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美国人实在太浪费了……

应该是“思维”方式吧。美国式(人)思维看上去非常简单,好或者不好,YES OR NO.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人类有着共同思维基本模式,比方:天气怎么样,身体好吗,饭吃了没有等等问候语或者其他礼仪上的寒暄。但是这些客套语过场后,民族文化不同地方就慢慢显示出来了。我们中国人喜欢侃大山,聊家长,美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喜欢进入自己兴趣的话题,一般他们喜欢刺激的体育运动,时事新闻和极限比赛或者露天音乐会,酒吧,电影大片等等。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

我们中国人喜欢三五成群一起叽叽喳喳毫无顾忌的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

美国文化没有,他们喜欢去剧场享受和欣赏TALKING SHOW,哈哈大笑一场然后各自回家。我们中国人即使你英文说的再好也很难融合于他们的文化,为什么,因为美国人他们非常虚伪,表面的热情掩盖不了他们今天对有色人种的歧视。美国人骨子里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只是被世界主流舆论正义之词压着而已。说到这里,应该明白我们和美国人之间最大的文化冲突就是文化认同和傲慢与偏见,这是没有办法的。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2


我个人总共去过两次美国,一次东海岸,一次芝加哥。说一下自己对美国文化的几点感受。

1.美式英语。

我觉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各有特点,但是在坐地铁的时候,我听不懂地铁司机究竟在说些什么。

2.家庭价值观。

主要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满18岁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搬出去自己住或者是付租金,这点在很多亚洲国家都不会存在。

3.工作。

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工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完成教育并准备好为工作而学到的技巧之前,很多人都不会贸然工作。而良好的教育和社交技巧,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每一个小小的工作和每一分钱的价值。

4.教育体制。

它非常灵活。你可以选择你想在大学学习的东西。你可以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而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成为一名预科专业,反之亦然。毋庸置疑,美国完善的教育体系,从排名世界的顶尖学校,到社区大学,你都能够学到自已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

5.日常打招呼和礼貌

美国人一般都很有礼貌,当你坐在咖啡店里,总会有人冲你报以微笑,也有人会在你上午/晚上散步时说“嗨”,当你进入“电梯”时。 你添加“请”几乎所有你说的话,“我可以喝水吗,”请你这样做“等等。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第一次见到你。

6.个人信用记录非常重要

信用记录和信用评分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足够良好的信用分数开立帐户,租赁公寓,购买汽车等。


我的最大冲击就是,打工时早上和工友打招呼,习惯性拍他屁股一下,他竟然勃然大怒,开始我一脸懵逼,连拍三天后他竟然报警叫来警察要把我拷起来,告诉我sexual assault!原来在亚特兰大同性间拍屁股有断背暗示。解释半天才互相释怀:文化冲突啊。后来跟一般美国人见面,不敢乱用身体语言,直接fist bump(对拳互相碰一下)。


第一,硬件太落后了。五星级酒店的硬件真的和杭州三星级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运气好点,能大致到国内四星级吧,反正是印象不好。我去的是LA,西雅图,费城等城市。第二,汽车排量很大,皮卡相当豪华和昂贵。对于这个,我觉得美国是掠夺了全世界,控制或者操纵着石油定价,所以他们国内汽油很便宜的,所以他们愿意开那么大排量的车。第三,真的是没啥文化啊,虽然其实他们也延续和继承了欧洲的很多文化传统,虽然他们在很多文化方面的表现,表面上看是世界一流的,可和他们的接触中还是觉得这是个没有底蕴的暴发户国家,没文化。比如,有件事让我觉得美国的精英阶层一点不精英,其实是没有精英素质的。事情是这样,我有个在达拉斯念生物学博士的朋友,跟我说了这么个事。她说她刚进研究室的时候,她的导师,一个在学术上也还算有点资历的老教授了。对她超级好,然后就成天的给她传教,让她信教,后来她实在是被烦的不行,又不好得罪他,就跟老教授说自己是信仰Fo教的,不愿意改信仰。从此以后,这老教授对她就异常的冷淡,相当不待见她,好在她人聪明,学习上没毛病,总算是得到了学位。就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所谓的精英,为人师者,素质和格局也就如此了。他们真的没啥格局可言,特别喜欢强人所难,你要不跟着他们的套路走,你就是被敌视的人,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和文化基因。第四,大部分美国人比欧洲人要热情和积极,毕竟比欧洲富嘛,所以,总的来说比欧洲人好打交道。


我遇到的中国方言闯美国海关的文化冲击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3

最大的文化冲击当然是语言,如果语言算文化的话,那我去美国之后,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语言。

美国人他们讲美国英语,我讲中国汉语。鸡同鸭讲算不算文化冲击?

