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尉的制度是怎么样的?
《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是一个逆天的存在,也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大坏蛋。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一、“太尉” 官职的缘起
“太尉” 这一官职起源于秦朝,只不过秦始皇统一之前,秦国将“太尉”称之为“国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所以汉朝的太尉没什么实权,正是因为这样,曹操他老爸曹嵩才可以拿钱搞了个太尉的官职。
二、“殿帅府太尉” 官职是什么?
在《水浒传》小说里,高俅的官职是“殿帅府太尉”,但是宋朝历史上并不存在“殿帅府”这一军职机构,《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谓的“殿帅府太尉”这一官职。但是明朝有,叫做“京营殿帅府”,掌管京城的防守与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这个给搬过来了。
高俅不仅掌控着80万皇家禁军,而且连地方军队的军事行动高俅也有权力插手,可以说高俅是《水浒传》中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三、高俅真正牛叉的职务是殿前指挥使
其实,高俅的真正牛叉的职务是殿前指挥使,这个才是高俅能够在北宋末年横行一时的根本。
高俅能够成为禁军的总司令,这并不是因为高俅有着太尉的虚衔,而是因为他担任了殿前指挥使,殊不知在水浒里,太尉可不止高俅一人哦,比如说书中出现了宿太尉,出现了杨戬太尉,出现了洪信太尉,如果高俅的太尉真的是掌握禁军的头头,那么禁军岂不是有三四个司令了,那不乱套了吗?
不了解殿前指挥使官有多大?没关系,大家可以想象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人家当年黄袍加身之前当的就是殿前指挥使,他当年的职位和高俅是一样,也是手握军权的超级大牛人,只不过,赵匡胤当年称之为殿前都点检,只不过后来宋朝为了避讳才改为殿前指挥使。如果说太尉只是一个拥有上将军衔的虚职的话,那么殿前指挥使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说是全国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
除了皇帝,高俅就是大宋朝军方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佬,而林冲、王进在眼中那简直就是一个随时可以弄死的小角色,也怪不得林冲王进那么怕他,就是宋江这样的土皇帝,面对高俅这样的军方超级大佬,他也只有巴结的份,毕竟两人职位相差实在太大。
小结
可以说,在军事权力上,高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由于朝廷制度完善、互相制约,“殿帅府”受制于“枢密院”,高俅不可能再干出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事情,永远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不展开来说了,说长了就把大家绕晕了。
一句话来概括,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的实权,相当于当时北宋兵部的最高长官。
武人升迁调动,都要经过高俅的批准,这使得高俅权力很大,高球相当于掌握了武人的政治生命。
所以,在水浒传里,为了对付梁山泊,高俅几次三番调来军中的高手,比如双鞭呼延灼、轰天雷凌振、双枪将董平等。
这是高俅名义上的权力,实际上高俅的权力远不止这些。
高俅飞黄腾达的关键在于赵佶的赏识,所以高俅的权力归根结底来自皇帝。
只要皇帝对他的宠幸一天不减,高俅的权势便可通天。
即使不在高俅分内的事,只要高俅向皇帝提一嘴,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水浒传里三大奸臣派系:高俅、蔡京、童贯。
这三个奸贼各司其职,却都在皇帝面前得宠,于是权势都是跨界的,这就是隐形的权力了。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殿帅府太尉高俅——上将国防部长。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高于节度使的从二品。元丰改制后,太尉为武散官第一级,所以应该对应为上将。查宋史并无殿帅府这一建制,当然也不存在殿帅府太尉一职了。但是看水浒上高俅的职能,似乎又掌控国家正规军禁军,80万禁军教头林冲、王进都是他的下属,身为制使的杨志也是他的部下。而且高俅能节制10个节度使(相当于大军区上将司令员)征讨梁山。水浒上也说,高俅帐下牙将极多。可见不同于枢密院,高俅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控统兵权的,但没有调兵的权利(枢密院的权限),类似传统兵部的职能,所以就将高俅的职位对应为国防部长。虽然北宋有兵部这个设置,但从水浒上看,好像这个兵部形同虚设,所有跟军事相关的事宜,不是通过枢密院就是殿帅府。所以殿帅府对应为国防部。
《水浒传》里的高俅是殿帅府太尉,八十万禁军就归他主管,权力相当大。他是代皇帝统领禁军的,虽无实际调兵权限,却有日常管理、作训、后勤补给、中下级军官选拔任用等职权。也就是说,皇帝是名义上的禁军首长,而实际上,禁军具体的人权、财权、日常事权,都在高俅手里。鉴于高俅手中有这样大的权限,位列四贼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小说中实在是抬举了高俅了,历史上的高俅了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只不过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而已,并且这个卫戍司令手中的军权非常有限。宋代史实上也并无太尉这一实职,禁军也没有八十万那么多。倒是有三衙(三司),高俅供职于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司——他是三衙之一的殿前司的长官,品级大概相当于从二品实职,享受正二品待遇,充其量只是正二品武官。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实在算不上是能够左右朝政的权臣。
实际上,徽宗为了栽培高俅,起初是把他送到刘仲武那里,接受过边镇锻炼的,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挂职锻炼。高俅是经过几年的边镇锻炼后,而以军功累升至后来的殿前司的。
这里有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从未经过科举选拔的人,皇帝也无法升迁他去做炙手可热的文官,这是硬指标。像高俅这样的人,只能通过积累军功,通过武职逐步升迁。而殿前司在当时几乎也是他可能达到的最高职衔了。以高俅的出身和履历,在当时就不可能成为权臣,充其量是个弄臣。因此,历史上的北宋六贼是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梁师成、李彦,高俅连“做贼”的资格都没有。
个人意见,不当勿喷。
谢谢邀答!个人陋见:
首先“太尉” 这一官职起源于秦朝,只不过秦始皇统一之前,秦国将“太尉”称之为“国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三公九卿,这个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其乃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地位上与丞相、御史大夫相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在皇权之下,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其中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有监察之责,太尉则是主管军事。其要负责计划出征路线、管理调度武职官员、筹备武器粮草,同时督管三军,三军指的是步军(含骑兵)、禁军、水军。
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帝王认为“太尉”的军事权力过大,遂将“太尉”设定为临时性的虚职,国家有需要的时候,皇帝会指定某某人为太尉,没有需要的时候太尉的官职将会被剥夺。主管军事的职权则是被大司马大将军取代。
因此汉朝的太尉没什么实权,但是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此时的太尉最然名为军事主官,但并无实权。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此后的太尉基本都是闲职。一直到宋徽宗执政时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就成为武阶官之首,这一官职才恢复了旧日的荣光。所以《水浒传》中的高俅高太尉才那么牛。
但在小说里,高俅的官职是“殿帅府太尉”,但是宋朝历史上并不存在“殿帅府”这一军职机构,《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谓的“殿帅府太尉”这一官职。但是明朝有,叫做“京营殿帅府”,掌管京城的防守与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这个给搬过来了。
施耐庵先生笔下的“殿帅府”也可能是周世宗所创建的“殿前司”。
殿前司是统领禁卫军(殿前军)的军事机构,负责守卫皇宫与京畿的安全,相当于清王朝所设立的“九门提督”。《水浒传》中所谓的“殿帅府太尉”,应该是施耐庵先生结合了“殿前司”与“太尉”原创出的“虚拟官职”。
结合《水浒传》的剧情来看,林冲、王进似乎都是高俅的属下,而林冲和王进都在皇家禁军中任职。
由此可见,高俅应该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高俅所任的“太尉”应该是掌握实际权利的“实职”,但似乎高俅的权力范围又不仅限于禁军之内,因为在宋军征讨梁山时,高俅单凭一句话就能够将10位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现代军分区司令)控制住,足见高俅的权力之大、权力范围之广。
高俅不仅掌控着80万皇家禁军,而且连地方军队的军事行动高俅也有权力插手,可以说高俅是《水浒传》中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害国害民的奸臣,是大家比较痛恨的一个角色。不过历史上确实有高俅这个人物,而且和水浒传表述的有些相近。
历史上的高俅原本是个小小的底层官吏,和现在的办公室秘书有点像,做一些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由于文笔比较好,加上为人精明,被一步步提拔。
水浒中的高俅有些地痞无赖,但是之后高俅想明白了,想要成为人上人,于是,一边靠着他的蹴鞠技术,一边靠着他的技术,逐步爬上朝廷重臣的位置-太尉。
宋朝时候的太尉是个什么样的官职,权力又如何呢?
