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六省通衢,交通便利,是北方商贸集聚地。要发展经济,就要财源茂盛达三江,当时交通主要是铁路。郑州铁路发达,京广丶陇海两条主干线汇集,贯穿南北,地理优势选择了郑州。
至于古都,河南很多,但最后的开封要追溯到宋朝。元丶明丶清以来一直定都在北京,将近千年了。倘如在500年左右,或许会选择古都
。综合各种关系,郑州有着光荣的历史,著名的”京广铁路大罢工“就爆发在这里,是河南最适中的首选之地。
河南省四大古都分别是:
1、洛阳: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
2、开封: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
3、郑州:夏、商、管、郑、韩
4、安阳: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请从以上选项中选择一个另类的!是不是有一个城市感觉特别突兀,很明显这是一道送分题。然而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其他三个城市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郑州了。
其实郑州入选“河南省四大古都”也不是“硬挤进来的”,也有其历史追溯在其中。
历史上,郑州曾经是夏、商、管、郑、韩的都城,隋唐之后在郑州常设有州,在河南的历史渊源不算短。因为其是“夏商”的都城,所以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遗憾的是,这些朝代距今实在太过遥远,且无遗址留下,文化渊源基本绝迹。加之“管、郑、韩”的存在感实在太过于薄弱,所以很多人对于郑州入选河南省四大古都都持保留态度,乃至于有人认为这是和“北鼻拿百花奖”一个性质。
以至于同样存在感薄弱的安阳古都就在郑州的庇护下,免于被戏谑。
开封→郑县→郑州
众所周知郑州是一座被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横贯中国南北、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都要从郑州经过,是中国铁路的心脏,也是最大的交通枢纽中心,在这里可以直达除了台北以外,全国任何一个中心城市,乃至海口。
郑州之所有能有今天的地位,有一个人是不能忘的,那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
因为清政府决心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从郑州通过,就是张之洞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向清政府上的一道折子,陈书详情,最终京汉铁路得以路过郑州,而不是当时的省会开封。
经过8年的修建,京汉铁路通车,郑州也迎来了千年来最大的机遇,京汉铁路奠定了郑州的城市框架。由此到今,一路高歌引亢,占尽河南的优质资源,将其他17个市甩的一塌糊涂。
张之洞最终选择了郑州是刻意为之,也是为了使这条铁路可以使用万年而不垮。开封地处平原地带,在太平年间作为“运输通道(漕运)”自然是风光无限,但是因为其无险可守,在战争年代,铁路若修建于此,极容易成为炮灰被“当头棒喝”,战争中交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48年,开封就在半年间,被解放两次。第一次解放后旋即因为战略因素撤离,四个月后迎来第二次解放。
而地理因素上开封更是和郑州没法比,黄河在开封是悬河,“黄患”是自古以来令各路王朝头疼脑热的自然灾害,如果铁路在开封,那么一旦再次水患,火车就变成水车了。
就这样,因为铁路带动的新型较之漕运更加便利的交通升级,开封和郑州的经济发展便定型了。即便如此,建国后,河南的省会依然是开封市,直到1954年10月,省会才由开封牵往郑州,“要想富先修路”,在“路”上面,郑州占尽了天时地利,成为省会是早晚的事了。
洛阳→开封
无独有偶,郑州因为交通便利而取代开封的一幕,在历史上洛阳和开封的更替是有一点相似的。安史之乱后,洛阳的繁华便如过往云烟,赖以为生的运河因为淮河与河北形成了藩镇割据,运河被逐渐废弃,再也没有被起用过。
五代、宋以后,随着汴梁漕运的发展,开封顺势崛起,洛阳失去了作为都城唯一的价值,就这样河南省历史文化渊源最久的洛阳一蹶不振,到近代连少林寺都被抢走了,实在是虎落平阳,可悲可叹。
当然洛阳被开封取代并非仅是因为交通的关系,只不过这一层关系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且与郑州开封交替别无二致,可见,历史的本质跟人类一样,是复读机啊。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自禹铸九鼎天下分为九州,这里做为豫州位居九州之中,史称中原地区,同时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自古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定位不低。
中国明确定义的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四个,本题所提到的三个都位列其中。所以也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一说。
一般认为三个古都中,十三朝的洛阳建都史较长,主要辉煌于东周末及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做为唐的陪都时期。而紧随其后的七朝古都开封原定义为二千七百年的建城史,后来随着老丘遗址的发现,原来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就是有着242年历史的商都,这就是原来的七朝古都变为八朝的来历。而郑州是最晚定义的第八个古都,皆有因这里发现了商朝的都城遗址的原因。
开封因水系发达而兴,却又因北临黄河,常遭水患,发展受限而衰。但毕竟名头不小,宋之国都乃至宋以后的省会,甚至建国之前还成为首都备选城市之一。
1954年省会由开封西迁郑州,开封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这主要得益于郑州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大动脉交汇在这里。交通的便利和城市框架拉大带来了繁荣的原因。
讲起个中变化的缘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清末时任河南巡抚的个人私心。原京广线设计是和陇海线交汇在开封。为避免朝中大员巡察可一日到达,很多见不得光的来不及掩饰处理,才改变了广京铁路的位置一一西经郑州。而这一做法,竟造成了后来郑州、开封两座城市的换位。
河南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全国八大古都四个在河南,即洛阳、安阳、开封与郑州,在历史上洛阳与开封多次作为王朝都城与河南地方的中枢存在。
从明清开始,河南的首府就长期定于开封,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直到1954年,因为铁路建设而急速兴起的郑州,凭借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彻底挤掉了开封与洛阳这两座名城,成为了新的河南省会。
洛阳衰落已久,优势早已不再
说起古今地位相差最悬殊的城市,洛阳必然跻身其列,在一千年前,洛阳是与长安齐名并尊的超级城市,宋代之前的王朝,都城大多都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辗转。
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松软肥沃,十分适合农耕,因此文化经济很繁荣。
洛阳位于河洛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界之地,这里三面环山,是中原通往关中之地的交通要冲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古代的王朝若定都长安,那么洛阳也不会受到忽视,通常都是将洛阳作为关中的屏障与粮食保障进行经营,或者直接作为陪都、东都,地位超然。
隋唐时代,关中人口剧增,土地水源不足,加上黄河水道的淤积,粮食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隋炀帝时期就想着迁都到洛阳之地。
大运河开凿之后,洛阳成为了水运枢纽,其地位日益提升,丝毫不逊于长安。
然而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洛阳一带原本的运河淤积,加上关中也逐渐丧失了王朝中心的地位,洛阳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晚唐五代时,新开凿的诸多运河使得洛阳东边的汴梁急速崛起,正式取代了洛阳在河南地区的地位,五代之后,再也没有大一统王朝定都洛阳,这座名城彻底没落。
古代优势明显的开封,近现代相较逊色
开封,也就是曾经的汴梁,从先秦时代就是一座相当出名的城市,当年魏国的都城大梁便位于这里,而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开封迎来了最辉煌的高光岁月。
因为漕运的繁盛,开封从五代开始就成为河南之地的中心,北宋时期尤其繁荣。
只不过开封有个很大的劣势,那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开封北部无险可守,最终导致靖康之变时,开封被女真人劫掠一空,夷为平地。
但元朝开始,开封这座漕运便捷的城市,还是成为了河南之地的首府所在,而后的明清两朝也继续沿袭传统,开封做了河南数百年的首城。
可以说,开封当年能够超越并彻底取代洛阳,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漕运,这里地处南北内河漕运的枢纽之地,是往来商业的必经要道。
现代交通没有兴起的古代,漕运是很重要很主流的交通运输方式。
但近代时,西方的铁路筑造随着洋人入侵的脚步进入我国,也逐渐改变了很多城市的命运,比如开封,1899年京汉铁路开始建设,重点就在于从何处穿越黄河。
三面环山的洛阳被首先排除,而开封之地因为千百年来黄河河道的淤泥,出现了地上悬河,因为危险且成本高,也被排除,最后被选中的,则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郑县。
因铁路而兴的郑州,河南的新首城
虽然郑州也是座古都,可历史上定都于郑州的王朝实在年代久远,影响力远远不如开封与洛阳这两地,明清时期的郑州,其实已经十分藉藉无名。
晚清时的京汉铁路选址穿越黄河时,郑县因为地理环境十分适宜,成为了铁路跨河之地。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不久后清廷又修建了连接开封与洛阳的汴洛铁路,原本清朝是想让开封与洛阳这两座重镇与铁路相连,没想到反而让郑县意外成为了诸多铁路交汇之地。