但是,这种文化冲击,在我下了飞机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天,过旧金山海关的时候, 却带给我十分惬意的感受,让我顿时消除了在国内时根深蒂固对美国佬的偏见。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英语很烂,偶尔能说两句,偶尔能听懂两句,一着急可能就会语无伦次那种水平。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4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本来就很疲惫,加上时差,下飞机的时候精神状态有点恍惚。临行前背的那几句过海关用的英语,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我跟同行的小伙伴说,我英语全忘了,怎么办?

他们说你就讲普通话吧!

我说我讲普通话他们不是一样听不懂吗?

也是。

干脆跟他们讲方言吧,恶作剧一把?大不了过不了海关呗,反正是来玩的。

于是,我请小伙伴们拿出相机,准备把我用中国方言闯美国海关的场景录下来,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可是,录像的阴谋很快被发现被制止了。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5

排了半天队,轮到我过海关了,小伙伴们都为我捏把汗。

蓝眼睛的海关官员是个卷毛大帅哥,大帅哥一本正经地接过我的护照,顺口说了句:hello,

我也说了句:您家好(湖北方言),

大帅哥接着说了一串英文,然后看着我,等我回答。

我说:阿拉是来白相白相咯。(上海话)

他愣了一下,又对我说了一串英文。

我说:我是来玩的。(普通话)

大帅哥显然听不懂我的话。

他探过身子向旁边的金发美女海关官员求助。

金发美女朝我微笑地点点头说:他问你从哪里来的?(纯中文普通话)

我一着急就飚出一句英语来:I’m from Shanghai, China.

她又说:他问你来美国干什么?

我一下子憋住了,只冒出一个英语单词:Play!

没想到,他们两个相视一笑,同时说了句:OK!

然后,大帅哥在我的护照本本上“咔嚓”盖上了那个大戳。

我过海关了!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6

我过了海关,坐在旧金山大桥边晒太阳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7

美国给人最大的冲击是无处不在的圈子文化,特别是牵扯到利益的时候更是明显。咱们耳熟能详的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美国各行业工人的公会,好莱坞的演员工会、导演公会、编剧公会等等,这些都是美国的各种圈子,圈内人和圈外人是天壤之别,遇到利益纠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维护同一个圈子人的利益,不论认不认识。

以美国的大学为例。美国的大学分出了很多联盟,像常春藤联盟、大十联盟、大东方联盟、太平洋十联盟、美国东部联盟、俄亥俄流域联盟、爱国联盟等等。

体育运动比赛、交流学习、科研合作等等学校活动经常是同一个联盟之间出现,跨联盟学校间的是很少的。

而每一所学校中的圈子就是各种兄弟会、姐妹会。在学校中兄弟会、姐妹会成员往往会享有一些特权,在图书馆、食堂、教室会有固定的位置,就是这些位置只有兄弟会、姐妹会成员可以坐,即使空着别人也不能坐。在历史悠久的学校中常有两个兄弟会之间有历史矛盾,那么新加入的成员也会继承这种矛盾等等。

那么大学的这种圈子文化对每个人有哪些利益关系呢?

1、毕业了去找工作遇到同一所学校甚至于兄弟会的前辈,同等条件下、甚至于你比别人差点都会优先录用你,在单位升职、加薪、立功等等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

2、做生意谈判、拉投资等商业行为,同一个学校的人更容易见面、谈到一起去。你看美国很多新兴富豪在创业初期接受的往往都是校友的投资,才有机会发展壮大。

3、孩子长大了要上大学,任何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学。而在美国父母是哈佛毕业的,那么孩子被常春藤联盟校录取的机会就更大。


在美国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人真的爱管闲事,其次就是美国人假真的多,各种节假日的数量和中国其实差不多,但是美国人可以很自由的请病假和事假,只要觉得不舒服比如发烧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不去上班,如果上班病没好老板还会强制你回去看病,然后就是可以请事假,最最爽的是如果你不想上班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请假,就说不想上班(只是这种假只有几天)。我们当时在佐治亚州,碰到下雪就放假,爽毙了。不过每次节假日都是老美的节假日,我们这些苦逼的中国人都是在实验室老老实实做实验,所以说还是中国人勤奋!


