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都是导演的按排,什么意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原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确实在很多抗日剧里面出现汉奸的时候,往往出现的就是梳着中分汉奸头,骑辆二八自行车,挎着王八盒子,戴着黑礼帽,这几乎成了汉奸们的标配。
这样的形象是影视剧对汉奸的艺术处理,很多的艺术作品为了突出角色形象的特点都会对角色或行为做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现在描写某人辞职的时候就会出现拿个纸箱子,将自己的个人物品搬出公司,其实现实中没有多少人是这样做的。在戏曲里面当出现武将骑马的时候,总是拿着一个马鞭子指代,这是限于戏曲的特点而做的艺术化的虚拟处理。
当然实际情况汉奸骑个自行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自行车过去叫做“洋车子”,不仅是抗战时期,即便是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自行车依然是非常珍惜的,它们的保有比例并不多于现在的宝马、奔驰,在比较好的道路上,它的速度远远高于绝大多数人的步行,它的方便程度又远远高于骑马。
之所以给汉奸配备自行车,是因为当时的汉奸绝大多数的去向都是日本人在各地的县城里设置的侦缉队,基本上是服务于日本人的宪兵队,依靠这些汉奸对当地的熟悉了解来加快他们侦破各种案件,排除异己。所以这些汉奸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在县城和附近地区,这些地方的道路非常适合自行车,用自行车也是效率最高的。
而正规的军队是要作战的,作战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于县城或者周边,而绝大部分时候要长途跋涉,很多的征途是没有路的,要爬山涉水,所以就军队来说,绝大部分的活动场景并不适合使用自行车。
另外在抗战期间,日本军队的装备是很精良的,很多的部队都配备了汽车和摩托车,机动化程度是很高的,而且陆军里面还有专业的骑兵部队。但很多都作战场景并没有路,并不适合这些机械化部队行进,所以很多的战争鬼子士兵也是正常的。
从汉奸们配备自行车,而日本宪兵队的人则配备汽车,摩托车也可以看出,汉奸在日本人中的地位之低微。虽然他们在中国人面前吆五喝六,耀武扬威,但是在日本人心里仅仅就是二狗子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两天,刚看了部老电影《地雷战》,汉奸们在前面骑自行车,日本鬼子在排着队在后面跑,日本军官骑着高头大马,手拿望远镜朝山上看着,在搜索八路军的影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最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鬼子怕踩上地雷。给敌人当挡将牌。当炮灰。
二是充当日本人的奴才,跑前跑后,充当走狗。
欺压老百姓,是日本鬼子的帮凶。
反映抗曰战争题材的电影大多如此!
这个只是电影电视剧中的画面。巜敌后武工队》中鬼子伪军出动时,一般是带队的军官骑马,鬼子和伪军的士军都步行。有穿便衣的汉奸骑自行车。这伙人是特务,名称叫夜袭队。这伙汉奸人数不多,能量却很大。配备的武器也好。每人一辆自行车,便于快速行动。每人一支驳壳枪,火力很猛。这伙特务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破坏。因为他们是本地人,对当地的地形民情非常熟悉。所以很难防。这股汉奸武装很受鬼子长官的重视。所以配备了最好的武器和交通工具。并不是所有伪军都骑自行车。
我认为主要是如下两大原因!
一方面是汉奸和鬼子的任务不同: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汉奸就是那些民族败类,他们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就是在日伪时期专门给鬼子办事,主要负责刺探我军和民主政府抗日民众的情报,收集到以后给鬼子通风报信,一旦有情况,由于鬼子对当地的路线不是十分熟悉,所以需要他们带路,而让这些走狗行动迅速,鬼子就给他们配备了自行车。
而这些所谓的日本军人,到中国来就是为了扩张侵略,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围剿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这些鬼子之所以不骑自行车,主要是因为多数鬼子属于野战部队,长枪长炮,而自行车必须得有道才能行走,野战则往往是在山区丘陵地带发生,鬼子需要快速机动的话,可以动用摩托汽车甚至装甲车,包括骑兵部队。
另一方面是影视剧夸张误导观众:
可以说,汉奸习惯骑自行车,这主要都是我们从影视剧上看到的结果。事实上,自行车在那个年代还是件稀罕物,要不然怎么能叫洋车呢?也不是所有的汉奸,想骑洋车就能给配备洋车的。配自行车一般都是有条件的县城汉奸特务队。给他们配备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城区活动起来方便,能快速集结,以便侦查追剿抗日行动。
另外,主要原因还有汉奸多半着便装,执短枪,骑自行车有利于完成鬼子交给他们的侦察带路任务。同时还能装腔作势,耀武扬威,吓唬老百姓。因此,一些影视剧作家就把自行车当做了一种道具,慢慢就演变成了汉奸的标配。不管是哪的汉奸,都要给他配上一个自行车骑,让观众也形成了不骑自行车,就不像是汉奸的贯性思维。
总之,汉奸骑自行车,日本军人在地上跑,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汉奸和鬼子的任务作用不同,汉奸为了通风报信,在前带路需要自行车。日本鬼子主要担负作战任务,他们背着长枪,甚至还有重武器,骑个自行车,遇有山路怎么走?遇上战斗怎么展开?所以他们宁可配摩托,汽车,包括骑兵和装甲车,也不会配自行车。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汉奸都有自行车骑,只是我们的影视制作上,把自行车当作了汉奸的标配,也误导了观众,你说对吧?
