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易中天写得一首政治性诗词,其重点在其中的政治含义,而不是其他。此诗的核心在于怀疑和否定数千年来已有定论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种起源的传统解释,否定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嘲笑中国人的血统来源,否定和虚无化夏以前的中华文明史,从而系统化地否定和解构中华文明史。实质上是在呼应西方对中国历史的解构,刻意贬低中华文明,吹捧西方文化。从虚无主义历史学的角度向国人灌输中不如西,抑中扬西,崇洋媚外的思想。与其一贯的公知思想和公知立场相一致,也与近些年来公知全面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系统解构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诋毁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吹捧民国,影射和否定民国之后的社会历史及社会现实的做法完全一致。
这首诗只是以词传意,以文抒怀而已。正因为其重点在表达作者怀疑和否定传统中华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认知和立场,是一篇思想和立场的宣言,其表达方式、或艺术形式及水平如何已不重要。因为作者志不在此,读者亦是看在字里行间。恰如与对中华文化鄙视之人谈中华诗词,除了徒辱斯文,焉有它哉!
时下可谓:名冠天下。但,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词太“规矩”,太“完美”,用典也太多了。是写来答考卷让人评分的。而不是写来传世的恢宏巨作。
当然是精品!在古代把名士隐居的地方称林泉。那么(揖)字是表达行礼的形容词。本意因该是向家乡親朋告别出去干其它事业了。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判断一首词好不好,首先要清楚“词”是什么。唐诗过后是宋词。诗和词不仅流行的年代不同,表达形式也不同。
诗一般活跃于纸张之上,要求压抑对称……门槛比较高。而词主要活跃于大街小巷,没有那么多要求,三教九流皆可唱。直白一点讲,词等于现在的歌曲。经常有人将诗和词混为一谈,这是十分荒谬的事。
一首成功的歌曲必定金句频出,旋律动人,传唱起来朗朗上口。判断好词的标准也一样。
我开篇把王国维先生的词列出来,主要是因为这首词在近代“精品词”中比较有代表性,水平称得上出类拔碎。虽然我们在课本上没有读过这首词,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花”这两句,想必很多人都会背。
这正是一首词的成功之处。
再来看看易中天先生的《满江红•揖别林泉》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易中天先生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学者,学识比较渊博,但他的这首词我不敢恭维。
首先,这首词没有做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一般人可能难以看懂易先生究竟在写什么。写历史,写景……还是借景抒情?
……
整首词,从“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到“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直接从写景过渡到了写历史。
跨度一大,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别扭,读起来也拗口。
其次,这首词表达不够清晰,有些不合逻辑之处。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必定表达清晰,而且符合逻辑。像弘一法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短短几个字就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再看易中天先生: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这一句,我觉得“龙蛇出没”四字无疑是败笔。
我们都知道,龙属于不存在的生物。“火光明灭”应该是指映入易先生眼睑的景物,但“龙蛇出没”指的是什么,或者比作什么?
这首词开篇写到:“初醒初,浩然明月”。从中可以推断,易先生看到的景色应该在夜间。但后面“牛尾羊头相继舞”似乎有些说不通。牛羊并非夜行性动物,在深夜应该看不到它们相继舞的场景。
也许易先生同样是比喻他看到的景物,但究竟比作什么?
读完这首词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知道易先生那晚究竟看到了什么,乃至于有了感慨。
总之,我并不觉得易先生这首词是一首好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既不是垃圾,也不是精品,不过是一个比普通人稍强点的人写的一首词罢了。比我这样的普通人写的当然强了。可是,要说是精品, 那可远远不够,差远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都不要匆忙下结论,还是先看看这首词吧。
《满江红》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揖别”,应该是告别的意思;“林泉”,在古人的语言环境里应该指一种隐居的生活。“初醒处”指的是刚醒来的时候;“悄然皓月”,是指醒来是看到的景象,天上一轮明月,四周静悄悄的。这一句从字面意思来看,应该是说告别隐居生活之后,夜晚醒来,看到了一轮明月,四周都是静悄悄的。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这一句紧承上文,继续看到的景象,那苍莽的原野上,有龙蛇出没,有火光闪烁。“龙蛇出没”,应该是想象之景。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是进一步的想象,暗含着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这一句还是想象,回顾历史,写了女娲炼石补天;“风雷烈”,暗含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如此看来,上阕是作者写自己在结束了一段悠闲的“隐居”生活后,于一天夜里醒来之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下阕开始还是写历史,“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写历史变革,突出“血腥”和“战争”。
“望山河万里,雾迷城堞”,这一句是变换了一个角度,突出空间的宏阔和苍茫。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这应该是想象之景,有秋意。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结尾句问了一个历史问题,也问了一个哲学问题,意在发人深思。
从整体上看,我觉得这首词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太好的地方,算不上精品,当然也不能说是垃圾。从写作的角度看,我认为缺点是思路不够清晰,或者说是不够流畅;优点是有些句子还是不错的。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推”尘″出新!言词在理!……谢谢!