铁路的运输能力极其强悍,很快就成为了一种主流交通方式,伴随着铁路机车的轰鸣声,郑县很快成为了中原非常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与贸易重镇,也带来了大量人口流动。
1931年,郑县正式改名为郑州,到抗战之前,郑州这个原本的小地方,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全面直追洛阳与开封,成为河南第三城。
建国后,诸多经过郑州的铁路都不断延展,也进一步提升了郑州的地位。
几乎就在很短的时间内,郑州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重镇,诸多的交通大动脉汇聚于此,而开封与洛阳两座老城,显得愈发疲软无力。
最终在五十年代初,郑州在经济上超越开封,而其交通优势与辐射能力更被视作强于后者,因此综合考虑之下,河南正式将首府搬到了郑州。
开封和洛阳是两大古都,文物古迹居多,对省会城市的规划和扩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1954年前后郑州的交通优势突出,郑州在河南省也具有区位优势,个人认为把郑州这个新兴城市设定为河南省会还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铁路!郑州以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力压开封、洛阳两座古都成为河南的省府所在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多太多。首当其冲的便是古都洛阳和开封。在历史上这两座城市曾经长期交替霸占着河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成为了河南省最知名的两座城市和文化名片以及精神内涵所在。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贸易往来的方式和交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城市的地位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港口城市不断超越内陆城市,交通枢纽不断的干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就是凭借着成为铁路交通枢纽,成为了河南省省府所在地。
郑州原本名为郑县,是一个规模极小的普通县城。在河南省内根本排不上名号。然而清朝末年随着京汉铁路的规划以及建成开通。京汉铁路将河南境内的路线和一等车站设在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郑县境内。而完美的避开了东边的开封、西边的洛阳。这样的一个决定,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三座城市之间的相对优势关系。
郑州因为铁路的开通正式迈入铁路时代,南来北往的货物和人口在这里汇聚,又从这里发散,逐步的改变着郑州的城市规模和知名度,同时也提升着郑州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思想文化。而此时开封和洛阳依然处于思想保守的守旧状态。
随后不久,陇海铁路也正式修建开通与京汉铁路在郑州火车站交汇。郑州从一个京汉铁路的沿线城市变成了两个交通大动脉的交通枢纽。一时之间郑州可以沟通南北、货达东西。迅速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近现代化城市。
铁路为郑州带来了3万多人的移民,这次移民潮一次性为郑州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活力和城市扩张。
1953年,郑县正式更名为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省委将政府驻地从开封搬到了郑州。尽管此时郑州的城市规模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但是凭借着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便利的交通,郑州市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其后郑州迎来了再一次的发展浪潮。最终郑州的经济实力也超越了其他城市,由此发展成为了河南省第一大城市。
因此,郑州被人们称为是一座由火车拉来的省会城市。与之有着类似发展历程的城市,还有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
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铝土、耐火黏土、石灰岩等,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一五”计划期间更是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当时,国家对郑州建设的投资是巨大的,仅1953年一年的投资就比解放4年来的投资总和还要大3倍;1954年的投资又比1953年增长了一半还多。尤其是郑州市多个国营棉纺织厂的建立,使其成为中南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城市。相比之下,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
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更适宜作为省会,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联系更加方便,不像开封地处豫东,指导联络其他地市多有不便。
这是因为郑州 战略位置重要,是我国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对河南的发展十分有利。
1970年左右的郑州市,徒步走半天可以绕郑州走一圈,两小时可以东西南北的直线走找对向地方去。也就是方圆不足两里地吧。
而一九六几年的郑州市只有一个警察。由地盘看,仅是一个大村。
河南省会首先建的是洛阳,又因道路难行,改到开封,又因开封文物太少,工业太小,又改回洛阳。这样的改来改去了几次。
当中国整体规划,东西铁路与南北铁路交汇于郑州的时候,这个铁路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就成了河南省省会了。
实际上1980年以前的郑州,南北和东西仍然可以用步行走去的,用时间仅是一个半小时而已,就可以由东走到西,或由南走到北的。现在不行了,三个小时不见能走到了。
所以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是因为铁路交通枢纽造成的。没有成为省市城市时,仪是个大村,周边还有沙漠呢,碧沙岗公园那一带就是沙漠区,也是乱坟岗区。只因京汉铁路大罢工的二七大罢工地址在这里,郑州才有名的。后来又挖出了商朝遗城城墙,才有了一点古迹的痕迹。1995年以前的郑州,只是一个纺织工业的城市,但只纺织布料,没有服装制造的。仍然是没有洛阳工业发达和开封夜市商业发达的。
1995年以后,才逐渐成为河南省工业与商业收入最高的城市了。
但河南整体仍然是农业省,而不是工业省的。虽有铁路交通枢纽,仍然没有把商务搞得比苏杭一带高。全省生产总值并不在全国排名之列的。小麦原本的生产大省也不也沦为不是第一了。棉花产量的重要地位被新疆夺去了。蔬菜被山东夺去了。奶山羊被山西夺去了。水果和肉蛋也被南方夺去了,现在的河南见不着多少羊牛马驴了,鸡鸭鹅也少了。鱼也虽然多一点,可是比不过南方,北方和海边人了。
所以河南人在全国打工的最多。这是因为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原本四川是第一大省的,因为有了直辖市就不再是人口第一大省了。只不过河南的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比较多一些,虽然重要工业少一点,可是也不是那么太穷太落后,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好观点网看后再在上面留上点啥。
作为一个开封人,我想先讲一讲开封的历史以及为什么省会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一、开封的兴起与发展
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 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 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 名为“大梁”。 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 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 即“启封城”, 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 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 名启封, 取“启拓封疆”之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 “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是为开封的由来。
自五代时期一直到北宋灭亡这一时期是开封市的顶峰时期。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国家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后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应了当时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此后的元、明、清三朝直到1954年开封一直作为省会的地位而存在
二、开封的衰落
开封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成也黄河、败也黄河,开封市内地势低平, 而黄河内长期的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悬河的景观,这使得开封非常容易被淹没。
历史上开封一共被淹没6次。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
