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在汉寿邀请了群臣庆祝新年。其间费祎喝醉了,郭脩以手刃趁机杀死费祎。郭脩不用说也是让在场的其他人诛杀。在此之前张嶷看见费祎喜欢交朋友又对刚归附的人很信任,特意写一封书信告戒费祎。三国志: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三史书并没有记录费祎的反应,他也应该没有听进去。郭脩是公元249年姜维率偏师攻打西平,带回来的魏人。郭脩在蜀汉官居左将军,待遇也是很不错的。 有两种说法一是郭脩为魏国,二是姜维指使。据魏氏春秋郭脩一开始是想刺杀刘禅,因没有机会下手才转而刺杀费祎。我认为不是为魏国,郭脩在魏国官职只是中郎小官。而裴松之是讲郭脩没有在魏国任职,为国而刺杀说法不通。而且蜀汉给的待遇也不错。据魏氏春秋刘禅任命郭脩为左将军。这是当年马超做过的官职,多少将军奋战一生才能做到的名号将军。刘禅是庸常之君,费祎也不北伐的。刺杀他们于魏国何益。魏国在郭脩刺杀费祎八个月后才下诏嘉奖。说明魏国隔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有这回事。
姜维指使原因在于费祎阻止他北伐。公元241年蒋琬提出顺汉水东下收复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锡等县。蜀汉很多人反对此计划。刘禅于是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去传达旨意并劝阻大将军蒋琬。姜维却趁机提出了蚕食雍凉的计划。蒋琬赞同,并也说服了费祎。蒋琬给刘禅上上疏建议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计划是姜维率军为先锋,蒋琬率大军为后援。刘禅也同意了此计划。三国志: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蒋琬姜维都从汉中回到涪城。姜维虽然率了偏师西入,但蒋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蒋琬去世后,姜维升任卫将军。跟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吕乂任尚书令。蒋琬死后姜维继续多次提出诱羌、胡以为羽翼,夺得陇右以西。每次想大举北伐,费祎都会阻止,最多给姜维一万人。三国志: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拒绝的理由是当年丞相都没有做成这件事,何况我们才能远不如丞相。所以说姜维是有动机的。
费祎一死,不久后姜维就率军北伐了。 但我认为姜维不会这样做。首先来说姜维跟费袆共事二十多年,关系还是比较好的。而且姜维在蜀汉也是很受重用。犯不着为了北伐就把费祎杀了。诸葛亮时期: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行护军征南将军。蒋琬时期: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平襄侯是县侯。这时姜维才三十三岁。据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汉阳郡(天水郡)—平襄县。)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费祎时期:卫将军、录尚书事、假节。此时姜维不过四十五岁。
我认为还有两个人有重大嫌疑。那就是陈祗和黄皓,因为他们也是既得利益者。公元246年担任侍中、尚书令的董允去世。陈祗接任侍中,吕乂接任尚书令。陈祗接任侍中后就跟黄皓互为里表。黄皓开始干预朝政,陈祗又深得刘禅宠信。公元251年吕乂去世,陈祗接任尚书令。而大将军费祎自公元248年就出屯汉中,公元251年返回成都。虽然费祎在汉中,但朝中大事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才能实施。三国志: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这样就使得尚书令陈祗空有其名而无其实。自然是不想费祎回来的。费祎回到成都后有望气的人对他讲成都没有宰相位,于是费祎北屯汉寿。太巧合了吧,以前怎么没有望气者这样讲过。望气者就是那些风水迷信那一套。而黄皓也曾以巫师的口告诉刘禅魏国不会伐蜀。我认为是有人不想让费祎待在成都。公元252年冬天费祎在汉寿开府。开府就是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就是费祎可以任命大将军府官员。诸葛亮任丞相时就开府。例如魏延任丞相府司马、马谡杨仪费祎任丞相府参军、蒋琬张裔任丞相府长史。蒋琬在世时就以尚书令开府。费祎开府就使得尚书令陈祗更加有名无实了。当年蒋琬能以尚书令开府,陈祗任尚书令却并没有开府。这就跟当年诸葛亮和李严同为顾命,诸葛亮开府而李严却不开府。
费祎死后,姜维常年统军北伐。陈祗从来都不制止姜维。因为姜维常年在外征战,很少参与朝政。陈祗深得刘禅宠信,又跟太监黄皓勾结在一起。所以姜维的地位虽然在陈祗之上,但权力是不如陈祗。三国志: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陈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而宦官黄皓在董允在世时是敢干预朝政的。但是自从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陈祗接任侍中。陈祗跟黄皓勾结在一起,黄皓开始通过陈祗干预朝政。三国志:陈祗代允(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公元251年尚书今吕乂去世,陈祗又接任尚书令。陈祗的权力更大,宦官黄皓更能干预朝政。这年夏天大将军费祎突然从汉中返回成都,这两者间也许是有关联的。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宦官黄皓完全撑握了蜀汉的大权。华阳国志:自祎(费祎)殁后,阉宦秉权。
公元255年八月姜维北伐,在洮西之战中斩杀魏军数万人。这是自襄樊战争以来,蜀汉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姜维因功封为大将军。三国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公元256年姜维计划再次北伐,利用上次的大胜。姜维北伐策略是他亲率主力进军上邽,并命令汉中都督胡济率军在上邽跟他汇合。因胡济并没有赶到,以致姜维大败。三国志: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损失在万人左右。我认为胡济失期上邽是有阴谋。姜维行军打仗多年不会不给胡济足够的时间行军,但胡济偏偏赶不到。姜维段谷大败后,主动上书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姜维大败后好像也没有问责胡济,胡济也没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失约。而失期的胡济不得没有受惩罚,反而升为右骠骑将军。
我认为背后是有人指使胡济失期的,不然胡济拼命也会赶到。必竟姜维此时是大将军,事后姜维问责他也不好受。能让胡济不怕姜维问责的,蜀汉有三个人即后主刘禅、尚书令陈祗、黄门令黄皓。我觉得刘禅不会这样做。陈祗和黄皓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公元254年时姜维还只是卫将军,班位在尚书令陈祗之下。公元256年春就升姜维为大将军,班位在陈祗之上。蜀汉一共只有三位大将军,蒋琬费祎姜维。姜维是唯一凭借战功得来的。姜维升为大将军后,班位就在陈祗之上。在当年姜维准备趁胜进军。给胡济下命令在上邽汇合,结果胡济失期不至。姜维因战败自贬为后将军,连降了四级。正常来说姜维应该问责于胡。,姜维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心知肚明。 在刘禅内心深处,陈祗黄皓这样的才是忠臣。
肯定是姜维啰!
具体原因:
1. 诸葛亮死后,费祎成蜀国第一权臣,属于休养生息的右倾主义保守派,处处节制左倾主义冒险派姜维——尿不到一个壶里。姜维:我忍你已经很久了!
2. 费祎搞个了年会,想把茶话团结,不想喝多了点,麻痹大意,姜维逮到了机会,暗中指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降将把费祎捅死了。
3. 后来姜维成了蜀国第一权臣——费祎死后的最大受益者!
4. 姜维的北伐欲望实现了,但他穷兵黩武,最终失败了——把蜀国最后一点积蓄打没了。
Ps:
蜀汉(西元221年~263年),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
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蜀汉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被曹魏所灭。
刘备以延续汉室政权称国号为“汉”,又统治地区古称为“蜀”,历史上为区别东汉和西汉,故称为“蜀汉”、“季汉” ,又因曹魏和西晋并不承认其国号为“汉”,而称之为“蜀”,“蜀”遂成为其俗称。
费祎被刺杀,的确有人说幕后主使的人就是姜维,还有人说:“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以印证是姜维指使人刺杀了费祎。因为,费祎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维,再没有人会阻拦他北伐了。但这一切都只是怀疑,却并没有证据。
费祎保守、姜维主战,两人的观点有冲突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根据诸葛亮的安排,蜀国的军政大权交给到了蒋琬的手中。蒋琬为人厚道,决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完成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大计。蒋琬曾制定了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朝中一些大臣指责他破坏蜀吴关系,最终后主刘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后,朝中的事情基本上由大将军费祎和升为卫将军的姜维负责。费祎为人保守,追求平稳;而姜维则是一个积极的主战派。面对姜维的一心主战,费祎说: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翼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可以看出费祎是不赞成姜维的北伐主张的,希望将北伐的重任交给后来有能力的人去完成。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国司马懿发生政变,大将军曹爽被杀。魏国右将军夏侯霸心中不安,就投奔蜀汉政权,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夏侯霸的到来,让姜维的北伐热情再次高涨,他向夏侯霸打听魏国的情况。然后到成都面见后主刘禅,向刘禅建议说:
今司马懿父子专权,曹芳懦弱,魏国将危。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但是,姜维的建议再次遭到费祎的反对。他说:“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费祎的意思希望姜维等待时机,不要轻举妄动。姜维辩称:“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两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后主刘禅被姜维的计划打动,同意了姜维北伐的建议。
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天,朝廷授予姜维符节出兵北伐。姜维从关中进军,希望联合当地的羌人、胡人一起进攻魏国。但是,蜀军在魏国郭淮、陈泰围城打援的策略下,被困在曲城,最终留守曲城的蜀将句安、李歆投降魏国,姜维只得率部退回,他的第一次伐魏无功而返。有人说,由于费祎反对姜维伐魏,所以拨给他的军队很少,但这并不一定是实情。
费祎之死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节,费祎在汉寿举行大规模的宴会,当时魏国投降的郭修也在坐。大臣们在一起喝酒聊天,正在大家喝的酒酣耳热之时,一个人来到醉眼迷离的费祎面前,手起刀落,毫无防备的费祎就这样被人刺杀了。
其实当时曾有人提醒过费祎。荡寇将军张嶷见费祎对外来投降者过于优待,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进行劝阻:“昔日岑彭率师,来歙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但张嶷的建议并没有引起费祎的重视,最终导致他真的死于刺客之手。
费祎死的不明不白,而魏国对刺杀费祎的郭修,进行了表彰,奖励了他在魏国的亲人。表面看费祎是死于魏国人郭修之手,但却有不少人认为,郭修正是受姜维的指使才刺杀了费祎的。因为,费祎死后,蜀国能够领兵抗魏的就只剩下姜维了,也就是说已经没有人会阻拦姜维北伐了。
在费祎死后不久,姜维得知东吴的诸葛恪领兵攻打魏国,姜维非常兴奋,他希望通过吴蜀两国夹击,一举重创魏国。于是,接替费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的姜维,大举向魏国发动攻击。但是,在魏国郭淮、陈泰调动关中军队的阻击下,很快就瓦解了姜维大军的进攻。姜维由于行动仓促,准备不足,导致后勤供给不畅,最后不得不再次撤军了事。
费祎在执政期间,采取保国治民的清静治国方针,位蜀汉赢得了难得的修养生息时间。而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虽然他有恢复中原的决心,但他却没有那个能力,蜀国也没有那个实力。由于连年用兵,导致蜀汉的国库空虚,也是加速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人说,姜维之所以北伐没有成功,就是因为费祎的阻拦,使其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可是没有费祎掣肘的,不也同样是无功而返吗?
