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八月十五,半夜,钱塘江潮信来了。鲁智深久居关西,并不知道什么是潮信。可是,当他透过窗户看到潮水,又得知潮水因按时而来、从不失信而被谓之为潮信后,忽然悟出了老师偈语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意思便是叫他圆寂。于是,拍手笑道:“我该圆寂了。”那么,什么又叫圆寂呢?智深同志依然不懂,只好又去问和尚们了。

如果是一般人,被和尚告知圆寂就是死时,估计当时就会大怒。然而,面对着师父曾经的“赐下来的死”,性格刚直、脾气暴躁的鲁智深不仅一反常态的平和了,还依然笑着说道:“既然死乃唤作圆寂,洒家今日必当圆寂。”于是,让和尚们烧了桶热水,沐浴更衣后便从容淡定地按照师父偈语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要求圆寂了。这,难道就是开悟?就是成了正果了吗?

大家知道,鲁智深的出家并非是出于信仰,而是因为杀了人无处可逃,不得已遁入空门求个安身立命之处罢了。但是,佛就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了吗?

智真长老,虽然说跟鲁智深萍水相逢,但他却是鲁智深唯一发自内心有所畏惧的人。喝醉酒大闹五台山时,长老一出现,智深不仅当即收敛,事后也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跪下来对长老说:“今番不敢了。”这,像是一个一身武功、天不怕地不怕的鲁莽汉子的所做出来的吗?所以,在鲁智深的内心深处,已经实实在在的把智真长老当做自己的师父了。

既然是师父,就是长辈。既然是长辈,就得尊重和畏惧。那么,在能够洞穿鲁智深后半生命运的智真长老眼里,鲁智深的这一心理他能看不出来吗?和庙里那些遇到点儿麻烦便要“取了衣钵、卷堂大散”的和尚们相比,唯有鲁智深对待师父是真心不二的。虽说最终还是因酒后闹事被师父赶出了五台山,但在临行前,鲁智深依然是跪在了师父面前,虔诚的拜了九拜。由此可见,尽管当初不是因为信佛而出家,但是自从当了和尚以后,在鲁智深的心中,他的师父智真长老就已经是佛的化身了。所以,我才说:佛对他还是有影响了。

打败了大辽国后,鲁智深心里思念的,便是自己昔日的师父智真长老。他不仅要去看看师父,还把自己因功获得的金帛钱财都带上打算布施给庙中了。见到师父后,长老只说了句“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的讥讽,这个当着宋江及所有梁山好汉的面儿、都敢以散伙二字直言反对招安的鲁智深,却默默无语的垂头站在一边了。当鲁智深把带来的金银财物供献给长老时,长老又说了一句“吾弟子此物何处得来?无义钱财决不敢受”时,鲁智深赶紧解释这都是我累经功赏积聚之物,特意拿来献纳师父,以充公用。由此可见,此时的鲁智深不仅依然对师父毕恭毕敬,还已经视佛为归宿了!

生擒方腊,功劳卓越,然而在宋江种种功名利禄的引诱之下,鲁智深对此却已是毫不动心了……

智真长老因何一直在说鲁智深与众不同,将来必成正果呢?因为他已经看出,鲁智深虽然举止粗鲁,但是内心纯净、善良,为人刚直、率真,而且爱憎分明。这,恰恰是佛家所求的最高境界。所以,他才敢于提前告诉鲁智深到时候自行圆寂。他也相信,鲁智深会坦然受之的。

于是,在八月十五的圆满之夜,功德圆满的鲁智深,也终于人佛合一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


在《水浒传》第119回中,鲁智深在浙江寺庙里坐化圆寂,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鲁智深是我在水浒传里面比较喜欢的人物之一,包括武松、林冲等等,因为我是山东人,为山东的行侠仗义感到自豪。

说起这鲁智深,原本他并不是一个和尚,而是一个普通的提辖官人,类似于小县城里的公安局局长。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

但是,鲁智深为人仗义、爱好打抱不平,看见别人有点困难就想上去帮助别人。所以鲁智深虽然莽撞,但是在他身上却显现出了很正直、纯粹的正义的一面。

就好比,在他临终遗言上说的那样:平生不求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钱塘江上潮信来。方知今日我是我。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

1、那么鲁智深到底悟出了什么呢?

在《水浒传》里给鲁智深安排归宿的时候有写到一件事。话说当年梁山征方腊,鲁智深把方腊捉回来以后,宋江打算带着鲁智深回京觐见皇上。

还说:兄弟,你亲手抓了方腊,这可是大功一件,你回京后可以还俗,在京师娶一个漂亮媳妇,光宗耀祖,光耀门厅啊。但是,鲁智深却说道:大哥,到今天,我心已成灰,不愿意再当官了,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身立命就够了

宋江一听很纳闷,赶紧说:既然如此,可以找一个千把号人的大寺庙,当一个方丈住持,也很风光。但是鲁智深又说道:大哥,我现在看淡了,什么光宗耀祖,什么光显宗风,都不重要了,给我一张三尺宽的床够睡觉就行了。

从他们两个人这次对话就能看出来,鲁智深他悟出来的是“人生”。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

2、鲁智深这一辈子

这一辈子,鲁智深风光过、仗义过、杀过很多人,当过英雄,也当过混蛋。但是,人生就是如此,在那个时代,皇帝昏庸无道,宋江这些人都在追逐一些无名小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所以当鲁智深看到钱塘江的潮水一起一落的时候,他才发现,他所见过的这些兄弟们、敌人们、世间人们,是多么的渺小。无非就是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随波逐流。

他以前所贪图的权力、金钱、酒肉、兄弟都将像一朵烟花一样划过天空。所以,鲁智深悟道了,也超脱了。正像当年他刚上五台山时,方丈说过的一样:此人以后必能修成正果。鲁智深最后果然成为高僧大德。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5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就像我于六年前,骑行离开深圳,头也没回过,游历于国内山川五岳,这之前我在深圳工作生活了十七年,虽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却一直没有归属感,感觉就像孤舟于苦海之中,无涯可寻,直到身心疲惫,忍无可忍之下,依然抛弃一切,离开深圳,开始流浪生活,这个时候再回头,回顾自己过去的五十多年的生活和自己,觉得非常陌生,心里就有这样的感慨“过去的那个我是谁?我感觉非常陌生,而似乎现在当下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因为现在当下的我,少欲知足,清净平和,这个平和自在的“我”,如同奔腾狂狼江河的水,当风平浪静时,才能清晰的感受到真正原本,如如不动的“我”!