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
在这样饱受水患之苦的情况下,开封慢慢地逐渐走向没落。
2、政治原因。作为北宋都城的东京, 还市作为省会城市的开封,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这也让开封有权利更有能力去支持城市发展。 但随着北宋东京的衰败, 以及开封城的屡次淹没, 其政治地位大大不如北宋东京时期, 因此也失去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3、经济因素 宋代东京由于处于水运交通的枢纽, 且手工业和商业兴盛所以一度作为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来发展,近代以来自从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在郑县交汇,其地理位置便凸显起来,郑州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逐渐在经济上超越开封、洛阳成为河南的郑州经济中心。
三、作为开封人心里的一点想法
1、开封支柱产业不多,旅游业发达,整体经济在河南省排中游,希望开封在经济建设上能有更大成就
2、开封城区面貌今年有较大改善,但是老、破、旧仍然存在,影响城市发展形象。
3、近段时间看到网上有濮黄铁路的消息,查阅了官方网站,河南省十四五规划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消息,一旦能够实现,对发展开封经济也是一大利好。
自古至今,中原划线文明的核心区域都会有两座双星闪耀的城市,从最早的长安洛阳,到后来的洛阳开封,直到今天的西安郑州。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他们的区位优势决定的,河洛盆地自古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都在这里,且洛阳山河围绕,在割据时代是极其易守难攻的,长安地理上和这个类似,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另外长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连接西域,直到现在它依然对于西藏、新疆和内蒙有极强的掌控牵制作用。所以在隋唐之前长安洛阳一直是整个中国的双子星城市,作为两个最重要的核驱动着中华文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南方得到开发,于是到了隋炀帝时期不得不迁都洛阳,开凿隋唐大运河来连接江南了,隋炀帝几次下扬州,并长年居住在了江都(扬州旧称),可见他是极有远见的。在这一时期洛阳成为了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城市,整个隋唐时期洛阳的实际地位是不弱于长安的。后来五代十国,中原地区的士族继续南迁,到了宋朝时期,江南已经彻底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另外失去了对于西域的控制,于是开封成为了改道后的大运河和黄河的交点城市了,通过大运河江南财赋源源不断运达开封,而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传统心脏,开封洛阳便成为了北宋的东西两京了。后来南宋政府偏安江南山水,北方运河继续废弃,直到元朝定都北京,运河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道,从杭州经过江苏、山东直接进入北京,中原大地上便没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存在了,于是中原分为开封府和河南府(治洛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明清时期。后来到了民国,京汉铁路修建,再到陇海线的修建,郑县(郑州旧称)便成为了铁路时代的一个巨大的十字型交通枢纽。后来河南省省会的变迁也是因为中国逐渐从公路水路时代步入到铁路时代了,再到今天的高铁时代,郑州更是成为了米字形的高铁枢纽和高速枢纽,随着最近国家中心城市文件的批复和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郑州未来将不可逆地成为中原大地上一座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的航空、高速、高铁的中心城市,所有这些都是由它们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正是1954年“河南换省会”——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从开封搬到了郑州。郑州,这座1949年时市区才只有700米长水泥马路,民谣里“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城市,从此正式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当然,虽说是“第一次做省会”,但哪怕只看1840年以前的古代史,历史悠久的郑州都是中国古城里的“重量级城市”。比如商周年间时,郑州就是“东方重镇”,登封县阳城文化遗址出土的700米陶制管道,也生动还原了“两千年前郑州人喝自来水”的先进生活。汉代以荥阳为中心的郑州地区,不但出土了震惊世界的“荥阳大铁炉”,更有“富冠海内”的美誉。说郑州的历史,几千年里的一砖一瓦,都深藏说不尽的辉煌。
不过,如果和河南境内的两个“邻居”——洛阳开封比比,古代郑州的劣势也很明显。虽然也是兵家必争的要地,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连接中原东西方向的水陆道路,往往是从扬州到开封,再从开封到郑州后进入潼关。而连接中原南北方向的道路,宋朝以前以“秦陇之咽喉”洛阳为枢纽,宋朝之后则以开封和郑州形成两个交通节点,但郑州所在的线路只是辅线,开封至北京的官道,才是中原大地的“黄金线路”。
所以,河南版图里,郑州在1840年以前是公认的重镇,却也一直成不了中心。虽然在雍正年间时曾短期升为直隶州,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开封府的属州。那既然长期做“陪衬”,为何1954年又华丽大变身?其实,郑州地位的“逆袭”,是从晚清年间开始。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近代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泥淖。但同时,新兴的近代产业,又迅猛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经济交通版图。特别是1887年起,随着中原大地黄河灾害的泛滥,传统“官道”受到严重威胁,铁路建设也成了清政府的大事。开封越演越烈的水患,叫相对“安全”的郑州,成了铁路建设的“首选”。1906年至1908年,“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先后通车,且正是在郑州形成交汇。昔日作为开封“陪衬”的郑州,这下地位飞升,成了20世纪中国东南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
如此变化,效果也立竿见影,成为交通中心后,19世纪末还“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的郑州,商贸往来迅速繁荣。1908年时,清政府就在郑州“开埠”,1922年郑州商埠的面积再度扩大,中国大地上南来北往的货物,几乎都要在郑州交汇。单是在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1932年,郑州全年就转运输出了近万吨商货,包括六千多吨棉花和一千二百多吨大米面粉。那年头想在北方做点“物流”生意,就一定绕不开郑州。
巨大的商业客流人流,也助推了郑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空前繁荣的郑州城,全城仅饭店就有七十多家,闹市区的每条马路,都至少有五六家浴池。以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区,集中了一千多家商店。郑州大同路上的“中国国货公司”,是民国时代中国北方的知名贸易公司。另外还有中国、交通、中国农工、中国实业等十几家知名银行,也在郑州设有分支机构。此时的郑州,就是民国北方商业版图里的“大都会”。
尤其给民国历史撑场面的,正是郑州强大的民族工业,首推就是棉纺业。自从升级为“黄金枢纽”后,郑州恰好处于“关中棉区”“洛阳棉区”“新乡棉区”“晋中棉区”之间的中心位置,发展棉纺业条件得天独厚。于是1920年5月,完全采用美国设备的豫丰纱厂,在郑州正式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拥有5000多工人和五万锭纱锭的大型企业。成为民国北方棉纺业“首树一帜”的强大品牌。
有了棉纺业的带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本地的各项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比如为棉纺业提供机器打包服务的“豫中”“协和”“大中”三大机器打包厂,也成了河南棉纺业的知名品牌。还有“华兴厚”“大东”“广兴”等铁工厂,由美国人担任工程师的“中华蛋粉公司”,年产两千打蜡烛的“华兴造胰工厂”,这每一个遥远的名字,不但是郑州人的民国生活记忆,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珍贵的成长记忆。
可以说,在交织着战乱苦难的民国历史上,郑州的高速发展,堪称是无比耀眼的一笔。与“郑州开埠”有关的各种辉煌成就,今天依然令好些“民国粉”们碎碎念起“民国风情”。但必须说的是,民国经济版图和产业的变化,助推了郑州的高速发展。但拖了郑州发展后腿的,却也正是黑暗到糟心的民国政局。
民国时代的河南,地位十分特殊,特别是在1912年至1927年间,河南当地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张镇芳、张福来、吴佩孚等“民国精英”们,逮着机会就要狠刮一笔。单是在1926年,河南全省男女老幼要承担近一亿银元的赋税,摊到每个河南老百姓头上有三块银元,这还只是“和平年月”里的盘剥。外加郑州铁路业发达,所以运输便利的同时,“运兵打仗”也便利,多场军阀混战都在河南开打,惨烈的战争不但带来经济破坏,也给河南百姓带来额外负担。
