军衔应该匹配,在伦敦各国军队将领中间,不能显得过分低气。
回到开篇,在1943年12月初举行的美英“六分仪会议”上,已经就1944年在欧洲实施登陆定了调子,也就是决心在次年春季发起登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并且在此时,美英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美国军队大力扩充、装备大增和逐渐投放战场,美军已经不再甘愿做英军的“配角”,而开始转为要当“主角”了。
尽管英国人不那么甘心,但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已经让他们无可奈何,只能拱手交出盟军的最高统帅权,也就是说,在未来的“霸王行动”中,肯定是由美国将领来作为最高指挥官,这一点无庸质疑了。那么在美军现役将领中,又无疑以马歇尔最具资格也最合适,他是罗斯福的亲信、是陆军总参谋长、还是美军当时的最高军衔四星上将。
罗斯福最初确实是这个想法,美英双方的参谋长们、美军内部也都一致拥护,然而从德黑兰回来以后,罗斯福的态度变了。因为他发现,他身边已经离不开马歇尔这样一位沉着冷静、运筹帷幄以及谦虚温和的首席军事幕僚了,毕竟总统是文官,在战争期间严重需要一名职业军人作为军事助手,所以罗斯福最终决定牺牲马歇尔这次名垂青史的机会。
因此在“六分仪会议”刚刚结束后,罗斯福喊来马歇尔,在未事先通气的情况下,口授了一封致苏联政府的电文:“总统致斯大林元帅,已决定立即委任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霸王行动”。马歇尔一言不发,“在一张黄色便条上记录了内容,并交给罗斯福签字,然后面无表情地走了出去”,显然,马歇尔对此极度失望。
艾森豪威尔在突尼斯当面受领了任务,他当然很高兴,倒霉的是马歇尔,据说马歇尔一度不辞而别,去太平洋战场视察消气。就这样,艾森豪威尔再次升了官,他将成为同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欧洲盟军最高统帅”,那么当然,中将的职务也不够用了,毕竟英军陆海空三军的头目,皆为上将甚至元帅军衔。
(英军参谋长们)
1944年1月15日,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履新,司令部设于格罗夫纳广场的一栋大楼里,周围几乎全被美军各个单位征用了,因此该广场又被英国人称为“艾森豪威尔广场”。次日也就是1月16日,艾森豪威尔正式上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军衔晋升为四星上将,这也是当时美国军队的最高临时军衔。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尔在诺福克旅馆召开了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首次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登陆作战的纲领,使这次会议成为二战中最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在座的有英国空军上将马洛里(登陆战役空军总司令)、海军上将拉姆齐(登陆战役海军总司令)等等,如果艾森豪威尔再挂个中将衔发号施令,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280多万大军,以及17万辆车辆和60万吨各类补给品,在艾森豪威尔的统一指挥下,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诺曼底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然而这还不算完,在1944年初,蒙哥马利也被调回英国,出任“霸王行动”地面部队总指挥,他的军衔已经是陆军上将。
欧战打到1944年9月1日时,英王为了表彰蒙哥马利的功勋,火线授予其陆军元帅军衔,也就是说,美国四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手下,已经指挥着英国的陆军元帅,这又有点尴尬了。鉴于美国军队数量已极大膨胀、美英两军并肩作战的客观情况,美国方面开始酝酿出台更高一级军衔:“五星上将”。
这事其实从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就开始进入立项和研究了,主要问题是什么称谓和首批五星上将的名单,需要美军高层认真讨论一番,所以直到1944年12月才正式颁布。毫无疑问,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欧洲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肯定要授予这个最高军衔,总不能继续被蒙哥马利压着一头吧?
因为五星上将就是西方国家“元帅”的同义词,无非是各个国家称谓不同罢了,而五星上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1944年12月15日,经国会批准,艾森豪威尔终于挂上了五颗将星,国会同时规定,五星上将军衔只在战时授予,且终生不需要退役。
所以啊,在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小国别朝里算)之间,无论是联合作战、军事交流和各种其他活动中,军衔仍然讲究“基本对等”的原则,而不能有出格的差距,这是一个惯例。包括盟军在会师柏林以后,盟军和苏军在进行接触、谈判、会议和重大活动中,也是如此,如果是朱可夫出席的活动,那么肯定是因为艾森豪威尔在场,否则派个中将、上将就完全可以对付了。
1955年授衔,许光达被授予“大将”,一时之间,各种争议不断,甚至,脾气火爆的许世友都找到周恩来那里去了。
其后不久,很多人都明白了,许光达被授予大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力度比较大,为了和苏联的装甲兵司令员(大将军衔)平等对话,所以,给许光达授予了“大将”。
这一件事直指本文主题: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也是论军衔的。
1、二战前后,主要大国的军衔制度
说起军衔,我们把范围减小一点,先谈谈二战前后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军衔制度,主要谈谈校官以上的军衔情况。
首先,我们看看英国和法国。
英国在二战前后,军衔等级是这样的:最高等级是元帅,将军分四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
法国和英国离得近,互相影响较大,也不知道谁抄了谁的军衔制度,在校级官员以上,简直一模一样。
到了尉官和士官时才有大不同。
其次,我们看看德国和苏联。
德国二战时期的军衔等级如下: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这里没有准将。再往后,就是上校、中校、少校…..
