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是伊朗、伊拉克两败俱伤的战争。
双方从1980年开打,到1988年停产,前后持续8年之久。
这还不是那种低强度的战争,零星冲突,而是两国倾全国之力的大会战。
两国动用的总兵力高达数百万,对于总人口不到5000万的两国来说,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实际战斗惨烈无比,甚至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就武器上,两国使用了包括苏式米格-25战机、飞毛腿导弹、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等在内的先进武器。
在开战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算是中东比较不错的国家。
尤其是伊拉克,人口不过1000多万,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GDP是人口3600万伊朗的一倍以上。
战前伊拉克很多老百姓已经拥有私人汽车,算是阿拉伯国家中相当不错的。
伊朗虽然较差,但由于巴列维王朝时代的巨大积累,人民生活也至少保证了温饱水平,接近小康。
然而,8年血战中,两国直接军费开销就有2000亿美元。为此伊朗和伊拉克早就花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还欠下来巨大的外债。
其中伊拉克因为欠了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等国800亿美元,不愿意偿还,随后还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双方开战的原因有边境领土争端、教派冲突、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东霸权的竞争等多方面原因。1980年9月22日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率先对伊朗发动进攻。在战争过程中两国除常规正面作战之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并向对方军民使用生化武器。
两伊战争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伊拉克对伊朗发动全面进攻,第二阶段伊朗反攻而伊拉克被动挨打,第三阶段双方展开拉锯战,第四阶段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伊拉克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1988年8月20日双方正式停止战斗。从战争的整体走向来看:双方互有胜败,大体上势均力敌。从最终结果来看:由于停战时伊拉克军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的胜利告终的。
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是没胜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作为两伊战争名义上的胜利者的伊拉克将两伊战争塑造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什叶派的伊朗的宗教圣战,因此获得了阿拉伯各国的支持,结果却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却所获甚少。然而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贷款模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却几乎一无所获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于是萨达姆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而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1990年伊朗又趁伊拉克面临海湾危机的有利时机迫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1990年8月被逼到墙角的萨达姆悍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美国立刻组建多国部队介入伊拉克同科威特的战争。这时伊朗趁伊拉克面临海湾危机的有利时机迫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在经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又重新回到了战前的原点。
1980-1988年,伊朗与伊拉克两国之间打了八年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消灭谁,虽然表面来看伊朗的损失大于伊拉克,但我们也很难把伊拉克称为胜者。
在两国开打之前,伊朗与伊拉克因为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出口国,而在石油多次涨价之后,两国都是比较富有的国家。从国家财政状况到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是比较宽裕的。也许正是这种富有刺激了两国领导人的区域霸权野心,支撑其长达八年的耗资巨大的战争。
八年战争之后,伊朗与伊拉克的国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从财政赢余到负债累累,人民生活从充满现代气息到满目创伤。两个地区强国逐渐走向衰败之路。后来的伊拉克正是因为战争债务而占领科威特,进而两次被美国打击;伊朗也在外部的制裁之下至今没有翻身。
如果真要在两伊战争中找一个最大受益者的话,那就是美国。美国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军火的销售,特别是伊拉克购买了大量美国武器;二是有利于巩固石油美元的地位,两伊战争削弱了伊朗与伊拉克在石油出口方面的影响力;三是有利于美国对中东局势的控制。在中东地区,美国依靠的是以色列与沙特,它是不希望再看到地区其他国家崛起的。伊朗与伊拉克都有区域野心,但经过八年内耗后已经没有实力去争夺区域霸权了。
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与伊朗接受停火协议,虽然双方打了8年,但是伊拉克和伊朗都没有占领对方一寸领土,也没有任何一方得到赔款,反倒是旁边看戏助威的路人甲乙都赚的盆满钵满。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除了宗教信仰不同外,还因为波斯湾的油气和水源的问题,经常剑拔弩张。在萨达姆上台后,就已经着手对伊朗的战争准备,从1973年开始,萨达姆就扩军备战,那时候伊拉克条件好,买得起武器。
萨达姆的前任帮他积累了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了这些钱,伊拉克在几年时间里从苏联购买大量的坦克和苏式战机。到了1980年两伊开战前,伊拉克已经拥有24.2万精锐部队,包括2350辆坦克和340架战机,可谓是兵强马壮。
原本萨达姆没有急着动手,但是1979年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国内陷入了混乱中。刚上台的霍梅尼不仅对萨达姆回应冷淡,还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搞事,这让萨达姆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提前发起战争,并吞并有争议的胡泽斯坦省。
由于伊朗在战前清洗了不少的军官,导致伊朗军队在战争初期被伊拉克吊打,为了扭转败局,伊朗不得不进行全国动员,并且把部分关在牢里的军官放出来指挥作战。尽管开局不利,但是伊朗仍然有1000辆坦克和几百架飞机,跟伊拉克没有太大的差距。
到了1982年,战争进行了还不到两年,伊拉克军队已经损失了6万多人,坦克几乎折损了75%,飞机还剩100架,光是被伊朗缴获的坦克就有450辆之多。为了继续下去,萨达姆很快花光了国库的外汇,并每年向阿拉伯国家借款600亿美元。
拿到了借款后,萨达姆开始找全球的军火厂商大肆采购,很快伊拉克又有了3000辆作战坦克。面对伊拉克的不断补血,伊朗采取了全民皆兵的作战方式,几乎把能上战场的男人都武装起来了,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消耗战。
由于阿拉伯国家和美苏都在支持伊拉克,虽然欠的钱多,但是伊拉克能够得到先进的武器弹药补充,到了1987年,伊拉克已经有5550辆坦克和900架战斗机,伊朗则是剩下900辆坦克和90架飞机。
不过虽然飞机和坦克多,但是伊拉克的军人消耗过大,能够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只有100人,萨达姆不得不从其他地区招募雇佣兵飞行员来驾驶自己的战机。伊朗方面也早就开始厌战,基本上都不想再打下去,于是双方接受了停火协议。
这场战争中,伊拉克伤亡近60万人,有7万士兵被伊朗俘虏,原本伊拉克石油的出口也因战争而锐减。伊朗方面在整个战争中死亡20万人,其中包括不少的妇女儿童,战后15万伊朗儿童成为孤儿,可见两伊战争的惨烈程度。
虽然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伊朗和伊拉克实际控制的边界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双方也没有赔款的说法。8年的战争让伊朗和伊拉克损失了5000亿美元,伊拉克欠款高达1300亿美元,伊朗也损失惨重,石油收入锐减了75%。
虽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输家,但是不妨碍其他人成为战争的赢家,尤其是苏联、法国和东方大国。这三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伊拉克90%的武器,尤其是苏联在战前就已经卖了伊拉克几百架飞机和上千辆坦克。在战争期间,苏联的军工厂开足马力,提供了从坦克、战机到AK47这样的步枪轻武器,拿走了几百亿美元的订单。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也不遑多让,他们吃到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向伊拉克提供了价值5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东方大国的武器装备性价比高,虽然数量多,但是也只是吃到了小部分份额,不过这足以养活其国内的众多军工企业。
伊拉克在战争期间,年均进口70亿美元的武器,这么大一笔订单,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国家分食外,还有二十几个小国也斩获。例如西班牙就很精明,几乎是两头卖武器,不仅卖了5亿美元的武器到伊朗,还从伊拉克拿到了2亿美元的订单。
作为最大的战争贩子,美国自然不会缺席这种盛宴。它一方面通过卫星向萨达姆提供伊朗军队的信息,以便协助其进攻伊朗;另一方面给伊拉克贷款,到战后已经借款高达50亿美元到萨达姆。为了方便行事,里根总统把伊拉克从恐怖主义名单中剔除,为这个昔日的仇人提供各种国际援助。
阿拉伯国家中,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都很不爽伊朗,但是苦于自己的实力不够,只能打打嘴炮。眼看着伊拉克上赶着揍伊朗,于是很快占到了萨达姆这边,沙特作为最大的金主,从1982年以后,几乎每个月借款10亿美元到伊拉克。就连小弟科威特,都表现积极,前后借款150亿美元给萨达姆,这时候萨达姆人缘极好。
不过欠下的钱,总归是要还的,对美国这样的狠人,萨达姆自然是不敢赖账的。但是对于阿拉伯那些兄弟国家,萨达姆就不客气了,这些国家不但借钱给自己,鼓动自己去给他们出头教训伊朗,还趁着伊拉克石油产业受到冲击时,大肆扩张市场份额。
尤其是科威特,原本只是伊拉克旁边的小弟,但是自从跟了美国,不仅越发财大气粗,还不断找伊拉克逼债。于是萨达姆入侵了科威特,不过之前那些支持他的朋友,几乎都翻脸了,那一次萨达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和伊朗都意识到自己是战争的输家,自那以后也都消停了不少,尤其是萨达姆下台后,伊朗跟这个之前的死敌进行了和解。到现在,伊朗和伊拉克甚至成了哥俩好,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
所以在两伊战争中,除了当事人的伊拉克和伊朗两方外,参与进来的域内和域外国家都是赢家。
阿拉伯产油国不仅占领了石油的市场份额,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还消耗了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竞争对手。西方国家和苏联则借助萨达姆之手削弱了伊朗,还发了一笔战争财,东方大国则是拯救了国内的军工业,为后来的军工发展保留了火种。
总结一句,两伊战争中的伊拉克和伊朗是世界各国的好朋友,他们点燃了自己,照亮的别人,这种无私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国一致好评。
可以说美国赢了,联合国乐了,苏联愁了,伊拉克、伊朗因为战争彻底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伊拉克和伊朗两个国家并非真的想爆发战争,都是脑袋里装着一斤大脑,谁也不比谁笨,只是当时的国际环境逼着它们两个国家爆发战争。
可以说,两伊战争是大国冷战的牺牲品,美苏对峙的桥头堡。
当然,两国的矛盾也是造成全面战争的起因。
那么,我们就先除开两伊之间的问题,先说说当时的国际形式。
一、美国的石油经济霸权。
其实在两伊战争之前,大宗石油交易并非像现在这样是以美元为结算单位,那时候苏联卢布也是非常坚挺的硬通货,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就要了解,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实际上苏联的解体其实就是苏联经济的解体。
美国人很聪明,蛇打七寸,美国从冷战开始就一直抓着苏联经济的七寸,着重打击苏联经济,四处打压苏联卢布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
作为给予苏联卢布的一击重拳,争夺石油贸易结算权是美国击垮苏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那时候的中东各国可不像现在这么听美国人的话,那时候谁有实力,谁就是中东各国的财主!