比如1924年,路过河南北上的军阀靳云鹗,仅仅三天就在郑州当地刮走七十万银元的“开拔费”。而在1926年时,河南一省境内各路军阀的驻军,竟有三十万人之多。河南省账面上的军费,就占到北洋政府军费的六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每次军阀混战盘剥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在1927年起的“黄金十年”里,“国民政府”的盘剥也成了常态,仅1933年11月这一个月,河南本地的棉纺营业税就涨了一倍。1934年,作为河南民族产业“拳头”的豫丰纱厂,因不堪盘剥几乎歇业……
看过这繁华背后的惨景,就知民国时代郑州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几乎汗珠子摔八瓣。多少至今圈粉的“民国政坛风云人物”,仅亏欠河南甚至亏欠郑州,就是太多太多。
而到了悲壮的全面抗战时代,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在战乱里停运,繁华的郑州也就被断血,还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前线,发展自然一落千丈。1944年,面对日军的垂死一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仓皇逃窜,上演了震惊世界的“豫湘桂大溃败”,郑州也再次蒙受劫难,被凶残日军烧杀抢掠……
经过了这几场浩劫,民国“黄金十年”郑州的繁华,当时也成了昨日烟云。1949年时的郑州,何止只有“700米长的水泥路面”?全市只有五所工厂和一千多职工,市区人口不到16万,全市二十多辆黄包车,连路灯都仅剩了44盏。当时河南民谣里的郑州,也不止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更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这么一个烂摊子,怎么五年后就突然升级,变成河南的省会了?
其实,在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报告里,就说得非常清楚:“郑州市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重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这不止是对郑州经济地位的正确认识,更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决心!
而这个抉择,也成为了河南经济发展史,乃至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一步。在新中国早期,升级为省会的郑州,拥有了116个工业门类,形成了六大工业区。仅1958年“一五计划”结束时,郑州仅棉纺业的产值,就达到了14210万元,是1948年郑州市工业总产值的五十倍。从此高速发展的郑州,成了中原经济的火车头。
而到了2018年,郑州市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615亿美元。著名的郑州航空港每年完成邮货量52.2万吨,打造出了一条“空中丝绸之路”。2020年,郑州的生产总值也达到了12003亿元,正式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看过这一直没有停下脚步的高速发展,就知这六十多年前的“换省会”抉择,有着怎样的意义。
郑州的昨天与今天,特别是从“经济升级”到“城市升级”的全程,就是一面清楚的镜子。既照出了历史上多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个传说中“繁华”的民国时代。且在认清之后,好好珍惜当下,把握明天。
参考资料:《近代以来郑州崛起之动因分析》、《近代郑州城市的初步转型》、《探寻近代郑州功业的历史轨迹》、《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郑州古今》、《郑州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城市探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根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谢晓鹏教授的分析,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后来历朝历代多在此设立州县。京汉、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仅为郑州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成为河南省在选择省会新址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比之下,开封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地理上偏离河南省的中部。在历史上,开封虽为七朝古都,并长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开封交通的相对劣势就更加凸显出来。加上开封地段黄河已成“悬河”,河床高出市区许多,黄河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摆脱。
经济及政治因素
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而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此外,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最适宜作为省会,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故此,河南省会自汴迁郑已势在必行。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初步确定了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9月23日,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迁移。至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工作人员全部迁往郑州。
10月14日,开封市举行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市长姜鑫致欢送词。
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在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郑州市市长宋致和首先致词,接着,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号召省直机关全体干部和郑州市的干群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建设新郑州、新河南,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至此,省会迁郑工作基本完成。
对河南省的影响
省会迁郑是河南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河南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省会迁移郑州后,对于密切省领导机关和全省各地的联系,加强对全省工作的领导,以及对于及时接受中央指示和接受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都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郑州已逐渐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它又直接联系着洛阳、新乡和焦作等地的工业建设。
总之,省会迁郑后,河南省领导机关对全省的领导加强了,省会与全省各地及首都北京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了,河南省的整体发展和城市布局也更趋平衡与合理,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郑州市的影响
省会迁郑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成为全省的政治中枢。对于郑州城市地位的变化及省会迁郑带给郑州市的重要影响。省会迁郑给郑州带来了一个最为有利的条件,就是能更及时地取得省委、省府、军区及其他省级领导机关的领导,也给郑州带来了和其他兄弟城市、兄弟地区经常联系、相互学习的机会。如果说铁路交会给郑州带来了发展和崛起的第一次重大机遇,那么省会迁郑则给郑州带来了第二次重大机遇,且这次机遇对郑州市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开封市的影响
这次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譬如城市人口的部分暂时减少、购买力有所降低,某些服务性行业营业暂时下降和某些劳动群众固定职业或临时收入受到某些影响等等。
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在省会迁郑的同时,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当时的开封专区下辖巩县、荥阳、新郑、密县、登封、中牟、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等县,综合实力相当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提出和“郑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开封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提起河南的省会,现在咱们都知道是郑州,然而郑州这座城市开始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其实也不过才六十多年的时间罢了。
在这之前的千余年时光里,河南省省会的担当,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一直都是稳稳地落在开封,这座现今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古城身上。
早在1951年,当河南省级领导机关决定,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迁移省会之时,当时的郑州无论从工业、商业、农业哪个方面来看,基础设施薄弱的它,跟原省会开封都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连一旁的洛阳都比不上。