百转千生,佛无常态!


鲁智深,夲名鲁达。原是渭州小种经略府帐下的提辖官。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郑关西,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投到山西五台山落发为僧。在这儿他屡犯戒律,但住持智真长老对他一直很照顾。在他醉酒大闹五台山打伤众多僧人砸了天王塑像后智真长老便修书一封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谋份差事,大相国寺的住持是智清长老乃是智真长老的师兄。智清长老看在师兄面上就收留他作了菜头。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就来说一下鲁智深六合寺听潮顿悟的这个前因后果。

鲁智深在三山聚义打青州之后加入了水泊梁山,而且他排行第十三,在梁山上的影响力也很大。他的职务是梁山步军头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他上了梁山之后一直东征西讨在一系列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在征辽结束后他请求宋江让他去拜访师父智真长老。鲁智深来到五台山拜见师父智真长老后献上很多金银财物,然后智真长老说道:”徒弟这些年东征西讨杀人放火着实不易”。又送他几句偈语 ,乃是: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信而圆,见信而寂。这其中的前两句不管活捉夏侯成还是生擒方腊都足以让他威名远播。然后这之后的后两句却是他人生的终点。

鲁智深忽在深夜听见声势浩大的咚咚声如战鼓作响,赶忙抄起禅杖走出禅房看个究竟。这时一个年轻僧人问道:“师父哪里去?”鲁智深道:“俺听见似有战鼓作响要去看个究竟。”僧人答道:“师父有所不知,这乃是潮信。”鲁智深问其详细明白后似有所悟,喃喃道:“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我这便圆寂。”忙问身边的僧人什么是圆寂,僧人听闻后诧异道:“师父即是佛门中人,岂不知圆寂,乃是僧尼之死啊”。这时鲁智深并不感到震惊,而是沐浴更衣后坐禅然后做了一首偈,只待圆寂。

那么,此时的鲁智深到底悟到了什么。显然在师父给他的偈语一一应验后,他顿然开悟,回顾自己一生也一切都释然了。也就是他真正地认清了自己的宿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而且找到真正的寂静一切俗事不再牵伴他。从鲁智深的行为来看他喝酒吃肉杀人放火,性格火爆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必拨刀相助。这么一看似乎与佛门第子相去甚远。但其实我们细细研究就会发现他打的人杀的人都是那些恶人,从他拳到郑关西直至坐化六合寺,这一切都是随性而为从不未自己谋化什么,一路行侠仗义,但真正的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这就是鲁智深的微妙之处表面上一个不念经持佛离经叛道的僧人,实则其具有菩萨心肠和菩萨之行。故金圣叹等众多知名学者都赞叹不已。

所以鲁智深最后作的那首偈子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达到了大彻大悟,无我的境界,真正地修成正果。


出门见性即见道,道中有佛佛中道。自性悟道道中道,明镜台上无尘埃。何需尘埃起?


鲁智深能悟到啥?是作者施耐庵想告诉大家的而已。水浒传讲的是兴亡更替。潮信为何?循环往复,生生死死。正合水浒传主题。


谢谢邀请!我来自水浒故里郓州好汉城,水浒一百单八将,素有72名出郓城之说,所以我从小就听到过非常多的关于水浒好汉的故事,要说在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打虎英雄武松,另一个就是这个问题中所提到的花和尚鲁智深,他们两个都是真性情的英雄,最后都大彻大悟,修得正果!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6

说到鲁智深最终听潮信而圆寂,我们还要先说起当初他的师傅送给他的四句偈语,那是在征辽大胜之后,他与宋江一起重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那长老当时见到自己的徒弟来了,便说:此去一别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并在临别时送给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7

而前两句都已经应验,分别是生擒夏侯成,单臂擒方腊,而这后两句还有一个故事,其实鲁智深不懂得什么是潮信,因为他是关西人,没有在杭州生活过,在六和寺出家之后,有一天,他听到外面似乎是战鼓咚咚作响,便拿起禅仗就往外跑,众僧看到他如此,不禁笑了,对他说:大师父,这不是战鼓,这是钱塘江的潮信!鲁智深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啥是潮信?!众僧解释道:今天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8

鲁智深听了,想起师傅曾经说过的四句偈语,今日正当应验最后两句,而今天就该自己圆寂,于是便教人去叫宋公明哥哥前来,而等到众人前来时,他已然坐在椅子上驾鹤西去,而他在圆寂前,又有偈语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9那么这几句偈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鲁智深自从投奔梁山之后,一生杀人无数,虽然杀的几乎都是恶人或者敌人,但是在他看来此罪也是非常深重,双手沾满了鲜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最后时刻却悟到,其实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不必太过执念,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可能自己就是上天安排来到这人世间去扫荡一切污垢的吧,所以才有了最后那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彻大悟!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0

而他的最后所悟也有佛家著名的一句话的意思非常相合,那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况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水浒第一英雄好汉呢?!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1

小伙伴们关于鲁智深在最后的所悟,有什么想法呢?一起来说说吧!


鲁智深听到潮信,误以为是敌袭,闹出了笑话,当得知潮信是潮涨潮落之时,他猛然悟到这潮起潮落仿佛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人生如梦,一切不过是过眼云霄,如梦如幻。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2

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一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拳打镇关西义救金家父女、义字当头不畏朝权,救下林冲想要匡扶正义、落草为寇,替天行道,还这污浊世间一个清白太平,但是到头来这一切都是这过眼云霄,如同这潮汐一般潮起潮落,一切都又回到了原点,周而复始。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3

我累了,这尘世苦海,无边罪孽。只有离开,才能彻底超脱吧。自己杀伐一生,罪孽深重,也就是今日听到这潮信,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我累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师父说:“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那么洒家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


看过水浒的太多了,至于鲁智深悟到什么就如同佛祖看启明星时大彻大悟一样,是什么真的难猜!你说“真如”、“真我”、“自性”,没开悟的人说这些就太卖弄了,你我凡人也只能从自己理解范畴交流交流而已。

纵观鲁智深在水浒中出场到圆寂的一生,可以用王阳明一句话“知行合一”来总结,不管外在你怎样看,但他内心没有与行为不一致的地方!思想单纯是修行的根本,尽管当时他未开悟,基础与积累是有的,内心没有作恶的“种子”,外在行为看似“恶”但无内心的“想”与“执行”,这也是他的福德,也是他的师傅赐法号“智深”的根源,懂的自然懂,不懂莫深究!