至于费祎是不是被姜维指使人刺杀的,历史上已经找不到证据了。《三国志》的作者,一直以“秉笔直书”的陈寿也没有提及。不过也有人说,由于陈寿做过姜维的幕僚,因为“为尊者讳”的缘故,他不可避免的会维护姜维。虽然我们找不到证据,但是,通过姜维在费祎死后不久,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北伐来看,他的确有“幕后黑手”的嫌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三国时期,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风雨飘摇的蜀汉,成功的稳住的蜀汉的局势,并恢复了蜀汉的国力。之后更是带领蜀汉数次北伐,成功为蜀汉续命数十年。而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更是钦定了蒋琬、费祎二人接替他的位置,其中费祎主张与民休养的政策,使得蜀汉的国力进一步提升。然而在费祎开府第二年,他就在宴会上被刺杀了,而凶手竟然是魏国降将。不过很多人对此并不满意,大家认为其实此次事件还有幕后凶手,甚至有可能是主张北伐的姜维,这是真的吗?
费祎之死
费祎是蜀汉的大才,而且他也颇有军事才能,可以算作是一个文武全才,在蜀汉朝堂有很高的地位。早在诸葛亮当权时期,费祎就已经是名扬天下了,而诸葛亮对费祎也是非常的看重。曾经诸葛亮南征回来,众臣夹道欢迎,诸葛亮却独独邀请费祎和他共乘一车,以显尊贵。之后诸葛亮北伐,费祎也多次为诸葛亮出谋划策,进一步受到诸葛亮的青睐。及至诸葛亮去世,指定先由蒋婉代替他处理朝政大权,蒋婉以后由费祎处理,而作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费祎的表现也是颇为出色。
费祎当权期间,不仅致力于休养生息,给蜀汉带来了和平,使得蜀汉国力快速恢复、提升,而且面对曹魏的入侵时,他也从不退缩,还曾亲自领兵击败了曹爽十万大军的进攻。然而就这么一个文治武功都非常优秀的人,却遭到了刺杀。
《三国志》原文: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祎欢饮沈醉,为修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原文记载,费祎是被魏国的降将郭修杀害的。于是很多人便认为郭修是魏国派来的,故意假装投降,借机杀掉费祎。可事实上,曹魏根本没有作案动机!因为曹魏本身国力就比蜀汉强,如果双方都和平发展的话,曹魏的实力会远远的超过蜀汉,费祎休息生息的政策正好符合曹魏的利益,曹魏没必要杀掉费祎,换一个强势的对手上台,再次重燃战火。
那么究竟谁才是幕后凶手呢?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费祎和姜维二人的理念完全不同,姜维是主张积极的北伐的,而费祎却并不想大动干戈,每次姜维出兵,他都只给姜维不到一万人的军队,这样的话,姜维很难扩大战果。而除掉费祎的话,姜维确实是有动机的。事实上,费祎去世后,姜维是真的拿到了军队的指挥大权,开始了大规模北伐。从这一点看,姜维确实有可能是幕后凶手,然而也会有很多人疑惑,蜀汉众人毕竟不是傻子,如果真是姜维动的手,那刘禅会不惩罚他,反而给他兵权?这样一看似乎姜维也不是幕后凶手。
那么到底是谁呢?事实上根据上面的推理,很多证据确实指向了姜维,刺客郭修是姜维带回来的,还给他了这么好的待遇,让他参与和费祎一起的宴会,而最终的获利者也确实是姜维。我们可以暂且将姜维视为嫌疑人,再细挖,为何姜维犯罪,刘禅不惩罚,很大一个可能就是刘禅本事既是是知情人,也是参与者,而且费祎死后刘禅也是受益人!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自诸葛亮开始刘禅的权力集体被架空的,费祎在世时,其实大权还是在费祎这边,刘禅没有多大的权力。
那么既然刘禅有夺权之心,为何要拖到费祎都开府了,才采取行动呢?
这里面就不得不说到黄皓这个人了。在大家的印象中,黄皓是一个祸乱朝堂的宦官,十恶不赦,然而在当时的朝堂,黄皓却是刘禅唯一信任的人。自刘禅登基后,他就已经是被诸葛亮架空了,军政大权归顺于诸葛亮,而且宫中侍卫大多也是诸葛亮的人,刘禅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所以刘禅完全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也不敢有任何想法。诸葛亮去世后,蒋婉接过位置,刚开始也是执行诸葛亮的策略,严密监控刘禅,可是到了后面,情况稍微好转了一点,宦官黄皓开始参与了政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禅终于有信任的人在朝堂中枢了,他有了可以和外界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桥梁就是黄皓。
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怪古代皇帝重视宦官,没办法,皇帝身处深宫,而大臣说的事情都是比较伟光正的,真正的消息还是需要宦官去打听的。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忍耐,黄皓逐渐为刘禅打通了各方面的关系,而且黄皓为刘禅牵线搭桥,结识了姜维。刘禅要政权,姜维要军权,两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费祎,于是在黄皓的撮合与策划下,刘禅和姜维制定下了刺杀费祎的计划!由于刘禅无法出宫,所以其实具体细节和谋划都是黄皓敲定的的,黄皓才是幕后最重要的策划人。
最终,魏延指使郭修刺死了费祎,而刘禅则趁机夺权,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大权。当然了,刘禅信守承诺,把军权给了姜维!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刺死费祎后,蜀汉内部并没有刮起腥风血雨,而是一片祥和。因为刘禅的势力已成,诸葛亮一派没法再压制刘禅了。
结语
综合来看,费祎之死,姜维算是帮凶,真正的策划联络者是黄皓,而最终拍板人则是刘禅!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很有可能是刘禅、黄皓、姜维共同做的一个局,他们的共同对手是掌握了军政大权的费祎,而通过刺杀费祎,刘禅可以拿回属于自己的大权,姜维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军权,继续北伐大业!
事实上,后期虽然刘禅让诸葛瞻掌握了大权,但实际上的权力仍然是黄皓在掌控,而黄皓背后则是刘禅,可以说,黄皓只是刘禅摆在明面上的枪而已!当然了,这只是本文的看法,如果你有更好的推测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哦!
事实上,当时姜维与费祎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尽皆知,出兵的限制等等,作为当时诸葛亮钦点的继承人,他是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的
那作为刺客的郭修当时如何与他接近?
是费祎考虑不到么,虽说费祎主政期间偏向于安于一隅,但是当时也确实达到了应有的政治效果,所以在情商和能力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完成这一任务的费祎其实于使命上已无亏欠,不论凶手是谁,是否有这次刺杀,历史的潮流总是不会因此发生改变的。
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之迷
姜维的嫌疑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姜维回成都被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四年后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司马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任命姜维为营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何为偏军呢,就是小股部队,蒋琬给姜维每次不足一万的部队,打打西面的羌族。
延熙十年,姜维第一次北伐魏国,当时蒋琬已经去世,继任大将军的是费祎,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大战,试探性攻打胜负未果后撤退。
延熙十二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攻打曹魏的西平县,不克而还。
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地区。但是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什么意思呢?
姜维每次自信满满,想学习诸葛亮大规模北伐,大将军费祎都不允许,费祎和蒋琬一样每次只给姜维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玩玩。
第二年的延熙十三年,姜维再次率领不到一万人的部队攻打西平县,俘虏后来刺杀大将军费祎的凶手!魏将郭修。
延熙十六年春季,大将军费祎被郭修刺杀身亡。而才到同年夏季,兴奋的姜维终于能率领蜀军主力数万人自石门围攻南安,魏国援军还没到,姜维就已经遭遇后诸葛亮一样的问题,军粮耗尽而退军。
凶手郭修何许人也?