那么为何当时的决策者们,不惜耗费人力物力,非要坚持将省会由开封迁移到郑州去呢?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人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地上悬河——黄河制约了开封未来的发展前景。
开封地近汴水,相比关中、洛阳来讲,没有山河险要环绕,而五代、北宋的皇帝们当初之所以不顾四战之地的战略劣势,也要定都于此,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支撑超大城市对物资、粮食的巨额需求。
然而,人们享受这个位置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里同时还靠近黄河,而对于古代时期黄河的特点,大家也都知道,行动(河道)不稳定、脾气很暴躁(经常泛滥)。
北宋时期,这问题刚开始还没凸显出来,因为十二世纪之前,黄河主要泛滥的地方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河道迁徙的起点在开封以北,对开封城影响不大。
但自打金军南下侵宋,利用黄河南行,开了黄河夺淮的新局面之后,开封附近便成为了黄河迁徙的新起点,黄河水患便频频出现在开封地区。
而随着后来周边河床的不断淤积,黄河渐渐形成高于城市的悬河局面,也让附近的老百姓们,整日生活得提心吊胆。
每次黄河泛滥,百姓生灵涂炭的同时,当时的统治者们也一直在寻思,开封这地方,是不是该降低一下地位了。
早在道光二十一年之时,道光帝其实就动过迁徙省会的念头。
当年,开封北十五里的张湾黄河大堤决口,河南、安徽五府二十三县受灾,泛滥的大水,更是一直围困了开封城,长达八个月之久。
百万生灵,困于泽国,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道光帝给当时的河南巡抚牛鉴下旨,令其筹备迁徙省会事宜,然而,在当地士绅、官员的集体反对、呼吁之下,同时朝廷也顾忌迁徙耗费巨大,最终迁徙之事,不了了之。
然而,地势低洼的开封,自始至终并没有摆脱水患的威胁,这就使得新中国在考虑河南地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中原核心的不安定因素,充满了担忧。
从自然条件来看,黄河制约着开封的发展前景,开封未来不如郑州,也成为了当时决策者们的一个共识。
其次,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当时的情况其实并不咋地
1938年日军侵华之时,花园口决堤事件之后,黄河之水从花园口倾泻而下,在苏、豫、皖形成了一个大的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
当时人们形容黄泛区里的情形: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来,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九年黄泛,给中原地区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重灾区开封。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开封,他健步走上了二十多米高的龙亭,手搭凉棚,极目眺望,看到了不远处的黄河大堤。
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
“来过开封的人都说这里风沙很大,这回我算是亲身领教了。远望黄河堤防是光秃秃的,铁塔周围也是光秃秃的,一出北城,沙丘比城墙还高,黄沙要把开封城吞没了。”
正是开封当年,被黄河决堤所连累,使得周边环境恶化,渐渐失去了省会城市应有的风采,因此,当年国家才会在考虑城市规划发展之时,更加青睐于新兴的郑州。
不过,让郑州最终取代开封的决定性因素,倒不仅仅是黄河的影响,毕竟经过水利治理,黄河水患这些年基本已经很少再听人提起了,环境恶化,通过足够的时间和人们的努力,也能够再次焕然一新。
真正让决策者们下决心迁徙省会的因素是——郑州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
铁路枢纽
在清末时期,政府修筑京汉铁路之时,设计工程师们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从哪儿跨越黄河天堑,按常理来讲,开封是河南省会,选择尉氏、朱仙镇到开封渡黄河到卫辉市,在合适不过。
但现场勘察发现,黄河自郑州花园口往下,河道迁徙不定,而且黄河比开封市区高出近十米,若是在开封建设跨河大桥,未来黄河泛滥,势必有冲毁桥面的风险。
因此,京汉铁路的路线,最终定在从许昌经长葛,新郑到郑州的路线。
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小小位置偏移,最终改变了河南的交通格局,也为未来河南省会的迁移埋下了伏笔。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的津浦线,是当时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线路,而京汉——粤汉铁路的地理位置,相比津浦线来讲,政治重要性要低很多。
因此,这个时候的郑州虽然地处京汉、陇海交通枢纽,地段还没有好到让决策者想要迁移到这里的念头。
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政府定都北京,这就使得京汉线,成为了贯通南北最重要的线路,作为这条铁路的黄金枢纽——郑州,除了经济上的便利之外,政治上也自然获益良多。
1954年,时任河南省副主席的赵文甫就曾在留汴迁郑单位联席会议上讲话:
“把省领导机关迁到郑州,其意义主要是为了领导便利,因为郑州地处本省交通中心,有京汉、陇海两铁路交叉点,除南阳外,均在铁路线上,这是较开封好的地方……这是迁郑的唯一目的。”
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从政治方面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综合考量来看,郑州相比开封,作为省会要更加适宜一些。
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可以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非常便利。
最后一个原因,时代的需要。
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建设重点在工业方面,相比矿产较为匮乏、农副产品为主的开封,矿产资源丰富的郑州显然更占优势。
在当时工业优先的思路之下,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市自然要比一个饱受黄泛区侵害的老省会,要吸引人的多。
因此“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 9 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推动,最终也成为了河南省会向郑州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10 月 30 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便最终成为了河南省的新省会。
郑州这座省会城市,号称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中心城市。
郑州的建设发展,最先得益于京汉陇海铁路的建设。地处中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方便快捷的交通枢纽中心。郑州以后的发展还要以交通为中心,促进商贸物流各行各业的发展。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城。
郑州市是年轻充满活力的新城市。相比周边的开封洛阳,这些古老文化历史城市,年轻和交通最大的地域优势。最初的十字交通枢纽,现在已经建设成米字型高铁网中心。特别是国家战略的航空港城,内陆唯一的保税区电子商务口岸。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带动了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封洛阳所不具备的。
当初省会城市从开封落户郑州,就是这些主要原因。
当年河南有十个专区108个县,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省。开封是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不适宜进行大的经济建设。而洛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有文明全国的十大工厂。发展工业是洛阳的目标。
交通地理优势是郑州显现出来,当被国家建设为最大的铁路局。辖下有西安洛阳武汉襄樊太原等六大分局。亚洲最大的编组站和货车东站,最繁忙的火车客运站。现在又新建火车东站和南站,都是国家特等级的大客车站。可以说郑州市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名副其实的铁老大。
这就是郑州成为省会的主要原因。
1,地理位置上偏东,这一方面影响稍微弱一点
2,最主要还是经济上,在经济上开封一直依靠旅游和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在当时处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一方面开封没有矿产,第二再把矿山运到开封再运出去势必增加成本,而且当时正在发展铁炉的时候,当时的矿山大部分集中在郑州周边的地方,把郑州作为交通的运输枢纽最合适。
3,开封不安全,发洪水时候开封最先被淹掉
在历史上,河南因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它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因此被称为中原、中州。这种地理上的辐射效应,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成为古代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比如十三朝古都洛阳和八朝古都开封,还有更为古老的七朝古都安阳等。
特别是洛阳和开封,和同属千年古都的西安、南京、杭州、成都一样天下闻名。但是,西安、南京、杭州、成都都是当地的省会,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却将省会从有着800多年省会历史的开封,迁往了默默无闻的郑州,这是为什么呢?