开悟靠机缘,在方方面面的任何地方,古有船上水中、梅花桥下、砍柴打猎、断臂求法不一而足,今有台上台下(确实很难举例,人的欲望被纷杂的世界迷惑更难看清自己),但不能拿惠能大师一下开悟来举例,就如同水100℃沸腾,但1–99℃的积累过程也不能忽略(不管前世今生),鲁智深的开悟是其一生积累听潮信声打破了那一层无形的“膜”(别的声音没用,与一辈子的积累不对应),这就是缘!求不来的!我们关心的但每个人不一样的“真”!具体内容真的无意义!

交流的目的在于劝善,无功利!鲁智深的一切率性而为不求结果,这一点是我辈学习的榜样,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许机缘在不经意下开花结果!

这个问题,如果你了解禅宗,或是读过《坛经》,就很容易明白了。六祖慧能曾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就是慧能所说的“自性悟”,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真心,见到了自己本性——所以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4

这时候很多少会问,“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大彻大悟?成佛就是这么简单吗?杀人放火的人也能立地成佛吗?

怎么回事儿呢?别着急,咱们接下来慢慢说。

为什么鲁智深在悟到了自性后,就能立地成佛?

我们再看鲁智深圆寂钱留下的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虽然鲁智深杀的人中《水浒》中有交代的都是些坏人,但他跟随梁山南征北战也杀了很多人,这些被他杀死的人之中,哪些是罪该万死,哪些是英雄好汉,可就说不明白了。

所以,鲁智深说自己不修善果,一点儿也没错。

然而,鲁智深在“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听到钱塘江上的潮信到来后,就知道他自己是谁了(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5

这个桥段,很多人都感觉很玄乎,我曾经也对此不解,只能不明觉厉。然而,在我接触到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后发现,鲁智深听潮坐化这一段,真的很禅宗。

怎么回事儿呢?

说起中国禅宗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五祖传道留下的那段著名的公案。

这段公案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就是五祖弘忍禅师要选定接班人,于是,他就命众弟子每人写一首佛偈,看谁的水平高,就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谁。

当时,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是公认的第一人,他写了一首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写下佛偈后,大家都觉得很好,一时也就每人敢出来“献丑”。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6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神秀将要传承五祖的衣钵之时,一个在五祖寺打杂的杂工,在听说了神秀的佛偈之后,竟然觉得神秀的偈子不好。于是,这个杂工就自己也作了一首佛偈,请人在墙写在了墙上(杂工不识字)。

这首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杂工,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7

那么,慧能和神秀的佛偈在争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场关于参禅得道的法门之争。也就是,参禅开悟究竟是一种攀登事的渐悟过程,还是“一念即佛”的顿悟?

神秀的主张是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呢?

菩提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觉悟、智慧。所以,神秀把人的身体比作是开悟的场所,把人的心比作是一面镜子。

按照神秀的主张,人要想参悟得道,首先应该修心,让心这个明镜台保持干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之所以人们无法脱离苦海,就是因为明镜台上出现了脏东西,之所以明镜台上出现脏东西,是因为人的心容易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也就是“六根不净”。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8

因此,要想脱离苦海成佛,就要经常擦拭明镜台上面的尘埃(不断地修行),来保持“六根清净”。明镜台一直保持干净,一天一天地进步,终究有一天会到达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

这就是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所倡导的“渐悟”修行,指的是悟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而慧能呢,他并不认同神秀的观点。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参禅开悟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道场,心是无形无相的,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既然心是无形无相的,它又哪里来的尘埃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主张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高僧——竺道生所提出的“顿悟成佛”的观点。竺道生认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能将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部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是直接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来显露佛性的,这就是就是顿悟。

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学界来说,道生的这个观点太具有冲击力了,主流僧人纷纷将之驳斥为歪理邪说。

为啥呢?

因为,“顿悟成佛”不仅仅是一个佛学层面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和权力的问题。

佛教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乱不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这样被儒家视为大逆不道的大戏不断上演,心怀理想的士人们难免产生厌世之感。

这种时候,人就往往就需要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撑。

然而,儒教一惯回避生死,道教呢,倒是有一套修仙的体系,但是他们所追求长生不老,本质上还是用否定死亡的方式解决生死问题,极度缺乏逻辑。

佛教的一套逻辑严谨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一经传入中国,马上就在上层社会流行。尤其还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这样的背景下,僧人的社会地位就不断提高,朝廷甚至拨款并分了大片土地建筑佛教寺院,还免除寺院的赋税杂役。社会上的土豪地主们对寺院更是捐钱捐物。

僧人们开销本来就不多,收到的香火钱和捐款的结余就用于放债和购置土地。如此一来,寺院的势力就不断扩大,有些大型寺院的经济实力甚至可比一方诸侯。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越来越富,以致于老百姓纷纷抢着出家。老百姓都出家了,朝廷找谁收税啊?为了控制僧人的数量,朝廷不得不出台度牒政策,一种出家人必须在官方办理“出家证书”的政策。对于办理度牒的官员来说,这又是一门来钱的生意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19

所以你看,古代寺院的影响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寺院的影响力是内靠自己的思想,外靠朝廷对寺院的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施舍。然而,竺道生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这意味着参禅修行将不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道行的深浅,不是由修行时间决定。这样一来,寺院里也就不能论资排辈了,这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长老们所不能容忍的。

正是这个原因,直到五祖弘忍传法时,“顿悟成佛”也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但是,这套理论没有流行就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追随者。显然,慧能就信奉竺道生的理论,不仅信奉,慧能还在竺道生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慧能不仅坚持“顿悟说”,还声称人人都有佛性,参禅修行也不需要什么道场。

也就是说,慧能认为人人皆可以在自己家里参禅修行。这样一来,佛教寺院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减,这是神秀他们那一众人不想看到的。慧能这一套理论,跟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性质差不多,是直接动了传统佛教势力的蛋糕了。

所以,虽然五祖弘忍认可慧能对佛性的理解,并且将衣钵传给了他,但为了躲避传统佛教势力的追杀,慧能在岭南山林中隐遁了十五年才敢公开身份传法。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禅宗的历史,跟鲁智深坐化有啥关系呢?

其实,鲁智深听到潮信坐化,就是慧能所说的顿悟。为何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能够顿悟呢?