关注燎原杂谈,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影视剧里,自行车常常是汉奸的标配,小兵张嘎看到游击队的罗金宝骑着一亮自行车,第一印象就是“狗汉奸”,找个机会扎破车胎。这些都是影视剧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民国时期的自行车,虽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买,但是街头巷尾还是有不少。
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但是自主的自行车品牌还有不少,比如上海滩的昌和制作所。这家长后来发展为永久自行车厂,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人都骑过它家的车。不过,像链条、轮胎等重要部件都要靠进口,这也是民国时期不争的事实,你要购买自行车就要付一笔高额的支出。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汉奸都有自行车,特别是战争状态下的资源紧张。汉奸喜欢骑自行车,既有拉风的虚荣,也有实际的需求。无论如何,骑车总比走路要强,很多时候还提高作恶的效率,自行车的行使动静较小,有利于他们搞破坏或者侦查情报。
城里的汉奸还能搞到一辆自行车,乡下的汉奸们只能靠腿或者骑驴,至于马匹是军需品不会给这些渣渣。日军士兵也是如此,他们侵占的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实力供养庞大的自行车部队,说到底还是跟工业的基础相关。
后来,日本人跑到东南亚,接收一批英美殖民地的工厂,勉强能够支撑一部分部队装备自行车,最出名的是日军第25军团自行车部队。这些部队又被称为“银轮部队”,他们在东南亚的丛林泥泞地上穿行,给当地的英美军队带来极大的威胁。
由于,车轮经常会爆胎,日军干脆骑着铁圈翻山越岭。曾有一支英国军队,因为听到铁圈碰撞石头的声音,误以为是坦克履带的响声,而陷入集体性崩溃。由于自行车的迁徙能力强过走路,日军也在东南亚打出名声,号称“东方的闪击战”。
就汉奸而言,自行车是不错的工具,在出行、侦查、破坏等方面,具有快速行动的优势。汉奸们抢夺老百姓的东西,自行车还能起到负重的作用,骑行过程又容易控制。作为个人而言,拥有一辆自行车在街头炫耀,也能满足其虚荣心。
就日军而言,自行车战术承袭骑兵战术,既可以是主力部队的前锋,也可以担当进攻败军的追兵,还能担负起撤退时的后卫任务。换言之,自行车部队是骑兵的变种,二战时期各个交战国都有配备。
总体而言,自行车是常见之物,但并不是普及之物,汉奸做不到个个有车可骑,日军也做不到。从对立面来看,解放区也有不少自行车,八路军办事也会骑车去,自行车仅仅是一件便捷的工具而已。
在抗日战争相关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日军在外出扫荡之时,经常会带着大量伪军,这些伪军往往都骑着自行车,而不同的是日军却一直跟在伪军后面跑。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些魔幻,按理说日军的地位肯定要比那些伪军更高,那么为何地位更低的汉奸却能骑着自行车呢?这其实是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
我们都知道,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无法挡住日军猛攻,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很快被攻下,成为了被日伪控制的沦陷区。
但是这并不代表沦陷区就没有抵抗力量了,以我党所组建的敌后游击队为主的抗日力量,一直都在和日军周旋,让日军无法把这些沦陷区的人力、物力转化为战争资源。
当时近乎一刻都不停歇地游击战,极大消耗了日军正面战场上的力量,并对日军前线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干扰,所以日军一直都在拉着当地伪军去进行扫荡作战。
可是这一系列的扫荡作战,反而给日军带来了更大的损失——毕竟日军的训练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治安战和游击战,因此面对我党游击队连绵不绝的袭击时损失惨重。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后来日军就研究出了一个战法,就是用他们招揽的那些伪军作为扫荡作战的辅助力量。一般来讲,日军准备下乡扫荡的时候,都会由一个中队或者是一个联队编制的日军,搭配上差不多三倍于此的伪军去进行扫荡。
而大多数伪军都会装备自行车,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伪军拥有一定的机动化能力,因为伪军若是在正面战场上和我党游击队作战的话,胜利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他们就算装备了有日军退役下来的装备,由于作战斗志无限接近于零,日常的训练也并不严谨,再加上还存在贪污腐败、好吃懒做等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上来看根本就算不上一支可以进行正常作战的军队。
他们在日军发起的扫荡战争中,充当更多的是配角(即侦察的角色),说白了就是利用他们对地形的熟悉程度,来搜集一些详细情报。
——而这就需要这些伪军拥有较强的机动性,否则的话就算是收集了情报,逃走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给这些伪军大规模装备了自行车。