一个被姜维俘虏的魏国中郎将,三年后刺杀了大将军费祎。
郭修被俘虏后肯定投降了,因为被刘禅封为左将军。左将军啊,当年刘备马超的官职还是左将军,当年姜维的官职是卫将军,一个被俘虏投降的敌国官员,没有姜维的推荐,怎么可能能当左将军,甚至能接近大将军费祎。
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于汉寿县开办岁首大会,左将军郭修当时在座,趁着费祎喝醉,郭修亲手刺杀费祎,自己亦被蜀人所杀死。
消息传到魏国,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
“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
曹芳下的诏书,曹芳239年继魏国皇帝位,年仅八岁,253年,曹芳22岁。
而魏国于249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251年司马懿去世,253年这年大将军费祎被刺杀事件发生,这道圣旨不是傀儡皇帝曹芳发出的,而是魏国真正的掌权者司马师发出的。
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重赏。
首先,曹魏朝廷不可能有意派郭修诈降刺杀接近大将军费祎,费祎是个主和派,才能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主张蜀汉修养生息,等曹魏有变故再大规模北伐,反对姜维直接大规模北伐,说诸葛丞相那么厉害都不能成功,何况是我们这些人。
派人诈降把费祎刺杀了,姜维上位,让姜维来连年骚扰魏国边境?这显然不可能。
郭修本人的动机呢,没有灭国之仇,没有父母被杀之仇。就算有亲人被杀之仇,也是杀打西平的姜维,不可能杀费祎。
费祎被刺杀,受益最大的就是姜维,可能是出于惧怕被费祎压抑一辈子的心理。
从此能不受约束,带着蜀军主力北伐。疑点最大的还是姜维,短短三年,把郭修培养成死士,死士者,为了富贵或者报恩卖命。
为姜维指使的可能性最大,一个降者没有理由无故拼了命刺杀大将军费祎,再说他姜维自己也是降将,也没有刺杀诸葛亮,郭修在知道自己也必死的情况下。或许,郭修本身就是个头脑发热的人。
公元253年,成都歌舞升平。蜀汉实际掌权人费祎喝的醉醺醺的,突然一个人手持武器冲过来,接连在费祎身上连刺数刀,85岁的费祎当场死亡!费祎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蜀汉四相。费祎的死是蜀汉重大损失,也成为一个三国历史上千古悬案!费祎位高权重,但是刺杀他的那个人是魏国降将郭修,演义中写成郭循。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出现在那次高级宴会上的。但是偏偏他出现了!三国志对费祎的死写的相当含沙射影。影射的矛头直指姜维。
众所周知,姜维是诸葛亮的衣钵继承者。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不断地北伐中原。造成蜀汉国力空虚。费祎屡次劝阻他:说我们的能力和诸葛丞相比相差太远,诸葛丞相尚不能成功,何况是我们呢?姜维刚愎自用,但是蜀汉的兵权全在在费祎手里掌握着,费祎每次调给姜维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属于小规模的骚扰行动,根本对曹魏构不成影响。但是费祎死后,蜀汉兵权尽归姜维!没有了羁绊,姜维开始大规模北伐曹魏!姜维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说的就是他。但是姜维刚愎自用,最终功败垂成,死在成都之乱中。
费祎是蜀汉保守派,他也是姜维北伐的最大障碍。但是费祎也是为了蜀汉着想,为了保存蜀汉实力,但是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遗志,不顾蜀汉国库空虚,穷兵黩武。而郭循作为一名曹魏降将,如果没有人的知识,他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那次宴会上,因为费祎是蜀汉的实际当家人!巧合的是费祎死后,姜维大权在握,也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
费祎遇刺案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费祎和刘禅共同组织蜀汉大臣聚会,魏国降将郭循突然袭击费祎,在众目睽睽下杀害了费祎。由于费祎遇害的过程十分突然,费祎遇害之后,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很多人都怀疑是姜维指使郭循杀害了费祎。
郭循杀害费祎的动机不成立
郭循和姜维一样都是魏国人,史书并没有记载郭循在魏国的官职,只称呼郭循为魏国“中郎”。“中郎”是三国时期对下级军官的称呼,因此郭循在投奔蜀汉之前,并没有受到过曹魏的重用。郭循称自己刺杀费祎,是为了报答魏国的知遇之恩,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
而且郭循被蜀国俘虏后,刘禅封郭循做了左将军。郭循在魏国只是一个下级军官,跑到蜀国却成为了左将军。按理说郭循应该对蜀国感恩戴德,肯定不会再想回到魏国。况且郭循当众杀死费祎,自己也必死无疑,既然蜀国对郭循不薄,郭循为什么要冒险刺杀费祎呢?
魏国没有刺杀费祎的必要
费祎是蜀汉“鸽派”的代表人物,假如不是费祎屡次制止姜维北伐,曹魏的西部边疆早就烽火连天了。费祎采取养精蓄锐的方式,从来不允许姜维对魏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由于魏国的国力是蜀国的数倍,只要魏国和蜀国继续和平共处,用不了几年魏国就可以吞并蜀国。
而在郭循刺杀费祎之后,蜀汉的“鹰派”人物姜维上台,魏国遭到了蜀国的无情打击,整个雍凉地区都被打成了一锅粥。从费祎遇害前后魏国的处境来看,魏国并没有杀害费祎的动机。
姜维刺杀费祎的动机很大
史书记载姜维喜欢“阴养死士”,郭循和姜维都是魏国凉州人,郭循被姜维俘虏之后,才成为了蜀国的大臣。郭循能够成为蜀国左将军,也是靠着姜维的极力推荐,因此郭循对姜维非常的感激。
如果郭循是受到魏国的指使杀人,那么郭循首要暗杀目标应该是蜀汉“鹰派”领导者姜维。然而郭循刺杀费祎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姜维当做目标,这说明指使郭循的并不是魏国。而郭循刺杀费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维,因此姜维刺杀费祎的动机非常大。
总结
姜维长期受到费祎的压制,无法随心所欲的出兵伐魏。如果郭循杀死费祎没有受到魏国的指使,那么指使郭循的人很可能就是姜维。费祎遇害的同年,姜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带领着蜀军对曹魏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当然相比于费祎坐以待毙的策略,姜维穷兵黩武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蜀国灭亡的速度。
估计是姜维派人刺杀的,因为姜维有作案动机,而费祎死后,姜维是最大受益人
很多人看到在这以后,姜维的权力、地位上升,以为这是费祎死后姜维就一定可以得到的。不是这样的。
一、刺杀费祎是否得利的分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当时,费祎的职务是大将军、益州刺史、开府、假节、录尚书事,是最高执政官员。姜维的职务是卫将军、假节、录尚书事。
卫将军假节的这个职务事实上已经接近纯军职的顶峰了,顺位升迁也不过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罢了,只是级别高一点。
想要在政职方面上升,攫取更大权力,成为首席执政官员?那得皇帝钦定。
如果姜维派人刺杀费祎,面临的结果是:
1,地位原地不动,皇帝钦定其他人接替费祎的部分职务,比如说陈袛(时任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
2,职务不动,费祎所任职务空缺。凭借卫将军、假节、录尚书事的职务,姜维就是首席执政官员了,不过地位要差一些。
3,升任到费祎的职务,成为大将军。
4,事情败露,政治生命终结。
姜维有没有什么优势得到3的结局呢?没有。
其一,缺乏盟友。和姜维一起入蜀的几个老乡没有一个进入权力中心的;姜维只有军方和诸葛亮丞相府的履历,对政界影响有限,缺乏刺史-太守、尚书台这些体系的伙伴和部下;没有记载表面他和哪位同时期高官关系很好,反倒是和张翼、黄皓、诸葛瞻三名不同背景的大佬都能闹出不和。他能指望的,只有刘禅的重用了。
其二,缺乏政务能力。后来姜维独录尚书事时,尚书令陈袛却是“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可见姜维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政务官。
既然姜维有这么两大劣势,即使他能够得到结局2,情况也不容乐观。
如果姜维不派人刺杀费祎,结果是:
1,如果费祎想要更进一步,和费祎搞好关系,甘心做二号角色。
2,如果费祎想要更进一步,掣肘费祎,坚决站在皇帝刘禅这边。
3,如果费祎没有机会更进一步,等着费祎老病去世、或者意外身亡。
你会怎么选?我是不会选择刺杀的,刺杀有风险,收获却不稳定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名不见经传的郭循,却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堪比「荆轲刺秦王」。而其动机更是耐人寻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消息,蜀国高官遇刺身亡
(费祎)
公元 253 年,蜀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二把手,大将军费祎在宴会上遇刺身亡,朝野震动。
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他是诸葛亮蒋琬的继承人,蜀汉的大将军,总理朝政,蜀汉政权的实际控制者。
却在一次宴会中因酒醉被郭循所杀。一代名臣,没想到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世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案件进展,多条线索指向姜维
费祎遇刺身亡,行凶者郭循是自行其事还是受人指使,却不得而知。
郭循本是魏国将领,在与蜀汉的一次战争中被姜维所俘,投降蜀汉,被刘禅封为左将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官职,刘备曾担任过汉朝的左将军。说实话,蜀国对他还是很不错的。
姜维时任蜀汉的卫将军,与时任大将军的费祎政见不合。姜维主张北伐,而费祎则主张休养生息发展国力。费祎也曾说过,我们与丞相的才能相距甚远,丞相尚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怎能做到?还不如经营国内,让后世有才能之人去完成北伐的伟业。
在蜀汉朝廷一直有北伐派和停战派之争,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作为主战派代表的姜维,要实现自己的北伐事业,除掉费祎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姜维惹上嫌疑的主要原因,再加之凶手又是跟着你来的。
后续报道,凶手动机或许另有隐情
(姜维)
那么费祎之死到底跟姜维有没有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把焦点转回凶手郭循的身上。
郭循投降蜀国,虽被封为卫将军,自己富贵了,但宗族家小却留在魏国。自己跑不掉,家人也来不了,如果自己长期保持这种投降的状态,那灭门之祸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我认为郭循这是以一己之身来保全宗族家小。
另外,郭循虽是被姜维俘虏,但姜维根本无法掌控郭循,也不能承诺什么,不能给郭循任何好处。郭循已经投降,生死之事自不必说。另外郭循的家小在魏国,姜维也不能做什么文章。
从郭循个人和家族生命出发,以及姜维对其的掌控,加上郭循后来被杀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姜维应该没有参与此事。
更重要的是刺杀国家二把手,大将军,这可不是小事。我想姜维与费祎再有政见冲突,但同为蜀国重臣,应不至于此!