(古都洛阳)
一、两座古都的辉煌。
如果从历史底蕴上看,洛阳无疑要比开封辉煌得多。在汉朝到唐代近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中原王朝的古都,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变换,这才有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说法。到了唐朝中期,更是形成西京和东都并立的局面。那时的洛阳,成为政治经济地位仅次于长安的陪都。
唐朝灭亡后,诸侯割据的五代十国战乱四起,长安和洛阳频遭战火,不断衰败。公元前365年,魏惠王“自安邑迁于大梁”,开封才得以崛起。梁、晋、汉、周等政权,都曾定都这里。由于临近涌济渠和黄河,水运便利之下,开封的交通枢纽优势逐渐显现。等到北宋定都这里后,其政治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很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民众生活,就是当年开封繁荣景象最真实的写照。
可惜好景不长,靖康二年时,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徽、钦二帝沦为战俘,开封倍受蹂躏满目疮痍。天兴二年,蒙古军队再次占领开封,在城内大肆破坏,千年古都就此衰败。
除了战火摧残,黄河水患频发,也是开封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上游下来的泥沙不断沉积,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使得河床比地面高出11米。这里成为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区,曾先后决口达42次之多,可见水患之重。
(繁荣的郑州)
二、郑州的崛起。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四个政权建都于此,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355年,在八大古都中排名第六。但由于夹在世界两大古都洛阳和开封之间,所以它的这些历史底蕴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郑州的崛起始于1906年,和洛阳及开封依靠水运起势不同,郑州的发展得益于铁路的修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认识到铁路交通的重要意义,要远超水运,所以在天津关道盛宣司和两江总督张之洞策划下,决定修建从卢沟桥至武汉的京汉铁路。
由于开封黄河水患严重,为了防止后期铁路遭到洪水影响,在勘测线路时,工程组特意避开开封,将路线绕到郑县。光绪二十四年,京汉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动工,八年后这条全长1214公里的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接着,清朝又在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建设从甘肃兰州到江苏连云港的陇海铁路。在河南段仍然通过郑州,与京汉铁路汇集。从此,郑州一跃成为清末民初最大的铁路枢纽,彻底改变了当地交通不畅的面貌。并凭借铁路带来的物流红利高速发展,很快把洛阳和省会开封甩在身后。
(民国时期的开封)
三、省会的变迁。
抗战爆发后,日军不断向华中地区进逼,1938年6月开封沦陷,河南省政府迁往洛阳,将其变为战时省会。日军占领开封后,企图占领郑州,利用铁路线直接南下武汉。为了阻止日军的攻势,国民政府炸开了黄河大堤,虽然确实挡住了日军,但黄河水道也因此更改,开封因此彻底丧失了水路优势。
此后,中日双方在中原地区展开多次会战,战争对洛阳和开封的经济和城市造成了极大破坏。虽然建国初期河南的省会仍然是开封,但是变更省会已经刻不容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开始讨论河南省会问题。由于开封和洛阳的交通无法和郑州相比,在行政管理和经济辐射方面,自然也没有郑州优势大。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洛阳位于豫西,大多属于山区,没有可供发展的空间。而开封虽然地处平原,但黄河在这里形成泥沙堆积,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十几米,防汛抗洪任务相当艰巨,所以这两座千年古都被否决。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有着800多年省会历史的开封,从此不再是河南的省会。
如今走在开封街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记起当年开封的繁华和辉煌,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记忆就和当地的省府西街等地名一样,已经成为过去。
(参考资料:《1954年河南省会由汴迁郑的历史考察》等)
从中国总局发展来看,这是人民政府的明智之举,应该点赞!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对历史古都是最好的保护。洛阳、开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多朝古都,汉朝、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和北京、南京共称为“四大古都”。所以洛阳开封应该有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之美才好。但遗憾的是保护不如北京南京好。
二是郑州位于中原中心,有母亲河黄河——中岳嵩山环卫。中国交通大动脉京广陇海铁路十字路口位在郑州,如今又有了国际航空港,连霍高速,中欧班列……使郑州如虎添翼,正在国家中心城市的起点上,创建“中原城市群”,向更高目标迈进!
三是郑州作为古老(商都遗址)的新兴城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设计师可以尽量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把郑州设计好,建设好!
四是战略位置特别重要。郑州是中原的中心大城市,毗邻省份多,古老文化辐射带动周边能力强,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今有“郑州强则形成群城强大”。河南又是人口大省粮仓大户,郑州“中”了,国家一定“中!中!中!”