而在日军的编组中自行车显得比较“鸡肋”。当时中国的基建水平并不高,而抗日游击队一般都是藏在深山老林当中,自行车虽然能开进去,速度也能增加一些,但只是针对个体行军,自行车拥堵上山,势必会延迟大部队的行进速度。
——而这不仅达不到原有的军事目标,还不易应对突如其来的埋伏,而且骑上自行车目标也更加显眼了,容易被针对,所以日军有的时候宁可放弃自行车,多吃点苦走路,因为这样起码可以有效降低伤亡,至于伪军死不死对他们影响并不大。
其实日军之所以敢给那些伪军部队装备大量自行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中国大陆沦陷区内建立了大规模的自行车生产工厂,这些生产工厂产能都非常庞大。
我们都知道,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东三省就已经完全沦陷了。在1936年4月的时候,日本的宫田工业株式会社就在“满洲”建立了宫田制造所,专门生产摩托车和自行车,这是日本在华沦陷区建设自行车生产线的开始。
在随后的1936年、1942年,又有两家大型的自行车制造厂商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建造了自行车生产线。截至1944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日资企业昌和在东北就拥有着生产自行车的机械设备300台,工人350人,每年可以生产26000辆自行车。
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工厂的产量,加上从沦陷区地区掠夺的其他一些机械设备,日军已经足以保障在中国大陆上每年有十万辆以上的自行车产量,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置信的数字。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自行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之一,所以在中国大陆各个城市内都能见到自行车。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自行车都需要从西方国家那里进口,但是中国民间的财富保有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不少的中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家里都有自行车。
而日军以及他们扶持的傀儡政府和伪军势力,也会经常去劫掠城市内的市民阶级的财富,而他们所购买的“上手货”自行车就成为这些伪军的囊中之物,这也导致在华北地区的部分伪军单位中自行车的普及率竟然可以达到60%以上。
——这则说明了伪军中已经能够保证十个人里面,就有六个人能够骑上自行车,但他们显然并没有把这样的便捷用在正道上,他们身为中国人,更多的时候却都是在帮助日军寻求方便,这样生而不义的人,注定了是要被唾弃的。
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伪军部队大多数都被国民党收编或者是遣散,在解放战争中基本被消灭殆尽了。其实有的时候这些伪军比日本人还要残酷,不过所幸的是,这些数典忘祖的败类大多数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实际上二战时日军建有自行车快速部队,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就在印支半岛发动过一次“自行车闪击战”,几万日军在山下奉文中将的指挥下从越南和泰国基地出发,昼夜兼程向马来半岛发动突然进攻!印度之那半岛的丛林与沟渠纵横的稻田可以阻挡深陷汽车和坦克,但轻便灵活的自行车部队却如鱼得水。或骑或推丝毫不能阻碍日军的快速挺进,这就是著名的马来战役,几万英军被俘虏,日军占领马来半岛。
一
因为日本鬼子没给它们配备摩托车!
有这种印象可能是电影看多了!
汉奸骑自行车不是因为喜欢。这与鬼子派给汉奸的活有关。自行车当时在中国被称为“洋车”。
看过《敌后武工队》等文艺作品的朋友都有印象吧?汉奸因为语言和熟悉地利等优势,一般都被赋予刺探传递情报。骚扰和偷袭抗日村庄和抗日武装、民众的任务。再有就是在扫荡部队前头担任斥候和前哨等需要快速机动灵活的炮灰角色。这就需要有一种相对物美价廉。既能快速灵活又便于掩蔽的工具。这时自行车就派上了用场。其实不止是汉奸。苏奸、法奸……也是颇善于使用这种“悄悄地干活神器”的。只不过没有日本人用的那么嗨罢了!
日军在地上跑。这是对行军的世俗话形容吧。很难想象一个日军联队骑着“洋车”,忽遇战斗鬼子扔下自行车。战斗、逃窜(追击)身后是一地“洋车”(画面感太强)!
负责任的说,这就是目的和任务的不同。不是汉奸喜欢骑车。日本人喜欢跑。
谢诚邀,哈哈哈!这个问题你怎么会想的出来,可知提问题的人观察力真细心,而且也疑问多多,是个有趣之人。
小时候的我,也有这种想法,只是不说罢了,那时候的单车极少,相当于现在的私家车,会骑单车的人,也不是人人都会的。
汉奸的形象,为什么总是头发从中间向两边分开,戴个沾帽子,穿的衣服不扣衣扣子,裤子宽大,嘻皮笑脸,点头哈腰,在日本人面前不敢直腰走路。
说到汉奸是骑车,不以日本人一起跑路,我想,日本人鬼子是军人,走路训练过的,参入一位衣着不同的人,或许不整齐吧!
骑单车,可以突出汉奸的形象,也好记观众记住汉奸这个人物,将来好与汉奸算账,这是我小时候的想法。
再说,我也想问导演,为何汉奸总是骑单车出行?还有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好像也挺有独特?让人容易记住!
小时候,常把这音乐用口哨吹响,现在才发现这段鬼子进村的音乐,是前苏联的音乐,也蛮好听的,所以说,我们都被导演带偏了!哈哈哈!