坊间传言,曹魏高层或参与此事
(司马师 剧照)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姜维并没有参与此事,郭循是自行其是。但也有另一个开脑洞的说法,那就是曹魏朝廷的司马氏家族可能参与并策划了此事。
这时司马懿已经去世,掌握曹魏政权的是其长子司马师。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时,启用了自己的一支秘密武装,三千人的死士。而政变成功后,这批人消失无踪。
这批死士自然无法端坐在朝廷之上为司马家族服务,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合理的去处,便是军队。这些人去军队,继续为司马家族服务,郭循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费祎主张休养生息,这对魏国本来就是一个不好消息。而停止北伐的蜀国,也不符合司马家族的利益。没有战事,没有边境冲突,司马家族便不可能更多地从曹魏朝廷攫取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安排一名刺客将费祎除掉,让好战的姜维掌握蜀国大权,魏蜀相争,最大的受益者自是司马家族。
所以司马家族如果参与并策划了此次刺杀事件,他们有能力,有动机,似乎也说得过去。
费祎是诸葛亮的幕僚,为诸葛亮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最大的功绩是调和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不受影响。在诸葛亮去世后,费祎费尽心机,使蜀军顺利的撤回了汉中,保存了蜀军的主力。虽然费祎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不太光彩,先是出卖魏延,后是出卖杨仪,让他们双双毙命。但是,费祎对蜀汉顺利的进行权力交替,还是立下了大功的。
一、费祎之死。
在蒋琬接管诸葛亮的权力后,费祎的职位也水涨船高。到了蒋琬死后,费祎又接替了蒋琬的职务,接管了蜀汉的政权。在费祎任职期间,他秉承诸葛亮的遗志,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继续积蓄国力。对外则采取防御的战略方针,保证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在兴势之战中,他和王平积极配合,打退了曹爽的十几万大军的攻伐,使得曹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史书称是关中为之虚耗。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对蜀汉功勋卓著的高官,在大庭广众,满朝文武的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给刺杀了。这个刺杀事件,是三国时期绝无仅有的事件。同时,这个事件也迷雾重重,引起了人们无限的猜疑。
其实,这个事件的过程比较简单。那就是在蜀汉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和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就在酒酣眼热之时,时任左将军的郭循突然手持利刃刺杀了费祎。据后来郭循的供述,他本来是想刺杀后主刘禅的,只是因为刘禅的护卫森严,没有机会下手,才改变目标刺杀了费祎。
二、郭循刺杀费祎事件的疑点。
这件事看似简单,可是仔细分析起来,就能够感觉到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件刺杀事件实在蹊跷,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从各个方面来看,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都难以成立。
首先是郭循的自身因素。郭循是魏国的降将,他在曹魏仅仅是一个基层军官,而到了蜀汉后,很快职位就提升到了左将军。这要远远超过了他在曹魏所能够达到的地位。在蜀汉对他如此重用的情况下,从他个人的前途来看,郭循是没有必要去行刺刘禅、费祎的。
其次是郭循刺杀刘禅、费祎要达到的目的。而且从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郭循和曹魏也没有什么联系。他死后,曹魏过了很久才得知这件事,甚至连郭循的名字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郭循刺杀刘禅、费祎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刺杀了刘禅、费祎,最大的效果就是造成蜀汉的动乱,配合曹魏的进攻。可是,郭循根本就跟曹魏没有联系,那就谈不上配合了。在此情况下,蜀汉无非再更换个执政者,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动荡。郭循的刺杀行动,从这方面来看,是根本没有什么意义的。
最后是郭循刺杀刘禅、费祎的后果。我们可以从郭循刺杀的对象来看,他如果是心怀故国,想要为曹魏立功,恰恰不能采取的手段就是刺杀这两个人。大家都知道刘禅是一个庸碌的君主,如果郭循刺杀了他,时候换上一位年轻有为的君主,蜀汉反倒会强盛起来。那么,就可能不会出现日后蜀汉投降的那一幕了。
而刺杀费祎则更没有道理。费祎是严格执行诸葛亮休养生息的政策的。在他的执政生涯里,费祎从来没有主动攻击曹魏的念头。即便是在兴势之战取胜之后,费祎率领的得胜之师,面对大败后空虚的关中,也根本没有进军。费祎率领蜀军撤回汉中,使得曹魏得以养精蓄锐,摆脱了困境。
由于魏强蜀弱,费祎执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质上是慢性自杀。费祎执政的时间越久,对曹魏越有利。可是郭循刺杀了费祎,等于打断了这个政策,这对曹魏来说,实质上是不利的。所以说,郭循刺杀费祎实际上对曹魏造成了危害。
那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郭循刺杀刘禅、费祎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蠢行。只要有一定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可是,在历史上,这件事却真实的发生了。那么,在这件事背后,可能会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吗?
三、谁是郭循背后可能的指使者。
如果郭循刺杀费祎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受人指使的话,那么从现代犯罪学的角度来看,从这件事里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嫌疑人。这样一看,姜维就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这是因为姜维在费祎的手下备受压制,虽然他的军事才能是蜀汉首屈一指的,可是费祎就是不让他大举北伐。费祎认为姜维的能力不足,每当姜维想要大举北伐的时候,费祎就裁撤姜维的人马,最多只给他万人而已。这使得姜维壮志难酬,眼看岁月蹉跎,怎么能不心怀怨恨呢?
当费祎被郭循刺杀以后,姜维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时代。他开始执掌蜀汉的军权,施展他平生的抱负。他多次发动对曹魏的攻伐,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姜维也因战功升迁为蜀汉的大将军,牢牢掌控着蜀汉的军权。刘禅也对他十分倚靠,君臣之间也相处和睦。直到姜维战死时,还在一心一意的扶保着刘禅的江山。
我们再看郭循的来历,就会更加加大姜维是指使者的嫌疑。这是因为郭循正是姜维的同乡,而且是姜维的俘虏。正是姜维将郭循带回了蜀汉,并予以重用。在加上历史上记载,姜维其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我们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郭循正是姜维培养的一名死士,他的作用就是刺杀费祎,为姜维执掌军权开路。
这是因为,费祎执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姜维的北伐方针背道而驰。如果费祎继续掌权,姜维的北伐目标就遥遥无期。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姜维指使郭循去刺杀费祎是十分可能的。不过,除了姜维,是否还有其他的势力也参与其中呢?
四、刺杀费祎真正可能的指使者。
如果说姜维因为和费祎的政见不和,就派人刺杀费祎,这个理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真正的细品起来,总还觉得哪里似乎还有疏漏。这是因为,如果是姜维指使郭循刺杀费祎,这样一件重大的事件,蜀汉要追究起来,姜维作为郭循的引荐人,肯定会受到一定的牵连的。至少为了避嫌,也不会对姜维过于迅速的提拔重用。
可是,我们看历史记载,姜维不但没有受到一点牵连,还马上就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发动了北伐。从这一方面来看,费祎之死就更透着诡异了。那么,让我们再深看一步,除了姜维,谁也获得了收益呢?
如果再深究下来,我们就可以惊奇的发现,这个人居然是刘禅。因为费祎之死,使得蜀汉从诸葛亮起建立的幕府制度土崩瓦解。姜维得到了军权,而行政权却回到了刘禅的手中。刘禅苦熬几十年,终于得到了亲政的机会。可以说,费祎之死,使得刘禅和姜维两人皆大欢喜。在此之后的姜维北伐中,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发动的。
费祎之死其实是有预兆的。当时的张嶷就看出费祎对新降附的人十分轻信,就给费祎写信发出了警告。可是费祎没有听从,最终死在降人郭循的刀下。我们可以想到,连张嶷这样的人都能够看到的事情,别人自然也能够看到。张嶷的警告也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是看到了一些对费祎极端危险不利的事物。
如果说,刘禅参与了这个事件,指示姜维采取了这个行动,一切疑问就能够得到解答了。费祎之死,其实是他极力维持的幕府制度造成的。这个制度,已经让刘禅忍无可忍,而且也感到了对自己地位的极大威胁。因此,刘禅才会利用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姜维除掉费祎,破坏了这个制度。
在诸葛亮建立的这个幕府制度下,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摆设。费祎在掌握权力后,他的所作所为与前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身处汉中,朝廷中的事务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才能够实行。他身兼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将蜀汉的军政地方大权都掌握在手中,就这样还不满足,还想当宰相。因为看相的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就北屯汉寿,这明着就是跟刘禅要权。刘禅只得在第二年,让费祎开府,延续了诸葛亮的幕府制度。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费祎开府的第二年就死于非命了。那么,费祎为何非要开府,延续幕府制度呢?其实,他对姜维说的那句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也可能是姜维动了杀心的原因。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这句话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彻底毁灭了姜维的北伐希望。费祎在这段话里,已经对姜维的才干做了评价,认为他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的任务。自己守护着蜀汉,就是等待将来有能够完成北伐任务的人出现,好把权力交给他。不过,费祎明确的告诉姜维,这个人不会是你,也就是费祎的接班人不可能是姜维。
费祎在这里,显露了他在政治上的稚嫩。当年的诸葛亮可不会像他那样,明明白白告诉魏延,我不会让你接班北伐。姜维是经历过诸葛亮之死的人,魏延的榜样就在眼前。如果费祎一死,自己很可能就会落得个魏延的下场。于是,姜维动了杀心。
至于说,费祎心目中将来的接班人是谁,这就不好说了。不过从他和蒋琬多年对幕府制度的守护,到诸葛亮死时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后来一心要剥夺姜维军权,杀掉黄皓的诸葛瞻父子,也许能够看到一丝端倪。
结语:
费祎之死看似一场意外,可是这场意外又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背后应该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费祎死后,他刻意维持的幕府制度彻底破产。姜维得到了军权,刘禅得到了政权,君臣两人合力发动了对曹魏的攻伐。虽然由于双方国力相差悬殊,北伐未能成功,但是,刘禅和姜维也无愧于刘备的遗志,虽败犹荣。
如果让费祎的统治继续下去,蜀汉的政局不知道会走向何处。不但姜维肯定会遭到魏延的下场,刘禅也将会永远不可能收回权力。如果说郭循刺杀费祎是受人指使的话,倍感危险的刘禅和姜维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费祎被魏国降将刺杀而死,姜维是最大的嫌疑人,蜀主刘禅竟然也有嫌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岁首宴会上的刺杀案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汉正在开办岁首大宴,身为百官之首的大将军费祎意气风发,文武官员争相敬酒。
突然,左将军郭脩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身为魏国降将的郭脩,虽然位居左将军,可是在蜀汉朝堂一直是个小透明,对于他走过来像费祎敬酒,官员们看在眼里,却并不感到奇怪,想在蜀汉朝堂混下去,怎么能不巴结一下圣恩正隆的大将军呢?
正在官员们其乐融融的时候,突然之间,“啪”地一声,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大将军的杯子掉到了地上。
还不待众人仔细思考,大将军本人也缓缓朝地上倒了下去,手指还指着身边的郭脩,嘴唇微动,似乎在说着什么,这些反应速度超人一等的重臣们马上发现了真相!
大将军遇刺了!
蜀汉当朝大将军、文武百官之首的费祎遇刺身亡了!
刺客郭脩
郭脩,也称郭修,也有说法本名郭循。在《三国志》中,在蜀国、魏国相关记载中都记载了费祎被刺一事,但是对于刺客的名字记载有所不同,有的名郭脩,也有说法是郭循,考虑蜀不置史,我们参考《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所引用的“郭脩”。
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为所执略。……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250年,姜维第二次率军攻打西平,前一年他出征过一次,不克而还,这一次俘虏了魏国将军郭脩。
郭脩被俘虏之后,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中的“左将军”。
对于蜀汉来讲,左将军这个位置非同一般,当年刘备起家之时,曾一度打着“左将军”的旗号,混迹于诸侯之间。
后来,刘备得到汉中,称王,第一个被封为左将军的就是马超,后来吴懿、向朗都曾任过左将军一职,在蜀汉的武将层中,也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武职。
虽然说郭脩是降将,但是三国争霸,降将受到重用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俘虏郭脩的姜维就是降将出身,此时在蜀国已经是仅次于费祎的二号人物,可见郭脩前途并非无亮。
那么,他为何要拼着自己性命不要,一命换一命去刺杀费祎呢?他跟费祎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大将军费祎
蜀汉短短数十年国祚,有四人被合称为蜀汉四相,他们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曾见过这样一句话:“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自然是夸大其词,但是他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算是他执政期间的总评。
而且,费祎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他的这个大将军却是实至名归,能得百官拥护。
从汉武帝时期,因为丞相权力过大,因此扶持卫青为大将军,位还在三公之上,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将军一职不仅仅是武职巅峰,一般都由外戚所担任。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费祎之所以能受到刘禅重用,其实也有这方面因素,费祎也是外戚。
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年幼,再加上刘备刚入益州不久,对益州掌控力并不强,因此丞相诸葛亮总揽大权,让刘禅渡过了根基不稳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然不希望继续沦为傀儡皇帝,于是将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任命为尚书令,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最后升为大司马,虽行丞相之事,却再无丞相之名。
到了费祎时期,刘禅更是牢牢掌控着手中的权力,名义上的百官之首就成了外戚的费祎。
费祎的长女嫁给了刘禅的太子刘璿(xuan),而刘禅的小女儿也嫁给了费祎的次子费恭。
虽然说,费祎哪怕不是外戚,也有宰相的能力,但是大权在握的刘禅未必会容忍一个非外戚成为大将军。
刺客的费祎确确实实是蜀汉朝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深得皇帝的信任,也能得到大多数官员的拥护。
第一个怀疑目标:姜维
姜维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使?听起来很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这到底是为什么?