美国想插手中东这个大油田的控制权,那必定要掀起一场可以影响中东各国走向的战争。
正好这一时期,亲苏的伊拉克与伊朗发生了领土摩擦,本来这件事不可能会发展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但由于美国暗中支持伊朗,战争态势开始走向失控。
二、苏联经济突破口、两伊战争。
两伊领土摩擦由于美国的暗中介入,战争的爆发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时苏联知道美国人到底想干什么,由于美国人长期的贸易打压,已经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在让美国拿下一城,苏联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而且一样是世界超级大国的苏联,也急需一场代理人战争来挽回自己的尊严并且通过这场战争来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
所以,在两大国之间的暗中较量中,两伊战争爆发了,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之间爆发了。
三、联合国的态度与反应。
现在有很多人调侃说,联合国是娼妓,各大国就是嫖客,谁有实力谁有钱,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要求陪睡。
可以说不仅是现在,联合国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这个模样。
在美国的淫威下,联合国背离了他最初的样子,成为了美国人手中的玩物,因为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平等,谁最有实力谁就是大哥。
到两伊战争期间,联合国基本就是一个摆设,五常天天吵得不可开交,今天不是美国威胁要怎么样,明天就是苏联要决一死战,联合国在这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可言。
这期间美国和苏联,通过各种手段拉帮结伙主张自己的权利。
而这时候作为五常的中国,可以说是最清醒的国家,我们不谴责也不表态,你们愿意怎么吵就怎么吵,反正我们中国不参与任何一方,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可以说中国在那个时期就是世界的良心。
所以,在两伊战争时期,联合国就是一个笑话,美苏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二百多个成员国天天看着美苏的表演,乐的也是死去活来。
联合国在两伊问题上就是一场国际大型政治喜剧,除了让人取笑,还有什么作为。
两个国家的全面战争,在美苏超级大国眼里,只是瓜分世界权利的筹码,这其中除了灭绝人性的丑恶,还有什么正义可言?
而陷入战争的伊拉克和伊朗,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美苏看重的是结果,死多少人,两国会被战争摧毁到什么程度,他们才不会去关心。
所以两伊战争,没有赢家,赢得只有取得最终果实的美国。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情局通过卫星侦察,发现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而另据可靠情报得知:伊拉克外交人员同其他一些海湾国家来往频繁,并可能达成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而几乎同时,苏联情报部门也将类似情况汇报了国防部。这两个超级大国毫不怀疑,两伊之间从以往小范围的边境冲突将会在近期升级为全面战争。
美苏两国果然没有预料错,就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效仿二战时期的德国,对伊朗发动了“闪电战”,就这样这场噩梦般的战争使两国人民陷入了持续八年的苦难中,难么这场战争最终是谁胜利了呢?
用当时德国媒体的一句话来评价当时的“两伊战争”:“一场战争,两个输家,八年战争的结局可不就是如此?”以此可见,国际社会公认“两伊战争”中的作战双方皆不是赢家,赢家是谁呢?无非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而已。
“两伊战争”为什么爆发?
毫无疑问,“两伊战争”爆发的诱因是领土争端。
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长期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在边境发生冲突,这已经是阿拉伯世界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对于边界问题而言,两国围绕阿拉伯河界的争端尤为突出。
从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边界条约”来看,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阿拉伯河深水线为界。可在后来,该地区发现了储藏巨量的石油,双方都依靠该水路通往波斯湾才能源源不断出口石油,以换取巨额外汇,该河对伊拉克尤为重要,是其通往海湾的唯一水路,所以伊拉克长期清淤维护,使得该河道可行驶大型船只。
开始的伊朗对这段阿拉伯河河道并不重视,反而对双方陆地一些边界纠纷更强势一些,但是后来看到伊拉克运送石油出河道发了大财,于是便推翻之前的“边界条约”,认为“河流主航道中心的塔尔维格线才是真正的边界线,理应与伊拉克对阿拉伯河实行共管”。言下之意,也要从伊拉克石油买卖中分一杯羹。伊拉克自然坚决反对,为此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外交的斗争。
直到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拉克和伊朗才重新坐在谈判桌前,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被迫同意两国共管阿拉伯河,伊朗也答应归还原属于伊拉克的扎因高斯等四个地区3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才算平息了这两个国家即将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然而,对于当时的伊拉克来看,当时由于国内革命胜利没有多久,正值政局动荡之际,无可奈何之下才与伊朗签署了这样一个看似“屈辱”的协议,这本来已经让伊拉克当局颇为不满,而事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更让伊拉克当局更为愤怒,他们认为“伊朗人违反了《阿尔及尔协议》”,于是多次要求伊朗归还土地,但都被伊朗拒绝。
1979年对于两伊来说是颇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通过“黑色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宣布推翻帝制并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位伊朗领袖虽年逾八旬,但斗志却极为昂扬,环顾中东海湾各国,他开始大力支持一些国家反政府势力,输出其所谓的“革命理念”,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邻居伊拉克。
伊拉克也是毫不示弱,复兴党政府上台了一位猛人,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萨达姆.侯赛因,他一上台便表示“以战斗收复领土”的决心,并在重建的巴比伦古城城墙上刻下这样的字句:这些围墙是伊拉克共和国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执政时重建的,巴比伦城不会湮没无闻的,千秋万代均可作证。这表明其谋求阿拉伯世界主导权的决心。
当这两位强人均想谋求地区主导权时,战争就很难避免了,而最终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一次刺杀活动。
1980年1月1日,一名伊朗籍战士将一枚手榴弹掷向在巴格达集会中演讲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后,“两伊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萨达姆自恃伊拉克有军事优势,且有海湾其他国家的支持,所以企图趁霍梅尼政府立足未稳之时将其一举推翻,于是开始悄悄谋划对伊朗的全面军事行动。
萨达姆先下手为强,伊拉克“闪击”伊朗
伊拉克与伊朗相比,其实伊朗总体经济军事占有优势,但由于刚推翻“巴列维王朝”不久,国内尚不安定,内外交困,在动员能力和战备上远不如政治稳定的伊拉克,所以在萨达姆看来,伊朗此时不堪一击,甚至有可能不战自乱,因而决定扬长避短,以速战速决一举击垮伊朗。为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伊拉克在战前采取了几个措施。
- 第一、制造“和平”气氛,麻痹伊朗。
在大战一触即发的9月17日,萨达姆在伊拉克国民议会中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时,同时声称“伊拉克不希望战争”,次日萨达姆再次对媒体强调说“伊拉克要与所有邻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并预言“不会同伊朗发生大规模战争”。
- 第二、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
8月到9月之间,伊拉克与海湾国家首脑来往频繁,并达成了“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北也门、约旦、科威特、沙特等国家分别支援其苏制武器弹药以及军事基地等,而在进攻伊朗的前一天阿齐兹作为伊拉克特使前往莫斯科进行“紧急磋商”,目的在争取苏联的支持。
- 第三、利用边境小规模冲突掩护地面部队及武器装备的调动。
“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在边境发起了一系列小规模军事冲突,用以掩饰伊运输机往巴林、约旦境内转移。并以此贼掩护频繁调动地面部队,完成了三个师、1000余辆坦克的调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9月22日拂晓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毁灭性打击”的命令,他效仿希特勒当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以最具优势的空中力量突袭伊朗的十五个城市和七个空军基地及雷达站,“两伊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伊朗虽然在仓促之下应战,但其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国内居然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及时地动员了多达五个师的兵力,在第一时间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从而为之后的防御、反击提供了最坚实的条件。
战争的过程不必赘述,两国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场从伊朗打到伊拉克,又从伊拉克打到伊朗,你来我往的袭击并未有任何显著有利于一方的进展,两国无数的平民百姓却倒在战火之中,无论是萨达姆还是霍梅尼,他们甚至都忘却了生命的意义,人命在这两个国家的土地上是异常的廉价。
“两伊战争”影响多个海湾国家不说,就连其他地区国家的贸易和航行也受到严重影响。1986年到1987年7月,共有一百五十多艘非两伊国家的船只被伊朗或者伊拉克击沉,共有一百多名无辜海员丧生,就连悬挂美国、苏联国旗的船只也没例外。为此,美国军舰开始对海湾的船只进行护航并警告伊朗:如果美国的护航编队遭到袭击,将不惜一切代价实施报复。然而就在1987年10月8日,伊朗三艘快艇袭击了美军武装直升机,美国于10月19日对石油的钻井平台进行了远程轰炸,伊朗停止了对美军的袭扰。
八年的拉锯战,已经使得两国完全陷入困境,孤立而疲惫不堪的伊朗再也没有能力对伊拉克进行所谓的“最后攻势”。但是伊拉克却由于超级大国的明显偏袒,于1988年4月起对法奥半岛发动了攻势最猛的“斋月行动”,先后歼灭伊朗三个师五个旅,夺回全部失地并攻取了伊朗部分领土。而伊朗则是更加地在国际社会上孤立,国内经济衰退严重,人民厌战情绪加剧,更重要的是,美国“文森号”巡洋舰击落了伊朗客机,导致机上298人全部罹难,这件事对伊朗高层震动极大。
所以,“斋月行动”后,伊拉克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一步,而伊朗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反击,至此,两伊都停止了军事行动,似乎在等国际调停,进入了既不战也不和的状态。
国际社会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时机,频繁的外交活动围绕着两伊展开,终于在1988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的要求两伊实现停火的598号决议发布一周年之际,霍梅尼发表文告:无条件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至此,持续了八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两伊战争”,谁是胜者?