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0

其实《水浒》中的鲁智深慧根很深,只是他不自知罢了。

还记得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时,首座众僧禀长老质疑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当时五台山的方丈住持智真长老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你看,智真长老早就看出鲁智深是天星下凡,心地刚直,虽然当下凶顽,命中驳杂,但他日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在座的首座和尚恐怕都不如他。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1

鲁达是赵员外(被鲁智深解救的金翠莲嫁给了赵员外)送上的五台山,估计赵员外已经把鲁达当初为了解救金翠莲妇女二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跟智真长老说了。

从鲁达解救金翠莲父女这件事儿可以看出,鲁达天生性格大度宽缓,他做事从来都是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本能,率性而为,行事之前从来不去计算得失与后果。在普罗大众看来,鲁达就是生性莽撞。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样的得道高人眼中,鲁达却是个慧根非凡之人。

智真长老一见到鲁达的时候,就对众僧说“他将来必成正果,你们都不如他”。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鲁达本性中的这种淳厚和天真。

慧能所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有一颗自然而然的心,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回归这种自然而然的心,这种心就是最初一念的本心、童心、赤子之心。而鲁达根本就没有念过一天的经,却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智真长老说他慧根非凡。

是啊,对鲁智深而言,他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欲望,也不想念经,甚至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性,以及什么是一个和尚应该有的样子。在鲁智深看来,他剃度出家,只不过是自己走投无路后寻找的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在鲁智深的认知里,做人和做事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问题,在他看来,不管是做提辖,还是做和尚,本质上都一样,就是做人。

做人的关键是什么?

那就是不失本性,不丢掉内心的正念和正觉。

所以你看吧,《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经历,不管是为解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致于丢掉军官的身份,出家为僧;还是后来为了解救给玉娇枝讨公道的史进,而独闯华州的龙潭虎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率性而动、顺意而为、随缘而来、见机而行。

达摩祖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鲁智深几乎是歪打正着地暗合了达摩祖师的观点,但他却浑然不知。

虽然鲁智深不懂佛法,也不想学习佛法,但这并不阻碍他能成佛。慧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鲁智深距离修成正果,正是差一个“一念成佛”的顿悟契机——也就是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语中的潮信。

为什么鲁智深要等到潮信才能开悟呢?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坛经》

什么意思呢?

慧能说,净土之于我们的距离,其实是相对的,只要你的心净,净土离你就很近。要是你的心不净,不管你怎么念佛也到达不了净土。

鲁智深虽然有慧根,但他的心还不净(智真长老说他“命中驳杂”)。虽然鲁智深并不贪图功名利禄,但他心里还放不下兄弟,沉溺物欲(主要是酒),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去打打杀杀。

直到他生擒方腊后,见了太多的生死,才彻底的放下。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2

用鲁智深自己的话讲,“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证明他的心已经彻底清净了。

所以,他才在听到潮信后写下这句偈语:“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金绳和玉锁,就是之前他留恋的那些尘世间的欲望和情感,听到了潮信,他才顿悟,见到了自己的真心和本性。

鲁智深的顿悟,是一种经过历练后的自觉自悟,是一把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和邪见的智刃。从佛法上来讲,他是用一念之慧锋,断尘俗之迷网,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正如慧能所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徹,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为什么解脱后,鲁智深就得死亡——圆寂呢?

其实,按禅宗所讲,识自本心就已经解脱了。施耐庵安排鲁智深圆寂,达文估计是想让他解脱的更彻底一些吧,毕竟佛教的圆寂是涅槃的意思,是以消灭肉体的方式得到解脱,脱离肉体,超脱六道轮回,这是最好的归宿。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水浒传里最喜欢的英雄,

据地告诉列位,施耐庵老爹,也深深地爱着这三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我喜欢他们,就是喜欢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咥肉大秤分钱的豪气与慷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喜欢——

六和寺的寒风吹拂,飞雪打在将要开花树枝上。林冲在鲁智深圆寂后半年去世,而武松在送别两位好兄弟后,以古人罕见的八秩高龄辞世。还有比经历了人世惊涛骇浪后平静告别动乱的世道美好么?真的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地死呐!

梁山英雄经过“四大征讨”,十成去七,那是如何的不堪呀!一百单八将里,最后归拢整理,才凑够了36人。

那时,血雨腥风的厮杀刚刚结束。宋江卢俊义们满怀仔欣喜地准备凯旋东京,等待加官封爵时,我们喜欢的鲁智深不愿意了。

宋江说,鲁师傅,跟我一起回京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

老鲁说,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是老鲁的原话,真的是明白人说明白话。

老宋一思量,又劝到,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如何?

老鲁已经想通了,他摇首叫道,哥!都不要了!人生嘛,要多也无用。只要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水浒里说,宋江听罢,心中老大不高兴,便不想再说话,“各不喜欢”。

列位,你看到这里就该知道,鲁智深境界之高把他妈的老宋,甩了最少两条街道。

杭州有个钱塘江,钱塘江边有个月轮山,月轮山上有个六和塔,六和塔后有座六和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东西南北)”之意。说起六和寺,那是大有名堂的。寺院建在北宋,因毁复修于南宋,据说是为镇住钱塘江怒潮,朝廷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的这座寺院。

鲁智深便选了六和寺,准备终了后半生。

那一夜,老宋屯兵征方腊毕凯旋在六和塔驻札。

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里歇马听候。站在寺里望城外江山秀丽,俩人心中非常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

到了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懂钱塘江潮信,以为是敌人来攻的战鼓响,从铺塌上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准备迎敌。

众人都笑。鲁智深回说不解。寺内僧人便解说,这潮信每天日夜两次按时来,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潮信应该三更子时来。

听着潮响,鲁智深忽然大悟,原来,他蓦然记起师傅智真长老,曾讲给他四句偈言。

第一句,逢夏而擒。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

第二句,遇腊而执。鲁智深生擒了方腊。

第三,听潮而圆。

第四句,见信而寂。

这朝信,这圆寂,便是一种暗示。古人是有信仰的,在大宋宣和年间某一个中秋之夜,那个厮杀终生的有智慧的和尚,吩咐师兄弟“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然后坐到椅子上,左脚搭上右脚,圆寂回去。

当然鲁智深在圆寂前也没忘了做两件事。一,报告给自己的老宋哥;二,向众僧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快乐的胖大和尚,也没忘了在生命终点,娱乐我们一把。这样的风采惟大和尚才具有。

水浒里没有太多写林冲之死。 在奉命征讨江浙一带的方腊义军之后,豹子头林冲得了风瘫。

风瘫?这是什么病?主要是妇科病。也叫产瘫。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导致,症状是“四肢萎弱无力”,“筋急项强”。男人得了写四肢乏力,筋骨不通,脖项僵直,是什么感觉?一代枭雄的林大英雄罹患此病,什么惨状?