1941年4月间,当冈村宁次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时,该方面军实有兵力245000余人, 马匹52000头和汽车8000辆,简单算算就知道,华北日军平均每30人就拥有一辆卡车。如果再把骑兵的数量和非作战人员的因素考虑进去,则平均15到20个人就拥有一辆卡车,因此必须承认,华北大平原上日本鬼子的摩托化能力,在那个年代,至少跟我们对比还算比较强的。
所以不要被那些抗日影视剧带沟里去,实际上华北日军在野战机动时,多是以火车和汽车为主要运兵工具的,这也是日伪军必须控制交通线的缘由,他们调兵遣将、运输作战物资和掠夺华北资源,都是离不开公路和铁路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军队作战中经常吃亏的地方,因为日军的机动性远远超过我们。
因此日军在华北的作战模式,大抵是首先使用火车和汽车实施长距离机动,在接近目标或者进入山区时,再以徒步行军和作战。如今的抗战影视剧之所以是“鬼子嗖嗖跑”,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当年的汽车道具不好弄,有的直接上了“解放牌”,总归是不伦不类的,包括日本军官乘坐的95式小型乘用车,也只是在近期才有展现。
(毛驴大队长)
于是这就涉及到日伪联合行动时,如何保持同步行军的问题,比如县城里的一个日军中队下乡去“扫荡”,几辆卡车以外加几匹马就可以出发了,但是伪军和汉奸(侦缉队、特务队什么的)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没有汽车没有马匹,怎么跟上“煌军”的速度呢?那就是三条道:一是撒丫子跟着跑,二是赶着马车,三是弄点脚踏车。
先说头一项,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电视剧《生死十日》,“段鹏”饰演的日军队长,在率领日伪追击八路军小分队时,特别命令手下的鬼子们:一定不能让中国人跑在前面。言外之意,要体现出鬼子的单兵素质和训练水平来,不能让伪军给比下去。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由于供给条件和营养结构的问题,抗战时期的日本兵,平均身体素质确实普遍好于中国人。
《生死十日》最重要的情报,是日军调动八辆卡车运兵一个大队偷袭,至今没想明白,装得下几百号鬼子兵吗?
伪军不成,更别提大多并非军人出身的汉奸们了,他们基本都是当地的地痞流氓恶霸等等,抽大烟逛窑子,身体条件其实更差,如果让他们徒步行军跟上日军的队伍,没到目的地全得累趴下。如此必将拖累整个日伪军的行军队伍,那么在华北平原上(注意这个特指)日本人就得考虑,让这帮汉奸跟着汽车跑、跟着日军队列跑,都不利于整队快速行进。
第二项则被抗日影视剧给忽略了,在很多八路军、游击队老战士的抗战回忆录中,都提到过伪军、汉奸是坐着“大车”下乡的,所谓大车就是“马车”,华北和东北农村最常见的运输工具,至今在偏僻的农村其实还有呢。“马车”的优势在于,第一数量较多容易征集,而且使用的也不是军马;第二,既可以让伪军和汉奸乘坐,“扫荡”完了还可以拉上抢来的东西。
(大车)
“大车”的缺点是也要依赖道路,至少得是公路或者土路,在村镇和城市里面穿街过巷,总归是不够灵活的。所以穿有条件的汉奸队伍,确实要选择第三项,那就是搜罗和装备一些自行车,这帮家伙还经常执行侦察、偷袭、追捕等特殊任务,光靠两条腿或者赶着马车肯定是不方便的。
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敌后武工队》里面铁杆汉奸刘魁胜的“夜袭队”,这帮混蛋的标配,就是一人一辆自行车、一把驳壳枪,然后经常在夜里突袭和偷袭抗日堡垒村。汉奸们选用自行车,除可以弥补身体素质的不足外,还有两个优势:一是行动迅速,可以快进快出免得被抗日武装包围,二是动静比较小减少了暴露的可能。
自行车作为一个舶来品,有据可查的是,早在1868年的晚清时代就已经进入中国了,当时还属于稀罕物,老百姓肯定买不起,清末曾经首批购置100台是给邮差专用。随着成本的下降,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数量也越来越多,到1948年北平的自行车总量已经达到176970台,倒推一下,抗战时期的数量也不会太少。
尤其是30年代后期,日本人先后在沈阳、上海和天津都建了自行车厂,使自行车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了,当然日本人也就有条件给汉奸们装备一些。我们小时候俗称的“洋车子”,多半指的就是这些“东洋货”,因为日本人生产的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保有数量最大,说什么日本人的小短腿骑不了“二八大杠”,肯定是有点过分了。
其实日本兵在城市里面,骑自行车外出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玩意儿一不用草料二不用汽油,对于缺乏资源的小日本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出行工具,无非是影视剧很少展现罢了。但是要注意,自行车并非日军的制式装备,比如在马来半岛、在缅甸等地组建的“银轮部队”,那都是属于临时征用和组建起来的,战役结束就弃用了。
既然并非制式的军用装备,自行车在当时就成为“半军半民”用品,那么身份和地位比较尴尬的“二鬼子”就成为自行车的主要使用者,这倒是历史事实。《烈火金刚》里面的八路军侦察员肖飞,有个著名的故事“肖飞买药”,便是骑着缴获来的自行车,孤身入城,因为这个打扮和形象,几乎就是汉奸便衣的标准“行头”。
为什么自行车不是鬼子的制式装备呢?因为中国太大了,且地形和道路非常复杂,靠人力来蹬的自行车,既不能完成长途行军,也不适用山地河川,鬼子既然有卡车、摩托车、装甲车和军马,没可能再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偶而或者临时用用还说得过去。看过一部电影,应该是丹麦抗德的片子,其军队确实装备了自行车,可是丹麦全国才有多大?