1.动机:费祎是姜维的最大政敌
众所周知,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降将,姜维的毕生目标就是北伐,从这点来说,他无愧于诸葛亮对他的信任。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蜀国,现在掌权人也不再是诸葛亮。
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北伐我们先不提,毕竟这种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要明白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是反对北伐的,为此还多次制裁过姜维。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如果想要一展抱负,举国之力北伐,除掉一心想要休生养息的费祎是当务之急,因此,姜维确实有除掉他的动机。
2.与刺客的关系
姜维本是天水人,被诸葛亮降服。而郭脩原本是魏国将领,凉州西平人,被姜维俘虏。
身为俘虏,却能官至左将军,可见蜀汉对郭脩的重视,更可见姜维对他的重视。
要知道,当时姜维是一力主张拉拢羌胡为己用,以此来控制陇西的,这也是他出兵攻打西平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郭脩才能官职左将军,可见姜维在其中出力不小。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姜维传》
从这个角度出发,郭脩是姜维一手提拔起来的,更有甚者,认为郭脩就是姜维所蓄养的一个死士,只不过是借着魏国降将之名,而被他安插入朝堂,目的就是为了行刺费祎。
3.受益最大者:姜维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主持北伐。
费祎死于253年春,自当年夏天开始,没有了费祎制约的姜维,就率领数万人出石营,魏国南安。
此后,连续数年,姜维每年都率军北伐,堪称穷兵黩武,本来就人口不多的蜀国几经战乱,死伤甚多,百姓怨声载道,姜维不得不从大将军位上自贬为后将军。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姜维传》
从结果来看,虽然姜维数年北伐,不但无功,反而大耗国力,但是费祎之死,确确实实让他有了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
从各方面来看,好像姜维都是这场刺杀的幕后主使,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姜维是位高权重的卫将军,而不是普通人,作为规则的既得利益者,他不可能去打破规则,行此暗杀之事,真这样做了,谁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是自己?
另外,郭脩是姜维所俘虏的,众所周知,而且姜维自身是降将出身,这样一来,败坏了降将的名声,这不是往自己脸色泼污水吗?
最后,姜维没有打得动郭脩的筹码,表面上看,姜维让郭脩在蜀国受到重用,但是这毕竟不可能让他明知必死,而去为姜维杀人,要知道不是姜维 ,他也不会沦为蜀国俘虏。
总的来说,姜维是幕后主使的可能性极低,从历史进程来看,事后蜀国也没有发现姜维与此事有关的蛛丝马迹,反而将姜维升为大将军,可见,蜀汉上至皇帝刘禅,下至文武百官,对姜维还是颇为信任的。
第二个嫌疑人:刘禅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开府建牙”,指的是高级官员接受皇帝命令自行开设府署,建立衙门,处理军政事务。
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开府,所以在北伐期间,叫得上名号的随行官员很多都以丞相府属官的身份来办事。
比如马谡是参军,意思就是参丞相军事,类同荀彧参丞相曹操军事;杨仪之所以想杀魏延 ,也是因为他当时的身份是丞相府长史,随军长史,与另一个留府长史蒋琬同级,他以为丞相一死,作为丞相府最高官员的他就能顺利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没想到诸葛亮却早已向刘禅推荐了蒋琬。
魏延也是如此,在北伐期间,开始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司马,后来升为前军师,都是丞相府属官官职,便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调遣。
无论马谡的参军,还是蒋琬、杨仪的长史,都是丞相府的官职,都是丞相开府之后招的只属于丞相的官员。
由此可见,此时的开府并不如南北朝一样泛滥,而整个蜀汉,更是只有诸葛亮、蒋琬、费祎有开府之权。
而巧合的是,费祎在252年才被刘禅允许开府治事,在第二年的第一天就被刺杀,此后,蜀汉再无有开府治事的宰相。
于是,就有一种猜测:会不会是刘禅为了防止费祎做大,担心再度培养出一位权臣,这才有了刺杀费祎之举?
这种说法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费祎被刺前,怃戎将军张嶷曾劝费祎,小心刺客,说明当时费祎的位置很危险,而能让一人之下的费祎感到危险,却无法做出反应,那么这个危险貌似只能来自于皇帝?
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后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国志·张嶷传》
另外,前几任丞相都非外戚,而到了费祎之时,不仅让太子娶了费祎之女,还将自己女儿嫁给费祎之子,是不是犹如曹操与汉献帝互通婚姻?这其实是一种不信任表现?
但是,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首先,此时的刘禅已经不是从前的刘禅,早已大权在握;其次,此时的费祎并不能一手遮天,不谈还有与他不合的姜维,本身费祎是外地人,根本没有根基架空刘禅;最后,刘禅也没有能力让贪生怕死的郭脩为他而死。
第三个嫌疑人:司马师
251年,司马懿去世,此时曹魏真正掌权的是司马师,曹魏的皇帝还是曹芳。而254年,也就是费祎死的第二年,司马师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傀儡皇帝。
这个时间说明,此时的司马氏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从权臣到篡位只差一步之遥,现在是要向全国释放“自家要当皇帝”的信号的时候了 。
而刺杀费祎对司马氏来说,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首先,据《魏氏春秋》记载,郭脩的第一个刺杀目标并不是费祎,而是蜀汉皇帝刘禅,只是一直寻不到机会,这才退而求其次,要是真能刺杀到刘禅,那么对司马氏来说,蜀国政权交替,对魏国是暂时没有危害的,司马氏正好可以放心发动国内政变。
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魏氏春秋》
其次,杀了费祎之后,让主张北伐的姜维上台,引起局部战争,更容易让司马氏彻底掌控朝政,无论是安插人手,还是排除曹魏忠臣,都有动手的理由。
最后,司马氏更有能力这么做,因为郭脩虽然投降,但是他是战败被俘,说明他的家人还在曹魏。而他能投降,也说明他是一个怕死的人,能让一个怕死的人去做刺客,只能是有比死亡更让他害怕的事,那就是家人的安危。
费祎死后半年多的时间,魏帝曹芳下令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儿子袭爵,可见魏国掌权者对他的这个举动还是非常满意的,是否能从侧面说明,这就是他们所指使的呢?
最后一个嫌疑人:郭脩自身
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曹魏大将于禁被俘投降,后来吕蒙攻破将领,于禁辗转到了东吴,并被东吴送回洛阳,向曹魏示好。
再次回到魏国,魏帝曹丕虽然明面上赦免了他的罪过,但是却利用他拜祭曹操之时,气死了于禁。
要知道于禁可谓是曹操的老臣,跟随曹操征战四十年,劳苦功高,就因为一次战败投降,晚景凄凉。
而郭脩在曹魏的身份怎么都是比不上于禁的,那么,郭脩投降之后,他自身不说,他的家人会不会受到牵连被杀呢?
这是极有可能的,于是郭脩在劫后余生之时,不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愈加惶恐,最后突然生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心思,那就是刺杀蜀国皇帝!
为了让曹魏知道他是忠心于国家的,他联系到了曹魏间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朝堂,让他们不要急着处置自己的亲人,等待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清白,于是有了刺杀刘禅不成,最终刺杀费祎一事。
总结
一般而言,作为俘虏而投降的郭脩是怕死的,而且在蜀国待遇不错,比自己原本在魏国官职还高,那么是什么给了他勇气,用自己的命去换跟自己无冤无仇的费祎一命呢?
要么是利益,要么是威胁!
对于郭脩而言,利益也许可以排在后面,威胁更有可能,自己是必死,那么威胁不会是来自于自身,只能是来自于曹魏的家人,如此来说,蜀国内部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是后面两者。
@老夫从不吹牛:你怎么看这起刺杀事件?
费祎之死无疑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无解的谜案,而最大的嫌疑的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依旧有能力与曹魏抗衡,但随着一起谋杀案的发生,蜀国的命运就此被改写,诸葛亮的心血付之东流,这场凶杀案就是三国末年著名的“费祎遇刺案”。
费祎何许人也?
费祎学识渊博、聪明过人、知人善用、光明磊落、操守廉洁、性格谦恭,对内制定安民之法,对外计划攘敌之策。
费祎的智慧被诸葛亮认可,费祎的为人被刘禅所信任,诸葛亮出征之时,费祎经常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出使吴国,与孙权商谈蜀吴两国共同抗曹的具体事宜,费祎的口才和人品被孙权大为赞赏,因此,费祎在蜀吴两国的口碑都十分良好。
《出师表》里面,这个了也是亲自推举过费祎。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去世之前,亲口指定费祎、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辅佐刘禅管理蜀国,可见费祎对于蜀国的作用有多么重要。
费祎遇刺案的经过
延熙十六年正月 ,蜀国全体人民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身为诸葛亮接班人的费祎在葭萌关主持岁首大会。
生性洒脱的费祎在酒宴之中推杯换盏、豪饮美酒,不经意间便欢饮沉醉,刺客郭脩趁费祎酒醉之时靠近他的身旁,抽出刀子便刺向费祎的心脏,费祎躲闪不及,当即死亡。
卫兵擒住郭修后,不由分说的将郭脩,当场杀死……
刺客郭脩
刺客郭脩原本是魏国凉州西平人,曾宣誓效忠曹魏政权,姜维征战西平时郭脩被俘。
一向憎恨魏国将领的姜维,一反常态的将郭脩推举为“左将军”,正是因为姜维的大力推举,身为俘虏的郭脩才能够得到官职,并且混入只有蜀国的中、高层人物才能参加的岁首大会。
费祎遇刺案的疑点
疑点一:郭脩为什么要刺杀费祎?