英雄末路,却幸有好兄弟照侍,他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武大英雄陪伴,坚持半年后病故。两大英雄,两个好兄弟,相濡以沫,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江湖义气的最高境界,逍逍客不才,我如有丹青手,一定倾平生之力,绘就一幅《兄弟》图。任是人间多情物,那堪林武兄弟义?

林冲殁后,朝廷追封其为“忠武郎”。呵呵。

回头回到宣和的那个蹊跷的八月十五,再说水浒里第一大英雄,行者武松。

当老宋动员他进京邀功封赏时,武松突然身体发生异变,武功尽失,“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武松说给他极不满意的及时雨哥哥宋江的原话是三层意思——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这是第一。一代英豪,颓然残废,真的让人黯然神伤。

“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这是第二。人生苦短,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尤其金钱。

“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是第三。选择皈依,是这个年轻头陀一直的内心呼唤。

末了还不忘叮咛,“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老 宋最不满的就是武松阮氏兄弟等动不动喊“招甚么鸟安冷了兄弟们的心”要造反到底甚至取代了当今圣上的一拨人。如今见武松要绝情而去,于是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是结义好兄弟,那又能怎么样?

水浒这么交待后来发生的——

“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和燕青一起,这是水浒英雄里最好的结局了吧。

施耐庵老爹为什么选杭州六和寺作为他最心爱的英雄的最后归宿?

一,他们本是星神,降落人间为魔鬼,最后还应回到天上。得享天堂之美。

二,六和寺在两宋时,因为有官方色彩而成为是佛寺里香火最盛的佛教法场。与水浒最伟大的英雄身份相符。

三,北方大乱,辽金元蒙长驱直入,已经勒马长江,剑指江南。南方如危卵,无一寸山河可寄囫囵身躯。佛寺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施耐庵老爹这样的文人而言,既不染红尘又不离红尘,佛寺最妥。

逍逍客于乙未深冬老夜长安霾重季节


鲁智深临终偈言: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悟到的就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施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世间有好人,也有很多行凶作恶的恶人。好人需要得到好报,恶人也需要有人来收服他们。谁来收服他们呢?这就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没有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怎么办呢?就需要行侠仗义的人去替天行道。

水浒产生的背景,就是大宋王朝缺失了公平公正的法律,和缺失了执行公平公正法律的公平公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水浒108条好汉才揭竿而起去替天行道。

佛教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不是在寺院里诵经念佛。鲁智深出身佛门,但一不诵经,二不念佛。而且在五台山将泥塑的佛像推倒打破。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迦摩尼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末法时期,佛教以崇拜佛像,诵经敛财为主,已背离了释迦摩尼佛法的初衷。

因此,鲁智深才是真佛转世,他干的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事情,他的杀人放火就是在替天行道,铲除邪恶。杀掉邪恶的人就是在保护正直善良的人。

所以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时候,智真长老就已经看出他的本身来了。并对众僧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临走前还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第二次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但是鲁智深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鲁智深忽然开悟了。他也知道了自己是谁,所以才说: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圆寂后,径山住持大惠禅师为鲁智深下火时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漫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大惠禅师认为鲁智深的德行可以让天空飞的云彩变为白玉,让大地都化做黄金,鲁智深功德无量。

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普度众生的侠义之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替天行道和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本领。

鲁智深是真佛转世,他在人生的终点才知道自己是真佛转世,是因为他一片公心,一片利他心。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也就是没有私心。所以鲁智深修得了正果。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3

确实这个时候佛祖已经在召唤他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4

“鲁智深,您还认识我吗?”鲁智深看了他一眼,觉得有些面熟。他又审视了自己,顿时恍然大悟,佛祖隐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鲁智深,您来下界那么久了,惩恶扬善,已经功德圆满,该回西方极乐世界了,那里有更重要的工作在等您,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5

我今天和观音菩萨来六合寺,就是来接您回去的,快来,莲台也带来了,您坐莲台上吧,我们一起走了!”鲁智深说:“如来佛祖,让我写篇颂子向及时雨宋江哥哥和兄弟行者武松告别吧。”他写完颂子就和如来佛祖、观音菩萨腾空而起,去西方极乐世界了。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的遗言。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6

鲁智深生平豪爽不做作,一个直肠子。以拳头跟酒论英雄。从字面上看,他虽然杀人放火事干许多,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他并不是好杀之人,而是从心底透露着一股善意。一出场的拯救金翠莲父女完完全全是为了行侠仗义,他是公门中人,一开始也没想着杀死恶霸镇关西,只是为了救助落难的父女。这一点,什么九纹龙,打虎将都不及他热血。后来大闹五台山正是因为他被佛门规律束缚而作的反抗,毕竟他是一个向往自由洒脱之人。路过桃花村对被山贼欺负的刘太公一家挺身而出,完美解决问题而没酿杀戮。后来在相国寺也没有对闹事的泼皮大开杀戒,而且更是因为意气相投和林冲成为过命之交,更是大闹野猪林救助林冲性命。

在上了梁山之后,作为梁山步军首领,其实他山上知己不多,就是二龙山一派跟林冲而已。后来无奈接受朝廷招安,可以看得出他曾作为公职人员早已看清官场,十分厌恶招安,后来也跟随宋江南征北讨,在征讨方腊过程中更是拼杀大将夏侯成,生擒贼首方腊,立下头等功,这可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他都拒绝了。可见他心中对于俗世之名之物已然看淡,禅心已现。

而他临死之前的感悟应该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之人,原来佛不在口号戒律清规而在于心。他一生杀人放火从不为自己,为的是修善业。他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啊。今日方感悟到应该为自己而活。那就离开这个腌臜世界,活在清明内心世界中。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名为《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内容为梁山人马征讨方腊死伤惨重,班师回朝,夜宿杭州六合寺时,花和尚鲁智深听见钱塘江潮信,想起他师傅智真长老给他的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偈言是佛家的词句,蕴含着佛法与智慧。于是,鲁智深坐化圆寂而去。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7

这是鲁智深的结局和归宿,而且他坐化前写了一篇颂词:“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在《水浒传》里,鲁智深几乎最早出场,篇幅很多,他的一生也不尽如颂词,让我们印象深刻、赞叹不已。