每个朝代的的太尉职能都不太一样,大宋的太尉是武官之首,是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统管着国家军事事务,手握天下兵马,正一品大员,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有点像现在国家的国防部长之类的职务。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太尉虽然管着全国上下的军事事务,但是他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只有皇帝才有权力调动军队,所以说太尉是辅佐天子,替皇帝管理军队。虽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是军队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太尉说了算。
当时宋朝的禁军人数达到了巅峰,高达几十万人之多,这些禁军由于都在首都驻扎,日常的管理自然由太尉负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才会和高太尉结下深仇大恨。
高俅掌管禁军后,并没有说要求禁军如何训练、备战,而是把一些禁军当成自家的佣人,为他修盖宅院。在高俅掌管禁军期间,禁军疏于训练,管理混乱、松弛,导致在面对金兵来袭的时候,不堪一击,一击即溃,最终也导致大宋王朝走向灭亡。
(本文为滋溜一下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关注头天号滋溜一下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
《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因为踢球的技术,被端王看上。端王当了皇帝以后,不学无术的高球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他对手下的人有生杀予夺之权,还带领十个节度使征讨梁山泊贼寇。高俅和蔡京、童贯、杨戬沆瀣一气,成为把持朝政的四大奸臣。
特别是他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他的干儿子争夺林冲的娘子,高俅尽管对林冲百般陷害,但林冲始终不敢和高俅动刀拼命情节,让人为他的权利之大感到好奇。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要了解这些,还要先从《水浒传》的背景说起。
一、《水浒传》发生的时代背景
据史料记载《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年前后。期间发生的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人还把宋江的故事用,画本、杂剧等题材广泛演说,留存到现在的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
宣和,是北宋时期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作书画家比皇帝做得好。宋微宗贪图享受,滥用坏人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
二 宋朝为防止叛乱 军队权力分散
我们再来看,北宋的官僚体系是怎么设置的。
因为北宋皇帝赵匡胤,自己就是通过陈桥驿兵变,也就是地方起义才当的皇帝,他害怕有人学他起义,就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权利细细分开,设置特别多的官。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
其实,军队最高指挥机构是枢密院,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都是枢密院的职责,同时也领导兵部的工作。 这样做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以削弱军权。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怕武官夺权,所以宋朝一直重文轻武,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
枢密院等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前者有兵权,后者是战术指挥部。
大宋掌握兵权的和有调兵能力的分属不同的部门,以此互相节制,但这个制度也有缺陷,平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真的打起来,指挥不灵的事情时有发生。朝廷派的童贯两次征伐水泊梁山,都已失败告终。
三、高俅军中二号人物,权力虽大,却不能调兵
《宋史·职官志》中没有殿帅府,《水浒传》中有时候把“殿帅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称,最早为后周世宗柴荣所创,统领殿前军,是皇帝的卫队。太尉相当于御林军司令,现在的中央警卫部队司令。
前面我们说到,因为官僚体系设置,高俅没有调兵权。他统领的殿前军是皇帝的卫队,因此,高太尉相当于御林军司令,他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握兵权的,但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而具有调兵遣将权力的机构是枢密院。
元丰改制后,太尉为武散官第一级,对应为上将,也是朝中跺跺脚,京城都要晃三晃的权贵人物。
宋朝的太尉有殿前太尉、殿帅太尉之分,前者是文官,位高而无权,如洪信、陈宗善、宿元景、杨戬。而后者,是中央的军事长官,三司之一,(三司:殿帅司、马军司、步军司),位高权重。
水浒中,大部分的太尉都是殿前太尉,唯有高俅是殿帅太尉。太尉是军中二号人物,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也可以是总参谋长。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殿帅府太尉?宋朝的官员体制中,就没这官职,算是民间的一个俗称。
而《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它要符合老百姓的认知,这才会有代入感,所以在《水浒传》中,就引用了这么个不是官职的官职。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殿帅府太尉在宋朝的体制中,他相当于什么官职呢?