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之前一直以为“自由不是无代价的”不过是美国一句场面话,但是真的到美国后才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美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一样,它是由不同社区“拼凑”在一起的国家,所以美国人社会伦理最核心的是家庭,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然后就没了。

美国是没有所谓“大共同体”意识的。

因为美国重视社区,特别害怕公权力损害个人的自由,结果在制度设计上对公权力限制特别多,结果导致美国公职人物和普通民众的关系和我们国内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美国最高联邦法院在2005年就做出过裁定:美国警察没有保护某一个具体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没有一定要阻止歹徒违反法律的法律义务,美国警察唯一的法律义务是当有人违反法律后,警察必须将这个人绳之以法,因为此人违反了法律。

是不是觉得有点饶?

我翻译一下:美国法院认为当一名歹徒劫持了人质后,警察没有义务保证人质的安全,但是警察有义务将这个歹徒绳之以法。

换言之,如果你在美国打电话报警说,有人威胁要杀你,那么警察是没有保护你的法律义务的,即使你是美国公民;然后你发现持刀歹徒已经进了你的房子,你打电话报警,警察也没有一定要阻止这个歹徒杀害你的法律义务,但是如果你被歹徒杀死,那么警察有义务将歹徒绳之以法。

这虽然是极端情况,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1975年沃伦案、2005年石城镇冈萨雷斯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都裁定警察没有保护公民不受伤害的法律义务。

当然,99%的情况下你真打电话报警说有人持刀要杀你,警察是会增派人手在你家附近多巡逻一阵子,但是如果你真被歹徒杀死了,你的家属是没有办法以“报警后警察保护不力”为理由起诉警察的,因为美国联邦最高法已经认定警察没有保护具体公民的法律义务。

简言之,在美国,自由的代价之一就是公职人员没有保护公民的法律义务,联邦法院把自卫权下放给了个人,在美国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主要是要靠自己。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不请自来,在美国生活最大的看不惯是亲情的冷漠,九零年元旦,我邻居桑德斯老人突发心肌无力,其夫人打电话给儿子,得到的回答是:早该死了,别救了!当时我就在老人身边,这行为要在国内,基本上被人视为禽兽不如,可老人的夫人毫不愤怒,说:好吧,儿子,你保重。即挂了电话。


我在美国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汽车文化。80多岁的老太太开车也是100多公里的时速,两个车之间距离不超过10米,很少变道。还有就是汽油真他妈便宜啊!打倒美帝国!!!!!!!!

8第一,安全。美国合法持枪,在国内哪怕是晚上十一点才到家,家里也不多说什么。在美国如果七八点天黑了都还不回家,房东就开始打电话催了。

第二,饮食。虽然美国的墨西哥菜,意大利菜,牛排店还有早午餐挺多的,价钱也不贵。但是,真的过了两个月,真的翻不出新花样了,尤其早饭!房东给我吃了两个月的麦片后我终于发飙了,我不吃了!国外食品种类太少,还不如国内吃多。还有国外的中餐店特别难吃,这辈子第一次吃干炒河牛里加茴香的,最后我在饭店里当场吐了,太难吃了。

第三,笑话。即使你英文完全过关,和人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专业的预科成绩优秀,专业课也轻松完成,你还有一点兴趣爱好一技之长,你还有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那么你就要还是交朋友了。即使一开始顺利,但是当你们开始聊天开玩笑的时候,别人讲的笑话你听不懂。别人的从小的文化,社会事件甚至政治斗争有天然文化笑料。但是你不曾参与,你完全不理解,即使你觉得和别人关系再好,其实也是一个局外人。

第四,不要相信中国人。在国外,看到一个中国人很容易有一直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只有两种出路,第一被美国ABC 彻底嫌弃,觉得和你混一起拉低身份。第二,得到友善回应,因为这些中国人就是做中国人生意的,不有利可图,凭什么给你好脸色。除了唐人街做你生意的,和学校里做国际学生管理的和一同留学的同班同学,没有一个美国华人会喜欢你,除非你让他赚钱。

第五,恋爱。如果有机会恋爱,男生的顾虑应该比女生少。美国的恋爱文化是这样的。你可以同时和很多人seeing,见面做到哪一步都是自愿的。但是只能和一个dating。从女生的角度来讲,你就要忍受伴侣很长时间脚踏多条船,但是你们不是男女朋友关系。所以,作为不愿意留在美国,或者不确定是不是留下的女生恋爱的顾虑很多。