德国在二战后,分为了民主德国 和联邦德国,其中,民主德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军衔制度一样,联邦德国和英国的军衔等级几乎一样。
有意思的是苏联,在校官以上,苏联也是: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这和二战时期的德国,军衔制度一模一样。
第三,我们看看美国和日本。
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更容易被英国影响,因此,美国的军衔制度是:五星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不一样的是,英国最高的军衔是元帅,而美国最高的是五星上将。
有人说了,美国还有六星上将啊!没错,这叫特级上将,美国历史上只有三位,开国总统华盛顿、乔治杜威将军、潘兴将军,这个就像苏联的额大元帅,几乎超出一般的军衔制度范畴了。
日本的军衔制度,简单利落,分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
最后,我们看看中国的军衔制度。
中国解放军在新中国建立前,没有实行军衔制度,在1955年进行了军衔制度,中国的等级是: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军衔制度几乎和苏联一样,但在校官这里,多了一个大校。
不管是哪个国家,元帅或者五星上将,只是在战时出现。
2、为了对等,注重军衔的故事
我们一开头就说了,新中国的解放军坦克军司令员许光达被评为“大将”,就是为了和苏联坦克军司令员一个军衔等级。
接下来,我们聊两个二战时期的“军衔故事”。
(1)在二战期间,为了对等,美国对军衔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美国在二战之前,是没有五星上将这个说法的,四星就是上将,三星就是中将,二星就是少将,一星就是准将。
所有的改变和英国人有关,也和艾森豪威尔有关。
说起艾森豪威尔,这也是个神奇的人物,1941年三月仅仅是个上校,此时他已经51岁了。好在,当年的六月,艾森豪威尔成了第3集团军的参谋长,被授予准将。
但谁能想到,在当年年底,艾森豪威尔被马歇尔看中了,从此,在这个伯乐的提携下,艾森豪威尔在一年之内,职务从战争计划处副处长先后升到了作战厅长、欧洲战场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军衔也从准将,变为了少将、中将、上将,关键是一切都是一年内发生的。
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战争,几十年都不容易完成如此的升迁。
仔细看他的升迁之路,特别是担任欧洲战场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其军衔就是为了配上他的职务,方便和盟军平等交流用的。
1944年,艾森豪威尔担任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不过,军衔已经是上将了,这在盟军各级军官中,已经是最高军衔了。
在当年六月,艾森豪威尔指挥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也叫“霸王行动”,一时之间,艾森豪威尔声名远播。
但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9月,蒙哥马利被英国授予元帅军衔。
这就让美国有点尴尬了,当时的西线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仅仅是个上将,蒙哥马利竟然高了一个等级。而且,德国和苏联也是有元帅的。
如此,为了平等交流,让美国人感觉必须调整军衔制度。
1944年的12月,美国一口气授了八个五星上将,莱希上将、马歇尔、欧内斯特·金、麦克阿瑟、尼米兹、艾森豪威尔、阿诺德和哈尔西,1945年又授予布莱德雷五星上将,如此,美国历史上就有了9个五星上将,而且规定:这军衔只在战时授予,终生不退役。
不过,在2001年7月,美国总统 小布什追授了一个五星上将,他就是斯普鲁恩斯。此时,这位将军已经死去32年了。
说白了,五星上将就是和元帅一个等级的。
(2)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投降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打仗那是水得一塌糊涂,配得起他们“战五渣”的称号,他们曾经的辉煌停留在了古罗马时代。
二战时,意大利战败了,宣布投降。
盟军里的英军是受降方,他们派出了旅长弗兰克少将,此人率部登陆爱琴海莱罗斯岛。
但是,当时在爱琴海莱罗斯岛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司令马思契帕,此人的军衔只是一名海军上校。
为了对等,老马向上请示升级军衔为“少将”。
结果火速提升了军衔,这军衔的提升就是为了对等。
为了达到军衔对等,而出现的故事还很多……
3、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要注意什么?