殿帅府太尉应该对应的是殿前都指挥使。
那么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这个官职他的权利大小,最好把宋朝官职体系说明一下,接下来就说说这事。
宋朝官职体系。
要说宋朝的官职体系,这就得说一下这套体系的背景。
宋朝可以说是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大分离时期,但是他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当时的土地都统一起来,后来宋朝被元朝所灭,所以历史上就被称为弱宋。
五代十国延续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也就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年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却有着很强的破坏性。
每个割据势力和王朝,他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其根本性的原因是,初代雄主很厉害,这些厉害的皇帝手底下也培养了一批很厉害的将军。
那么初代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能够镇压住这些骄兵悍将,可初代皇帝一死,皇帝的儿子们却没有这个能力对这些骄兵悍将进行压制,最终就会导致将军造反,推翻新皇帝,自己当皇帝的事情发生。
不说别的,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他本身就是五代十国后周的大将。
后周皇帝柴荣一死,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就开始做皇帝了。赵匡胤之所以能走到黄袍加身这一步,很大的一个原因,赵匡胤是殿前司的副长官,并且参与到了柴荣对殿前司的整顿。
虽然赵匡胤当时的殿前司副长官管理的军队并没有侍卫亲军司多,但赵匡胤带领的禁军可是皇帝的亲卫军,是所有部队中最为悍勇的部队,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当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其实说到根子上也是怕这些将军走了自己的路数。
后来赵匡胤死后,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这其中的滋味,想必都是能想明白的。
毕竟任何朝代的初期,环境还是不稳定的,各种稳定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压阵才成,皇帝弱小没有威望,很容易走了五代十国的老路。
最后补充一点,将军的利器其实是军队,所以宋朝对于军队的管控也是相当严格的。
宋朝最为出名的是厢军,厢军的战斗力是很差的,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作为皇帝的直属部队禁军,就是来自于厢军的。
比方说,禁军开始招兵了,就到地方部队,厢军中挑选,这一挑肯定把最好的兵员都挑走了。
这种事挑得多了,精锐兵员就全部进入到了禁军,厢军相对来说战斗力就差了很多。
这还不算,全国一多半的兵力都是集中在禁军这里的。
所以皇帝只要把手里的禁军看管好了,就算是再厉害的将军,也就把控住了,不会出现五代十国时的事情了。
以上算是当时建立宋朝官职体系的一个背景。
所以宋朝建立武官官职体系的时候,对武官的限制就比较多了。
而殿帅府太尉所对应的官职其实是武官的官职,说道这里其实已经明了了,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对应的武官,就算是最高武官,那么他手里的实权其实并不大。
接下来就聊一聊宋朝武官的官职。
宋代的禁军是有三个机构把控,一个是殿前司,另外两个分别是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后边两个司他是从一开始的侍卫亲军司给拆分出来的。
一个司变成了两个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削弱武官的兵权,毕竟能进入这三个司,担任武官的都属于高级武官了,互相节制一点还是比较好的。
这三个机构,在当时被叫做两司三衙。
而每一个机构里头,还有三个共同承担每一个机构的权利的官职,分别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还有一个都虞候。
下边就是宋朝初年的三衙官职
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
殿前司都指挥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在最开始的时候,殿前司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统领官,是从二品的一个官,后边依次是殿前司副都点检和殿前司都指挥使。
当时因为这个殿前司都检点的职位有点大,所以在宋太祖建隆二年的时候,作为殿前司都检点的慕容延钊被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之后,这个职位就不再设置人员担任了。
再往后,也是在这一年,作为殿前司副都检点的高怀德被罢免之后,那么殿前司的都检点正副两个职务,就不再设立了。
至此之后,殿前司最大的官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官位依然是二品,比地方节度使要高一截。这个位置设正副两职务,下边就是殿前司都虞候。
那么殿前司是要排在其他两司的上边,所以同一个等级的职务,要比其他两司要高一点。
这就弄成了九个人分管禁军的局面。
那么这种制约其实还是不够的。
这么说吧,所谓的兵权在当时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军队的建制,再就是军队的调动,最后就是军队的指挥。
宋朝就把这三块给分开了,当时枢密院掌握着兵籍和虎符,所以枢密院管理的是军队的建制和调动。
上边说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他们管理的是禁军平时的操练。
那么带兵的将领呢?平时他们在一个地方驻军,这些军队是属于两司三衙的。
也就是说一支军队放到各地,他被两个部门管理,一个是带兵的将领,另一个就是两司三衙。
而一支部队他不会在地方上呆太久,一两年就得换地方。
过去老话讲,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他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宋史.职官》的说法就是: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过去的朝廷不是有兵部吗?这个兵部是干什么的呢?
兵部管理的是仪仗,武举和挑选士兵的事。
好了,关于宋朝的武职体系有了一个了解,接着看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针对的是哪一个官职。
高俅的职务应该是武将中最高的职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一听这话,给人感觉貌似是统领全国禁军的,其实不是。
这个职务其实相当于宋朝保护皇帝最亲近的那支禁军的头,因为亲近所以他的职务是最高的,但他管理不到其他禁军头上的。
毕竟,之前就说了,为了防止武将做大,不会让他的职权管理得太过广泛。
侍卫亲军司,为什么被拆分成了两个部门,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侍卫亲军司体量太大,才这么做的。
所以让两司三衙归一个人管理,这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宋朝文职的地位要比武职的地位大,所以别看这个殿前都指挥使是二品,但权利不大。
所以高俅相对于当时比较大的这些佞臣蔡京,童贯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的了。
既然高俅的实权不大,其他人怎么会害怕他呢?
很简单,高俅的权利其实是来自于皇帝对他信任,这才是实打实的权利。
所以殿前都指挥使,算是皇帝的心腹,当时也就被叫做了殿帅。
也就是说殿帅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俗称而已,或者可以说是别人对他的一个敬语。
下属或者同僚,见面打招呼:“殿帅好!殿帅吃了吗?”
听起来也不错,顺口,所以平时就这么叫着。
这要换成真正的官职称呼,这就有点啰嗦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好!殿前司都指挥使吃了吗?”
接着说一下太尉。
太尉这个词从秦朝开始就有了,那个时候丞相,太尉,御使大夫这三个职务属于三公,是当时最有实权的三个职务。
慢慢往下流传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官阶,成了虚职,毕竟实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演化过程中,肯定是要被削弱的。
那么到了宋朝的时候,他就有了三师三公的说法。
其中太师,太傅,太保这属于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属于三公。
有时候看影视剧,某某人封什么样的官,后边再补充一句,加太子太保等等。
后边加的这个是虚职,没有实权,和荣誉差不多,封无可封就来这么一个。
三公三师虽然说是虚职,一般情况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上去的,毕竟这是封无可封的时候,给的最高荣誉。
在北宋初年的时候,能拿到三公三师这个头衔的人,不仅少,还基本上属于退休情况的。
但这个事到了北宋末年就泛滥成灾了。
说个数据,就明白了。
在北宋宣和末年的时候,三公就有十八人,太师有三个,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个王黼、燕王俣、越王偲、郓王楷;太保更多,足足十一个人。
这一套就乱了,荣誉颁发的到处都是了。
这还不算,当时还有个北宋皇帝宋徽宗,没做出太多的功绩吧,他倒是对着官制下了手。
三公三师也就跟着变更了。
在政和二年的时候,宋徽宗就下了诏,要求废除旧有的三公,把三师改成了三公。
从这里起,以后的朝代都将三师定为了三公,至于司徒,司空就变成了一个雅称。
那么太尉作为三公之一,这个官阶其实也是不存在了。
但在武官体系中,宋徽宗却保留了一手,让太尉这个官阶保留在了武官体系中了。
为什么呢?因为太尉这个职务,在秦汉时期,他就是主管兵事的。
这事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宋徽宗三》就有记载:
(政和二年)九月壬午,改太尉以冠武阶。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罢尚书令。———《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徽宗三》
这么一改,带来的麻烦就是,太尉这官阶被贬值了,这就造成北宋末年,太尉到处都是。
所以太尉这应该算是一个官阶,不是官职。
而高俅作为武将最高的那一个人,挂上最高这个衔,也是没有毛病的。
有了这些前提,到了民间,就不怎么叫对方官职,通常就会叫太尉,人们一听这俩字就知道这位是一个很大的官。
于是高俅这个官职,连起来就成了殿帅府太尉。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本身是一本小说,所以他要迎合一下观众的口味,于是在书里高俅就有了这么一个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的称呼。
但看小说的人,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最后在说一点,在《宋史》中高俅的个人履历其实并没有单独的列传,记载并不多,毕竟他作为一个武将,仅仅是一个会踢球,逗本不是皇帝的端王开心的人。
仅仅因为端王成了皇帝,他也水涨船高,有那么个从龙之功的意思,才有了地位。
作为一个武将,就这么点功劳,他也就不值当专门给他写一篇文章。
关于《水浒传》这本书,金圣叹说的很到位:
“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这话很白话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不得不说,金圣叹的书评很到位。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就是一本小说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主大奴大,高球深得皇上的宠爱,所以可以一手摭天