“两伊战争”是二战后最为持久和最为残酷的地区战争。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多达155万人的伤亡,伤亡总数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总和的12倍。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经济损失的五倍,而这也仅仅是两国的官方通报的数字而已。
由于这两个国家处于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虽然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但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整个世界。显而易见的是各个国家几乎每天一变得油价,让那些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的石油企业纷纷倒闭,其经济增长也随之放缓并带来了大量的工人失业,就连美国人都在哀嚎:“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再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也会变得黯淡无光!”
在八年的战争中,双方虽然各自发动了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但极少有集中优势兵力给对方以决定性打击的歼灭战,而是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满足于将敌人击溃的表面胜利,而在防御中也是处处设防、步步退却,这也是造成双方军民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另外交战双方虽然拥有大批现代化武器,但由于其军队人员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等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要求,战争中先进的武器装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两伊战争”也被普遍称为“用现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
如伊拉克发动“闪击”的前三天,伊拉克空军袭击了伊朗十个空军基地,然而伊拉克的飞行员们执着于袭击飞机跑道,而对停机坪上毫无防护的伊朗战斗力却视而不见,打击效果几乎为零;伊朗也是如此,其空军的出动往往用于报复行动,命中精度非常差,比之伊拉克还尚且不如。再如在导弹的使用上,伊拉克用9枚“蛙—7”和“飞毛腿”战术导弹袭击伊朗的提斯福尔市,除了炸死700名伊朗平民外,居然一处军事设施也没有摧毁,实战意义非常有限。可见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
从经济上来看,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交战双方都维持着庞大的军事开支,伊朗每年的军费开支约有13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0%,伊拉克也保持着每年120亿美元的开支,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6%,其他经济损失更无法估量。以伊拉克为例,战前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多达370多亿美元,人均年收入3000多美元,而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有两亿美元,可见人家是妥妥的经济强国。但是经过八年的残酷战争后,伊拉克不仅消耗完战前的外汇储备,而且债台高筑,多达1000—1200亿美元,其中600亿美元是欠沙特和科威特的,伊拉克也因此成为二战后发达国家返贫最快的国家之一,受苦的当然是两伊人民。
那么,“两伊战争”,谁笑到了最后?
毋庸置疑,美国和苏联是获利最多的两个国家。
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不仅在第一时间各自推销其武器,以至于在两国战争这八年中,美苏两国一共卖出1079亿美元的军事物资,其中大部分成为苏联的订单,其中包括70架苏—7、苏—20、苏—22,12架图—22、8架图—16、30架伊尔—28、50架米格—24等,另外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系列防空导弹也大量成交,T62、T72坦克也被伊拉克军队大量装备,可以说苏联在“两伊战争”期间赚的是盆满钵满。
当然,美国也毫不示弱,美制m47、m48、m60坦克源源不断卖向中东地区,成为该地区装备最多的坦克,另外美制“麻雀”、“不死鸟”、“响尾蛇”防空导弹以及“霍克”地空导弹、“鱼叉”舰舰导弹也成为海湾国家装备最多的导弹。尤其在“伊朗门事件”爆发后,国际社会一度怀疑,美国一直向伊朗秘密提供武器,以平衡两伊之间的战力,所以具体军火交易的数目迄今为止都是一个谜。
据美国的《每日电讯报》1984年3月3日的报道,向伊拉克提供武器的国家多达28个,对伊朗出售武器的国家少一些,但仍然多达22个,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各国的军工企业都在此次战争中获利匪浅,但绝大多数订单还是被美苏两国拿走。
另外,美苏两国以“护航”为由,组建了庞大的舰队在波斯湾游弋,主要目的是在海湾地区谋取更多的利益。其中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企图是:维持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导地位,竭力阻止他国势力介入该地区,同时削弱革命后的伊朗势力,防止其向海湾南岸扩张。而苏联的战略企图是:采取灵活政策,最大限度利用美国在海湾政策上的失误寻求介入海湾地区的时机,以打破美国在该地区的垄断。所以,透过“护航”再看,不难看出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角逐的影子。
两个超级大国角逐,主要表现在对待伊朗的态度上。美国表面看来是对伊朗采取了强硬措施,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但在1985—1986年间向伊朗出售军火的“伊朗门事件”败露,使得其在海湾地区威信一落千丈。苏联趁虚而入,发动外交攻势,一举切入了向来是美国独霸的海湾地区。
但总体而言,美苏两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各有所需也各有所获。然而正是这两个国家源源不断为两伊输送军火,这才使得“两伊战争”持续了八年,这八年的战争使原本比较发达两个国家经济至少倒退二十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死于战火,在这百业凋零的两伊,只有烈士公墓与日俱增!然而更为讽刺的是,打了八年的战争,伊朗没有达到输出“革命理念”的目的,伊拉克也没有实现“用武力收回领土”的战略目标,一切回到了战争之前,比之其他国家大发战争财,两伊一切都输了个精光!
结语
以此来看,无论战后的伊拉克军事力量加强,还是伊朗霍梅尼政权得到了稳固,两伊之间都没有胜者,因为这就是战争的本质,以鲜血和痛苦作为代价的行动!唯有美苏两国笑到了最后,苏联在军售上大发横财,美国则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所以说“两伊战争”交战双方,没有赢家,长达八年的战争不过是为美苏两国做了嫁衣而已!