战争情况下,同一个阵营但不属于同一个国家的军人,如果在一起,有这么一些规矩:
第一,军衔低的人要率先敬礼,以表达尊敬;
第二,谈具体合作的时候,要尽量同等级的人一起交流谈判。
第三,盟军的总指挥,军衔要尽量高于所指挥的人员,最不济,也要相同,不能过低。
第四,如果战争正在进行,盟军指挥如果出了意外,原则上,盟军中军衔最高的成为了临时指挥者。
第五,受降或谈判,要尽量选择和对方人员等级对等的人员去做。
那么,在和平状况下,要注意什么?
无其它,接待他国军事人员的访问,要尽量安排军衔对等人员接待;要谈军事合作,谈判者必须和对方军衔对等,既不能安排军衔过高者,以衔压人,也不能安排军衔过低者,那样会处处被动。
总而言之,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合作、交流,军衔还是要论高低的。
除非在战争状态,那时不管对方军衔高低如何,如果有机会,大兵照样擒将军,那一刻,大兵是高于对方将军的,这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军队是非常讲究等级的组织,军衔就是军人等级的外在体现,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不仅在军队内部,在与外国军队进行交流时也同样讲究军衔高低,这往往涉及到军人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问题,是不能马虎的,尤其在军队的外交事务中,必须遵循外交对等原则,比如外国军队高级将领来访,我方就必须派出与之军衔职务相当的军官进行接待,如果派较低军衔的军官与之接洽,不仅可能被对方认为是失礼,而且由于军衔低于对方,在进行交涉时往往也会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军衔低的军人向军衔高的军人致敬也是一项国际规则,不管是否为同一国家的军队,还是两者属于不同国家的军队。
201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员李作成上将(左)陪同来访的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米莱上将(右)检阅仪仗队。
关于不同国家军队交流时对于军衔高低的讲究,我可以举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向盟国投降,驻守在爱琴海莱罗斯岛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司令路易吉·马斯切帕海军上校同意与英军合作对抗德军,英军随后派出第234旅旅长弗兰克·布里托勒斯少将率部登岛协防,马斯切帕上校得知对方军衔高于自己,特意请示海军总部将自己的军衔晋升为海军少将,以便与英军指挥官进行对等交流,并且获得批准。
还有一个军迷更为熟悉的例子,在HBO战争迷你剧《兄弟连》的最后一集中,一位德国将军拒绝向第506团E连的大兵赫夫朗投降,认为有失身份,于是营长温斯特少校派出已经晋升少尉的李普顿前往受降,至少向军官投降要比向士兵投降显得更体面一些。
当然要论,讲两个事例:
国防大学金一南将军授课时,讲到中国军事代表团访美时,开始没有对等接待,后来他反馈给美军有关领导,美军后来纠正了。
2008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我们部队正好是演习现场之一,俄罗斯部队进驻我部营区。两军接触时,都是军衔低的军官先向军衔高的军官敬礼,军衔高的军官还礼。
有个插曲,我们领导请俄军将校吃饭,俄军领导面带歉意说,我可回请不起。也许是俄军工资低,或者中国消费太高。
我是军事妹子,除了非主流印度,军衔在各国都是通用的。
看过《太阳的后裔》的人都应该知道,不同的国家军人在一起还是要论高低的。即使是在二战时期多国联军“挤”在一切的西线战场,一名美国下士也要按照规定遵从一个来自英属印度的少校的决定,即使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要作为最高统帅统领北约军队应对苏联可能会发生的战争,北约直接就将军衔统一化,制式化以方便战时各级对各级士兵的指挥。
正在半岛演习的两名美韩士兵
很多人都会有疑虑,一名美国的下士应该还不至于对一个印度军官或者是其他国家军衔较高的士官听从吧,毕竟美国是北约各国的“老大”。但是在现实中,即使是国家综合实力也无法让本国士兵和他国士兵在一起作战时进行越级指挥,因为这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底线。
图为美国小队队长,一般都是中士军衔
军人可以战死沙场,但是一个军人绝对不能忍受一个比自己能力低很多却因为背后的国家强大的士兵的“侮辱”,甚至这会引起打斗现象。所以为了“团结”,各国之间的士兵站在一起时都不会考虑到背后的国家,而只看肩膀上的勋章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地位。
图为印度军队,印度的军衔分配和种姓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印度就是个相反的国家,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推行,有些公民一进入军队就会受到比较好的待遇,有些公民进入部队后却只能被发配到后勤管理部门。即使低等公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较高的军衔,在作战指挥时也会被高等公民指指点点,而这样的一支军队必然是可悲的,可笑的。军队进步的前提就是竞争力,而军衔作为军人的荣耀明显是推动军队战力提升的最好跳板,所以军衔高低的严格制度即使在各国之间也是通用的。
在我国建国初期,我部队分成四大野战军,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尽管将军无数,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没有实行军衔制。
请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组成了志愿军,初期入朝部队25万,以13兵团为主力,入朝作战,后来随着战役的不断扩大,参战人数最多达到了200万,各个野战军轮番入朝作战。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光有打的还不行,我军还有外交谈判手段,让美国人退出,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朝鲜战场上大部分是经历过二战的士兵,他们的军衔一大堆,对此,我们在谈判中总是失利,而且对方总是说我们的军阶和他们配不上。