太尉,北宋前期为三公之一,秩正一品,为元戎宿将的加官,为荣誉性质,并无实际职权,但能享受正一品的服饰俸禄,待遇优渥,班列居前,非有大功勋,则不易除拜。
元丰改制后,废太尉不置,而以开府仪同三司取代之,秩从一品,为文散官最高级别。
徽宗政和年间,改太尉为正二品武官阶官,为武官之首,仅享受俸禄服章,而无实际职权。高俅以太尉(正二品),兼领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殿前司掌禁军,负责禁军的日常训练等事项,但无调兵之权。枢密院则有调兵之权,但需要皇帝的授权。所以军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臣下是没有军权的。
高俅的权力并不大,在宋朝他都没有单独的传记,另外他虽然是奸臣,可是都不能入围“东京六贼”,所以高俅只能算个小角色。
《水浒传》中有个高俅高太尉,他陷害林冲,迫使林冲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并且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后,高太尉更是和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一起陷害宋江、卢俊义等人,用毒酒毒死了卢俊义和宋江等人,昔日的梁山好汉除了个别人外,都不得善终。
高俅这个人物并不是杜撰的,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并且上位手段其实和水浒传中也差不多。
历史上高俅一开始是苏东坡的贴身秘书,苏东坡觉得高俅这人以后一定可以成材,待在自己身边屈才了,就把高俅送给了他的朋友驸马都尉王诜。
王诜,字晋卿,他是宋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神宗的儿子)的姑父,据说王诜娶了宋神宗的妹妹却招花引蝶,使宋神宗的妹妹抑郁而终,宋神宗一气之下把王诜给流放了。
等到神宗驾崩,哲宗(宋神宗的儿子)才把王诜重新招回京城,再次为官。王诜这个人也是个风流才子,爱好丹青,还多才多艺,和端王(没当皇帝前的宋徽宗)关系很好。
有一次,端王和王诜一块上朝去,到了殿外端王发现自己的头发有点乱,于是就想整理一下头发。
可是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觉得王诜的篦子刀不错,样式很好看,也很新颖。
赵佶就对王诜说:“你的这个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啊!”
王诜看到赵佶很喜欢,就说:“没事,这样的篦子刀我做了两个,有一个一直没有用过,晚会我让人给你送去。”
晚上,王诜就派高俅给端王去送篦子刀,高俅到了王府,看到有一群人正在玩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差不多),正好球到了高俅脚下,高俅露出了一种不屑的样子,他还不知道是王爷在踢球。赵佶说:“你会踢吗?”
高俅年轻气盛,说:“会踢啊!”
就这样高俅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平生所学都发挥出来,球踢的出神入化,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梅西。赵佶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并且给王诜回话,你的篦子刀很好,但是我要连同派来的人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府的人,并且还是端王赵佶最喜欢的球员。本来高俅进入端王府只能算大富,毕竟王府的赏赐不少,肯定也算有钱人,但不能算大贵,毕竟端王只是闲散宗亲,当今皇帝是宋哲宗,高俅很难进入官场。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了,宋哲宗也算是个英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哲宗无子,向太后主张让哲宗的弟弟赵佶继位,大臣章惇反对赵佶继位,并且说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是向太后还是在朝臣的支持下立了文艺青年赵佶为帝,也就是宋徽宗。
赵佶从端王升级为皇帝,高俅作为潜邸的玩伴,自然备受重用。由于高俅没有功名,做文官是很难了,因为在宋朝没有功名做县令都难,成为宰相更不可能了。
所以宋徽宗对高俅很喜欢,文官之路不通,那就走武官,宋徽宗先让高俅到刘仲武麾下刷战功,然后皇帝亲自提拔,高俅自然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殿帅,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高官。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
高俅虽然在小说中比较出名,发迹的过程小说中和历史也比较符合,可是就高俅在宋徽宗朝的影响力而言,高俅就是小角色,因为殿帅府太尉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大。
那么这个高太尉号称殿帅府太尉,他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要知道这个职务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宋朝的兵制。
宋朝是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建立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靠着造反起家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都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也对手下的大将不信任,毕竟他原来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靠着掌控军队来实现了黄袍加身,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收回兵权。
宋朝的军队有三种,分别是禁军、厢军、乡军,其中禁军是主力军队,后周时期禁军也是精锐军队,赵匡胤就曾经是禁军统帅。由于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当的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就对禁军进行改革。
从后周末期开始禁军就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共同掌管,殿前司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司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马步都军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
赵匡胤登基之前是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最高武官,负责殿前司的所有事务,赵匡胤登基后,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登基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起兵反抗过,不过被赵匡胤打败了,李重进身死,马步军指挥使由赵匡胤的心腹韩令坤接替。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算是稳定了局势,刚稳定没多久,赵匡胤就对他的老伙计们下手了,比如平定了李重进,马步军指挥使韩令坤韩令坤就被解除了兵权,出任成德节度使。
慕容延钊也被解除了殿前司都点检,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并且因为赵匡胤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宋朝没人再当这个职务。
当然被解除兵权的还有石守信等人,赵匡胤登基前石守信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宋朝建立后,石守信还当过马步军指挥使,但是没多久,也被解除了兵权。
就这样,赵匡胤登基后的方法是,殿前司的都点检和副都点检都没有了,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而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也没了,副马步都军指挥使和都虞候也没了,只有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
其实赵匡胤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几个品级比较高的武官都去掉了,还把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这样禁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一起掌控,合称“三衙”。
三衙的武官,也都是赵匡胤后来提拔的新人,在军队影响力不如石守信等人,并且三衙都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控军队,这样掌控军队的有九人,分别有自己统领的禁军。
三衙的调兵权在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正二品文官,所以宋朝是运用的“以文制武”,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三衙的禁军又被九人分别统领,这样武将就很难发生兵变。同时,宋朝的精锐军队一半多都在京师,地方节度使根本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权力,也无法与中央抗衡。
后来统领禁军的又加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人,都是禁军的统帅,都有自己的亲军,但是没有调兵权,底下部队经常轮换,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真正的达到了零利率的造反。
宋朝改革后的殿前司最高武官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当的就是这个官,俗称“殿帅”,从二品高官,至于高俅的“太尉”是官阶。
宋朝前期有太尉,这个是虚职,属于加衔,正一品,但是宋徽宗改革了,把武将和文官都实行官阶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级别和军衔,武将最高就是太尉,所以高俅作为殿帅,称太尉没有不妥之处。
宋朝后期,很多的高级武将都可以被下面人称为“太尉”,这个太尉和之前的三公“太尉”完全不一样。准确的来说,只有统领禁军的十一个高级武官才有资格称为太尉,至于别的武将都是民间的称呼。
高俅是殿帅府太尉,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
什么意思?就是高俅负责殿前司下面的禁军训练和统领,完全不是大家认为的,高俅是军队总司令,禁军总司令什么的,只是负责他统领的禁军日常训练,并且还没有调兵权。
明面上感觉高俅,权力很大,实际上他只统领禁军的九分之一或者十一分之一,还是只有管理权,其他的几个禁军将领根本不受高俅领导,禁军直接还会轮番和地方禁军换防,根本没有一支军队一直被高俅掌控,想造反或者权势很大,根本不可能。
北宋时期守卫开封府的军队也由禁军负责,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步军都指挥使也是正五品,地位在殿帅之下,称为“马帅”和“步帅”。
宋朝还实行的以文治武,武将地位低下,不管是殿帅,还是马帅和步帅,对于宰相来说都是小角色,三衙统兵官见了宰相要行礼,所以高俅和蔡京、童贯等人相比,还差的很远。
比如,历史上南征方腊,就是让枢密使童贯领兵去镇压起义,没听说过让殿帅府太尉高俅领兵去镇压起义的,像高俅这样的禁军武官,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如果让你领兵,皇帝能放心吗?