所以,河南省会1954年从古都开封迁往郑州,真是国家明智之举,利国利民。
(开封是城摞城,自古水淹多次,难以发展成特大城市。)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共有四个古都,除了开封和洛阳,还有安阳和郑州。所以,被故意漏了两个古都的河南表示这个提问者真的不中。
关于河南省省会1954年为何定在郑州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多次分析,简单说来:
古都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不是能否成为省会的唯一参考因素。省会一般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中心,不仅仅要有底蕴,更要有号召力和安全感,而这些,是其他古都如洛阳或者开封都给不了的。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静夜史认为:
1、铁路的邂逅
郑州作为古都,历史上的知名度虽然不及“神都”洛阳和东京开封,但郑州有铁路,这让郑州的交通条件一骑绝尘。
自古以来,交通运输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时才修建了遍布全国的驰道。而作为一省甚至一国的政治中心,发达的交通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粮食的转运、军队的调遣等一系列问题。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不发达的古代,水运是建都的首选,因此隋唐大运河汇聚的洛阳才成为唐帝国和武周帝国的东都。随着长安和洛阳的衰落,大运河沿岸的开封又称为北宋的都城。
在这样的条件下,位于开封和洛阳之间的郑州是没有机会的,所以它只能隶属于开封府。
但是随着近代以来列强的纷至沓来,为更快掠夺我国财富,列强纷纷在我国修建铁路,速度缓慢的水运逐渐被铁路取代。
而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铁路入侵,清政府在接受了铁路这一新事物后,也开始着手参与铁路的修筑,郑州的春天要来了。
郑州的崛起,首先要感谢清末重臣张之洞。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卢汉铁路,并设计了具体线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州、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
1899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后改名京汉铁路。
关于张之洞为何选择经过郑州而不是开封,静夜史认为除了黄河大桥的选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是河南周口项城人。如果卢汉铁路经过开封则必然经过周口,这对于惧怕洋人顺铁路入侵的袁世凯而言,后果相当严重,所以经过他的努力,铁路整体向西移动100多公里,郑州成为幸运儿。
而张之洞给郑州带来的大礼包还不止一个,因为除了卢汉铁路,张之洞还计划修建沟通陕西、甘肃的铁路,这就是陇海线的前身,而陇海线在河南省境内则为汴洛铁路。
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由此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城市建设蓬勃发展起来,迅速超越开封成为河南省第一城。
建国后,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基础雄厚且交通便利的郑州自然成为河南省会首选。
2、地形的天赋
郑州取代开封和洛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907年唐朝灭亡后,洛阳与长安一道彻底没落,昔日的东都除了后唐时期短暂的回光返照,彻底被东部的开封取代。
而在开封做了北宋160多年的都城后,随着北宋灭亡,也彻底失去了都城地位。
但金朝后期曾再度将开封定为都城,这是开封作为都城的最后一瞥。元朝建立后,开封虽不是都城,但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这种局面经过明清和民国,一直保持到建国后的1954年。
开封相比于其他河南省城市,特别是洛阳,地势非常平坦,适合进行工业设施布置,且能够承载更多人口。但开封有一个致命隐患,那就是黄河水患。
开封的平坦地势,全拜黄河所赐,这条为开封带来生机的母亲河,也是随时可以要了开封老命的地上悬河。由于地势低,开封段的黄河长时间一直是地上悬河的状态,不仅难以通行,更严重威胁了开封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天的开封,是典型的“城摞城”奇观,地下因为黄河水患埋着七座城,这样危险的地段,谁也不敢说某一天的黄河不会突然失控。
建国之后,虽然我国大陆统一,有了治理黄河的系统方案。但共和国初立,即便经过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国周边形势依然没有根本性好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黄河被敌人破坏,开封将不复存在,花园口掘堤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重演,所以河南省的省会必须另择新址。
相比之下,郑州虽然和开封不远,但却成功避开了地上悬河的尴尬,不用担心因敌人破坏导致的黄河决口。
而且位于黄河冲积扇的郑州地区地势同样很平坦,能够提供大面积的场地,便于进行工业项目的布置。
再者,一旦出现危机,郑州距离西部山区的距离要远远近于开封,可第一时间进行转移,这使得郑州的安全系数远远高于开封。
最后,郑州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河南省的中央,这意味着郑州到全省各地的距离相对平均,这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建国初期,有利于节省通勤成本,便于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郑州在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绝非偶然,这是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从192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并列的说法,最早以前的提法是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稍后不久又将开封加入,于是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1930年代开始把杭州纳入古都之列,于是又形成了六大古都的说法。“六大古都”这种说法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到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将安阳列为古都。
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至此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就有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古都。郑州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很难将其与古都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郑州建都的历史距离我们当今实在是太过遥远了。
《大明一统志·古迹》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内。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广舆记》记载:“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明朝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古迹》记载:“轩辕丘在新郑境内,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可能出生在郑州境内的新郑市轩辕丘。郑州从传说时代算起有5000多年历史,如果从史书和考古发掘已证明的夏朝算起也有4000多年历史了。
历史上郑州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夏、商两朝均曾一度建都于郑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在今天的郑州新郑市建都。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迁都于新郑。然而郑州建都的历史确实距今太过遥远:自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以后郑州再未成为过都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古都都有很多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然而郑州实际上是缺乏这样的历史遗迹的。
自秦以后的两千余年间郑州再未建都,所以时至今日郑州已几乎很难再见到古都的气象,直到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郑州境内的商代王宫遗址、郑韩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才将其确定为第八大古都。事实上普通老百姓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古都还是会看有没有大雁塔、故宫、明孝陵这样一目了然的历史遗迹,至于博物馆里的考古文物有几个非专业人士会去关注啊?
郑州恰恰缺乏那种让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古都气象的历史遗迹,所以郑州与同属河南的洛阳、开封比起来在很多人眼中是欠缺一丝古都气韵的。1954年10月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发生了一件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大事:河南的省会由开封迁到了郑州。郑州尽管在上古夏商乃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自秦一统以来郑州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洛阳和开封这两个邻居。
如今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以东地区在古代称为“河东”,黄河以南的区域则称为“河南”,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区域称为“河内”,由此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现今河南省的核心区域就是古代的“河南”。尽管今天河南省北部也有一部分地区延伸到了黄河以北的古“河内”地区,不过洛阳、郑州、开封等河南省的主要城市都分布于黄河以南。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版图中古“河南”居天下之中。一个古代帝国选择这里作为政令之所出可以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差不多同时传达,从而便于统治者及时统筹调控局势。在这样的中心地带里相对更具有运输潜力的城市就会自然而然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位于河南中部一线的洛阳、郑州和开封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在地理位置上居于三者中间的郑州似乎应当有更大的地理优势。
然而现实却是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郑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比不上洛阳和开封。这与黄河这条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息息相关: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都对黄河以南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城造成了深远影响。在黄河没南侵之前是经过今天的鹤壁、安阳西、濮阳进入华北。那时的郑州距离黄河水道的距离相当遥远,而淮河流域也在东南侧太远的地方,所以郑州在当时的水上交通难以构成体系。
相比之下洛阳在当时的地利优势则很明显:洛阳盆地是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突出部,控制着通向陕晋的主要通道。北临黄河、东临洛水的洛阳不仅水运交通便利,而且周围还有太谷、广成、伊阙、旋门、孟津等八个关口作为天然的屏障。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洛阳建都或以洛阳为陪都。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却是向长江流域倾斜的:当秦始皇混一华夏之时如今的江南地区还是山越民族聚居之地。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才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也就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
尽管在隋末唐初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但北方依然还是略占优势。不过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南北方之间人口比例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至此帝国的经济重心已全面转移到江南地区,长安、洛阳的粮食已完全依靠江南的输入。这时洛阳的劣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随着唐末战乱、小冰期出现和降水线的南移使长安、洛阳这两座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自宋代以后再没朝代建都于长安、洛阳。在经济重心南移和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长安、洛阳距离越来越富庶的江南显得有点远,长安、洛阳要获得南方的财力支持需要付出比开封和郑州更多的转运成本。
在长安、洛阳衰败的同时位于汴河到黄河入口处的汴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朱温以此为基地发展壮大,最终篡夺了大唐江山,建立了后梁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汴梁取代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赵宋立国后承袭五代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前往西京洛阳祭祖后便在洛阳行宫住下,丝毫不打算返回东京汴梁。
随行的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向赵匡胤进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若虑迁都,臣实未见其便。“这话说的直白些就是:东京汴梁纵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对,但毕竟得运河漕运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大军就指着这个吃饭。陛下如果迁都,又从何处去弄这么多粮食?