既然汉奸们装备了不少自行车,有了行动上的速度优势,那么我八路军的敌后武工队以及游击队,当然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掉汉奸伪军之后,也把缴获的自行车利用起来,于是短枪自行车成为了华北平原的一道战争风景线。缴获的多了,根据地甚至大后方的延安,也有了一些自行车。
(敌后武工队)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好的单兵交通工具,还得是战马(不能称为军马,军马还有专门的驮马),但是日军的“东洋马”成本可是不低,数量也不那么宽裕,军官和骑兵勉强能够满足需要,哪里轮得上二鬼子们?况且练习骑马可比学骑自行车难多了,所以汉奸脚蹬两个轮,也是无奈的选择。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翻译官和汉奸骑马的情况,书中也有记载。
记得小时候学自行车,好像也就一二天就会了,当然也摔了七八下,但是不怎么疼。
汉奸当时的三大标配:自行车、王八盒子、黑色礼帽。
没有这些,汉奸们出门都不好意思给别人打招呼。在他们看来,不比普通老百姓多些装备,多些收入,还当什么汉奸。
而我们看到了日本军人在地上跑,是因为只看到了电视电影,了解了片面,不知道实际。
一、抗日战争中,汉奸为何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1、自行车的历史
自行车发明于1791年,刚开始就是木质的。随着发展,渐渐变成了钢架构和橡胶轮胎。
中国最早在1868年就有了欧洲运过来的自行车了。
到了二十世纪初,大上海就有专门的自行车销售公司了。当然,中国当时的制造能力还是基本没有。
到抗战时期,自行车在中国大地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可是,要想家家都有自行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时,自行车的人均持有比例,是远低于如今的汽车人均持有比例的。
所以,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可以骄傲的事情,更是一件可以提高效率的事情。
2、汉奸为什么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不是所有的汉奸都对自行车情有独钟的,高级汉奸,是有小轿车的。基层伪军,也是没有自行车的,只有汉奸纠察队、侦缉队的人员,有大量骑自行车的。
这些汉奸,就是日本人的马前卒,是日本人的炮灰冲锋队。
因此,日本人愿意给这些汉奸提供自行车,让其提高效率。
当然,这些自行车大多还是抢的中国人的。
汉奸有了自行车,自然效率高了一筹。
同时,遇到困难的时候,逃命也就逃得更快一些。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对汉奸们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骄傲的。毕竟,小汽车是没有那个能力拥有的,拥有自行车,也算是比普通大众高了一级。
戴个礼帽,拿个王八盒子,骑个自行车,让这些汉奸真还有那么一点小骄傲。
只是,拒绝不了诱惑,就避免不了灾难,汉奸贪图物质,爱慕虚荣,最后一个个有了悲催的下场。
二、日本军人为何少有人骑自行车?
日军也不是不骑,只是骑的比较少而已。
日本军队没有大范围骑自行车,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骑自行车虽然效率不低,但限制也不少,骑车开枪不方便,遇到伏击,很容易出问题。
因此,可以发现,日军当中,配的马匹都远远多于自行车。
二是,自行车对于日军来说,基本上是过时的玩意,人家有卡车,有摩托车。这才是问题所在。
有人可能会说了,为什么看电视老是看见日军在走路?
这里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了。
第一,打仗的地方很难是平坦的地方,用兵车把日军拉到就近地点之后,日军徒步进攻,毕竟,汽车不能上山下河。
第二,抗日剧中,更多放大了日军徒步行军或战争的状况,如此,就让人感觉日军混得还不如汉奸,连自行车都没有。
其实,日军当中的卡车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一个辎重联队,人数在3000–5000人,卡车就有150辆左右,还有不少的马车等。
所以说,不是日军不用自行车,是人家有了更多的替代方案。
回到问题开头,为什么日军在跑,汉奸在骑着自行车?
一是为了让汉奸提高效率,日军专门给予配置的;
二是日军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有自行车,但相对而言,卡车、摩托车、马车,甚至还有大量的马匹,这些完全代替了功能单一的自行车。
作为当时的工业化大国,日本其实是不缺自行车的,甚至,曾经的本田都生产过自行车呢,只是在战场上,日本的装备选项太多,自行车相对靠后!而汉奸,则没太多选择。
【关注我,我是,带你一起畅游历史。】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汉奸们都是骑着自行车,而日本鬼子却是在地上跑呢?这个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奸们大多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他们徒步行军的能力是不行的,所以每次给鬼子带路时是允许他们骑车子走在前面,并且他们骑车子的速度也不是很快,能让鬼子跟的上就行。
二是自行车不够多。当然,日本鬼子属于机械化部队,他们配备的是坦克、装甲车、摩托车等等,这些装备有利于他们作战。而自行车对大部队来说是不适应的。这是因为,日本鬼子都是抗着枪的,并且都上着刺刀,骑车子行军很不方便。
再就是万一遇到埋伏打起来,自行车一倒一大片,有的人摔倒后还会受伤,自行车也会损坏,这样是很不利于军事行动的!所以他们在中国侵略期间 ,部队没有专门配备自行车,军人很少骑自车执行任务。
而汉奸就不同了,他们往往都是少数人行动,除了给鬼子带路参与战斗外,还时常下去替鬼子办事,捉鸡、逮狗、抢粮食等胡作非为啥的,骑车子当然是既方便又威风的了!