参考资料:《震撼全人类的重大事件——血沃西亚》、《世界战争通鉴》等
两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虽战场情况各有胜负,但总体来说都是失败者。
综合来看,“两伊战争”的交战双方都是输家!没有一个是“大赢家”,他们本来基本上都是富得流石油的国家,结果打了战争之后,穷得连好裤子都穿不上了。
上世纪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和扩大殖民地,展开了多场历史性的战争,其中以美国为首,自建国起所参与的战争和各项对外的军事行动,总次数高达200次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看中了中东丰厚的石油资源,率先发动了和伊拉克的海湾战争,这是美军主导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仅有短短的一个半月,美方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对伊拉克展开压倒性的打击,最终顺利巩固在该地区石油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和波斯湾地区的军事政治等合作。
比起美国对资源的掌控发动战争,伊朗和伊拉克这两大中东石油产出大国,却也曾在1980-1988年期间展开过一场波斯湾战争,又称两伊战争。作为当时中东两个超级富国,由于地理上的位置优势,国内的石油资源让他们的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前列经济强国,同时为了巩固自身在中东的地位,两国对军事力量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矛盾也随之越发激化。
两伊战争的起因十分复杂,主要归结于三个因素,边境、宗教和民族仇恨,其中导火索就是两国在边境的纠纷,也就是阿拉伯河界线问题。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交通要道,但两国曾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规定把国界定在阿拉伯河中央,这对于伊拉克来说十分不利,因此伊拉克政府认为这属于不平等条约,在战争爆发前撕毁条约。这一事故激起了后来两国种种矛盾,将过去埋藏已久的炸弹再次点燃。
在1980年九月份两伊战争爆发后,两国军队在地面、空中和海上进行了多次交战,直到1988年,伊拉克彻底掌握战场主动权,多次派遣军队攻入伊朗境内展开猛烈进攻。在1988年八月份,两国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在八月份正式停火,结束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
两伊战争是上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虽然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中东的超级富国,但是在打了八年的消耗战后,两国在经济上的倒退十分严重,虽然从表面上看伊拉克最终取得了优势,但实际上损失相当惨重。在战争爆发前,伊拉克拥有近三百七十亿美金的外汇,但是这场战争直接让他欠下了七百多亿美金的外债,其中就包括一半以上是西方和苏联的军火债务。而伤亡人数上,伊拉克八年里牺牲的士兵和民众总数达十八万以上,伤病也有近二十五万人数,总预计损失达到三千五百亿美金。而伊朗方面也欠下了四百多亿美金的外债,伤亡总人数达一百万以上,经济损失高达三千亿美金,国家整体倒退了二三十年,经济发展停滞,石油的出口也遭受巨大打击。
而西方和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却发了大财,不仅让两伊欠下了数百亿外债,在武器出口,政治介入上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中东的形势越复杂,对于这几大军事强国来说越是能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对这片地区未来的石油资源的获取越是更加轻松。
不少人将两伊战争称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除了原子弹,从其他强国进口了大量的高科技武器都统统用上了,甚至为了胜利对民众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两国作为中东超级富国,打了八年的消耗战,不仅一无所获,而且倒退了几十年,打成了两个身负巨债的穷人阶层。如果说这场战争存在胜利者,一定要属在一旁观战并出口武器让两国越打越凶的那些军事强国。
从表面上看,两伊战争让伊朗和伊拉克两败俱伤,双方因此背上了大批外债,失去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两国经济也遭受重创。
但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确存在胜利者,那就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朗。
(两伊战争中的伊朗军队)
战争爆发的原因看似是出于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宗教,民族冲突,然而这其中也夹杂了两伊高层的野心。尤其是伊拉克总统,他在站前刚刚当选伊拉克总统,正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领导者。萨达姆急切地希望通过一场战争击败伊朗,为伊拉克开疆拓土,让自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和英雄。
而在萨达姆上台的同一年,伊朗也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革命,亲美的巴列维国王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推行什叶派教法,试图对外输出自己的影响。
在战争爆发之初,虽然两伊剑拔弩张,但伊朗明显没有料到萨达姆会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准备不足。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则制订了明确的作战目标,那就是攻占与伊朗之间的争议领地,拿下德黑兰,彻底摧毁新生的伊朗政府。
(霍梅尼)
萨达姆极力的将这场战争包装成一场阿拉伯民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决战,他希望伊朗西部的阿拉伯人站出来支持伊拉克。他的军队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对伊朗的几个重要城市展开空袭开始,伊朗连战连败,丢掉了西部大片土地。然而,霍梅尼最终带领伊朗人民坚持奋战,挡住了萨达姆的进攻。
萨达姆试图灭亡伊朗,但他低估了伊朗的抵抗意志和战争潜力。当战争打到一年后的1981年秋季,伊朗已经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将伊拉克军队的攻势挡了下来。他们收复了阿巴丹,并将战线反推到伊拉克境内。经过这场战争,伊朗人民粉碎了萨达姆的进攻,让萨达姆不得不接受无力再战的结果。
(袭船战)
在这场战争中,萨达姆没有达到自己的战争目地。而新生的伊朗,则在霍梅尼的领导下保住了革命的胜利果实,避免了亡国的下场。在这场战争中,霍梅尼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他让伊朗军民信心十足,有了战胜敌国的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伊战争拯救了霍梅尼革命,萨达姆的入侵使得伊朗人一时抛弃了纷杂的内部矛盾,进而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虽然伊朗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的制度得以推行,霍梅尼革命得到了认可,人们习惯了新的生活。
反观萨达姆政权,在这场战争中损兵折将,不仅如此还消耗了伊拉克积攒多年的国力,欠下了大批外债。最终使萨达姆走上了与西方对立的道路,发动了海湾战争。
(两伊战争)
伊拉克前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曾是萨达姆的亲信,他晚年回忆起与萨达姆共事的时光,感慨说道:“我支持萨达姆,但回到那时候我一定反对他向伊朗开战,没有战争,伊拉克会变成下一个瑞士。”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从1980年到1988年总共打了八年。双方人员伤亡达一百多万,经济损失近万亿美元,多年的家底都折腾光了,双方还都欠了一屁股债,直到都打得筋疲力尽,觉得再也支撑不住的时候,不得已,双方才同意停战。最后停战的结果是,谁也没推翻了谁,土地谁也没占了谁的?国境线还是原来的老地方,双方国民经济倒退了30年不止,你说他们图了个啥?两败俱伤,谁也没粘着谁的便宜。萨达姆还是萨达姆,霍梅尼还是霍梅尼?谁倒霉呀,两国的老百姓倒霉。要说国家出个魔头败家子总统那是最大的败笔。像萨达姆这号人上台哪干过正事儿?独断专横,家天下,残酷打压反对派,挑起两伊战爭,又在侵犯科威特之后,蔑视联会国决议,自已作死,谁也没办法。
两伊战争没有赢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美国,苏联,中国,都乘机发了个小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赢了啊,哈哈哈。
两伊战争是伊朗、伊拉克两败俱伤的战争。
双方从1980年开打,到1988年停产,前后持续8年之久。
这还不是那种低强度的战争,零星冲突,而是两国倾全国之力的大会战。
两国动用的总兵力高达数百万,对于总人口不到5000万的两国来说,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实际战斗惨烈无比,甚至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就武器上,两国使用了包括苏式米格-25战机、飞毛腿导弹、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等在内的先进武器。
血战了8年,结果如何?
伊拉克承认伤亡人数为35万人,另有6万人被伊朗俘虏。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伊朗宣称死亡3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就双方公布的数字来说,伊朗损失更为惨重。
但国际社会认为两国都隐瞒了伤亡数字,实际伤亡总数应该超过100万。
而两国总人口才4000多万,伤亡100万是相当可怕的数字。
比伤亡更惨重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开战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算是中东比较不错的国家。
尤其是伊拉克,人口不过1000多万,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GDP是人口3600万伊朗的一倍以上。
战前伊拉克很多老百姓已经拥有私人汽车,算是阿拉伯国家中相当不错的。
伊朗虽然较差,但由于巴列维王朝时代的巨大积累,人民生活也至少保证了温饱水平,接近小康。
然而,8年血战中,两国直接军费开销就有2000亿美元。为此伊朗和伊拉克早就花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还欠下来巨大的外债。
其中伊拉克因为欠了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等国800亿美元,不愿意偿还,随后还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国际社会估计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破坏高达5000亿美元,导致两国经济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为例,战前每日石油出口高达350万桶,战争末期只有100多万桶,锐减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损失也差不多!
但是,战争对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意义是不同的。
作为伊拉克,他本来想借助伊朗的混乱时期入侵,打垮伊朗,夺取阿拉伯河的支配权,控制霍尔木兹海峡以掌握海湾的石油通道,从而彻底成为海湾地区的头号强者。
结果是,萨达姆偷鸡不着蚀把米,停战时仍然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反而损失极其巨大。
战后的伊拉克失业率极高,很多城市毁于战火,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伊拉克还需要负担数十万阵亡士兵家庭的抚恤金,以及数十万伤员的长期治疗和善后费用,预计15年内经济也难以腾飞。
同时,这种无意义的战争导致伊拉克民众的普遍不满,很多人开始反对萨达姆。
这也是萨达姆后来试图借助占领科威特平息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
作为伊朗,虽然它的损失比伊拉克还大,却仍然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战争爆发前,霍梅尼政教合一政权,并不受伊朗所有人民的支持。
习惯了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世俗化和安逸生活,伊朗人惊恐于霍梅尼政权的大清洗以及极度保守的国内政策。
可以说,战争爆发前,伊朗国内局势是严重不稳的,人民对霍梅尼政权相当反感。很多人认为霍梅尼政权有着巴列维王朝的缺点,却没有巴列维的优点,试图将政权推翻。
然而,两伊战争爆发以后,尤其是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大量领土后,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开始团结在霍梅尼政权附近。
由此,霍梅尼政权得以奇迹般的稳定下来,并且一直执政到今天。
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两败俱伤,胜利者却是中国的军工企业。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调经济建设,军工生产放到次要位置,很多军工企业只能自筹生计,转而生产煤气罐、防盗门之内。
军工企业工人穷困潦倒,纷纷改行,一些企业眼见倒闭。
然而,两伊战争爆发以后,伊朗和伊拉克都在全世界范围购买武器。
两国都是穷国,无法购买价格高昂的欧美先进武器,同时两国的士兵素质低下,也难以使用高精尖的武器。
几乎不约而同,伊朗和伊拉克都来到中国。中国不但可以生产物美价廉的大量苏制武器,还是唯一可以保证巨大生产量的国家。
在1981年5月,北方工业公司与伊拉克签订合同,向伊拉克出口2800辆69-2中型坦克和280辆以69-2式坦克为底盘的装甲抢救车和工程车。此时的69式坦克物美简练,单价只有50万美元,不足美欧坦克的三分之一。
这只是无数订单中的一张。伊拉克采购的中国坦克和装甲战车的数量超过了4000辆。
据统计,80年代伊拉克从中国购买的装备达到5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亿美元!