宋朝以前洛阳曾是“秦陇之咽喉”,然而在经济重心南移和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洛阳距离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已显得有些远了。宋朝连接中原东西方向的水陆道路是从扬州到开封,然后从开封到郑州后进入潼关。连接中原南北方向的道路则以开封和郑州形成了两个交通节点。洛阳作为交通中心的地位已被开封和郑州逐渐取代,不过这一时期开封显然比郑州更为强势。
当时郑州所在的线路只是辅线,而开封至北京的官道才是中原大地的“黄金线路”。况且开封又是北宋的都城,所以这时的郑州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上都比不上开封。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开封被誉为八朝古都: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宋朝和金国相继在此定都。 从蒙元明清到民国乃至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封一直是河南首府或省会。
开封相比河南其他城市在地势相对平坦,所以更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和工业设施布置,也能够承载更多人口。然而开封的致命隐患就是黄河水患:开封相对的平坦地势恰恰最容易受到黄河水患的冲击。开封段的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地上悬河的状态:不仅在交通相对较难通行,而且严重威胁到了开封城的安全。 开封的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开封低下因为黄河水患埋着七座城。
开封的城摞城遗址尽管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观,然而这也充分见证了开封在历史受黄河水患影响之大。不断泛滥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给开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随着开封的漕运河道被淤塞也使这座城市的运输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黄河泥沙导致了开封附近肥沃的平原农地盐碱化。唐宋时期开封得运河漕运之便,然而元代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已改走山东。
黄河水患的影响、土壤盐碱化、失去漕运便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开封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杞县志》记载:“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最终近代化的火车汽笛声宣告了开封作为省城历史的终结。在晚清时期的河南地图上并没一个叫郑州的地方,那时这里还是一个名为郑县的小县城。就是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因为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卢汉铁路的具体线路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以后则“由郑州、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1899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随后卢汉铁路改称京汉铁路。小县城郑县就此搭上了铁路的春风,从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后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由此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枢纽。郑州的城市建设依托于发达的铁路交通而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得以迅速超越开封成为河南省第一城。郑州借助铁路优势得以控制全国的棉花供应:当时关中棉区、晋南棉区、豫西灵宝、洛阳棉区、豫北新乡安阳棉区的全部棉花在运向武汉、天津、上海、青岛等终端市场前均需在郑州打包后转运。
棉花贸易成为了当时郑州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到全城产值的80%)。这么好的区位优势当然不容错过:商人们索性在郑州开办工厂就地把棉花纺成布匹衣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单在1932年郑州全年就转运输出了近万吨商货。巨大的商业客流人流也助推了郑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京汉铁路通车之前郑州火车站附近及其与郑州老城之间的地区还是“青葱无际之田园”。
然而到了抗战前夕郑州车站附近的大小商店已达到一千余家,全城的饭店已有七十多家,闹市区的每条马路都至少有五六家浴池。郑州大同路上的“中国国货公司”是民国时期中国北方的知名贸易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十几家知名银行都在郑州设有分支机构。这时的郑州已成为民国北方商业版图里耀眼的“大都会”。
1920年5月完全采用美国设备的豫丰纱厂在郑州正式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拥有5000多工人和五万锭纱锭的大型企业,成为了民国北方棉纺业“首树一帜”的强大品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本地的各项产业在棉纺业的带动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为棉纺业提供机器打包服务的“豫中”、“协和”、“大中”三大机器打包厂成了河南棉纺业的知名品牌。解放前的郑州已是一座轻工纺织业完备的经济强市。
郑州在轻工纺织业方面的优势使之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深厚的轻工业改造优势。郑州自1948年10月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了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时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之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省会的选择一般会参考人文底蕴,不过人文底蕴绝不是确定省会的唯一标准,省会应当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尽管人文底蕴深厚,然而在经济基础上却已被郑州赶超。
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具备更为雄厚工业基础的郑州比开封更适合作为省会。同时中央和河南省还考虑到要选一个最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而郑州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其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是洛阳、开封这两座古都所给不了的。郑州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成为了河南的省会。
如今在很多人眼中郑州是一座铁路带来的新兴工业城市。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与此同时人们又认为郑州是一座缺乏人文底蕴的城市。这种观念其实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郑州在远古的夏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郑州已由一座古都蜕变成为了一座小县城,所以今天人们往往很难在郑州直观感受到古都气息。
郑州之所以在2004年被列为第八大古都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的,然而这些考古发现对普通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不会像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北京的故宫一样显眼直观的。事实上郑州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即使政治地位得不到确认,也迟早会成为集中河南资源的大城市。在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以前已形成了两条从黄河以北南下长江中游的陆上通道。
一条是延津县至开封府,再经朱仙镇、许昌等地南下至江汉平原的东线;另一条是由新乡至郑州,经新郑、襄城、叶县走南阳进入湖北境内的西线。东西两线的关键节点分别是开封和郑州。由此可见在京汉铁路通车以前郑州已具备交通枢纽的地位,不过那时郑州的地位尚不及同样也是枢纽的开封。郑州得以最终崛起超越开封的确离不开铁路的助力,那么当初京汉铁路为什么没走开封呢?
铁路选址当然是希望地形越平坦越好,因为这可以减少翻山越岭的成本。京汉铁路筹建之初张之洞等人一度主张走开封线,然而开封附近黄河决堤太烈:历史上共泛滥过84次的开封一带是河南受灾第二重的地区。从今天开封东北的兰考到郑州东侧的中牟自宋朝以后就因水灾太重而从未有过修桥的历史。京汉铁路的重要中继点就是黄河大桥,所以铁路走开封其实并不现实。
最终京汉铁路改走经过郑州的西线,后来修建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又恰好在郑州与京汉铁路交汇。郑州就这样成为了中国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也因此成为了河南省内的交通枢纽。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使郑州再次成为内陆交通中心。如今的郑州不仅是中国的十字路口,也已开始成为世界的路口:2013年07月18日首趟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始运行,从而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