最后,美国的隐形歧视。说美国没有种族歧视的人,都是骗子。如果美国没有种族歧视,那么印度也没有种姓制度。美国的种族歧视不体现在别人白你一眼,或者直接侮辱你。这种有,但是在大学城里面很少。因为大学所在的小城都一般政治偏左,反歧视较多。但是美国的歧视,主要提现在升学和工作上面。美国大学根据种族比例招生,工作单位按照种族比例招聘。找工作白人的机会比黑人大,黑人的机会比你大。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8其实,我觉得国内好。可能我是从中国一线城市到美国小地方,觉得这辈子没去过这么破的地方,我们市中心的地铁站都比芝加哥的国内飞机场大。连西藏的环境就比芝加哥纽约好。反正,去趟美国彻底幻灭。从前是愤青,去了美国变成祖国脑残粉。中国在国内再怎么被骂我都接受,要是国外骂一句,我怼他怼到天亮。


是文化上完全没有冲击。

而是媒体信息的封闭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人被好莱坞和读者教育了两代人了,公知力量强势占据舆论导向,所以我们基础民意对外非常友好,而且我们骨子里有很浓重的“远方是客”观念。

现在能去美国的年青人,跟美国人一样熟悉动漫熟悉明星熟悉ip甚至熟悉西餐,根本没有任何隔阂。

但是到了美国后冲击极大的有两个方面:

1.美国大多数地方都很破败,大多数机构都很官僚冷漠,大多数地区都很危险,还有阶级的绝对差别,这与公知宣传的天差地别。会有强烈的冲击感。

2.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和无知,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简直就是玛格尔尼那个访问大清故事的翻版(注意,实际上玛格尔尼见乾隆这些故事也是公知编出来的,史实并非那么不堪)。

细节懒得写了,有机会一篇篇补吧。


美国的不足和虚伪很多很多,我在之前同美国人的辩论中也公开指出过了。在此不再赘述。这里暂且说一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方面。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希望咱们的社会能变得更好。

1-大多数美国人都用香水或古龙水。整个国家的味道很好。抵达一个西方国家,从机场开始,第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所有人几乎都散发香气,黑人白人体味原本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也让他们格外注意个人卫生,男士女士出门前一般都会洗澡、在腋下擦止汗剂(deodorant)、然后喷香水或古龙水。这是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就形成的习惯。当然,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族裔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味道依然会有,这是事实,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在公众场合的气味是比较好的。这是对别人的巨大尊重。人们擦肩而过、排队离得近、服务员跟顾客近距离讲话,首先闻到的是对方的香味。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人尤其是一部分上年纪的男性似乎很少有用香水的文化。在国内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经常闻到前面的人(尤其是男性)的汗味、烟味或嘴里难闻的味道。其实,整个拉美、穆斯林世界也都有使用香料和擦香水的个人卫生习惯。我去过的所有穆斯林国家男性身上都有比较浓的古龙水味道。一个社会的和谐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有这个社会人身上的味道。我遇到过太多西方女孩,有巴西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都告诉我,他们不愿意约会中国男生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中国男生个人卫生不好,不常洗澡,不注意牙齿卫生和口腔清洁。

2-美国人牙齿白且整洁。美国人讲究见面或者拍照的时候笑到露齿,露出一口白牙。来到美国才发现,很多人都定期看牙医。一般人一年洗牙两次,定期深入牙龈做深度清洁。除每天早晚刷牙外,必用牙线 teeth floss,因为牙齿中60%的脏东西是牙刷无法刷出的,只有用牙线。另外美国的牙齿矫正和预防技术世界领先,比如invisalign的牙齿矫正技术,防止磨牙和牙齿不齐造成的长期磨损。所以你看到大部分美国人的牙齿又白又整齐。我在美国7年来的一个直观感受是美国人口腔卫生做的比我们好太多,很少人嘴里有异味。当然与他们的饮食也有关系,美国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吃辛辣、葱姜蒜、火锅等口味重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他们嘴里有异味的比例比我们少得多。我们在这方面真的需要提高。我们很多人不用牙线,不定期洗牙,也不在乎口腔味道,说话的时候味道恶臭,让人难以忍受。


对于普通人生活来说,绝对是“小费、英制单位、华氏度”三大害。其中,强制小费文化尤甚。在全世界五大洲都转了,最难忍受的就是美国强制小费文化,彻头彻底的封建糟粕。

所以到美国之后很少下馆子,因为小费交得不爽。现在小费都已经提升到15%到25%了,哪天在小票上出现30%、40%的小费选项都毫不惊讶。关键店家还觉得这理所当然,小费给多了也不会特别感谢,给少了绝对追着你要。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9