伊朗也是一样。
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当时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赶到我国某军工厂,急需要订购武器。
军工厂无法安排,只能让他们住在同一栋楼,单日让伊拉克代表去车间查看,双日让伊朗代表去查看。
由于全厂只有一间清真食堂,所以很多时候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是在同一个食堂吃饭。
两国代表自然不是傻蛋,他们心照不宣,把对方当做透明人,反正都是来执行国家交给的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已经等同于下岗的军工企业职工,简直是喜极而泣。
已经多年停工停产的车间,一时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加班。
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都不停的生产,有的连春节都坚持工作,颇有当年大跃进时期的势头。
萨沙最后说一句:我代表当年的军工工人,感谢霍梅尼和萨达姆同志。
伊朗和伊拉克把自己折腾的死去活来,为世界各大军火商的业绩不断锦上添花,为美国控制中东局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简直是老美安插在中东世界的“小棉袄”。
国家如果有钱,再遇上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人或领导团队,那大概率都会走上“作”的道路。
这话对伊朗和对伊拉克当时的领导人都很贴切。
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之就是一系列领土领水矛盾、宗教冲突、安全利益等矛盾的不断升级,在霍梅尼和萨达姆两个政治强人的争强好胜推动下,两国间就非常轻率地爆发了战争。
两国都是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在经历了油价暴涨的1970年代之后,伊拉克和伊朗政府手里都有大把大把的外汇,不仅现金流充足,还都是做的比较大的债权国,这有钱就任性啊。
所以,两伊战争能打8年,很大程度上靠双方的石油财富在支撑,双方花了几百上千亿美元在全世界疯狂淘武器,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只要现货,价钱不论,数量不限制,最好是直接能运来就能上战场的,世界各国的军火商大赚特赚,有时见两伊要的急,有的国家甚至还把刚装备部队的武器直接成建制的拉过去“支援”,在世界各国军火商的推波助澜下,这仗打的越来越猛。
若不是最后双方的石油设施、港口、运输船都被对方炸的损失惨重,产能不仅大幅下降,运输能力也不断下降,双方能出口石油换的钱越来越少,不能不大幅举债来支持战争,直到最终都撑不下去了才罢兵言和。
战争结束的时候,双方的石油产能只有战前的几分之一,经济损失几千亿美元不说,还都欠下了大几百亿的外债,其中一半以上是军火债,穷困潦倒,这也成了2年后海湾战争的因素之一。
如果以战场输赢来论胜负的话,伊朗阵亡了35万人,伊拉克阵亡18万,整体来说,伊拉克军队要赢的多一些,最终迫使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双方言和。
当然,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什么改变也没有,谁也没捞到好处。
每一个战略专家估计看到这个结果,内心应该都是崩溃的。
战争打的那么惨,损失那么大,最后却没什么改变,完全是愚蠢的意气用事。
全世界的军火商沾了光,发了财。
至于美国,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切入到波斯湾地区,当两伊战争打到后期的时候,双方都发起了很无聊的袭城战和袭船战,动用导弹攻击对方的城市和石油运输船,最后,海湾地区其他国家的油船也屡屡受到袭击,损失惨重。
而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巴林、阿联酋5国根本没什么像样的海军力量,不得不寻求世界大国的军事保护来护航,当时的世界由美苏掌管,苏联已经趋于衰弱,海军也不发达,对这些国家的请求有心无力,美国则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迅速派遣大批航母战斗群进入海湾地区护航,当然,重点是盯住伊朗。
随后,美军在海湾国家进入常驻状态,并不断扩大影响力,而后期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军在中东的存在更是大大扩充。
综合来说,两伊战争最大的获利者是美国,钱挣了,势力也进去了,自己没花什么力气,真是太美好了。
两伊战争真是一场两败俱伤、愚蠢到家的无脑战争。
何谓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伊朗和伊拉克在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之间爆发的两国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实际上,间接的参战国远不止两个,比如美国、苏联甚至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被牵扯进了其中。
那么问题来了,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究竟是伊朗胜了?还是伊拉克胜了?
据统计,由于得到了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伊拉克直接阵亡士兵20多万,伊朗直接阵亡士兵40多万,似乎是伊拉克取胜了。不过,双方都打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两个曾经富得流油的中东强国瞬间倒退几十年,再次应证了“战争没有赢家”的真理。
原本,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接壤的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宗教和边界等矛盾,但远没有到了仇深似海的程度。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战争更在于西方国家历史遗留问题的持续发酵和直接挑唆。
先说伊朗,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得益于石油价格的迅猛增长,它的国力不断增强,很快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是,伊朗在不断进行教育、交通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伊朗从1978年开始陆续爆发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游行,逐渐将矛头对准了王室。
不过,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者,这些形式各异的反对者们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主张继续保留君主制,但要效仿英国进行君主立宪;有的主张彻底推翻君主制,效仿美国进行民主共和制;有的主张效仿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有的更夸张,主张恢复之前的宗教形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就在这个乱局之中,各方势力相互博弈,教派势力逐渐占据了话语权和主导权。很快,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人物霍梅尼成为了示威领袖,越来越掌控了局势。
在霍梅尼的整合下,伊朗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形成了合力,倾向于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1979年,伊朗的末代皇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迫逃亡国外后,霍梅尼终于走到了前台,建立起了一个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伊斯兰宗教政权。从此,伊朗的政策越来越强硬和保守。
再说伊拉克,贝克尔在1968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绝对核心统治。因为身体原因,他逐渐将权力移交给了最信任的身边人萨达姆,甚至被对方架空了自己。
1979年,贝克尔突然宣布辞职,并以“自愿”的方式将总统宝座传给了萨达姆。上台后,萨达姆立即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清算,彻底肃清了贝克尔的残余势力,真正掌控了伊拉克的所有权力。
得益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飞升,所有的产油国家都大发横财,伊拉克自然也不例外,赚得昏天暗地,赚得钵满盆满。它的国家实力迅速超出了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就是比起周边产油国的沙特、科威特等国都强出了太多。
萨达姆掌权之初,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时期,如此庞大的中国,外汇储备也仅仅只有2亿美元左右。
和伊朗一样,富起来的伊拉克自然重视自己的军力,通过“买买买”,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据统计,萨达姆政权除了拥有100万以上的正规军,还拥有50万以上的预备役部队,装备了包括最先进的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各式火炮以及飞毛腿导弹。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接壤,难免会出现领土的争端。不过,两国还算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同意将两国边界划定为阿拉伯河的中间线地带。
不过,这样的局面还是被打破了,或者准确说是被美国人打破了。
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不过,随着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上台,开始推行积极的反美政策,引起了美国的不满。不仅如此,伊朗还开始与苏联走近,终于遭至了美国的彻底翻脸,决心采取措施推翻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当时,美国刚从越战的泥潭中抽身不久,尚在心有余悸中,国内的厌战和反战情绪非常高涨。因此,面临连任的卡特总统根本不敢冒险直接对伊朗开战,以免又一次重蹈覆辙。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第一选择就是寻求代理人推翻伊朗现政权。就这样,美国人选中了那个号称“中东狂人”的萨达姆,希望借他之手去颠覆伊朗的现有政权,强化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和影响。
为了促使萨达姆最终下定决心,美国人可谓是有求必应,在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伊朗的同时,却对伊拉克大开绿灯,能给的,不能给的都通通满足。基本上,美国除了核武器以外,把能提供的武器都给了萨达姆。
心满意足后,萨达姆终于兑现了对于美国的承诺,以宗教、边界和民族问题为由,打响了两伊战争。他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依仗美国的支持完成自己称霸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夙愿。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下令对伊朗境内的德黑兰、阿瓦士和提斯孚尔等地展开密集的空袭,打响了两伊战争的第一枪。同时,伊拉克出动地面部队突入伊朗境内,仅仅两周时间就占领了伊朗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事实上,面对伊拉克的蓄谋已久,伊朗并非完全不知。它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方式,在战略和要冲处设防,希望能迟滞伊拉克军队的入侵。第一轮攻势过后,伊朗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到了1982年,伊朗军队绝地反击,发起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攻势,一举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伊拉克军队。以此为标志,两伊交战的双方实现了攻守的易势,伊拉克军队逐渐从伊朗境内全部撤出。
为了不给萨达姆以喘息的机会,也为了防止美国继续对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伊朗军队在1982年7月后成功突入到了伊拉克的境内。甚至,还对其首都巴格达造成了大军压境之势。
已经退无可退的萨达姆自然不能服软,集结了所有力量进行反击,基本守住了主要的防线。之后,双方陷入到了僵持阶段。
1987年7月20日,在美国的力主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598号决议,明确要求战争双方立即停火。但是,双方都没有真正接受这样的停火令,继续在边境两侧保持攻势。
直到1988年,已经元气大伤的双方只能答应谈判,接受了和平停火协议。同时,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面对伤痕累累的国家,伊朗和伊拉克都追悔莫及。伊朗也就罢了,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伊拉克的萨达姆认为自己是代表阿拉伯世界开战,理应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扶持和援助。
不过,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却不这样认为,比如沙特、科威特等国,面对伊拉克欠下的巨额战争借款,不但不进行减免,反而不断催促偿还。于是,向来都豪横的萨达姆愤怒了,他认为自己被阿拉伯世界抛弃和出卖了。
尤其是,对于科威特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弹丸小国,萨达姆最为痛恨。他认为,对科威特开战是转移矛盾的最好办法。
为此,萨达姆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选定为科威特。于是,在两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伊拉克又挑起了海湾战争,再次打破了世界的宁静。
两伊战争其实谁也没胜,打了八年,最后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火,两败俱伤,倒是让美英军火商赚了一大笔。
两伊大战,两败俱伤。
战前,伊拉克??富得流油。
萨达姆大肆采购苏联武器。
自诩兵强马壮。
可以在海湾地区称雄。
伊朗??因霍梅尼发动了伊斯兰革命。
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制。
由原来一边倒地结欢美国??,转变成对美交恶。
伊朗突然变成苏美都嫌弃的孤儿。
萨达姆看准时机,想进一步从伊朗手中夺取领土,取得更大的出海口。
萨达姆采取措施。
一边继续保持与苏联的密切关系。
一边又与美国媚目传情?。
取得他们支持。
于是萨达姆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手法。
正式与伊朗开仗。
双方拚死相斗八年。
两败俱伤。
不分伯仲。
闹得精疲力尽。
均无力再战。
两伊签订了停战协定。
两国边界又回到了战前状态。
故,两伊干了件,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蠢事。
#凌远长著#
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进行的战争,1980年爆发,战争进行了8年。
表面上看,双方打成平手,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其实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是最大的输家,伊朗霍梅尼政权是最大的赢家。
苏联和美国也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战争起因
一、领土争端
很多战争的起因是领土争端,两伊也不例外;双方的争执焦点是阿拉伯河的划界。
该河流是两国共有的一条河流,根据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伊拉克拥有该河流的大部分。
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重新签订协议,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正式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后来的划分自己吃亏了。
伊拉克正是以此为理由,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
除了领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教派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同为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中什叶派人口占多数,什叶派当家做主。
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教徒占多数,但统治阶层是却是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
三、民族矛盾
两国虽然都是伊斯兰国家,但不是同一个民族。伊朗主要人口是波斯人,伊拉克却由阿拉伯人组成。
四、领导人性格和政策方针
伊朗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国王统治,宗教领袖霍梅尼个人威望得到顶峰,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希望向中东地区输出革命,当那里的老大。
伊拉克的统治者萨达姆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希望在中东地区称霸,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
那么,萨达姆为什么不迟不早,在1980年发动战争?