小结:宋朝重文轻武,禁军统帅,看似很厉害,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高俅管理的军队可能经常轮换,也就是说他手里的禁军有可能经常变换,达不到真正控制禁军。并且高俅管理的也不是全部禁军,调兵权在枢密院,也就是在皇帝,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高俅的存在感真不高。
不过,历史上高俅确实也不作为,训练禁军不用心,玩了很多花架子,禁军战斗力低他也有责任,但是如果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身上,那真是太抬举他了。
并且当年宋徽宗南逃时,童贯和蔡京都跟着徽宗南逃,童贯还不让高俅跟着,让高俅带领一部分禁军,守住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一看人家不带自己玩,就回到开封,正是因为这样,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才没有清算高俅,高俅在靖康之耻前善终。
高俅,是宋徽宗的宠臣,其名因后世《水浒传》的描述而闻名于世,号称“奸佞之臣”,其人不学无术、贪财枉法、陷害忠良、营私舞弊,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被称为北宋灭亡的罪魁之一。
但是按照正史中的记载,导致北宋覆灭的“六贼”,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注意,这里面并没有高俅的名字。
真正历史上的高俅,原本是苏轼(对,就是那个苏东坡)家里的一个文吏,字写得很是不错,文学上面也有自己的见识,平时帮助苏轼做一些抄写誊撰的工作,还干得称职。另外他还颇有一些武术功底,身手灵活。至于在后世大名鼎鼎的蹴鞠技艺,不过是他诸多技艺中的一项罢了。
苏轼与宋神宗的妹夫驸马都尉王诜关系不错,平时没少来往。在日常饮宴往来中,王诜遇见过在苏府内为文吏的高俅,见其机灵聪明,办事利落,于是想收其到自己门下。苏轼自然不会反对,青年高俅就此转换门庭,来到王诜府上,继续从事文员誊撰之类的工作,且一如既往的能干。
王诜文化素养很高,书画诗词都有一定的造诣。和同样喜好书画的内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兴趣相近,关系极好,平时没事就在一起研究书画技艺,切磋诗词歌赋。
在一次聚会中,端王偶然头痒,王诜把自己平时梳头的篦刀给他使用,端王用过后觉得很是舒服,想要王诜的篦刀。因为这把已经用过了,所以王诜就应承端王第二天派人送几把新的篦刀到端王的府上去,让他挑选使用。
后来的事情,《水浒传》中已经描绘得清晰而精彩:
青年高俅被派了送篦刀上门的任务,到了端王府后,机缘巧合下遇见端王在和随从们蹴鞠嬉戏,并无意中展现了自己非凡的球技,因此得以被端王看重,向王诜要求把这个机灵乖巧的小文吏要了过来,随侍于身边。高俅也因此再次更换主人,侍奉于端王府中,并凭借天生的察言观色,很快得到端王的青睐,成为这个大宋亲王最信任的几名心腹之一。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赵煦去世,因为无子,所以只能从诸弟中选择继承人。端王赵佶幸运地被选中,成为大宋新一代皇帝,即宋徽宗。
在主人成为了皇帝后,年轻的高俅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几年之间就做到了禁军中最高官职—-殿前司都指挥使,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殿帅府太尉”。
高俅为人,贪污腐败是有的,以权谋私也不会少,禁军在他的管理之下,人员涣散、训练荒废、不堪一击,都是有的,这也是高俅不能推卸的责任。不过,《水浒传》里描写的那些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欺君罔上、逼反良善等等“奸佞之举”,在正史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领兵进剿“梁山好汉”宋江的也不是他,而是海州知州张叔夜。
不光这些事迹没有记载,就连高俅自己,在《宋史》中也没有单独的列传,对他的描述含糊不清。所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就从自由发挥出发,对于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定位又模模糊糊的人物,着重笔墨进行了艺术加工,设定了“奸臣误国”的形象,由此造成高俅在后世的奸佞形象再也不能抹去。
在《水浒传》中,高俅是“殿帅府太尉”,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俗称,宋代官职制度繁琐无比,基本上高阶文官都有官、职、差遣三种身份,“官”,即寄禄官,以定禄秩、排位;“职”用以文学之选;“差遣”则是这个官员真正的职务所在。
高俅的真正的官是“开府仪同三司”;职则因为是武官,所以没有;差遣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五代及宋初的制度,禁军高级将领排序从高到低为:
殿前司都点检
殿前司副都点检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虞候
殿前司都指挥使
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平级)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平级)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殿前司都虞候(平级)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因为自己就是以殿前司都点检的身份夺取了后周社稷,所以自此将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罢弃不设。
而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则分别在雍熙二年(985)、明道元年(1032)罢去不再设置(雍熙二年六月诏罢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米信;明道元年十月,高继勋加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后再不复置)。
景德二年(1005),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一职也被废去不设(景德二年正月十九,罢王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不复设置)。
所以,宋中期以后,禁军实际上的高阶将领排名为:
殿前司都指挥使
殿前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合称“三衙”,一共十一个高阶武官,号称“三衙管军”。其中殿前司都指挥使尊称“殿帅”、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尊称“马帅”、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尊称“步帅”。
高俅,正是因为担任了殿前司都指挥使一职,所以尊称为“殿帅”。
而“太尉”的称呼,在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建隆元年至元丰五年(960-1080年),太尉是文官寄禄官中的第二阶,仅仅次于“太师”,高于“太傅、太保”,是所有四十二级寄禄官中第二高的(宋朝武官另有一套寄禄官制度,第一阶是节度使,再想往上加官就得以散官或者爵位来表示了,这也是宋朝以文驭武制度最明显的例子。)
元丰五年至政和二年(1080年-1112年),太尉和太师、太傅、太保等一并改称为“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新的寄禄官中最高等级。高俅就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在当时,官民们要尊称高俅为“仪同”。
政和二年至祥兴二年(1112年-1279年),太尉被重新厘定为武官寄禄官中最高等级,是武官五十二阶(南宋是六十阶)中排名第一的阶官。高俅这个时候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是禁军乃至天下所有武官中排名第一的位置,当仁不让地获得“太尉”官阶。
所以,后世艺术作品中,称高俅为“殿帅府太尉”,其实是把他的差遣、官阶一并算上,加以称呼。而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不合规矩的。在当时,高俅的下属们要称呼他“殿帅”,其他文武官员或是随着一起称呼“殿帅”,或者按照官阶称呼“仪同”。普通百姓则按照俗称,尊称为“太尉”。不过当时,“太尉”是卑微的平民们对于武官、乃至一般的士卒们讨好的称呼,以此获取平安,称呼极滥。当面叫高俅“太尉”,大概率是拍马屁拍岔了的事情,搞不好还要被迁怒。