理论上来说,郭脩效忠于魏国,而费祎是蜀汉政权中的关键人物,如果郭脩企图打击蜀国,杀死费祎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个答案似乎说不通。
第一,如果郭脩企图向世人显示对魏国的忠心,大可在姜维面前以身殉国,没有必要“夹着尾巴做人”投降蜀国作一个阶下之囚。
第二,郭脩并不知道自己会被姜维提拔,所以他不可能在投降之前就计划好了刺杀费祎的过程。 第三,从灌醉费祎,到郭脩靠近费祎的过程一气呵成,这很显然是一场谋杀,而不是简单的刺杀。
疑点二:卫兵为什么要将郭脩当场杀死?
《蜀书》、《后主传》、《费祎传》中写的很清楚:“郭脩被蜀兵杀死。”并不是自杀。 为什么卫兵要将郭脩杀死呢?难道不应该抓起来调查一番吗? 这两个疑点,将“费祎遇刺案”性质变为“谋杀费祎案”。 通过调查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各种线索,历史将真相的指针,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姜维。
幕后凶手姜维
证据一: 姜维与费祎素来不和,二者之间不合表现在政治思想的分歧上。 姜维是“鹰派”,费祎是“鸽派”,姜维是个“赌徒”,费祎是块“石头”。
诸葛亮过世后,费祎坚持休养生息,不管是前面的魏延还是后来的姜维,每每要求出兵伐魏,费祎都裁制不从。可以说费祎在世时,姜维被打压的很惨。特别是蒋琬死后,二人矛盾一度升级,堪称针锋相对,《三国志》记载,费祎死后,姜维立刻便率领数万大军出征。可见姜维有多么盼着费祎死。
证据二: 郭脩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左将军,参加岁首大会,姜维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刘备、马超、张飞均当过左将军,可见左将军这个官职并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尤其是刘备当过左将军之后,这个官职更是非心腹大臣不能赐予,而郭脩区区一个俘虏,却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升任左将军,没有一个强硬的后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担任蜀国大将军的费祎之外,只剩下刘禅和姜维了,刘禅虽然傻,但不至于把自己老爹当过的官职赏给俘虏。 如此一来,便只有姜维有这个权力,和动机。
证据三:《姜维传》中写的很清楚:“好立功名,阴养死士……”。
好一个“阴养死士”,把姜维的心性写的明明白白, 郭脩不就是死士吗?
《福尔摩斯》中一句话写的非常好。 当一切合乎情理的线索全部指向一点时,哪怕这一点再不可思议也是绝对真实的。“费祎之死”的一切线索都指向了姜维,虽然不能就此断定姜维是不是幕后黑手,但从嫌疑上讲,他绝对是“费祎谋杀案”最大的嫌疑人。
延熙十六年(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一场宴会上被曹魏降将郭修当众杀死。
众所周知,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先以蒋琬辅政。蒋琬以费祎为尚书令,作为第一副手。蒋、费执政后,一改诸葛亮连年用兵、不断北伐的做法,采取对内休养生息、保国安民,对外结好东吴的政策,基本上稳定了诸葛亮身后蜀汉的安定局面,在军事上则更注重防御,再也没有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
而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维则力主将北伐曹魏的战争进行到底,以完成老师未竟之志。这个理念与蒋、费偃旗息鼓、恢复经济、休养士民的治国理念明显相悖,因此受到二人的掣肘,长期掌控不了军队实权。
蒋琬死后,由费祎接任(246年)丞相、大将军职务 ,掌握了蜀汉执政大权,费祎全面承袭蒋琬制定的保国安民之策,不赞成对外用兵。卫将军姜维自以为雄才大略,又深谙军事,总想统兵大举攻魏,每每受到费祎牵制,并严格限制他的兵力,其麾下常年所统之兵不过区区万人。
蜀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某日,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宴会的组织者、大将军费祎在众目睽睽下突然被曹魏降将郭修(又名郭循)当场刺死。费祎遇害后,蜀汉军权落到了姜维手中,于是他便开始延续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做法,频繁的从汉中方向对曹魏边境发动大规模进攻。次年正月,姜维被任为蜀汉大将军。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或三军总司令。
问题来了,郭修为什么要刺死蜀汉大将军费祎?谁是幕后主使者?姜维和郭修同为曹魏降将,费祎之死他是最大受益者,那他和此案有牵扯吗?是他唆使郭修杀死费祎的吗?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姜维就是杀死费祎的幕后策划者。从后来发生的事看,他确实很有嫌疑,因为费祎不死姜维就无法彻底掌握蜀汉军事大权,更无法发动北伐曹魏的战争,同时他又是费祎死后的直接受益者,接替费成了蜀汉大将军…… 这一切都把谋杀费祎的幕后真凶指向了力主北伐的姜维。
事实果真如此吗?细究史料,发现费祎被杀案纯粹是一场突发意外事件,是刺客郭修的激情之作,和姜维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这位胆大包天的郭修到底是何许人也?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记载, 郭修本是曹魏驻守凉州的一位基层将领,在与北伐蜀军作战时,被姜维俘虏,随即归附了蜀汉。郭修投降姜维后,被蜀汉朝廷封为左将军。按说这待遇比他在曹魏为将时高得多,蜀汉待他也算不薄了。蹊跷的是,他归降蜀汉没多久,就在一场宴会上当众杀死了蜀汉大将军费祎。
据记载,费祎被杀8个月后, 魏国朝廷得知此事是郭修干的后,大为兴奋,对郭修大加表彰,并给于他极高赞誉,说他:“砺节厉行,秉心不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追封他为长乐乡侯,追谥威侯,赐其子食邑千户。由其子承袭其爵位,并加封奉车都尉,赐银、绢千两、匹。
《三国志》以极度写实的笔法,详细记载了郭修被姜维擒获之经历和后来刺杀费祎的全过程,但对他刺费祎的真实动机以及杀死费祎后的命运却一字未提,他是被蜀汉判处死刑了?还是被赦免了?总之杀死费祎后他被蜀汉朝廷如何处置一概没说,这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
从事后曹魏对他的表彰以及追谥可以看出,郭修杀死费祎后应被蜀汉朝廷下令处决了,毕竟你谋刺的是蜀汉丞相、大将军,罪责很重,被处死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姜维和此事到底有牵连吗?
检索史料,发现姜维和此事还真没有关系。这完全是郭修一人所为,属于临时发挥,激情“犯罪” 。
其实,郭修究竟为何要谋刺费祎 ?不仅让后世困惑,即便是为《三国志》做注释的裴松之,对郭修的行为也是困惑异常、百思不得其解。郭修肯定不是荆轲、聂政一类的慷慨悲歌之士,为国家、为民族铤而走险,牺牲自己力挽狂澜更是和他的行为不搭界。因为彼时的蜀后主刘禅不是燕太子丹(《魏氏春秋》记载说郭修的第一个刺杀目标本是刘禅,后因卫士阻挡难以接近而改刺安保措施相对薄弱的大将军费祎,一击即中 ),不是一代英主,费祎更算不得一代名相,两人的存亡与否和曹魏的兴衰毫无关系。郭修本是凉州人,凉州是曹魏藩属,郭修对曹魏的归属感与忠贞之节怕也没那么强烈。裴松之对郭修的行为确实搔破头皮也找不出动因,只能说他是个狂士。在注解时说郭修“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大意是“他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狂妄之徒吧”?!
他是一位大胆狂放、关键时刻豁得出去之人,其刺杀费祎完全是临时起意的个人行为,并非受姜维指使。
那么,被蜀汉封为左将军的降将郭修为何不懂得感恩,非要行刺大将军费祎呢?