70年代初萨达姆上台后,实行国有化,把财富装到了“国家”这个大框里,一夜暴富。
当时国际油价飞涨,作为中东产油大国的伊拉克躺着照样赚钱。
1969到1979年10年间,伊拉克GDP增长了10倍。萨达姆用这些钱提高了人民生活,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而伊朗恰恰相反,政局处于动荡时期。
1979年,霍梅尼为首的教士集团,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对政府官员和军队军官进行大清洗,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
以教士为主的统治集团没有执政经验,不懂军事不懂政治,更不懂经济,将伊朗搞得一团糟。
萨达姆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伊朗当时跟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关系都很紧张,阿拉伯国家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一边倒地支持伊拉克。
伊拉克跟苏联非常铁,跟美国关系也还不错。
1972年苏联和伊拉克两国就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为了巩固友好关系,苏联不仅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海湾战争中大量向以色列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就是80年代前后苏联买给伊拉克的),还向伊拉克提供低息贷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打个比方,萨达姆是个有10年驾龄的老司机,背后还有声势浩大的啦啦队呐喊助威;霍梅尼是刚拿驾照开始实习的新手,只有叙利亚一个国家为他加油。
两人如果驾车赛场竞技,结局如何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萨达姆也是这样想的,他觉得只要伊拉克大军一到,伊朗军队绝对土崩瓦解,他的大伊拉克梦就能实现。
可是萨达姆忘记了,两伊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两伊战争背后的大国角力
冷战时期的战争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每一场局部战争背后,都有大国的影子。
比如阿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印巴冲突、柬越战争、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战争等,莫不如此。
大国因素非常重要,不能忽略,有时候甚至能决定战争胜负。
两伊战争也是如此,战争爆发后几个大国看热闹不嫌事大,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进去,唯恐天下不乱。
因此任何时期的战争,无论力量对比如何,结局是未知的,就像体育比赛一样。
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和伊朗关系迅速恶化,因为霍梅尼要求引渡逃到美国的国王巴列维,美国不干。
于是霍梅尼就煽动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人质危机爆发,持续两年,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美国要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确保霍尔木兹海峡畅通,所以必须介入两伊战争。
如果这场战争伊朗获胜,霍梅尼就会加快输出革命的步伐,伊朗就会控制中东,影响中东地区局势稳定,削弱美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两伊战争前,美国和伊拉克关系一般,两国甚至没有外交关系。
1967年中东战争后,伊拉克曾经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跟美国断交。
两伊战争爆发后,为了遏制政教合一的伊朗输出革命,美国开始支持伊拉克。
美国不但将伊拉克从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抹去,还向伊拉克提供大量贷款以购买美国粮食和包括军用高科技产品在内的武器装备。
此外,中情局还向伊拉克提供有关伊朗的军事情报。
1984年11月,美国与伊拉克恢复建立外交关系。
这时候的美国,当然是希望伊拉克能赢,抵挡住伊朗的革命输出。
但是随着战争进行,白宫又坐立不安,开始担忧,因为苏联转向支持伊朗了。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朗严厉谴责,支持阿富汗反对派抵抗苏联入侵。
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孤立无援,只能向苏联求助,以取消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为条件换取苏军军事支持。
1981年,伊朗副总统阿齐兹出访苏联,两国签订两项军事协议,伊朗终于如愿以偿,苏制武器源源不断运到了伊朗。
在两伊战争前几年,苏联和伊朗每年的武器交易额都在10亿美元左右。
白宫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伊朗战败,它就会彻底倒向苏联,扩大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
所以美国悄悄改变策略,开始背地里支持伊朗。
美国政府不但自己偷偷向伊朗出售武器,还默许以色列这样做。
截至到1986年11月伊朗门事件爆发,美国一共向伊朗进行6次军火销售,总价值高达2.5亿美元。
美国这样做,也有解救人质的初衷在里面,但主要是为了它的国家利益,确切地说是地缘政治。
因为伊朗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同程度的支持,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萨达姆预想的伊朗大溃败并没有出现。
1988年7月18日,打得筋疲力尽的两国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谁赢了?
两伊打到最后两败俱伤,霍梅尼和萨达姆谁也没有如愿成为中东霸主。
这场战争前,伊拉克坐拥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富得流油,结束时,它的外债是700多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
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伤7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
据专家估计,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两伊战争旷日持久,主要是因为两国领导人为了个人目的,不顾人民死活,最后一无所获。
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美苏两国。
苏联通过两伊战争出售了军火,减轻了因为发动阿富汗战争造成的财政压力。
两伊战争的爆发也转移了各国视线,减轻了苏联在国际上的道义压力。
美国通过支持两伊大打出手,削弱了两国的实力,维持了地区平衡。
战争后期,美国为了遏制两伊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袭船战,出动军舰通过为各国油轮护航,树立起世界警察的良好形象,加强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系,实现了在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目的。
其实霍梅尼政权才是两伊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霍梅尼领导革命成功后,伊朗国内派系林立,争斗激烈。
从1980年到1981年两年间换了3个总统。
首任总统叫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是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亲密战友,只当了7个月的总统。
1980年1月,巴尼萨德尔宣誓就任伊朗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81年6月,霍梅尼先后解除和罢免其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统的职务,还宣布通缉他。
7月底,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领导人拉贾维逃亡法国,宣布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呼吁反政府力量联合,推翻霍梅尼政权。
同年9月,巴尼萨德尔和拉贾维宣布成立流亡政府——伊朗伊斯兰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自任总统,拉贾维任总理。
第二任总统拉贾伊就任总统仅20多天,他就和总理霍贾特伊斯兰·巴霍纳尔(Mohammad Javad Bahonar)、国防部长纳姆朱上校等10名军事和治安方面负责人被炸身亡。
由此可见,当时的伊朗四分五裂。
如果没有两伊战争,霍梅尼政权能否存续都是问题。
可是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各派放弃纷争一致对外。对教士集团统治不满的伊朗人也同仇敌忾,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通过两伊战争,霍梅尼在国内的地位更加巩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伊战争拯救了霍梅尼。所以我们说,霍梅尼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赢家。
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说,两个国家都失败了。在今天来看两伊(伊朗与伊拉克)都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如果要说真正的胜利者,只有美国以及国际军火商,整整八年的两伊战争彻底成为国际新式武器的实验场。
两伊战争从1980年9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8月。几乎贯穿整个八十年代,耗资数百亿美金。战争死亡数百万人、但两伊无一胜者。可以说,两伊战争是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两者用最现代化的武器打出的是二战 水平的战争。必须首先指出的是,伊拉克是两伊战争的挑起者,是在美国纵容下的罪魁祸首。与伊朗无关。但这场战争持续如此之长是美国与国际社会不无法预料的。但也彻底为国际军火商提供了巨大“市场”虽然联合国不许任何国家对两伊国家进行武器交易,但所有的军事大国都向两伊进行武器交易,甚至到了,伊朗用苏制导弹攻击伊拉克苏制坦克、伊拉克用美制导弹射击伊朗美式飞机的地步、东方大国也是两方面卖武器,据说赚了数十亿美金,而且是现金支付。东方大国赚了不少,这可是在80年代。