彭德怀大为恼火,给毛主席发电文,要求给解放军授衔,由于所处的地域和条件不满足,这件事暂时就搁置下来了。在55年的时候,我解放军授衔,此次授衔共计有10大元帅,十大将军,还有少将,中将,上将等。
其中,以及转入地方工作的陈毅元帅也在授衔之列,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授予他元帅军衔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很有帮助的。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终身没有军衔。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现代化的作战中,军衔更是非常重要,不仅代表你的功勋,还代表国家给其的荣辱。而且在世界各国都是以军衔论处的。在现代化的美国,在伊拉克战役等,不同部队之间的协调指挥都是以军衔的高低为原则的,谁的军衔高,谁说了算。而且军衔是世界通用的,不是你在你的国家是个将军,就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士官。
军衔的目的就是要论高地,就是要在各国能够进行横向的比较,通常情况下都是对等接待的。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个特有的军衔大校,大校的级别相当于美国军队的准将,这个时候基本上他们都按照将军级的待遇来对待的。#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策划##经济#
在各个国家军队进行相关交流的时候,一般都会执行一个对等原则——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国家的上将如果去美国、俄罗斯或者是其他欧洲国家访问的话,一般来说也会由上将级别的对方军官来迎接,并与我方军官进行平等的对话。
其实在和平年代,各个国家的军事交流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密切的,大家的高级军事将领坐在一起会谈,也完全有可能出现。
而按照对等原则,各国的各级军官都应该对别国更高级别的军官表示一定尊重,这也是目前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惯例与原则。总之不管怎么说,军衔制度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于现代军事历史上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15至16世纪的时候,现代化军衔制度诞生于西欧的英法。实际上,军衔就是缀在肩章或者是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一般来讲军衔与在军队中的职权也是相挂钩的。
——比如说美国四星上将,就可以担任美国某个兵种的参谋长,或者是某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当然他们的军衔和职权等级也是同样挂钩的。
而在中国近代军史上,完备的军衔制度首先是在国民革命军时期被使用。1931年的4月,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在这份等级表中就严格规定了军衔等级。
尽管国民政府对国家的掌控力度有限,军衔制度大多时候都只是流于表面,但这仍旧是个划时代的进步,象征着当时中国军队起码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和欧美国家对等了。
后来由于国民党内部政治、军事斗争非常激烈,他们的军衔制度到变得非常混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军承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到最后甚至发展成不少将军级别的将官连一个士兵都指挥不动,上将军衔更是数都数不清。
建国后,我们采取了新式的军衔制度——比如在1955年9月27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授予军衔、勋章的典礼,这是我国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开始。
虽然在后来特殊的历史时期,军衔制度一度被废,可是它毕竟是维系一个国家现代化军事力量的有力支撑,因此在后来这项制度逐渐被恢复。
毕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战事的减少,我国军队的“功能”必须有所增加,而有一项就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别国进行交流,比如受邀参加一些海外的军事演习。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解放军若没有军衔制度的话,在与别国军队的交流过程中,势必会面对很大阻碍——因为哪怕是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同样也有军衔制度,如果只有我们仅仅通过职权分级,确实无法与他国进行有效的军事外交沟通。
所以在1986年下半年,中央军委常委会决定再一次于解放军中实行新的军衔制度。1988年的7月1日,国家正式规定解放军的军官军衔分为三等11级。1994年5月12日,又重新对军官军衔进行了修正,改设为三等10级,而这个军衔体系也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总之解放军重新设立军衔,对于我们军队现代化而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这确实有助于我们进行军事外交沟通。只是再优秀的制度,也做不到完全十全十美,由于性质与国情不同,在外交交流上仍旧会存在一些小问题。