嫉恶如仇的鲁智深

鲁智深在《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出场了,与九纹龙史进、打虎将李忠喝酒的时候,遇到金老儿父女哭诉被镇关西郑大官人欺凌。那时鲁智深还是提辖鲁达,他听说欺凌金老儿父女是杀猪的郑屠户,便勃然大怒,向史进、李忠借钱给金老儿父女,出头为他们主持公道。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8

之后,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第一拳打在鼻子上,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这三拳打得精彩,打得解气。鲁智深为此弃官而去,在五台山文殊院做了和尚。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29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不止于此。成了和尚的鲁智深并不吃斋坐禅,还喝酒吃肉,打架斗殴,损坏寺庙,被智真长老推荐到东京大相国寺。鲁智深途中来到桃花庄时,桃花山的二头领小霸王周通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鲁智深听说后出手相助,乔装刘太公的女儿,把前来娶亲的周通暴打一顿,并与桃花山大头领打虎将李忠相见,逼周通发誓退亲。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0

接着,鲁智深走到瓦罐寺。和尚生铁佛崔道成和道人飞天夜叉丘小乙霸占了寺庙,在那里胡作非为。鲁智深在史进的帮助下,杀了两个恶人,一把火烧了瓦罐寺。

义薄云天的鲁智深

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送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四句预言了鲁智深跌宕起伏的人生,小说中相应的是与林冲相遇、大闹野猪林,聚义二龙山,入伙水泊梁山,止步于钱塘江等。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1

其中,鲁智深极重兄弟情谊。在东京,他与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结拜为兄弟。林冲被太尉高俅陷害,发配沧州,解差董超、薛霸要在野猪林结果林冲性命。危急关头,鲁智深飞起禅杖,救下林冲,一路护送到目的地。为此,高俅追捕鲁智深,害得他连和尚也做不成,与同样落魄的青面豹杨志夺下二龙山,做了山大王,行者武松后来也上了二龙山。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2

鲁智深再出现是在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双鞭呼延灼讨伐梁山失败,投奔青州慕容知府,受托带兵扫荡桃花山、二龙山和白虎山。桃花山的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向二龙山求救,鲁智深便与杨志、武松带领人马下山,与呼延灼交锋。正巧白虎山的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为救叔叔攻打青州城,呼延灼回军活捉了孔明。败退的孔亮遇到武松,并与鲁智深、杨志相见。他们聚集了三山人马,并向梁山求援。结果宋江带队下山,收了呼延灼,打下了青州,三山好汉一同归了梁山。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3

上了梁山的鲁智深想起好兄弟史进,对宋江说想招在少华山聚义的九纹龙史进、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入伙。宋江派鲁智深和武松到少华山,才知道史进因为打抱不平,行刺华州贺太守,被捉拿下狱。鲁智深听说后心急如焚,单枪匹马去杀贺太守,同样身陷囹圄。幸亏宋江带领梁山人马赶到,智取了华州,救出了史进和鲁智深。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4

大彻大悟的鲁智深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后,鲁智深和武松位于”天罡星“之列,成为头两位步军头领。宋江主张招安,让乐和唱他填词的《满江红》。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李逵大骂,踢翻了桌子。鲁智深说得最深刻:“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5

由此可见,鲁智深看得透彻,并用语言和行动反对招安。朝廷第一次到梁山招安,李逵扯了诏书,鲁智深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赤发鬼刘唐、行者武松、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一齐发作。尽管后来招安成功,鲁智深为朝廷征战,活捉方腊、功成名就,但他对自己的结局非常清醒。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6

宋江对鲁智深说:”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光耀祖宗”。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鲁智深更摇首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由此,大彻大悟的鲁智深善终了,并被宋徽宗追封为义烈昭暨禅师。


一、鲁智深和宋江的缘分止于六和寺。他于山林里捉了方腊也是为宋江立了最大的一功,也可以说是“送佛送到西”尽了兄弟义气。归途中,鲁智深和宋江走向了分叉口。宋江不愧还是当年的宋江,一点都没变;而鲁智深已经不似当年的鲁智深,或者说是升华了的鲁智深。

二、宋江在二人临别之时,宋江按照自己的思路给鲁智深量身定制了未来。捉了方腊时天大功劳,完全可以作为进身之本,虽未明说,但是聪明人之间不用说的那么细。鲁大师拒绝了,后来又让鲁智深做一“僧首”,也算光彩,鲁智深不想要求那么多,一台一榻足矣。二人虽然没有刚招安时有正面的矛盾,但是平淡的与语气中更把二人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突出的淋漓尽致。二人不欢而散。《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7(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三、宋江大喜之时乃鲁智深大悲之刻。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鲁智深言即是心。

面对着梁山由盛转衰,目睹着并肩作战的兄弟一个个惨死,看到方腊被打的丢盔弃甲。满身戾气的鲁智深逐渐的变得大慈大悲。是战争、鲜血和勾心斗角洗去了他身上的铅华。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8

(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人生也就如此罢,何不平平淡淡。

四、“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最后的话语也是对自身的总结。他的话一直是市井白话,简单中带着大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五、鲁智深在六和寺听见阵阵轰鸣宛如千军万马,急忙出去。后来发现什么都没有,小和尚对他解释到,这是潮信,从不失信。

鲁智深感到一丝自在,想起傅之前嘱咐的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看来是要去了。便写下了上面的偈语。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39

(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六、或许他在打坐时想起来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 后来当和尚又不守规矩 ,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大乱瓦罐寺,再去二龙山,后投奔梁山。之后更是屡立奇功。这些都是过眼云烟,都是自己太年轻,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那就是一份安宁。

七、鲁智深生来孤独,虽然风风火火,但从未见过他的家人。生来孤独,死也孤独。独具慧根,独有大爱。“天孤星”花和尚 鲁智深。完全吻合的星号,也高度概括他一生的外号。神话的鲁智深成了大家最爱的水浒英雄。


《水浒传》中没有这段故事,鲁智深听到潮信便坐化了,这是续书《征四寇》胡说八道。

我觉得按照续书的写法,他根本就一点都没悟到任何什么,而是稀里糊涂的就被续书作者给写死了。题主引用的原文,肯定不是施耐庵的原文,“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到底这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也是一塌糊涂,令人莫名其妙。

那么,续书作者如此安排鲁智深的结局,是否符合《水浒传》的原意,是否在七十回书中有伏笔呢?鲁智深能否听到钱塘潮信呢?他到底会悟到什么呢?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0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纯属胡言乱语

这两句文法不通的话,不是智真长老说的,而是一个冒牌和尚胡诌的。

听潮,说得过去,潮汐来临之际,声响如千军万马,鲁智深是可以听得到的。“见信”说得通吗?从《征四寇》的文本来讲,当时是夜晚,鲁智深也只是听到了钱塘潮响声而没有见到钱塘潮。难道说,钱塘潮神给鲁智深传递了什么信息,鲁智深能够通过肉眼看到?