很不愿意评论现在人所作的古体诗词,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得罪人。民国之后写古体诗的,我只佩服一个人,这就是教员同志。教员的诗词,并不是因为华丽的词句,和严谨的格式以及平仄等等。因为无论多么华丽的格式,都是为了传情达意服务的。教员是大英雄,真正体现了“唯大英雄能本色”的古训。他写的诗词也好,都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心里怎么想的,作品就怎么表达。也就是说,真正的好诗,你一定能读的懂。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优秀的古诗词,不用解释,一定能够明白个七八分。因此,评价一首诗词好不好,放在第一的条件一定是让人明白,作者是在说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是堆砌词藻,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语言再华丽,平仄再合规,也算不得好作品。明白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看看易中天的这首词了。
《满江红》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没读过的朋友可以先读两遍,然后再想想看,易先生的词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凭心而论,我也读过几首唐诗宋词。但这首词我始终没读懂。比如第一句“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的主体是谁?是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易先生自己吗?那所别之“林泉”又是何指?初醒处,又是哪里?“龙蛇出没,火光明灭”是心中景,还是眼前景。“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的主体又是谁?都存在矛盾。因此,只有把”揖别林泉“的主体从作者身上挪开,放在历史上的先民身上,大约还是解释的通,于是,全篇所有内容,就变成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于是,这个作品,可以冠一个篇名《咏史》,它从开篇”揖别林泉“的先民写起,从华夏文明的发韧到成形。到周代之后,就没写了。这首词全篇词藻的堆砌上,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一句:“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中,透出些许历史虚无主义的味道来。堂堂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有煌煌正史,来的明明白白。还要和谁去商榷?
这个作品虽然在词牌上用的是《满江红》,但是立意上,显然是受到教员《贺新郎。读史》的影响。我们把教员的原作搬过来,看看易中天的作品与之是否会有联系。结论大家自己拿。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是不是感觉到历史的脉络写的清清楚楚,个人的观点写的明明白白的?是好是坏,大家自己评判。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面我们再抄一首革命烈士秋瑾同一词牌的作品,大家再对比一下。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秋瑾 【朝代】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看到没有,有时间,有地点,有距离,有景物,有心情,有抱负,有表情,有动作。没有一个生辟字,没有一晦涩典,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用解释,绝对能看得懂。
我写到这儿,易中天的这个作品好不好,大家自己评判吧。任何感动不了人的作品,恐怕都很难说是好作品。
易中天的《满江红•揖别林泉》,既非垃圾,词采还是有的;但也远非精,不过是一首平庸之作。他的这首《满江红》太隔了。凡是隔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凡是好的诗作词作,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字面易懂,脉络清晰、气息流转自如、绝无滞涩之感。能够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的诗句和词作,莫不如此。但读易中天的《揖别林泉》,你不太清楚他在写什么,恍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云遮雾罩的,读后眼前一片朦胧。
要读好诗词,不能盯着名人看。在古体诗词一道,官方几乎已经没有能人了,高手都在民间。《满江红》这个词牌,除了岳飞的《怒发冲冠》排第一,就得数我的《代拟辛稼轩》排第二。如果有人能找出比我写得还好的《满江红》,算我输。
原创《满江红•代拟辛稼轩》
十论中兴,天心怯、靖康情结。堪恨也、一隅偏乐,更无豪杰。光影陆离迷醉眼,画船摇荡氤氲月。不堪听、铁骑正猖狂,胡尘阔。
旌旗折,强弓歇。晨风劲,寒光彻。痛驱的卢快,镆铘空拔。气盖世兮时不适,志平胡也词尤烈。今世愿、回马啸中原、英雄血。
注:1、十论中兴,辛弃疾曾著《美芹十论》
2、的卢,宝马名。辛弃疾《破阵子》词云: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如果我没记错,刘备的坐骑也是的卢马吧?说它防主,却救了刘备一命(三国演义里的桥段)。
沉默是金,不作声,也是一种评论。还是让他自已好好去想想吧……
我非常喜欢易中天老师,他对问题的见解也有着超人的视野,而且口才也好,我经常看他的视频,非常棒!