——毕竟东方式军衔与西方式军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在以美、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军队中,通常都会设立一个准将军衔。
美军的这个“准将”则足以担任混合作战旅的旅长、航空大队的队长,甚至是海军航母战斗群的司令,算是美国将军级别的高级军官中最低的等级;但在我们“东方国家”的军衔制度中,基本不存在准将这个军衔,将军主要三个级别:分别是少将、中将和上将。
在解放军军衔体系中,大校这个军衔和将军是有着本质差距的。但解放军大校级别的军官,从职级的角度上来看为副师职、正师职和副军职军官可以授予的军衔。也就是说大校军衔虽较低,但却在军队中的职级与英美国家的准将基本相同,因此在对外交流的时候,这个军衔就会显得有些尴尬。
——毕竟我国的大校与欧美国家军队的准将,指挥的士兵大致相同,但是对方却是将军,而我们仅仅只是校级的中级军官。这在交流过程中,有时确实显得有些与国际公认的对等原则不太相符。
还有一个特殊典例,那就是曾经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由于他是通过政变方式上台的,而且他在政变的时候仅是军队中的上校,因此他在成为利比亚领导人后,就把军队的最高军衔设置为了上校,这当然也给国家间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困难,不过好在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而且就算是情况特殊,一般也可以通过灵活转变的方式去解决——比如说解放军就曾经授予我国联合国维和部队总司令赵京民少将级别军衔,但是他的职级仅是正师级。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与别国军队进行公开、对等的军事交流。
这样介绍完,相信大家都可以直观感受到军衔制度的效用。只要国际秩序没有崩坏,各国的军事交流依旧能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就少不了要看对方高级将领的军衔,这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尊重。
军衔是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军人在部队能力、水平、地位的象征,是等级高低的体现,是在双方军事合作中拥有相对指挥权,且双方都认可的标志。
本人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有趣的真实案例。在非洲某国有次包括美军参加的多国部队人员共同参与的维和行动中,我方有一名年轻的中校军官参加。大家知道,在部队军改之前,我军实行职务主导制。我国这名军官在部队也就是闲职一名,军衔高也不能说明问题。在组建临时指挥所时,我们按照对美国的印象,想邀请美军在内的人员进行民主讨论委任临时指挥员的问题。美军感到很惊讶,因为此次直接参与的所有中就我方这名中校军衔最高,还用讨论么?不用讨论,最后结果就是军衔最高的中国军官担任。
在后期的行动中,参与行动的人能够听从指挥,下达的指令执行力也较强。美军对这名临时指挥官非常尊重,一直问我一个问题,这么年轻怎么就晋升中校了?
呵呵,挺有趣。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军代表团到印军访问,其中中国代表团有一名大校军官。因为大校军衔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才有的军衔,印军校官军衔最高的上校,上校之上就是准将了。
有的印军军官不知道如何称呼,问我军代表团人员,这位大校考虑了一下,称呼自己为准将吧肯定不合适,因为准将也是将军,不符合我们中国人自谦的传统,就回答道:我们的大校就是“资深上校”。这个用词我觉得特别好。绝了!然后这个校官印军规规矩矩的敬了一个礼,满脸都是崇拜。
军衔最早产生于15-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直到17-18世纪,军衔制才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所采用。军衔的作用主要是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明军人的身份、等级、资历、级别。但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军衔虽与职务挂钩,但不绝对。也就是说,军衔不一定能代表职务。比如解放军中的大校,可以担任副军长,而副军长一般都是少将军衔。这时候的大校军校就是辅助军衔。
但世界各国实行的军衔均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军衔还论高低吗?
答案是肯定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中,解放军的一名中尉和一名少尉参加国际反恐怖集训。虽然其他人用的都是代号,但在与基地军官沟通交流时,称呼的都是军衔,该实施礼节的按规定实施礼节。
实际上,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且阶级分明的武装团体。必须体现出一级指挥一级的职能,才能保证军令的贯彻执行。
有的朋友就问了,国外的将军也管不到我们的士兵啊!
确实,理论上如此。但在二战时,同盟国组成的联合军队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时,最高司令是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史密斯中将任盟军参谋长,英国的一名中将摩根担任副参谋长,作为平衡,英国空军上将泰德担任副总司令,主管空军。
从这个联合指挥部的组成就能看出,两个国家各派一名上将和一名中将,为的就是平衡军衔,从而实现与盟友指挥官的平等沟通。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做军事互相访问活动,访问国派出的军事代表团最高指挥员的军衔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被访问国接待人员的最高指挥员的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