“圆寂”,本来就是一个佛教专用名词,出自“涅槃”。拆开讲,同样是胡言乱语。续书作者为了编造这一段假故事,不惜把“潮信”、“圆寂”拆开制作了这样一条十分拙劣的谜语。

这条所谓预言鲁智深结局的“谜语”,比街头糊弄人的算命先生水平还要低。所以,续书中的智真长老便是一个冒牌的“江湖术士”。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1

从续书《征四寇》的版本而言,原本是没有攻打辽国这个荒唐神剧的。而且,按照历史顺序,宋江也是在招安后,先去打方腊,然后攻打幽州。宋辽幽州之战,北宋军队惨不忍睹,两次遭遇辽国反杀追击,童贯溃不成军,“老种”不得不退保雄州。

续书写梁山征辽神剧,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宋徽宗。而宋徽宗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却是被写成了“皇狗”——宋徽宗属狗。

既然没有征辽的故事,那么,哪里来的“五台山宋江参禅”?宋江没有机会去五台山参禅,那就没有江湖骗子假冒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这样一条偈子了。

因而,鲁智深之死,也是写征辽神剧、为亡国殃民的宋徽宗翻案的无耻文人所为。

文本中,冒牌智真长老还给宋江一条偈子,这条偈子后来被写丢了。这就说明,鲁智深浙江坐化也是写征辽神剧的作者所加,并不是《征四寇》的原版故事。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2

鲁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么

渭州城提辖鲁达在五台山剃度,智真长老便赐法号“智深”。但是,施耐庵却把“智深”叫做鲁智深。难道说,佛门子弟可以称俗家姓氏?

施耐庵一语双关,既隐藏了宋徽宗的“革佛”历史,又“预言”了鲁智深的佛、道两家正果。同时,施耐庵交代,智真、智清、智真是三个师兄弟,是平辈的。因而,这三人的佛门正果也是一样的。

续书的那个江湖骗子一见到鲁智深,开口便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这不是胡言乱语嘛。

五台山神僧智真长老早就“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在神游道家上界之后,长老告诉反对剃度鲁达的所有僧人说,此人“上应天星”,这就是鲁智深的道家正果,他是要回归上界的。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3

接着,智真长老又预言了鲁智深的佛门正果,这个正果便是“汝等皆不及他”。

也就是说,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除了智真长老自己而外,谁的正果都不及鲁智深。从智深与智真平辈这一点来看,花和尚绝对要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于是,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赠送了四句佛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这四句偈子管了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是施耐庵所设置的“悬念”、伏笔。佛门神僧不打诳语,智真长老绝对不会自己打脸,再给鲁智深发第二道佛偈。所以,续书中的智真就是个江湖骗子的化身。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4

续书作者水平拙劣,却又故作高深,写了这样一段可谓无耻之极的故事。除了美化宋徽宗而外,更涉嫌污蔑梁山好汉,也可谓是对佛门的大不敬。本来,宋徽宗就是个革佛的急先锋,是被鲁智深吃掉的那半条狗。

所以,续书《征四寇》处处透着邪恶,把佛门正果恶意写成就是和尚死了。

因而,按照续书的胡言乱语理解,鲁智深根本什么都没有悟到,而是一种毫无理由,毫无先兆的自杀。

或者说,一代英雄鲁智深被一个江湖骗子所误导,无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5

鲁智深早就大彻大悟

按照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鲁智深便沿着这条正果之途,一路前行,演绎英雄的故事。鲁智深必定是一个抗击金兵,在边上立功的大英雄。这一点,小种经略相公早就做了“预言”伏笔。

遇林而起,指的是书中所有的“林”,包括林冲,包括野猪林,也包括赤松林,以及被他拔掉的“杨柳”树。每一次遇到“林”,就等于向智真长老预言的正果目标迈进一步。这里,说说赤松林遇史进的小故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他吃了半只狗肉,怀揣狗腿而破坏佛门,打伤僧众,亵渎佛教道场的“狗腿子”行为。这段故事,施耐庵以鲁智深禅杖的重量,隐写了宣和元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6

鲁智深做了宋徽宗的“狗腿子”,便被智真长老送出了五台山。鲁智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经过瓦罐寺。瓦罐寺就是宋徽宗“革佛”的杰作,寺院被毁,一个叫“崔道成”的和尚伙同邱小乙霸占了寺院。

崔道成这个名字完全的被妖魔化,是宋徽宗贬低佛教,把佛教并入道教,以道教同化、异化、最终归化佛教的产物——“革佛诏”规定,佛改为道教的“大觉真仙”,僧人改做“德士”,要入道学,穿道袍,称姓氏。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史进,回身杀死了崔道成,意味着花和尚反叛了。只有反叛宋徽宗,施耐庵才认为鲁智深正式踏上了正果之途。

因而,“遇林而起”,鲁智深在赤松林就大彻大悟,还于“正道”,直奔正果前途。、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7

接下来的故事,便暗示了鲁智深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在这里,花和尚将再一次“遇林而起”,与曾经放出“京国显英雄”豪言的豹子头林冲并肩参加东京保卫战,抗击金兵,成就佛道两家正果。

我这样讲,是完全有文本依据的。

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这便是鲁智深正果的初步体验。二龙,指的就是北宋两个皇帝,或是宋真宗、宋徽宗,或是宋徽宗、宋钦宗。所以,邓龙就是一条“浑邓之龙”。这条“龙”盘踞宝珠寺,被鲁智深打死,然后“烧化”——邓龙也是一个和尚。

鲁智深夺了宝珠寺,照应了“赵员外”的七宝村(佛门七宝),这不就是做了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吗?