但是,至于他的那首诗词,我也看了,感觉水平一般,就像很多喜欢写古诗词的人写的水平差不多,缺乏创新,或者说,缺乏天才,可以定位为:应景之作,不能当真!说垃圾不过分,我认为易中天老师自己也会说是垃圾!他对艺术的鉴赏水平肯定很高,他明白自己这样的作品,开开玩笑的写着玩儿,压根就没想混个“诗人”的头衔戴上,我认为是这样。
我们看那些古代经典作品的句子,充满天才句子,比如李清照的作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最后一句的:应是绿肥红瘦。给人奇妙之感,这种表达事物的方法,一下子就超出了我们日常用词用字习惯,把绿叶多,称之为“绿肥”,把花朵少“红瘦”,包括海棠花的状态也用这个巧妙绝伦的描述表现出来,给人天才之感,石火天惊,奇妙无比,这才是真正的天才之作。其他,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大家都有判断!
毛主席有过一首词《贺新郎.读史》也是论史的,有世界观、历史观,有格局,有境界,虽然词浅文白。而易中天先生此作,却是比较生硬的堆叠,神话、传说、历史杂糅,可以看出此作想要写中华文明史的,但此作没有统一的历史认识,用字刻意。此作,更像一台晚会的串词!
首先是你这问题提得很垃圾。易中天先生这首词先不说有多惊艳,但起码无论是体裁、格律、用典还是遣词造句都中规中矩,也渲染出了一定的历史空间意象与探索精神,展现了相当的才气与学力。易先生从百家讲坛上的说三国到诸子百家,到他的煌煌巨著《中华史》,我认为他是当今一位比较难得的学术素养渊深、有独到见解的优秀学者,这首词也许各人解读不同,但无论如何也用不到垃圾二字。头条上的一些人,无知无畏,好狂言妄语,不是无脑乱捧就是黑心乱贬,靠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吸引眼球,诚可哀矣
神经绷得太紧。可称为建极。不过故宫的宝座上的匾是“建极绥猷”,所以,别忘了“随油”。一条蛇吞自己的尾巴。如果头是“精品”,那么,尾巴就是“垃圾”,这个环的大部分是蛇的身子。自己无定见,无中心,才会在两极间跑来跑去。
立意高远,前面铺垫就为了最后的千古一问,还可以的,但自不能与秋谨词相提并论!
易中天先生《满江红•揖别林泉》一词是垃圾还是精品?