其实,日本鬼子的行军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是根据具体军情而变化的。比如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或者是情况比较紧急的时候,他们就会动用汽车去运送兵力的!
至于汉奸们,在平时为鬼子做事时多是骑车子。但他们在执行特别任务的时候,比如偷偷出去侦察情况、搜集情报等活动时,都是打扮成老百姓或者是我们武工队员的模样,这个时候他们就不能骑自行车了。
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
恰恰相反,鬼子才是最喜欢骑自行车的,他们甚至有专门的“银轮部队”(銀輪部隊),以骑自行车的方式进行快速机动。
鬼子地上跑,汉奸骑自行车,这属于一些电视剧和电影带来的刻板印象。当然,也与抗战时独特的社会生态有关。
其实民国时中国特别落后,几乎没有什么靠谱的自行车,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稀罕货。
自行车是法国人西夫拉克1790年发明的,到1818年德国人德莱斯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加上了龙头。1840年,英国铁匠麦克米伦又继续改进,增加了脚蹬。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给脚蹬安装了活动轴,修改了鞍座。1874年,英国人罗松给自行车安装了链条……
直到1886年,英国工程师斯塔利一脚踹飞了以前的大部分方案,划时代地重新定义了自行车,才有了今天这种车架、叉子、刹车的自行车。而且他将自行车生产纳入了工程计划中,这才让自行车从少部分贵族的奢侈玩具,变成了平民的生产工具。
两年后的1888年,爱尔兰一个兽医邓洛普突发奇想,拿自家浇花的胶皮水管当轮胎,一下子改变了自行车“震骨器”的名声,也开创了后来摩托、汽车的轮胎科技树。
中国人引进自行车的历史不算晚,老外一玩上自行车,中国人就发现了这种好东西。
法国的米肖父子给自行车安活动脚踏并送上世博会的时候,自行车就已经引起了热潮,也在1868年让一个张德彝的出国旗人看到了。
张德彝回国后写了本书,叫《欧美环游记》,其中就介绍了在英法看到的自行车,他称其为“威娄希兆达”,然后创造了中文“自行车”这个词儿。
不过,就在老张还在公费出国的时候,光绪皇帝已经玩上了洋人进贡的自行车,但玩了没几下,就让慈禧老娘们给喷了,说:“一国之主岂能以转轮为乐,成何体统?”
此后中国民间算是有了点自行车的影子了,但宫中一直到溥仪时代才又出现了皇上骑自行车的景象。据说溥仪一个人就收藏了20多辆车,还把乾隆造诗的绛雪轩做了车库。
时间到了民国,自行车就更多了,许多大户人家或见过世面的,都会从洋行弄辆自行车玩耍。那会儿自行车是时髦的标志,是妥妥的奢侈品,富少们在胡同里摆开阵子赛车的场景,堪比今日迈巴赫大战兰博基尼。
甚至那年头还出现了“鬼火少年”,富少们把车轮子上安个“磨电灯”,靠车轮转动发电,闪得亮白。
渐渐地,自行车越来越多,在民国的黄金时间里,逐渐成为大城市百姓的常用交通工具,甚至还进了当年的交通管理法,具体的法规与今天管电动车差不多。
当时还出现了国产的自行车厂,总算让中国人能与外国的钩字、钻石、三枪、双金人、凤头、蓝牌、G字、飞燕、飞利浦竞争了。
然而民国的工业比清朝都不如,国产自行车只能买国外的材料,生产一些车架、辐条、座子和踏板之类的东西。一旦涉及到比较精密的链条、齿轮、轮胎、刹车等,就只能靠进口零件了,因此有的国产车连镫子、链子都没有,纯粹就是个粗陋的滑行车。
上海一带,还诞生了山寨外国车的车行,后来的“永久”牌,当年就是靠山寨飞利浦起家的。
国产自行车还不经骑,比国外的车重、沉、蹬着累,容易变形和散架,骑着哐哐响就像在压铁轨,被人称为“礼拜车”,意思是骑一个星期就完蛋。
直到建国以后,在新风气的带动下,人们改革和钻研了技术,这才扔掉了抗战后的老“中字”,锻造出究极经典的飞鸽二八,不过这是后话了。
当然,抗战时期就甭指望了,即便是国产自行车,也不是人人都骑得起。按照作家流沙河的书中回忆,抗战前一辆自行车在成都的售价是150大洋,顶个壮劳力干三年。
但那会儿确实也有不少老百姓买自行车,尤其在北平、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自行车并不罕见,相反还很多。品牌车买不起,人们像今天攒电脑一样攒配件,有时候七零八凑的副厂件和拆车件,都能组一台新车了。什么木棍、铁条、水管,都能凑成车身零件。
甚至有些乡下人也会买自行车,他们不止拿去骑,而是看上了自行车的踏板传动,拿去当抽水机和织布机用。尤其是后者,只要把传动挂在织布机的轴上,那就是妥妥的脚踏动力织布机。
据说这种人力织布机的土布兼有手工作坊的低成本和机织布的细腻,相当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式的织户都选择了这种新型的生产方法,生产的布又便宜量又足,还能干农活加送货。比扁担不舒服多了?