第二就是英制单位,磅、英里、英尺、英寸、品脱等等,真搞不清楚。1磅约等于0.9斤,1英里约等于1.6公里还能勉强换算过来的话。量身高用的英尺、英寸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如果不是在美国长大,你根本搞不清楚那个距离到底有多长。其他的单位也都非常难换算。

第三是华氏度,这个倒也还算简单。大概有个公式估算,不过也比较麻烦。相较于小费、英制单位,已经是比较容易了。

其他什么各方面都很容易接受,人类社会本质上差别不大。但小费、英制单位确实难以忍受。


不要瞎帮忙,黑人很敏感。比如交过路费,他一下子算不出找零,一定要面无表情地等,不要看他,千万不能笑,更不能帮他算,不然他会很受伤,要你尊重他。

白人看似很阳光,其实也很敏感,要积极回应,什么好吃好喝好玩的,都要很夸张地夸,如果不夸,他会很受伤。有个白人女同事因为受了一点委屈,请假下午不来上班了。

身在美国带孩子的独身女性,特别容易受到来自男性的各种示好,上至老板,下至保安,都对你热情洋溢。一定要戴好结婚戒指。

小费让人头疼,特别是各种提行李服务,你不好意思不给,一般小费要给的体面,不能给硬币。纸币折成四分之一大小,握手感谢的时候,心照不宣地传递给他。


刚到美国时,碰到了不少文化冲击,说说美国的老人吧。

美国的老人心态很年轻、热爱旅游、运动,喜欢做志愿者,让我看到了不同老人的生存状态。这和美国文化中强调独立、个性的价值观相关。

刚去美国,我去社区大学报英语班,有一个面视,根据你的水平确定你所在的班级,其中的口试是作自我介绍。结束后,面试老师和我聊天,她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女士,女儿一家在上海,女婿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上海的高管。她准备去上海看望他们,正在学中文。

不久,我们俩就互帮互助,一周见一次面,她辅导我英语,我教她中文。熟悉后得知,她已经68岁了。互教了两个多月,她说要出去两个月,结果是和男朋友自驾游去了,去了六七个州。

后来发现,她不是特例,美国的老人普遍上都这样。

女儿现在的冲浪教练,免费给女儿教,先生同事介绍的,就是一位七十五岁的退休工程师,他从十五岁开始冲浪,坚持到现在,每年到世界不同的海边去冲浪。他说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喜欢去夏威夷,其实最好的海滩就在身边,圣地亚哥。

下图是他教女儿、和我父亲的合影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0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1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2

他是提前退休,照顾患病的妻子五年,前年妻子去世了。

我们全家一起去上免费的英语口语课,是由一群志愿者组织和教授的,有退休的医生、教师、工程师、牧师等。带孩子们做手工的是北卡州立大学的教授,他的太太在做管理工作,俩人非常有爱心,女儿特别喜欢这个爷爷奶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回国后,女儿还能收到爷爷寄来的自制的圣诞卡片。另一位退休医生奶奶,80岁了还在做公益,教英语,每次到节日,总是给孩子们准备了用心的礼物,她说,因为自己是看着九个孙子长大的,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

大提顿国家公园旅游时,碰到一群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人。

我们家旅游时碰到的另一对夫妇,苏珊67岁,DAWN70岁,他们俩骑着 自行车,带着帐篷、咖啡炉,穿过沙漠,走过山区,一路野营穿过7个州,行程几千英里,南北跨了好几个州。

另一个美国朋友,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热爱中国文化,免费给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教英语。他的妈妈,六十多岁了,住在佛罗里达,经常和丈夫潜水,水下摄影,喂鲨鱼。她来芝加哥看儿子时,请我们家吃家常饭,给女儿看她喂鲨鱼的照片,和女儿成了好朋友。这位朋友后来娶了位清华毕业的中国女孩,在上海一高校工作了两年,刚回到著名的宾州大学工作。

看着这些老人,让我看到了更加丰富、积极的生存状态,让我对老年不再心怀恐惧,让我对每一个活得好好的老人心存敬畏。

多次碰到美国老人朋友,也有陌生人,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的我前去帮忙,或者拎东西,或者推推车,结果被拒绝了,他们表明:我行,我可以。跟在国内帮助老人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国内,老人被帮助是被尊重的象征,而在美国,似乎在说,我不行,才需要我帮助。

很多朋友都讲到过类似的经历。


父母打骂孩子,孩子自己报警把父母抓走,这样的事情也有。

初到美国,很不习惯。让我最为惊讶的有:

1.父母不能随意打骂孩子。

刚来美国没多久的一对中国夫妇,因为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只想着打游戏;母亲忍不住,就骂了孩子几句。孩子顶嘴,还说再骂他,他就要报警。父亲听了之后大发雷霆,抄起衣架就打。孩子跑到邻居家,用电话报警。然后,这对夫妇就被警察带走了,孩子还被送到专门的机构。

在美国,孩子被送走,是很麻烦的事情,必须得通过吃力的司法程序,才能把孩子接回来。后来,这对夫妇花费了一笔不菲的保释金,才被放了出来;然后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孩子要回来。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对孩子出手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美国和国内有很大差别。比如,未满12岁的孩子,必须要有家人随时监护,以避免发生可能的意外。所以,美国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如果不能随时照顾孩子,就得请家庭教师或者保姆照看,或者送到托儿所。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3

如果孩子被发现独自一人在家,就有可能被邻居举报,孩子也有可能被送到福利机构,同样也要通过司法程序要回孩子。

我所认识的一对华裔夫妇,舍不得掏托儿费。孩子放学后,就只能偷偷地一个人呆在家里,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不接电话,有人敲门也不要出声。孩子每次放学回来,进家门的时候都得东张西望,以免被人发现。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4

2.法律法规多如牛毛。

美国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法律法规之内的自由;但法律法规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要认真起来,不自由的感觉更多。

在美国,不满21岁,你是买不到酒的,啤酒也不行。如果那个商店被发现卖给21岁以下的年轻人,那就等着上法庭吧。

十八岁以下不能买烟,也是有法律规定的。

在国内,工作期间喝酒,最多也就是把工作丢了;但在美国,工作期间喝酒,那是要触犯法律的。甚至有些州规定,大街上喝酒,公众场合喝酒也是不允许的。

美国是一个私有制的国家,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私人领地不容侵犯。加州有个中国移民,买的大别墅,前面的河道有一段都是自己的。周末,他坐着自己的小船在河道中钓鱼,不知不觉越过了界线,被人举报。他不但被控告侵犯了私人领地,还被控“非法捕鱼”,没有取得合法的捕鱼证。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社会生活不是人情社会,方方面面都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如果要讲美国的自由,首先要弄懂它有哪些“不自由”。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5

3.给同事揉肩膀、说“荤段子”都要被控“X骚扰”。

在美国工作,首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以个人的角度考虑他人的感受。虽然美国的工作环境相对开放、轻松,但也很容易“触雷”。

如果工作期间,你翻出一张清凉照和同事欣赏,或者说“荤段子”,都有可能被控“X骚扰”。

在旧金山,一个中国同学在餐馆打工。一天下来,有个女同事说腰酸背痛的。中国同学就过去给她揉了揉肩膀。在中国同学看来,这是一个友好的表示。但是事后,他就被主管劝告离开餐馆。因为主管告诉他,女同事指控他有骚扰的行为,因为他违反了“不情愿接触”的禁令。

在美国,“不情愿接触”,是判定X骚扰的重要标准。禁令不但在异性之间有效,同性之间也是如此。

4.美国有三种工种必须付小费。

初到美国,对美国兴盛的小费文化也是感到诧异。在餐馆消费,15%的小费几乎是通行的标准,坐出租车,也有类似的标准;即使是在咖啡店喝咖啡,也得付小费。这不是自愿,而是惯例。

呆的时间长了,逐渐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美国有三个工种,是需要掏小费的:服务员、理发师、出租车司机。

美国的文化很有意思,付小费应该是客户对劳动成果的一种欣赏、尊重。美国的劳动者也对劳动成果很是重视,出于对额外收入的重视,劳动者往往会精心提高自己技艺,为拥护创造值得付小费的成果。所以,咖啡店有精心调制咖啡的咖啡师,理发店有一丝不苟打理发型的发型师。

5.亲情关系比不上邻居关系。

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亲情关系上,那就是美国人的家庭亲情关系,是比较平淡的。

美国人抚养孩子,并不是说指望孩子长大后给自己养老,而是美国人认为,抚养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孩子成年以后,就要离家独立了,父母不会再有义务承担孩子的大学费用。所以,在美国可以看到很多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就要比国内的强很多。

美国的亲戚关系,也要淡泊得多。即使是兄弟姐妹,长大之后,也就几乎没有什么来往了,有时候还不如邻里之间的关系。

但也不是说美国人没有亲情概念。每年感恩节的时候,美国人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不远千里也会驱车看望父母,爷爷奶奶则精心为孙子孙女准备丰盛的晚餐、礼物等。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6