至于“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权力,按照职责范围来说很是广,殿前司有权节制全部禁军(包括侍卫亲军),主管训练、募兵、指挥指挥作战等等,军中将领的升迁,殿前司也有很大的决定权。当然,按照宋朝制度,调兵、发布军令的权力归文官系统内的枢密院,文官枢密使有调动军队的最终决定权,及武官升迁审定权(其实是皇帝通过文官掌握军权)。
高俅实际最大的权力,就是依仗徽宗的信任,为皇帝掌握东京(开封)城内外最大的军事力量,并执掌三衙,统一军事指挥权。平时负责殿前司下属诸班直,步、骑各指挥的直接统领。管理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官兵名籍、各指挥之下的统制、训练、轮班宿卫与戍守、升迁、补员、赏罚,统统由他执掌。号称“八十万禁军”的宋朝中央直辖精锐,都在高俅的统领中。
(当然,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靖康的时候,大宋禁军们已经以实际行动证明过了。那个号称能驱动六甲神兵的郭神仙郭京,就是禁军军官、还是骑兵军官,六十岁、从来没有骑过马的骑兵军官)。
高俅,就是代替徽宗掌握着京城军事力量的心腹,为皇帝、或者说大宋看住东京汴梁,稳定局面。通过殿前司,间接管理侍卫马军、步军(虽然在职务上平级,但是高俅以徽宗的心腹宠臣身份,完全压制住了其他两帅),以及三衙所有的人事、训练、装备等军政事务,相当于后世的军队副总司令(总司令自然是徽宗)、兼京师卫戍司令。但是由于宋朝制度,文官枢密使同时掌握了调兵、发布军令的权力,所以高俅只能统管训练禁军,而不能调动派遣禁军进行军事行动。
综合来说,高俅是当时禁军中第一人,武官最高将领,皇帝的忠实心腹,对于军队的掌握和统领具有极大的权力。但是并不能直接调动指挥军队展开行动,还是要在皇帝和文官的派遣下,按照指示进行调兵、作战、行军等行动。这和《水浒传》中的描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很多人以为,高俅的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是北宋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
北宋的“太尉”是干啥的?
北宋的“太尉”经历过三个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它是一个文官的寄禄官阶,在总数42级的寄禄官阶中排第二,仅次于“太师”。那么什么是寄禄官阶呢?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判定官员俸禄高低的官阶,并非职衔,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待遇,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不具备任何权利。
第二个时期是元丰改制后到宋徽宗政和二年这段时间,“太尉”这个寄禄官阶和其他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子三师”被新的寄禄官给取代了,这个官阶的名称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官阶。
第三个时期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后到北宋灭亡,这个官阶重新被宋徽宗启用,但不再是文官的寄禄官,而是变成了武官体系中的第一等存在,相当于最高军衔元帅待遇。同样不代表它具体管理什么事务,也没有啥权力,在品级上属于正二品。
那么高俅的“太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今我们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高俅,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对较少,因为《宋史》缺失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而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确定高俅到底是个什么官,大多都言其为禁军的最高军事主官。
北宋的最高军政机构,起初是两司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军政事务上基本将北宋军队圈属期内,而北宋的正式编制军队体系以禁军为主干,各支禁军以番号为别,分属与侍卫亲军序列和殿前诸军系列,这两大序列的禁军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军队。禁军与两司三衙机构各自的组织结构与行施权的对象并不相同。禁军由将校兵级等军职人员组成,而三衙则由官吏组成,三衙机构以禁军事务为管理对象,禁军将校以成编制的军队为统辖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衙机构其实并不属于武官体系,而是纯粹的文官行政机构,三衙属于军政事务机构,而禁军将校属于军队组织体系,三衙以下各级军政机构的长官既主持军政事务,又能跟将校共同统辖军队。由此,三衙官吏与禁军分别居于行政流程的上游与下游。
而禁军将校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禁军将校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大老板的,管军中最高者有三个人,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即殿帅、马帅、步帅等三军帅。
三帅兼有两重身份,在京其所管军队为京师各番号禁军,外任则为征战军队之将帅。但他们虽然名为掌领军中事务,实际上已经没有统兵实权。
而禁军的调动,统帅,一切的军事行动,都需要三衙来调度,同时三衙也不存在真正的老大,如果有,那么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但皇帝调动禁军,正常流程是从枢密院发出调兵印信后再交由两司三衙的军令执行。当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调动,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也只可能是紧急事态,比如有人造反。宫变之类的。
而殿帅府,在五代北宋初时,是殿前司殿帅的帅府,是拥有实权的统兵衙署,整个殿前司的所有军政事务都由殿帅府负责。但宋以后,殿帅府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再也不能行施帅权,而改为三衙之殿前司的衙署,变成了一个军政机构。
说道这么,我们大致可以弄清楚,殿帅府只是三衙之殿前司的行政衙署,殿前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北宋调兵的流程是这样的:三衙接到枢密院调兵印信公牒后,根据在册各营兵籍,到军营处由将校点足数目,禁兵如果绕过三衙和本辖将校而自行投奔征战军队充当效用,则不为制度允许。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殿帅府跟禁军将校,都没有统兵调兵之权,全要等大佬枢密院发话。殿前司负责的殿前司内各番号禁军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的政令,而这些政令的出处,都需要枢密院和皇帝的统一批准。
而高俅作为皇帝的宠臣,大致上属于执掌三衙的存在,管着禁军所有的军政事务,权力范围大致上覆盖了禁军系统内的将校调动、升迁、以及禁军训练,武备等事务,但没有任何调兵统兵权力。
应该比国防部长权利大,但是他上面有太师蔡京,但是蔡京好像不怎么管事的样子,总是出坏主意。皇帝这时不会打仗,不管军队,蔡京貌似也不是很管。那么高俅应该相当于军委主席的样子,但毕竟不是国家元首,见了皇帝还是很怕的
首先“太尉” 这一官职起源于秦朝,只不过秦始皇统一之前,秦国将“太尉”称之为“国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三公九卿,这个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其乃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地位上与丞相、御史大夫相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权分立”,在皇权之下,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其中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有监察之责,太尉则是主管军事。其要负责计划出征路线、管理调度武职官员、筹备武器粮草,同时督管三军,三军指的是陆军(广义)、禁军、水军。
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帝王认为“太尉”的军事权力过大,遂将“太尉”设定为临时性的虚职,国家有需要的时候,皇帝会指定某某人为太尉,没有需要的时候太尉的官职将会被剥夺。主管军事的职权则是被大司马大将军取代。