我先试着来解读一下他的这首词。由于网上太少关于他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信息,所以我只能凭我的个人理解来解读这首词,正确与否我只能说那就是我读到的——
《满江红》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揖别,道别、告辞、离开的意思;林泉,山林泉石,指归隐之地,所以揖别林泉,我的解释就是告别归隐之地;初醒处,刚醒来的地方;悄然皓月,不知不觉的已经是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了。全句意思:告别隐居,人就像从酣睡中刚醒过来,正是深夜里,一轮明月已经在高天上,将大地映照的通明。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莽原,苍茫的原野,迷蒙的大地;龙蛇,龙,这里我理解为帝王,龙是黄帝的图腾;蛇,这里我理解为有野心的人,比如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前还是“蛇”,但黄袍加身后成了帝王,自然就是龙了,中国很多农民起义的首领都有做皇帝的野心,连孙悟空都说玉皇大帝的位置要轮着坐,所以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龙与蛇是很难完全分清楚的。三句连贯在一起的意思:苍茫的大地,黄帝崛起,征战中原,成王败寇,各类有野心的人也与之竞争,搞出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牛头羊尾,因为牛是炎帝的图腾,炎帝的人还吃羊肉,所以牛头羊尾应该指炎帝;秋江春岭,找不到背景资料和信息,我只能理解为“秋天的江河”、“春天的山岭”,其实意思指当时时空,诗意的解释即时光荏苒、苍茫大地。三句连贯的意思:炎帝部落崛起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和黄帝部落发生了冲突,但最终两大部落顺利合并,华夏民族由此诞生。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更,在这里即加上;娲皇,女娲,补天穹,即女娲补天。两句连贯意思:华夏民族崛起,不等于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安宁的时期,历史进程中,各种战争依然不断,改朝换代的事情不间断,那往往犹如风雷一般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这几句只是诗人感慨一下从炎黄到周朝的历史,其实就是呼应了上述诗句,认为中国的历史早期从炎黄到周朝就是战争不断的,斧钺林立、尸骨累累、血流成河。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这两句属于诗人对上述中国早期历史的一种带有点困惑的情感抒发,雾迷城堞,这句是不是可以解释为诗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真实性,仍然还是觉得有迷茫之处。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漏永,长夜的意思;彤云叠,彩霞堆叠在一起,很美,但也显得繁复而难解;还可以解释为乌云密布。这两句其实就是诗人对上述中国早期历史回顾、感慨后的一个重复的但更情绪性的感慨,我认为用一词“浩叹”来形容,比较贴切。意思即中国历史从炎黄崛起到周朝这段时期的真实性探索,犹如人在烟雨苍茫的寒冷长夜中,也犹如你远远欣赏远处枫林遍野山峦和彤云堆叠的天空,美则美也,却难以说清楚它们究竟是怎样的。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这个结尾句,是诗人最终发出了哲学家一般的天问和疑惑:中华民族到底如何崛起的,现在的理论还有待商榷,所以我还是想要问祖先,我从何而来?
如果我的解读大体上准确,那么我认为《满江红•揖别林泉》这首词主要就是诗人对中国从炎黄到周朝这段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一种感慨,一种疑惑的情绪释放。间接的也表达了对目前中国历史源头问题之证据不足的不满。考虑到易中天一直在讲历史、研究历史,水平如何不论,起码他写这样的诗词不算无病呻吟。
全词遣词造句还算简练、清晰,意思明确连贯、核心凸显,没有明显的累赘重叠句子,全词读下来感觉也算流畅。从这个层面上,说易中天这首词是垃圾,我只能认为是某些人的偏见。不妨你也作一首满江红词拿出来看看,究竟比易中天这首词好了多少。
但假如以唐诗宋词的标准来衡量,《满江红•揖别林泉》肯定也算不上精品之作,或者即便放在今天的环境里来评判,起码也不能赢得我足够的敬意:这首词最大的问题1、缺乏足够的韵味,或者说意蕴浅薄了,不够浓郁,抒情不足,有点匆匆带过,诗词终究还是以抒情为主,尤其这样的一首发思古之情的词,情感不足,是一大弱点,它也导致了全词韵味不足。2、对历史没有批判、也没有褒扬,仅仅只有最后的一点质疑,令全词含义寡淡,没有足够深刻的表达,纵深的也缺乏挖掘,广阔更谈不上,一切意蕴方面的东西,都先平淡、显得一带而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词也不算精品。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很明显了,《满江红•揖别林泉》既不能说是垃圾,也谈不上是精品,它只是一首平庸之作。
榷出韵,不押韵
平仄18处错误的如下
第8字 悄 应平
第11字 月 应平
第12字 莽 应平
第20字 光 应仄
第22字 灭 应平
第36字 越 应平
第46字 雷 应仄
第47字 烈 应平
第52字 尤 应仄
第53字 血 应平
第57字 周 应仄
第59字 钺 应平
第66字 迷 应仄
第68字 堞 应平
第80字 彤 应仄
第82字 叠 应平
第92字 商 应仄
第93字 榷 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