5.大律师玩机车,美国人把兴趣看得如此重要。

纽约州的一个大律师,工作时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当他出现在机车大游行中时,则一身皮夹克、牛仔裤,戴着酷酷的墨镜,浑然就是一个骑士。

他并没有加入什么地下机车党,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了玩车,他几乎每年就换一辆机车,玩腻了最新款的,就淘古董版的。车库里,他停放着各种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机车。反而他的那辆工作豪车,停在院内风吹日晒。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7

美国人在对待个人爱好上,是非常看重的。有不少美国人因为爱好的缘故,导致事业、婚姻受到影响的很多。美国人的爱好也是五花八门,就算是养宠物,他们也别出心裁。有的美国人养猫,一养就是几十条,还有收藏古董轮胎的。

6.牛仔并不浪漫。

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塑造有经典的牛仔形象。他们头戴毡帽、脚蹬马靴、腰挂短枪,骑在马背上驰骋,天马行空,勇敢、行侠仗义,十分浪漫。

现代社会,已经几乎看不到牛仔了,但牛仔文化在美国还是流传了下来。牛仔之乡得克萨斯州,就依然有很多牛仔传统表演。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8

其实,历史上的牛仔是非常辛苦的,他们是随着西班牙人在北美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不但要放牧牛群,管理牧场,还要维修栅栏,赶着牛羊群穿过茫茫大陆,工作很是辛苦。

大多数牛仔都是非洲裔黑人、拉丁美洲人,出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都是文盲。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19

以下这些美国不一样的文化,也是令人感到挺意外的:

1.美国的胖子很多,在中国你认为的胖子,在美国其实都是小儿科。对他们来说,300斤以上才是胖子。

2.你认为的美,在他们眼里其实是另外一回事。

3.美国人对枪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狂热。

4.美国人很奇怪,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和自己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5.美国人的婚恋观很不一样,他们结婚之前可以同时交往多个对象,但结婚后就会很专一,绝少搞外遇的那种。

6.美国人不喝热水,喝自来水。

7.遇到商场打折,那就别错过,那才是真正的打折。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20

8.美国富人不一定会开豪车,但一定会有私人飞机。3000美元可以买一辆不错的二手豪车。

9.海鲜比牛肉便宜。

10.楼市没有楼花卖。

11.空调为什么要24小时开着,还很冷。

12.计量单位换算令人抓狂。

大千世界,和而不同。虽然文化上的差异,给个人带来不一样的冲击,但需要抱着一种认同的态度,尊重每一种文化。


在公开场合太过直截了当和开放

在去美国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闲聊的概念。当然,我曾多次听说过所谓的闲聊,特别是在英语课程中,但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话,说话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到美国工作和旅行,周围的人开始和我闲聊寒暄。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人们问我“你好吗?”,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是每个人,包括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在说“你好吗?”

无论是在工作(当工作不太忙,有时间说话时)的时候,还是在公共场合,公共汽车、飞机、火车上,人们总是要找我说话,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情绪高昂。

比如,中国人说:“我的房间里有一只蜘蛛,被我用拖鞋拍死了。”而一般美国人会说:“哦,我的上帝,你不会相信的! 我进了我的房间,里面有一个胡瓜蜘蛛! 我拿了一个拖鞋,用我所有的力量开始打蜘蛛,直到打死它! 我还是不敢相信竟然会发生这种事!”

我已经在美国呆了三个月了。第一个月因为这种闲聊感到十分烦恼,我甚至偶尔会使用“emotional exhibitionism”这种词。但之后就习惯了,甚至开始变得享受起来,特别是当我完成工作并开始旅行的时候。因为这种闲聊也挺好的。我可以问飞机或火车上任意一个陌生人,我们正传递的东西是什么,并由这种方式来了解他们。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插图21

食物价格

在中国,最省钱的吃饭方式是买菜烧饭。 我买一斤的蘑菇,一斤的土豆和两个鸡蛋,这些只要不到十块钱,就足以让我一个人吃饱了~这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处理食物,那他就应该得到报酬,这笔钱(以及其他生产成本)将被添加到我的账单中。 所以处理食物的阶段越多,食物就越贵。对不对?