这段故事意味着鲁智深将在七十回书之后,用佛门禅杖打死汉奸智清,夺过大相国寺,以此为据点,抗击金兵。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8

鲁智深的终局肯定是与所有的“江”有关,完成佛道正果之后,梁山一百单八将都将回归上界,在北斗七星群中“上应天星”。“天孤星”也将回归本位,光耀《水浒传》。


鲁智深,水浒传中一等一的人物,几乎是完人,即无宋江的功名利禄之心,也没有林冲那样凡事小心,顾虑重重前思后想,而是风风火火,做事随性 ,行侠仗义已达无我之界,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之中,认谁也没有休练这种地步只有鲁智深做到了公正无私,一视同仁。鲁智深是小种经略下的一个提辖官,大概是小领导吧,那时候叫鲁达。和史进一见如顾,酒店喝酒,突然闯来哭声,原来是卖唱的金翠莲和金老汉被人欺负,心里委屈,故而啼哭。原来是这么回事,金翠莲父女是东京人士,来这里投亲,不想亲戚搬走了,母亲染病身故,父女俩在这里租房住下,有一个卖肉的郑屠,外号镇关西,看上了金翠莲,虚钱实贯 ,意思是契约上写着是三千贯卖的金翠莲,实际上一分钱没花,说白了就是明抢,买回三个月之后,被他的原配夫人知道了,和镇关西一通大闹,把金翠莲给赶了出来,这还不算,还要要回那个三千贯虚钱,这不是蛮不讲理吗?所以父女俩天天来饭馆唱曲,凑钱还他,贴补生活,心中委屈,就哭了,鲁智深一听火冒三丈,心说我做到提辖官,也不敢叫什么镇关西,他一个卖肉的还敢叫什么镇关西,欺压百姓,今天非教训他不可,史进把他拦住,鲁智深和史进拿出银子,让她们父女离了此地,投奔他乡,自己留下来,待他们父女俩逃走以后,鲁智深来找镇关西算账,没想到,三拳打死镇关西,急急如丧家之犬,茫茫似落网之鱼,开始了逃亡之路。鲁智深一口气跑到代州,又见到了金翠莲父女,金翠莲做了赵院外的外宅,在他的帮助下,在五台山出家了,正式做了和尚,本来他长得挺凶的,又是半路出家,大家都怕他,智真长老是得道高僧,用现在的话说,会看相,他打量一番鲁智深一番,说他有慧根,将来你们都不及他,就把他收留下来了,此时才给他起了法号正式叫鲁智深,曾经是无掬无束的鲁智深一开始耐不住寂寞,真的出家了,受不了清规戒律,也曾喝酒,吃肉,醉打山门,大家拿他没办法,最后智真长老只好把他介绍的东京大相国寺,到了相国寺让他看菜园,他制服了几个偷菜的心毛贼,天天和他们一起喝酒,耍禅杖,正好林冲林教头听到喝彩声过来了,一看鲁智深就是正宗练家子,也来喝彩,当然林冲是内行,不象张三,李四那般泼皮不懂瞎起哄,鲁智深结识了林冲,拜了把兄弟。这时候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林娘子,被鲁智深听到,就要教训他们一顿,被林冲劝住了,不然,绝不会饶他。后来林冲误入白虎堂遭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鲁智深一路跟随,野猪林董超薛霸两个差官受了贿赂,熟睡中把林冲捆在树上,要把林冲用棍打死,紧要关头,鲁智深用禅杖磕飞了棍子,救了林冲,鲁智深说,救人要救彻,又保护了林冲一路,鲁智深待朋友一片真心,尽心尽力,从不含糊,也从来没考虑过个人得失,这种侠之精神,是其他一百零八人所不具备的,后来和杨志,武松占据二龙山,三山归水泊后,鲁智深正式上了梁山,后来跟宋江招安,并擒住了方腊,不愿听从宋江说的还俗,封妻荫子,也不愿找个名刹做主持,不贪虚名,只求有个住处就行了,在钱塘江附近有个六和塔,鲁智深住在庙里,半夜响起来朝信声,鲁智深以为敌军来了,就要厮杀,听和尚讲潮信的来历,鲁智深想起智真长老曾对他说过听信而圆,他叫人找来纸笔,写了个诵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的顿开金绳,这里扯开玉索,咦,钱塘江潮信来,才知我是我,写完之后,全身沐浴,拿把椅子,左脚搭又脚,圆寂了,鲁智深听潮信悟到了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真正的休行不一定是正日念经,打坐,参禅,象鲁智深那样,有颗佛心,有颗善心,杨善惩恶,除暴安良,最后也一样能够成佛,大彻大悟,虚名是过眼云烟,胸怀坦荡,才是真。


鲁智深大师,是梁山上唯一的好人。《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49

梁山上英雄好汉不少,奸邪之辈更多,然而好人只有鲁智深一个。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在鸳鸯楼也曾大开杀戒,杀过无辜之人,李逵这个欺软怕硬的杀人魔王就更别提了,专杀手无寸铁的妇孺。而鲁智深却从没杀过一个无辜之人。

鲁智深非但不杀无辜,他还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比如他为救金翠莲,失手打死镇关西,不得不亡命天涯。他为了救刘太公女儿,痛欧小霸王周通。他为了救瓦罐寺众老僧,差点被崔道成、邱小乙杀死。他为救林冲,被高俅逼走,再次亡命天涯。

所以鲁智深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明代思想界李贽将鲁智深赞为: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可以说把一切好词都用在鲁智深身上了。

鲁智深的结局也是梁山好汉中最好的,他听潮圆寂,最终修成正果。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50

那么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时到底悟到了什么呢?这要从他做的偈子说起:“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鲁智深虽然出家做了和尚,却从不修行,别的和尚吃斋念佛打坐参禅,他却只知道杀人放火。但是鲁智深杀的人全是该杀之人,他杀人是为了救人,所以是“不修而修”,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符合大乘佛教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而其他僧人避世修行,对于世人全无好处,自私自利,是“修而不修”,并非真正的修行。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禅宗常常用玉锁来比喻尘世对人的种种束缚,让人见不到自己的真性,不能觉悟。这句话是说,鲁智深突然看透了这个尘世是虚幻的,从此自己了无牵挂了。换句话说,鲁智深此时突然顿悟了。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世俗人认为的“我”,实际上是自己的种种欲望,他们为了满足欲望而无所不为。但是鲁智深却总是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现在他突然顿悟了:所谓的“我”,就是自己的一颗真心。鲁智深的所作所为,全部出自自己的一颗真心,从没有考虑过利害关系。鲁智深的真心,是真正的“我”,所以他因为这一颗真心而觉悟解脱。

其实鲁智深这首偈子体现的,更多是阳明心学的思想。而李贽正是阳明心学的传人,难怪他如此喜欢鲁智深。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插图51

鲁智深大师如果生在今天,看到那么多淫僧、恶僧,一定也会大开杀戒!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好观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ptv1080.com/69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