在华北地区,平原地形加上生产需要,让自行车很快就发展了起来。当然,农村的也都是“攒车”,很多车架都是木架或者水管架,缺镫子少链子的现象不少。部分地区的农民甚至见都没见过。
随着日本的逐渐崛起,他们也开始通过买办往中国倾销商品,自行车也是其中一种颇受欢迎的商品。日本的自行车有僧帽、富士、菊花、铁锚等品牌,比英国德国的自行车差,但胜在便宜不少,载重能力非常不错,又矮又宽,适合亚洲人体型和烂路。
当时的自行车有多少呢?没人想的那么少,但肯定也不算多。一个北平城,按《北京志》的说法,1948年,全市有自行车176970辆。而1947年北平人口为167.2433万人,比例相当高了。
而且,过去自行车还得纳税,北平按年收,一年1块大洋。被日本人控制的青岛更黑,一年4块。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以后,奉行“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东洋货也再次大行其道,挤走了那些欧洲进口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行车的保有量,尽管不少骑车的是日本人或者日本人的企业人员。
活动于华北平原的一些汉奸,为了彰显自身的“洋气”,跨上一台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东西甚至不是谁买都能卖,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身份地位。
而且不少汉奸从事侦缉、维持工作,需要到处跑来跑去,也确实需要个交通工具。毕竟那年头不像现在,汽车没几辆,汽油更是找不着。
想骑马?不好意思,民间马珍贵的要命,连日本鬼子都会时不时征用中国民间的骡马。汉奸是肯定没这本事消费马匹的,也就消费个小毛驴。
所以,要想省点力,确实自行车是当时最合适的交通工具。以汉奸敛财的本事,买一辆像模像样的日本自行车还是不成问题的。
就连日军自己也装备了大量的自行车,毕竟这东西是个很实用的交通工具,省不省力不谈,加大部队的负重能力,提高行军速度是没问题的。
当年很多部队都建立过自行车部队或大量征用自行车行军,欧洲军队、日军、国军都不例外,自行车好用是共识,它们皮实耐操,不吃不喝不烧油不用电,仅需要简单的维护保养,实在是方便至极。
所以说,“日本军人往地上跑”是不对的,他们并不拒绝使用自行车。
只不过,与汉奸那种零散的辅助人员不同,日军毕竟是成建制的正规军,自“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后,日军全面提升了机械化水平,军队已经形成了摩托化。在卡车、摩托车都有装备的情况下,鬼子有啥理由要使用自行车呢?
即便有使用自行车的需求,受限于总体自行车数量的稀少,军队也不可能跑去集体装备这些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东西,更不可能为了骑自行车而打乱行军队形。
像东南亚地区,因为在一些较富足的殖民地缴获了大量自行车,日军就干脆利用自行车来行军了,当年日军部队骑着自行车来往调兵的画面实在不乏见,他们甚至还有“骑自行车的电击战”(自転車で電撃戦)的说法。
实际上,大部分真正的汉奸也没有电影上表现的那么特殊,电影把汉奸给脸谱化了,让他们变成了头顶日本帽,身套香云纱褂子,獐头鼠目的丑角。
真正历史中的农村汉奸,与当地的小地主甚至农民没什么两样。特别是那些穷乡僻壤的,哪有什么自行车给他们骑?
当汉奸就是为了百姓面前耍威风,骑车挎枪为日本鬼子做奴才,欺负百姓,骑车显得精明,日本鬼子让汉奸跑腿服务带领鬼子祸害群众,所以汉奸骑车带路日本鬼子跑步,鬼子当官的骑洋马是过去电影里的标配。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曾祖父告诉我,日本军人也很喜欢自行车,但是不敢骑,否则就会一命呜呼
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一些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有几个汉奸,三五成群地骑着自行车,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大批量的日本军人。
就感觉这些汉奸比日本军人高级,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因此会把这类影视剧归纳到“神剧”一类,也有人认为,日本军人是为了安抚这些汉奸,才给配备的自行车。
其实汉奸手里的自行车,也大多不是日本军人给配备的,汉奸手里的自行车,大多都是抢同胞们的,在当时自行车可是非常稀缺的,也是比较新鲜的物件。
别说在当时,就是在父母那一辈,自行车还都是结婚几大件必备的工具,我小时候村里的自行车就特别少,当时邻居家有一辆凤凰牌的“二八大杠”。
经常有人去镇上赶集都会借邻居的自行车,更别说是在抗战年代了,那个时期的自行车更加稀少,所以那个时期,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就会觉得高人一等。
一些汉奸为日本人办事,有日本人撑腰,就开始狐假虎威,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巧取豪夺,当然自行车也不例外,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汉奸,也有了自行车,基本上人手一辆。
因为自行车的速度比步行甚至跑步,要快很多,这也大大提高了汉奸为日本军人办事的效率,因此日本军人,对于汉奸骑自行车,走在队伍前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需要汉奸在前面带路侦查。