但在美国不是这样。

在美国,由于某种原因,食物加工的阶段越多,越便宜。 我从以下的事感受到了这点:如果我买了奶酪、面包和黄油,自己做三明治,将会支付比从别人那买一个三明治更多的钱。

这完全违背了我以前任何的消费习惯,以至于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这可能与规模经济有关,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不太清楚)。我知道许多美国人不喜欢这种事,他们把廉价的加工食品归咎于全国肥胖问题。在美国时,我生活费不够,体重轻了不少,当然这可能与我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通常白天只吃早餐和午餐有关。

总的来说,美国是一个非常棒的地方。 但这个国家也有点奇怪。


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到美国还真没感觉出来语言上有多大变化。感觉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对肤色的看法:虽然他们表面上追求各种平等平权,可是他们却对肤色看得比什么都重。比如实验室一个白人技术员会好奇的问我们:黄种人为啥没有对白人和黑人的蔑称。我说我们对你们统称老外,只不过在这我们才是老外呢。对肤色我们重视度很低。另外一个差异是他们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真的好淡。成年后子女跟父母基本上关系就属于亲不过邻居这种了。我们猜是跟小时候教育相关吧。由于法律的约束,美国家长不能像我们那样管孩子的,比如孩子赖皮不想上学,家长最多说句xx,no!不能生拉硬拽,否则护工志愿者会偷偷报告福利机构然后孩子就被偷偷接走了。家长会收到法院传单但官司很难打赢,于是抚养权就被剥夺了。由于限制缺乏互动往往会让家长和子女关系变淡吧。当然文化因素也很大了。


十年前刚到美国时,确实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有些后来慢慢适应了,还有一些迄今仍然看不惯,并且经过同欧洲朋友的交流、以及对美国社会与历史的深入学习之后,发现这些文化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我是中国人、适应不了“西方”文化,而在于某些事情实在太有“美国特色”、连同属西方的欧洲人也看不惯。

在这些“美国特色”中,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建设中的无所不在的公共交通不发达(纽约市的地铁网络倒是很密集,但年久失修;中部城市就基本只有寥寥几条公交线路,而且半小时一小时才来一班)、种族社区隔离(城郊及公交不到的富人区基本是白人、内城贫困社区基本是黑人或其它有色人种)、生活区与商业区隔离(平时想吃个宵夜都找不到地方)、道路设计过分从机动车需求出发而对行人及自行车不友好(常常走着走着就没有了人行道)。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发达国家”特色,后来才发现欧洲并非如此;而美国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又是来自历史上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种族主义作祟。我正在撰写相关文章,现摘录如下:

……

新政的住房政策同样对后世种族关系影响至深。对于这段历史,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教授罗瑟斯坦(Richard Rothstein)在其新著《法律的肤色》(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2017))的相关章节中梳理尤详。

概而言之,在新政以前,美国房地产业的通行规则是购房首付必须达到一半以上、剩余按揭部分采取高息贷款且必须在五到七年内偿清,这样的要求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其中城市中产与劳工阶层的住房拥有率尤为低下。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先后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HOLC)与联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FHA),由政府出面为购房者担保,延长按揭年限、降低首付比例与房贷利息,大幅提高了美国民众的自有住房率,令城郊中产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涌现。截至1950年,全美大约一半的住房按揭均经由FHA(以及退伍军人事务局)担保;从1934年到1972年,FHA直接帮助将近1100万户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宅、帮助另外2200万户家庭修缮了房屋。

但在这个过程中,HOLC与FHA刻意将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排除在购房担保范围之外;从1934年到1962年,FHA一共向新屋主提供了1200亿美元的购房担保,其中超过98%提供给了白人。FHA的《担保手册》明确规定,若一个社区内“混入了不和谐的种族或民族群体(infiltration of inharmonious racial or nationality groups)”,则该社区内的所有房产均将被降低评级、不能获得FHA担保。这一政策不但鼓励、而且变相强迫开发商采取种种手段将有色人种驱逐出待开发的住宅小区、甚至驱逐出开发区周边的其它社区(因为如果周边社区存在黑人等有色人种居民的话,FHA同样可能拒绝担保)。

于是,即便在法律上并未实行种族隔离的北部与西部各州,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实际上仍被逐渐集中到FHA地图上“用红线划出(redlining)”的、被公共住房补贴与银行贷款项目以及其它种种公共服务设施所遗弃的内城贫困社区。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发展新兴“全白人”城郊住宅区的交通,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而这些高速公路的用地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有色人种社区的强征强拆,进一步摧毁了原有的社区结构,加剧了“贫民窟(ghetto)”的形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好观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ptv1080.com/86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