所以汉朝的太尉没什么实权,正是因为这样,曹操他老爸曹嵩才可以拿钱搞了个太尉的官职。
当然了,人家名义上还是三公之一,按照东汉时期的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此时的太尉最然名为军事主官,但并无实权。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此后的太尉基本都是闲职。
宋徽宗执政时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这一官职才恢复了旧日的荣光。所以《水浒传》中的高俅高太尉才那么牛。
但在小说里,高俅的官职是“殿帅府太尉”,但是宋朝历史上并不存在“殿帅府”这一军职机构,《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谓的“殿帅府太尉”这一官职。但是明朝有,叫做“京营殿帅府”,掌管京城的防守与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这个给搬过来了。
施耐庵先生笔下的“殿帅府”也可能是周世宗所创建的“殿前司”。
殿前司是统领禁卫军(殿前军)的军事机构,负责守卫皇宫与京畿的安全,相当于清王朝所设立的“九门提督”。
《水浒传》中所谓的“殿帅府太尉”,应该是施耐庵先生结合了“殿前司”与“太尉”原创出的“虚拟官职”。
结合《水浒传》的剧情来看,林冲、王进似乎都是高俅的属下,而林冲和王进都在皇家禁军中任职。
由此可见,高俅应该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高俅所任的“太尉”应该是掌握实际权利的“实职”,但似乎高俅的权力范围又不仅限于禁军之内,因为在宋军征讨梁山时,高俅单凭一句话就能够将10位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军分区主任)控制住,足见高俅的权力之大、权力范围之广。
高俅不仅掌控着80万皇家禁军,而且连地方军队的军事行动高俅也有权力插手,可以说高俅是《水浒传》中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高俅掌控着大宋朝兵权,是不是就代表着高俅可以无法无天了?当然不是。
“殿帅府”只不过是一个掌兵、统兵的机构,没有调兵、派兵的权力,真正意义上掌控大宋兵权的机构是“枢密院”,其乃是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并列”,枢密使就相当于宰相,枢密院不仅监控着大宋所有的军队,而且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当然了,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人乃是大宋皇帝,天下太平的时候皇帝把军队交给高俅管理,一旦天下有变,高俅必须交出军权由枢密院统一指挥,换言之,高俅只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
楚风说历史等几位讲的很详细,也很对,但篇幅太长,一般人也不易看懂。
简单说,北宋时期,与兵政有关的有三个部门:一是政府(中书)内的兵部,一是与政府平行的枢密院(枢府),一是管理禁军(中央军)的三衙。
兵部,只有虚名,沒有兵权,只管理兵员的招慕,中下级武官的考核,以及皇帝的卤簿,仪仗,车马等事。
枢密院是北宋设置的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由文官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枢密院经皇帝同意,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只是一个空架子。
三衙则是中央禁军的管理机构。赵家为减少兵变的威胁,把禁军分为三部分,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的首长均为都指挥使。三衙分别负责所属禁军的管理与训练,但没有调动的权力。三衙首长被称为太尉,只是一种尊称,和三公中的太尉不是一回亊。就像清代称大学士为中堂,称工部为司空,称巡撫为中丞一样。
高俅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较真。他被称为殿帅府太尉,应当是殿前司都指挥。他虽无发兵调兵之权,但对于直接归他管辖下的殿前司所属中下级官兵,还是有生杀予夺之淫威的。
太慰:太慰,中国秦汉时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时”以丞相”太慰”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慰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位,皇帝身边最高的武官,汉代后称大司马。宋代是最高一级军事官员。
高球,北宋末年,河南开封人氏,初为苏轼小史(书童)略通文诗画,会武功,后机缘时运遇枢密都丞旨王,固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宋徽宗)在位时宋军政度驰,于靖康初病死。
在施耐庵《水浒传》中高球做为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书中描述球~以街头混混小流氓的身份出场,整日混迹于蹴鞠球场所……后被喜爱蹴球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球官场也是意气风发,水涨船高,很快就做到了官居太慰的殿帅官职。提主问,高球这个殿帅府究竟有多大权力?这么说吧!皇帝多喜欢他的球艺+多需要他陪伴作乐等等,那么他的权力就有多大,这就是宋朝皇帝不作为不关心国家朝政不关心百姓疾苦等等最后灭亡的最好的注解哈,所以有做为的皇帝一般不与奸妄之臣交集贪嗔痴玩的哈。
《水浒传》有不少大恶人,比如蔡京、高俅、童贯,三人在宋徽宗时期都是位极人臣的大奸臣,其中高俅发迹前只是苏轼的书童,靠着苏轼的引荐逐步跻身北宋官场,最后当上殿帅府太尉这个高官。
高俅原是苏轼的小书童,负责为苏轼处理一些抄写工作。高俅这人通点文墨,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还会使枪弄棒,有一点的武功基础,自身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也算是文武双全。再加上高俅在苏轼身边乖巧懂事,做事一丝不苟,苏轼甚是喜欢他。也许是觉得以高俅的能力,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做个“小吏”显然是屈才了,于是便把他介绍给好朋友,驸马都尉王诜,王诜娶英宗之女蜀国大长公主,是神宗妹夫,徽宗姑夫。靠着王诜这一层关系,高俅得以见到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又因为善玩蹴鞠,深得端王欢心,待赵佶当上皇帝后,高俅得以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殿帅府太尉这样的高官。
太尉之官名起于秦朝,为三公之一。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秦汉时期的最高武职,此后历朝历代或撤销或重置,到明代彻底废除。
然而在北宋并无什么殿帅府,历史上只有在明代才有,而且只在京师设置,叫“东营殿帅府”,其职能和清朝的京师“九门提督”相似,负责京城的防守与治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应该是强行将“东营殿帅府”安在北宋时期。不过,在五代,后周世宗倒是创立过“殿前司”,统领殿前军,这是一支皇帝的精锐亲军。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前,担任的就是“殿前都检点”,为殿前军的最高指挥官。
太尉作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地位尊崇,但在历史上,太尉多属于挂名的军事主管,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再一次将太尉提升为武官之首,太尉这一官职得以回光返照,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官职。北宋虽然“重文轻武”,但由于太尉是京官,又居武阶官之首,常参与机要大事,其地位一点都不比那些文官差。