现代战争最大赢家只有幕后的导演。他们的地缘政治利益,以及他们身后的军火商。美国无疑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他挑起了两伊战争,就此把富裕的伊朗拖垮了历经八年的伊朗被打的国贫民弱,国家青壮年几乎丧失殆尽。而伊拉克就此认为他是美国的“盟友”才会让他在两年以后。目空一切地进攻科威特,就此引发海湾战争,以至于后来的基地组织和拉登,这些都是美国所预料不到的,至今美国还在被恐怖组织所威胁,起因就是海湾战争。
通过两伊战争。美国军事和政治力量渗透到中东核心地区,大量的武器销售到中东地区。在于和苏联在中东争夺中占据了上风。而伊朗至今仍然被美国所威胁。也是两伊战争的后遗症。受到战争伤害最大的就是两伊的普通百姓,而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就是隐藏在幕后的美国政府和他的金融财阀。他们的每一个美元都带有中东人民的鲜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两伊战争中,参战双方都输了,而且是输得底裤都掉了,至于胜者,首推美国和苏联。当然,咱们东方大国也喝了一口汤,也正是这一口汤,盘活了国内大量军工企业。另外,多说一句,沙特花35亿美元从我国购买导弹也是在两伊战争期间。
两伊战争、两伊全败
两伊战争之前,伊拉克和伊朗就已经互相看不顺眼,大有一种你瞅啥,瞅你咋滴的感觉。而双方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领土纠纷
在伊拉克境内东南方向,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汇聚成了一条河注入了波斯湾,即阿拉伯河。阿拉伯河下游大约100公里的一段成为了两伊的界河。
在19世纪中期时,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伊拉克和波斯帝国签订条约,两伊边界以波斯帝国一侧的浅水区为界。这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占据了阿拉伯河大部分水域。
然而,到了1937年,双方再次签订条约,国界重新画到了阿拉伯河的中心,由此两国将这条河各分一半。到了1975年,双方再次签订协议,正式确定了以阿拉伯河中心航道为国界。然而,伊拉克海岸线太短,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通道,因此,该河一半的航道根本不够用。
这让伊拉克的对外贸易很是苦恼,时时刻刻想着撕毁条约,重新夺取整条阿拉伯河的主权。
第二、宗教信仰
两伊虽然同为伊斯兰国家,但双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伊朗的国民和掌权者都属于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在伊朗经历了伊斯兰革命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彻底控制了国家政权。此后,伊朗开始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企图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
而伊拉克紧邻伊朗,自然成为了伊朗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的首要目标。
另外,当时的伊拉克还有深刻的内部矛盾,上层以萨达姆为首的统治阶级为逊尼派,而大部分国民为什叶派。如此,萨达姆认为伊朗已经对自己在伊拉克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
第三、民族仇恨
伊朗历史上是波斯帝国,其境内国民大部分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境内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两族在历史上由于各种矛盾冲突不断,积累了不少宿怨。因此,只要两国国内矛盾激化,都会不约而同的发起与对方的战争
。
到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由于伊朗在国内清洗了大量原来效忠于巴列维王朝的官员和将领,因此,伊朗内部政治和军事力量下滑严重。另外,再加上霍梅尼所谓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政策,伊朗在国际外交上陷入孤立。
此时,萨达姆刚刚就任伊拉克总统,眼瞅着伊朗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且在国际上陷入了严重的外交孤立,萨达姆心思活泛了起来;如果能出兵占领阿拉伯河下游,打击伊朗政权,一来可以遏制伊朗的革命输出,压制伊拉克境内什叶派的反抗,二来还可以制霸海湾地区,并顺势控制海湾地区的石油贸易。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能成功战胜伊朗,那萨达姆在伊拉克,甚至是在逊尼派世界的地位将获得巨大的提升,很可能成为曾经埃及纳赛尔一样的人物,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
这种事情光是想想就让人兴奋的睡不着觉了,因此,说干就干,在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主动挑起了战争。
然而,战争的发展进程却让萨达姆始料未及。
整场战争从1980年打到了1988年,双方始终是胶着状态,谁也没有办法取得胜利。最终结果是双方谁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利益,且两国的分界线在战争结束时又恢复到了战前状态。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和伊朗都在第一时间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胜利不是嘴上吹牛吹出来的,是实际利益的得失。
据两国公布数据统计,伊拉克承认死亡18万人、伤25万,6万人被伊朗俘虏,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而伊朗承认死亡30万,受伤70万,被俘3万,损失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很多分析专家分析,两伊谎报了战争死亡人数,而战争中真正的死亡人数应该超过了百万。要知道,当年两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过4000多万,百万人口差不多相当于整整一代人了。以此可见两国战争的惨烈程度确实很大】
除了人口武器的损失外,两伊在战争期间军费开支超过了2000亿美元。要知道,1988年,我国GDP总量也不过23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两伊战争直接打了咱们将近一年的GDP。
另外,由于向外的原油输出受到了战争影响而严重下滑,双方互相摧毁对方的油田、油轮、原油加工厂、石油运输管道等等。因此,外界估计,双方军费开支加上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美元!
也因此,战争结束后,原本两个外汇储备极度丰富的国家,瞬间变成了穷光蛋,伊拉克外债更是达到了近800亿美元。
因此,综合看下来,两伊战争中,双方谁也没有胜利,都是输家。不过,在战争之外却有赢家,而且还赢得不少。
五常之中,美苏吃肉,余下喝汤,五常部分小弟舔了舔骨头
在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者首推美苏两国。
说实话,整个两伊战争之所以能够打八年之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苏两国的利益诉求。
两伊战争爆发后,两国都表示要严守中立,绝不参与到战争之中。但是,看着因为战争而改变的国际形式,以及催生的军火市场,美国和苏联都在围绕着自身利益制定政策。
在这场战争中,最先吃到肉的应该首推苏联。因为在战争开始之前,伊拉克便已经开始向苏联订购了大量武器,后来,由于苏联武器相对比较皮实耐用,伊朗也向苏联订购了大量武器。因此,在两伊战争中,苏联靠着向战争双方兜售武器赚的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美国也不甘落后,想尽一切办法向战争双方售卖武器,企图在这次军火盛宴中分一杯羹。
最开始,美国只向伊拉克售卖武器,但当战争的天平倾向伊拉克时,美国又暗示了小弟以色列。
由于战争之前,伊朗装备大部分为美制武器,因此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美式武器的零部件和弹药。据统计,以色列通过向伊朗售卖美式武器,赚取了数亿美元的利润。
接下来,战争的天平向伊拉克倾斜时,美国也曾直接向伊朗提供武器,因此爆出了伊朗门事件。
就这样,美苏两和超级大国通过向双方兜售武器不仅赚的盆满钵满,更是硬生生的将两伊战争变成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毫无意义消耗战。
美苏之外
在美苏之外,法国、英国、埃及、南非都曾向两伊售卖武器,当然,咱们也不例外。
到了战争的中后期,由于双方的财政捉襟见肘,因此,便宜且皮实耐用的武器成为了两伊双方共同的要求,为此两伊不约而同的找到了东方大国。
咱们当时的情况不用多说,全国所有军工企业都处于极度的经济困难时期,那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很多军工厂甚至都出现了停摆的状态,为了生存下去被迫军转民,新飞电器、长安、长虹、嘉陵都是被迫无奈的产物,有些军工厂甚至都生产了雪糕出售,就是为了军工厂能活下去,厂子里的工人能够领到工资。
就在这种困难时期,两伊不约而同的找到了我国,于是,单价只要50万美元,真的只要50万美元的69II式坦克成为了两伊的香饽饽。据统计,仅靠与伊拉克签订的69II式坦克的军售合同 ,617厂就获得了16亿美元的收入。
除了坦克之外,歼6、歼7战斗机、63 式装甲车、轰-6D轰炸机、59-1式130mm加农炮,红旗二防空导弹等武器也成为了两伊采购的香饽饽。
最后说说,除了军火方面,两伊战争也严重影响了波斯湾地区的格局。
两伊战争之前,伊朗和伊拉克可以说是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然而,这场战争将两国的实力消耗殆尽,几乎从根本上断绝了两国称霸中东的可能性,也因此给了美苏两国的机会。
此后,在两伊互相攻击油田、油轮、原油运输管道时,像科威特这样的波斯湾小国选择请求五常派遣军舰护航,随后诸多海湾国家跟进,请求美苏,尤其是美国护航,以维持波斯湾安定。因此,美、苏也顺势加深了对中东地区国家的控制。
而沙特看到了中东地区的不平静,也开始寻求大杀器,这一找就找到了东方大国,最终就有了35亿美元购东风3导弹的故事。
最后,总结来说,两伊战争中,伊朗和伊拉克是最大的输家,波斯湾地区的其他国家也间接成为了受害者,被迫选择寻找大腿拥抱。而真正的胜利者是以美苏为首的强国,不仅通过军火贸易赚的盆满钵满,更是通过贷款、护航等形式加深了对波斯湾地区国家的控制,完成了其战略意图。
两伊战争没有胜者——“中东雄狮”萨达姆的败亡,伊朗至今的泥潭难出都是两伊战争遗祸!