按史料中露出的一些蛛丝马迹看,很可能是费祎在酒酣耳热之际,说了些讥嘲郭修的话,就好像当初东吴大臣虞翻当众羞辱曹魏降将于禁时说的那些不着调的话,激怒了郭修,他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遂拔剑而起,将费祎刺死于酒桌前。
其实,古往今来,降将的日子从来就没好过过,尤其是东方文化理念中,将军必须为君王战死才行,不成功便成仁嘛,投降敌国的人是决不会受待见的,更不会真的被社会所宽容、接受。因此,费祎仗着酒劲,说了些讥讽曹魏降将郭修的话,让郭修怒不可遏,遂拔剑而起,将喝的酩酊大醉的费祎刺死于座上。也就是说,郭修刺费祎没有什么复杂的阴谋和动机,只是酒过半酣之后,费祎可能像当年虞翻对于禁那样,说了些冷嘲热讽的话,让郭修难堪加愤怒,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酿成了这场悲剧。
费祎身为蜀汉丞相、大将军,位高权重,难道还管不住自己那张破嘴吗?须知借酒装疯、喝点酒就五迷三道顺嘴胡咧咧的领导可说大有人在。谙于权谋,以势压人,但素质远不如平民百姓的领导比比皆是,而当权势遇到了下级突然爆发的愤怒,也将无能为力,只能引颈受死。
因为费祎的死因实在无法无法公之于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丞相竟因出言不逊、羞辱部下而死于酒后斗殴,说出去只能给朝廷添堵、抹黑,同时也容易影响士气,不利于激励后人。所以蜀汉当局只好对费祎之死冷处理,将其低调殓葬,对凶手郭修的动机不争论、不辩解,最后不了了之。
郭修的一次大胆行刺,使他由一名被人轻蔑的降将化茧为三国第一刺客,曹魏对他行为大加褒赞,对他以往的投降之举既往不咎,其亲属子嗣也由抬不起头的叛徒眷属成了位高爵显、炙手可热的新贵。
只有姜维,因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居然被后世猜疑、冤枉成了这起突发事件的幕后真凶。
【插图源自网络】
幕后凶手肯定不是姜维。主要是两个人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只是治国理念不同;其次,姜维是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会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暗杀自己人。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蜀国丞相费祎主持新年酒会。这个酒会类似于现在大公司的年末总结大会,公司的主要领导讲话:总结一年的经营情况和奖励一些为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劳模,然后大家在一起吃一顿饕餮盛宴。只不过蜀国的庆新年活动在农历的大年初一举行的,先是总理全国事务的丞相费祎主持大会并讲话,然后是歌舞酒宴开始。这些年丞相费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蜀国的国运是步步高升。文武百官们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都逐一的来到丞相费祎的坐位前敬酒,来表达对丞相治国取得伟大成绩的认可和祝贺,费祎酒量很大,今天也特别的开心高兴,是举杯就干。
这时轮到左将军郭循敬酒了,他面带微笑双手擎着酒杯走到丞相费祎面前,费祎也站了起来以示尊重。突然,左将军郭循用一只手拔出腰间锋利的匕首,猛刺丞相费祎的胸部和腹部,丞相费祎是血流不止,当场死亡。文武百官们当时都愣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反应过来的武士们是一起冲向左将军郭循,用乱刀把他大卸八块、砍成肉酱方才解恨。当时蜀国的皇帝刘禅也在场,不过他的席位和大臣们的酒桌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身边保驾的武士很多,估计郭循是没有机会下手,所以只能刺杀蜀国的二号人物丞相费祎了。
这个郭循为什么这样胆大包天呢?原来郭循是将军姜维北伐时被活捉的俘虏,他的家眷都在魏国,他可能是身在蜀国心在魏!正因为他是姜维抓回来的俘虏,而且姜维和丞相费祎之间有矛盾,所以很多人私下里都怀疑是姜维指使左将军郭循刺杀的丞相费祎。
那么镇西将军姜维和丞相费祎之间有什么矛盾呢?当然不是私人仇恨,姜维想禀承老师诸葛亮的遗愿,想继续北伐消灭魏国;而丞相费祎的想法是诸葛亮的能力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所以不如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姜维多次主张北伐,丞相费祎每次只拨给他一万左右的军队,所以说姜维很不满意丞相费祎,时间久了,心里都有了隔阂。
但是两个人都是蜀国的左膀右臂,同朝称臣,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子上还是能过的去,也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不至于斗个你死我活的。关于姜维是刺杀丞相费祎幕后的主谋,都是民间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憶测和稗官野史杜撰的。
费祎是蜀汉后期的名臣,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后人将他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步步高升,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是刘禅之下的一把手,蜀汉朝堂中权力最高的官员。
后来他死了,死于刺杀。
事情是这么发生的,253年春天正月朔日,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君臣同乐,每个人都极为放松,费祎也不例外,沉醉于这欢乐的气氛中。此时,“魏降人”郭修(一称郭循)从怀中掏出利刃,扑向费祎挥刃便刺,费祎当场死亡,郭修也被愤怒的蜀汉大臣杀死。
这一场刺杀,比孙策被刺还要来得让人震惊。
孙策死于山林之中,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侍从,费祎却是身处蜀汉的中心,死于大庭广众之下,类似于“荆轲刺秦王”的场景,只是费祎没有秦王机警,没能反抗。因事出突然,其他人也援救不及,费祎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送了命。
此事怪就怪在,郭修没有任何刺杀费祎的理由。
于公,虽然郭修本是曹魏将领,某次交战中被姜维生擒才投了蜀汉。但郭修本人在曹魏并不出名,也不受重视,而蜀汉对他不薄,刘禅封他为左将军,对他礼遇有加。
于公,郭修和费祎没有深仇大恨。相反,费祎对投降过来的魏将们很是友善,怃戎将军张嶷为此专门写信给他,让他对这些新附来的人保持警惕。郭修能被封左将军,想必也是得了费祎的欣赏。
也就是说,按常理推之,郭修对曹魏的忠诚度应该不高,也没有非得刺杀费祎的私人原因,不至于甘愿为此赔上性命。在那样的场合行刺杀之事,郭修应该知道自己无法逃出生天。
三国乱世,中、低层将领或谋士换个阵营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换得频繁,谁都不会较这个真。例如姜维,原先也是曹魏的人,不也在蜀汉混得风生水起?
史料上的记载是郭修不愿为蜀臣,一直在找机会刺杀刘禅,但每次都被侍从们挡住最佳刺杀角度,难以得手,才改为刺杀费祎,想要制造蜀汉政坛的混乱。
可这是说不通的。郭修若不想呆在蜀汉,大可偷偷溜走,带着刺探来的蜀汉情报回到曹魏,照样能立功赎罪,何必赔上自己的性命?而且这次刺杀怎么看都不像他一个人能完成的,反而像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刺杀行动。
于是有人怀疑,郭修只是被利用的,幕后凶手是姜维。原因很简单,费祎是主和派,反对北伐,主张休养生息,而姜维是激进的主战派,一心一意想着北伐,铲除了费祎,北伐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首先,郭修是被姜维俘虏的,恨他还来不及,怎么会愿意受他指使、献出生命?其次,蜀汉朝堂中反对北伐的大臣很多,并不只是费祎一个人,若是靠刺杀的办法,姜维根本杀不过来。
因而,虽然费祎之死有利于姜维,在他死后,姜维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但这并不能反证费祎是姜维害死的。
那么究竟谁才是真凶呢?这里阐述两个点。
其一、谁最想要费祎的命?不会是费祎在蜀汉的政敌。
如果当世只有蜀汉一个政权,那么政敌之间分出生死很正常,但蜀汉还有曹魏、东吴这两个大敌,内部的任何大型动荡,都有可能引来外敌的入侵。因而蜀汉政客们斗归斗,还在一个限度之内,不到非得要命的地步。
其二、费祎一死,谁最有利?不是姜维,他只是顺带的。
费祎个人,不值得郭修刺杀。或者说,郭修刺杀的不是费祎这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权力。沿着这个思路发挥一下想像力,会发现费祎死后最有利的不是姜维,而是曹魏,再具体一点,有可能是正准备篡位的司马氏。
249年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军政大权就落入了司马氏之手。但朝中依然还有忠于曹家的老臣,司马氏得进行内部镇压。这种形势之下,司马氏绝不希望蜀汉稳定发展,杀死费祎,蜀汉就没那么稳了。
况且姜维上位,是司马氏的一桩喜事。因为姜维北伐,对于司马氏来说意味着两件事,一是消耗蜀汉的实力,二是可以借此将不服司马氏的将领调上战场,借蜀汉之手为自己清除道路。
再想得多一点,也许郭修本就是司马氏派到蜀汉的卧底,当初投降为的就是刺杀蜀汉关键人物。
这么一看,整个逻辑就通了,郭修身上的违和之处也能解释明白,他的真实身份是死士,才会明知刺杀费祎之后活不了,也还是行动了,这正是死士的风格,只要能完成任务,自己赔上性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司马氏的死士很多,高平陵事变中就出动了三千,说不定郭修还是其中一员。
所以,费祎被杀,幕后真凶不是与他政见不同的姜维,而是国家层面上的敌人曹魏,此时主掌曹魏的是司马氏,换算一下,等于费祎是被司马氏杀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刺杀费祎并没有什么幕后凶手,只是郭脩的个人所为,所谓姜维主使不过是阴谋论的想法而已。
延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在新年宴请群臣,喝的大醉,结果被出席宴会的魏国降将郭脩刺杀。本来这也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刺杀事件,不过因为费祎在位时,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姜维每次请命北伐时,费祎都表示反对,给他的部队不过万人左右。直到费祎遇刺以后,姜维才得接管兵权,在延熙十六年夏就发起了北伐。因为姜维成为此次刺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郭循又是被姜维俘虏回来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郭脩刺杀费祎的幕后主使是姜维,不过这以说法并不可信。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郭脩是魏国西平人,素有才名,年轻时就被封为中郎。中郎虽然在三国时期不过时一个荣誉称号,并无实权,不过年少时能得到这个封号,也算很有前途的。结果郭脩却被姜维抓到了蜀汉,妻离子散,虽然被刘禅封为左将军,但是依然心中怨恨。所以郭脩多次欲刺杀刘禅,因为没机会得手,才改为刺杀费祎。
郭脩既然对被俘虏到蜀汉耿耿于怀,那么对把他抓来的姜维自然也是充满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听从姜维的安排,去刺杀费祎。姜维要是私下和郭脩会面,倒可能被郭脩直接给杀了。所以姜维不可能和被俘以后的郭脩勾结,刺杀费祎。
而且郭脩刺杀费祎以后,他被曹芳追封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追谥威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加拜奉车都尉。从这点看,郭脩刺杀费祎,应该还是怕自己在蜀汉当官会连累留在魏国的家人,因此冒险一搏。
所以说郭脩刺杀费祎,应该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姜维不大可能和他勾结。
这不好说,虽然费祎被刺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姜维,可从史籍记载来看,费祎遇刺只不过是偶然事件,姜维虽然有充分动机,但并不能说就是姜维主使的。
蜀汉延熙十六年的正月,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费祎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魏国降将左将军郭循前去敬酒,费祎昂首饮酒瞬间,郭循忽然掏出一把匕首刺向费祎,连扎数下,费祎当即倒下,而郭循之后也被蜀汉所诛。
从表面上来看,这件事与姜维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后世有人将其与姜维联系在一起,主要因为其他方面对于姜维的描述。
《姜维传》裴注: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也就是说姜维这个人,对于功名有很大的执念,并不像《三国演义》之中那样愣头愣脑,而是一个相当有心机城府的人,另外,姜维“好养死士”,而他养这些死士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并没有人知道。
同时,还有行刺费祎的郭循,他的履历也非常可疑。
延熙十五年,姜维发兵攻打西平,虽然没有攻下西平却俘获了当时的魏国中郎郭循。起初郭循坚决不肯归顺蜀汉,但之后莫名俯首,被姜维收在帐下,此后步步高升成为了左将军,而这个位置并不低,是当初马超等人担任过的职缺,其待遇不下于夏侯霸。
一个魏国的降将,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左将军这个位置,背后无人扶持实在说不过去,而更离奇的是,郭循一开始想刺杀的并不是费祎,而是后主刘禅。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记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这就更匪夷所思了,郭循有过行刺刘禅的举动,竟然没有被诛除,而且还只是被刘禅的左右喝退而已,根本没有被处置,反而之后还步步高升变成了左将军。若非有个非常厉害的人在背后帮他,要么就是这段记叙根本就是假的,主要是用来描写刘禅的昏聩与郭循的恶狠。
在蜀国,众人皆知费祎与姜维不和,当然,这是在朝堂之上。因为姜维的主张是拼尽全力北伐,攻打魏国,是出了名的鹰,而费祎主张休养生息以静制动,以防守为主,是典型的鸽,两人的心思完全不同。费祎在诸葛亮死后执掌朝堂大权在握,所以姜维也争不过费祎,其手下的将士被费祎削去了七七八八,说姜维不恨费祎,那也是不可能的。
在费祎死后几个月,姜维就带着蜀汉的兵马出征了,当时的姜维如愿以偿,心中指不定多么的高兴,而这些,都成为了后世怀疑姜维才是行刺的主谋的主要依据。
但是,说姜维指使郭循行刺的话,也有很多的疑点。
第一,姜维能刺费祎,为何不收拾其他人
姜维“好养死士”,郭循行刺本就没打算活着离开,典型的死士作风,但这并不能说郭循就是姜维培养的,再者,姜维若真的培养大量死士在朝堂铲除异己,那么被除掉的就不止费祎这么一个人了,最典型的就是宦官黄皓。
后期的后主刘禅靠拢黄皓,导致蜀汉越来越乱,而姜维也曾畏惧黄皓不敢回到成都,之后邓艾、钟会入蜀,这些人都是蜀国的大患,姜维要真的有那么多厉害的死士,用行刺这种办法处理问题,就没理由不对这些人出手。
第二,郭循受到重用,不仅因为姜维
虽然姜维在蜀汉地位非凡,但是左将军这个位置并非其一人就能够将郭循推上去的,只要也要刘禅与费祎的首肯才可以,典籍之中对于郭循的记载非常少,然而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的记载,郭循不过一介平民,对曹魏无臣属之职。
裴松之认为,郭循要是真想表示忠心,可以殉魏,而不必刺杀,从这里也看得出,郭循即便回到曹魏也不会得到更多,反而是在蜀汉受到的待遇比较优厚,而他成为左将军,更主要的可能还是蜀汉拉拢曹魏降将的一个办法。
若非姜维主谋,那么让郭循行刺的会是曹魏吗?这可能性也并不是太大。
虽然在郭循死后,曹魏对其进行各种追封表彰,态度上绝对是肯定的,但费祎执掌朝堂的时候蜀魏休兵,而费祎一亡,姜维掌权,势必攻魏。当时的魏国关中大旱,正是忙着的时候,就算要派人行刺也不会挑选这个节骨眼,毕竟这根本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而且,当年郭循是在无意之中被姜维所俘,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曹魏也不可能一早知道郭循会落入蜀汉手中,让他去行刺。
费祎遇刺,是三国时期的一件大事,但这件事到底是否有人主使郭循,不得而知。
确实,费祎的死很有很多线索都指向姜维,因为当时蜀汉政权中最具实力的二人就是费祎和姜维,而且在蜀汉战略上有着不同的见解,那为了除掉自己的政敌,姜维是有动机的。
更重要的是刺杀费祎的人名叫郭循,此人原本是魏国将领,在姜维第五次北伐中被俘虏,之后归顺了蜀汉。
既然是姜维的俘虏,那么说服郭循归顺蜀汉的也肯定就是姜维,那么也就算是他姜维的人了,那么姜维也就有了作案的能力。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是姜维干的吗?