其实在刚开始时,日军为了提高部队的移动效率,很多部队也是配备了自行车的,但是在实战中,自行车不仅没有提高日本军人的效率,反而还会让日本军人,陷入“危险”的环境中。
首先想要骑自行车,就需要双手握住自行车的车把,这样日军就没有多余的手来拿武器,只能把武器背在身后,当时我国的军队,不管是红军,还是新四军,大多都是以“游击战”,“麻雀战”,“袭扰战”为主。
这种战术,就让日本军人很是被动,好多时候,都是日本军人,刚下自行车,自行车还没停稳,就已经不见了我军的踪影,等日本军人,再次骑上自行车移动时,又会有游击队来袭扰。
甚者好多日本军人,为此跌落自行车而摔伤,还有就是当时比较穷,大多都是土路,泥路,不利于自行车的行驶,特别是下雨天,骑着自行车,还不如步行的速度快。
这个时候就需要日本军人,扛着自行车行走,大大增加了日本军人的负担,特别是扛着自行车的时候,根本没有多余的手拿武器,对于我军来说,那就是“活靶子”,
特别是那个时候,我军资源匮乏,如果正面硬钢日本军人,肯定吃亏,所以我军一直喜欢在山里和日本军人“捉迷藏”,这个时候日军“翻山越岭”的扛着自行车更累。
毕竟“吃一堑长一智”,慢慢的日本军人就放弃了配备自行车,改用摩托车,甚至大卡车,运输日军,也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日本军人的自行车,被我军“缴获”。
为什么“汉奸”骑自行车,日本军人会默认
首先在日本军人眼里,自行车就一堆铁块,没啥有用的价值,其次汉奸的自行车,也不是日军给配备的,大多都是汉奸,从自己同胞那里“巧取豪夺”来的。
其次就是汉奸大多来自于平民,而日本军人大多都是训练有素,所以汉奸的体力跟不上军人,如果汉奸和日本军人一起步行,很容易就会掉队。
而且日本军人,又需要汉奸为他们领路,侦查前面的地形,所以只要汉奸骑自行车不是很快,日本军人是默认这种现象的,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中,汉奸骑自行车,而日本军人步行的原因。
写在最后
虽然当时的日子很苦,但是经过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此时此刻,我们要向那些伟大的前辈们致敬。
因为二八大杠太高了,日本兵腿短骑不了。
你说的那是电影电视剧!上世纪八五年以前自行车都是抢手货,不是谁都能买的起的,三几年四几年的自行车绝对的进口货,人称~洋车子!保有量在中国也就几千台!当时四亿五千万人口,平均几万人才能轮到一台自行车,骑出去比现在的奔驰宝马还要牛气!当时在日本人手里也绝对是好东西,绝不会轻易的给汉奸们每人一辆的。不要被电影电视剧骗了!!
抗日神剧的导演们的特写。如果是真的,也是日本人收买中国人的手段,让汉奸头前带路。骑着自行,挎着匣子枪很威风。其实是让汉奸们提前送死,在为日本鬼子趟雷。自行车车队,倒一辆或挡住别人的行走,一倒一片,为影视剧添异彩。
你说啥?汉奸有自行车骑,堂堂“蝗军”搁地上跑!
你晓不晓得日本是工业国,整个亚洲唯一的工业国!火车、汽车、摩托车、装甲车、坦克都是干嘛的?
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除消灭大量日伪军外,破坏铁路四百七十多公里,公路一千五百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二百六十多处。
日本人为什么修这么多公路、铁路,你该不会以为他们跑中国是搞大基建,刺激GDP增长?
他们是搞“囚笼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助长度远远超过万里长城的封锁沟和成千上万的炮楼、据点,分割八路军根据地。
这是老鬼子冈村宁次的毒计,鬼子欺负八路军没有大炮,躲在炮楼里分割根据地,八路军一旦发起进攻,他们利用火车、汽车快速运兵出击,八路军吃了不少亏。华北的敌后根据地被全面碎片化、囚笼化,最严重的时候,“一枪打透根据地”。
给大家展示一组日军的车辆:
抗日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帝国主义都是机械化,而我们的八路军“小米加步枪”,行军全靠腿,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粉碎“扫荡”,打死那么多鬼子,非常可敬。
一般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可以轻松击败国军一个师,日军大队编制如下:
大队部,30人(轻武器为主);
4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装备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192人X4;
1个机枪中队(装备重机枪12挺),174人;
1个运输中队,110人;
1个大队炮小队(装备70毫米步兵炮2门),55人。
全大队编制总兵力为1137人,大队长为少佐军衔。
如果日军没有汽车,重机枪和步兵炮这两种最基本的重武器,靠人力来运输,累不死他。就是轻机枪一个人可以扛,但靠人力你能扛几箱子弹?
没有汽车、摩托车、装甲车,日军就不能大量装备火炮、重机枪,单靠步枪、轻机枪,“土八路”都不鸟他,更何况有些国军还装备了“德械”“苏械”。
所以说日本要保持对中国作战的优势,必须确保石油、橡胶两种资源大量供应,否则飞机、坦克、大炮、汽车全部趴窝,他拿什么打中国?
日本的石油、橡胶全部从英国、美国手中进口,没有英国、美国的纵容,日本人在中国是打不下去的。因此,当美国1941年拒绝出口日本石油、橡胶等物资以后,日本就狗急跳墙了,偷袭了珍珠港。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最为重要,日军要是连自行车都配不上,抗日战争还能打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