当时看,两伊战争两败俱伤,巨大的人员伤亡、巨额的经济损失都成为伊朗和伊拉克的不可承受之重
从1980年9月22日爆发到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战斗,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一场吞噬生命、榨干两国财富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人员损失: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
武器损失:伊拉克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经济损失: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其中伊拉克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战争前,伊拉克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争后,伊拉克的外债是700多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尤其是伊朗石油出口骤降,经济发展停滞,为今日的国家凋敝埋下伏笔。
现在看,两伊战争改变了中东地缘政治,塑造了当今的碎片化格局
首先,两伊战争加速了伊拉克和伊朗政治变局,造成了后萨达姆时代的“两伊畸恋”。
两伊战争结束后,声望达到顶峰的伊拉克强人前总统萨达姆一时风头无两。然而风光背后的则是债台高筑,其中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被债务逼急了的萨达姆不仅不想还钱,而且利令智昏大肆声称伊拉克是为维护逊尼派“大家庭”的忘我牺牲战争,科威特这些小兄弟最好免除债务,结果当然谈不成,导致了后来萨达姆大举入侵科威特吞并成为伊拉克的第十八个省。最终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驱逐了萨达姆,解放了科威特,成就了引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海湾战争”。
再后来呢,就是萨达姆作死的对抗联合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小组,给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制造了口实,最终萨达姆一代枭雄受审被处以绞刑,伊拉克的强人时代落幕。 这样,伊朗的机会来了!趁着伊拉克战争混乱,伊朗打入了伊拉克政局,扶植了一大批什叶派伊拉克民兵组织,连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巴勒斯坦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一个什叶派新月地带呼之欲出,伊朗的称霸中东大梦好不诱人。然而成也“伊斯兰什叶派之弧”,败也“伊斯兰什叶派之弧”,伊朗至此背上了沉重的“援外”包袱,不惟国内民生建设资金缺乏,乏善可陈,而且经年日久激发民变,伊朗近年来的多次民众示威游行喊出了“不要叙利亚!”、“不要巴勒斯坦!”的希望变革声音,更可怕的是甚至有人喊出了“哈梅内伊去死!”这样的“大逆不道”口号,这可是破天荒的事件啊。
其次,两伊战争导致中东天下大乱,促成了“阿以矛盾”向“宗教矛盾”的转变。 两伊战争前,阿拉伯世界由于尚有以色列这个共同“死敌”的必欲除之而后快空前团结,阿以矛盾一直是中东主流,巴勒斯坦问题是阿拉伯世界乃至世界焦点。
然而两伊战争后,一切全变了:先是伊拉克和海湾国家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的反目剑拔弩张,后是伊拉克战争萨达姆的兵败身死,再是沙特领衔的逊尼派和伊朗领衔的什叶派争霸不休。
转眼间现在是沙特、阿联酋和以色列眉来眼去,互相间的世仇成了同一阵线的朋友! 中东的主要矛盾由“阿以矛盾”一变而为“宗教矛盾”,巴勒斯坦问题逐渐边缘化。
今天,中东世界面对特朗普的偏向以色列“新世纪方案”只有象征性发声抗议,没有任何反制行动!巴勒斯坦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徒唤奈何一步一步任人宰割。
亚马逊河流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引起世界某个地方的一场风暴,何况是两伊战争如此惨烈的大战?“蝴蝶效应”规律惊人,中东的流变更会惊人,只是考验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
两伊战争只有军火商赢了,交战的双方,伊朗和伊拉克都是输家。
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两个国家本身就是世仇国家,历史上两国之间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相当多的宿怨,在冷战期间,两国就经常拉帮结派,彼此间也是勾心斗角。
其次是两个国家之间有着激烈的边界争端。
两个国家虽然都靠着波斯湾,但实际上伊朗拥有非常漫长的海岸线,图中的红色线条就是归属于伊朗的海岸线。而伊拉克的海岸线非常少,在地图上,你只能把地图放大才会发现,在阿拉伯河的出海口,才有伊拉克很小的一片出海口。
而伊拉克和伊朗都拥有大量丰富的石油资源,要将这些石油资源卖出去,就需要许多优良的天然港口,从两国的地缘上来说,伊拉克就处在了非常不利的位置。而且一旦两国发生争端,伊朗就完全可以封锁伊拉克在波斯湾的出海口,把伊拉克变成一个内陆国家。
第三是两个国家都出现了集权领导人,而两个集权领导人又互不相让,战争也就在领导人的意志下爆发了。
二战结束后,伊朗先是由摩萨台掌权,美国于1953年策划了一个名为“阿贾克斯”的行动,将摩萨台政权推翻,扶持了国王巴列维上台。巴列维上台后就开始倒向西方,在国内实行了倾向于西方制度的改革,比如将一些国有土地私有化,给与妇女选举权、工人参与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
这些改革自然就引起了伊朗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宗教领袖霍梅尼,带领众多虔诚的穆斯林在伊朗搞了很多反对巴列维的活动,后来巴列维就逮捕了霍梅尼,并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驱逐出境。
霍梅尼被驱逐出境后,就在海外四处搞起了颠覆巴列维政权的活动,并于1979年发动了伊斯兰革命,将国王巴列维政府推翻,霍梅尼也由此从海外回到伊朗,成为了伊朗集政权、教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人。
而伊拉克在二战前是个君主制国家,由费萨尔王朝统治,到了1958年的时候,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卡塞姆任共和国总理。不过卡塞姆在伊拉克的统治并不稳固,1959年,当时还是复兴党成员的萨达姆就发动了刺杀了卡塞姆的行动,不过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萨达姆流亡到了开罗。1963年,伊拉克复兴党推翻了卡塞姆政权,建立了以该党为主的政权,萨达姆也得以重返故里,并担任复兴党的领导成员。
不过刚刚执政的复兴党内部很不团结,阿里夫就乘机在1963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刚执政不久的复兴党,萨达姆因此再次逃亡。1968年,以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推翻了阿里夫政权,复兴党再度执掌伊拉克,贝克尔出任总统,萨达姆则成为了负责内部安全的领导人。此后萨达姆势力逐渐做大,并在1979年时候发动政变,逼迫贝克尔下台,自己就任总统,此后萨达姆就成为了伊拉克的最高领导人。
所以在1979年的时候,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出现了说一不二的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争端问题也日渐凸显了出来。
本来双方的边境线是在1975年的《阿尔及尔协议》中划定的,在该项协议中,阿拉伯河的主权由伊朗和伊拉克各享一半,因为伊朗的国土面积本身就是伊拉克的4倍,而且伊朗上有里海,下有波斯湾和阿曼湾,如今伊朗人就连一条小小的阿拉伯河都不愿让给伊拉克,这就让伊拉克非常不爽了。
萨达姆上台后,就将阿拉伯河视为了伊拉克的命脉,既然伊朗对自己的命脉念念不忘,那就只有打到伊朗忘了为止了。
当然,战争爆发的第四点原因在于宗教原因,萨达姆政权的核心理念是复兴阿拉伯,并杜绝宗教势力对政权的影响,是个世俗政权。而伊朗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对政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又波及了伊拉克,什叶派宗教势力在霍梅尼上台后逐步向伊拉克扩张。同时伊拉克复兴党政权是个信仰伊斯兰逊尼派的政权,而伊朗又是个信仰伊斯兰什叶派的国家,逊尼派与什叶派千年来水火不容,这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又一重要原因。
伊朗在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后,于1979年扣押了美国在伊朗的66名外交人员作为人质,此举也使伊朗与美国的关系彻底断绝,美国转而支持伊拉克,而伊拉克就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80年以阿拉伯河东岸被伊朗非法占有为由出兵伊朗,两伊战争就此开打。
美国支持伊拉克,按道理来说伊朗应该会得到苏联的支持,可霍梅尼不但反美,同时还反苏,所以伊拉克在进攻伊朗的时候,就得到了包括美苏在内的众多国家支持。不过伊朗虽然在外交上很是孤立,但也不是没有盟友,在世界上还有埃及、苏丹等国支持他,除了以前巴列维政权留下的美国武器,伊朗在战争期间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武器输出。
不过在两伊战争初期,伊拉克还是凭借着装备优势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但伊朗毕竟比伊拉克大了很多,人口也几乎是伊拉克的2倍,军队数量就远远高于伊拉克,再加上伊朗军队的宗教情绪高涨,打起仗来也往往是不要命的节奏。
比如伊朗军队在面对满是地雷的战场的时候,他们就不选择用工兵去排雷,而是用士兵直接趟过去,后面的人就顺着前面人的脚印继续进发,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经常令伊拉克军无所适从。
不过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也对军队进行了大清洗,将大量有西方思想的军官处决或是清除出了队伍,从1979年到1980年,伊朗就清洗掉了1.2万名军官,大量军官的清洗也使伊朗军队的战力大为下降,这也是战争初期伊朗处于弱势的一个原因。
而伊拉克虽然装备精良,但兵力严重短缺,在与伊朗爆发战争的同时,北方信仰什叶派的库尔德人又闹起了革命,所以两伊战争就一直僵持不下。而且这场战争也只是为了争夺地盘而引发的战争,双方都热衷于攻占对方的地盘,于是战争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防战,双方不断地打起了消耗,谁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后来在双方打了8年后,联合国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开始出来调停,于是到了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在无法获胜的情况下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战争打到这个时候才宣告彻底结束。
总的来说,两伊战争从1980年开始一直打到了1988年,双方军队损失超过了5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了百万,经济损失更是高达6000亿美元,但双方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结果却是领土一点没变,战前是什么样子,战后还是什么样子。
而长期的战争就使得伊拉克的经济濒临破产,战前伊拉克拥有3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伊拉克反欠了700多亿美元的外债,这也为后来的海湾战争埋下了伏笔。
所以两伊战争,参战的双方伊朗和伊拉克都不是赢家,如果非要说有赢家的话,那就只有在战争期间为两国出售武器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