在小说里面,高俅绝对是属于一个有权势的大奸臣,担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和王进都是高俅的部下。而身为禁军最高指挥统帅的高俅如果仅仅是在京城这个不大的地方可以“长袖挥舞”那你就太小看他了。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起义后,高俅带着朝廷大军讨伐梁山,高俅当凭一句话就能镇住10位手握地方军权的节度使,由此可见高俅的权力之大,不仅仅局限于京城,甚至连地方军队的节度使都要对他俯首帖耳,任由他指挥军队,总掌大局。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高俅身居太尉这样的高位看起来挺有气势,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官出身,担任过后周世宗的亲军殿前军的最高指挥官“殿前都点检”,通过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的统治建立宋朝。因此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便极力遏制武将的势力,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一些开国将领的军权。而为了稀释武官的军权,北宋政府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北宋以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其中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枢密使的地位相当于宰相(北宋宰相一段时间还兼领枢密使),作为北宋的最高军事机构,不仅监控着大宋所有的军队,而且有调兵遣将的权力。文官担任武职,正是北宋一贯的重文轻武的写照,而枢密副使则往往是由武官担任,比如岳飞遇害前就担任过枢密副使。高俅作为殿前军的一把手,皇帝把自己的亲军交给他,也可以看出对他的宠信是很高的。但高俅的“殿帅府”只不过是一个掌兵、统兵的机构,没有调兵、派兵的权力,真正意义上掌控大宋兵权的机构是“枢密院”,北宋将掌握兵权的和有调兵能力的分属不同的部门,其目的是互相节制,防止出现个别武将擅权作乱,出现像唐朝那样的藩镇之祸,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又通过发动军事政变实现改朝换代,他对武官掌实权自然是非常敏感。
《水浒传》毕竟是艺术加工的历史小说,里面不乏施耐庵凭空想象的事实,在小说里面高俅被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且权势熏天的大奸臣,而正史中对高俅的记载其实并不多,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含糊不清,也就是说他不算是个大奸臣。因为这种人物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水浒传》就将他与童贯、蔡京和杨戬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
在《水浒传》里,出现了多种官职,例如我们熟知的林冲80万禁军教头,例如武松的阳谷县都头,例如呼延灼的汝宁郡都统制,例如关胜的蒲东巡检,例如高俅的太尉等等。从古代到现代,官职的演变是极大的,因此很多水浒迷表示,对于水浒里的一系列官职,他们简直是莫名其妙。在水浒里,高俅的太尉似乎非常牛逼,林冲让他害的那么惨居然都不敢反抗,宋江这等土皇帝要巴结他,甚至在方腊战争之后,明知是毒酒,宋江也不敢反抗甘愿受死。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高俅的太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官,权力到底有多大?
《水浒传》记载道,高俅尽管对林冲百般陷害,但林冲始终不敢和高俅动刀拼命,而水浒里另外一个80万禁军教头王进武艺也极其高强,就从他能教出史进这样的徒弟,我们就知道王进绝对乃水浒一流高手。而王进面对高俅这样的高官时,他也只能连夜带着老母亲逃出京城,种种迹象表明,高俅这个太尉权力是极大的,不然林冲和王进不会掀不起一丝反抗之心的。
查阅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太尉这个官职并不是宋朝独创的,而是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太尉之职。相信我们对于三国演义当中的四世三公的袁家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当时袁家的家主袁槐就是汉朝的太尉,然而在三国时代,太尉虽然名义上是全国主管军务的一把手,但是太尉只是一个虚职,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到了宋朝时期,其实太尉同样没有多大的权力,充其量只是在军方有些影响力罢了。《水浒传》原文如此记载道:“没半年之间,直接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因此,很多人就直接叫高俅为太尉了,而这个太尉其实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
而为什么高俅会这么牛呢?甚至他能数次领军围剿梁山呢?很显然,高俅是具有实际兵权的。其实高俅的真正牛叉的职务是殿前指挥使,这个才是高俅能够在北宋末年横行一时的根本,而高俅能够成为禁军的总司令,这并不是因为高俅有着太尉的虚衔,而是因为他担任了殿前指挥使,殊不知在水浒里,太尉可不止高俅一人哦,比如说书中出现了宿太尉,出现了杨戬太尉,出现了洪信太尉,如果高俅的太尉真的是掌握禁军的头头,那么禁军岂不是有三四个司令了,那不乱套了吗?
不了解殿前指挥使官有多大?没关系,大家可以想象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人家当年黄袍加身之前当的就是殿前指挥使,他当年的职位和高俅是一样,也是手握军权的超级大牛人,只不过,赵匡胤当年称之为殿前都点检,只不过后来宋朝为了避讳才改为殿前指挥使。如果说太尉只是一个拥有上将军衔的虚职的话,那么殿前指挥使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说是全国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
除了皇帝,高俅就是大宋朝军方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佬,而林冲、王进在眼中那简直就是一个随时可以弄死的小角色,也怪不得林冲王进那么怕他,就是宋江这样的土皇帝,面对高俅这样的军方超级大佬,他也只有巴结的份,毕竟两人职位相差实在太大。
在《水浒传》里,高俅可以说是逆天一般的存在。他最初只是一个市井无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因为“踢得一脚好气球,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被端王看中并收入府中。不久,端王便上位做了大宋皇帝,成了宋徽宗,高俅也因此一路飞黄腾达,做到了殿帅府太尉的位置。从市井小民,到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整个梁山组织的发展以及之后的招安进程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那么高俅所做的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权力,为什么会对梁山组织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一、殿帅府
在《水浒传》描写的北宋徽宗时期,并没有被称为“殿帅府”的军职管理机构,在《宋史·职官志》我们也找不到“殿帅府太尉”这一官职。而在施耐庵生活的明朝,则在京师设有“东营殿帅府”,专门用来掌管京城的防务与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门。所以我们推测,“殿帅府”这一机构的名称有可能来源于明朝。
《水浒传》中有时又将“殿帅府”称为“殿司府”,而“殿司府”则是“殿前司”的俗称。在北宋,“殿前司”这一机构是真实存在的,主要统管禁军,负责保护京城与皇宫的安全,下设殿前都指挥使司和殿前都虞侯司,拥有很大的实权。因此,可以推测,《水浒传》中“殿帅府”的主要职能来源于北宋的“殿司府”。它是明朝“殿帅府”与北宋“殿司府”糅合在一起的产物。
二、太尉
太尉这一官职最早起源于秦朝,是“三公”之一,是掌管国家军事的最高长官,但由于秦始皇一直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职位一直到秦朝灭亡都处于空缺状态。经过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发展,太尉的权力越来越小,逐渐发展成虚职或者对朝中元老给予的一种荣誉称呼,并没有实权。
到北宋时,太尉这一官职迎来了新的变化。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师、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上位后,对武官制度进行了调整,太尉这一官职被重新定位,超过太师,成为武官之首,拥有很大的实权。
综合以上分析,在《水浒传》描写的宋徽宗时期,“殿帅府太尉”应该是北宋禁军的最高统领,掌握着非常大的实权,统帅着八十万禁军。不仅如此,从小说中看,高俅还可以插手地方军队的军事行动,任意调遣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可见他的权力已经不仅仅限于禁军了,整个北宋的军队都处在他的掌握之下。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