我们先来看这事背后的主谋是姜维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管是姜维还是费祎,那都是诸葛亮为了蜀汉培养的接班人,唯一的区别在于姜维坚决贯彻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张北伐曹魏。
而费祎则考虑到蜀汉本来根基就薄弱,常年北伐给蜀汉带了巨大的负担,但又不敢对北伐这个诸葛亮生前就定下的战略方针提出质疑,所以费祎对北伐这事是很矛盾的,大概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这也是为什么在费祎当权的这个阶段,姜维依旧发动了五次北伐的原因,虽然每次给姜维的兵马都在一个蜀汉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费祎的想法应该是北伐可以,但战争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扩大。
既然费祎并没有明面上直接反对姜维北伐,那么二人在蜀汉战略方针上的政见不合自然也就不存在,姜维也就没有了刺杀费祎的动机。
其次,虽然费祎在北伐这事上很矛盾,但诸葛亮对陇右这个战略要冲的执念却被费祎很好地继承了。
只不过费祎是希望通过拉拢当地门阀士族的方式来实现对陇右的控制,因此他非常重视对陇右望族的关系。
说巧不巧,郭循家就是陇右的望族。这也是为什么姜维会在郭循归顺蜀汉后就第一时间把郭循推荐给费祎的原因,也是后来郭循能刺杀成功的关键。
从这里可以看出,拉拢陇右望族这事在姜维那至少也是不反对的,不然也不会把郭循推荐给费祎。
如果硬要说姜维在这事上是有所图谋的,那么就说明费祎和姜维的关系并不好,就算费祎迫切希望拉拢陇右望族也肯定会提防着姜维介绍过来的人。
可事实上呢?费祎不仅没有提防,还破格提拔郭循为左将军,直接成为了费祎的心腹,可见其对郭循的信任到达了什么程度,也说明了费祎和姜维的关系可能不好,但绝对没有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而且在当时,费祎破格提拔郭循这事并非没人提出质疑,张嶷就曾劝过费祎,说他身系蜀汉社稷,做事要小心谨慎一些,还特别例举了岑彭、来歙都是被刺而亡的案例来提醒费祎,费祎对此却一笑置之,由此同样可以看出费祎和姜维的关系并没有到那种需要相互提防的程度。
最后,费祎作为姜维的直属上司,其实已经非常支持姜维的工作了,就算姜维对支持力度有所不满,那最多也就是私底下发发牢骚,绝对不敢也没必要以下犯上。
因为姜维自己知道带兵打仗他可以,但要他治理一个国家,和要了他的命也差不多,从后面姜维掌权后除了几次北伐把蜀汉打了个一干二净外别的啥也没有就能看得出来。
而他姜维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不可能不知道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对他前线的重要性,所以他怎么可能做出自断一臂的事呢?
既然姜维没有作案动机,也没有作案的必要,那么他还杀费祎干嘛?
不是姜维,是曹魏吗?
除了姜维,还有一个嫌疑人,那就是曹魏,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蜀汉和曹魏是站在绝对的对立面上的,那么曹魏自然就有作案动机。
凶手郭循又曾是曹魏旧将,假意投降来个“身在汉营心在曹”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郭循原本是想要刺杀刘禅的,但由于每次想要靠近刘禅都会被近侍挡下,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所以才对蜀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费祎下手。
更重要的是,在得知郭循在蜀汉干出“舍生取义”这等壮举后,曹魏的反应也是对郭循的事迹进行了大肆的宣扬,同时还封郭循为乐乡侯,食邑千户,子孙承袭爵位。
这不管怎么看都应该是曹魏在背后指使郭循这么干的了。但事实上也没有那么简单。
一来,郭循在战争中被俘这事是偶然事件,曹魏事先不可能预料到这种事情的发生,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前安排好郭循到蜀汉后的工作。
那么是不是曹魏在蜀汉阵营中有卧底给他带话呢?这个可能性也不高,虽然战时双方相互安插个间谍什么的是常态,但这样的间谍一定是长期潜伏的那种,且不说郭循不可能知道这个间谍是谁,而这个间谍就算知道郭循这么个人,他也不好判断郭循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再者说,这样的间谍一般都是有更重要的任务的,根本没必要为了刺杀一个人而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和曹魏通讯往来,或者过分接触一个曹魏降将。
况且曹魏在蜀汉那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间谍都两说,如果有,邓艾也不用那么狼狈的偷渡阴平了,蜀汉估计早就灭亡了。
二来,曹魏事后对郭循进行表彰很大程度是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希望手下那帮子人都学学人家郭循。
而且如果郭循连命都豁出去了干这事,曹魏方面都不表示一下的话岂不是要寒了手下人的心,所以这事不管曹魏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必须要做的,并不能直接成为其作案的证据。
三来,其实不管是刺杀刘禅也好,费祎也罢,刘禅是个什么主曹魏政权比我们可清楚得多,而费祎虽然有点能力,但那也只是局限在守土,对曹魏的威胁可以说还不如姜维,对于这样的人曹魏根本没必要急于处理。
如果有,那诸葛亮估计都被刺杀了不知道多少回了,可事实上诸葛亮都没经过这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费祎何德何能?
那究竟是谁呢?
会不是是司马懿呢?因为网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司马懿不是在外面养了3000死士吗?而郭循就是那3000死士中的一个,这事就是司马懿让郭循干的。
事实上这个说法是真的纯属瞎掰,且不说司马懿养死士是为了将来某一天的谋划,蜀汉自诸葛亮死后根本就没在被司马懿重视过。
这要是让司马懿知道,他肯定会说“你们这些人一天天没事就盯着我不放,殊不知你们眼中只有我,而我的眼中却是天下。”
而且郭循身为陇右望族之后,要吃喝有吃喝,要地位有地位的,身为曹魏将领,干嘛非得去当司马懿的死士。
是司马懿人格魅力太突出,还是司马懿许给了郭循什么好处?显然都不切实际,虽然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就发动政变控制了曹魏,而郭循也是第二年被俘的,时间能对上。
但司马懿没多久就嗝屁了!给他郭循的好处,在司马昭和司马师那还作数吗?这个已经身在汉营的郭循可不得而知。
所以这事大概率也不是司马家干的。
我个人倒是有个猜测,郭循降蜀后,又得到了身为丞相的费祎的重用,一开始应该是想在蜀汉一展拳脚的。
这个时候他并不担心家人在曹魏的安全问题,毕竟降来降去这事在三国并不罕见,黄权在在夷陵之战后降了曹魏,他的家人同样都还在蜀汉,刘备不仅没有因此发难,反而善待了黄权的家人,所以当时大家都知道世道乱,有些事也是身不由己的,一般都不会对家人怎么样。
但司马懿那一家子就不一样了,出了名的疑心重和阴狠手辣,本来就曾是曹魏将领的郭循肯定也知道,于是司马懿掌权后他就开始惴惴不安起来,开始了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什么自己在蜀汉这边为什么能这么快就得到重用,是不是出卖了曹魏什么重要的情报云云。于是最终做了个决定,以身犯险刺杀蜀汉重要人物来立投名状,以此换来家人在曹魏的幸福生活。
结语
显然费祎被郭循刺杀这事的背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主谋,就是他自己心理活动上的一个变化,其实司马懿一家未必会对他的家人下手,说实话,他郭循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要不是干了刺杀费祎这事,估计都没人认识,而且就郭循的出身而言,不仅蜀汉想要拉拢,曹魏同样要拉拢,司马懿一家更是要拉拢,所以根本不可能为难郭循的家人,这完全就是郭循自己想多了,最终走上了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